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始皇兵马俑压弯的剑经典20篇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秦始皇兵马俑压弯的剑,欢迎阅读!

浏览

733

文章

410

篇1:兵马俑是什么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当我们去西安旅游的时候,一定都听别人说过兵马俑,但我相信一定有少数人不知道兵马俑是什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吧。

详细内容

1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2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3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4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5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西安兵马俑的来历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兵马俑来源于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陵墓。

秦朝之前,帝王驾崩时都流行一种人殉的制度,意思就是将奴隶作为陪葬品进行陪葬,极其残忍。而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下令废除这种制度,取代而之的就是这种陶俑。“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后来逐渐成了石塑、陶塑等的专用名词。秦始皇在十三岁时就下令为自己修建一座奢华的陵墓,可见之规模宏大。

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十三朝古都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世界遗产。兵马俑实际上是一种陪葬品,是为了给秦始皇陪葬而建造的,现已经挖掘的有四个坑,场面壮观,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秦始皇为什么将扶苏赶到边疆?真的是不信任他吗?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秦朝时期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样一件事情,秦始皇的治国理念与长子扶苏推崇的理念不合,扶苏因此多次与秦始皇产生矛盾,于是某一次矛盾激发之后,秦始皇将扶苏赶到了边疆去,看起来似乎是对扶苏的失望与不信任。然而,真相当真如此吗,作为一个从小就被当做继承人培养的扶苏,这样轻易就被赶出去,秦始皇会做这样不留后手的事情吗?

大家都知道秦国公子扶苏作为秦始皇的皇子,他也是一个很了解秦始皇性格和处事方法的人,也深得始皇帝喜爱。但却不能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多次忤逆秦始皇的意思,甚至直谏焚书坑儒的弊端。所以秦皇一怒之下将他“发配”边疆。

但如果仔细分析下这次“发配”,却颇为蹊跷:首先公子扶苏去的地方,并不是一无是处。北方边塞条件当然非常艰苦,但是职责却是重要无比。

扶苏被下放到边疆,但是职位却是30万大军的监军,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那里是和秦国名将蒙恬一起共事。这就让人不难猜测,秦始皇此举对扶苏实为明降暗升。

外人看来是因为扶苏出言顶撞,因此对其进行处罚,实则是让其去军中历练,掌握军中实权,以求在自己驾崩以后有一个得力的皇子,能来顺利接替自己的皇位。

但人算不如天算,始皇因急病驾崩。这给了胡亥、李斯、赵高三人可乘之机,立马拟定假的诏书让这个心腹大患自杀。假的诏书发出之后,其实他们也不是很有把握,要让手握重兵的扶苏和蒙恬马上接诏自杀,觉得他们也没有那么傻。

扶苏和蒙恬两人统领着30万的大军在帝国北疆,那实力可是妥妥的,如果扶苏一拒绝,就凭赵高他们的实力完全无法对抗。因此,策划这个计划的三人一直是很心虚的,他们只是在下一招险棋。

为了配合演好这场戏,甚至有意制造始皇没有死的假象,继续让皇帝车驾巡视北疆的举动,一是为了安抚北部军心,二是利用始皇帝来威慑扶苏和蒙恬,让他们相信诏书是真的,秦皇正在来北疆的路上。

仁厚的扶苏虽然没有怀疑这是假的诏书,但是大将蒙恬却很怀疑这份诏书。虽然他力劝扶苏不要匆忙自杀,等皇帝来了再对证下也不迟,但可惜的是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没有去等那么点时间。

到这里只能说扶苏太愚忠了,大秦帝国的毁灭有他一半的功劳,他也无辜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搭上了蒙恬等许多的良将的性命。

扶苏一自杀,假的也就变成真的了,扶苏一死,蒙恬将军更是没有了造反的理由,这个时候如果为了保自己的命而造反,就成了不忠不义。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的统一可以说蒙氏家族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秦二世胡亥在他夺取皇位成功后,仍然没有放过他们,斩杀蒙毅,迫使蒙恬吃毒药自杀。蒙氏家族因此被灭门,成为胡亥夺权的陪葬品、牺牲品,可悲可叹。大秦帝国到此注定要走向了末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秦始皇到底是很丑还是很帅?

全文共 324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秦始皇的事迹,历史上已经有很多记载了,但是这些事迹就如同他的长相一样,史书说什么也不一定都可信,原因自然是因为这都是后世人所写,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他本人也没见过秦始皇,他也没有经历过秦始皇时期,又怎么会知道秦始皇究竟做过些什么,大部分还是从别处得知的。而很多人也非常在意秦始皇的长相,《史记》里面记载的秦始皇,是一个非常丑的样子,而且根据一些描述来判断,他身体还有各种疾病,但是很多人当然也对这些记录非常的怀疑,究竟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到底是书中所写的那么丑,还是真的很帅呢?1.秦始皇到底长什么样

历史上秦始皇到底长的怎么样,司马迁的史记里给了一个答案,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用现代话说秦始皇有严重的鸡胸,鼻梁凹陷,眼球突出,司马迁是秦始皇死后几十年才出生的,当然不可能见到过秦始皇的本人,司马迁关于秦始皇相貌的描写根据的是出自曾辅秦始皇征服六国的客卿尉缭之口,尉缭担任秦国的国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秦始皇共事10多年。

可是司马迁这样写的目的,难道你没看明白吗?司马迁为什么加了“尉缭说”这样三个字呢?说明这不是出于司马迁的本意的。当时汉武帝压迫他贬低和丑化秦始皇,他不愿意写一些不实的内容,而汉武帝对他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写上去,所以他只好加了这几个字,说明不是自己的本意。

秦始皇不仅身材魁梧,而且武功高强。秦始皇的威风连项羽都看呆了,非常羡慕。史书记载秦始皇每天要批阅4担以上的奏章,没有强健的身体做得到吗?另外就是燕国派来刺杀秦始皇的荆轲,绝对是万里挑一的高手,竟然打不过秦始皇;这样的事例还能说秦始皇是那样半死不活的病鬼吗?

