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悦崃碉楼建筑群在哪里(经典20篇)

浏览

3395

文章

452

篇1:兴隆山古建筑群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兴隆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山古建筑群位于环县四合原乡四合原村东北四合塬以东6千米处,现存14座建筑,始建于明,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两次修复和扩建,总建筑面积569.8平方米。

该建筑群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东南峰外围建筑区域,现存有牛、马王庙,城隍庙;二是中峰东南坡上分布的建筑群,它们不规则地分布在许多小平台上,由下而上依次有前门楼、碑坊、中门楼、三进门楼、关帝庙等建筑;最高处为中峰峰顶主建筑群,以无量祖师大殿、献殿和山门为中轴线,旁有佛殿、菩萨殿、钟楼、鼓楼,共同构成了对称规整布局。现存建筑布局疏密有致,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貌,呈不规则分布。庙宇楼阁以砖木结构和纯砖结构为主,单体建筑大部分为歇山顶,每座建筑檐下都有三至五层砖雕,手法多样,造像逼真,部分建筑内有精美壁画。1935年10月间,中央红军长征曾在此宿营。

兴隆山古建筑群为研究清代环庆地区建筑和砖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泽随建筑群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泽随建筑群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泽随建筑群位于龙游县塔石镇,年代为明至民国。

泽随古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至今仍保存着128座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有宗祠、民居、店铺、古井、池塘等。

这些建筑环两个湖而建,整体呈八卦状。村中主姓徐,另有一姓王。徐姓祖先曾在村中建有总祠堂徐氏宗祠和十三栋支祠堂(厅)。只是,徐氏宗祠已经被改为大会堂,而十三栋支祠堂(厅)也仅存塘沿厅和龙穴厅两处。另有两处支祠堂遗址尚存。

走在被保留下来的青石子路上,记者环游泽随村。随处可见雕工精细的传统木雕,有的木雕姿态各异,甚至多达五六个层次,极具立体感。雕刻的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花卉、亭台楼阁、地方戏曲。砖雕、石雕也是泽随古村中可以遇见的传统装饰。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塔石镇:龙游县辖镇。1949年称塔石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91年改置镇。位于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2.8万。有公路通至塔石,设塔石站及下章、钱家等停靠站。辖塔石、水阁钱、杜山徐、西圮、罗山、钱睦扬、童岗坞、上高叶、西山边、后舒、大陈家、大路顶、钱村、舒村、下张坞、里余、下王、大塘、何村、西何、小溪、豆腐王、钱家、唐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雅居坑古建筑群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雅居坑古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雅居坑古建筑群位于太芝庙镇龙山村雅居坑,地处龙山南麓,海拔670米。房主系龙山锑金矿创始人陈氏家族。台基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坐北朝南,由中间正房和左右楼房三个四合院组成一个院落群,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现有住房近100间。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至光绪年间(1857—1908年)多次扩建。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工艺简洁大方。窗棂、门楣等木结构件镂雕花鸟人物,技艺清湛。研究清代晚期居民建筑与湖南锑金矿开采历史珍贵的实物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蒲家庄民俗建筑群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蒲家庄民俗建筑群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蒲家庄民俗建筑群,地址淄川区城东七里许洪山镇,该村约于宋代建村,初名“三槐村”,以村内有三株大槐树而名。明初又因村东沟底有一泉井,水满常溢,故改名“满井庄”。明中期始以姓氏更名蒲家庄,沿袭至今。

村内建筑多为传统典型北方农家四合院民居,青砖门楼,灰瓦房,但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毁坏,保存完好的不多。现建筑群保持原有民俗风格的典型建筑有位于村中心位置的以蒲松龄故居为主的蒲松龄纪念馆建筑群,属典型明清风格北方农家建筑。

200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山镇:洪山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故里,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4.6万人,辖24个村(居)。近年来,洪山镇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环境立镇”战略,全镇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镇综合实力进一步得到提升。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67亿元,全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堡安古建筑群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堡安古建筑群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堡安古建筑群

