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甘氏宗祠世德堂【实用20篇】

浏览

7583

文章

653

何店何氏宗祠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何店何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何店何氏宗祠位于义乌市义亭镇何店村前门塘9号,时代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类别为古建筑。

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0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公布文号为2010.6义政发【2010】52号。

何店村:何店村概况义亭镇何店村位于义乌市南面,距义乌城区13公里,于五洲大道边上,佛低线公路从村中穿过。村后有义乌江半月湾人工湖,洞溪水系由北向南流经本村的郑塘,水堆塘,中心塘经枧畴湖到义乌江。本村有水面积400多亩,耕地面积2012亩。本村现有在册人口2750人,共有户口1150户,外来暂住人员人口300人左右。本村离退休干部、职工有150余人,常年在住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叶山叶氏宗祠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叶山叶宗祠为浦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叶山叶氏宗祠位于浦城县古楼乡叶山村,时代为宋代。

叶山叶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叶山村:叶山村(又名叶家山)地处闽北,位于武夷山东麓,座落在浦城县西部,系浦城县古楼乡一个小行政村,这里青山绿水、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东与仙阳镇永建村接壤,西邻古楼距乡所在地8公里,南与上云村交界,至黄处垅水电站3公里,北连中坛村至茶园2公里。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65人,计102户,辖1个行政村,4个村民小组,村民都为汉族人。 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茅坂徐氏宗祠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茅坂徐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茅坂徐氏宗祠,又称双溪徐氏祠堂,位于浙江省江山市风林镇茅坂村。占地面积三千五百七十平方米,建筑面积两千四百三十七平方米。

祠堂始建于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清初,江山、广丰、玉山三县交界之地匪寇频繁侵扰茅坂,顺治四年(1647)九仙山匪徒洗劫茅坂后,其惨状“火烟未散,遍地烬骨,风鹤之声、哭嚎之象令人心胆俱裂”。顺治九年(1652),茅坂村再遭九仙山贼寇扫荡,建于明代晚期的徐氏宗祠被付之一炬。徐氏家族虽频受重创,但仅60余年后,于乾隆五十二年(1713),当地徐氏子孙在原址按原规模进行重建而成。

解放后,茅坂徐氏宗祠因面积广房屋多,被国家征用作粮站。2000年,粮食部门改制,粮站私人承包,部分被当作养猪场,祠堂遂失修,一部分房顶破漏,梁柱腐蚀而坍塌。

2009年,由茅坂老龄委及茅坂双溪徐氏续谱编纂委员会组织和筹集资金对徐氏宗祠进行修缮,并积极向上反映,争取资金,申报文物保护。后因工程繁杂耗资巨大,一些古建筑工艺几近失传,短时间根本无法修复,仅对中堂、后堂进行了保护性翻修。

祠堂建筑

宗祠虽清代建造,仍仿明代建筑风格并借鉴徽派的传统建筑格式,集浙徽两派的建筑精华与一身,是江山市境内最有特色的祠堂。

茅坂徐氏宗祠面宽三十六米,进深六十七米。主堂三进三厅,二大天井,加上后庭共有四堂。祠堂内共有石柱七十二根,其中四根主柱直径达六十公分,底部石础、硕大无朋。祠堂内梁架木拱牛腿雀巢雕工细腻木樨连接巧夺天工,尤其主梁木材粗大一搂难抱蔚为壮观,梁身镂金错彩,虽历经百年仍鲜艳如昨。天井四周平铺青石板与堂内回廊相连,天井前后左右砌有多级台阶便于行人上下。远眺祠堂,整个祠堂左右马头墙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屋面脊瓦如鳞飞檐高啄,气派非凡。祠堂正前有千平方米广场,广场前置一墨池(水塘),这也是徐氏宗族的风水眼,兼防火用。正门虎墙(影壁)高达九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钓源宗祠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钓源宗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钓源宗祠(含钓源欧阳文忠公祠、钓源礼派宗祠、忠节第牌坊)

欧阳氏总祠

欧阳氏总祠位于钓源村口,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主体为清朝建筑风格,坐南面北,前有约30见方的场坪,场坪上原耸立有花岗岩巨石建造的牌坊,祠堂东侧原有“崇文书院”等附属建筑。欧阳氏总祠结构特点是品字型天井结构,前厅下的大天井,与上厅两边的小天井,都成正方形,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品”字,而天井上方的三个檐口,也组成了“品”字。

