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403

文章

661

篇1:诸葛宗祠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宗祠位于竹马乡白竹村。

2010年,金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竹村:白竹村位于北山脚下,省道金兰北线北侧,本村共有250余户,713人。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是竹马白兰花、茉莉花的主产地。本村有一个团结干事的领导班子,这是本村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实保障。在上级各级领导的领导和支持下,本村顺利通过了村庄整治和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的验收。如今的白竹村处处鸟语花香,年轻人积极向上,老年人老有所求,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蒲塘王氏宗祠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蒲塘王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蒲塘王氏宗祠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始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见证了蒲塘的历史变迁。宗祠内陈列着3位王氏始祖像和祖先像赞18副,高悬于中堂之上的赫赫牌匾达50余方。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蒲塘村:一、历程回顾:从2007年村庄整治开始,蒲塘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我村投入400多万元进行了村庄整治,全村34个生产组630户农户,户户墙体粉刷,并通上了水泥路。并成立了卫生保洁队伍,保证农户生活垃圾的正常清运,确保村庄卫生环境整洁。在2008年进行污水整治,使得渠道通畅,塘水清澈、塘岸绿美。在村庄整治的基础上,对全村主要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渡头雷氏大宗祠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渡头雷氏大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渡头雷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渡头社区云梯里1号,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十五年(1889)、1999年重修。祠堂坐北向南,三间三进,面阔13.2米,纵深37.15米,面积约484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花岗岩墙脚,博古脊。每两进间夹一天井,天井两旁有廊。蓝釉瓦当、滴水,门前台阶两侧各有一抱鼓石,头门前廊有四根石檐柱,石质瑞兽托脚、雀替、挑头,两侧有塾台。头门为硬山搁檩,中堂、后堂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梁架由四根木质金柱支撑。该建筑为当地较为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

南区街道:南区古称良都,位于伟人故里中山市中心城区南部,面积48平方公里,辖良都、北溪、城南、马岭4个社区,常住人口约6.53万人,旅居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乡亲超4万人,是中山的重点侨乡。南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香山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区域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民生和文化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宜业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潜山胡氏宗祠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潜山胡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源潭镇三河村红星组的胡氏宗祠,属“陶正堂”这支郡望上的遗产,始建于清代中期,晚期扩建,分前后三进布局,通面阔约32.3米,进深9.9米,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现存厅堂3间,建筑平面坐西朝东,大门前造作木栅门,穿斗式五架梁,两侧廊房已毁,其它构件保存状况较差。

胡氏宗祠在一进天井处砌硬山顶、“倒山座”式照壁,并在门楣上端从右向左浮雕“居仁由义”、二进照壁浮雕“霞蔚云蒸”等吉祥文字;四壁墨绘“生化”图案;中进前廊卷棚,梁坊上饰彩绘,金柱上凸雕“倒扒狮”撑拱,内檐部分装饰颇具特色。

三河村:三河村简介 三河村2005年5月由原三河、双峰两村合并而成,座落于源潭镇北陲,红旗水库上游。三河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下辖27个村民组,共565户,总人口2300余人。 三河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0亩,山场16800亩。全村拥有集体林场10个,总面积1500余亩。山场主要树木为马尾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西垅刘氏宗祠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西垅刘氏宗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垅刘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龙城镇西垅村西垅刘家组。1986年4月,公布为彭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彭泽迄今发现保存下来的最大面积的清代祠堂。

