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包粽子的吉祥寓意(实用五篇)

浏览

2843

文章

5

篇1:端午吃粽子的寓意

全文共 178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是不断传承发展的产物,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吃粽子寓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

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而且深受各国的喜爱。

端午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1、忌未熟先吃

包粽时,我们不要将粽包得太大,否则便难以将它弄熟。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对健康有损。

2、忌保存太久

已包好的粽最好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最好放于阴凉通风的地方。

3、忌大量进食

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须有节制,并且尽量趁热吃,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4、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

端午吃粽子的寓意

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屈原是战国时楚人,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并将米饭撒到江中,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吃粽子。

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则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并传言屈原是自尽。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小人们追杀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将屈原捆绑并投入水中。

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端午节有哪些诗词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3、《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4、《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节的含义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消灾的美好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吃粽子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美好的意义?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粽子寓意如下所示:

1、纪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驱赶蛟龙

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端午节食品。

3、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且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五黄也是端午特有,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解除,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赶邪佞解毒,身体健康。 据民间说法,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更好的驱毒避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粽子美好寓意是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吃粽子的其他意义

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有阖家团圆的意思,毕竟现在的端午节已经是法定节假日,每到端午节各地的游民便会回家与家人团聚。

还有另外一层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谐音“中子”的意思,一直有传闻吃了粽子就能得儿子的风俗,寓意人丁兴旺的意思,总之端午吃粽子是好意,一定要记得吃粽子。

作为国民的节日,吃粽子是大家都知道的饮食习惯,除了粽子还可以喝雄黄酒、吃咸鸭蛋等等,都是在端午节要吃的食物,至于小孩子就会在手腕上系上五彩绳,寓意可以带来好运的意思。

端午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身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的由来

在传说当中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用此来纪念屈原。

国外端午节的美食

韩国: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

日本:娘惹粽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如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新加坡:黄姜糯米饭+方形粽子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端午节的忌讳

1、不可以吃娘家的粽子。

端午节的时候娘家的粽子不可以吃,其实,对于这个禁忌,是因为在我国民间有这样的一个说法,闺女出嫁了,在端午节的时候不可以回娘家过的,不然的话,会有走霉运的时候。当然这是迷的信的说法,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注意些。

2、不可以游泳。

在我国的有些地区,是不会让孩子们在这天里游泳的,因为有些地方出现过溺人的事故,所以更加的忌讳起来。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端午节到来时,一些”不祥之物“都是最凶恶的,它们想要找替身来为自己还阳,然后重新过自己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寓意

全文共 326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粽子与端午其中一个传说有关,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之后,楚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驾着船,把装在竹筒里的米饭,投到汩罗江中祭奠屈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寓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由来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 “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推荐: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插门上的叫什么: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寓意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他爱国爱民,却被奸人害,在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让鱼不吃屈原的身体,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

赛龙舟源于打捞屈原。还有吃粽子、做香包,投粽子入河中,让鱼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投香包入河是为了保持屈原的不发臭。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介绍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包粽子的吉祥寓意

全文共 174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的习俗有其内在故事,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而且深受各国的喜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包粽子吉祥寓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寓意,比如在端午节期间,我们要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打午时水、洗草药、防风筝、缠五彩绳、佩香囊等等习俗,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端午节祈福平安、驱赶邪佞消灾、自然崇拜等等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的含义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消灾的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

1、驱赶邪佞消灾。端午节有一项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驱赶邪佞消灾。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要挂艾草、挂菖蒲、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点艾条、黛苍术、晒百日姜、挂黄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绳、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劫、驱散虫蚁。

2、自然崇拜。端午节也有着自然崇拜的寓意,这与端午节最初的来源有关。早在上古时候起,人们就对自然充满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要祭祀龙图腾和自然,所以民间有着赛龙舟的习俗,直到今天赛龙舟依旧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端午包粽子的吉祥寓意

1、除瘟驱赶邪佞、求吉祥: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赶邪佞、求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2、求子:端午节时,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3、光宗耀祖:因为“粽”和“宗”音近,所以有“光宗耀祖”的寓意。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4、功名得中:“粽”和“中” 音近,有“功名得中”之意。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得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纪念屈原: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端午节吃粽子便成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6、驱赶蛟龙:蛟龙会偷祭祀的东西,而它怕艾叶和五色绳,所以便用其来包祭祀食物。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很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1、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来驱赶霉运,带来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