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3913

文章

12

篇1:刘邦想要杀了韩信,为什么韩信没有背叛刘邦?

全文共 1572 字

+ 加入清单

兵仙韩信,是秦末汉初刘邦手下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能够被称为“兵仙”,他的军事才能自然不必多说,可以说有了韩信,刘邦才将以前总是打败仗的局面转了过来,他对于刘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后期刘邦却担心韩信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想尽办法要将他杀掉。但其实自始至终,韩信都没有背叛过刘邦,那么,为什么韩信即使手握重兵,也不会背叛刘邦呢?

韩信不听从武涉、蒯彻的策反,死不背汉,是其性格所致,欲报知遇之恩故也。萧何称为“国士无双”。

公元前203年,天下连天烽火。韩信率部直取齐地,肥得可以,有了环视群雄的本钱,然后从刘邦手里夺了个齐王的封号——这个轻率的举动埋下了他日后身首异处的祸根。当此之时,脑子清浅的项羽得知他的二十万部队连同司令官龙且尽为韩信所灭,汉军对楚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这位力能扛鼎的武夫平生第一次产生了恐惧心理。

于是派武涉前去策反韩信,条件是:三分天下,各做地主。而不属于任何派系的汉阳人蒯彻也看出了当时韩信在局势中的微妙地位,也在第一时间赶来凑热闹,让韩信南面称孤,三分天下。两人的谋划竟惊人的一致。

按说武涉替项羽前来游说,情有可原。可蒯彻凑什么热闹,他又无党无派?就不怕被韩信就地正法?种种疑问让我在书房踱起步来,然后我的推测是:韩信的假齐王之事,估计蒯彻也风闻到了,他估摸着韩信随着势力的壮大,可能会不老实,于是想借机捞一杯羹,弄个开国元勋干干。

问题出来了,蒯彻一介疯疯颠颠的书生——后来见韩信无动于衷,佯狂为巫,令人惊奇的是,汉高帝十一年,刘邦竟赦免了蒯彻,也是好命——都看出了这一点,身为统帅的刘邦就看不出来!

平心而论,武涉和蒯彻都是眼独具眼力,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设若韩信当时脑子一热,雄心一动,三分天下有其一之首谋不归诸葛武侯明矣。可是韩信一再迁延者,只是心存一个“义”字。

他说:“我给项王当差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执枪站岗的侍卫(郎中),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

时至今日,韩信这一番话在我读来也看不出任何矫柔造作的成份,相反,倒是清一色的肺腑之言。当时形势,韩信依汉则楚亡,归楚则汉危,中立则三分天下。当此之时,韩信铁了心追随刘邦,完全符合他的性格走向,漂母一饭之恩日后不也千金投水相报么。

按理说,知恩图报,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提倡的人文精神,刘邦不该那样对他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那也太不是东西了吧。可是韩信的结局,却又是意料之中的事,吾家刘邦并没有负他。

司马光好意地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後世血食矣。”司马先生是希望韩信能学道张良。问题是,韩信打小受穷,不比张良的富贵出身,以至後来见着什么都想抓住,三年大饥荒的过来人,都有一幅馋相,即是此理。

《通鉴》载:“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後来武功发达了,钱他自己有,部队可以帮他搞到,便伸手向刘邦要了“假齐王”。刘邦在张良一脚的悟性下封给真齐王。人生的戏剧性至此展开。

愚私下揣摩韩信的前言后语,他韩信终究不过是要荣华富贵罢了,正如梦中的阿Q,参加革命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娶老婆,嫌吴妈的脚太长。

而刘邦是个老辣的政治家,想的却是汉家天下。人心难测啊,欲壑难填啊,这小子手里有兵,功劳又大,三大战役他打了一个半,现在要齐王,保不准将来要……,刘邦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想都不敢往下想。因而就睡不着觉,史家笔法是“心御之”。打战我不行,来阴你不行,韩信这位“沙场秋点兵”的老将,最终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保住,遑论其他。

司马迁说:“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难哉。”司马迁看人入木三分,这话值得玩味再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淮阴侯韩信被杀死后,刘邦是如何对待他的后人的?

