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布拉格别称精品20篇

元旦又被称为“新年”,指每年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法定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旦的传说及来历,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5131

文章

409

篇1:元宵的别称和雅称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别称和雅称有汤圆、水圆、浮圆子、汤团等。

元宵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是一种节日吃食。在古代,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这天晚上人们都会吃元宵、赏月。后来根据这一习俗,人们便把上元节改成了“元宵节”,而元宵的意思就是上元节的晚上。

元宵一般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的食品,有实心的,也有带馅的,带馅的元宵又有咸味和甜味的分别。元宵的吃法也有很多,可以直接水煮,也可以炒、油炸、蒸等。如果在实心的元宵里再加一些酒酿、白糖、桂花等一同煮食,吃起来味道会更佳,风味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暗恋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暗恋的别称有单相思、单恋、心悦、倾慕等。

单相思、单恋:单相思也叫单恋,指两个人之间只有单方面的爱恋,也比喻双方中只有一方有热情或愿望。

心悦:心悦是心情愉悦的意思,看见或与暗恋的对象在一起,自然会心情愉悦,也就是“心悦对象”。

倾慕:倾慕有倾心爱慕的意思,可以明着表现出来,也可以偷偷暗恋。

暗恋就是指对于一个人的喜欢只藏于内心,并不外露,在中文当中是情绪上的一种表示。暗恋是一种单纯而又美好的情感,不具有任何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在最初只是内心好感的一种萌发。暗恋的情形多常见于男性和女性进入青春期以后,这种情感的萌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暗恋在古时候被人们称作是“单相思”,而在现在还有单恋、心悦的叫法。暗恋是一种情愫的萌动,对很多人来说是幸福而又痛苦的。暗恋因为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所以也有很多以暗恋为题材的书籍和影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鸟的别称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鸟类目前没有统一的别称,但细分至不同种类的鸟很多都有自己的别称,例如杜鹃常被称为“春之信使”、百灵又叫“鸟中歌后”、云雀又名“草原歌手”、鹌鹑则别称“动物人参”等。

杜鹃科鸟多分布于全球温带与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分布尤多,且种类丰富,由于喜温而被人们称作春之信使。

百灵鸟擅叫,且喜欢模仿其他动物的鸣叫声,婉转动听,直抵云霄,因而得名鸟中歌后;云雀会在疾飞之时鸣叫,振翅声与叫声相映成趣,十分震撼;画眉则十分喜欢在林间枝头鸣啭,洪亮悠扬,十分动听;鹌鹑被称为动物人参的原因则是其营养价值极高,且极易被人体吸收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诗人对鱼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诗人对鱼的别称有鳞、鲲、鳍等。

鱼是硬骨鱼纲以及软骨鱼纲动物的一个统称,鱼类是通过鳃呼吸的,并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与凭上下颌吃食的一种变温水生脊椎动物。人们一般会把脊椎动物分为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哺乳类以及鸟类五个大类。鱼主要分为冷带鱼、热带鱼以及温带鱼等,而水类鱼又可分为咸水鱼和淡水鱼。

鱼类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脊椎动物,该物种几乎栖息在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洋和大海中。世界上现存已经发现的鱼类大约有三万三千种,鱼分布在淡水中和海洋中,淡水中生活着占三分之一,剩余的生活在海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别称有哪些 端午节起源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别称有: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等。

端午节不仅有粽子吃,还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而且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端午也是众多节日别称最多的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别称是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对于端午节我们知道的是纪念屈原,其实“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凤凰的别称和雅称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凤凰别称和雅称是凤皇、凤鸟、丹鸟、火鸟、鶤鸡、鸑鷟等。凤凰,又叫凤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对鸟类神兽组合,有雌雄之分,雄为“凤”,雌为“凰”,合称凤凰。据《山海经》记载,凤凰二鸟的形状像普通的鸡,全身上下都长着五彩斑斓的羽毛,头上有“德”字形状的花纹,翅膀上是“羲”字形状的花纹,背部是“礼”字形状的花纹,胸部是“仁”字形状的花纹,腹部是“信”字形状的花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标志设计是凤凰的形象,象征通过火炬接力把北京奥运会吉祥美好的祝福传遍全中国,带给全世界。火炬接力图形所选凤纹出自传世宝物明代御赐秦良玉平金锈龙凤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重阳节的其他别称

