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荆楚文化遗址【汇总20篇】

浏览

4779

文章

1000

篇1: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为龙州县文物保护单位。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位于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小岸屯左江右岸、宝剑山岩画南面约5米的崖壁下岩洞内,北距宝剑山B洞洞穴遗址约80米。遗址所处的宝剑山为南北向的峰丛,东面临江,隔江为左江江岸一级台地。东北隔河距小岸屯2公里,北距荷村1.7公里,距离上游沉香角岩画点及沉香角遗址2.3公里,下游1.2公里处是水岩山岩画点。洞口距江面约10米,洞口方向朝东南。洞内面积约12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很厚,保存现状好。从2013年9月初试掘情况来看,洞内堆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上部堆积为岩洞葬,下部堆积为贝丘遗址,两个时期的文化大致衔接。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和水陆生动物遗骸。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蚌器等。锯齿刃蚌器在广西古代贝丘遗址中十分罕见。初步判断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不仅堆积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有助于了解左江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内涵和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等问题。

两岸村:两岸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昌果沟文化遗址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昌果沟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山南市昌果沟,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经过对遗址边缘试掘,获得了磨制石器、细石器和打制石器标本300余件及大量陶片。

陶片中可辨器形有侈日圈足碗、侈日罐、镂孔窝柄器等,陶器纹饰有网纹、弦纹、短线纹、圆圈纹、圆点纹、人字纹、十字纹等。

昌果沟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与昌都卡若、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陶器,具有不同的特征,很可能是青藏高原文化遗址中一种新发现的原始文化类型。

西藏山南贡嘎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野麻湾堡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野麻湾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野麻湾堡遗址位于嘉峪关市新城公社野麻湾大队第一生产队,在本市区通往新城公社的公路边,关城东北方向,距关约20公里。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此堡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兵备李应魁、参将祁忠仪呈请巡抚祁光宗获许建筑,记明“土城周围一百四十丈”。

野麻湾堡为黄土夯筑而成,城垣一半以上比较完好,部分残缺。城堡周长476米,东南宽,西北窄。现存西、南两面墙比较完整,东墙残缺约四分之三,北墙残缺约三分之一。现南墙大部残高仍有9.9米、底厚7.6米、上宽3.8米。城墙上设女墙,高90厘米、上宽也是90厘米。夯土层厚14到18厘米不等。北墙内西侧有一斜坡马道遗迹,高7.4米、长17米、上宽2.2米。对面南墙内侧有同样高低的木梯马道,木桩眼还整齐地排列在墙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岭村遗址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关岭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岭村遗址

时代:秦汉

地址:汉中市洋县金水镇关岭村

保护范围:(1)北坪:东、北、西至塄坎,南接中坪。(2)中坪:东、西至塄坎,北接北坪,南接腰坪。(3)腰坪:东、西至塄坎,北接中坪,南接南坪。(4)南坪:东、西、南至塄坎,北接腰坪。

建设控制地带:(1)北坪:北至塄坎,东至塄坎下10米处,西至塄坎下20米处,南接中坪。(2)中坪:同A区。(3)腰坪:东至塄坎,西至塄坎下20米处,北接中坪,南接南坪。(4)南坪:同A区。

2014年,关岭村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岭村:关岭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鸡川寨遗址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鸡川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鸡川寨遗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鸡川镇许家堡村李家坪社南100米,北临李家坪,南为牛家店,东临陈家河,西靠陡湾山,依山而建。遗址呈不规则五边形,周长约1660米,东西宽约620米,南北最长约380米,最窄约150米,占地面积14.27万平方米。寨墙夯筑基宽6.5-7米,顶宽约4米,残高约6米,北边瓮城残存呈圆形,直径27米。

寨南北各筑有马面3个,西北约200米处有烽火台1座,寨与烽火台之间有宽15米,深5米壕沟3道。该寨为通渭县境内现存最早的堡寨建筑。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鸡川镇:鸡川镇位于通渭县东部,东南与秦安县魏店乡接壤,西与碧玉乡相邻、西北、东北分别与陇山、新景乡毗连,南北长21.16公里,东西宽13.63公里,总土地面积127.9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其中耕地面积86610亩,人均4.1亩,2014年粮食总产量27931.6吨,人均产粮1472公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安逸河和马家河流经34公里,形成狭长的河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付家门遗址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家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付家门遗址位于武山县马力镇付家门村南100米。是一处多种文化共存的大型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米,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坑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网纹、弧线纹、圆点纹彩陶片和泥质褐纹红陶瓶、罐、盆、碗残片等;齐家文化泥质、夹砂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锥刺纹,器形有折腹罐、单耳罐、双耳鬲及石刀、石铲、陶纺轮、石斧等。另外还有辛店文化夹砂灰陶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有重要价值。