中国历史上,一代雄主大多相貌堂堂,很少有丑八怪的。因为在当时,容貌也是选官的条件之一。堂堂大秦怎么会要一个佝偻丑鬼做大王呢?据《秦史稿》,秦制一尺合23.1厘米计算,秦始皇的身高有1.98米。一围约旧尺的5寸到1尺之间,7围大约在1.20米左右。“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雍容轩昂,是相书中典型的帝王之相。如果记载属实的话,那么秦始皇是一个矫健魁伟的大男子。

翦伯赞在《秦汉史》中说,“他并不是后世所想象的生长着一幅严肃得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亲的遗传,他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2.为什么说秦始皇长得丑

所有关于秦始皇是个丑八怪的文章,源头只有一个,就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因为投合了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另一部分文人的职业心理,被转抄甚广,转抄者除了抬出郭大师的名头外,就是说“根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载”,或者“根据时人魏缭的观察。”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秦始皇是个丑八怪”,究竟是郭沫若说的?还是司马迁和魏缭说的?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魏缭的原话为“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蜂准”,自唐代就开始通行的《史记.三家注》集解徐广曰:“蜂,一作‘隆’。 蜂,虿也。高鼻也。”《太平御览》直接作“隆准”,可见古人认为蜂准即“高高的鼻子”。郭大师的推论是“蜂准应该是马鞍鼻。”马鞍鼻是什么样的鼻子呢?鼻居五官之中,一个人面孔中央突然凹陷下去一块,那长相是多么的丑陋,呵呵。

“长目”,无论怎么解释也就是细长的眼睛了。另一解,则古人“长”也通“大”,《太平御览》也直接作“大目”。不管是细长的眼睛还是大大的眼睛吧,总之这双眼睛是一双漂亮的眼睛。郭大师的解释则是:“长目”疑当作“马目”,如此方与上下文的动物名汇为类。形容其眼球突出。”古人有“蜂腰削肩”,动物形容词也可与一般形容词合用,偏偏郭大师一句话就把传了千年的古文给改掉。即便都是动物的眼睛,那也有“凤目”,“虎目”等等,不知为何一定就是“马目”呢?郭大师并没有说明他的想象力是如何从“长”推断出“马”的,总之他的像想力异常丰富。

“挚鸟膺”,查遍各类汉语词典,无不告诉我们,挚鸟是一种凶猛的鸟,如鹰、雕等。古人云“猛兽不群,鸷鸟不双”,“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家注》:“鸷鸟,鹘。膺突向前,其性悍勇。”形容一种如雪山上的兀鹰般的鹰视虎步,纠纠不群。郭大师在此大加发挥了:由鹰胸=鸡胸=软骨症!!!我们都知道“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比鹰高。”一种飞禽的两个极端,郭大师就有本事硬生生颠倒个个儿。在此我们非常好奇的是,如果“虎背熊腰”到了他的嘴里,将变成什么呢?恐怕是粗腰=胰岛素抑制=高血压=新陈代谢综合症。而“螓首蛾眉”,一定是小头畸形+瘌俐眉。

“豺声”,豺狼之声也。豺狼是个什么声音?我没听到过,想象中是或残忍,或洪亮,或沙哑。但是郭大师就能得出“气管炎”的论断来。当然他照例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虽然豺狼之声少有人听到,但气管炎患者的说话声,毕竟听到的人很多,恐怕一万个人里面,也不大可能有一个人会从气管炎患者的腔调中联想到豺狼吧。

其实郭大师还忘了说第五项,那就是“少恩而虎狼心”,一个人的心长得不像人的心,而像老虎的心,那肯定是有先天性心肌梗塞了。

以飞禽走兽的形相比拟人相并附会以有关命运、特征的一种相法。相术把人形分为“狮形、麟形、虎形、象形、犀形、猩猩形、骆驼形、豹形、马形、猿形、鹿形、驴形、獐形、狸形、猴形、狗形、羊形、鼠形、兔形、鼋形、龟形、蛇形、鸾形、朱雀形、鹦鹉形、鹤形、鹰形、孔雀形、燕形、鸽形、鹊形,所冠以的贵贱主属,大多流于牵强附会。部分器官形相相肖。常见者有鹰鼻、燕颔、虎头、犀膊、虎背、熊腰、猿臂、鸢肩、狮鼻、凤眼、蛾眉、獐头、鼠目、狼目、猪目、豕喙、猴腮等。动静相肖。常见有虎视、狼顾、狼吞、鹅行、鸭步、蛇行、鼠餐、豺声等。如《太清神鉴》卷一云:“鸭步鹅行,富贵家荣;行若蛇行,亲业如倾;蛇胸鹊筋,贫穷贱人。”如果按郭大师的大法,那中国人都是医学博物馆的馆藏珍奇,个个都有资格做成人体标本的。

郭大师的这种独家臆测法门,并非特例。他曾为了硬把母系制度套上周人社会,把“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给考证为古公“骑着马儿,沿着河流走来,走到歧山之下,便找到一位姓姜的女酋长,便做了她的丈夫。这不明明是母系社会的铁证吗?”原文是“姜女”,却忽然变为“一位姓姜的女酋长”,已足使我们惊叹郭大师的魔术。一个男子从甲地迁到乙地,遇着一个女子,和她结了婚,这事便可证明他们是在母系制度之下,那么世上还有什么事不可以证明的呢?3.秦始皇的真实长相

