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修辞手法题及答案50题【优秀19篇】

这样一种把数学的美丽带入现实生活的玩具,永远都不会因为乏味而丧失魅力。抛开任何公式,很少有人能靠自己单独解开魔方。大部分人抓到魔方后都会鼓捣好一阵子,然后开始求助于魔方公式。照着公式解开后,人们对魔方的热情才刚刚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理解魔方上: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变化。

浏览

3334

文章

234

比兴是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 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并且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通俗来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开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修辞手法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日出时的太阳比作车盖,将正午时的太阳比作盘子。该句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太阳在日出时与正午时的不同形态,表现出孩子们观察的细致,反映了孩子们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日初出大如车盖的出处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出自《两小儿辩日》。原文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的译文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黄发垂髫修辞手法 黄发垂髫的修辞手法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黄发垂髫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借代指的是用与人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指代原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法。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原本指的是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的特征,后常用来指老人;而垂髫指的是古时的孩童未冠者头发下垂的样子,后常用来指儿童。

黄发垂髫的出处

“黄发垂髫”一词出自《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除此之外,晋朝潘岳的《藉田赋》中也可见“垂髫总发”一句;晋朝陶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亦有“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绘。

借代是什么

借代是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的修辞手,。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骆驼是沙漠之舟是什么修辞手法 骆驼是沙漠之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198 字

+ 加入清单

骆驼沙漠之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技巧,比喻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方式,把一个事物看做另一种。也就是说,在事物A和事物B之间找到共同点,发现事物B中隐含的不熟悉的特征,而对一件事不同于通常的认识进行重新理解。可以使事物生动的形象具体意义,从而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一个清晰的印象,使语言丰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语言形象生动,也使语言的深刻而抽象的真理通过肤浅而具体方式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赠刘景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赠刘景文原文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赠刘景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赠刘景文》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译文:

莲花凋谢了,那擎雨的荷叶也凋谢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得,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设问是修辞手法吗 设问是写作手法还是修辞手法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来表示强调作用,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等,使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表达效果,适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

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运用修辞手法是夸张。

夸张是一种修辞方式,旨在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属性、功能和程度,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夸张可以分为普通和超前两个类别。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故意放大或减少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加修辞技巧的表达效果,又称为夸饰或铺张。

用夸张的词来描述事物,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所讲者的力量。以夸张的方式,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强化作者的某些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很多成语中有修辞的影子,比如“门庭若市”和“_________”都运用了比喻,肝肠寸断和“_________”都使用了夸张,再如“百花争艳”和“_________”都使用了拟人。

①旁若无人②怒发冲冠③兔死狐悲④口是心非⑤手无寸铁⑥呆若木鸡

A.⑥⑤③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⑥②③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要求进行回答。

①“旁若无人”指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没有修辞。

②“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运用夸张的修辞。

③“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狐悲”赋予狐狸人的动作和情感,运用拟人修辞。

④“口是心非”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没有修辞。

⑤“手无寸铁”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借代的修辞。

⑥“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比喻修辞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专项训练及解析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哲学通信》《悲惨世界》等。

B、“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这句话的主干是“我敲击玻璃”。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D、“能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是一个人能否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这句话没有语病。

A【解析

试题分析:A、《悲惨世界》的作者是法国的“雨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点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如果以选择题出现的话,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专项训练及解析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给友人

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走呵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你说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是呵是呵

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我们的笑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解析】试题分析:“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两句诗强调的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坚持前行,风雨无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诗句的赏析的角度和现代文语句的赏析相同,一般从修辞、词语、手法、内容、情感等角度。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能结合诗歌全文内容对语句作出正确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自测题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列古诗词中加点部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比喻,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感情。

C.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萤。——说“春风”能“语”,赋予物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别有情趣。

D.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落叶之多。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病痛的伤口。——“棉球”

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策……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修辞手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描绘出荷塘里长满荷叶的景象,荷叶密密层层,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连。此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出荷叶生长之盛,生动地描绘了西湖在盛夏时的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全诗描绘了西湖六月美丽景色,诗人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的风景图画,更强化了西湖之美。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具体讲解之排比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具体讲解之借代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修辞手法详解:拟人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乙】

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丙】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精品题深度解析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各项对语法、修辞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粉丝”、“草根”、“纠结”、“动词”都属于名词。

B、短语“食品安全”“传递火炬”“愚公移山”与“唱响中国”的结构相同。

C、“电子书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电子书改变了方式和速度。”

D、“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这两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雨”温柔可亲的形象。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的“纠结”属于动词。B“传递火炬”“唱响中国”是动宾短语,“愚公移山”是主谓短语,“食品安全”是偏正短语。D句是拟人的修辞,而并非排比。

点评:在语文学习中,要把短语的类型(主谓、动宾、动补、并列短语等)、句子分类(单句、复句)、复句关系(并列、因果、转折、选择、递进等)、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语等)、词性(名、动、形、数、量、代等)等知识熟记于心,做到能够准确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五岭逶迤腾细浪的修辞手法 五岭逶迤腾细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五岭逶迤腾细浪这句诗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文中把逶迤的五岭比作跳跃的细浪,把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比喻中也带着夸张,这一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红军面对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的原文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争芳斗艳”的意思是:各种事物展示出自己美丽的姿态一争高下,好看的东西太多,让人不知道该看向哪里才好。“争芳斗艳”出自于《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斗艳争芳惟粉黛,当年大小慕乔公。”

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C【解析】C项中的“沉湎”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是贬义词,其余几个都是褒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比拟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