全文共 3678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里,桂花糕似乎成为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充满了人间亲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其他别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三大特色习俗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重阳节的其他别称

1、茱萸节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2、踏秋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相对应。依据传统,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现代社会,很多传统在变化,但是重阳登高依然盛行。

3、女儿节

重阳节又名“女儿节”,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赠送重阳旗与时鲜盒,称为送“重阳节盒”。据晋代《搜神记》记载,丁氏女遭恶婆婆虐待,永无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于九月九悬梁自尽,死后魂不散,托告世人,劝人家善待媳妇,请于重阳节让她们休息。于是人们为丁氏女立祠祭祀。后来每逢重阳节,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来团聚,称之为过女儿节,实质上也是让妇女休息之意。

4、登高节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菊花节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多在秋季重阳时节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6、重九节

在古老的《易经》一书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人们称为重阳,也叫重九节。

7、老人节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故而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我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8、老年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意义和象征介绍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在这一时期,重阳节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具有祭祀祈祷风调雨顺的意义。象征着人们希望生命长久、长寿的美好愿望,倡导人们敬老、爱老。

1、源于易经,《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在我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有寿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而双九也叫“重九”,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

2、源于祭天活动,此外重阳节的源头还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当时已经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在西汉时期,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同时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3、源于祭祀仪式,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大部分地区都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而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因此古代九月都有祭祀大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火的习俗逐渐消失。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为什么敬老孝亲?

重阳节是夕阳红的象征。重阳时节,秋高气爽,五谷飘香,是收获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象征年节成熟,象征夕阳红。

其次,“九九”与“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九九重阳是双九重叠、日月并阳,人们认为这个日子很特殊,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应该特别对待。用它来象征年高德劭、年德并应的老年人最为贴切恰当。因此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也是顺理成章。

再次,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事亲敬上的优良传统。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拨动了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

尤其是后两句,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把尊老敬老之心表达得非常形象和深刻。是父母小心翼翼地哺乳儿女,是父母在儿女身体有恙时担惊受怕而终日悉心呵护照料,是父母承担了多少艰难劳苦方使儿女知书识礼,是父母费尽了多少精神为儿女定亲婚娶而兴家安业———父母那数不清的大恩,确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我能数尽青丝发,只有亲恩数不来。”所以做儿女的对待父母应该像那乌鸦一样知道反哺,像那羔羊一样知道跪乳,千万不能因为娶了媳妇,添了小家庭的许多甜蜜恩爱,有了生儿育女、儿女绕膝的欢乐就将父母弃之脑后,念念不忘的是多一分孝,少一分不孝!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不单纯是“敬老孝亲”,而是在解决一个反对年龄歧视,融合代际关系,减少家庭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社会问题。定重阳节为老人节是对尊老敬老社会习尚的引导和提倡,是对中华民族事亲敬上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善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紫苏叶在农村叫什么?有什么别称?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紫苏农村叫白紫苏、青苏、苏麻、水升麻、桂荏、白苏、赤苏、红苏、黑苏等。紫苏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紫苏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不丹、印度、中南半岛、朝鲜。中国各地广泛栽培,紫苏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较好的壤土、砂质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长,适宜土壤pH值6.0-6.5。紫苏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为25℃,但高温伴随干旱时对植株生长影响较大,开花期适宜温度21度到23度。

紫苏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土壤30厘米,但大部分根系分布在2到18厘米的土层内,根系宽40到50厘米。分枝与主茎花序的开花期基本一致,在同一花序内,通常上端三分之一部位的花先开,2到3天后全序开花,从现蕾至开花需20天左右,从开放至凋谢约12天。在中国浙北地区,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4月中旬全苗,5月中旬移栽,8月下旬现蕾,9月中旬开花结实,10月中旬种子成熟,全生育期约190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的别称和雅称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别称和雅称有: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等。