时代:清—民国

地址:韩城市芝川镇堡安村

保护范围:(1)堡安村北戏台:戏台四周外扩10米。(2)堡安村南戏台:戏台四周外扩10米。(3)陈氏祠堂:祠堂院墙内。

建设控制地带:(1)堡安村北戏台:A区四周外扩20米。(2)堡安村南戏台:A区四周外扩20米。(3)陈氏祠堂:A区四周外扩25米。

2018年,堡安古建筑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芝川镇:芝川镇为韩城古镇,是市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市中心10公里,东濒黄河,西接卫东、芝阳两乡镇,现连龙亭原,北接金城区。因地处芝水川道而得名。镇东古渡与山西荣河相望,自古为兵防要地。战国时,-、秦魏多次争战于此。秦末,韩信以木罂从此渡军破魏,擒魏王豹。民国26年(1937),八路军-总司令率大军从此东渡抗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五阳山建筑群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阳山建筑群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阳山建筑群位于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年代为明清。

2015年6月23日,五阳山建筑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马镇:淄博市博山区辖镇。1958年成立石马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区府12.5公里。面积44.7平方公里,人口2.4万。博(山)莱(芜)公路、博(山)临(沂)公路过境。辖蛟龙、东石、中石、淄井、桥东、桥西、台子、响泉、上焦、下焦10个村委会。精细化工、玻璃制品、铁木家具、耐火材料远销国外。为远近闻名的油桃、香菇、无公害蔬菜的盛产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扬溪石门古建筑群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扬溪石门建筑群为绩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古建筑群(石门周氏宗祠、高维光宅、胡兴丰宅、唐建国宅)

位于扬溪镇石门村,其中石门周氏宗祠、高维光宅、胡兴丰宅、唐建国宅保存较为完整,文物价值较高。

石门周氏宗祠坐落在扬溪镇石门村,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548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前进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设仪门,歇山屋顶,砌封火山墙,抬梁式梁架,斗拱承挑出檐。外檐南北稍间封砌八字形墙体,饰少量砖雕。门后有庭院,条石地坪,进深四间,抬梁式梁架,三合土地坪。其后是寝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木雕构件雕刻精美,祠堂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高维光宅坐落于扬溪镇石门村,坐东北朝西南,建于清中期,占地面积186平方米。砖砌门楼略施雕刻,硬山屋顶,上下对堂,中置天井,二层楼房,四部通转,-封火墙,太师壁后置一狭长天井。雀替略有雕饰,隔扇饰以方形回纹。该宅整体保存完整,具有一定文物价值。

胡兴丰宅坐落于扬溪镇石门村,坐东朝西,占地99平方米。硬山屋顶,一进三开间,二层楼房,三合土地坪,-封火墙,前置天井,木构件略有雕刻,门罩书以篆体四字。宅主世代中医,在安徽中医界有一定影响。整体保存完整,有一定文物价值。

唐建国宅坐落于扬溪镇石门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建于晚清。硬山屋顶,一进三开间,二层楼房,东西厢房,三合土地坪,-封火墙,墙上写有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为革命种田”等标语,字迹清晰,字迹长4米余,高1米5余。前置天井,木构件雕刻精美,门楼前后均有精美砖雕,后砖雕因文革部分被黄泥覆盖,门楼前置两块条麻石质上马石,门楼下方踏跺材质取自上世纪初上海,光滑平整。木结构采用八种树种,寓意“八子同春”。该宅建筑保存完整,文物价值较高。

石门村:石门村:原称大石门,是古徽州前往杭州的必经之地,因水口狮象二石山矗立,行人由此而过,故名大石门。石门村地处扬溪镇东部,东南部与伏岭镇相接。全村区域面积8.1平方公里,有石门、岭下、近坑3个自然村,分为5个村民组,169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0408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西村坊古建筑群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西村坊古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村坊古民居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西村坊村,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西村坊距今当有300余年历史了。