全文共 2267 字

+ 加入清单

淮阴韩信想必大家对他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了。韩信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将,后世对于韩信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推崇的,认为他在当时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然而除了韩信的军事能力之外,韩信之死也是很多人一直争论不休的内容。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韩信的死,而是韩信死后的事情。史书上对于韩信的妻子后人的记载似乎并不是很多,以至于现如今我们很难去找到有关韩信后人的记载。不过在当时刘邦杀掉了韩信之后,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后人的呢?韩信的后人在当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遭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韩信是淮阴县(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由于韩信的故事广为传播,在此我们不再详细讲述,仅简要说说。1.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有韩姓研究者考证说,韩信的祖父叫韩伦,父亲叫韩臣颜。韩信出身贫寒,而且常常蹭饭吃。照现在的观念来看,韩信穷成那样,再怎么的把地种好也饿不死,但他偏不,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又胆小懦弱,被人欺负,甘受胯下之辱。

项梁起兵后,韩信前去投奔,做了一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转属项羽,做了一个小官郎中。他多次给项羽献策,但人微言轻,项羽都不理睬他。韩信转投刘邦,还是没得到重用。其间,他结识了刘邦手下的谋臣萧何,萧何对他另眼相看。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很多将领觉得没有前途,跑了。韩信也觉得没想头,背起包包,连夜拍屁股走人。萧何发现后,跟着去追,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

回到汉营,在萧何的举荐下,韩信做上了大将军,提出了“攻占关中,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战略,为刘邦夺取天下指明了方向。在楚汉争霸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挥师北伐,先平定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国、赵国,降服燕国,形成南北夹击楚军之势。

公元前203年,刘邦拜韩信为相国。韩信领兵攻打齐国,打下临淄,在潍水之战中全歼20万楚军。韩信功劳卓著,给刘邦写信,暗示刘邦给他名分。刘邦很气愤,但想到要依靠韩信打天下,就封韩信为齐王。项羽派人去游说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韩信说,当年我在你手下多年,不仅没有得到重用,而且我的话你不听,我的计谋你不用,我才绝望地离楚归汉。现在汉王刘邦重用我,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怎么可能背叛他呢?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40万人,把项羽10万楚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韩信用计,叫汉军晚上高唱楚歌,楚军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项羽自刎而死。刘邦害怕韩信做大,收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建都下邳县(今江苏邳州市东)。2.吕后与萧何密谋,暗中诱杀韩信

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刘邦告发说,韩信要谋反。刘邦把韩信抓回洛阳,赦免他的罪过,贬为淮阴侯,留在京城居住。韩信对此很是不满。公元前200年,韩信昔日部将陈豨被封为代国相国,进京觐见刘邦,去拜见韩信。韩信把陈豨引入密室说,加入将来有一天你被逼谋反,我一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

公元前197年七月,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去世。刘邦召陈豨进京,陈豨称病情严重,没有进京。刘邦更加怀疑陈豨要造反。九月,陈豨果然起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亲率兵马前往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韩信一方面暗中派人给陈豨送信说要在京城协助他,另一方面准备组织人马起事。结果,这事被人告发到了吕后那里。

吕后与萧何密谋,由萧何把韩信骗到长乐宫,在钟室杀死韩信,并诛灭三族。于是有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之死,有个说法。据说,刘邦曾经对韩信允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刀不杀。”所以,吕后抓住韩信后,为了不破坏刘邦的誓言,把韩信吊在钟室(不见地),四周用布遮挡(不见天),用竹片(不见刀)把韩信戳死。

韩信的墓地有3座。据说,分别葬着韩信的头、身子和衣冠。今山西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韩信墓,葬着韩信的头。明朝万历版《灵石县志》记载,吕后杀死韩信后,派人把韩信的头送给刘邦。刘邦当时已经平息陈豨,班师回朝,在此处见到韩信的头,就将其葬在这里。今陕西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韩信墓,葬着韩信的身躯。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的韩信墓,葬着韩信的衣冠。3.韩信有无后代活下来,如今难有定论

