0

扶强不扶弱典故【最新20篇】

关于餐桌上的礼仪,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懂一点,也不可完全不懂。下面问学吧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扶强不扶弱典故,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浏览

3948

文章

777

篇1:自惭形秽的故事 自惭形秽的典故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才学很好,在城里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他。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别人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人们看见卫玠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都争着围观。到了亲戚家,亲友们要卫玠讲解玄理,他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大家听完都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

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和他相比,我真是自惭形秽。”成语自惭形秽意思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也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原话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把这两句话简化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实意思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在《诫子书》中意思会变得更加深刻。这是诸葛亮想对诸葛瞻说的话,希望他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并且不要忘记初心,其实诸葛亮对诸葛瞻还有刘禅都给予厚望,只可惜最后依然没能拯救蜀汉。但诸葛亮对后人的教育还是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时间大致在蜀汉建兴年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君子应该做的,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来培养德行。不恬淡寡欲就不能确定远大志向,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学习必须心静专一,才干一定要经过学习,不学习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学有所成。放纵轻浮难以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难以陶冶性情。如果让年龄随着时光飞逝,意志随着岁月消失,就会成为年老体衰学识无成的人,大多不能为社会所用,只能悲戚地守住自己贫困的家,到时候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本文要介绍的是根据诸葛亮所提到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演变出来的两句成语,分别为“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前者意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后者意为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上面的这段记载,后世为其取名为“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诸葛亮强调了清心寡欲对于提高品德修养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还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远大志向与成就学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封不足一百字的家书,不仅体现了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诸葛亮自己做人和之学的经验之谈,反映出他高尚的品德和勤勉奋发的精神。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诸葛瞻却辜负了父亲的殷切希望,他不但在学识、见识、能力上不及父亲,也远没有父亲的胸怀和大局观。诸葛瞻入朝为官后,甚至与宦官黄皓等人狼狈为奸,图谋剥夺父亲军事接班人姜维的权力。如果诸葛亮泉下有知,不知会否因此而悲伤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鹿死谁手的主人公是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1673 字

+ 加入清单

鹿死谁手”这个成语,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了,意思其实很多人也明白,是说,究竟谁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还未可知。不过既然是一个成语,就一定会有一些历史典故了,鹿死谁手这个成语也不例外,也是根据一些历史故事衍生出来的一个成语。那么,究竟鹿死谁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这个成语的故事的主人公又是谁,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鹿死谁手成语解释

鹿死谁手,汉语成语,拼音是lù sǐ shuíshǒu,意思是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意思是追鹿不知道落入谁的手里。原指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引申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近义词:龙争虎斗、逐鹿中原、决一雌雄

反义词:和衷共济、和平共处、一团和睦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译文:

《晋书·石勒载记下》:“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决雌雄,较量高下,未知‘鹿死谁手’?”2.鹿死谁手历史典故

在晋朝时期,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dī)、羌(qiāng)、羯(jié);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十六国。另外还有汉人冉闵(mǐn)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其中,在北方的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lè)。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奴隶皇帝。

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父亲周曷(hé)朱(又名乞翼加),都曾为部落小头目。石勒出生时红光满屋,白气从天上直连接到庭中,看到的人都感到惊奇。于是人们纷纷称奇,觉得此孩子将来一定非常了得。

长大后,石勒入伍,并且不断立下赫赫战功,不出几年便坐上了大将军的位置。后来由于前赵皇帝刘曜(yào)不信任石勒,两人反目。石勒心有不甘,刘曜能够在皇帝位置上坐稳,完全是自己在外为其打天下。而后,石勒推翻刘曜,自己当了皇帝,建立赵国(史称后赵)。

石勒还是有一定作为的皇帝,石勒重用贤能,减租缓刑,依法办事,以缓和矛盾,也十分重视教育。后赵一度非常强大。

有一天,他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3.石勒简介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龙,上党武乡人,后赵开国皇帝。羯族部落首领周曷朱之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

石勒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喜欢儒家文化。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光文帝刘渊。重用名臣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的割据势力,占据幽并冀州之地。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光初二年(319年),自称赵王,定都襄国,西取关中,东擒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侵代国,令后赵成为北方最强的国家,实行多项措施,推动了文教和经济的发展。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患病逝世,享年六十岁,谥号明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高平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什么是廉洁廉洁的典故

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廉洁是指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那么你对廉洁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廉洁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廉洁的典故

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奢侈铺张。他为人廉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包拯《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正廉洁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大公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于是杨震得号“四知太守”。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廉洁的解释

亦作“ 廉絜 ”。 谓不贪财货,立身清白。

《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

王逸 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汉书·贡禹传》:“ 禹 又言 孝文皇帝 时,贵廉絜,贱贪污。”

唐 崔令钦 《教坊记》:“夫以廉洁之美,而道之者寡;骄淫之丑,而陷之者众,何哉?”