西垅刘氏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自建成至今,一直是西垅村刘氏家族的祠堂,建筑面积大,布局结构分间多,它为清代村落、家族和祠堂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实物资料。西垅刘氏宗祠总宽16.8米,深26米,建筑面积约430平方米,系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清代徽式建筑,左右厢房,门厅置0-,走廊后为正堂,大小十余间,且大部分门窗和梁柱装饰雕刻保存较好,石础、石门、石凳等雕刻精细、图案清晰,门前石旗鼓与左侧清代同期民居均保存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长汀客家宗祠建筑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长汀客家宗祠建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汀客家宗祠建筑位于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由新新巷家祠群、林氏家庙、赖氏坦园公祠、刘氏家庙等组成。其中新新巷家祠群横跨新新巷及中心巷,由曾宅、郑氏家庙、罗氏家庙、傅氏家庙、赖氏宗祠等五座家祠家庙组成,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府第式建筑,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林氏家庙建于清代,整体建筑由前空坪、门楼、门厅、天井、正厅、横屋、后花台、后排房等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赖氏坦园公祠建于明代,多次修葺,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刘氏家庙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500平方米。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镇:长汀县汀州镇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端,是县人民政府驻地。辖区划10.6平方公理,设九个居委会,6.26万人.自唐以来就是州、君、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手工业城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美汀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市之一",1931年中央苏区设"汀州市",有红色小上海之称,一九九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凤山查氏宗祠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凤山查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婺源查氏宗祠是查氏族人祭祀始祖查文徽之总宗祠,建于1644年,宗祠占地面积达2460平方米,直进六层,由广场、花园、大天池,大礼堂、后堂等部分组成,民国初年在此开办了洋学堂,也就是凤山中心小学的前身。由于历史原因,礼堂的大天池、厨房等被改作他用,但宗祠主要建筑保存完好,身在祠内,依然能感受到该宗祠当初的雄伟气势。查氏宗祠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13年正式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婺源县重视残缺损坏古祠堂、古民居、古遗址的修葺和保护,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保护古建筑中来,促进婺源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修开工仪式上,许多来自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的查氏后人现场捐款,凝心聚力,追古寻根,共--建这座规模宏大的“查氏文化大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官洲村陈氏大宗祠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官洲村陈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官洲村陈氏大宗祠位于黄埔区官洲村居。

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由外街8号东北、西南从宗祠建筑外缘外延5米,西北从宗祠建筑外缘外延5米,局部至相邻建筑外墙线及居由外街北边线,东南至宗祠前现状水塘北边线。

建设控制地带:东北、西北从保护范围外延约20米,东南至宗祠前池塘外规划路西北边线,西南从保护范围外延约1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洞口金塘杨氏宗祠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洞口金塘杨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

时代为清末。位于湖南省洞口县石江镇金塘村,此为省内具有独特风格的祠宇建筑。

宗祠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竣工于1915年。20世纪60、90年代曾进行维修。祠宇为江南庭院式建筑,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台基平面长方形,宽23.2米,长48.85米,建筑面积2029平方米。大门内第一进为戏楼,面阔5间。明间筑戏台,覆盆藻井,双重飞檐,六角攒尖顶。二进为中堂,面阔5间,进深3间,前后出廊,单檐硬山顶,有马头式封火墙。三进为神主堂,面阔5间,进深4间,前出廊,单檐硬山顶、封火墙。两侧有厢房。祠宇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中堂、神主堂明间为减柱抬梁式结构。

杨氏宗祠的石雕、木刻、泥塑、彩绘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如石雕造像6尊,有石狮两对、石猴一对。戏台柱础雌雄石狮各1个,高1.5米,前足直立,后腿盘屈,作“昂首挺胸,威镇百兽”状。座基周围镂刻花草虫鱼。祠内共有大小柱础94个,造型各异,刻工精细,多饰龙凤、麒麟、异兽、花鸟、虫鱼等浮雕图案。牌楼门额以高浮雕手法镂刻三龙戏水、招财童子等。门联为“金朗秋天塘开一鉴,社农春雨山洗千重。”将祠堂所在的“金塘”、“社山”嵌-中。门额的图案为山间翠竹、葵花向阳、卧虎待食、喜鹊啄梅、芙蓉山水、双人八卦等。其他木雕、泥塑、彩绘等也题材广泛,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1-7。

