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家长如何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最新11篇)

浏览

5207

文章

11

篇1:家长应提高幼儿哪些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家长提高幼儿哪些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和家长应多沟通,互听(互相听取幼儿在家或在园的表现)、互说(互相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和做法)、互相帮助,还可以请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家长介绍经验。做到家园合作,使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真正得到关注和提高。孩子的父母应该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解开束缚在孩子身上的“绳”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头顶蓝天,脚踏草地,沐浴阳光雨露,,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玩。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有目的的渗透一些安全自我保护的常识,如:教幼儿记住家庭地址与电话号码,教会孩子大电话,带孩子到左邻右舍走走,到周围场所转转,使幼儿懂得要及时把受到的威胁、恐下、诱骗等不安全情况告诉家长及老师,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如何增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1704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增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这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给了我们家长很大的警示:除了要教会孩子要善良、诚实、懂礼貌,更要提高宝宝的自我保护能力。儿童对危险具有一种天生的感知能力,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差。千般爱护,莫过自护。如何让涉世未深的幼儿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躲避可能受到的侵害,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呢?这是每一个家长急需补上的重要一课。

面对手无寸铁、善良无辜的孩子,除了呼吁相关部门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外,作为家长的我们,如果能提前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自我防护知识,就可以让孩子冷静面对侵害、机智保护自己。

我回想报纸上看见过的各种新闻,例举了几种常见的自我防护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境一:陌生人给幼儿吃零食或者饮料(可以是一切可以诱惑孩子的物品,坏人往往利用这些东西骗取孩子的信任)。

自我防护方法:告诉孩子,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不能拿。有时孩子会禁不住美味或者玩具的诱惑,在陌生人的劝说下接受这些东西,告诉孩子接受赠与是会受到侵害的。可以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陌生人给的东西,一定要经过父母的手,再递给孩子,这样父母就成了把关的人。

情境二:在不认识的地方,与家长失散,找不到家长,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自我防护方法:让孩子熟记家长号码、名字、家庭住址、自己的名字等一些有助于联系家里人的方式。或者在孩子的书包上,衣服上贴上家长的联系电话和名字,不过直接贴上可能难看一点,也可以做成十字绣的方式绣上去。平时要告诉孩子,找不到家长时,哇哇大哭不解决任何问题,家庭号码可以帮他们找到家。要让孩子知道,碰到可以信任的大人(比如警察)后,把这些告诉他们,这些可以信赖的人可以很快帮他找到家人。

情境三:孩子独自在家,门铃响了,孩子从门禁中看到一个陌生人。

自我防护方法:平时应教育孩子不准给陌生人开门,不管他说他是谁都不要开门,你可以隔着门告诉他,你爸爸在睡觉,让他过一会再来。然后,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让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情境四:放学回家发现有成年人跟踪孩子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去年我们这就发生了好几起陌生人尾随孩子回家绑架、偷窃的案件。

自我防护方法:孩子还读小学时最好有家长接送,如果家长没空来接送可以让孩子跟他的同学一起回家,或者直接去同学家,家长晚上去同学家接就可以了,最好不要让孩子单独回家。孩子若单独回家应教育孩子如何逃跑,利用旁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溜开陌生人的视线,穿过马路或者走另一条路,避免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人仍然跟着你,或者他强迫你跟他走。你要大声尖叫并跑向有人群的地方,例如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房子跑,因为房子可能是空的;如果这时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情境五:夜间,家里来小偷了

前天我同事家刚被小偷光顾,我们一堆同事在那讨论如何对付小偷,今天用上。

自我防护方法: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小偷来访,告诉孩子看见小偷不应该大喊大叫,而是假装睡觉,然后假装说梦话,可以是:“妈妈,我要尿尿啦!尿憋死啦!”或者是突然的大声叫喊起来,好像是做噩梦一样,把小偷吓跑,千万不能让小偷知道你已经看见了他,这样他可能会狗急跳墙劫持孩子。

情境六:受到一些大孩子或陌生的大人玩弄、欺负甚至一些心理变态者的猥亵。

自我防护方法:教会孩子大胆地说你没有权利欺负我、别碰我,用模拟场景实地训练几次,让孩子大声喊出来。要让孩子知道他是不可侵犯的,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尊严。