了解了郭大师的推论方式,我们下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在一篇学术评论中郭大师要花大技巧在一个人的相貌上呢?其实郭大师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21年,在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战中,他就人身攻击过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可见对于“敌人”,此是他惯用的杀手锏。

那么问题又来了,二千年前的秦始皇,和他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他为什么要如此痛恨秦始皇呢?郭大师在《十批判书》的后记中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看到“程憬《秦代政治之研究》一文”,‘程文歌颂嬴政,有意阿世,意见与余正反,毫无新鲜资料。’”《十批判书》写于1945年陪都重庆,当时国民党派文人写了篇歌颂嬴政的文章,“阿世”,当然就是“阿”蒋总统了。所以郭大师同样写了篇谩骂嬴政的文章,“刺世”,当然就是“刺”蒋总统了。

秦始皇的相貌,据司马迁所记魏缭的直观,就是高鼻,大眼,昂首挺胸,声音宏亮,气质上刚猛狠烈,鹰,狼,虎般的男子汉,真正的阳刚型美男子。

秦人择储君,并无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择勇猛者立之”,一个如郭沫若那般的怪胎加三等残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立为太子。秦始皇母亲为知名美人,中国的知名美人大多没有子女,知名美人的儿子成为皇帝的,似只有嬴政一人。再加上秦庄襄王是王族子弟,遗传基因优秀,而且在第一面见到华阳夫人就得到她的喜爱,女人对外貌是非常看重的,庄襄王若是丑八怪,他再穿着楚服也没用。吕不韦是场面上的人,也不可能很丑,否则怎么交际。综合而论,秦始皇的相貌,真千古一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兵马俑是真人吗

全文共 179 字

+ 加入清单

工作人员曾把秦兵马俑拿到磁共振上,用ct去照射,秦兵马俑的内部其实是中空的,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专家还进行过辟谣,去化验过破碎的秦兵马俑成分,没有发现有任何人体组织存在的迹象。

因此兵马俑不是真人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兵马俑是什么做的 兵马俑是什么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从周王朝开始,古代官僚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这种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滑冰压弯道有哪些技术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参与滑冰运动,一身合适的装备很重要,首先就是合脚的冰鞋了。选择适合自己的冰鞋种类和尺码,在比较开阔的地方适应学习一段时间,能够自己滑行,一定学会几种停止方法。检查冰刀刃部有没有严重磨损,防止蹬冰无力和侧滑,那滑冰运动有哪些常用技巧呢?初学者学溜冰,一定不要太紧张,放轻松,越紧张肢体就越僵硬,很难溜起来。热身运动别忘做。准备活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肌肉的温度,畅通血液循环,增加关节及韧带的柔韧性和活动范围,做了准备活动后再溜冰,一般不易摔倒;先从速度滑冰学起,要学会速度滑冰,必须掌握速滑运动的三项基本技术,即直道滑行、弯道滑行和起跑技术,大家知道滑冰压弯道有哪些技术吗?

基本姿势与直道滑行大致相同,但由于向心力作用,弯道与直道动作又有很大区别。弯道滑行时,身体始终向左倾倒,用左脚外刃﹑右脚内刃蹬冰。弯道滑行中的惯性滑行阶段很短,右脚尤为短暂,在短距离滑行中几乎不存在惯性滑行阶段。

其主要动作要求是﹕进弯道时右脚最后1步要进入直道和弯道交接处,深入程度以天气﹑冰质﹑风向﹑项目等情况而定。左腿紧贴右脚下刀,指向切线方向,着冰时脚尖开始逐渐顺送,用外刃紧紧咬住冰面,左肩与新的切线方向一致,不要扭腰摆臀。收腿动作在蹬冰后即放松,积极向支撑腿方向提拉,膝关节领先,以利形成前弓角度。在浮腿收回过程中促进身体向左倾倒,两腿成边收边蹬形式。蹬冰方向,两脚要有“侧送蹬”感觉,上体纵轴与浮脚着冰方向一致。

以上是小编介绍的滑冰压弯道有哪些技术内容,想学好滑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慢慢的来,另外本网冰雪运动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滑冰技巧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兵马俑的来历是什么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秦始皇兵马俑是为秦始皇制成的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闻名遐迩。每个陶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迥异的武器配备。事实上,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宏大远超大家想象,这点从其修建时间便可见一斑: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修建时间共持续37年。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在骊山修建大型奢华陵墓。全国各地的精兵巧匠参与了这场浩大的工程,有72万人被征募参与了陵墓的修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及评价最新

全文共 2787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秦始皇的主要功绩评价最新,欢迎阅读!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1、政治

1.提高帝王尊严:嬴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2、军事

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3、经济

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4、交通

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2.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5、文化

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6、对外

秦始皇于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之基础。

1.北伐匈奴:战国末年以来,匈奴时常南侵,威胁到燕、赵、秦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赵、秦旧长城之基础上,加以增筑,连结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所谓“万里长城”。是为古代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2.经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国南方越族之泛称,在全国统一之前,秦已逐渐征服瓯越、闽越等。

诚然,秦始皇也做过错事,他统一六国后,为政残暴,大兴土木,践踏民力,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了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错误都是不可掩盖的。但,难道因为这些就能否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人们带来的贡献吗?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虽然有过,可是他的功大于过。