韩信死时年仅36岁。他死后被灭三族,那他到底还有没有后代活下来呢?如今,在两广一带,有很多韦姓人以韩信为祖先,自称是韩信后代。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种说法是,韩信一共有3个儿子,韩信被杀后,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改姓韦,逃到现在的广西地区隐居;二儿子改姓卓,从朝鲜逃到了日本。另一种说法是,据京兆堂《韦氏族谱》记载,韩信被杀时,他的小儿子韩潆才3岁,被门客藏了起来,幸免于难。后来,韩潆被托付给萧何。萧何写了一封信给南越王赵佗,让人带着韩潆到南越,请赵佗收养。

为躲避刘邦的追捕,韩潆去韩姓的一半,改为韦姓,名为韦云际(又名韦天保)。赵佗不仅收养了他,还分封土地,让他当上土夷长。800年后的隋末唐初,广西上林县智诚洞,记录有岭南韦氏大首领世袭家族的事情。

明朝人来元成写的《樵书》记载说,广东有韦土官,这些人是韩信的后裔。明清时,一些韦姓人将姓氏改成韩姓。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汉武帝灭南越后,没有发现韩信后代的线索。历史上屡次姓氏普查,也没有发现韩信后代的任何信息。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清时修订的,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记载韩信有后代的《峒溪纤志》《滇南新语》等书籍,编撰于清朝,不是史书。韩信所在朝代的《史记》和后来的信史《汉书》,都证明韩信被灭族,没有后人存活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韩信被吕后杀死后,刘邦的心情如何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韩信被吕后杀死后,刘邦会是什么心情?

韩信被杀之后,刘邦的心情是且喜且怜之。高兴是因为韩信的存在,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威胁,会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如今可以高枕无忧。可怜的是韩信拥有着较大的功劳,而且也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至于为什么韩信会被杀呢,主要是几个原因。

邀功杀郦

韩信在当时攻打齐国,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郦食的死亡而究其根本,是因为韩信心中有了一种贪图功劳的想法,而这一个做法其实在刘邦的心中已经留下了隐患。

请封齐王

评定齐国之后,韩信曾经给刘邦写过一封信,要求代理齐王镇。刘邦当时就极为的生气,我被困在这里,一直希望你能够来帮助自己,可是你却想要自立为王。可是边上的张良立马制止,刘邦更是低声的表示如今正处于一种不利的形势,根本就没有办法去禁止韩信,还不如选择好好的对待他,以免对方选择兵变,刘邦幡然醒悟,马上就说你就是真正的诸侯王,自然就应该代理国王。

消极观战

刘邦之前和韩信约定过,一定要打击项羽,但是刘邦在打击项羽时,韩信根本没有如约而至,导致刘邦面临失败。刘邦按照张良的意思给韩信送去了奖赏,这两人才终于站出来打败项羽在大敌当前,韩信消极的观战态度,刘邦早已有了杀他之心,只不过自己的能力并不足,所以才没有办法去杀掉对方。

言行不检

韩信根本就不是一个懂得韬光养晦之人,而且还是一个言行不检点之人,按照律例,诸侯国的国君没有任何的权利去调动军队,可是韩信却并不是如此,每一次做法都是极为狂傲,而这些做法在刘邦的心中怎么可能就没有任何的阴影呢?等到刘邦的实力变得越来越出色时,第1件事情就会选择处决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刘邦为了韩信一句点兵多多益善,对韩信动了杀心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为了韩信一句点兵多多益善,对韩信动了杀心

刘邦要杀韩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功高盖主。而韩信对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十分不通。韩信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将,他帮助汉高祖刘邦拿下了汉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是对于韩信的评价。韩信当年是汉高祖手下最有能力的大臣。