传统教育往往给孩子灌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道理,但我们不能让孩子一味忍让,这会助长对方的气焰。告诉孩子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碰到这些情况,孩子可以通过挣脱、哭闹作为一种反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勇敢地说出别碰我!,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孩子有足够强的心灵力。

情境七:幼儿园放学了,陌生人或者父母单位的同事接孩子回家。

自我防护方法:教孩子学会拒绝,只有父母或固定的几个亲友接送才能跟他回家。如果需要其他人接送,一定要给孩子打电话,亲口交代今天将由谁代替接送。或者打电话给老师,交代老师今天父母不来,由某某来接孩子。

家长除了教育孩子善于保护自己之外,还应教育孩子学会报警。

当自己没有办法没有能力解决紧急问题时,应及时报警,例如,向人报警求救,如在无人处,则向远处有人处大声呼救,在报警时,一定要头脑冷静口齿清楚,让对方很快能了解事情发生的地点、事情严重的程度,以便于对方能迅速前来解决问题,报警应及时,千万不可因为报警不及时,延误了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平时要教育孩子知道一些重要报警单位电话,如:火灾拨打电话119,公安报警电话110,急病抢救电话120,交通事故电话:122,万一孩子一时记不起报警电话,告诉孩子打114查询电话询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如何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怎么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一直是父母很关心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美国教育部门开设了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由工作人员扮演送货员,带着孩子喜欢的礼物和气球去一些爸爸妈妈不在家的家庭造访,事前已经和爸爸妈妈沟通好了。

结果,一半的孩子表现不错,对送货员的诱惑置之不理;另外一半的孩子表现的就不好了,开门让送货员进来,同时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让送货员参观自己的房间。

这个节目一出来,引起了爸爸妈妈的广泛关注。有一家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了警局,活动中给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警方精心制作的那本《独自在家安全手册》。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同时还能够给孩子提供很多的经验:

要是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可以跟他说爸爸妈妈暂时不方便见客,不管他说什么,都不能开门;

不要跟别人说起爸爸妈妈的出行安排,防止有心人趁此机会上门;

无论如何都不能坐上陌生人的车,就算他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也不行;

学会打开和关上家里所有的门窗;

接听电话时,不要跟对方说自己的任何信息,也不能告诉他现在一个人在家;

有任何不对劲的事,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

出去玩时一定要跟爸爸妈妈说明自己去哪里了;

对于陌生人给的东西千万不能要;

一些好玩,但是空旷没人的地方,不可以一个人去;

不要一个人出门,一定要跟着爸爸妈妈或者是跟着朋友;

不要一个人去加油站饭店等公共场所的厕所;

如果陌生人对你说:带你去一个好地方,或者玩什么好玩的游戏的话,千万不能跟他走;

要是陌生人抱着你,搂着你的话,一定要大声喊叫:我不认识这个人,帮我打110。或者大叫:救火。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对于“火”字眼是比较敏感的。

通过填图册子是不能够做到让孩子完全记住这些安全守则的,因此,参观完警局之后,幼儿园的老师又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假设游戏”教给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在跟孩子玩的时候把“安全守则”渗透进去。比方说,可以让爸爸妈妈充当一下陌生人:

1、要是一个陌生人来接你,同时能够叫出你名字,他跟你说,你的妈妈让我来接你,你会跟着走吗?

2、在打不到车的时候,有陌生人愿意载你回家,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3、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陌生人来敲门说:“我的车坏了,想借用电话找拖车”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4、去商场玩,有个人说,他的宠物狗丢失了,想让你帮忙一起找,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另外,爸爸妈妈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也要积极寻找教育孩子的机会,比方说,电视里播报绑架新闻的时候,最好是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要是你也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样做”。

不过,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还是会作出错误的回答,这时爸爸妈妈不必大惊小怪,爸爸妈妈要耐心一些,多几次跟孩子探讨的机会,你的孩子一定能够学会自我保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政治知识点: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怎样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答:(1)未成年人应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自觉与社会各方面的保护相配合,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不良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意培养自己对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其次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自觉把自己置于正面教育的氛围中,不进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不乱交朋友。

