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光祖故居【优秀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光祖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4869

文章

1000

萧殷故居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萧殷故居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新渡村竹园里。建于清代,原建筑已改建,现仅存右横屋后一角楼(3层)。面宽5.5米,深5.5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灰沙夯筑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青砖地面。角楼高三层,约12米。木楼棚、木楼梯。角楼每面对外都设有圆形或葫芦形枪眼。

萧殷(1915-1983),原名郑文生,龙川县佗城人,少孤家贫,初中毕业后再佗城小学任教,并从事业余写作,先后以肖英、何远、黎政等笔名发表短篇小说30余篇。1936年弃教往广州就读艺术学校,参加“广州艺术协会”,发表多篇杂文,投入抗日-,后加入0领导的“上海防护团”任战地记者。1938年,从武汉辗转到延安,就读鲁迅艺术学校。同年加入中国0,任延安中央研究所文艺研究员和中央艺校教员。1939年调张家口任《新华日报》编委。抗战胜利后,历任张家口《新华日报》编委、《晋察冀日报》编委兼副主编。国共“和谈”期间,在北平主编《解放三日刊》,并兼新华社北平分社采访部主任。解放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报刊编辑、文艺教学、文艺理论方面,先后担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编辑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兼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系教授。1960从北京调广州任中南局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等职,为培养青年作家倾注了心血。

萧殷博学多才,著作颇丰,解放后出版的著作有小说散文集和《月夜》、《与习作者谈写作》、《给文学爱好者》、《谈写作》、《鳞爪集》、《习艺录》、《论生活艺术和真实》、《萧殷自选集》、《翻身诗话》、《创作随谈录》等文艺理论和评论集。1985年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奖,1986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特别奖。1983年8月31日病逝于广州。1987年,0龙川县委、县政府在县城文化公园(萧殷公园)为萧殷树立一尊汉白玉雕像,作家吴有恒为塑像撰写碑文,书法家赖少其书写碑文。2011年重修萧殷公园。

新渡村:新渡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位于亳州市涡阳县青疃镇大袁庄,年代为清。

属清代后期建筑,均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建筑均为砖石砌墙,小瓦覆顶,设计错落有致。其中故居现有房屋40余间,祠堂现有房屋10余间。房屋主人袁大化是清末爱国将领,曾任漠河金矿总办、清河道、山东按察使和新疆巡抚等职。

2012年,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袁氏宗祠。

保护范围:祠堂四周围墙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0米至祠堂东侧的南北沟东岸,南200米至原祠堂以南的鱼塘,西10米至大路西侧的南北路西侧,北150米到殷庙至刘村的东西大路。

(2)袁大化故居。

保护范围:故居四周围墙外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8米至故居以东的南北路,南23米至东西大路,西28米至村中南北大路,北38米至故居北侧的东西大沟。

袁大化(1851~1935),字行南,涡阳县青疃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廪后不甘寂寞,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往关东投效。当时负责外事的吴某,曾派袁大化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后到额木尔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矿,提出采金方法,受李鸿章赏识,委以重任,并为袁大化特捐“同知”衔,派充漠河总办。经营8 年,每年盈余万计,被晋升为二品衔道员,戴花翎。因户部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张氏故居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张氏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氏故居

张氏故居系张学良的祖居之地,地处东风镇叶家村北约一公里,清道光年间,张学良高祖张永贵从河北迁到东风镇时就选中了此地。故居分东西两处,相距1米左右。东西各5间正房。张作霖成为东三省巡阅使、安-总司令、陆海军大元帅时,曾投巨资对故居进行建设。鼎盛时为两座四合院,车马成群,十分势派。“九·一八”事变后,故居被日寇拆毁,至今为一片废墟。故居遗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张氏故居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求学经历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 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林绍璋故居遗址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林绍璋故居遗址为平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绍璋故居遗址

级别:县级

时代:太平天国

地址:平南街道平田村

故居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以宅基地中心为点,周围40米为保护范围,50米为控制地带。以宅基地中心为点,周围50米为控制地带。