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合院落.各庭院之间相距为2米,用青一色鹅卵石铺成的梅花图案形的防滑路面作为通道,且与水沟纵横交错,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井然有序。建筑群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卵石白粉花墙,内为木质结构,各院皆有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此建筑群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邵阳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艺术之上乘之作.西村坊的房子建造全部是用青石一块一块搭筑而成,没用任何水泥等粘合材料.内部的构造就更独特了,错综的回廊在院内比比皆是,屋通屋,房通房,内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全部汇集在一起,外部就更像一个大堡垒了,一条小溪围绕全村。据说,古时这样的建筑是了防止土匪及盗贼的入侵。

西村坊古民居东北有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河上架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建的长21.6米、宽3.66米、高4.65米的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谢式风雨桥——回溪桥。该桥造型玲珑古朴,亦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居民带来了画龙点睛的美感效应。

西村坊村:西村坊古民居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西村坊村,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西村坊距今当有300余年历史了。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永丰古建筑群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永丰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距德庆中部永丰镇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古蓬村。该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

代,成村于清朝中前期,现存约300多座古老的民居,形成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

古蓬村座北向南,建在坡度较小的坡地上,建筑物较为齐整,纵巷较直,大小巷道均用石头

铺就,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巷”。在古建筑群中,有15间火砖祠堂和一间四层高的青砖瓦木结

构的太平楼,其他多为民居。

在祠堂群中,要数伯甫陈公祠最具规模。该祠堂座落在古蓬旧村

中央,占地面积达738.7平方米,在清朝前期建成,是所有祠堂中建筑历史最早的一间,距今

已有300多年历史。整座建筑从低到高,分前、中、后三厅,各厅之间有天井相隔,两边由厢

房连接,结构严谨,所有木柱均是用扫杆枝木原条成材,现在仍十分坚固。在古村后面最高处

,有一座高约20米的平安楼,是古时村民为防止土匪入侵而修建的炮楼,楼高四层,第一层用

9层火砖砌成,墙厚近1米,往上依次递减,至第四层墙厚约0.

5米。在每层楼的东南西北面各有3个暸望哨(也叫枪眼)。据村长介绍,炮楼建成后一直都没有发挥过作用,只是作为一座

象征性的建筑物守望着整个村庄。最有意思的是旧民居中有六成的屋顶上沿“金字”屋脊左右

两边建有高出瓦二、三米的“几”字型砖墙,犹如屋的“耳朵”,当地人称之为“镬耳屋”。

每座屋占地面积约90至100平方米,都是砖瓦木结构,内有天井,中央为大厅,东西两边为厨

房、睡房,是岭南特有的古建筑。现在,古蓬村的村民大部分已迁到古村前面的新村居住,但仍有少部分村民居住在祖辈留下

的古老大屋里,延续着古老隽永的历史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朱旺村古建筑群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朱旺村古建筑群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旺村古建筑群距205国道1.5公里,距黄山风景区67公里。朱旺村建村1300多年,该村朱姓居多,系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后裔,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奇特的建筑景观。朱旺村古建筑群包括古民居2栋、古桥梁13座、古井9口和1条古水街,均位于朱旺村。朱旺村1号井至9号井均依朱溪河两边修建,石构矩形,长、宽、深尺度不尽相同,均为明代所建。

1)垂裕堂、绍兴堂。

保护范围:东15米,南10米,西10米,北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米,南、西、北10米。

(2)福成桥。

保护范围:东10米,南10米,西10米,北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10米。

(3)顺成桥。

保护范围:东3米,南6米,西3米,北6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米,南9米,西5米,北9米。

(4)绳武桥。

保护范围:东10米,南10米,西5米,北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0米,南10米,西5米,北10米。

(5)朱旺村2—11号桥。

保护范围:东3米,南6米,西3米,北6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米,南9米,西5米,北9米。其中5号桥的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东5米,南4米,西5米,北4米。