(3)青少年学会依法进行自我保护:①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要求我们在面临险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冷静、沉着、机智,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法,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②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怎样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随着校园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父母应加强教育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提醒,除了强调“放学后不能乱跑,必须先回家”,“遇到坏人先找警察、要大声哭喊救命”等,还可以进行恶性事件的演习,父母可以扮坏人模拟险情。如:爸爸扮演要强行带孩子走的陌生人,妈妈则扮演路人,让孩子自己思考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去相信孩子,给他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练习中提高孩子的自救能力。

外出的时候,告诉小一点的孩子不要走出父母的视线范围,不要到处乱跑;稍大点的孩子则要告诉他们,遇到陌生人不怀好意时,要就近找大人帮忙,或者喊对方爸爸妈妈以便逃脱,并向路人求助。

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醒孩子警惕陌生人。在孩子还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在路上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搭讪,即使陌生人表现出一定的好意,也不要接受。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要提醒孩子上学的时候不要走不熟悉的路线,不要独自上下学,尽量和同学结伴走,走明亮、宽敞的路。要是遇到有歹徒冲进校园,立即就近进入有门的房间,锁好门。要及时报警,遇到危险要呼喊、敲打东西以引起他人注意。

要是家庭条件允许,父母还请家教可以教孩子一些必备的防身术。比如歹徒如果从背后袭击,勒住孩子的脖子,可以让孩子握紧拳头,举起手臂,用肘部向后使劲撞击匪徒的腹部,使他喘不过气来,以便脱身逃跑。也可以用脚猛踢匪徒的胫骨(小腿骨)前部,或用脚使劲猛踩他的脚面。还可以抓住歹徒的小手指,拼命向外侧掰,使匪徒剧烈疼痛。如果歹徒是迎面而来,可以猛地提起膝盖向他胯下猛撞。也可以用五指合拢并伸直,用指尖或手掌侧部,猛戳匪徒喉头。不管手中有什么物品都可以用来做武器对付歹徒,这样可以给自己留出一定的逃脱时间。但千万不要逞能,危急时刻,走为上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如何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自从当了妈妈以后,总会惦记孩子的各种问题,担心孩子在成长路上遇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在孩子稍微懂点事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要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训练孩子自我保护的技能,告诉孩子要对一些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拒绝。虽然有的时候社会不一定险恶,但是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应对恶劣问题的做法。

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要给孩子树立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动画片或者课外书籍以及某些短视频的平台。利用这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很危险,会伤害到自己不要去做这些事情,如果遇到这些紧急的情况,要怎样去躲避危险,也要教会孩子拨打急救电话。让孩子记住妈妈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有困难找警察叔叔,这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法。

也要培养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怎样根据情况躲避危险。需要灵活的处理问题,让自己脱离险境,保护好自己。不管是在家或者是在学校,都可以通过一些锻炼或者是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应急处理能力。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方式方法,遇到事情以后也不会那么慌张。比如在公共场合遇到了坏人,孩子可以去往人多的地方跑,同时大喊大叫,吸引周围人的关注。

平时在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模拟一些情景练习,比如孩子遇到坏人该怎样去做。让孩子能够深入的体会到遇到坏人。必须要学会一些自我保护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安全,也要让孩子知道,如果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或者某些人的行为。要勇敢的大声说不,学会拒绝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如何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今各种意外事件越来越多,比如学校恐怖事件也是时有发生,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减少意外伤害的概率。我们要教给孩子们各种的文化知识,当然安全也是不能忽视的。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说说让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的教育方法。

1、占小便宜吃大亏

告诉孩子,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不能拿。有时孩子会禁不住美味或者玩具的诱惑,在陌生人的劝说下接受这些东西,告诉孩子接受赠与是会受到侵害的。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2、熟记电话号码