《清史稿·简仪亲王德沛传》:“ 德沛 屡任封疆,操守廉洁,一介不取,逋负日积,致蠲旧产。”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廉洁: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廉洁”一词,《辞源》上解释为“公正,不贪污”。汉代王充《论衡》中有“案古纂畔之臣,希清白廉洁之人”之句。《辞海》上解释为“清廉,清白。”屈原《楚辞》中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诗。王逸注释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东汉庐江太守羊续,为政清廉,自有高招。他把下属行贿送给他的鲜鱼,悬挂在大堂屋檐下,风吹日晒,几天就干了。后来又有人送鲜鱼给他。他指着干鱼对来客说:“你还想让我把鱼挂起来吗?”送鱼的人只好悻悻而返。明代于谦十分欣赏羊续拒腐蚀永不沾的做法,特赋诗赞道:“喜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八月十五中秋节典故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中秋节少不了典故,你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典故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典故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秋节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八月十五中秋节典故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国外中秋节习俗

越南

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

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琉球

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

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广东、香港有些人会以月光饼代替月饼;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分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琉球人除了吃月饼外还会吃吹上饼。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齐心一力什么意思?齐心一力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0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之所以会衰落,就是因为皇帝的宗亲和宦官之间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他们之间的争斗使得汉朝政权获得了重新洗牌的机会,导致董卓抓住机会,控制了朝廷还有天子。实际上东汉末年的衰败几乎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各方诸侯也伺机而起,准备割据土地称王称霸,只是董卓刚好抓住了入住朝廷的最好时机。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齐心一力”,就和东汉的衰败有关,一起来看看这次的典故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后汉书·臧洪传》,时间是在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主人公是臧洪。原文如下:

邈即引洪与语,大异之。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谋约,会超至,定议,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莫敢先登,咸共推洪。

洪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毒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剪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自是之后,诸军各怀迟疑,莫适先进,遂使粮储单竭,兵众乖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张邈立即召见臧洪并与之交谈,便请臧洪去见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结成了很好的关系。张邈之前与这些人有约定,正好张超赶到,大家就将计划确定下来,又与各州州牧、郡守在酸枣召开大会,设置坛场,准备盟誓。但在盟誓当天,众人相互推辞谦让,没有人愿意首先登坛。最终,众人都推举臧洪主盟。

于是,臧洪整衣登坛,歃血盟誓说:“汉室遭遇不幸,皇纲失统。奸臣董卓趁机作乱,祸及皇帝和百姓。有识之士都担心国家沦丧没落,四海遭受倾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人纠集义兵,共赴国难。凡是同盟之人,一定要认识一致,共同努力,以尽到臣子的节义。即便被斩首断头,也不会有二心。若有违背盟誓者,一定会丢掉性命,不会留下后代。皇天后土,祖宗神灵,都能明鉴。”臧洪言词声调慷慨激昂,听到他言词之人,莫不激动振奋。但是,诸侯们却各自怀着犹豫之心,没有人站出来愿意先行进军。不久之后,诸军粮草储备耗竭,将士们离散而去。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臧洪在盟誓中提到的“齐心一力”,意为认识一致,共同努力。这也是由臧洪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的争斗进入了白热化。先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斩杀了外戚、大将军何进,之后是袁绍等人诛灭宦官。一夜之间,外戚与宦官这两大势力灰飞烟灭。不过,随着西北军阀董卓进京,废掉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末朝廷沦为傀儡。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发关东诸侯的愤怒,众人组成联盟向董卓发动进攻,这便是俗称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不过,这个联盟的创始人既不是袁绍也不是曹操,而是时任广陵郡功曹的臧洪。无论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来看,联军无疑都占有优势。但为何最终无法获胜呢?关键原因是各路诸侯不愿在战争中消耗自己的实力,都想坐享其成,避而不战,人虽多但心不齐,故此无法战胜董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琼打擂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8 字

+ 加入清单

李渊称帝建唐后,他对将相之才求贤若渴,随即想到了救过他一家的猛将秦琼。于是,李渊传召秦琼进京,但来到京都的却是假冒秦琼的曹英。随后,李渊还准备封假秦琼为大元帅,但此举遭到朝臣的反对,并提出让假秦琼曹英摆下擂台百日的要求。

身在瓦岗的秦琼得知消息后,便带着程咬金等人来到京都,刚好赶上正在摆擂台的曹英。在秦琼将曹英打死后,他还带着瓦岗众英雄归顺了唐朝。

人们为了纪念秦琼的勇武过人,就流传下了这个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言笑自若是什么意思?言笑自若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言笑自若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讲述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关羽刮骨疗毒”。当然关羽刮骨疗毒实在正史中也有记载的事情,只能感叹关羽的意志力实在太过强大,如果是一般人估计肯定就疼晕过去了。而关羽还能一边刮毒,一边同旁人下棋也是非常言笑自若了。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这个成语也有点了解了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关羽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荆襄之战爆发之前,主人公是关羽。原文如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关羽曾经在战斗中被箭射中,箭头贯穿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到阴雨天气仍不时发作,骨头非常疼痛。医生对关羽说:“箭头上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需要用刀在左臂上开一个口子,刮骨去毒,这样才能根治这个病痛。”关羽当即伸出左臂让医生做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关羽还与将领们一起喝酒。左臂上鲜血直流,流了满满一盘子。但关羽却一边割肉喝酒,谈笑如常,非常镇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以上记载中所提到的“言笑自若”,意为谈笑如常,十分镇定。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经过文艺作品的影响,这一故事也有个名字,叫做“刮骨疗毒”,体现出关羽意志之坚定。不过,与大家所熟知的文艺作品的描述不同,有三处历史真相容易被忽略。首先是这一故事的发生时间。按照文艺作品的说法,这个故事发生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期间,关羽在荆襄之战时被曹仁射中负伤。而真实的历史却是关羽的负伤时间是在荆襄之战之前,此时的对手也不是曹仁。

