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昭出处【汇总20篇】

浏览

1772

文章

506

篇1:释生取义什么意思?释生取义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去世前有钦点费祎当托孤大臣,但是费祎不久却被人刺杀。费祎被称作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有费祎在诸葛亮才敢全力进行北伐,因为费祎会处理蜀国内政的事情。这次为大家讲述的成语释生取义,就和费祎被杀有关。关羽费祎的死,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姜维派人干的,因为姜维想要代替费祎掌管蜀国上下,不过姜维后来一直都在外面北伐,他要这权利又有什么用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时间是在曹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主人公为郭修。原文如下:

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口,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其追封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已故中郎、西平人郭修,品行端正,忠心耿耿。当年蜀汉大将姜维入侵西平时,郭修被俘。后来蜀汉大将军费祎率领部众,企图再犯我国疆土。途径汉寿地区时,大会宾客。郭修从座位上猛然跃起,持刀击杀费祎,其勇气胜于聂政、功劳超过傅介子,堪称为了维护正义的事业不怕牺牲。今对其追加赞誉,以弘扬忠义;奖励其后代,以鼓舞来者。今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封地千户,谥号威侯。其子承袭爵位,另加封为奉车都尉,赏白银一千鉼,绢一千匹,使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得到荣耀,忠义之心永垂后世。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这个故事中的“释生取义”,意为为了维护正义的事业不怕牺牲。

诸葛亮生前指定的接班人、时任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案,是影响三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此案的凶手为郭修,这一点并无争议,但郭修此举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历来却出现不少争论。有人认为郭修是受了姜维的指使行刺的,目的是为了让姜维掌握蜀汉大权。事情的真相是不是这样呢?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曹魏少帝曹芳的诏书,目的是表彰郭修。曹芳在诏书中称郭修是“秉心不回”和“释生取义”。因此,郭修行刺费祎并非曹魏的有意安排。那么,费祎之死的幕后黑手是不是抓获郭修的姜维呢?这个疑问其实是有答案的。

据《三国志》的相关传记记载,郭修被俘后,受到蜀汉的礼遇,被后主刘禅任命为左将军一职。《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氏春秋》称:“(郭修)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这也就意味着他的行刺目标并非大将军费祎,而是后主刘禅。这就等于为姜维洗脱了嫌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池嫣韵出处 春池嫣韵出处是什么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池嫣韵的出处是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并不是一个成语,据说是因为某个乡里要搞旅游,乡长向书法家求字,书法家想推脱,但推脱不过,便挥毫写下四个大字相赠,乡长看不懂写的什么,书法家告诉乡长写的是“春池嫣韵”,于是乡长高兴的将这幅字挂在了墙上。

这幅字在网络上曝光后,引发了热议,网友们都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春池嫣韵”,而是一句带讽刺性意味的粗鄙之言。

此事一出,网友纷纷表示如今的书法论坛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部分人借大众看不懂为由写一些滥竽充数的假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望风破胆典故出处介绍 望风破胆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统一北方后也是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当时曹操已经算是天下最强,所以他身边时刻有人提醒曹操趁热打铁赶紧把汉中也给拿下算了。但是曹操好像并不急于进攻,而是打起了拖延战,反正吴蜀也不敢贸然进攻自己,如果他们两个联手那胜负也是不好说。这次要讲的成语望风破胆的典故就和这些事件有关,具体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晔传》,时间是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主人公是刘晔。原文如下:

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晔进言说:“明公(曹操)当年以五千步兵起家,诛杀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已经统一了十分之八,威震天下,势力之强盛连海外都为之慑服。如今您攻克汉中,蜀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惊恐,失去守卫城池的信心和胆量,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向蜀中进发,蜀地可不战而胜。