(6)朱旺村1—9号井。

保护范围:东2米,南2米,西2米,北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3米。

(7)朱旺村朱溪河。

保护范围:朱溪河由北至南,沿河境内四周都属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

蔡家桥镇:蔡家桥镇位于205国道、217省道和蔡云线交汇处,地处全县的腹地,南与黄山市相距104公里,西离黄山 风景区67公里,北与芜湖市相距140公里,是上海、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陆路通往黄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全 县的交通枢纽和窗口、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徽水河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161个村民组,4384户,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

全文共 2150 字

+ 加入清单

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位于西市区渔市街道办事处境内,辽河大街西段,西大街约有1300余米。

我市西部地区是营口的发祥地,当时为我市政治经济中心,营口开港后,由西部逐渐向东部扩展,此区域内因靠近港口,经济活动在近现代社会非常发达,人口密集,商号鳞次栉比,虽经200余年变迁,至今仍保留一批古代和近代的庙宇、民居、商业建筑和金融建筑物等约30多处,是我市历史人文景观最多最集中的街区,从这些建筑物的建筑目的和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我市当时经济、金融等发展情况,有的在我国经济史、金融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些近现代建筑是我市港口城市历史沿革的佐证,是探究我市城市建设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营口凭借海河交汇的地理优势,成为贸易往来的枢纽,于是具有服务性质的“大屋子”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已经不是单一的商店或商号,是营口商业资本一种特殊的经营行业,与现在的仓贮运输公司相似,代理批发转运,兼办租车、租船、货物发送及交易中介、代管来往客商住宿饮食的业务。老爷阁东、西两条商业大街的两侧此类商号众多,现在还遗留有多处当时商贸活跃异常时兴建的“大屋子”建筑。例如: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旧址对面就有一处近代商号建筑——兴茂福,是一家经营干调杂货布匹等的大屋子,该建筑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建造,一层为我国传统的建筑模式,二层则充分结合西洋设计手段,运用“欧式”的构筑风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物,设计思路新颖,迎合了当时人们追求创新的心理,此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在我市仅此一处,其楼顶钟楼内原置有报时大钟一座。

营口近代商贸繁荣,带来了金融业的兴旺,营口的炉银业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赫赫有名,其过炉银制的信誉极高,银号阵势庞大,据统计,营口炉银自1858至1933年共有73家之众,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仍有六家银炉并存,1933年伪满财政部下令禁止过炉银发行流通时,还剩有四家,最后在日本人强制干预下取消。经过对现存的银号建筑调查,其中三家:永成、世昌德、永惠兴、公益、东记等银号的旧址建筑依旧。

营口开港前皆以中医为人医病,开港后,外国人来营经商传教,往往只顾掠夺,对医药、卫生等很少投资。1892年营口流行霍乱,1899、1911年流行鼠疫,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1920年辽沈道尹荣厚派医学博士伍连德调查营口疫情,在市救济贫民习艺所创“海口检疫医院”,伍连德任院长,其旧址位于原营口市第四中学院内,目前破损较严重。该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营口近代医疗事业的代表性建筑。

我市近代兴建了前店作坊后居住的“四合院”式建筑,主要是供本民族资本家和中小业主、中小商店主的要求而设计建造的,这种“四合院”,临街是店面,后面正房东家居住。后来发展成一种新的四合院,临街是二层店面,后面正房是二层住宅,东西厢房还是一层,楼梯敞开,设在连接正房和厢房的转角上,上通住宅的二层和配房的屋顶平台,如东记银号旧址和公益银号旧址即为此类建筑。

营口近代建筑主要是中国人自己建造使用,开港后,洋建筑的引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大量涌现在辽河大街西段临街的两侧,在我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一些临街建筑建成“洋门脸”,式样多为砌出壁柱、开圆券窗、檐头筑起高高的女儿墙等等,高起的女儿墙栏心写字作为商业广告,有的还在女儿墙上做出繁琐装饰,以至于误认为是一层建筑,如:永惠兴旧址,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作“同光体”(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之时尚),也有称其为“中国巴洛克”。调查中发现这类建筑均分布在该条大街的南北两侧,高筑女儿墙类的建筑有:源兴成旧址、泰顺祥茶庄、世兴金店旧址等;砌出壁柱类的建筑有:协盛丰旧址、东记银号旧址、兴茂福旧址等,这些建筑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008年营口市对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进行全面修缮,2010年成立了营口辽河老街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营口西大街的保护开发、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经营管理工作。2011年,营口市政府制定《营口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加强管理。