文忠公祠

文忠公祠位于钓源古村中心,始建于北宋末年,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的这座祠宇,前有30多米长的甬道,上饰宝顶的门坊,内有天井、回廊、串楼、殿堂。

钓源村古建筑内外亦有木雕、石雕、木刻、石刻、彩绘和镏金字画。如镏金图《访贤才于渭滨》和《求富亦求寿考》等。陈列于各家的朱红色鎏金雕花架子大床,分别雕饰了麒麟送子、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竹节梅花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石门高氏宗祠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石门高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

该祠始建于唐朝高霁的学堂,明朝扩建,座北朝南,为台粱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原为六进,现存五进。依次为门厅、中下厅、中上厅、香火厅、祭祖祠,各进之间以天井相属,前进到后进依山势地形逐渐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进深长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积945平方米。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内136根木柱衬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层升高,直至屋脊,构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木质构架。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结构雕刻较简洁,留有明代遗风。硬山式屋面,天井两侧为单坡,上盖青灰小瓦。门厅两侧建有砖砌配房,立面成"八"字形,正门前设有广场,广场端筑有半月池。高氏宗祠是贵池辖区内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古建筑。历时多个朝代、整修不断,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它的保护对研究皖南古建筑史、地方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保护范围:宗祠门楼向南8米,东、西、北三面至祠堂墙基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米,南同保护范围。

棠溪镇:棠溪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南部山区,南面分别与石台县的七井、贡溪乡毗邻,东面分别与青阳的阳陵、南陵及九华山二天门接壤,距市区43公里,现有9个村委会,1.2万余人口,国土面积251平方公里,是贵池区面积最大的镇,其中山场37万亩,耕地1万余亩,是一个“九山两河半亩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镇。 发源于九华山楼台山的龙舒河,由东而西贯穿全,沿途流经石门、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排坡莫氏宗祠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排坡莫氏宗祠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排坡莫氏宗祠位于定安县定城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向东5米,向南9米,向北9米,向西至围墙,面积为4.69亩。

定城镇:一、基本情况定城镇位于定安县北部,南渡江下游南畔,东靠高速公路,西与新竹镇接壤,南与雷鸣镇为邻,北与海口市隔江相望,海南东环高速公路从定城镇东部穿过,距海口3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定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21个村委会,共143个自然村,381个经济社;13个社区,139个居民小组。境内交通十分便利,143个自然村都通公路。总人口10.5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梅溪陈氏大宗祠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梅溪陈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溪陈氏大宗祠(含梅溪大庙和乡约)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办梅溪社区。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070.1平方米。雕板承檩,硬山顶,青砖石脚,石柱础,博古屋脊,凹肚式门楼。陈氏大宗祠为是当年梅溪村陈氏家族供奉祖先的地方,现均辟为展馆。梅溪大庙是当年供奉佛祖,为村民做法事的场所。乡约是当年梅溪村民自治、制订村规民约、教育子弟的场所。现仅存的前壁有石碑一块,记录了陈芳当年捐赠土地二十块共一百多亩,作为三个建筑物管理维护、教师及僧人的费用,并告诫子孙后代任何时候不得收回此项捐赠,乡邻人等不得占为私有或者转卖。对于研究陈芳家族史有重要历史价值。

梅溪社区:梅溪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麦氏大宗祠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麦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塘尾街道麦屋村麦氏大宗祠建筑风格碧瓦朱檐,古色古香,祠堂内记录了麦氏先人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麦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数次重修,解放后,该宗祠改为麦屋小学,1998年,后人又将它重建,成为今天我们见到这间大宗祠。

祠堂内设置有麦国树纪念厅、麦为仪纪念厅、历代仕官纪念厅、革命老区纪念厅、知名人士留念厅和功德留念厅等六个展馆。麦国树是麦屋村人,他生平好古敏求,潜修经典,博学多才,被乾隆皇帝特赐为“翰林院检讨”。

麦氏理事会麦伟松说:国树公出生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到乾隆二十六年中翰林,中翰林后因为他才貌超群,皇帝让他教太子,是太子的老师,很值得人尊敬,后因年老还乡,皇帝特赐“耆年宿学”的匾额。

塘尾街道:塘尾街道位于吴川市区西南部,毗邻市区,濒临南海,西傍鉴江。全街道面积33.37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是吴川市工业园A、B区所在地。2005年该街道被广东省批准为羽绒科技专业镇,2006年被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羽绒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07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羽绒特色产业基地。塘尾还是广东十大机智人物麦为仪的故乡。 。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青阳宁氏宗祠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青阳宁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氏宗祠位于青阳县陵阳镇粮站大院内。