其二,按照文艺作品的说法,关羽负伤之处是在右臂。《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中是这样描述的:“正言间,曹仁在敌楼上,见关公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公急勒马回时,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关羽负伤的地方是在左臂。

第三个不同于文艺作品的地方在于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在《三国演义》当中,这名医生是大名鼎鼎的神医华佗,而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如此。这名医生虽然无名无姓,但却肯定不会是华佗。因为按照历史记载,华佗早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已经被曹操杀害。因此,他也就不可能起死回生为关羽疗伤。不过,文艺作品这么写其实是作品的需要,是故意而为之的。这一点还请广大读者有个清醒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佛狸祠下的典故有什么寓意?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体现出一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才高八斗有何典故?其他两斗去哪里了?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形容一个才华横溢,文采极高的时候都是用到一个成语,那便是才高八斗。大家都知道“斗”是一种计量单位,十斗就是一石,那么在这个成语中为何会用到“斗”这个单位呢?而且为何偏偏是八斗,而不是九斗或者十斗呢?这其他两斗去哪里了?下面小编就来解开上面的众多疑问,给大家讲解一下才高八斗的由来和典故吧。

才高八斗这个词涉及到中国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个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另一个为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按理说这两人都不在一个朝代,应该没什么交集才对,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文方面的造诣是非常高的,其文学水平受到了南北朝时期广大学者的崇拜,将他的文章推崇为典范,曹植的才情可见一斑,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其代表作品《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样精美的文章,自然受到无数后人的崇拜,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曹植简直就是每个文人雅客心目中的诗仙级别人物。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就是它的粉丝之一。

南朝宋国的谢灵运乃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也是一名优秀的山水风格的诗人,因为其政治上的失意,从而导致他寄情山水,写出了许多山水诗作的名篇,当时其诗文被称为“江东第一”。他的诗作大多描写名山大川,对自然景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成一派开创中国诗文界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文文学性很强,再加上对自然景物的独特刻画,受到了当时很多文人雅士的喜爱。每次只要他一写诗,其作品都会遭到疯抢,导致大家竞相抄录。

当时南北朝时期宋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把他召入京城在自己手下做事,经常让他在自己身边写诗作文。久而久之,谢灵运难免有些恃才傲物,有一次喝醉了大声说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句话虽然狂傲,不把天下人的才华放在眼里,但是也可反映出了曹植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这便是后来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不分胜负什么意思?不分胜负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三英战吕布让刘关张三兄弟一战成名,只不过这个故事只是在演义中被杜撰出来的,任凭吕布再强,他也绝不可能以一敌三。其实三英战吕布只是说明了吕布的武力在当时究竟有多强大,连关羽和张飞联手都不能击败的人,可能整个三国史也找不出第二位了。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不分胜负”,就刘关张大战吕布的故事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感兴趣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生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关羽、张飞和吕布。原文如下:

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斩杀华雄,十八路诸侯气势大振,向虎牢关发动攻击。吕布大展神威,连续击败穆顺、武安国及公孙瓒等人。张飞见此情景,跃马而出,与吕布大战五十多个回合。关羽见状,又拍马向前,与张飞合战吕布。三十个回合的单挑后,刘备手持双股剑加入战团。吕布终于抵挡不住,败退而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张飞与吕布单挑五十多个回合后的状况,叫做“不分胜负”,意为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双方水平、技术相当。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关东诸侯讨董期间,双方从未在虎牢关爆发过战事。二是当时刘备连是否参加过讨董之战尚属疑问,又何来的“三英战吕布”呢?

既然历史上并无“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并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首创,而是出自宋元时期民间艺人之手。元代《三国志平话》中,“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就已经出现。在该书中,先是张飞与吕布单挑二十多个回合,接着关羽和刘备先后加入战团,很快便将吕布击败。

说完了这个故事的真伪及源流,再来说说《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众所周知,张飞和关羽都是小说中可名列前十的武将,其中张飞后来又与吕布有过超过一百回合的单挑,结果是不分胜负,其武艺与吕布不分上下。关羽出战,吕布败局已定。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加入战团又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疑问,我们可以从小说第十一回刘备在徐州城下与曹军将领于禁的较量中得出一个结论。

当时,张飞与于禁单挑,几个回合之后,于禁已露败相,这时候刘备又是拍马而出加入战团,于禁落荒而逃。可见,刘备把握时机的能力是很强的。看到自己的兄弟已稳操胜券,便手持双股剑加入战团。按照现在的话说,刘备的目的只有一个:补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学富五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学富五车”是一个汉语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他人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意思是惠施的方术甚多,他的藏书丰富可装五车,却杂乱不纯,言辞多有不当。