2012年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2]173号)公布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2014]27号)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3]185号)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以平安路以西至得胜路以东,西大街道路中心线为基线,南北两侧各保护建筑四周墙外3米(现状新建建筑除外)为保护范围;南起新辽河大街(原工人文化宫出让地块除外),北至规划路(渡口广场以西北边界至西大街步行街,含宝安堂旧址),东起裕兴盛旧址东墙外3米,西至通发栈旧址西墙外3米范围内为Ⅲ类建设控制地带。原工人文化宫出让地块范围内为Ⅳ类建设控制地带。

信息来源:市文体新广局 供稿人:董文杰

渔市街道:渔市办事处位于营口市区西北部的辽河南岸,东起平安路,西至辽河入海口,南至新兴大街,面积约7平方公里,辖渡口、西环、西市场、西大庙四个社区,一个派出所,有居民18066户,人口40925人,有职业高中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两所,是营口的老城区,营口市的发祥地。 这里积聚了浓郁的辽河文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地区现存最大的妈祖庙-西大庙;有我地区仅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鲍氏旧宅建筑群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鲍氏旧宅建筑群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鲍氏旧宅建筑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民国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由鲍氏小洋房和老宅院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鲍氏小洋房,砖混结构,坐北朝南,三层楼,面宽五开间,通面宽22.80米,通进深16.27米,明、次间设前廊,前檐用爱奥尼柱至三楼露台,二、三层均用西式栏杆,三楼露台东、西角分设西式圆穹顶亭,南向设墙门,四柱三间,中间门洞用券顶。老宅院分纵、横两条轴线布置,纵轴分东、中、西三列建筑,中列建筑前后五进,木结构,皆为平房,开间35间不等,前三进明间用卷棚连接,柱梁构架制作精细,东列厢房面宽17间,通面宽59.5米,传统木结构;西列厢房面宽8间,通面宽30米,传统木结构。横轴残存一进建筑,面宽21间,通面宽64.9米,通进深5.95米,传统木结构。

鲍氏旧宅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建筑群内中西风格合壁,是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在建筑上的具体体现,是绍兴地区一处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建筑,对研究绍兴地区的近代建筑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凤城凤凰山古建筑群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凤城凤凰山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凤凰山古建筑群

斗姥宫奉祀的是众星之母中天梵炁斗姥元君,俗称斗姥或斗姆。斗,即星斗。姥、姆皆指老妇人,斗姥,即是众星斗的母亲。一般寺院或宫观中的女性神像模样一般都很清秀、慈祥。但斗姥的形象却很特别,不仅威严,而且奇怪。她的头部四面有脸,每张脸上都有三只眼睛,其中多出的一只生在额头上,与王灵官或马王爷长相相似;四张脸的各面分别有一个身子和两只胳膊,加起来共有八只胳膊。“八只手”即由此得名。民国10年《凤城县志》载:“斗姥宫在(凤凰山)半山间,行人缘石崖径,狭甚险绝。旁有老松一株,根自石缝出,护若阑,因险而夷。每值新秋,一壑清烟,半林黄叶,疏钟迟迟送响,寒泉汩汩闻声。临深领略,兴味悠然。”碧霞宫俗称娘娘庙,位于凤凰山观音阁南侧,斗母宫西北侧60米处茂密树林内,背对凤凰山罗汉峰悬崖。凤凰山碧霞宫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因年久失修而倾毁。碧霞宫殿内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旧时在民间特别是在北方对其信仰很盛。不知从何时起,碧霞元君成了妇女生儿育女的保护神。从山下通碧霞宫殿前小路,因地势稍陡,沿途铺设有花岗岩长石条台阶两组共十余级。沿台阶登上碧霞宫殿前平台回首四望,殿宇四周林木蓊郁,景色清幽。殿前遗有清代摩崖石刻两处:其中一巨石刻有乾隆六年(1741年)四月九日凤凰城边门事员外郎福成所书“啸傲烟霞”四个大字;另一巨石刻有民国16年(1927年)丁卯五月汉章乔庚云所书“鸿爪留痕”四个大字及“光绪已丑(1889年)来游,距今已三十八年,用留数字,以志岁月”等小字。重修后的碧霞宫计有殿宇三楹,系砖木结构,硬山清水脊清式建筑,现保存完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汾城古建筑群