为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坐西朝东,面阔23.95米,进深三进55.60米,占地面积1321.6平方米。由于该祠堂座落在陵阳粮站内,长期作粮仓使用,梁、柱、石、椽完好率达70%左右。

保护范围:四面各距墙基脚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

陵阳镇:陵阳镇位于青阳县南部,辖24个行政村(180个村民组)、1个街道居委会,面积213.85平方公里,人口25589人,2005年镇财政收入1907万元,总量跃居全县和全市第二。陵阳历来就有“富贵陵阳镇”的美誉,在西汉时期(前109年)置县郡,战国时期屈原曾驻足多年,自古为江南重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的传播要道,商业兴隆,多富商大贾,196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冯氏宗祠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冯氏宗祠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冯氏宗祠位于翠亨村东部,是孙中山幼年读书处。建于清代前期,坐西朝东,占地118平方米,砖木结构。冯氏宗祠是翠亨村冯姓人家的祠堂。清代后期曾作为翠亨村村塾使用,主要招收农家子弟学习四书五经,进行启蒙教育。清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孙中山曾在此读书,并对塾师只要求学生背书而不给学生讲解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在此期间,孙中山与陆皓东等同学结为好友。冯氏宗祠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多次对该祠堂进行保护性维修。冯氏宗祠,为硬山式砖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抬梁为瓜柱形穿斗。二进四间并辟有厨房建筑布局,二进前置有天井。

2000年11月29日,市人民政府把冯氏宗祠确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翠亨村:翠亨村是中山市南朗镇辖村,位于中山市境东南部,也是在南朗镇东南部。东临珠江口伶仃洋,与珠海市淇澳岛隔海相望,南连珠海市金鼎镇,西靠五桂山,东北与崖口村相邻。京珠高速公路经村东穿过。中拱公路纵贯村内。翠山路东连中拱公路,西接城桂公路,经逸仙水库边穿过。是中山市东南部水陆交通要塞之地。2002年4月,由翠亨、下沙、石门三个村民委员会合并为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东隅韩氏宗祠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东隅韩氏宗祠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隅韩氏宗祠位于巨野县田庄镇,年代为清。

2015年6月23日,东隅韩氏宗祠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庄镇:田庄镇位于鲁西南大平原巨(野)、郓(城)、嘉(祥)、三县交界处,是巨野县的城郊镇,辖61个行政村,6.2万人.总面积8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万亩,是一个富有魅力和充满生机的经济文化重镇. 田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属古麟州阅历千载到于今,在这快神奇的土地上,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英杰辈出.明朝礼部侍郎、都御史宋沧,清末八旗都统、武状元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樊氏大宗祠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樊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樊氏大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五里乡樊村内。坐南朝北,三进五开间,总占地面积约620平方米,第一进明间门楣嵌“大宗祠”匾额,稍间辟边门,后檐接戏台,台高1.9米,宽6.56米,顶部作八角藻井。第二进通面宽15.55米,通进深11.50米,硬山顶,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卷棚顶廊子,主体梁柱用材粗大。中、后两进间有祭亭相连,祭亭重檐歇山顶,后进重檐楼屋,鼓形柱础。檐口置沟头滴水。

该祠主要特色:

一、祠内立有大小柱子百余根,梁枋、牛腿、雀替、斗拱、飞檐等砖雕木刻的龙凤狮鹿、亭台楼阁及人物花卉图案线条流畅,精细美观,特别是祠内各砖木构件上所雕饰的110个戏曲人物图案造型各异,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立体感强,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极具时代特色。

二、它是以前进戏台为中心布局的宗祠建筑,戏台由前台、走道、化妆室、观戏楼等四部分组成。据调查,这种布局的宗祠建筑虽在常山还存一些,但保存如此完整的戏台建筑已不多,它充分说明在当时的常山民间利用这种宗祠建筑演戏已很风行,同时也说明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戏台格局,极具代表性。

1991年11月13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至2002年,省文物局、财政部门已拨款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李氏宗祠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李氏宗祠(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宗祠位于潮州城区中山路中段,原为李姓祠堂,198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它是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