在汉朝有很多开国功臣,其中萧何的结果是还算不错,最好的就属张良。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担心韩信有谋反之心,但根据史记以及古迹的记载来看,韩信是属于有谋反之心,但是没谋反之胆。最主要的证据就在韩信在攻打平定了齐国之后,给刘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就写出想要当皇帝,但是没有信心能够打得赢刘邦。虽然刘邦开创了汉朝,但是他在民间的名声是非常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刘邦对与杀害了开国功臣韩信一直是默认的。

在之后的王朝中,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他的得力将士尉迟恭和韩信非常的相似,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辅佐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便觉得自己功劳非常大。在一次宴会之上只因为座位比较靠后,就当着李世民的面打了皇亲李道宗。而李世民见尉迟恭膨胀,就对其进行敲打。讲的就是当年刘邦杀死韩信的原因,就是因为韩信当年仰仗着自己是功臣,不断的去触犯法律。而作为皇帝只要有人触犯法律,就应该奖罚分明以法度制裁。李世民这一番话,也算是对于刘邦杀死韩信非常标准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韩信被吕后杀死后,刘邦会是什么心情?

全文共 2442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里,尤其是“汉初三杰”,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包括他们各自与刘邦相遇并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故事,还有就是他们在汉朝建立之后不同的下场。有远离朝堂中心的,有不惜自毁名声保住性命的,也有被怀疑最终被杀死的,这个就是一代兵仙韩信。那么,真正用兵如神的韩信在被杀死之后,刘邦又是什么反应呢?

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刘邦起兵于沛县,人称沛公。虽然刘邦后最终做了皇帝,但是却离不开众多功臣,其中在战争成果方面,以拥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最为突出。不过可惜的是,后来韩信却被杀,后人总结了他一生的经历,用了十个字概括,即“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一知己,便是萧何,后人归纳韩信和萧何的关系,用了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概括。说到萧何,在治国方面,以萧何的功劳最为突出。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他辅佐刘邦起义,是刘邦特别信重的人。在刘邦率军攻克咸阳后,很多人都被秦宫的金银珠宝,以及城宫内的美女所吸引,就连刘邦都想一直留在秦宫不走了。后来还是被众人晓以利害关系,刘邦才决定离开。

可是萧何却对财宝美女这些都不留恋,他在秦宫中,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些对治国和楚汉战争的结果,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萧何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韩信本是项羽部下,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投靠刘邦,刘邦对韩信非常器重,一个无名小卒刘邦就拜他为大将军,掌握刘邦的所以军队,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对他的信任,首战以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消灭3王占领三秦之地,之后帮助刘邦把赵、代、燕、魏、齐等各国都给灭了。

韩信此时的军事实力应该是绝对不在刘邦、项羽之下,刘邦为了笼络韩信封韩信为齐王,邀请韩信彭越一起合围项羽,这时候的韩信也犹豫是否要帮助刘邦。韩信手下有个谋士叫蒯通就建议韩信三分天下,不要帮助刘邦或者项羽,让刘邦与项羽互相争斗,自己坐山观虎斗,甚至有机会可以自己独立出来,和刘邦项羽争天下。

以当时韩信的实力和军事才能来说他绝对是有这个实力这么做,而且夺取天下的可能性还很大,但是韩信出于刘邦当年对自己的大恩,最终选择了帮助刘邦一起攻击项羽,实力的天平一下就倒像了刘邦一方,项羽最终不敌刘邦、韩信、彭越3路大军的合围,在垓下自刎,结束了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夺取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在之后会韩信竟然收留了当年项羽的大将钟离眛,这点上刘邦是不能容忍的,依靠着陈平之计,刘邦把韩信给逮捕了,之后一贬再贬,最后软禁在长安。

公元前197年,刘邦率兵出征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就曾暗地指使吕后除掉韩信,吕后心领神会,于是就让于韩信交好的萧何将韩信诱骗到宫中立刻处死了韩信。