刘备本是一代豪杰,虽有谋略但行动迟缓,他占据蜀地的时日尚短,民心尚未完全依附。现在您攻破汉中,蜀人震惊惶恐,刘备的根基更加不稳。以明公您的英明神武,趁着蜀人气势倾倒之际出兵,必将战无不胜。如果不利用这个机会发动进攻,刘备任用精于治国的诸葛亮为相,再让勇冠三军的关羽和张飞统率三军,蜀地民心稳定,然后再扼守险要之地,我们就再无机会了。现在如果不进攻蜀地,必定成为日后的大患。”

曹操并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率领大军返回中原。刘晔从汉中回到中原后,被任命为行军长史,兼领军。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刘晔口中的“望风破胆”,意为远地看见对方的威势,就把胆吓破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完全被敌方的气势所吓倒。这也是由刘晔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曹操打败张鲁并占领汉中之后。谋士刘晔建议曹操乘胜追击,向刚刚被刘备占据的益州地区发动进攻。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也是曹魏集团夺取益州的最佳时机。可惜曹操并没有听从刘晔这一正确主张,率主力返回中原,将夏侯渊留在汉中镇守,最终也导致了汉中失守、夏侯渊被杀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旌旗蔽日什么意思?旌旗蔽日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后来归顺刘备,但孟达在蜀地过的也不如意,还因为没有出兵拯救关羽而被刘备治罪,孟达一气之下转投曹操,为魏国担任散骑常侍。但孟达这个人的立场飘忽不定,又决定离开曹魏回归蜀汉,但这次孟达运气没这么好了,转投的消息被泄露了出去。此后司马懿兵贵神速将孟达给解决。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不是兵贵神速,而是一个冷门成语旌旗蔽日,下面就一起来认识下这个成语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发生在孟达灭亡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孟达、徐晃和司马懿。原文如下:

忽报:“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城上乱箭射下,魏兵方退。孟达恰待开门追赶,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兵到。达仰天长叹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于是闭门坚守。却说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

司马懿令人扶柩还洛阳安葬。次日,孟达登城遍视,只见魏兵四面围得铁桶相似。达行坐不安,惊疑未定,忽见两路兵自外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孟达只道是救军到,忙引本部兵大开城门杀出。耽、仪大叫曰:“反贼休走!早早受死!”达见事变,拨马望城中便走,城上乱箭射下。李辅、邓贤二人在城上大骂曰:“吾等已献了城也!”达夺路而走,申耽赶来。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镇守新城的孟达打算背叛曹魏重回蜀汉,但此事却被金城太守申仪等人泄露给了司马懿。司马懿一面派人前往新城迷惑孟达,使其犹豫不决,一面率大军日夜兼程赶往新城。孟达果然中计,未能及时起兵,导致被司马懿团团围困,最终命丧新城。不过,在围攻新城的战斗中,曹魏名将徐晃却被孟达一箭射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司马懿兵临新城城下时的情形,叫做“旌旗蔽日”, 意为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战国策赵策一》中的“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司马懿闪击孟达之战,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这一事件是由于魏文帝曹丕病逝后,孟达逐渐失去信任,起了重返蜀汉的念头并开始与诸葛亮秘密联络。不过,这一举动却被魏兴太守申仪获悉。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略》载:“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

至于说到孟达被司马懿歼灭的过程,小说作者除了一点之外,其余都是照搬了《晋书宣帝纪》中的记载写成的。这一点便是曹魏名将徐晃之死。按照小说的说法,徐晃是被孟达射死了新城城下的,而历史上徐晃的命运却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徐晃传》载,徐晃死于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病笃,遗令敛以时服。”这就意味着徐晃是病逝而并非被杀,而司马懿率部向孟达发动进攻,时间则是在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这两个记载也就证明徐晃之死与孟达毫无关系。