“学富五车”中的“五车”指的是五车竹简,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制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来就成了书。竹简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纪的东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基础和政治都出现了大的变革,引起了学术文化的变化,兴起了私人讲学和私人藏书的现象,学术气息十分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就是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形式。相传苏秦有书数十箧,著名的哲学家惠施“其书五车”,“学富五车”就由此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独乐寺经典典故介绍

全文共 1762 字

+ 加入清单

独乐寺坐落在蓟县城内,是全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独乐寺经典典故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飞笔点“之”字

唐天宝11年,李白北游蓟州来到独乐寺,恰逢独乐寺观音阁落成。众所周知,李白不但是“诗仙”,而且还有“剑仙”、“酒仙”之称。于是主持命人以好酒款待,当主持请他题匾时,李白已酩酊大醉,但心里明白,乘着酒兴,提笔一挥而就。第二天,当人们把匾额挂上去之后,现场一片哗然,原来“观音之阁”的“之”字上少了一点。这下急坏了主持,急忙跑到李白面前躬身施礼:“先生您看如何是好?”李白一愣,接着便开怀大笑,高声断喝“拿酒来!”此时有人备上两坛酒,笔墨也随之奉上。但见李白抱坛狂饮,直至脸红微醉时,抓起毛笔,蘸满浓墨,眼望大匾,踉跄两步,一个举火烧天,笔脱手而出,只见笔尖不偏不斜,正好点在“之”字头上,此时人群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就是著名的李白飞笔点之字,传为千古佳话。

泥塑金身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路过渔阳,就是现在的蓟县。因为粮草接济不上,陷入困境。李世民心中烦闷,无意中来到一座寺庙,只见庙内香烟缭绕,铜铸神像,栩栩如生,似笑非笑,若有言相告。李世民心中一动,便双膝跪倒,向神像祷告:“李世民率兵东征,路过此地,粮草不济,欲借神明贵体一用,待李世民班师之日,当以十倍金身奉还。”祈祷完毕,叩了三个头,随后命人搬倒神像,化成铜水,铸造钱币。以此解救了燃眉之急。 东征还朝之后,转眼就是一年,此事却没人提起。倒不是李世民故意赖帐,而是实有难处。当初因是急于借用铜像,并没细加考虑,便许诺以十倍金身奉还,如今细细一想,诺大一个金像,恐怕用光金库也不够。 唐太宗正为此事忧虑得寝食不安,忽接大臣魏征的奏折,打开一看,原来正是催促皇帝还愿的。言语很是不恭,明明是在责难,上写“昔万岁东征,粮草困窘,曾于渔阳借一铜像,以筹粮草,并许诺神明,一旦班师,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还。今圣上回銮过载,未践前言,故敢奏闻。臣闻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于天,下不可失信于民……。” 李世民心里有病,正怕人说,一见魏征又来揭他的短,不由心内火起,他耐着性儿看看奏折,忽然发现“十倍泥塑金身”,不禁喜上眉梢,拍案称快。魏征所加“泥塑”字,可真正解决了难题。于是李世民马上发下诏书,营建独乐寺,重塑观音像。

白塔的传说

关于白塔,蓟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 古时候,有户人家为了给重病的儿子冲灾,娶了个媳妇。这媳妇很是贤慧勤劳,但过门不久,丈夫就死了。婆婆非常刁横,对媳妇百般挑剔,非打即骂,媳妇忍气吞声,每天要到老远的地方去挑水,一天,媳妇挑水回来,婆婆嫌她去的时间长了,就劈头盖脸打了她一顿,还口口声声地嚷着,要把她卖掉。 媳妇心中委屈,一边走一边哭。忽见前边站定一位白须白眉的老者,问她为什么哭,她就把自己的遭遇说了。老者叹了口气,从袖中取出一支鞭子说:“这支鞭子通着海眼,你回家去,把鞭子放进缸里,正转三圈,倒转三圈,水缸就满了。”媳妇一听,对老者感激不尽,刚要跪下谢恩,老者倏地不见了。 媳妇回到家中一试,果然灵验。不料,这时婆婆领着个人凶神恶煞地走了进来,原来婆婆真的把她卖了。婆婆一见媳妇手中的神鞭,就劈手抢了过去,可是缸里的水还是向外涌。媳妇心中一慌,也忘了怎么停水了。眼看着黑水咕嘟咕嘟往外冒,大街小巷全有水了,整个县城就要淹没了。媳妇急忙拨下铁锅扣在缸上,自己又坐了上去。这时,水涨,缸也长,好不容易水才住了,再一看媳妇,她也变成石头人了。 蓟县人为了纪念这个心地善良,拯救乡亲的好媳妇,就为她修建了这座白塔,取名“金炉宝鼎塔”。

乾隆支顶观音阁

观音阁檐下有八根擎檐柱,这是清乾隆十八年维修时添加的,“乾隆支顶观音阁”的故事在蓟县民间广为流传。相传乾隆当皇帝之前就多次来过独乐寺,并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乾隆十八年,便在观音阁东北处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以便谒陵游玩时驻跸。一天中午,乾隆在行宫看书,迷迷糊糊睡着了,忽然看见观音阁东北屋檐倾斜下落,直向行宫砸下,他大呼救命,猛然惊醒,原来是一场噩梦,但乾隆却忐忑不安,想是在佛门圣地动土建行宫,有违天意?为弥补对菩萨的惊动,消灾免难,决定大修独乐寺,特别是在观音阁檐角下支顶了八根擎檐柱,在心理上减少了大阁对行宫的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油炸毒蜘蛛的典故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油炸毒蜘蛛是柬埔寨的一道特色小吃。今天小编为你整理了油炸毒蜘蛛的典故,欢迎阅读。

