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七军整编旧址(汇编9篇)

浏览

598

文章

9

篇1:宁都起义部队秋溪整编旧址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宁都起义部队秋溪整编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都起义部队秋溪整编旧址位于横江镇秋溪村背屋,2006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由赖氏家庙明烟堂和孔良公祠秩序堂两座赖氏祠堂组成。明烟堂由赖氏源重公建于宋至和年间,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35.36平方米,由前后两进厅组成。孔良公祠(秩序堂)建于明中期,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06.5平方米,两座建筑物前后相连,左右为邻,中间有11.5米宽空地分开。两座建筑物均为硬山顶,因为赖氏祠堂族人多次募资修缮,目前保存尚好,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

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我党的正确引导和该军将领赵博生(中共党员)、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的率领下,成功地举行了宁都起义。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和部署,起义部队于12月17日入驻石城的横江、秋溪、龙岗一带,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整编,整编总部设在秋溪屋背岭。

这次整编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改造旧军队的大胆尝试和成功范例。通过整编,起义官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显著提高,以崭新的姿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为中国工农红军增添了一支劲族,壮大了红军实力。2006年12月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余整编旧址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大余整编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南昌起义军余部大余整编旧址位于大余县城余西街建设路13号县供销社院内南康乡祠。1927年10月26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800多人到达大余县城,司令部设在南康乡祠。

为保存这支弱小的革命队伍,朱德、陈毅在大余城用一个星期时间对部队进行组织整顿。首先对部队中的党、团员进行了重新登记,成立了党支部,以加强党的基层工作。为便于行军作战,把仅有的800多人合编成一个纵队,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司令员,陈毅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为解决给养,部队向大余县商会借款万余元。大余整编为部队上堡整训及进军湘南,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南昌起义军余部大余整编旧址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2005年7月7日,八一南昌起义军大余整编旧址被列为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2007年,大余县委、县政府拨款进行了维修。中央、省、市领导、专家、学者常来此地参观、调研。2011年7月18日,南昌起义军大余整编旧址别列为大余县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石塘整编旧址群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石塘整编旧址群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塘整编旧址群(含:东祝宗祠、芝阳会馆、抚州会馆、武状元府第、智水仁山民宅、付家老屋、刘家老屋)位于铅山县,时代为1938年-1940年。

石塘整编旧址群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石塘村,该旧址群遗存丰富,保存完好,包括:抚州会馆、东祝宗祠、武状元府邸、芝阳会馆、刘家老屋、付家老屋、智水仁山民宅、葛仙殿、寿全堂等9处古建筑。

1937年,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9月下旬闽赣省边区的红军游击队来到石塘集中整编。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黄道在石塘召开了群众大会,动员群众报名参军,组织工作组到各县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使赣东北各县掀起了参军的热潮,部队扩编到1500多人。1938年2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设三个营和一个机炮连,团部设在石塘坑背的抚州会馆。2月9日,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张云逸、副司令谭震林等同志从南昌到达石塘看望五团全体将士。1938年2月25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向皖南抗日前线开拔,成为新四军一支重要的武装部队。

新四军石塘整编旧址群的墙壁上,当年书写的“青年学生同胞们,努力学习革命知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清晰可辨,见证了当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历程,也见证了铅山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是弘扬苏区革命斗争精神,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新四军石塘整编旧址群均为古建筑,体量宏大,工艺精湛,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赣地清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石塘整编旧址群被公布为江西文物保护单位。

石塘村:石塘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开化新四军整编旧址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开化新四军整编旧址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开化新四军整编旧址位于开化县城关镇、华埠镇,年代为1938年。

开化是“钱江之源”,也是“铁军之源”。193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带领部队到皖浙边侦查敌我态势,认为开化具备新四军集结“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1938年2月中旬,陈毅率军部机要人员和战地服务团一行二十余人,从皖南启程到开化,组织领导新四军一、二、三支队的集结组编。集结地旧址有开化县华埠镇香泡树底、开化县城政义坊。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南峪整编旧址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南峪整编旧址位于娄烦县盖家庄乡南峪村村民李七则院内,建筑面积154平方米。