早在1925年3月,东征军占领潮州后,为使随军东征的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能有机会补习课程,筹设潮州分校。未及一月,军校学生奉命返回总校。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11月再次占领潮州,复设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于李厝祠(1926年5月1日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招生范围为惠、潮、梅、海陆丰各属学生。由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兼任分校校长,何应钦为分校教育长兼代校长,周恩来兼政治部主任,王昆仑为秘书兼政治教官;同时,聘请黄埔总校的熊雄、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员为政治教官,陈勉吾、张光、张镜澄、方万方、张岳嵩为军事教官,反映了当年国共合作创办该校的历史事实。12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初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学员除上述地方招收外,还有东征军中部分未受过训练的军人同时就读,分别称学员和入伍生。校务、军需、教室等在李厝祠内,学生住近旁搭建之简易棚房,入伍生住海阳学宫。

分校创办期间,共招收学员990多名,第一期学员348人(一说335人)于1926年6月1日毕业,第二期380学员多人于同年12月底毕业,分别与黄埔本校第三、第四期同等待遇,被分配到革命军各军中(如一期分配在第一军第二师、二十七师),这些学员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后潮州分校未再续办。

此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崔桥吴氏宗祠遗址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崔桥吴氏宗祠遗址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崔桥吴氏宗祠遗址建于清雍正年间,2012年吴氏族人对祠堂进行了修建,现存二进院落。常州吴氏为季子之后,是常武地区仅存的吴季子祠遗址。

2018年3月2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崔桥吴氏宗祠遗址为常州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武进区横林镇崔桥吴家村

横林镇:武进市辖镇。著名的稻麦产地。1949年设横林镇,1958年改公社,1966年为横林、林南2个公社,1983年改镇,1985年横林镇乡合并设横林镇。位于沪宁铁路中心地段,距常州市中心15公里,距常州飞机场30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3.3万。沪宁铁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横穿东西,南临太湖,北靠长江。紧邻沪宁高速公路。辖余巷、狄坂、顺庄、张村、江村、赵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朱河朱氏宗祠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朱河朱氏宗祠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河朱氏宗祠位于天华镇朱河村,年代为清代。

朱河朱氏宗祠太湖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宗祠主体建筑。

建设控制地带:宗祠主体建筑两侧外延10米,背后至排水沟后50米,南至公路下。

天华镇:“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天华”之名即源于朴老这一朴实诗句。我镇做为太湖县进山第一镇,既是典型山区,又是重点库区。美丽的花亭湖风景区沿岸线该镇占2/3。188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居全县之首,全镇辖39个行政村,357个村民小组,8426户,3.27万人。近年来,全镇人民紧紧围绕“集镇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做好旅游、山场、水面三篇文章”,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东峤张氏宗祠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东峤张氏宗祠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峤张氏宗祠年代为清,位于四都镇东峤村,类别为古建筑。

2013年4月17日,东峤张氏宗祠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墙外延东、西各4米,南、北各10米。

东峤村:东峤村位于四都镇东部,与梅洲乡接壤。全村现有945户、3800人;耕地面积2600亩,山地面积8500亩,淡水养殖面积1100亩。是四都镇的一个重点行政村。 村区位优势突出,国道324线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距厦门210公里。汕头95公里。东峤村又具潜在的人文优势,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蜚声国内外。旅居国外、台湾地区的乡亲达60多人。东峤村依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潜山余氏宗祠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潜山余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余氏宗祠,位于德馨庄西侧30米处,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建于乾隆57年(1792年)。堂内石刻各异,柱脚上雕刻精细图案和脊枋,顺坊上八仙过海等图案仍清晰可见。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较高。

为什么要建余氏宗祠呢?据说,余文章出生后不足一月,其父病逝,母亲尤氏坚守贞操,独自一人将余文章抚养成人,为怀念母亲,供奉祖先,整治家风,文章公按三进两厢建成了约400平方米支祠公所,宗祠内悬有“五世同堂”、“七叶衍祥”匾额以及余氏后代的历史名人画像。

官庄镇:官庄镇地处潜山县东北角,位于桐、岳、潜、舒四县交界处,北靠合肥,东临巢湖,南接安庆,西望武汉,与安庆机场和安庆客货码头相距80公里,到沪蓉高速和京九铁路仅60公里。全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8535户,32800余人口。对外到舒城、桐城均有公路通车,内部村村通车,主干道均为沥青油路面,交通较为方便。境内有移动、联通基站各3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溪口袁氏宗祠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溪口袁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溪口袁氏宗祠

年代:清

座落地点: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

简介:面阔三间,进深二进,占地面积327.19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大门、下厅(内连戏台)、中厅、上厅。保存完好的牌匾,起于清嘉庆年间。有李宗仁、杨树庄、蒋光鼐、萨镇冰、何宜武等人多位国民党政要题写的匾额。