油炸毒蜘蛛的烹调法

根据旅游书所详述的烹调法,是先把蜘蛛投入含有味精、砂糖、盐巴的混合物之中,再将蒜末放到油里面去炸,等它发出香味,接着将蜘蛛放下去跟蒜头一起炸,直到“蜘蛛的脚几乎完全僵硬,同时等到腹部的内容物不会那么水水的状态时”,便可起锅。 据说加热可以除去蜘蛛的毒性。

除了油炸以外,其他的蜘蛛烹调方式尚有烧烤、以及浸泡在烈酒之中做成“蜘蛛酒”,在柬埔寨的传统医学中,可以作为治疗腰痛与小孩子感冒的药酒。

油炸毒蜘蛛的简介

柬埔寨素昆地区出产的一种黑色长毛毒蜘蛛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当地小贩介绍说,生意好的时候,自己每天能卖出100-200个大蜘蛛。据介绍,这种蜘蛛只要配上大蒜和盐等调料,马上用滚油炸透,立刻就会变得香脆可口,成为一种“无上的美味”,以致于很多外地人在赶到素昆去“大饱口福”后,纷纷带上许多这种“宝贝”回家去慢慢品尝。

路透社报道,这种每个售价8美分油炸蜘蛛,已经成为那里贫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几十年前,当地居民在逃难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种“非常好吃的东西”,随后还发明了专门的烹调手段,就是必须随捉随吃,并用“木柴生火和平底锅细炸”才能保持其新鲜风味。如此加工的油炸蜘蛛色泽黑红,外面包着一层酥脆的硬壳,里面则是细嫩多汁的鲜肉。因此,不少喜欢此物的金边居民定期前往素昆采购新鲜蜘蛛。

油炸毒蜘蛛的地方背景

虽然在柬埔寨别的地方(例如金边)也有将蜘蛛作为食材,但是素昆镇,这个位在高速公路旁距离首都75千米(47英里)的贸易城镇则是这项流行的中心。 这些蜘蛛是豢养在素昆北部村落地面的坑洞之中,或是从附近的森林捕获,再来用油去炸。

这项风俗是如何开始的仍不是很清楚,但有些人认为在红色高棉的统治期间,发生了饥荒与旱灾,并在波布的暴政与食物的短缺之下,人民出于无奈才开始食用蜘蛛、老鼠、蜥蜴之类的生物。

然而最近炸蜘蛛高人气的现象是出现在1990年代晚期。 现在由于森林破坏的影响,造成蜘蛛栖息地的减少,使得蜘蛛的单价迅速飙涨。在2002年,一只蜘蛛的单价为约300瑞尔,相当于当时的0.08美元; 但在2006年,从年初的单价300瑞尔涨价到8月的500瑞尔。

油炸毒蜘蛛的蜘蛛物种

这道料理所使用之蜘蛛的物种在高棉语中读做“a-ping”,属于捕鸟蛛科,大约有一个人的巴掌大。 在一本旅游书中,把它们辨识为泰国斑马脚捕鸟蛛,拉丁学名为“Haplopelma albostriatum”。同时也提到,此物种的俗名为“食用蜘蛛”,且这个名称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放声大哭什么意思?放声大哭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奠基者正是孙坚。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他是唯一一个和董卓大军正面交战,最后还获得了胜利的部队。191年,袁术派孙坚讨伐刘表,攻占荆州,可惜最后孙坚遭人暗算,被黄祖部将用弓箭偷袭身亡。孙策得知父亲的死讯后心痛不已,好在孙策也继承了父亲的勇猛,此后一举奠定了孙家在江东的势力。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放声大哭”,就和孙策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回至第八回,发生在孙坚进犯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刘表、桓阶和蒯良。原文如下:

刘表军自入城。孙策回到汉水,方知父亲被乱箭射死,尸首已被刘表军士扛抬入城去了,放声大哭。众军俱号泣。策曰:“父尸在彼,安得回乡!”黄盖曰:“今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言未毕,军吏桓阶出曰:“某与刘表有旧,愿入城为使。”策许之。桓阶入城见刘表,具说其事。表曰:“文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回黄祖,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桓阶拜谢欲行,阶下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今江东诸军片甲不回。请先斩桓阶,然后用计。”