1989.7.20

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9]136号)

林绍璋(1826-1864)太平天国将领、章王。广西人。长兄求王林凤祥、三弟敬王林大居、四弟勤王林始发。他参加金田村起义后,于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底克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升监军。次年,擢总制。随腑王朱锡锟攻江苏-(今-县,位于仪征市西北),诸军皆败,唯其全军独还,乃封恩赏丞相。十月,旋升春官又副丞相。人物生平从戎金田起义,初为士兵。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吴石故居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吴厝吴石故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1号,南偏西15度,占地面积602平方米,合院式民居,由屏风门、披榭、大厅、天井等组成。一进仅存正座,封火山墙二坡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用檩十一根,穿斗式,二进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用檩十七根,穿斗式,明间以屏风门分割大厅为前后厅,厅柱为木质,较为高大,两边挂耳。该建筑规模宏大,构成完整,为吴石将军出生地,后吴石参加革命,此住所为其父母居住地,吴石曾回来居住过。

吴石(1894—1950年),字虞薰,福建闽县螺洲乡吴厝村(今福州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吴石与同乡好友吴仲禧一道投身福建北伐学生军。吴石1912年8月进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就读,两年后又被选拔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李宗仁、白崇禧、张治中同属第三期。在1916年8月的毕业典礼上,吴石作为毕业生代表为黎元洪总统致训作答词,全校闻名,被誉为“吴状元”。1934年吴石任参谋部-厅长时就对中共有好感,主张国共合作,团结对日。1938年8月,吴石在武汉会战期间主办“战地情报参谋训练班”,专门邀请周恩来、叶剑英亲临讲解游击战争,对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操深表钦佩。1940年底,吴石因在桂南会战大胜,晋升抗战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1948年,吴石通过中共地下党员吴仲禧的介绍秘密加入共产党。此后为共产党提供了许多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大获全胜立下汗马功劳。淮海战役后,国民--防部尚保存有500箱重要军事机要档案资料,国防部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主张直运台湾。吴石以福州有“进则返京容易,退则转台便捷”为理由,建议暂移福州。国民党当局采纳了他的意见,将机密档案保存在于山戚公祠大殿内。国共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当局电促速将存榕档案运台。吴石则以“军运紧,调船难”为借口,嘱以百余箱参考资料、军事图书权充绝密档案,列为第—批,先行押运去台,其余的298箱机要档案密存于仓山的福建省研究院书库。福州解放后,王强将这批298箱保存无损的国民党军事绝密档案呈献给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司令部。1997年8月,这批珍贵文献影印汇编为《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新中国诞生前夕,吴石接受我党的指示,赴台执行统一祖国的秘密任务。赴台前,中共华东局给他的代号是“密使一号”。吴石抵台后,就任国民--防部参谋次长的要职,活动在敌人的心脏里,在险恶的环境下为我党工作,情报工作极富成效。1950年初,中共台湾地下组织遭受重大破坏,吴石收到牵连被捕。1950年,吴石被国民党当局以“通共罪”杀害。

由于隐蔽战线的需要,长期以来,吴石将军的事迹鲜为人知。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的关心下,追认吴石将军为革命烈士。为纪念吴石将军,2017年螺洲镇吴厝村设立吴石将军红色文化基地,展示吴石将军的先进事迹。

毛泽东主席亲自赋诗赞美:“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他年少时曾被称为“十二能人”: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他也是震惊国共两党最高层的“密使一号”,是中国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级别将领。

著名文学作品、影视剧《潜伏》中男主角余则成的原型就是吴石,一名牺牲之前仍然不忘祖国统一大业的我党隐秘战线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郑观应故居

全文共 1527 字

+ 加入清单

郑观应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观应故居位于广东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坐北朝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间天井加盖改为住房,面积约204.5平方米。