全文共 1177 字

+ 加入清单

汾城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

城隍庙: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一九六一年被公布为县保单位。

文庙: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

明伦庙:创建于元代,面积283平方米,现做碑林使用,内收藏几十通石碑,其中有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512)的造像碑,以及北齐隋唐造像碑碣和书法碑碣等。

城隍庙与文庙前后相倚,仅以一条街道隔开,但又被横街竖立的两回事座木牌坊连在一起,城隍庙的石制旗杆和五彩琉璃影壁,就紧贴在文庙的后墙上。两庙除高低错落的五颜六色的琉璃顶建筑外,还有数人合抱的千年古柏,郁葱参天,蔚为大观,空中望去,红墙绿瓦被浓绿点缀分开,古朴神秘之感,由然而生。

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

学前砖塔:始建年代不详,塔高24米,塔基周长20米,为八角形,共计九层,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

县衙大堂:始建于唐,原为鄂公帅府,康熙三十四年毁于大地震,三下五年重修,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

关帝庙:位于小东门内街北,座东向西,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现存大殿,面积为196平方米,面阔五间,悬山顶,琉璃瓦布顶,宏伟壮观,大殿保存完整。

社稷庙:位于南关石坡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年重修。现存有:献殿、大殿

、钟、楼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实为雕刻艺术中的精华。

洪济桥:位于南关石坡下,东西向:桥身为石砌单券单孔拱桥,券顶雕吐水龙首,桥上东西纵向建桥廊五间,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金大定23年(1184年)建,桥上建有桥廊五间,清乾隆年间将桥廊木柱易为石柱,民国九年重修,即今保存完整。

城墙:太平县城墙原为夯筑土墙,崇祯四年,县令魏公韩大兴土木,“采石油为基,累以砖”,现存的城墙以西城为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西安交通大学现代建筑群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建筑群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建筑群位于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大校园内,建于1952年,1959年建成,建筑师为郑贤荣、华冠球等。

主楼群包括中心楼、东一楼、东二楼、西二楼及老图书馆等,呈中轴对称的围合式布局,建筑以三、四层为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3306平方米。主楼群采用青砖墙体,机制红瓦坡屋顶,平面形状有“凹”字形、“E”字形、曲尺形、长方形等几种。建筑群为前苏联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风格、中苏文化交流等有重要意义。

交大社区:交大社区是一个历史名校下的单位社区,位于西安市二环东南角,北临理工大学,居高远望,西北方向,兴庆湖畔美景展现。本社区面积440亩,社区居民4000多户,人口2万多人。区域有交大附小、幼儿园、退休办、康桥公司、接待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驻地单位。社区内设有医疗站、活动室、阅览室、棋牌室、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及休闲娱乐健身场所。社区几年来在不断的建设完善,努力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主路民国建筑群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民主民国建筑群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主路民国建筑群

连云港市海州区民主路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有许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民主中路79-87(单号)、88、93-103(单号)、98、131、155、154-182(双号)、219号。

在建筑上表现了中西合璧、土洋混杂的风格,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各种柱式本起源于西方古典建筑,而民主路上许多建筑也都表达了这一重要的西方建筑语言,且样式繁多。在屋顶处理上,也显示出西方的建筑特点;在门窗设计上拱形样式较为普通,金属窗饰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西方的情调,大部分墙基为钻石墙体,使建筑物显得雄浑、坚固。另外在外阳台、室外楼梯、天窗、烟道的设计都表现有独到之处,这些手法运用大都源自西方建筑表现技法。