可怜韩信一世英名却毁在了一个妇人手里,其实韩信最愤恨的人就是萧何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倾心相交的知己会贪图荣华富贵而置自己于死地,于是,韩信临死前留下了一句话,让萧何背负了千年的骂名,这句话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刘邦杀韩信最重要原因还是忌惮韩信的军事才能,生怕韩信谋反。韩信在长安被软禁才想起兵,联络陈豨,但是还没有实施就被告发,所以韩信死前也说后悔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被杀的下场,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政治上觉悟确实不高,也惋惜这个一个军事天才被杀,要是当年韩信选择听蒯通的建议说不定做皇帝的就是韩信。

在历史上,没听说过萧何的狡诈贪婪等负面记载,那么萧何为何如此绝情?要杀死一个对大汉建有大功劳,且对自己非常信任的军神呢?如果简单归纳的话,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为私,一种是为公。(1)萧何自私自利,为了自身的名利,(2)萧何为国“锄奸”——消除韩信这个不稳定因素,是为大汉和天下苍生着想。

萧何有没有动机为私呢?客观的说,有!韩信是公元前196年去世,刘邦是公元前195年去世,吕后是公元前180年去世,萧何是公元193年去世。也就是说,杀死韩信之时,刘邦身体估计不行了,吕后却还很好,所以萧何为了保住自己,需要得到吕后的信任,帮助除掉韩信。

至于萧何的为公之心,那就更多了,史书上对他有很多描述,比如为人简朴,楚汉争霸中稳定刘邦后方,入咸阳后首先接收宰相府,查封那些典籍等,无比塑造了萧何安邦定国,为民呕心沥血的形象。甚至于,萧何都有机会取刘邦而代之,但萧何却一直明确自己为大汉服务的身份定位。

韩信被宫女用竹刀残忍的杀死之后,萧何泪流满面,说出了一句话,即“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萧何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为国才杀死了韩信。换句话说,在萧何看来,韩信不死,天下难安。

果真如此吗?有人说,韩信在当时准备谋反,会让天下再起刀兵,所以杀了韩信,反而让汉朝稳固,天下太平了。但也有人说,韩信并没有想谋反,如果军神韩信要真谋反,刘邦根本挡不住,况且在关键时刻,韩信还愿意见吕后和萧何,说明没想过谋反。

这两种解读,决定了萧何杀韩信的心态。只是,历史已经远去,也无法知道历史是否被扭曲过,所以就没办法知道萧何杀韩信的真正动机了。“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

但是韩信功高盖主,为人骄傲自大,对老大不够尊重。有回刘邦问他,我能带多少兵打战?韩信说最多10万。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越多越多。刘邦心里咯噔一下,这小子不服管束,将来定有反意。就这样君臣之间有了隔阂,为将来埋下了伏笔。萧何还在做他的丞相,这个只管引荐人才,却不去化解君臣之间的矛盾。照理萧何应该拉韩信一把才对。然而不但没拉,还落井下石。韩信郁郁寡欢不得志,遂有反意,大不了不跟刘邦干了。

和韩信要好的钜鹿郡守陈豨反叛,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萧何和吕后商议决定用计诱捕韩信。萧何怕韩信不来,就假传消息说刘邦平叛归来,群臣都来祝贺。韩信不得不去,这一去,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杀韩信名义上是吕后,实施的则是萧何,也是为刘邦“分谤”,分担杀功臣的诽谤之言。刘邦听闻韩信被杀,且喜且怜,流露出了又爱又恨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杀韩信是刘邦默许的 刘邦为什么还会后悔杀他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为什么后悔韩信

刘邦并不曾后悔杀韩信,只是后悔没有早一点杀他。韩信在被杀的时候,刘邦正在外面征战,刘邦在得知之后有一些高兴,有一些怜悯。

高兴的是韩信一直以来拥有着超强的能力,但是这始终不是很听话,在一些关键时刻还会抗命中心是有限的,一直以来都会让刘邦非常的担心。怜悯是很正常的,毕竟韩信拥有着出色的能力,而且也是跟随刘邦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刘邦会有一些不忍心。或许有人说,如果没有刘邦的指使吕皇后,根本就不可能会杀韩信,其实这真的不是如此。