金塘村:金塘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莱州林氏宗祠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莱州林氏宗祠为莱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宗祠位于莱州市虎头崖镇西魏家村。林氏宗祠系西魏家村林氏家族祭祖的场所,相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林氏族谱》所载,现存的林氏宗祠为道光年间所重修。林氏宗祠坐北朝南,由正房及东、西厢房组成,砖木结构。正房二级踏步,墙基以华岗石垒砌,墙身以青砖砌成,正房3间,明间与次间已打通,通面阔9.20米,进深6.55米;东、西厢房各3间,面阔8.60米,进深3.90米。占地约为150平方米。正房出檐,立二圆形柱,正房及厢房均灰瓦、硬山式。南院墙中间开一门楼,悬额“林氏宗祠”,二级踏步,门楼顶是较为罕见的“悬山式”建筑,顶出飞檐,正脊及垂脊饰以瑞兽,已有部分损毁,门两侧立有二石礅。林氏宗祠是莱州目前发现年代保存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对于研究胶东地区清代建筑风格与林氏家族历史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人口迁徙、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公布为莱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莱州市博物馆

虎头崖镇:虎头崖镇面积114.1平方公里,人口5.2万;位居莱州市西南部。镇政府驻神堂(明洪武二年,巴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此地原有一座关帝庙,传说曾有一位过路人在此遭劫,幸得关公显灵相救,故取村名神堂。1966年,更名红卫,因重名,1983年,恢复原名神堂)。现辖村,1938年分属掖县一、二、九区。建国初期,分属掖南县第九区(大山区)、十区(虎头崖区)和十一区(海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茶山袁氏宗祠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茶山袁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茶山袁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2011年被列为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牌坊、前厅、天井、正殿。两侧建厢房。牌坊砖石三重檐悬山顶,天井中铺青石通道,两旁植树,正殿木结构,穿斗式,封火山墙,小青瓦悬山顶,供奉袁氏祖先塑像三尊(现在有五尊)。该宗祠为周边袁氏总祠,每年清明云贵袁姓都来此祭祖,是一处重要的宗族活动场所。

2011年11月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茶山袁氏宗祠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东、南向各至50米处,西、北向各至3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起四向各外延30米处。

茶山村:茶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白氏宗祠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白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纶生白公祠(亦称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现华洲街)龙潭村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祠为本村白姓后人为纪念其先祖白纶生而建。白出身贫苦,后经商致富。他宅心仁厚,为社会作过许多善举。曾设寿材店河南,凡贫苦而无法成殓者都施赠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灾,他当即汇去大笔款项救济。一次邻村西滘遭灾,农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强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资买下这些土地,免租转给农民耕种,还资助农民恢复生产。他的善举为清廷所悉,赐给了他一座“乐善好施”的牌坊,以表褒奖。后人为纪念他乃建有此祠。祠宇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祠内有以各种动植物图像与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石、木、砖、灰雕,俱栩栩如生,其建筑风格与“陈家祠”颇为相似,艺术价值很高,为市内同类建筑物所罕见。该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海珠区档案局

龙潭社区:龙潭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嘉禾欧氏宗祠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嘉禾欧氏宗祠为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禾县欧氏宗祠位于嘉禾县莲荷乡平世村。乾隆三十五年(1770),欧氏后裔将宗义、以瑞、以将、以玄祠堂移建于现在位置,更名为“青龙祠”,即欧氏宗祠。并先后在嘉庆十年(1806)、民国三年(1914)、民国三十年(1941)和公元2003年进行过维修。欧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前后二进,由戏台、露天坪、两侧厢房和神堂组成。