却说蒯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安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坚围攻襄阳,刘表派吕公出城向袁绍求援。吕公按照谋士蒯良的计策,在岘山设下埋伏。孙坚一时疏忽,中了埋伏,中箭身亡。孙策手下军吏桓阶进城要求取回孙坚的遗体,遭到蒯良的反对。但刘表最终采纳了桓阶的意见,让其将孙坚的遗体送回,以换回被黄盖俘虏的大将黄祖。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孙策得知父亲孙坚身亡后的神态,叫做“放声大哭”,意为放开声音大声的哭。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已不可查,但应该很早便已经出现。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孙坚被射杀及桓阶换回遗体的情节,是符合历史原貌的。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英雄记》载:“刘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公。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三国志桓阶传》称:“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不过,这位帮孙策要回孙坚遗体的桓阶并非如小说所言是孙策的军吏,而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朝廷官吏。按照《三国志桓阶传》的记载,此时的桓阶是朝廷的尚书郎。因为父亲病逝,他回到故乡长沙奔丧,不巧又遇上了孙坚身亡这件事情。

既然桓阶不属于孙坚阵营,他为何会冒险向刘表求情要回孙坚的遗体呢?原来他与孙坚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据其本传记载,桓阶早年在家乡长沙郡担任过功曹,当时担任长沙太守的正是孙坚。孙坚欣赏桓阶的能力,推荐桓阶为孝廉。正是因为这次的推荐,令桓阶的仕途更加顺利,数年后便担任了朝廷的尚书郎。按照汉末的说法,孙江是桓阶的“故主”。故此,桓阶才会冒险前往襄阳向刘表求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河东狮吼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河东狮吼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3221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部分朋友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是通过当年的一部喜剧电影。河东狮吼的本意是指妇人大吵大闹的样子,还能用来嘲讽那些惧内的人,也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妻管严。河东狮吼出自《容斋随笔》,《容斋随笔》相当于一本古代的笔记小说,在里面记载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在一首苏东坡所写的诗中,首次出现了河东狮吼这个成语。苏东坡究竟跟河东狮吼有什么关系呢?一起来看看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一)《容斋随笔》记典故,东坡诗笑陈季常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叙了这么一则故事:陈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舟先生”,又曰“方山子”。喜蓄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子”,指柳氏也。

其实,文中所提到的上述诗句本出自苏轼写给好友吴德仁和陈季常的一首七言古诗里。此诗的诗名叫做《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作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诗被收集在《东坡七集》里。

吴德仁名瑛字德仁,蕲州蕲春(今湖北省黄冈蕲春县)人,当时已辞官隐居黄州(今湖北黄冈)。而陈慥字季常,自号“龙舟居士”,还有一个号曰“方山子”,家就在黄州附近的崎亭山中龙丘住。

季常本人沒有作过官,他的父亲陈公弼却是当年苏轼初出仕任职山西凤翔时的顶头上司。吴陈两人均是苏轼的好朋友,季常还和东坡一样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元丰四年(1081年),苏东坡专门为陈季常写过一篇“方山子传”的文章呢。

(二)黄州有幸迎学士,“河东狮吼”出成语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事出狱后贬谪黄州充任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携家人抵达黄州。

初到黄州时,窘困穷迫,一大家子人连住地都没有。后来还是经过老朋友马正卿找到地方官员疏通帮助,才取得了黄州城东的一块荒地,于是苏轼亲率全家拓荒种地建房,初步解决了生计问题。苏公天性豁达,万事不愁,遂以所居地自号“东坡居士”。耕读之余,在黄州写下了多篇流传千古的佳诗美词,“东坡学士”的大名也不径自走,扬名天下。

这陈季常也是个性情中人,为人豪爽大方,其脾性恰如其名“慥”字一般,忠厚诚笃,且好佛信道。因是官宦家子弟,家境十分富裕殷实,不免就循了当时富家子弟中流行的奢靡风气,于家中蓄养了不少歌伎。平日喜呼朋唤友来家中大开宴席,除谈经说道,吟诗论文之外,宴席中往往还让歌伎歌舞升平一番,意犹未尽时,甚至还另从外面歌坊雇招一些歌女前来笙歌佐酒助兴。

还在苏轼初到黄州立脚未稳时,陈季常即跑来黄州城看望苏轼,百般慰问,还力邀苏公去家中玩耍,尽显亲情,令苏公大感其诚。以后东坡和季常更是经常在一块儿形影不离,两人都好佛学道,又共喜诗画文赋,兴趣相投。

有一次季常还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朱陈村嫁娶图》请学士鉴赏,因朱陈村本是徐州府辖内丰县一古村落,村内朱陈两姓和睦相处,世代联姻。当地风光旖旎,民风淳朴,颇具古“杏花村”之遗风,“朱陈之好”亦传为千古佳话流芳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朱陈村写有一诗曰:“田中老与友,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而恰在来黄州之前的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曾在徐州任过地方长官,期间还曾经劝农去过朱陈村。

今见此画,触画生情,旁边又有老友治酒相伴叙旧,学士顿时诗兴大发,欣然为此画作了《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七绝诗两首。其中的一首诗中有两句说道:“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季常妻柳氏,本是河东(古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一带)人氏,柳姓在古代即为河东郡地方之豪门大姓。诗圣杜甫曾经写过一首七言古诗,诗名曰《可叹》,内中便有一句“河东女儿身姓柳”。