让孩子熟记家长号码、名字、家庭住址、自己的名字等一些有助于联系家里人的方式。另外尤其要牢记常用的报警及急救电话,如110、120、119等等。

3、开展多种活动,增强体能

我们除对幼儿进行体育训练外,还注意开展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以增强幼儿的体能。如:春天带领幼儿去郊游,通过远足活动对幼儿进行力量和耐力的练习;冬季运动会组织幼儿进行达标项目比赛,自觉加强了平时的排球、跳绳、投掷、翻滚等项目的练习,兴趣很浓,达标率也有所提高。

4、消灭不安全因素

在园区环境改造中,我们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创设了便于幼儿锻炼的各种环境设施。我们对现有的容易对幼儿造成伤害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改造,对大型玩具进行全面检修,认真检查每一颗螺丝,做到防患于未燃,将意外伤害消灭在萌芽之中。

5、创设良好锻炼环境

我们利用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小型场地,增设了废旧轮胎和老师自己制造的吊球、拉力器、攀登架等,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如幼儿在玩轮胎过程中,知道了一手扶着一手在后面推就滚稳了,而且越玩越灵活,并且知道轮胎要倒时赶快躲开身子、跳到一边就不会压着脚。这些器械既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又锻炼了幼儿的体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哪些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能力有哪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般呵护,不如自护”。为此,我们就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幼儿的意外事故,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事先估计到或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对幼儿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

幼儿体质差,体能弱而造成的伤害。

幼儿由于年龄小,体质和体能发展不理想,在活动时往往把握不好平衡,身体重心不稳,动作不协调,反应慢,不灵活,相撞时躲闪能力差,加之成人对幼儿的过度保护,过分替代,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甚至剥夺了幼儿实践、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因此,意外伤害事件就很难避免。

幼儿不良行为造成的伤害。

目前,很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忽视孩子生活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有些幼儿任性、执拗,集体意识差,谦让、友善不够,在游戏和户外活动时,规则、秩序的概念较为淡薄,玩兴大发时,容易一拥而上,发生争抢、拥挤等现象,这些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正是发生意外事故的隐患。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不足造成的伤害。

我国传统的儿童保教观是“保护”、“养育”,儿童在成人的全方位保护下成长起来,他们在意外事故中,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意识、经验和能力,从而导致了意外伤害事故的频频发生。

如何避免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孩子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创造良好环境,增强幼儿体能。

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体弱、受保护过度的幼儿,在活动中经常磕磕碰碰,而平时活泼好动、身体健壮的幼儿意外受伤率却很低。究其原因不难看出,由于体弱幼儿不爱活动,造成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遇到情况反应慢,所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而那些活泼健壮的幼儿,由于好动、灵活、反应快,遇到情况能采取紧急措施,因此受意外伤害较少。由此可见,增强幼儿体能是提高幼儿自护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在园区环境改造中,我们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创设了便于幼儿锻炼的各种环境设施。我们对现有的容易对幼儿造成伤害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改造,对大型玩具进行全面检修,认真检查每一颗螺丝,做到防患于未燃,将意外伤害消灭在萌芽之中。

创设良好锻炼环境。

我们利用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小型场地,增设了废旧轮胎和老师自己制造的吊球、拉力器、攀登架等,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如幼儿在玩轮胎过程中,知道了一手扶着一手在后面推就滚稳了,而且越玩越灵活,并且知道轮胎要倒时赶快躲开身子、跳到一边就不会压着脚。这些器械既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又锻炼了幼儿的体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如何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人们在向学龄前幼儿进行教育时,往往是从语言、音乐、计算等项内容去考虑,最容易忽略的是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也在增加。因此,我们的孩子受到各种意外伤害的可能也随之而来。尤其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感到很新鲜、好奇,认为好玩总是忍不住要摸摸、碰碰。

1、预防性教育

教师和家长将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提前告诉幼儿避免伤害。可用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如实地告诉幼儿:火、电、光水为我们带来许多好处,但使用不当也会早造成伤害。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鞋带系的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在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家庭和幼儿园相互配合、长期坚持、反复强调,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3、加强幼儿的体育锻炼