皇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要比刘邦更加的残忍,因此刘邦根本就没有选择去要求对方这么做,韩信完全是被这一个女子给害死的。在刘邦死后,皇后的做法更加的可怕,还直接让人将戚姬砍手砍脚,割耳朵、挖眼睛,泡在粪坑里面,整个手段真的是惨绝人寰,除此之外刘邦的几个儿子全部都被杀掉。

刘邦一直以来没有除掉韩信,并不是因为不忍心这有一些美化,刘邦虽然可能比不上自己夫人这般残忍,但是也并非是一个善心之人。韩信在为楚王的时候,当时刘邦就听说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就让所有的人积极在一起,然后就准备将他打死,最终还是有人用了计谋才终于抓了韩信,但刘邦并没有选择杀韩信,并不是不想杀是因为多少有一些不忍心。

后来就把所有的罪名都推到吕后的身上,这么做,堪称一举两得,在韩信落魄的时候,也曾经得到萧何的举荐,所以这也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看到这里时,人们也会觉得这个女子要比刘邦更加的残忍,刘邦不忍心做的事情他全部都做了,而且更是手到擒来,但这并不代表刘邦认为杀掉韩信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刘邦能够善待诸多功臣 刘邦为什么还要弄死韩信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为何还要弄死韩信

刘邦选择杀死韩信,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如果不是韩信自认为自己有功,那么刘邦最终也不会过河拆桥。

在攻破齐国之后,韩信手下的人就让他自立为王,但是韩信却认为自己对刘邦一直有功,所以刘邦必然就不会选择过河拆桥。但是最终事与愿违,韩信在占领楚国之后,马上就有人选择去告发。刘邦不经检查,直接就把韩信抓捕,在没有找到证据的情况下,就直接选择降淮阴侯。在经过这件事情之后,韩信也会知道刘邦原来一直都会担心功高盖主,所以韩信就会选择闭门不出,尽量避免被刘邦抓到一些把柄,可是刘邦始终都不相信韩信。

韩信最终也会觉得有一些苦闷,所以就会选择结交一位好友,可没有想到韩信的计谋马上就被人告诉吕后,吕后也找来萧何,希望能够抓到韩信的陷阱。刘邦在胜利回城之后知道韩信被杀也非常的开心,直接就选择诛杀韩信三族。其实韩信虽然说有谋反之心,但是确实也有一些被逼无奈。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没有直行马上就被处死,而且这些年来的功劳全部都被刘邦抹去。

在后人看来,有无数的人都会选择站在韩信这一边,为他的遭遇感觉到有一些不平以及遗憾。但是这些一直为韩信辩解的人也没有办法拿出一个什么好的理由,因为他们并不是皇帝,也没有办法真正的从刘邦的角度去分析这件事情。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有时候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要保全自己的地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必然就需要注重每一个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萧何为什么看重韩信?刘邦为什么把兵权交给韩信?

全文共 1817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汉初三杰包括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但是从一些历史事件来看,萧何与韩信之间的故事更多一些,例如最有名的两件事,一件关乎韩信的去留以及是否能够得到刘邦的重用,另一件则关乎韩信的生死。但是,一开始的韩信,只是一个小人物,为什么萧何就会那么看重他,一直向刘邦推荐?刘邦也不了解韩信,为什么就这么将兵权交给了他?

我们都知道,古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法是科举制度。但科举制是隋朝以后才出现的,在秦末汉初还没有这个制度。秦朝的人才都是自荐或者贵族推举的,贵族之家,豢养着许多门客,比如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他手下养着许多门客。另一方面就是隐世高人,通过收徒的方式,培养好后,推荐给君王,比如鬼谷子。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囊括了当时全国知名的能人。

那么,萧何又是怎样发现韩信这个人才的呢?萧何是秦时的官吏,又精通律法,他是根据秦朝时的规定举荐韩信的。秦朝之所以很快壮大起来,这得益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有能力就行。比如,商鞅就不是秦国人,他是卫国人。