秦始皇的过失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思想自由。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尉缭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秦始皇决定灭六国时 各国为什么没有联合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都想渔翁得利,利益分歧导致无法联合,秦国在作战过程中会及时调节缓解政治危机。这些国家实力出众,但无法团结一致,犹如一盘散沙,可任意攻击。这些原因导致秦国在后期能反败为胜,独占鳌头,有机会成为大赢家,坐收渔翁之利。

都想渔翁得利

为有效实现灭亡六国,秦国早已制定策略。事实上,在当前战国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想坐收渔翁之利。从当时灭亡六国的情况来看,秦国在灭掉其余三个国家时已经凸显,对于问题国家经济比较紧。秦国许诺分配土地,但需要过程,在短短10年内想要完成六国灭亡,这无非是迎合当时诸侯国想法。秦国一开始会扮演敢吃亏的角色,后期会做出较大的让步,这才导致秦国有了机会。

利益分歧导致难以联合

秦国在灭掉六国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没有遇到危机之前,秦国在面对联军压力时,差点整个国家都灭亡。可是东方的强国认为这类行为会便宜魏国,接着很快不欢而散。从根本原因来看,是各个国家为自身利益着想自然无法走到一起,这就犹如一盘散沙,打击时轻而易举。

及时调整战略缓解政治危机

秦国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开始制定比较严格的战略制度,以免出现对应的危机。面对各怀鬼胎的国家,秦国加以改善,作出明显变通,很快就可以打击对手。这一套战术让秦国进退自如,顺利的灭掉多个国家,接着就会展开防御战术,把所有的政治矛盾全部都会扔向利益争端。最终秦国可以坐享其成,渔翁得利,成为后期的大赢家,简单来说是这些国家的不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白起是秦始皇的下属吗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白起不是秦始皇下属。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

历史地位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将白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乐毅。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白起亦位列其中。

简介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揭秘秦始皇地宫养百万巨蟒是真的吗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文章,都是关于这个秦始皇陵的,最近看到一则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是这个秦始皇的地宫里面话说有百万大的巨蟒,那么这个是什么情况哦?而且还能千年不进食物,看到这小编惊呆了,真的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啊?这个还真的是把人看醉了,那么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这个说法肯定是假的,怎么可能有百万巨蟒,那就太恐怖了啊,不管从什么方面来看,都不存在的,不吃不喝不早饿死了,所以这完全就是编造的,没有任何的真实性可言。

秦始皇的陵墓为什么不挖

秦始皇陵的墓没有被发掘,原因是多样的,而且古今是有差异的。

一、在古代没有被盗,根本原因是技术条件不允许。根据现在的考古勘探显示,秦陵地宫总体保存完好,被盗掘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不意味着秦陵没有盗墓贼光顾,考古勘探发现了不少历朝历代的盗洞,说明还是有人惦记过秦始皇陵,好在没有伤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原因:

1.秦始皇陵太大了,难以找寻入口。如果找不到墓道口,在古代没有机器火药辅助的年代,靠打穿封土层进入地宫是不大可能的。秦始皇陵核心陵园占地面积将近10平方公里,在哪个位置往下打才能找到地宫?再退一步,即使找到了位置,往下打,封土层厚度也会盗墓贼望而却步,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但是现在认可度比较高的是50米厚,换成高度就是十多层楼那么高,自己掂量一下有几个人能动员那么多人来移70多万人修建起来的封土堆。

2.除了位置难判断,封土难打穿,还有暗藏的风险。太史公就记载,秦始皇陵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水银是什么?剧毒物质。试想一下花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挖开了封土,结果最后全被毒死了,或者被或有或无的暗器射死了,你还会想挖吗?

所以在古代,盗墓贼想归想,但是真正敢动手去盗的还真没几个,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盗秦始皇陵无功而返几乎是必然的。

二、现在没有开挖完全是出于文保考虑。现在要挖开秦始皇陵没一点难度,移土堆有蓝翔技校;水银也不怕,没有什么是一套防护服和一个防毒面具解决不了的,有暗器至多加套防弹衣。

但是这么简单粗暴的行动,估计文物就要遭殃了。这一点我们是有前车之鉴的。定陵发掘就是最大的败笔。上世纪50年代,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领头的一帮考古人员要发掘长陵,据说是找《永乐大典》,结果门都没有(是真的没找到墓道口),就暂时放弃了,打算先挖一下定陵,随便积攒点经验,日后再图长陵。

定陵发掘很顺利,但是打开地宫后,这些考古学家都傻眼了,很多丝织品遇氧气都花了,大量文物还没来得及保护就已严重损坏,损失难以估量。后来国家文物局就直接禁止了对帝陵的主动发掘。所以现在看到的考古都叫抢救性发掘,意思是有人先搞了破坏,国家队来抢救文物来了。

而这件事也就导致了秦始皇陵的发掘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在国家还没那么周密的文物保护手段前,与其开挖,不如就地封存。多说一句,据说很多兵马俑刚出土时是彩色的,后来漆料氧化,现在基本变成土色了!真是遗憾!

所以,我是不建议现在发掘这些陵墓的,好好保护才是上策。再说了,如果现在把古都考完了,子孙后代不就天天考我们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始皇真的是因为打不赢匈奴才修建的长城吗?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回望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他所修建长城是一个至今都不得不被人提起的话题。我们今天说长城是我国古建筑史上一座了不起的文化遗产,而在当初修建长城时的老百姓流的汗与血始终是抹不去的记忆。面对北方的威胁,通过征战杀伐,建立了集权国家的秦始皇,却放慢了紧锣密鼓的马蹄,选择了相对温和的应对手段——修筑长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秦军(以步兵为主),与能征善战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在血色和刀光剑影中,秦军拿下了河套地区。疲惫的匈奴残部仓皇而逃,远遁大漠。

是乘胜追击?还是转守为攻?秦始皇的军队面临着抉择。

这时候,他们没有选择向漠北挺近,而是组织三十万大军,在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新的长城。

秦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今甘肃省定西市西部)一带一直延伸到了辽东,横贯万里。这样一个耗时、耗材、耗力的巨大工程,我们除了惊呼秦始皇的气魄之外,禁不住要问秦始皇为何停止北伐而去修筑长城?