既然历史上的徐晃之死与孟达没有关系,那么小说作者为何虚构出徐晃被孟达射杀这个情节呢?这大概与徐晃在荆襄之战中力挫关羽有关。当年正是徐晃突破关羽的防线,解了樊城之围,迫使关羽南撤,此举也导致了后来关羽的覆灭和荆州的丢失。作者通过这样的虚构,也算是为关羽复仇吧。清人毛宗岗在该回中对徐晃之死做了这样的夹评:“可为关平报仇。”意思也正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积草屯粮什么意思?积草屯粮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早年一直在魏国效力,官职为征东大将军。不过后期,等司马昭掌权后,屡屡怀疑诸葛诞,而诸葛诞也早已对司马兄弟擅权感到不满。在诸葛诞看到自己的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后,也是决定收买兵马准备起义。不过诸葛诞还是能力有限,最后被夷灭三族。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积草屯粮”,就和诸葛诞还有司马昭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一回,发生在诸葛诞叛乱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诞、乐綝和贾充。原文如下:

(贾充)见司马昭细言其事。昭大怒曰:“鼠辈安敢如此!”充曰:“诞在淮南,深得人心,久必为患,可速除之。”昭遂暗发密书与扬州刺史乐綝。一面遣使赍诏征诞为司空。诞得了诏书,已知是贾充告变,遂捉来使拷问。使者曰:“此事乐綝知之。”诞曰:“他如何得知?”使者曰:“司马将军已令人到扬州送密书与乐綝矣。”诞大怒,叱左右斩了来使,遂起部下兵千人,杀奔扬州来。将至南门,城门已闭,吊桥拽起。诞在城下叫门,城上并无一人回答。

诞大怒曰:“乐綝匹夫,安敢如此!”遂令将士打城。手下十余骁骑,下马渡壕,飞身上城,杀散军士,大开城门,于是诸葛诞引兵入城,乘风放火,杀至綝家。綝慌上楼避之。诞提剑上楼,大喝曰:“汝父乐进,昔日受魏国大恩!不思报本,反欲顺司马昭耶!”綝未及回言,为诞所杀。一面具表数司马昭之罪,使人申奏洛阳;一面大聚两淮屯田户口十余万,并扬州新降兵四万余人,积草屯粮,准备进兵;又令长史吴纲,送子诸葛靓入吴为质求援,务要合兵诛讨司马昭。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贾充奉司马昭之命以劳军为名来到淮南,试探诸葛诞对司马昭企图嬗代的态度。诸葛诞立场坚定,大骂贾充。贾充回到洛阳后,将此事告诉司马昭。司马昭随即一面下令任命诸葛诞为司空,企图将其调离淮南,一面又密令扬州刺史乐綝寻机除掉诸葛诞。不过,此时的诸葛诞已下定决心与司马昭为敌,便率部冲进扬州,将乐綝杀死,公开举兵叛乱。至此,淮南之乱正式爆发。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诞叛乱前所做的准备,叫做“积草屯粮”,意为储存粮食和草料,比喻聚积战备物资。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郑德辉杂剧《三战吕布》中的“如今且收兵回营,操军练士,积草屯粮,整溯人马,慢慢的再与孙坚交战。”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诸葛诞起兵叛乱的过程,与真实的历史非常接近。据《三国志诸葛诞传》载:“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征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征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该传注引《世语》亦称:“贾充与诞相见,谈说时事,因谓诞曰:‘洛中诸贤,皆原禅代,君所知也。君以为云何?’诞厉色曰:‘卿非贾豫州子?世受魏恩,如何负国,欲以魏室输人乎?非吾所忍闻。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扬州刺史乐綝,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还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乐进之子。《三国志乐进传》载:“綝果毅有父风,官至扬州刺史。诸葛诞反,掩袭杀綝。”《世语》中这详细地描述了乐綝的被杀经过:“(诸葛诞)乃将左右数百人至扬州,扬州人欲闭门,诞叱曰:‘卿非我故吏邪!’径入,綝逃上楼,就斩之。”