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主要分为饮食和习俗两部分。关于饮食: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北方多以饺子为主,南方多以大鱼大肉为主;春节当天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多情况下都比较丰盛,年货也都摆放出来,比如:瓜子、花生、糖、砂糖橘等。

关于习俗:在春节过年前,人们就张罗着收拾屋子,比如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主要是清理厨房、祭拜灶神;腊月二十四要进行“扫房子”,清理卫生准备辞旧迎新;腊月二十五,有些地方开始贴窗花等;腊月二十六杀猪,准备肉食;腊月二十七主要是购买年货等;新年当天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的别称

全文共 2255 字

+ 加入清单

古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形容清明。可见清明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略显伤感的节气,也仅是后人对于清明节最为广泛的认知!其实清明节还有很多容易被人们所遗忘的文化,今天,就请让小编带你去认识下,清明节的别称“寒食”。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气候特点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看了清明节的别称还看了:

1.清明节和清明节气是同一个概念吗

2.清明节的由来50字

3.清明的祭祀用品有哪些

4.关于清明节英语作文带翻译

5.清明节精美手抄报

6.清明节红领巾广播稿3篇

7.清明吃馓子有什么含义

8.清明节的来历50字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银杏的别称和雅称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银杏别称和雅称有:圣树鸭、平仲、白果、菩提树、蒲扇等。

银杏树的种子俗称为白果,因此银杏又叫做白果树;银杏树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但寿命较长,因此常有人把它称之为公孙树。银杏是银杏科、银杏属植物,树高达到了四十米,幼树树皮浅纵裂,大树树皮呈灰褐色,深纵裂;叶片呈扇形,有长柄,无毛,淡绿色;球花雌雄异株,种子具长梗,常为长倒卵形、椭圆形、近圆球形状或者是卵圆形。

银杏是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是中国特产,只有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状的银杏属,生长在海拔五百米到一千米,酸性黄壤,且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经常和榧树、柳杉、蓝果等针阔叶树种混生,生长旺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樱桃的别称和雅称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樱桃别称和雅称主要有车厘子、荆桃、樱珠以及含桃等。

车厘子:属于欧洲甜樱桃栽培品种,特指产自于美国。加拿大、智利以及美洲国家果实比较大皮厚的一种樱桃,是一种上市时间最早的乔木果实,被称为“百果第一枝”,颜色多为暗红色,新鲜的车厘子比较硬,而且果柄也较长。

荆桃:属于樱桃的别称。最早在《尔雅·释木》中就有“楔,荆桃”的记载。

樱珠:崂山樱珠属于中国樱桃,又被称为“尖斜樱桃”,果核比较长,果实呈现为橘红色,具有一定的光泽,里面的果肉为淡黄色,食用起来有一股酸甜的感觉。

含桃: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而这里的“含桃”就是指樱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无肠公子是古人对哪种动物的别称 成语无肠公子是古人对什么动物的别称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无肠公子”是古人对螃蟹的别称。“无肠公子”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登涉》,原文为:“称无肠公子者,蟹也。”螃蟹除了“无肠公子”的称号外,也被叫做“横行介士”。

螃蟹的名字由来

古人给蟹取“四名”:“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空,则曰无肠。”所以蟹便有了“横行介士”和“无肠公子”的称号。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称无肠公子者,蟹也。”

唐·冯贽《云仙杂记》亦云:“蟹曰无肠公子。”

唐·唐彦谦有《蟹》诗,曰:“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

含有无肠公子的诗句

无肠公子醉乡徒,风味元来蜀似吴。

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

风味端宜配曲生,无肠公子藉糟成。

长喙参军初荐熟,无肠公子正输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传统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与粽子密不可分,从古便有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而且深受各国的喜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端午节别称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发展过程

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之时,春秋楚怀王大臣屈原,倡导以贤能而为之,举国之强劲,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但遭到了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致使屈原失去职位,被赶出都城流放。在流放的途中,他写出了诸多诗篇,但于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屈原爱国之心强烈,于5月5日在汨罗江写下绝笔作,后抱石自尽。后百姓闻讯而至,划船捞救,但最后无果。为寄托内心哀思,人们在江河之上荡舟,发展成为如今的龙舟竞赛,而百姓又害怕江河之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把江米团投入江中,形成了之后吃粽子的习惯。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传统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赶邪佞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含义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消灾的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1、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来驱赶霉运,带来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全文共 284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众多美食中,艾馍馍很受欢迎,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各种别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禁忌有什么