时逢乱世,萧何作为刘邦的丞相,只能通过了解和结合这个人以往的事情,来分析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如何?萧何了解到韩信的启蒙老师是尉缭子。尉缭,原名魏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兵家人物,本是魏国大梁人。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秦始皇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

韩信一直想学尉缭子的军政两用之术,但是韩信他的做人原则太强硬了,所以尉缭子并没有教过韩信政治就只是教了兵法给韩信。萧何秦时的公务员,当然知道韩信的师傅是谁了。还有一点就是,韩信师傅的师傅更牛,他就是著名的隐士鬼谷子。当然,萧何不可能只听一个人的名气如何。他发现韩信这个人才主要还是通过交谈了解的。

韩信最早是追随项羽的叔叔项梁的,但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这些事都是韩信告诉萧何的,萧何主要听了他给项羽出了啥计谋。

就在韩信感到迷茫时,刘邦率军进入蜀地,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此时刘邦也没看出这个潜力股)。韩信只能隐忍不发,等待领导的发现。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是为刘邦赶车的夏侯婴。按照现代说法就是刘邦的御用司机,和领导直接有关系。韩信就要被砍了,他不甘心的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

滕公对他的话感到惊奇,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也就是说,韩信侥幸得活。韩信这个做法特像唐朝时李靖说的一段话:当时李渊灭隋,俘虏了一名隋朝囚犯,要将他处决。此人在临刑前对李渊大呼:“您兴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打算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说这话的人就是李靖。

当时李世民也在场,觉得这人挺牛的,就说情放了他,李靖就投奔了李世民的麾下了。李世民当年饶了李靖一命,后来李靖灭掉两个国家来报答他。韩信说这话同样引起了萧何的注意,通过聊天,相当佩服韩信,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也难怪,刘邦没看到他有何出类拔萃的地方。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但刘邦不点头,萧何也无奈。韩信料想萧何和夏侯婴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趁天黑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径自去追赶。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追回了韩信,这次推荐韩信可是真着急了,萧何说韩信“国士无双”。“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

刘邦之所以重用韩信,我觉得是信任萧何的具体表现。刘邦后来能得天下,主要是相信和重用“汉初三杰”,也就是像刘邦说的那样,我各方面都不如这三个人,但我能驾驭这三个人。

还有一点就是,刘邦也从侧面了解了韩信,并没有一任命就让他带兵打仗。韩信得知刘邦要拜自己为大将,谢过汉王,同时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刘邦这才命韩信点兵打仗去了。这之间有个过程,不是刘邦鲁莽的把兵权交给一个寂寂无名。也没有实战的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刘邦为什么杀韩信这些功臣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狡兔死,走狗烹!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打下大汉江山后,刘邦便杀了不少功臣!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来说说!

刘邦让人最不齿的是:他杀了韩信.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的韩信的情况.他是楚国的国王.楚国有多大呢?史记里并没有说韩信的楚国有多大.但是,我们知道韩信的楚国后来被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荆,他的国王是刘贾.荆有五十二个城.一个是楚,他的国王是刘交有三十六个城.这样一算韩信的楚国有八十八个城.刘邦的大儿子刘肥的齐是七十个城.我们可以看到韩信的势力有多么的大.当然,有可能韩信的人口可能没有齐的多.我们还知道刘贾后来战死,他的王国成了刘劓的王国即吴国.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里最大的两个王国就是吴楚.再说韩信的才能,他打仗要优于刘邦的任何一个将领.这是当时大家都承认的.韩信的品德也是有缺陷的.当刘邦和项羽相持的时候.刘邦招他助战,他并不是立即就去的.而是刘邦将封地划明白以后才去的.韩信的这种做法使刘邦非常不满意.因为,汉初的几个异姓王只有他是被刘邦一步一步提上来得.

假设一下如果刘邦不杀韩信会怎么样.韩信有自己的王国.也许,刘邦活着的时候.他还会感激刘邦的提拔.不会造反.刘邦死了呢.刘邦的儿子对他是没有恩的.如果,韩信不满意的话就会反了.假设,他不反.他的王位是世袭的.他的儿子呢.前者的例子是刘劓.后者的例子是刘戊,就是刘交的孙子.这是同姓,更何况是异姓呢.所以说,刘邦不得不杀他.