1903年郑观应出资为其父郑文瑞而建。现故居门额镶嵌一块长2.35米、宽65厘米的石匾,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绪二十九年孟春立”。有灰雕、墙画。屋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并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中山清代的雕刻艺术特色。屋内还存有:“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已破损)。该故居现由郑福田代管和居住,保存良好。

郑观应(1842-1921)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著有《盛世危言》。

故居现状

郑观应故居位于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1842-1921)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著有《盛世危言》。

郑观应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郑观应和兄弟为纪念父亲郑文瑞去世10周年而修建,在青少年时代,郑观应曾在雍陌村跟随父亲学习四书五经。故居坐北向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后两进。现故居门额镶嵌一块长2.35米、宽0.65米的石匾,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屋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中山清代的雕刻艺术特色。在郑观应故居,有郑观应生平的图片展、可供游客观看介绍郑观应的纪录片及介绍郑观应思想的触屏信息台。“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为珍贵历史文物。2008年2月,中山市文广新局对故居进行了重新修葺,现已正式对外开放。中山市从2007年底投入巨资,维修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故居。郑观应故居首次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山新的文化景点。-

故居典故

该处故居为青砖雕木的平房,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前后分为两进,进入第一道门是一个雅致的小庭院。

站在小庭院中抬头向上看,“秀峰家塾”四个金漆大字闪闪生辉,落款:“光绪二十九年孟春立”,这四个大字相传出自郑观应之手,保存完好。

步入郑观应故居的大厅,可以看到木雕镂空的神楼、神台,上面都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图案,古色古香,属典型的中山清代雕刻艺术。

郑观应故居的“秀峰家塾”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面积约204.5平方米。该处故居是郑观应的出生地,“秀峰家塾”则是郑观应在1903年出资,为他的父亲建造的。

过去该处故居一直都被郑观应的后人作为祭祖的地方,后来,因为郑观应后人众多而且比较分散,该处故居逐渐空置。

有一段时间,大队曾经将故居当作仓库,堆放队里的杂物。上世纪60年代初,郑家远亲郑福田因为自己家的房屋倒塌没有住处,便向郑观应的后人借住故居。

郑福田仍然居住在郑观应故居中,并代为看管故居。不过,当地政府已经在故居旁边另外盖好了房屋,郑福田搬出故居,方便故居修缮和开放。此次,中山市投入巨资维修该处故居,将更好地保留故居原貌,修缮完成后,郑观应故居将正式对外开放,首次与游人见面。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郑观应故居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广东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

郑观应(1842—1922),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父亲是乡村塾师。清咸丰八年(1858)奉父命往上海新德洋行,从其任买办的叔父学商。翌年由徐润介绍入宝顺洋行,咸丰十年(1860),任该行买办。同治六年(1867),他与英商合营公正轮船公司,被推为董事。同时仍为宝顺工作。翌年,宝顺停业,改任和生祥茶栈通事,与人合股承办该茶栈,后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马一浮故居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马一浮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一浮故居位于长塘镇后庄村(现为长塘村)中心,原系赵宅大院,当地人称为赵家台门。始建于清朝嘉庆乙丑年十一月(公元1805年),由赵藕璋之子所建。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四周砌有石板围墙(围墙的青砖尺寸为27※37cm),前面是大园里,后面有内河埠头。马一浮就居住在中院的西侧,即赵家的座楼边一、二、三间,座楼与中厅间的连房作为灶间,地上均铺着青砖。后因长毛造反,且历经沧桑,马一浮故居现仅存卧室和书房。虽物是人非,但故居就像穿透黑夜的灯光永远闪亮在长塘的上空。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龚宝铨故居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龚宝铨故居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龚宝铨故居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马厍村宝铨路41号,系龚宝铨的故居。龚宝铨(1883—1922),原名国元,字薇生,号味荪,别号独念和尚,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浙江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先后介绍章太炎、徐锡麟等加入光复会。曾担任过浙江图书馆馆长、都督府外交顾问等职。其故居现为两幢建筑,主体建筑系二层三开间楼房,另一幢系三开间平房。楼房坐西朝东,抬梁与穿枋式并用,地面铺设小青砖,朝东设有廊道。平房坐北朝南,抬梁式梁架结构,朝南亦设有廊道。2009年油车港镇政府出资对故居进行修缮,使其恢复原貌,并择时对外开放。龚宝铨故居对研究嘉兴近代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09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嘉兴市文保所