这里附带说一句,在《三国演义》当中,乐綝曾在西北战场多次与诸葛亮交锋,并曾经被诸葛亮俘虏。这个情节也并非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的虚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巧诈不如拙诚什么意思?巧诈不如拙诚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曹睿上位以后,因为他和曹丕的关系,导致他对自己身边的人疑心都很重,哪怕是自己身边的四位托孤大臣。所以曹睿经常会让托孤大臣们出外勤,自己好在朝中独揽大权。不过这也导致曹睿虽然是皇帝,但在朝中却没有什么信任的人,这点对他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有很多大臣反而利用这点欺骗曹睿,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巧诈不如拙诚”就和曹睿还有一位叫刘晔的大臣有关,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时间是在魏明帝太和年间,主人公是刘晔。原文如下:

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有大臣非常讨厌刘晔,于是对魏明帝曹睿表示:“刘晔这个人对陛下并不忠心,他仅仅是善于揣摩陛下的心思而故意提出与陛下想法一致的建议。陛下可以试着与刘晔交谈,故意反着来问他,如果刘晔的意见与陛下的说法想法,就证明刘晔的真实想法与陛下一致。如果他的回答与陛下的说法完全一样,足以证明刘晔是在附和陛下。”于是,魏明帝曹睿便按照此人的说法进行验证,果然发现刘晔事事都在附和自己,从此疏远了他。刘晔因此精神失常。后来他被任命为大鸿胪,忧郁而死。

俗话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这句话是对的。以刘晔的明智和头脑,假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就会成为真正的贤士。而他却依仗自己的能力,对内不推心置腹地侍奉皇帝,对外被世俗的事情所困扰,致使自己难以善终,实在是太可惜了!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巧诈不如拙诚”,意为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子·说林上》中的“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刘晔即便在人才济济的曹魏谋士群中也称得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可谓足智多谋,算无遗策,没有出现过任何的失误。不过,刘晔也有个致命的弱点,阿谀奉承,欺上瞒下。最终,刘晔的这些小伎俩被魏明帝曹睿识破,竟然吓得精神失常,到头来郁郁而终,也算是自食其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道德沦丧人性扭曲原句 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的出处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道德沦丧人性扭曲原句是:“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这句话出自CCTV12播出的节目《道德观察》。

道德沦丧人性扭曲原句

“道德沦丧人性扭曲”这句话在网络上十分流行,但很多人早已不知道它最早的出处,其实它是出自CCTV12的一个法制节目《道德观察》,其原句是“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道德观察是什么节目

《道德观察》节目主要讲的是一些关于伦理、道德、法理的案例讨论,主持人路一鸣在播报开场白和过场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这句话后来被网友用于各种调侃和搞笑,广为流传。

《道德观察》从2003年7月5日开播至今,栏目组以普通人、公众人物、具争议性人物为对象,给观众带来不同的道德故事,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抱恨终天什么意思?抱恨终天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徐庶被称为三国第一孝子,为了自己的母亲甘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其实古人对于“孝”这个字还是非常看重的,如果不孝那你今后的名声肯定就不会好。曹操挟持徐庶母亲以后,徐庶决定离开刘备回到曹魏,不过徐庶临走前答应刘备绝不会提曹操出谋划策对付蜀军,也算是向刘备表忠心了。不过这样一位人才从此失去了舞台还是比较可惜的,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抱恨终天”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是如何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按照小说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和刘备。原文如下: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

小说中的这段故事,发生在徐庶因母亲被擒而不得不依附曹操之后。当时,曹操率部进犯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刘备困守新野,随即又遭到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曹军进攻。诸葛亮临危不惧,大败曹军,随即向樊城方向撤退。刘备进入樊城不久,曹操的谋士刘晔提出让徐庶前去劝降刘备。徐庶不得已来到樊城,将曹军的最新动向告诉了刘备,并表态自己永远不会为曹操献上一计,同时也表达了对曹操害死母亲的悲愤之情。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徐庶口中的“抱恨终天”,意为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或者某些事没有完成但却死去了。

以上介绍的是小说当中的情节。那么,这段情节与真实的历史有多大的差别呢?差别还真的不小。首先是小说中的这个新野之战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按照《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与曹军在新野的确发生过一场战争,不过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备对付的并非是曹仁和曹洪,而是夏侯惇、李典和于禁。此时的诸葛亮尚在隆中高卧,并非加入刘备阵营,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现献计破曹的故事。