欧氏宗祠门屋为五开间,设一中门和两条侧门,青瓦硬山顶,两边是耳房。中门上方悬挂一牌匾,上 书“欧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两根柱子,几道横梁,马头式封火墙,简洁朴实,没有过多修饰。进入正门,即为戏台,穿斗式木梁架结构,四方形藻井,歇山式顶,顶中饰宝葫芦。戏台正上方有一牌匾,上 书“格祖元音”四字。戏台正前方,装饰有各种镂雕的祥龙、瑞兽、云纹等图案,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戏台两边是厢房,分上下两层,一楼为过道,二楼为观赏台,过道直接将戏台和神堂相连。中间为露天坪(原为青石板铺墁,2003年维修时用水泥盖面,三面设有排水沟),是村民看戏和进行其他活动的场所。沿坪拾级而上,即为神堂,三开间,左右为偏房,分上下两层,二楼与观赏台相通,左右各有一座楼梯通向二楼。中间设有神龛,立祖先神位,是村民祭祖的场所。

欧氏宗祠是集祭祖、宗事、观戏、娱乐、学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结构简洁严谨,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风格。尤其是戏台的镂雕饰件,无论是从其造型上,还是从其工艺上都堪称艺术精品,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2003年11月,以嘉政发42号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以郴政函88号文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招氏大宗祠、仲山招大夫祠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招氏宗祠仲山大夫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招氏大宗祠、仲山招大夫祠位于白云区金沙街道横沙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北从招氏大宗祠建筑外缘外延5米,局部至仲山招大夫祠东北侧相邻建筑外墙线,西北、西南从祠堂建筑外缘外延5米,东南至仲山招大夫祠建筑东墙一线。

建设控制地带:东北至塘钱岗街现状路东边线,西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15米,西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0米,东南至涌边街9号建筑南墙线、涌边街7号5层建筑东墙线及横沙大街现状路南边线。

横沙社区:横沙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石屏陈氏宗祠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石屏陈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为清末进士陈鹤亭所建。祠占地3427平方米。

它是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它的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它的雕饰与结构的简约、精当、色彩之协调,与整幢建筑作为一个宗祠的身份十分贴切,体现了宗祠建造者的十分优秀的内在品质;它的建筑主题是儒家思想观念与滇南侨民、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与发扬;宗祠的礼仪与教化功能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扩展与升华,保护传统的宗祠建筑,是时代的需要.陈氏宗祠沿中轴线依次为祠门、莲池、0、中殿和大殿。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其前石狮一对,雕琢精湛;莲池上有三孔石桥,雕十二生肖图,其内建筑雕琢亦精。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营村:郑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云南第一村”。 郑营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城西面约10公里,原名“普胜村”,北面隔“赤瑞湖”与西北方的宝秀镇相望。明朝初年,有位随入滇明军驻扎蒙自的浙江金华府浦江县人郑太武,后来在蒙自落籍。几十年后,郑太武的儿子郑从顺从蒙自迁移到石屏,见赤瑞湖南岸的普胜村依山傍水,既得湖水之利,又不会受湖水之害,且土壤肥沃,便举家定居普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刘井刘氏宗祠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刘井刘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刘井刘氏宗祠

刘井刘氏宗祠,清代。位于桐城市新渡镇杨树店村刘井村民组。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面积200余平方米。前进七开间,东西稍间窄,为抬梁式木构架,架下立方形柱础,部分有雕刻,门厅内收,门向偏西南,石质门墩上立素面抱鼓石,檐口下饰有人物彩绘。后进亦为抬梁式木构架,五开间,前檐设卷棚,卷棚与枋之间有坐斗,斗下雕有花鸟,柱下设青石柱础,雕有纹饰,室内设香阁,供刘氏列祖列宗牌位,中进已毁,遗迹犹存。