柳氏出身显赫世家大户,但其性格比较凶妒。见其夫常常是歌舞宴客至夜深而不眠,不免心中恼怒,然古时女子又不能公然登堂入室去见外客,只好在门窗外以木杖大声敲击墙壁制止,弄得客人尴尬,季常无奈。苏东坡看在眼里,笑在心头,因和季常是多年的好友,彼此间沒有什么避忌,于是就开季常的玩笑,写了上述诗句取笑他。以“河东狮吼”形容柳氏之凶而季常惧内,又说季常素好佛,且喜谈空说有参悟禅机,而佛家有“狮子吼则百兽惊”的说法来喻佛法庄严。苏轼便索兴以佛家语与陈开玩笑,又以“河东狮吼”来比喻柳氏悍妇,因此“河东狮吼”一语双关,而季常也只好“柱杖落手心茫然”了。

由于东坡学士的赫赫文名,此语一出,便四处传诵开来,既成就了“河东狮吼”成为汉语中的一句经典成语从此广为流传引用,又顺带“成就”了季常成为古今以来惧内怕老婆的“模范先生”而流传至今贻笑大方。

历史上,“河东狮吼” 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成昆曲、京戏、越剧、粤剧等各种剧本。

2002年9月,香港上演了一部同名的“河东狮吼”古装爱情喜剧电影,当红明星演员古乐天、张柏芝、许绍雄等分别在电影中饰演陈季常、柳月娥(柳氏)、平安郡主、苏东坡。剧中描写北宋时少女柳月娥青春年华如花似玉,却因性情刁蛮任性,故相亲多年仍待字闺中。

(三)狮子原产自异域,瑞兽中华放异彩

接下来再说说一些有关狮子的事。

狮子在中国古代亦被称为狻猊(suanni),它是一种原生存在非洲和南亚次大陆的大型食肉猫科动物。狮子体型雄壮,孔武有力,特别是雄狮颈下四周披有一圈金发长毛,更显得威风凛凛,故享有“百兽之王”的美誉美称。

传说释迦牟尼佛初生之时:“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因而在佛教中狮子作为护法神兽,地位崇高。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佛祖左右手的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大智慧的象征,其坐骑便是一头青狮。文殊菩萨常驭青狮侍立佛祖左侧,代表智德、正德,其坐骑狮子则代表了智能威猛。

其实,狮子并不原产于中国,自从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字子文,公元前164~前114年)出使西域之后,打通了丝绸古道,西域与内地始有频繁的经贸往来活动。此后西域一些地区国家为表示与大汉友好,便将狮子作为贡品进献而传入中国内地的。

有关狮子进入中国内地的官方记载最早可在《后汉书.章帝本纪》中有所述及:“西域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

古文中“师”与“狮”通用;扶拨(fuba)为兽名,李贤注:似麟无角。

也就是说在将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关87年),在班超投笔从戎大破北匈奴并出使西域三十一年,其间西域共有五十余个国家归顺大汉,胡汉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之际,狮子被当时的西域月氏王作为珍奇的贡品进献而第一次进入内地。

另有一说则同样发生在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由当时的安息(现伊朗境内)国王阿萨息斯一世派遣商队向东经絲绸之路来到中国内地,同行的国王使臣把一头狮子作为礼品献给了汉章帝而传入中国的。

现在查阅从《后汉书》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历代的官修帝王本纪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一次有关外域进贡狮子的记载,最晚的一次记载则是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葡萄牙国使臣本笃来到北京朝鄞康熙大帝,隨身便携带了一只非洲狮作为贡品献给康熙帝。

东汉时期,恰在狮子初入中国时也正是佛教佛经大量传播进入中华内地之际,由此狮子又和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宗教神话传说故事中,往往会出现有关狮子的踪迹,例如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故事中,就有唐僧师徒西行取经中遭遇到的许多神仙怪兽故事和狮子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宽厚的民族,来自异域它乡的狮子,很快便被华夏各民族人民接受和喜爱,人们往往将其和中国本土生长的猛兽老虎合在一起,以“狮虎”并列称之,并以此称作英雄的象征。

作为一种瑞兽,狮子还逐渐被人们神化并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形成了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灿烂的“狮子文化。”狮子那庄严威武的形象,不断被人们以石雕木刻绘画等各种形式,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祠堂、府邸、陵墓、石碑、家具等各种各样器物上,作为避邪镇邪的祥瑞象征。

每年,我们中国人过春节时,各地方都流行舞狮子玩龙灯等民俗活动,“龙腾狮跃迎新年,锣鼓喧天庆春节,”大家热热闹闹,共同欢庆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笑里藏刀是什么意思 笑里藏刀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成语笑里藏刀,其实这个词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毕竟这个词在现代还是使用的比较频繁的,毕竟在现代这种人还是很常见的,但是往往这样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那么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历史上又有什么典故呢?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非常好奇,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笑里藏刀是什么意思

笑里藏刀,汉语成语。拼音是xiào lǐ cáng dāo,意思是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出自《旧唐书·李义府传》。

刘昫《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当代·康笑胤《风云真空真》:李天豪笑呵呵的道:我之忠心,对天,对地,天地可知,何曾像你,卑鄙下作,笑里藏刀。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二折:他把我丕的来药倒,烟生七窍,冰浸四稍,谁承望笑里藏刀,眼见的丧荒郊。