小说与历史的第二个不同之处就是徐庶母亲的结局及徐庶被迫加入曹操集团的时间。按照小说的说法,徐母在徐庶来到许昌后便悬梁自尽,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徐母并非自尽。徐庶被迫依附曹操也不是在这个时候。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徐庶离开刘备是在当阳一役中。当时曹纯统率的虎豹骑在当阳大败刘备,生擒了刘备的两个女儿和徐庶的母亲,徐庶也因此被迫依附曹操。

不过,小说毕竟不是历史,《三国演义》作者所做的改动并非不熟悉历史,而是有意为之的。站在文学作品的角度上,作者对徐母之死的描述尤为成功,显示出高超的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滴水不漏的意思 滴水不漏的出处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 dī shuǐ bù lòu

【释义】 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

【故事】从前,有位掌管国库的大臣,他每天傍晚都要进宅院的一间耳房一次,进门后总要把门关上。有位宠臣想要掌管国库,于是散播谣言说国库大臣的那间耳房里装满了侵吞的财宝。当传得沸沸扬扬时,宠臣便将此事禀报了国王,期望国王下旨,尽快采取行动,国王采纳了。宠臣精心挑选了几名亲信,埋伏在国库大臣的宅院附近。待国库大臣走进耳房后,几名亲信翻墙而过,破门而入。只见大臣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个老旧的小木箱。宠臣打开箱子看了看,说:“赶紧交出你的赃物,我就不信你能滴水不漏。”国库大臣说:“你怎可轻信谣言。”宠臣命亲信搜查,结果没有发现任何金银财宝,灰溜溜的离开了。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三》:“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近义词】天衣无缝 无懈可击 无隙可乘 涓滴不遗 涓滴不漏 点水不漏

【反义词】破绽百出 漏洞百出 挂一漏万 暴露无遗

【例句】 他办事考虑周到,一丝不苟,总是做得滴水不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秦宓论天什么意思?秦宓论天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只是在演义当中重点突出了贡献最大的几位人物。那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两位没什么名气,但很有学识的人物,他就是张温和秦宓。刘备病逝以后,孙权派张温来到蜀汉,让他劝诸葛亮使两国恢复同盟关系,其实诸葛亮也正有此意。张温就在这里碰到了秦宓,两人只是简单的交谈了几句,张温就发现秦宓这个人的学识不简单。其实蜀国的人才并不少,关键是看会不会用,下面就来学习下今天的成语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秦宓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主人公是秦宓和张温。原文如下:

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温曰:“何姓?”宓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温曰:“日生于东乎?”宓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答问如响,应声而出,于是温大敬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东吴使者张温离开蜀汉时,文武百官纷纷前来为张温钱行,唯独秦宓没有出现。诸葛亮多次派人去催促秦宓前来。张温问诸葛亮:“秦宓是什么人?”诸葛亮回答:“他是益州学士。”等秦宓到来后,张温问道:“你读书吗?”秦宓回答:“五尺的儿童都要读书,更何况是我呢。”张温又问:“天有头吗?”秦宓回答:“有头。”张温问:“头在哪个方向?”秦宓答:“在西方。《诗经》上说:‘于是回过头看西方。’由此推论,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秦宓答:“天所在的位置高,但听得到下面的声音。因此,《诗经》上说:‘鹅在沼泽地上名叫,声音让天都听到了。’如果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得到呢?”张温再问:“天有脚吗?”秦宓答:“有。《诗经》上说:‘天的步伐很艰难,你不要再迟疑。’天如果没有脚,怎么能迈步呢?”