一、躲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民间认为这一天不吉利,有“躲午”的习俗。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家家都在门旁插艾蒿以驱避邪秽,小孩身上要佩戴棉布缝制的狗、小人等,这些东西要小心保护,忌讳丢失,否则年内将有灾难。躲过端午之后,要将所佩戴的东西扔到水里,以祛除灾祸。

二、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三、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国画《端阳佳节》。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也许您还不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禁忌

●忌吃娘家粽子

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否则,就会倒大霉。有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祟的习俗。

●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些地区,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的,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忌恶日

由于自古人们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农历五月初五的“重五”更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华山的别称是什么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华山别称是太华山、太山和西岳。“西岳”是华山自古以来就有的称呼,是中国五岳之一,现在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属于秦岭山系,拥有“天下第一险”的称号,中华民族当中的“华”,就来源于华山,所以华山又有“华夏之根”的称号。华山的主峰包括东峰、西峰、北峰和南峰,其中,东峰、西峰、北峰分别因为它们位于东面、西面、北面而得名。

南峰,是华山最高的主峰,也是五岳当中的最高峰,海拔高达2154.9米,在古代,人们尊敬地称之为“华山元首”。当你登上南峰之后,你就会有一种整个世界都被尽收眼底的感觉,领略华山的雄伟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马的别称和雅称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马的别称和雅称有:飞黄、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绝地、翻羽、奔宵、越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追风、白兔、蹑景、奔电、飞翮、铜爵、晨凫等,成语“飞黄腾达”,就是指的马这一种动物。

马被人类驯化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马的用途经历了肉用、乳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和运动娱乐等多个阶段交替或互相融合的过程。

马在古代是一种交通工具,马车、马匹都是人们出行时的重要工具,如今,马已经不是交通工具,肉马专门供人类食用,其他的有观赏类的,也有娱乐类的。马场就是专门供人娱乐的,有的草原也有骑马的项目,人们付出一定的金钱,就可以体验驾马的刺激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月的别称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别称有蚕月、建辰、季月、桃月等。

蚕月:《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蚕月条桑”一句,养蚕缫丝在我国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并延续到今天,其次农历三月是开始养蚕的季节,所以也将此月称为蚕月。

建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称为“建”。夏历三月之时,北斗星指向东南方辰位,便为”建辰”。

季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三个月是为一季,春季在四季中排行老三,因此便把三月叫做季月。

桃月:农历三月的花神是桃花,到了此时,桃花怒放,于是三月又有一个很好听的别称——“桃月”。

除此之外,三月还有很多比较生僻的别称,比如春晚、上春、春日、绸月、、莺月、末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十一月的别称或美称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月别称有畅月、葭月、仲冬、幸月、龙潜月。

十一月又称辜月,乃是“吐故纳新”的意思。称为冬月,就需要提一提一个成语了,寒冬腊月,听上去似乎是“寒冬”加“腊月”的组合,实则不然,应该是“寒月”“冬月”“腊月”的组合,就分别指代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而十一月之所以被称为“冬月”,则是因为冬至这个节气出现在十一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蝴蝶的别称及美名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喜欢把蝴蝶称为蛱蝶、胡蝶、浮蝶儿和蝶,还喜欢称它为“会飞的花朵”。

蝴蝶通常是对一些昆虫纲,类脉总目,鳞翅目的一些昆虫的总称。蝴蝶的分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一般是以“种”作为基本单元进行分类的。同一种蝴蝶的形态有些相似,它们有相同的血缘,生活习性相似,而且能互相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

蝴蝶分布在世界各个地方,其中以新热带区、印澳区、非洲热带区等地的种类最多。成虫的蝴蝶常用虹吸式口器来吸食花蜜、果汁、树液、糖饴以及一些发酵物,也有一些会吸食溪边或者苔藓上的清水、鸟兽的粪便液以及动物尸体的体液,种类不同,摄食习惯也有些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