选择扬长避短,是秦始皇做出的必然选择。在草原连天和荒漠蔽日的北方,秦军已经不可能像征战六国那样从容潇洒。

现代战争中的飞机、导弹等早已颠覆了传统战争的方式。那时候,匈奴是一个草原民族,更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匈奴士兵擅长于草原作战,骑兵成为他们主要的军事力量。而秦始皇的军队长期在中原作战,军队构成以农民为主。而由农民组成的步兵,要和以骑兵为主的匈奴打仗,显然没有任何比较优势。

秦始皇没有速战速决的可能。如果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必须有一支精锐的骑兵来支撑自己的梦想。然而要把常年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培养成能打仗、打胜仗的骑兵部队,这对秦始皇而言,实在没有任何把握。倘若发生了缠斗,等待秦军的只能是失败和羞辱。

在艰难的考量之后,以征服六国而威名大震的秦始皇只有放弃追击匈奴。

军需保障和战略储备同时又如突破不了的铜墙铁壁,阻挡了秦始皇追击匈奴的步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秦朝如果继续远征漠北,就需要有做够的物资储备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连年的战争已经让中原的物资储备捉襟见肘,还没有完全恢复机能的秦王朝同样面临着衣食之忧。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军需不光困难重重,还会加剧内部矛盾。加上远征匈奴,军需供给渠道很不通畅,道路交通、运输手段、路途消耗、运输效率等等都让秦始皇心中没有底气。

而常年在漠北游动的匈奴,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已经决定的他们流动性很大,机动性很强。他们的后勤给养明显优于秦军。

有枪没子弹,怎么能打仗?后勤保障始终是战争的先手棋。秦始皇不可能以己之短去攻彼之长。

对战争胜算的没有底气和战争收益的微利,让秦始皇不得不放下自己杀伐有力的屠刀。

秦统一天下之后,广袤的中原大地以农耕为主,全国大部分土地依旧处于闲置状态。即使秦始皇占领了茫茫草原荒漠,这既不能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又没有精力开垦,反倒会加重国家负担。

打不如不打。

怎么办?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各国的经验,修筑长城——将流动的战场变为固定的防线。

长城成为防御匈奴抢掠的屏障,成为抵挡匈奴骑兵的壁垒。

秦始皇希望一劳永逸。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帝国赢得了暂时的安定。

历史层峦叠嶂,烽烟四起。秦帝国远远地走了,秦长城也被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但是秦长城留下的智慧却永远留在了失策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秦始皇算昏君吗?如何正确的评价他?

全文共 3673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作为我国第一个皇帝,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的出名的了,但是秦始皇在后世人的眼中,评价却是很不一样的,在秦始皇身上有“暴君”等这样的标签,但是也有“雄才大略”的评价。不过关于“昏君”这个词,很多人也有一些争议,秦始皇究竟算不算是一个昏君呢?昏君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以秦始皇的作为来看,他到底算不算是一个昏君?对于这样一位皇帝,究竟应该如何去评价他才算是比较正确的态度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1、秦始皇算不算昏君

秦始皇是不是昏君,我们来看一下他在历史上有何功绩就一目了然了。

打开中国历史的长卷,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向前追寻,我们会很清楚地看到,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二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中华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扺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弘扬华夏文明,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当时有七个国家,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都是诸侯国,连年战事不断,人民痛苦不堪。虽然秦国比较强大,但是,那六个国家却在苏秦的“合纵”战略指导下抱成一团,共同对付实力强大的秦国,华夏大地就这样四分五裂。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帝王,如果不谋求本国的强盛,只管自己享乐,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帝王。可秦始皇不甘于此,他要统一六国,不仅谋一世之业,还要谋万世之功。

他首先结束内乱,稳定国内。那时候,他还不叫秦始皇,我们还是直呼其名吧,他叫嬴政。他的父亲庄襄王在上位之时,深得大商人吕不韦的帮助,因此,吕不韦一直就是庄襄王的座上宾,给他出谋划策。后来,庄襄王死了,13岁的嬴政即位。吕不韦见嬴政年幼,为了自己的私欲,和假宦官嫪毐一起,勾结太后,把持朝政。随着嬴政的长大,吕不韦和嫪毐又在秦都咸阳发动叛乱,被嬴政迅速平定,达到了内部的稳定。

秦国内部稳定之后,嬴政又想着统一六国。嬴政启用了李斯当宰相,而李斯出谋,让他继续釆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此策原本是嬴政爷爷在位时的宰相范睢提出来的,这个策略是专门针对苏秦的“合纵联横”设计的。于是,嬴政就用金钱收买地理位置较远的魏、楚、齐三国权臣,让他们安心一寓,割断和其它国家的联盟,于是,“合纵”就此寿终正寝。然后,对与自己接壤的韩、赵、燕国,直接进行进攻。于公元前230年,首先灭了韩,公元228年又灭了赵。在灭燕国时,虽然荆轲演出了“图穷匕首见”的一幕,但丝毫没有改变被灭亡的结局。看到这三个国家被灭,那些被“远交”的国家此时才如梦初醒,可是晚了,他们必须为他们的短视付出代价。很快,都被灭掉了。于是,嬴政用了10年时间,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