在这些建筑上又保留中国建筑中的一些传统表现手法,如有的建筑物中的天井、屋檐处的斗拱、厅堂、庭院等的设计显得古朴又有浓郁的乡情。民主路的老建筑对研究新浦的开埠和的现代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各单体建筑外墙向四周各延伸5米。

建设控制地带:

以各单体建筑外墙向四周各延伸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安古建筑群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安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安古建筑群

由大王庙、粤东会馆和大安古桥组成的大安古建筑群,见证了平南人曾经创造的时代辉煌。

粤东会馆原貌为三进,宽三问,总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硬山顶,风火墙,琉璃脊饰,对研究古代两广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大安古石桥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今仍固若磐石。相传古石桥是根据“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数建造而成,全桥为主体,代表太极,大桥墩2个,代表两仪,桥墩成船形,尖头向上游,减轻了水流的冲击,桥面分七跨,每跨用一尺宽梯形石条敷面,石条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使桥面积水和污泥从石隙处及时排出,桥之北端又有岩石作保护。古石桥精美绝伦的工程设计技术,至今还被桥梁建筑专家推崇备至。

大王庙是光绪元年的遗物,主体三进,面宽三问,总建筑面积为400多平方米,是砖石木结构,硬山顶,镬耳风火墙、琉璃脊饰,雕檐画栋。

大安镇:"大安镇位于平南县东南部,容(容县)武(武林)公路,南(南宁)梧(梧州)二级公路纵横其中;北依西江,南连大新镇,东与藤县山水相傍,西交镇隆镇为邻。全镇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3718公顷,辖21个村委会和3个街委会,总人口98820人,其中城区人口31420人,城区面积3.8平方公里,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4157.3万公斤,国民生产总值4.61亿元,财政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掘港古建筑群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掘港古建筑群为如东县文物保护单位。

掘港古建筑群位于掘港镇。包括八处,分别为:(1)掘港三弯巷王氏老宅;(2)掘港镇南街六十八号古民居;(3)掘港镇混堂巷束氏老宅;(4)掘港镇南街八十二号古民居;(5)萍香堂(北街57号);(6)掘港镇南街七十一号古民居;(7)掘港镇郡庙巷十三号古民居;(8)掘港镇人民北路十-古民居。

保护范围:每处文物建筑本体外墙外延2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调整为南至市河,西至人民北路东侧,北侧和东侧至空地、江海东路南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麓古建筑群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关麓古建筑群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麓古建筑群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明清。

关麓古建筑群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碧阳镇:碧阳镇地处黄山南麓古黟盆地,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的轴心地带,距黄山风景区仅40余公里,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25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5万,其中常住人口4.1万,流动人口0.4万;国土面积120平方公里。作为黟县的工业重镇,碧阳镇始终把发展茧丝绸业、旅游食品加工业、旅游工艺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已建成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桃源村古建筑群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桃源村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桃源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禾亭镇,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全国第三批古传统村落,小桃源村共160余户,600余人,其四面山体围绕,被当时居民视为世外桃源。现存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采用对称院落式布局,布局紧密,户户相连,如今是宁远县古民居历史较长、保护较好的村庄,极具历史、文化及旅游价值。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更气派,祠堂也是发扬民族精神的殿堂,而小桃源村这里的祠堂如今用作红白喜事聚会的地方。

2019年,小桃源村古建筑群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禾亭镇:禾亭镇位于宁远县境中部,距县城13公里。东临太平镇,南接冷水镇、舜陵镇,西界仁和镇,北壤保安乡。镇政府驻禾亭,辖王朝印、贾家、禾亭、黄家、小里水、高寨、新柏家、尹家、陈家、石山下、野鹿岗、鸡公岭、老龙岗、新龙岗、新烟竹、老烟竹、蒋家塘、双龙形、周家、肖家、刘家、石龙观、黄相、张家、新天、老柏家、六合、大谷、大砠、大邦、猫仔凼、祖元福、小桃源、白面砠、琵琶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