张温又问:“天有姓吗?”秦宓答:“有。”张温追问:“姓什么?”秦宓回答:“姓刘。”张温说:“你怎么知道的?”秦宓答:“天子姓刘,所以知道天也姓刘。”张温说:“太阳从东边出来吗?”秦宓答:“太阳虽然从东边出来,但却是从西边落下。”张温的每个问题,秦宓都是立刻回答,应声而出,令张温非常敬重和佩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根据这段记载演变出来的,叫做“秦宓论天”,意在称赞有辩才的人。故此,唐人张翰在《蒙求》中就有“黄琬对日,秦宓论天”之语。

张温,不仅是孙权派到蜀汉来恢复孙刘联盟的使者,同时也是东吴的著名学者。张温提出的问题,非学识渊博、辩才极佳者难以回答。而秦宓的回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不卑不亢,难怪《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他是“一时之才士”。这也是三国时期最为精彩的一次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出处 天下皆为利往出处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天天攘攘,皆为利往”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编著的史书。这句话的上一句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两句话形成互文关系,一般翻译为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在奔波。

《史记》的简介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其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史记》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史记·货殖列传》节选

国学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饮啖兼人什么意思?饮啖兼人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典韦是曹操的头号保镖,据说典韦本人就是一位壮汉,饭量都是普通人的三倍左右。有一次曹操赐给典韦美酒,几口就被典韦一饮而尽了,典韦嗜酒如命,曹操也觉得他为人非常好爽。典韦非常忠于曹操,把一个保镖的职责发挥到了极致,典韦死后曹操也是痛哭流涕,为典韦感到惋惜。这次向大家介绍的成语“饮啖兼人”就和典韦有关,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的作者,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典韦传》,时间是在献帝初平至建安初年,主人公为典韦。原文如下:

(曹操)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并将其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率领亲兵数百人在自己的大帐周围巡逻。典韦强壮勇武,他所率领的都是从各营中挑选出来的精兵,每当遇到战事时,他们总是冲锋在前,去攻击敌军的营寨。典韦也因为战功被晋升为校尉。

典韦天性忠厚稳重,常常白天站在曹操的身边侍卫,夜晚就住在曹操营寨的附近,很少回到自己所处的地方。他很喜欢喝酒,酒量和饭量都比一般人多两倍或数倍。每次曹操赏赐他酒食,他总是大吃大喝,左右两手不断地进食,要几个人增添酒食,才能赶上他吃喝的速度。曹操夸奖他豪壮。他喜欢用大号的双戟及长刀这类的兵器,因此军中有人戏称他“帐下壮士有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

今天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饮啖兼人”,意为酒量和饭量超出一般人两倍或数倍,形容人的酒量和饭量极大。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典韦是汉末兖州陈留郡己吾县人氏,早年以侠义闻名,后来加入了陈留太守张邈的军队。兖州争夺战爆发后,兖州大部被张邈占领,众多官吏背叛曹操,而典韦却出人意料地离开张邈加入了曹操阵营,这让曹操大感意外并异常欣喜,并将典韦安排在夏侯渊帐下。在随后进行的战事中,典韦屡立战功,又被晋升为司马、都尉、校尉等职。到了后来,曹操干脆让典韦担任了自己的卫队长。

说起典韦的武艺,在高手如云的曹军将领中堪称佼佼者。他不仅只身杀死众多敌军,而且救过曹操的命。到了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率部投降。原本这是一场兵不血刃的巨大胜利,只可惜曹操色迷心窍,与张绣的婶娘私通,引发张绣的愤怒,举兵反叛,偷袭曹操。为了掩护曹操安全撤退,典韦奋勇杀敌,最终战死沙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白手起家的意思 白手起家的出处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 bái shǒu qǐ jiā

【释义】 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故事】 唐朝时期,有位善于经营的商人,名叫窦(dòu)义,十五岁时,他在褒义寺外开垦空地,种起了榆树苗。经过精心培育,到了第二年,榆树已经长到三尺多高。窦义把其中长得较密集的榆株砍去,晒干,捆成束,拿到集市上贩卖,每束卖了一千多钱。等到榆树长成参天大树,窦义挑选粗大的榆树用作建材出售,又卖得三四万钱。他看长安西市外有很多洼地,便将洼地填满,修建了二十多家店铺。这些店铺位置适宜,每天可获利数千。一直到明代,窦义修建的这些店铺依然存在,人们称之为“窦家店”。