马厍村:马厍村基本概况 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村两级班子和党员骨干带头作用,认真贯彻党在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创建文明村工作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加,把创建工作放在村级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村级各项工作服从文明村建设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王步文故居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王步文故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步文故居位于岳西县城关西北9公里处的温泉镇资福村塘坳组,这里也是王步文的出生地。故居坐北朝南,四周小丘环抱,松竹常青,房舍砖木结构,前后两幢,跨院连结。故居建筑面积465平方米,占地5亩。前庭院和厢房是王步文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门楣上有王步文亲笔书写的“书园”二字。王步文参加革命后,常回家乡结交仁人志士,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员,这间厢房就成了他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王步文故居于1998年5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步文(1898~1931),字伟模,化名王自平、朱华、王华。潜山县资福寺(今岳西县汤池区斯桥乡人),中共安徽省早期领导人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王步文入私塾启蒙。民国4 年(1915 年)春,求学于革命党人刘若愚兴办之刘氏族学(后改为粹新小学)。民国6 年与王效亭等在粹新小学学生中组织“乐群会”,学习新思想,研究新问题。秋,因领导学生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寨陈永贵故居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大寨陈永贵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解放前,大寨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大寨相继建成了-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

开放了-故居、-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景点位置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大寨镇:大寨镇地处山西省东部,昔阳县城南郊,属典型的北方干石山区,境内山峦迭嶂,沟壑纵横,起伏不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降雨量500—600mm,平均海拔1420米。全镇共有61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总面积185.31平方公里,总户数13554户,人口32699人,耕地面积4.2万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谷子,经济作物为核桃。这里是大寨精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武略第杨石魂故居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武略第(杨石魂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略第(杨石魂故居)

武略第又名杨石魂故居,位于普宁市南溪镇钟堂村仁厚里。建筑坐北向南,是一处以一座“四点金”为主体的潮汕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是杨石魂祖父于清朝光绪年间所建。主座后面为一开东西两侧门之“骑双虎”后座;主座连后座之东侧、隔2米宽的通巷,是一排东厢房,连接到门房共11间。仁厚里东西横阔24.2米,南北纵深49.8米,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为瓦木结构。杨石魂故居于2008年6月被公布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普宁市、揭阳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石魂是广东省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共产党员,生于1902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广东南路特委书记、北江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中共湖北省委兼秘书长等职。1929年5月杨石魂在武汉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7岁。2006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永远的丰碑》专栏暨次日《人民日报》同一栏目以“坚贞不屈中华魂—杨石魂”为题,宣扬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石魂烈士的光辉革命事迹。

钟堂村:钟堂(Zhōngtng)行政村。在普宁市区北22.5公里处。2004年普宁行政村合并,南溪镇的钟堂村与茶园村合并为一个大行政村,人口1.1万。取消茶园行政村。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杨、郑2姓居民从福建省大城内来此定居时,发现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的地图上标注这里为钟堂,因而袭用其名。聚落呈点状分布。1949年至1950年,为钟堂区政府驻地。村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顾正红烈士故居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顾正红烈士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顾正红烈士故居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顾正红烈士故居1905年滨海县正红乡