嬴政在完成统一后,釆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首先,他自称“始皇帝”,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和各个部门,明确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长官和具体任务。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各个郡设有郡守(主官)、郡尉、监御使,掌管地方军事等。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统治网络。这时,我们可以叫他秦始皇了。

在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后,秦始皇为了社会的发展,又开始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在没统一之前,各国自铸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互相之间换算繁琐,不利于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便将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分别以镒、两为单位,这种铜钱一直使用到近代。之前,各国的度、量、衡也很不相同,秦始皇便将商鞅变法时定下的度量衡制度推向全国。之前,文字也非常紊乱,这给统一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秦始皇便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又整理出更简便的新书体——隶书。这样一来,秦始皇便把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全部统一了。

此外,秦始皇还修了从京城通向四面八方的绎道,搞了水利设施,更修建了闻名古今中外的万里长城。

好了,讲到现在,我们对秦始皇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了。你觉得,这么多前无古人的“创记录”的大事,一个昏君能干得出来么?不要说昏君,即便是一个比较聪明的“明君”也是难以办到的,非杰出人物不可。所以说,秦始皇虽然“略输文釆”,但还是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乃是实至名归。

当然了,秦始皇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残暴的一面。他为了压制反对意见,将各国的历史书籍和民间私人收藏的诗和诸子百家的书,全部烧毁。把那些背后议论朝政的460名方士、书生全部活埋于咸阳近郊,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除此之外,他的暴政数不胜数。以至于在公元前210年,在他统一国家的11年后,逝去传至二世,二世仅一年时间,便引发农民大起义,秦灭亡。这与他想传“万世”的愿望相去甚远,可后人还是敬佩他,仰望他,这就足够了。2、如何正确全面的评价秦始皇

一、政治上: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秦朝很短暂,但秦始皇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却得以延续,这样的影响是任何一个王朝和皇帝都很难与之相比的。

二、疆域上: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为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疆域基础。

三、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四、文化上:废六国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又创立“隶书”,促使汉字笔划的简化。

秦始皇虽对历史有巨大贡献,但秦朝却只有十五年国祚,历三世而亡,秦始皇也多被后世称为“暴君”。主要的原因是秦始皇未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当时天下历经春秋和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百姓困苦,民不聊生,统一本是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而统一后最应该做的是减轻赋税徭役、与民休息,秦始皇却仍旧大兴土木、修建长城、与匈奴作战。其实修建长城和与匈奴作战这些举措本身都是正确的,它们对疆域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也都是有利的,无奈秦始皇实行这些举措的时间不对,在国家本该休养生息时选择了对外的战争和对内的压迫,其结果只能是自掘坟墓。

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作为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他所做的事情是开天辟地,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因此他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免会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后人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但无论怎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伟大的,秦始皇的功绩也是无法磨灭的。此后汉承秦制,但又借鉴秦亡的教训,对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进,高祖开国,文景休息,汉武奋起,这些也从侧面印证了秦始皇的正确。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应该看到他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以及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秦始皇,既不应该全盘否定,忽视他所做的贡献,也不应该盲目崇拜,把他推向神坛。到目前为止,我对于秦始皇的认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秦始皇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暴君。

二、秦始皇作为封建王朝的开创者,对历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所有批判他的言论都是片面的,他是一个应该被歌颂的人。

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秦始皇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和国家疆域的奠基者,他所做的事情功在千秋万代,应该被称颂,“千古一帝”的称号当之无愧;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统治者,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矛盾,加之对百姓的压迫过重。种种原因的作用下,秦历三世而亡,以汉代秦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3、秦始皇算暴君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中华大地经过了500年的战乱,早已经满目疮痍。

良田被荒废,长满了杂草。泛滥的河水流淌在大地之上。光天化日之下罪犯可以私闯民宅。老百姓都苦不堪言,而官僚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天官府要粮就去征粮,明日官府要人又要去征兵。后天山贼土匪来了,人也没了粮也没了。这么下下来。地主家也没余粮了,贫民家里也没有壮丁了。

秦始皇仅仅用了26年时间,是支离破碎了500年的山河重新统一。将六国贵族的土地交付于没有田地的四处逃难的难民以及奖励有功的大臣。让所有的人都有奔头,让所有的人都能有饭吃。

这时的秦国,生机盎然人畜兴旺。战乱这样的人祸也没再有了,甚至还兴建水利企图对抗天灾。农民因为自己终于可以安定下来而兴奋,官僚因为自己的功勋而自豪。秦始皇的威望如日中天。

如果把秦国放到其他年代。统一之后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混太平。可是秦始皇和他的秦国面对的是三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要适应时代,要变革,要创新,那必定要得罪人。大周的礼制存在了近千年,虽然周朝已经全然不在,但是他的礼制思想还在统治着人们。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只有法家才能救中国。秦始皇想要大公无私,其他人想要大私无公。一条无形的裂缝就此产生。在秦始皇的变革激烈进行时,地方上有一群人在磨刀霍霍。他们是其他六国的后裔,准确的说是原来当地的统治阶级的后裔。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9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几百人的小规模起义迅速发展成烈火燎原,秦始皇付出毕生努力的东西,被他们贬的一文不值,并昭告天下:秦始皇是恶魔,谁要是想回到那个时代,就是余孽。”他们成功了。天下谁敢不服,从他们嘴中出来的秦始皇会是个好形象吗?显然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具有历史意义的徐州汉兵马俑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兵马俑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会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历史悠久,生活中见到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徐州也有兵马俑,那就是汉兵马俑。这给徐州文化增添了色彩,让徐州有多了一项文化遗产。那么,下面就来看看具有历史意义的徐州汉兵马俑吧。