目前,我国城市绝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虽在身高、体重方面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但是其心、肺功能却落后与身体的生长发育,这是缺乏锻炼的结果。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少应有的活动,使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敏捷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尤其是那些被宠爱、受保护过度的孩子,平时很少跑动、跳跃,结果稍一疏忽,轻则磕碰破皮、重则摔伤骨折。

保证幼儿的健康与安全,是每位家长和教师的第一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是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幼儿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生活习惯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中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学生如何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全文共 125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或相关书籍,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其次,积极拓展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真正感受社会生活的残酷和困难。最后,提高适应能力,特别是女孩,面对危险,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幼儿意外是家长失职,应增强防范意识

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爸爸妈妈,暑假马上就要来临了。相信这个时候您家孩子一定是非常开心吧?当然开心了,上了一个学期的课,终于有大把的时间来玩了;但也有些爸爸妈妈犯愁了——“又放假,孩子一个人在家,安全怎么保障?谁来照顾他?”的确,暑假期间是儿童发生意外伤害高发期,那么如何防范孩子发生意外事故呢?

幼儿意外是家长失职

小云的妈妈阿燕做财务工作,她自豪地说:“小云长到8岁了,今年上3年级。我从来都没让他磕着碰着过。的确,粗心、大意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这种‘常情’出现在照顾婴幼儿的家长身上,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了。在我看来,孩子出了意外,就是家长失职。”

专家提醒

家长应增强防范意识

“意外伤害”是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它包括中毒、窒息、溺水、交通事故、烧伤、烫伤等六大类。少年儿童生命力最强,健康问题最少,意外伤害却最多发。统计表明,14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意外伤害占最大比重,其中排前四位的意外伤害事故是摔伤、烫伤、窒息和中毒。

据专家介绍,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多与玩耍和运动有关,因为儿童具有两个既可爱又非常危险的特点:无知和好动。他们在玩耍或运动时根本想不到可能会有意外伤害发生,缺乏自觉的防护心理,缺乏事故安全防范意识。

中山医院儿科教授陈医生谈道:“虽然多数家长经常担心孩子会发生意外伤害,但对于某些能够引起意外伤害的家庭环境因素却不够注意,有近1/3的人不注意保管好家里的药品,放在孩子能拿得到的地方,他们想不到由此可能会导致孩子家庭药物中毒的发生。例如,在北京非典时期,许多家长将消毒液带回家,曾发生一位8岁孩子误饮‘消毒液’的意外伤害事件。”另有资料显示,5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由此可见,对家长及孩子进行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教育已迫在眉睫。

给家长们的建议

意外伤害也能预防

像所有的疾病一样,意外伤害也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家长提高认知度,不要小看意外事故。

预防摔伤:经常发生摔伤的场所:床上、楼梯上、窗户上、树上、自行车上、娱乐设施上等等。爬行的宝贝最容易从床上摔下来,初学走路的宝贝最容易从窗户和楼梯上摔下来。在家里最容易摔伤的时间是吃饭前后。室内楼梯、台阶要安装防滑条、宝贝上下户外楼梯要有人搀扶。儿童坐椅必须保证落地面宽于坐面,才不易翻倒。同时椅子上应有安全带固定宝贝。不要把宝贝单独留在成人的床上。

预防吞入异物:除了家长普遍认同的小纽扣、硬币外,一些质量不好的小塑料勺也有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武器。质量不好的塑料小勺比较脆,而处于口欲期的婴儿如果拿到了就会喜欢送到嘴里把玩,如果被牙齿弄破的话,塑料勺就会形成一些外缘尖利的碎片,碎片在孩子的嘴里、咽部、食道、胃肠里都有可能引发不适和危险。

预防窒息:保鲜膜、塑料袋、花生都可能堵塞在孩子的气管里造成窒息。在吞入异物的情况下,如果异物刺激喉黏膜,则会引起剧烈咳嗽,并因反射性喉痉挛及异物阻塞而出现呼吸困难,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喘鸣、失音、喉痛等。最严重的是,如果异物较大而且嵌在声门上,则可能很快造成窒息死亡。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意外是家长失职,应增强防范意识,很多时候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家长多加注意就好了。关于如何预防儿童玩耍摔倒的知识还在持续更新,请您一定锁定我们的相关栏目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