马力镇:马力镇位于武山县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与漳县接壤,地域面积204.67平方公里。是全县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全镇现辖34个村委会,4.06万人。耕地面积为6.69万亩,其中川地8320亩。镇内交通便利,武漳、滩马公路贯穿全境,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教科卫生、通讯等事业发达,全镇有完全高中一所,附中二所,完全小学25所,幼儿园4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万象城遗址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万象遗址在弄璋镇姐闷掌寨,“姐”傣语,意为城,“闷”为万,“掌”为大象,“姐闷掌”意为万象城,为干崖土司第十任至十三任宣抚使驻地。相传弄璋上下一带地方有很多大象,有9999头之多,至今还保留许多与大象有关的地方,如大象寨(芒掌)、放大象的地方(纳掌)、大象洗澡的水塘(弄掌)、大象打滚的塘子(汤掌)等等,大象是傣族人民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至十一年(1583年)间,干崖地区屡遭战乱,司署驻地龙口城(今旧城)被焚,宣抚司印失落。为此,万历十二年(1584年)干崖第十代土司刀帕王宣龚职时,选择大象多的地方重建司署,以求吉祥如意,当时,大象已有9999头,于是又用纸裱了一头,使大象是一万头,因此得名“万象城”。

据说当时万象城十分繁华,有占地数十亩的御用花园,城内主要街道就有7条之多,各路商贾云聚。大象被人工饲养,用来作为战争和各种劳役的工具。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明永历皇帝逃缅途经盈江时,曾留宿万象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被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孙可望部焚毁。从建至毁历时107年,今遗址只存有完整石狮一对,石桥一座。1987年,盈江县人民政府于此立有“万象城遗址”石碑一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岚皋太平寺遗址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岚皋太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寺遗址

太平寺遗址位于岚皋县晓道乡双喜村晓道小学,清代。太平寺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共10余间。前、后殿均为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梁枋施花卉彩画,门窗有花卉木雕。文革时期,前殿被毁,1990年以后,左右厢房又相继被毁。现仅存后殿及碑碣十通(其中有6通已漫漶)。后殿面阔3间,宽7.02米,进深4.04米,占地29平方米,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做过学生教室,门窗已改换。碑碣其一名为续众碑,砂岩,圭首,身首一体,碑座已佚,碑身长1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记载寺僧续众籍贯及生卒年月;碑碣其二名为地契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3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山会和关帝会为太平寺买置土地事;碑碣其三名为地界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5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平寺周围地界一事;碑碣其四名为功德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6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维修太平寺捐资人名单。被毁的前殿及左右厢房已被晓道小学占用,分别建起了操场和教学楼,台基已无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丹凤门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丹凤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侧,里面保存了大唐时期的丹凤门门阙墩台遗址。另外还有当时的建筑材料如长方砖、方砖、板瓦、筒瓦、瓦当、鸱尾、铁钉、石夯锤等,及碗、罐、器盖、盅、枕、瓮、钳锅等日用器物。

丹凤门是唐长安城的主要建筑,是大明宫的正南门,皇帝出入宫城的主门。此门共开设五个门道,上建有门楼,皇帝登基后多在此门楼宣召大赦天下,有时也在此举行册封、受贡等朝会活动。

新建的丹凤门并非复建,而是钢结构上挂上板材做成的模型。此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内部即是以原丹凤门遗址为主的博物馆,城楼上用以开展各种仪式活动。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侧

类型:古迹博物馆

游玩时间: 建议15-20分钟

开放时间:

9:30-18:00(17:00停止售票)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门票60元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象州贝丘遗址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象州贝丘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城南约2公里处。是广西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遗址南至南沙湾三沟,北至象州镇二沟,西至柳州河东岸,东至方家坪旧屋东北冲槽,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层高约1~1.5米。可见螺蛳壳、蚌壳、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以及夹砂陶片、石斧、石奔等石器,石器多呈扇形、舌形、三角形。该贝丘遗址是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分布在最北面的新石器时代的河旁台地贝丘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对研究古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南坡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南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南坡村。

保护范围:东至武成山,西至刘家台村,南至陇海铁路,北至蟠龙塬。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20米。

2003年,南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仓镇:陈仓镇隶属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东西长11.2公里,南北长40.5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耕地面积9000亩。镇党委下设2个村级党委、5个村级党支部,全镇党员总数971名。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人均纯收入4031元。 陈仓镇自古就是一个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真武寨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真武寨遗址为射洪县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寨遗址位于射洪县青岗镇天台山。始建于清代咸丰10年,用条石层层围砌,占地约7000多平方米。现保存有南寨墙和南寨门,分内外二层,内寨门额石刻“咸丰十年,真武寨,仲春日立”。南寨墙长20米,高2--4.5米。

真武寨的发现对研究该区域清代时期修建防御工程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价值。2012年10月新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岗镇:青岗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38691 男 19858 女 18833 家庭户户数 111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34120 家庭户男 16984 家庭户女 17136 0-14岁(总) 9199 0-14岁男 4796 0-14岁女 4403 15-64岁(总)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遗址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遗址共有3处,分别位于延安城内、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兰家坪村和延安市宝塔区南市办龙湾居委会。

1937年11月24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召开成立大会,文协负责人为成仿吾、周扬、柯仲平等。文协机关设在延安城内,1938年11月,迁至延安城北兰家坪。

文协成立后,先后组建了诗歌总会、文艺突击社、戏剧救亡协会、民众娱乐改进会、文艺战线社、讲演文字研究会、大众读物社、文艺顾问委员会、抗战文艺工作团等机构。1938年8月,文协和战歌社、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联合在延安发起了首次街头诗歌运动,宣传抗战。

1940年月1月4日至12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在王家坪女子大学大礼堂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并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的报告。会议还选举了文协委员会成员,吴玉章任主任,艾思奇、丁玲为副主任,吴伯箫为秘书长。

1941年6月,迁往城南龙湾,并改由边区政府领导。1942年1月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文协归文委领导。

1947年3月,陕甘宁边区文协机关撤离延安,随--战。1948年迂回延安。陕甘宁边区文协创办的《群众文艺》月刊在延安出版。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文协迁驻西安,后改组为西北文联。

河庄坪镇:延安市宝塔区辖乡。1972年设河庄坪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区北,距市区10公里。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1.7万。辖兰家坪、李家瓜、石圪塔、河庄坪、小沟、杜家沟、井家湾、新尧沟、陈团沟、崔家圪崂、芦草湾、解家沟、李家湾、康家沟、赵家崖、石尧、杨老庄、刘兴庄、贺团峪、红庄、枣圪塔、万庄、余家沟等28个村委会。矿藏有石油、石卷、天然沙石。农产有玉米、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色中华》报社遗址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红色中华报社遗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中山街。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初为周刊。

1935年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社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中山街原民教馆复刊,出版第241期,为四开油印,不久与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办的《苏维埃报》合刊,仍名为《红色中华》,报社由任质斌主持工作,1936年春,向仲华任社长。报社设在子长县瓦窑堡中山街原民教馆内。

1936年6月,《红色中华》报社随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7月抵达保安(今志丹)。

《红色中华》报社旧址现仅残留一墙角,原址北面后院现建有坐东面西一间旧砖平房和一间旧砖瓦房,南面前院临街是1991年老城改造时修建的4间商业门面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松园遗址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五松园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赵氏五松园位于张掖城西一公里新墩镇青松村,为唐代赵武孟与赵彦昭父子宴游之别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相传赵彦昭官位显赫时,在家乡造院建宅,层楼殿阁,高下栉比,亭台池谢,曲径通幽,五松鹤立,花木争妍,取名“五松园”。并在松旁建亭曰“五松亭”。原建筑规模颇大,小桥流水,桃杏满园,五株青松郁郁葱葱,另栽有白牡丹、芍药、碧桃、紫荆、侧柏、榆、杨等林木花卉,姹紫嫣红,相映丰趣。