存在利益冲突的话,成为敌人的可能性很大!既然会威胁到自己,那么只好先下手为强!这只能说是自然规律就是这样,弱肉强食!也怪不得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韩信如果反杀刘邦的话 韩信最后能夺得天下吗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反杀刘邦的话韩信最后能夺得天下

韩信就算反杀刘邦也不可能会夺得天下,因为韩信不懂得如何用人,而且心胸不开阔,没有着高大的志向。

1、韩信不能用人

韩信虽然会用兵,但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管理团队,他永远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永远不相信别人的建议,这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本身就是致命的,如果太过于相信自己,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就会和项羽一样。

2、韩信心胸不开阔

韩信能忍,这是对的,却仅仅局限于地位低下的时候,等到地位变高之后,就开始变得恩怨分明。给了南昌亭长百钱居然还说这是吴德,要知道这个人曾经接济过他,这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不可理喻,也同样会让大家明白,心胸真的是不开阔。这样的心胸做一个普通人就已经非常的不错,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帝王,这显然是不足够的,只会让大家嘲笑。

3、韩信的志向不高

在他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当皇帝想过,要有钱想过,要有权利却并没有想过当皇帝,如果真的想过去当皇帝,相信就不会去云梦泽。因为如果不去的话,刘邦也照样是无可奈何,一个不想当皇帝的人难道真的会选择去造反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造反这也是被迫是一种被动的做法,而如果没有任何的谋划,又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成为皇帝,而且带头造反成功的几率非常的少,就比如说朱元璋还有刘邦,并不是带头造反,只不过是跟风造反,所以韩信如果真的选择反杀刘邦,根本就不可能会成功,历史也不可能会改写,无非就是贻笑大方而已。在看到这里时,大家也能够明白韩信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或许作为普通人已经非常的出色,但是作为一个帝王,这显然是不够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韩信坐拥30万大军,为啥不反刘邦眼线很多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韩信拥兵30多万,为何他不造反刘邦

在韩信入住齐国的时候,那时候的韩信已经是拥有了30万的大军和70多座城池,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要反刘备,至少一直没有这样的表现,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韩信懦弱不敢吗。

实际上,在韩信刚进入齐国的时候,就有人劝他用自己手中的兵力来反刘备,但是韩信并没有同意,因为韩信知道,刘邦并不是傻子,不可能白白的让自己统领30万的将士,而没有任何的防备之心,事实证明,韩信的想法是正确的,刘邦的确是留了后手,而这后手,就在于30万的将士之中,并且还不止一人。

可以说,30万将士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将领是刘邦的亲信,但是,具体有多少,到底是谁,韩信是不清楚的,如果韩信选择造反,刘邦将会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并且30万的大军也并不会全部为韩信所用,就算是韩信除掉了刘邦在30万大军中所有的眼线,那么就会造成30万大军没有合适的将领来率领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没有韩信刘邦还能建立大汉吗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还能建立汉朝称帝吗

关于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能否统一建立大汉这件事,存在有争议,不过多数人还是认为如果没有韩信,当时的刘邦是难以建立大汉的。

因为在当时的处境来说,刘邦已经算是高龄了,如果没有韩信的话,肯定会再晚很多年,说不准刘邦会因病逝世,而未能完成统一。韩信对刘邦的作用我想不用多说,楚汉之争那一局的转折点便是韩信北伐。也就是在韩信北伐之后,刘邦才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而且一举形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在韩信北伐之前,刘邦的汉军遇到楚军可基本上都是一触即溃的。只有在北伐以后,才出现相持局面。

最后,是刘邦让出了前线总指挥给韩信,然后有了韩信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才给楚汉之争的故事收尾。如里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了韩信..很难想象刘邦阵营中还有人能有这现象级的水平挑起灭楚重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