乡正红小街东南约两公里的篆河边上。这是一座普通农舍,为三间座北朝南泥墙草屋,木质门窗,占地面积仅为28.7平方米,故居大门左侧,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碑,上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顾正红烈士故居/江苏省人位/顾正红烈士故居/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公布/盐城市人民政府立”。顾正红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著名的“五卅”烈士。顾正红出生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16岁时,即随父母逃荒到上海,在上海街头以捡破烂、拾煤渣为生,一年后进入日商在上海开办的内外棉九厂做扫地工,受尽了东洋老板和反动工头的压迫剥削,不久,顾正红在工人俱乐部受到中共早期领导者邓中夏、恽代英等人的直接教育和引导,于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顾正红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组织的工人罢工运动,并站在斗争的最前列。5月14日,内外棉十二厂无理开除两名工人,工人立即罢工并抗议。15日下午,工人与工头、巡捕发生冲突,顾正红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内外棉七厂大班川村蓄意开枪,顾正红在中弹受伤的情况下,仍高呼口号。凶手川村又连开两枪,一个帮凶还用刀猛砍顾正红头部,顾正红因失血过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0岁,日本人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群众在5月30日举行反帝-大-,在-的当天,-群众又遭租界巡捕开枪镇压,死十多人,伤人更多,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随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总工会宣布成立,爆发了全市总罢工、总-、总罢市。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先后约有12OO多万群众起来响应和声援。特别是发生在广州、香港的“省港大罢工”,参加人数有20多万,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给了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这场伟大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这场斗争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共产党员顾正红的壮烈牺牲。顾正红故居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原故居虽经多次维修,但最终还是倒塌了。1998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于同年8月在原地按原貌将故居修复。现在的故居内,陈列着烈士生前用过的桌椅、床铺及其他遗物,墙上悬挂着烈士青少年时代的遗像和烈士当年率领工人群众同日本资本家斗争的珍贵照片。在正红乡政府大院内,还建有顾正红烈士纪念馆,迎门是顾正红烈士的半身铜像,馆内是顾正红烈士生平图片展览。这些遗物和遗照,无言地昭示看烈士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激励着后人继续奋斗。日前,滨海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县城重建顾正红纪念馆,并将这一计划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现已在公园南侧征田l00多亩,设计方案在进行之中,新的顾正洪纪念馆建成后,将成为人们凭吊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景点位置

江苏省盐城滨海县正红乡正红小街东南约两公里的篆河边上

顾正红(1905~1925年) 顾正红,江苏阜宁篆河乡人,从小给地主放牛。民国11年(1922年)进日商内外棉九厂当扫地工,因-工头侵吞工钱被开除。后入内外棉七厂当盘头工。民国13年夏,参加中共创办的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学习。之后,成为沪西工友俱乐部的积极分子,在车间里向工人兄弟宣传革命道理。民国14年2月日商纱厂工人大-时,加入工人纠察队,维持-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许继慎故居及许继慎墓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许继慎故居及许继慎墓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许继慎故居及许继慎墓位于六安市裕安区,年代为民国、现代。

2019年,许继慎故居及许继慎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继慎(1901~1931),字谨生,原名许绍周,字旦如,六安县人。童年入私塾,民国9 年(1920 年)考入安庆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土木工程科,次年转入省立第一师范。当时的安庆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涌现了一批宣传马列主义及科学与民主思想的进步报刊,如《安庆评议报》、《安徽全省学生会周刊》、《新安徽》等。许继慎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报刊,学习《共产党宣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刘平楷烈士故居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刘平楷烈士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刘平楷烈士故居

刘平楷烈士故居位于县城东正街11号,原为其父光绪十八年(1902)所修,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由前后两幢房屋及天井、花园组成,两房均为木石结构,通面阔12米、通井深7米,一底一楼,单檐悬山顶式,建筑坐北向南,南面临街。1950年后,改作它用,几经兴废现仅存遗址。