文人雅士常在这里把酒入诗。园内五松亭有明代诗人李鹤题诗“其枝那漪,其节坚贞;百物改观,四时留春:赋诗谐韵,把酒入林;兴酣落笔,为五松亭”。

随着时间的变迁,名园荒鞠,只存五株青松。民国16年、23年相继被大风刮倒两株,1977年4月大风又刮倒两株。现幸存的一株,直径1米,高20米,人喻之为“狮子头”,树冠庞大,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清风千载。

景点位置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青松村

新墩镇:新墩镇位于古城甘州西北郊,环城半握。国道312线、GZ45线、省道213线纵贯全境,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镇政府驻地灵官庙,以清代在城西新建的一座土墩而得名。1956年建乡,1999年撤乡建镇。南北长13.5公里,东西宽4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125个合作社,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3.8万亩,6666户24368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石器文化遗址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新石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距今4000年以前,楚雄境内先民多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现-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楚雄州各县均有发现,并以元谋、永仁、禄丰等县最为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

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元谋盆地莲花村东南河岸高地。1972一1973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此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收获甚丰。发掘面约500平方米左右,所发掘的遗址分布在一条已经干涸的河床旁边的高地上。根据地层堆积与出土文物分析,大墩子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其文化层共两段,第3一6层为晚期居住遗存,第7一9层为早期居住遗存。早、晚两期出土物差异不明显,属同一文化相互联接的两个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进行碳十四测定,时间为距今3210

± 90年,相当于商代的晚期。

永仁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永仁县城西南,共有3个文化层,出士物有炭屑、果仁、骨器、石器、陶器、陶纺轮等。距地表1·2米处有半地穴式圆形住房,并有用火痕迹。据测定,距今为3400±500年,稍早于大墩子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响水乌龙山古建筑群遗址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响水乌龙山建筑群遗址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响水乌龙山古建筑群遗址位于芦阳镇,时代为明清。

2009年7月6日,响水乌龙山古建筑群遗址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所处山脚下。

建设控制地带:遗址所处山脚下。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七个星佛寺遗址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七个星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个星佛寺遗址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西南部的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焉耆国的佛教中心。

七个星佛寺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残存佛像基座,窟内有乐伎、朵云纹、飞天等壁画遗存,出土泥塑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头像。

遗址196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七个星佛寺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位于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乡西南部的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始建于晋代,是佛教东传西渐过程中重要的一处佛教场所的遗存,也是西域36国之一的焉耆国中最大的一处佛教场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寺院残存建筑93处,洞窟残存11窟。

该遗址中,出土了吐火罗文书写的纸质文书——《弥勒会见记》等一批罕见文物,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该遗址是新疆仅存的、同时保有佛塔、佛殿、石窟的珍贵遗址群。洞窟的形制大致与克孜尔一期洞窟相似,壁画比较精美,佛像造型丰满和祥,具有犍陀罗和中原的风格。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汉长城遗址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长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介绍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支线。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汉长城至今仍基本保存完整。峰燧旁边有报警时用以点燃烽火的积薪垛15堆,最大的长2米,高1.3米以上,而且都已凝结为化石般坚硬。在汉长城烽燧中曾出土1200多枚价值不菲的汉简。

交通位于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可包车前往。

地址:甘肃酒泉市敦煌西北部的荒漠中(玉门关以西)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套票40元内(套票含玉门关,河仓城和汉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桥村遗址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桥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汉

桥村遗址位于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一带,面积70万平方米。属齐家文化、周代和汉代。

1977年发现,1978年秋,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95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1~7米。遗迹主要有齐家文化和西周的袋状灰坑、不规则灰层、白灰面半地穴住室、夯土基址、祭祀坑、墓葬等。遗物有石器(斧、锛、刀、凿、矛、匕)、骨器(锥、凿、笄、镞、匕)、陶器(鬲、甑、盆、盘、罐、碗、豆、纺轮、拍、模)、瓦(板瓦、筒瓦)、玉器(钺、斧、璧、璜、环、钏、残玉板)和绿松石琮及项饰,卜骨有羊、猪的肩胛,有灼无钻。

桥村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是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和周文化聚落遗址,并见汉代以来的遗迹和遗物,是泾渭流域的重要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研究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庄村:北庄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