1940年11月,120师奉命组成晋西北军区。358旅回到晋西北后,由于连续作战,一直未能得到休息和补充,部队减员较多。120师下达命令,将独立第三支队第7、第8团缩编为1个团,归属358旅建制。-在南峪村主持召开整编工作会议,决定保留第7团、编散第8团,整编后使用第8团的番号。整编后的第8团,机关精干,连队充实,士气高昂,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旧址现存3孔西窑,保存完好。

南峪村:南峪村位于盖家庄乡西部,距县城17公里,全村现有175户,786人,党员34名,土地面积2754.7亩,耕地1792.3亩,人均2.39亩。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村收入2464元。近年来,在市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扶持和直接指导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下大力气狠抓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累计投资120余万元,完成了高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湖坪整编旧址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大湖整编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湖坪整编旧址位于乐安县湖坪乡境内,1935年5月7日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湖坪、善和等地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整编,即“大湖坪整编”,国宝公祠和旁边的操场即为红三军团主力的驻地和练兵场,彭德怀、萧克、张震、江渭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住该祠堂。在这里红一方面军成立了“东方军”,进行了东征誓师大会,红三军团兼东方军总指挥彭德怀传达了“筹款百万、-千里”、“把红旗插到福建去”等东征指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虽然大湖坪整编受“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但在党史、军史上仍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该祠为五进式,宽23米,纵深90米,总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与总教节祠、子祥公祠并排相连,始建于乾隆辛西(1741年),后经过重修。祠前建立文献石牌坊与围柱石板十分壮观(牌坊后毁于文革,只留下了四个须弥座)。八字形牌墙圈成长方形院落于祠堂,牌墙檐下饰有四层如意斗拱。祠门前立有两对石柱,支撑卷棚檐。祠门左右有两座高大的石狮子,气派雄伟。前三进,有中堂宝壁为前厅,厅上饰有藻井,石柱穿斗木梁架,雀替雕刻鳌鱼、凤凰以及各处花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间为四方形大天井。左右两旁长廊,廊门上雕饰各种花纹与几何形图案。四进为宽敞的拜堂,抬梁式五架梁(四椽袱),上面梁柱粗大,顶层附有卷棚膜,前有长廊分列两厅,两壁画着假山梁架,后幢两石柱露到垂立。

善和安下祠堂是大湖坪整编时-总司令及夫人康克清同志的住址,当时的住址现在较完好地保存。该建筑宽10余米,深12米,面积130多平方米。该村陈贵莲老人当年就和康克清同志同吃同住,据陈贵莲老人回忆:朱老总当年还常在安下村田里捡过田螺,有时还会到离安下不远的中村邱家祠堂旁的老樟树下乘凉。

湖坪乡:湖坪乡地处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49公里,全乡总面积98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57个村小组,87个自然村,4306户,18160人,其中农业人口17289人,非农业人口871人,乡政府所在地为全市千户大村,人口达8000余人,全乡有耕地面积20750亩,其中水田20046亩,旱地704亩。山林总面积88335亩,其中毛竹林5000余亩,杉木林15200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一方面军大湖坪整编旧址国宝公祠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红一方面军大湖整编旧址国宝公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一方面军大湖坪整编旧址:

位于湖坪乡湖坪村“国宝公祠”。该祠为五进式,宽23米,纵90余米,总面积为2097.6平方米,与总孝节祠、子祥公祠并排相连,始建于乾隆辛酉(1741年),后经过重修,祠前建立文献石牌坊与围栏石板,十分壮观(牌坊后毁于文革,只留下四个须弥座)。这也是当年红军教导团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场地,如今是湖坪小学的一部分。此古老祠堂天井里有棵桂花树,仍像当年一样枝繁叶茂。旧址保存完好。

1933年5月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大湖坪、善和等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整编,即“大湖坪整编”,国宝公祠和旁边操场即为红三军团主力的驻地和练兵场,彭德怀、肖克、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住在该祠堂里。在这里红一方面成立了“东方军”,进行了东征誓师大会。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虽然太湖坪整编受“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但在我党党史、军史上仍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因此,这幢祠宇是个宝贵的活教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湖坪村:湖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七军桂岭整编驻地旧址张公庙