徐慧珠表面上很热情,其实是笑里藏刀,别有用心,谁都猜不出她的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元 吴弘道 《梅花引》套曲:“不做美相知每早使伎俩,左右拦障,笑里藏刀,雪上加霜。”

《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笑里藏刀,咱们两个才四个眼睛两个心,一时不防,倒弄坏了。”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九:“他平日笑不离脸,可真是笑里藏刀。”亦作“ 笑里暗藏刀 ”、“ 笑处藏刀 ”。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我见先,他见后。他临行,我放刁,笑里暗藏刀,代官来到,不道咱轻放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威权震主,势焰薰人,笑处藏刀,毒性有如蜂虿。”

2、笑里藏刀历史典故

“笑里藏刀”是形容阴险小人在人前和颜悦色,但实际上却是阴险毒辣。这个典故出自于唐朝,成语的代表人物是李义府,他曾是唐朝的宰相。李义府从小聪明伶俐,也写的一手好文章,二十几岁的时候得到别人的推荐,于是唐太宗让他觐见,唐太宗让他以园林里的鸟为题让他吟诗。唐太宗听了他的诗句非常满意,便给他了一个典仪的官职,并在晋王府当差。之后,李义府的运气非常好,晋王升为太子,后来又当上了皇帝,他也跟着加官进爵。再后来,他帮助武媚娘当上了皇后,他那时的地位已经相当与宰相了。手握大全的李义府表面上看起来态度谦虚、温和待人,跟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和颜悦色,但他的城府却是极深的,他心胸狭窄,如果有人有忤逆他的意思他便会马上陷害对方,他“笑里藏刀”的作风在当时也是路人皆知的。有人还给他取了绰号叫龙猫,意思就是看他外表温顺但暗藏杀机。

李义府又喜好美色,有一次他对牢中的一个女子起了色心,命毕正义将女子释放,然后让这位女子做了他的妾侍。又怕事情败落逼迫毕正义自杀,来确保自己的安危。李义府非常铺张浪费、欺男霸女,仗着自己是宰相竟然狂妄到迁了当时唐朝最奢侈的祖坟,这令朝中官员极大不满,李治便警告他让他自己小心谨慎点,但李义府却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怀刺漫灭什么意思?怀刺漫灭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不过祢衡性格非常刚烈,典型的不怕死。祢衡和孔融是好友,孔融性格也是个口无遮拦的人,不过祢衡要比孔融更厉害一些。有一次曹操封祢衡为鼓手,结果祢衡一边敲着鼓一边骂曹操,不过曹操这次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交给了刘表。祢衡连曹操都不放眼里,肯定也是看不上刘表,所以行事非常怠慢。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怀刺漫灭”就和祢衡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成语的背后发生什么了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后汉书·祢衡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初年,主人公名叫祢衡。原文如下: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兴平中,避难荆州。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又问:“荀文若、赵稚长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氏。少年时期就非常有才,而且辩才极佳,性格刚强高傲,喜欢矫正时俗,待人接物态度傲慢。兴平年间,他曾在荆州避难。到了献帝建安初年,他又来到许昌游历。刚到颍川时,祢衡就暗怀一张名片。但不久便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以至于名片上刺的文字变得模糊不清。

此时的许昌刚刚新建,不少贤士大夫纷纷前来。有人问祢衡说:“你为什么不去投奔陈群和司马朗呢?”祢衡回答:“我怎么能在屠牲沽酒的人手下屈就呢?”此人又问:“荀彧和赵稚长怎么样?”祢衡又答:“荀彧长相好,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肚子大,会吃肉,可以监厨请客。”祢衡唯独对孔融与杨修非常友善,他常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他人都是碌碌庸才,不算什么。”孔融也非常欣赏祢衡的才华。

本文要介绍的便是根据文中“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怀刺漫灭”,意为怀中的名片变得模糊不清,后来比喻为怀才不遇。

祢衡这个人的确有才,这一点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来。不过,他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怼曹操怼刘表,最终被黄祖所杀,年仅二十六岁。是什么让祢衡这位才子变成了喷子呢?除了年轻气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颍川和许昌的这段经历。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此愤世嫉俗,说话尖酸刻薄,最终变成了喷子,死于非命也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的那张臭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管仲乐毅是什么时期人?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 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法学家、改革家、思想家、史学家、税收创始者、娼妓开创者、等,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被道教列奉为 “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其生活传记。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而世人所说的管乐 :则指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与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的并称。出自晋朝袁宏的散文《三国名臣序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四大名琴分别哪几个?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古琴也叫七弦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许多名琴都有着好听的名字和传说,其中著名的有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1、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传说伯牙就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传到了齐桓公的手中。此琴的琴音之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震耳欲聋,齐桓公曾令部下吹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名字取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见此琴音色之特点。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甚至连续七天不上朝,后来被王妃规劝,楚庄王警醒后却又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于是命人将琴碎为数段,从此“绕梁”就成为了绝响。

3、“绿绮”是汉代文人司马相如为梁王写了一篇“如玉赋”,梁王高兴之下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司马相如就是用“绿绮”琴弹奏《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司马相如以琴求偶,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制作的一张琴,蔡邕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然后用它制成了一张七弦琴,因琴尾还留有焦痕,因此取名为“焦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