狮子山汉兵马俑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位于其西侧300米远的汉兵马俑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两处遗址距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

发现过程

1984年12月。一个偶然的契机,在徐州市东郊狮子山的西麓发现了一组汉代兵马俑,考古工作者随后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揭开了这支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楚汉军队的神秘面纱。

价值

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拂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蹬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特点

从制作工艺上讲,兵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来再经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它们当中的昂着,张着嘴,仰着身子,仿佛是一位情不自禁地在嚎啕大哭,身边的两位一个探过头来,一个侧过脸来像是在安慰劝说正在嚎哭的人;有的则是低着关、皱着眉,嘴角向下撇,显出性格内向,默不作声的悲郁神情,这与整体庄严肃穆的军队主题是相吻合的。

当然,他们当中也有轻松自若、活泼顽皮的青年士兵形象,或许他就是某位雕塑大师心灵的真实写照呢。总之这些人的性格特征通过寥寥数笔便刻划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在这些陶俑制成形后,有一个工匠师的手工修削过程,这个过程中匠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些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站在这里看到的仿佛不是陶俑,而是一支活生生的队伍向您迎面而来,充分体现了汉代劳动人民高超杰出的制作工艺。

西安的秦兵马俑的高大壮观示人的确,写实主义秦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但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变为写意,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猜你可能也喜欢

广东小吃,广东特色小吃有哪些

不得不吃的广东特色菜推荐

广东结婚习俗、礼金、彩礼介绍

广东传统节日大搜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兵马俑旅游攻略

全文共 3761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兵马俑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兵马俑旅游景点攻略

一号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闹。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一号坑是最为雄伟。它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个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二号坑

一号坑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而二号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1976年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

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就要开始了。1994年3月1日,在二号坑保护大厅内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制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中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三号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四号坑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秦始皇给中国取了个霸气名字 历经2千多年 沿用至今不曾更名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嬴政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秦始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皇帝。他曾经说过:“我若能统一天下,便应改朝换代,以明天下为主,另寻新名。”

秦始皇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幼年时,他所处的秦国正处于一个战乱时期。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和教育,学习武艺和军事战略,以备将来能够为秦国效力。他对家族传统和价值观深有感触,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据说在秦始皇年幼时,他曾经误杀了一只野鸟,从而下定决心要学会治国平天下,以补偿这个错误。

在秦始皇长大成人后,他在赵武的帮助下开始接手秦国的军事事务,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勇气,很快成为了秦国军队的主要指挥官。然而,秦国正处于六国争霸的时期,为了实现统一大业,秦始皇还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

他遇到了权倾朝野的吕不韦,一个才华出众、相貌堂堂的政治家和商人。在吕不韦的引导和支持下,秦始皇顺利继承了秦国的皇位。然而,吕不韦的权柄也让秦始皇感到了危机。他清楚,吕不韦的权力不仅是他成功继承皇位的关键,也是他将来在统一天下之后能否成功建立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关键。因此,他决定大力推行一系列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从而确保统一大业的顺利完成。

秦始皇的改革政策和统一大业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郡县制和兵役制度的实行,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的标准化和统一政策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虽然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大业在当时受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但他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念,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兵马俑一号坑是在哪个年代挖掘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是在1974年到1977年的时候挖掘出来,位置是在秦始皇东临的1千米处,主要发掘的就是兵马俑坑。一号坑其实就是在南部,东西之间的长度为216米,宽度62米,面积达到13260平方米。二号坑度的东西长度为124米,宽98米,面积大约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的面积大约是520平方米,总共有800件,100多匹陶马,还有18辆木质战车。按照当前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就可以看出,这三个坑里面所拥有的兵马俑就已经达到7000多件。

扩展资料

会选择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比较久远,但是在挖掘出来之后,还是可以看到衣服上的色彩,还有人物面部的色彩。从手法上来看,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传神,会有着灵活的技法,巧妙的构图,不仅会有真实性,还有一定的装饰性。秦始皇兵马俑在当前的雕塑历史上也会拥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从整理出土的这一些陶俑就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有着精湛的艺术手法

特别加入精湛的艺术手法,就会使得整个表现比较逼真。在这一个庞大的兵马俑中,还会有着多个不一样的个体,这就使得整个群体比较真实,比较活跃。甚至还会有着多种不一样的真实感,每一个都会经过精心的绘制。特别是面部的彩绘,看上去也会比较精彩,连眼睛的瞳孔都会表现的活灵活性,整体的色彩会比较和谐,注重与色调的对比,整体更是让人觉得有一些差异性。不一样的服饰还能够有效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会逐渐的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会拥有一种鲜艳的色彩,慢慢的就会显得比较生动,难怪无数的人在看到之后都会竖起大拇指,认为这就是一个叹为观止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兵马俑是秦始皇用来干什么的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秦始皇用来陪葬的。兵马俑,其全称是秦始皇兵马俑,也被简称为秦兵马俑、秦俑等,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秦始皇兵马俑现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修建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来自全国各地,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不过他们大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制作工艺。兵马俑的修建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同时兵马俑的种类也非常齐全,这些兵马俑保留了很长的时间。

秦始皇兵马俑是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去观看,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加强了当地与其它游客的文化交流,同时,还吸引更多的专家去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兵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吗 兵马俑真的不是秦始皇的吗