1986年10月22日,彝良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彝良县县城东正街11号

刘平楷(1902-1930) 云南省彝良县人,字履端,又名少猷、少泓、少尤、绍猷,化名陈伯言、一飞、朱铨等。1902年10月9日生于彝良县角奎镇。1922年5月到北京,先后求学于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期间受李大钊、邓中夏等的革命熏陶,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华世奎故居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华世奎故居坐落在河北区北安道3号。建于清末民初,原属意租界,总面积448.16平方米。该楼为二层楼房,带地下室,砖木结构,坡式瓦顶,上筑0与老虎窗。该建筑是当年意租界16座尖顶形建筑之一,楼顶为瓦楞板结构,气势蔚为壮观。现该楼外貌基本完好,拟通过逐级申报、立项,并争取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相结合的形式,对其进行修复开发。该故居被列为天津市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华世奎(1863-1942)近代天津著名书法家。字启臣,号璧臣、思闇。祖籍江苏无锡,后迁居于天津。1864年生于天津老城厢东门里。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因家资丰厚,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诗谈词。16岁时得中秀才。19岁时中举人由内阁中书考入军机处,荐升为领班章京。1911年奕劻组亲贵内阁,又被升任清内阁阁丞。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时,升正二品。“百日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卢炎山故居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卢炎山故居为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卢炎山故居位于,时代为近代,类别为。

年,卢炎山故居被公布为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卢炎山(1881年一1947年),字耀辉,黎明乡黄茶村人。自幼家境清贫,后进广西陆军讲武堂。历任陆荣廷部连、营、团、旅长,领中将衔。民国8年(1919年) ,澳门葡萄牙当局越界筑堤,侵犯我国领土。卢炎山受命代表中国与葡方交涉,葡萄牙总督先以重金笼络,遭卢斥责后,竟强词夺理,以武力相威胁。卢炎山调动所属部队布防于澳门半岛周围,并下令对澳门停止供应淡水。葡萄牙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张爱萍将军旧居张爱萍故居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萍将军旧居(张爱萍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达渝高速公路罗江入口处旁的张爱萍将军旧居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州地灵人杰,英雄辈出,尤以通川区罗江镇最盛。“木有根,水有源。”张爱萍将军故居在今罗江镇高石村,先祖南宋末年即为当地望族。今北外镇青杠村明月龙王潭畔有明代将军墓,即是张家早期为国培养的栋梁明威将军张翼龙。张爱萍官至副总理、国务委员兼-长,其弟张灿明官司外交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张灿明在任副部长期间曾负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工作,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做出了贡献。

地址:中国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G65包茂高速罗江镇高石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张端绪。1910年1月9日生于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1925年在达县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四川、上海从事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同年12月赴江苏如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14军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营长、大队政治委员。193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绍兴蔡元培故居

全文共 1560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蔡元培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绍兴市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介绍蔡元培一生事迹的名人纪念馆。蔡元培祖上自明末由诸暨迁至山阴。清道光间,蔡元培祖父嘉谟公在笔飞弄自置房屋,初有大厅三楹,后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自祖父以下三代合祝元培父培宝煜居东首一楼一底加一骑楼,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座楼东次间为其书房兼卧室,在他28岁前及在绍兴中西学堂(现绍一中)任职时和历次返乡时均居于此。

故居主要建筑有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门厅三间,坐西朝东,门楣匾额“蔡元培故居”系艺术大师刘海粟所书。厅内安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蔼睿智,一派长者风范。大厅上方悬挂毛泽东褒誉先生“学界泰斗”匾额和-撰、沈定庵书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对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历程。

现故居大厅前厢房、大厅及两边间、座楼前西厢房及座楼西边间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介绍蔡元培先生一生业绩。蔡元培故居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绍兴城区笔飞弄13号,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蔡元培(1868年至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出身科举,历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故居的主体建筑是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共三进。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厅堂和第三进楼房均坐北朝南,三进分布不在同一轴线上。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差不多有篮球场那么大,周边的围墙也特别高,高墙深院,显得气势不凡。第二进一堂两厅,已辟为陈列室,堂厅正中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颇有学者风度。左壁悬有毛泽东撰、沙孟海书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巨幅联语;右壁有-撰、沈定庵书的“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对联。后进为坐楼,五楼五底,蔡元培就出生在此处,并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蔡元培故居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元培(1868年至1940年)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曾任光复会会长,赴法留学,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中央研究院院长。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一生致力于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笔飞弄13号

交通

1、2、10、16、106、108、116、130、137、157、188、303咸亨医院站。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20分钟