保护范围:建筑滴水线四周向外延伸20米。

2009年,溪口袁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溪口村:溪口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溪口村位于乍洋乡东部,距柘荣县城2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东与福鼎市白琳镇高山村相邻,北与乍洋乡长岐村、凤里村接壤,西与乍洋乡石山村、前楼村交界,南与福鼎市潘溪镇湖林村、南广村相连。村落与村民:溪口村现有114户465人,劳力200人,现下辖上洋、下洋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气候物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良溪罗氏大宗祠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良溪罗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良溪罗氏大宗祠位于棠下镇良溪村。建于明代,罗氏后人为纪念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定居的先祖罗贵而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建,乾隆、道光年间曾进行修缮,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罗天池主持重修,光绪年间又作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宗祠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为硬山式砖木建筑,面宽三间,三进深,山墙櫊檩,为抬深式木结构。前后三进均为十三架梁。屋面船脊布瓦,绿琉璃贴边。大门及两侧均用青麻石砌制,门楣木匾以正楷刻有“罗氏大宗祠”5字。正门屋檐下墙砌有古代人物故事组画砖雕,两侧廊门书有“出弟”、“入孝”横眉。后座两旁廂廊墙上嵌有碑刻4块,记载始建、重修年代。祠内的青砖花窗、壁画皆保持着岭南文化风格。大宗祠第三进厅挂有木刻长联一副,记述罗贵的功绩与良溪古村渊源:开基蓢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2004年,该宗祠定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良溪坐落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北面,村里山、水、树木、建筑与古村环境的组合,展现了古村落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专家考证,良溪为珠玑巷移民落籍终点,被誉为“后珠玑巷”,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南迁始祖罗贵带领36姓近百户人家携妻带子,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良溪村安家落户,子子孙孙在江门五邑周边地区繁衍。

为纪念罗贵和这段历史,后人修建了罗氏大宗祠。罗氏大宗祠就在良溪村的村口,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咸丰十年重修。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良溪村:良溪,又称“蓢底”,座落在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北面,与鹤山市雅瑶镇相邻,面积有7.6平方公里,现常住村民有1724人,500多户,分四个自然村,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主要产业:农业、渔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一个开基久远、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而且至今保护较为完好的古村落。良溪古村是南迁始祖罗贵率众南迁的终点站,也是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杏坛苏氏大宗祠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杏坛苏氏大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氏大宗祠位于顺德区杏坛大街。为明代建筑(约1500年),清代有重修。坐北向南,进深三进,总面阔15.25米,总进深29.38米。硬山顶,青砖木结构,红砂岩石地脚。

第一进面阔五间。前后包台共4个。前两包台有八角石柱6条,龙凤抱鼓石一对。后包台坤甸木柱4条,两边石台阶。明间设上、下两门。檐柱为八棱型石柱、六棱型石柱,覆盆式柱础,石质为鸭屎石,檐柱顶木架结构,用一斗两升承托前檩。

第二进为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圆型木柱,覆盆柱础。石质为鸭屎石。上盖用驼峰、斗拱承托五架梁,驼峰足饰云水纹,上刻缠枝花,用一升两斗承托。

后座为抬梁式蜀柱五架梁,圆型木柱。下为覆盆石柱础,石质为鸭屎石。

祠堂是反映明代顺德祠堂建筑特色的重要实物。2006年1月8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苏氏大宗祠被列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杏坛镇:地理位置:镇位于顺德西南部,距顺德区0所在地大良镇13公里,距广州市约50公里,香港80海里,澳门108公里。全镇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辖下24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2004年常住人口约12.4万,流动人口约3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5万多人。镇内绝大部分是江河冲积平原,河网交错,土地肥沃,是珠江三角洲知名水乡。经济发展:开放以来,杏坛镇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王莲塘王氏宗祠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王莲塘王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莲塘王氏宗祠位于义乌市义亭镇王莲塘村380号旁边,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1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1.08.27义政发【2011】64号。

王莲塘村:王莲塘村概况义乌市义亭镇王莲塘村,地处义西丘陵地带,浙赣线电气化铁路穿村而过。全村576户,总人口为1382人,土地面积1280亩,十二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50名,村民代表12名,男女劳动力769人。村建有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团支部、民兵连、妇代会、治调委员会、老年协会、村民小组等组织。建有文体活动场所,丰富村民打球、跳舞等文体活动。保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