全文共 2224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说起兵马俑,很多人都会联想起秦始皇陵,兵马俑也一直都被认为是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一个地下军队,建造的一个地下王国中保护自己的军队。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兵马俑真正的主人应该并不是秦始皇嬴政,而应该是宣太后,也就是《芈月传》中的芈月。那究竟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谁,是宣太后还是秦始皇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兵马俑的发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灿烂历史留下的鸿篇巨制,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名片。秦始皇兵马俑并未在秦始皇陵内,而是位于秦始皇陵东1.5KM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的发现是一次偶然,1974年3月,几位下和村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一个陶制人头,他们因此很丧气,因为当地旧俗认为挖井挖到人头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这几个农民开始并未声张,而是悄悄把人头埋好,又换了个地方继续挖井。谁知道,这次他们挖出了更多的陶制身体和四肢。农民们这才感觉到事有蹊跷,把情况如实报告给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立即派考古团队进行实地探测挖掘,于是深埋地下长达两千多年的兵马俑重见天日,震惊了世界,这就是兵马俑一号坑的发现过程。1976年,二号坑和三号坑相继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被发现。

兵马俑一号坑为步兵、车兵混合组,是为右军;二号坑为步兵、车兵、骑兵混合组,是为左军;三号坑出土兵马俑68个,另有绘满彩图的战车,从内部布局不难看出是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但是,这个阵容根本不具备战斗力,因为缺少了最重要的中军部队。四号坑也被发现,但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一般认为,这未完工的四号坑就应该是拟议中的中军,之所以没有建成,可能是因为爆发了著名的秦末农民起义,大部分修建陵墓的刑徒和士兵都被调去镇压起义军了,所以工程搁浅。2、兵马俑的主人是谁

一般认为兵马俑为秦始皇陵的附属组成部分,象征着驻扎在皇城内外的军队。但也有观点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祖母宣太后,也就是《芈月传》里的芈月。证据列举如下:

一、宣太后生前独揽朝政,手握实权,死后儿子秦昭王建造兵马俑,象征护送队,护送宣太后重回故乡。宣太后是楚国人,兵马俑坑位于咸阳以东,面向东方,与楚国方向一致。

二、如上文所述,作为作战部队,兵马俑缺少最重要的中军,但如果兵马俑是太后归乡的护送队,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护送队是不需要中军的。

三、秦始皇时期,作战部队的兵器以铁器为主,但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全为青铜器,而宣太后时期,炼铁技术欠缺,铁制兵器很少,普遍使用的正是青铜器。

四、史书上对秦始皇建兵马俑无任何记载。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史学家自然是偏爱的,所以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一举一动都有详尽的记载,包括收缴兵器、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建造陵墓等,但唯独只字未提秦始皇建造兵马俑。所以很多人据此推断兵马俑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3、为什么说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

理由一:五颜六色的兵马俑衣服

秦始皇是阴阳五行之说的信奉者,秦朝取代周朝那是以水克火,因此秦比较崇尚水德。根据《通志》记载:“秦制水德,服尚钧黑”。也就是说秦人比较崇尚水德,以此对应的就是黑色,他们穿的衣服、盔甲大多都是黑色的。

但是反观兵马俑的颜色,却是大红大紫的。据统计,兵马俑一号坑中的1087件俑的上衣颜色中,白色衣服两件,红色衣服88件,天蓝色衣,服16件,绿色衣服118件,紫色衣服52件。一号坑中的颜色还不算丰富,三号坑中的秦俑衣服更是颜色丰富,朱红、玫瑰红等共有十几种。这很明显与秦始皇喜欢黑色的习惯有所不同。

理由二:战车落后,且不同轨

兵马俑里面出现的军队是秦始皇时期一支相当落后的军队,因为在秦始皇时期,军队打仗只有骑兵和步兵参战,战车早就已经被淘汰了,而兵马俑军队却以战车为主,这是非常不符合那个时期的军队的。

并且这些出土战车的尺寸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在秦始皇后期,秦始皇发布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要求车辆“舆六尺”,但是兵马俑里面的车辆车舆的尺寸有所不同。车舆的宽度有1米、1.1米、1.2米、1.3米、1.37米等,秦始皇既然颁布了车同轨的诏令,那么又怎么会让自己的车子尺寸不一呢?

理由三:兵马俑的“年龄”过大

在出土的兵马俑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留着茂密胡子的士兵很多,而这些士兵的精神面貌也很差,他们大多体态臃肿,扛着个“将军肚”,并且神情呆滞,压根没有精锐之师的样子。考古学家王玉清发表的《秦俑面形和表情》中,在29个秦俑中,只有三个秦俑面孔是年轻的面孔,其余的面孔都是年长者的面孔。作为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很难想象他会选择这样的部队来作为自己的陪葬士兵。

理由四:秦始皇陵距兵马俑的实际距离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距离兵马俑坑是“三百仗”,但是这个史料的出处很值得怀疑,并不一定可靠。就算这个史料相当靠谱,那么这个距离也不对。秦朝的一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厘米,那么三百丈折合现在的距离就是690米,而实际上的距离是1710米,很明显这个距离是不对的。

这兵马俑为啥是秦宣太后的呢?首先就是兵马俑服饰上的楚风体现,秦宣太后芈八子的老家是楚国,而兵马俑身上的红色、紫色就是楚国的服饰风格。

而秦宣太后只是秦国的太后,因此她是不会带着一支军队为自己陪葬的,那么这些兵马俑就不是正规军队的性质而是随从、亲兵。这些是追随秦宣太后多年的士兵,在秦宣太后临死前就提出了让近臣陪葬的要求,因此这些士兵的年龄普遍偏大,精神面貌也不怎么好。

但不管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秦宣太后的,他们的雄伟已经让世人为之震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