电话:0575-85136580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信息:

单买故居门票5元,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套票也包含此景点。联票(含绍兴古城13大景点):140.00元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孔原故居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孔原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为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原先生的生平家世、业绩成就以及方便对他的研究,安源镇今年又加大投资进一步修缮改造孔原故居,丰富了陈列展品,整修了周边村民区道路、水沟,新建了多个花池,栽种了女贞、草皮等,进一步美化和修复了孔原故居及周边多处革命旧址。如今,孔原故居已成为萍乡市民游览观赏的好去处。

孔原(1906-1990年),原名陈铁铮,曾化名田夫、田心,萍乡县人,早年就读于萍乡中学,参与组织过萍乡工人运动和-,解放前曾任0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0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政府政务院海关总署署长,中央调查部部长等职,并在0第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9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孔原故居坐落在安源镇张家湾村(军事会议旧址附近),总用地面积604.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6.1平方米。为纪念革命先辈,弘扬安源精神,着力把孔原故居打造成经典红色旅游景点,安源镇去年投入60余万元对整个孔原故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并对故居外部环境进行了改造,增设孔原事迹简介及图片介绍等,免费对外开放。

孔原(1906-1990),原名陈铁铮,化名田夫、田心,江西萍乡人。孔原早年就读于萍乡中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西北工委委员、西南工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和组织部部长。解放后,曾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署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国务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刘炳宇故居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刘炳宇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刘炳宇故居位于来宾市武宣县河马乡莲塘村,始建于清末民初年间,座东向西,占地面积6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014平方米。主房三层,辅助用房两层,为青砖混合结构。故居在传统岭南庄园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引进欧式建筑风格,属中西结合的建筑群。2004年被来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在布局上仍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中间主房布局紧凑,房间之间用内廊相连,左右严格对称。主房后设置神堂,前设前院,前院两侧均有厢房,院落四角设有岗楼,前两岗楼用走马楼相连。前院种植花草林木,与院前池塘相互映衬。由于清末年间法国教士的进入,带来了西方教堂的建筑形式,该宅建造也深受影响,立面造型荒诞奇异,给人以沉重、肃穆之感。主房地面为方砖面,墙体青砖砌筑,木楼板,青瓦顶屋面。厢房也系青砖建造,柱廊相连,青瓦顶屋面。

刘炳宇(1869—1923)刘炳宇,字统成,河马乡下莲塘村人。清光绪中叶考取武举。光绪三十一、二年间,在合山开采煤矿,是广西合山煤矿最初开采人。后因开矿亏本,回乡任团局副局长。后又在乡招募,组织剿匪队伍,受浔州府升为管带。辛亥革命成功后,刘古香任陆军第五统领,刘炳宇任帮统,驻柳州,不久刘炳字调任浔防统领兼桂平镇守使加少将衔。民国6年(1917年) ,。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李晓炎故居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李晓炎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晓炎(1889~1930)原名正源,学名乐,贵州贞丰县平街乡李家屯人。祖籍湖南邵阳。系民国贵州军阀混战中崛起的一位战将,1929年曾任贵州省临时政府主席。

李晓炎故居在贞丰县城北约40公里的平街乡李家屯,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正房、左右厢房组成一楼一底的四合大院,坐西向东,木结构悬山式。石拱门,门框两边阴刻楷书楹联:“青莲学问高唐代;大树勋名溯汉家”,题额:“贰家喜庆得春和”。笔势流畅,苍劲有力。正房五间,面阔20米,进深10米,高9.33米。左、右厢房各三间,面阔10.1米,进深8米,高7米,天井内有照壁、花坛,门窗饰有雕刻花纹。照壁上绘有大幅山水画,花坛内种有各色花草,砖面上分别模有“华居志喜”、“民国十五年丙寅吉日晓炎、文波、曙炎建造”字样。整座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其故居现保存完好。

贞丰县——民国贵州省临时政府主席李晓炎故居,途径210省道,驾车约行驶2小时,无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