2004年,刘氏族人按原状修复了宗祠前后两进。现状保存较好。整组建筑庄严肃穆,大方恢宏,雕刻细腻精美,是桐城地区宗祠建筑之杰作。

信息来源:桐城文博

杨树店村:杨树店村地处新渡镇区以西,属集镇控制区,东邻凤凰村西于青草镇中楼村毗邻,村共管辖44个村民组,涉及65个自然村庄,全村1189户,总人口4600人,村域面积131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5575亩,山场面积3100余亩,水面零散统计500余亩,现全村规划中心村庄一个,布点村庄五个。中心村庄座落在姚屋、周冲两组境内。现已入住130户536人,现建房屋按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陈氏小宗祠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陈氏宗祠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小宗祠 位于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陈上川“奉金归本”始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面宽三开间18.5米、进深共42.9米,总面积约为793平方米。琉璃瓦剪边,悬山顶。正门廊石柱4条,石材传系陈上川派船自越南南方运回。祠内仍存“陈氏小宗祠”木匾1块,长2.43米、高0.68米,朱色髹面,阳刻楷体髹金,右上角篆体阳刻印“追远报本”,左下角刻方形印二,上印阴刻“光前”、下印阳刻“裕后”,均篆体。匾无年款,亦无署名。另有陈上川画像和其母其妻画像各1幅,均按清代服式绘制,系族人年节祭祀时悬挂的“祖像”。

陈上川(1626年-1715年),号义略,今湛江市南三镇田头村人,是明末清初移居越南的早期华侨。陈上川青年时任明末清初台湾郑氏政权高廉雷总兵,巡航南海,保护商旅。康熙十八年(1679年)率部乘船往越南南方,投顺化阮氏政权,开发边和,留垦湄公河口,在越南三十六年,对越南南方的开发作出过重大贡献。历赝殊荣,生前任先锋、统兵、都督,死后赠辅国都督,封上等神,享春秋二祭。

1999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田头村:田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位于邵武市肖家坊镇将上村,时代为清代。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上村:将上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将上村位于邵武市西南部,距市区56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15公里。东与将石村接壤,南与省级将石自然保护区交界,西与新厝村相邻,北与孙家村相邻,地处4A级生态旅游景区――天成奇峡。【历史文化】将上村旧属邵武县三十五都管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隶属邵武县肖家坊公社坪上村。后分为将上村、孙家村和中际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鹤城方氏宗祠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鹤城方氏宗祠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鹤城方氏宗祠位于休宁县鹤城乡漳沅村,时代为清。

鹤城方氏宗祠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鹤城乡:休宁县辖乡。1952年设鹤棣乡,1958年改鹤城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并入流口镇,1994年自流口镇析出复置鹤城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6.7公里。面积130.8平方公里,人口0.8万。渔(亭)冯(村)公路过境。辖渔塘、棣甸、梅溪、鄣田、田畲、冯村、四门、左龙、右龙9个村委会。农业以林业、茶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以杂粮为主。有木材加工、制茶、砖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洞口宗祠建筑群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洞口宗祠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宗祠建筑群

(含兰陵会馆、钟元帅庙、谭氏宗祠、潘荣公祠、曾八支祠、尹定公祠、黄氏宗祠、廖氏宗祠)

有“天下宗祠”美称的湖南洞口县,境内保存着百十座古宗祠建筑群,结构完整,美轮美奂。一座座宗祠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19座宗祠陆续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宗祠之美才逐渐为世人所发现。

洞口宗祠的选址无不刻意讲究风水,均为依山傍水而建。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应数萧氏宗祠,它位于县城城区西南平溪江中的伏龙洲上。洲头古木参天,祠堂华彩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流水中,一静一动,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洞口宗祠分别采用石刻、木雕、泥塑、彩绘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匠心独运。江潭王氏宗祠的木雕装饰,既有雕梁画栋的大气磅礴之作,也有玲珑剔透的微雕小品,尤以祖先堂内神主牌位门楼的“双龙抢宝”、“百鸟朝凤”、“八仙过海”、“狮象麒麟”等木雕造像为最佳,是湖南民间木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顶级精品。

这些宗祠群还以实物的形式记录了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辉煌历史,弥足珍贵。1935年12月,红二军团主力途经洞口,司令部和主力宿营地就设在伏龙洲萧氏宗祠。如今,在祠堂西面围墙上清晰可见“开展抗日反蒋的群众运动,红军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跟着贺龙闹革命,打倒土豪和劣绅”两幅红色标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