出处】《朱子语类》卷一零七:“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致荣显。”

【近义词】自力更生 自食其力 筚路蓝缕

【反义词】寄人篱下 倾家荡产 傍人门户

【例句】 他来时举目无亲、身无一物,全凭白手起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唐雎不辱使命的出处 唐雎不辱使命是什么史书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它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过程。

作品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出处 流光容易把人抛赏析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流光容易把人抛”出自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暗示时光流逝之快,词中还用“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

上片前五句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后面三句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年初中常用成语解释及出处详解指鹿为马等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指鹿为马发音zhǐlùwéimǎ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高山流水发音gāoshānliúshuǐ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示例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妒贤嫉能的意思 妒贤嫉能的出处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 dù xián jí néng

【释义】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故事】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与群臣总结自己取胜的经验,王陵说:“项羽妒贤嫉能,把有功劳的部下杀害,有贤德的人不用,自己刚愎自用,所以失败。”刘邦立即补充说他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作战不如韩信,只是善于用人罢了。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忌能,御下蔽之。”

【近义词】嫉贤妒能 争风吃醋 妒能害贤

【反义词】知人善任 爱才如命 任人唯贤

【例句】 他妒贤嫉能,排斥压抑那些胜过自己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年初中常用成语解释及出处详解班门弄斧等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班门弄斧发音bānménnòngfǔ释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出处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示例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同他乱谈。(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筚路蓝缕发音bìlùlánlǚ释义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示例~,孙公既开其先;发扬光大,我公宜善其后。(蔡东藩、许廑父第九回《民国通俗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出处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意思:将军元帅没有领军能力,遭殃的是手下是士兵,那这句话是出自哪里呢?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出处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句话出自《左氏春秋》,这里的将指的是战国时代那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元帅赵括,由于他的无能断送了赵军四十万将士性命和赵国的前途。

《左氏春秋》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 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随世沉浮什么意思?随世沉浮典故出处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随世沉浮是一个古人非常爱用的成语,意思是讽刺那些没有节操的人。现代人好像也并不是太在意节操这件事...所以没什么人用这个成语逐渐也就淡化了。那这次就跟大家介绍下随世沉浮的典故出处,毕竟节操这个东西还是很重要的,大家也是生活不易不然谁都不想放下这份尊严。背景是发生在三国时期,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时间大约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主人公分别为张飞、刘备、孙权和刘巴。原文如下:

辅吴将军张昭尝对孙权论巴褊厄,不当拒张飞太甚。权曰:“若令子初随世沉浮,容悦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称为高士乎?”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辅吴将军张昭曾对孙权提及刘巴过于偏狭,拒绝张飞的好意实在有点欺人太甚。但孙权却这样回答道:“倘若让刘子初(子初是刘巴的表字)也缺乏操守,随俗俯仰,结交非人,又怎么会被称为高士呢?”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孙权口中的“随世沉浮”,意为缺乏操守,随俗俯仰。这也是由孙权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张昭口中的“(刘巴)不当拒张飞太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事件同样见于《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据该传记载:“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这显然非常不给张飞面子。

为此,诸葛亮曾经对刘巴表示:“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这段话的意思也很明显,张飞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毕竟是刘备的心腹爱将,你刘巴再清高,也应该识抬举。可刘巴的回答更干脆,认为与张飞这样的莽夫交谈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此事后来被刘备获悉,非常生气,一度想借此机会狠狠教训刘巴这个不识抬举的家伙。但后来壮年一想,又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展现一下自己的爱才之心,于是便再度邀请刘巴加入自己的阵营,这才让风波平息下去。

刘巴这么对待张飞究竟对不对呢?同样是文人的张昭也觉得刘巴太过分了。不过,与刘备一样身为领袖的孙权却看得很透,认为像刘巴这样的高士就应该这么做,否则反而会自跌身价,反而让人瞧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