全文共 1229 字

+ 加入清单

红七军桂岭整编驻地旧址(张公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七军桂岭整编驻地旧址(张公庙)位于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桂岭街西门口,距市区80多公里。该庙宇始建于明朝,坐东向西,占地36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12.7平方米,砖瓦木结构,前后两进,中有廊房,庙宇上方雕刻有龙凤、花卉等。

1991年9月25日贺县人民政府将桂岭张公庙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30日贺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贺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贺州市及八步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1931年1月14日,邓小平、张云逸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第十九、二十师北上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到达桂岭时把军部机关设在张公庙内,邓小平、张云逸就住在庙里。当时部队减员严重,出发时7000多人减到3500多人,两个师的建制已经严重不健全,而且部队补给严重不足。为了保存实力,部队在桂岭进行了整编,全军取消了师级番号,把原来的两个师整编为两个团。经过整编,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为红七军胜利到达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师起到重要作用。

在部队到达桂岭前,贺州的-当局在当地百姓中造谣惑众,诋毁红军,唆使群众外逃、坚壁物资,妄图孤立红七军。红七军到达桂岭后,张云逸军长亲自在桂岭镇的戏台上发表演讲,宣传红军的政策和宗旨,使桂岭群众心中的疑云渐渐消失。在严寒的季节里,物资匮缺的几千红军官兵住在集镇上,军纪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还帮助村民挑水、扫地。住在村民古四妹家里的12位红七军战士,虽然自己也缺乏过冬物品,但是看见古四妹家徒四壁,就把一张棉被和一只铁锅赠送给古四妹,这对于古四妹一家来说是真正的在寒冬里得到了温暖,棉被和铁锅古四妹家传用了三代人(现收藏在贺州市博物馆)。红七军严明的纪律和一心为老百姓服务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群众,得知红七军补给困难时,群众纷纷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张家清、岑德顺等青年自愿报名参加了红七军。虽然红七军在桂岭镇仅停留了4天,但在桂岭播下了红色种子,红军精神永远烙在了每一个桂岭人的心中。当红七军离开桂岭后,桂岭老百姓认为是张公庙显灵,迎来了一只爱护百姓、救护百姓的义军,把红七军的-和红七军战士们传得神乎其神,以至附近乡镇的群众遇到一些一时解开不了的难事都去那里朝拜祈求。

现今,桂岭镇群众自筹经费组建了一个民间艺术团——“田野艺术团”,每逢圩日、节假日都会在张公庙为乡亲们免费表演,歌唱红军,传唱革命歌曲,弘扬革命传统,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革命历史。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桂岭镇:三国古镇—桂岭镇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早在三国时期就是县治所在地。全镇总面积 610 平方公里,辖 24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4年末总人口 9 万多人,有汉、瑶、壮等多个民族。桂岭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历史上就有“金三角经济区”之美誉。 桂岭镇人文古迹丰富,是广西历史上唯一的皇太后明孝穆皇太后李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罗峪整编旧址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罗峪整编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罗峪整编旧址

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谷罗山乡学堂堡村中乐峪。

1928年7月初,-桑植团防陈策勋、姜文周勾结敌人又一次偷袭洪家关,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工农革命军几经受挫,贺龙搜集失散部队在罗峪(现为谷罗山乡)进行休整。此时,0湘西特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陈协平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崇山峻岭中找到了贺龙,向贺龙传达了0湖南省委根据0中央决定将“湘西北特委会并入0湘西特委”的指示,并在红军中组建0湘西前敌委员会,贺龙任书记。为加强对红军的统一领导,将部队进行整编,此次整编史称“罗峪整编”。

罗峪整编将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恽代英任-表(未到职)、黄鳌任参谋长,陈协平任秘书长,汪毅夫任-表。下辖一个师两个大队,贺锦斋任师长,张一鸣为代表,王炳南、滕树云分任大队长,全军共1500人。

罗峪整编,是桑植起义从失利逐步走向胜利的大转折,是工农革命军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是工农革命军逐步过渡到正规化、革命化、军事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旧址始建于清朝末年,为贺龙亲族贺佩卿、贺文汉住宅,坐南朝北,木屋12间,占地343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