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物理知识顺口溜(经典20篇)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英语的句时态是初学者的一大难关。下面就来详细说一下初中英语八种时态。

浏览

110

文章

1000

篇1:最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全文共 2663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需要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接下来,小编具体了解下最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希望能帮助朋友们。

最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重视情感倾注

(1)合作。

人不是独立的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有些物理问题,单独思考会回答不全面,此时需要集体的智慧。有些实验一个人无法操作,就需要两个人,甚至四个人一起分工协作完成。有时答案五花八门,则需要集体讨论,找到真理。

(2)坚持。

学习物理要能吃苦,爱因斯坦说,“成功是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学习物理要有想法,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撬动地球”。学习物理更要谦虚,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物理必须脚踏实地,夯实基础,系统把握,循序渐进,不搞突击。

最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重视知识应用

物理从生活中来,必然要回归生活,要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回归生活。

家里突然停电了,你还会像小时候那么害怕吗?八成是保险丝烧掉了,快去看看。百米赛跑时,为何要求计时员看到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计时?你学了光速比声速大很多,计算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汽车刹车后还要行驶一段距离?在雨雪天气路滑时,如何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与惯性、摩擦有关。如何判断戒指是否纯金?测量质量与体积,计算密度,查密度表对比吧!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你会豁然明朗,生活到处是物理谜语,等待你去解开。

(2)课外研究。

物理世界是真实的,也是丰富的。猜想一下,没有声音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无声的世界》幻想文章即刻出炉。城市现代化,玻璃墙面的楼房越来越高,黑夜越来越亮,刺眼的光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那就去想一想《如何减少光污染》。《如果没有摩擦》、《自行车上的物理》……调查报告,课外制作、课外探究都能把物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你带去研究的欢乐与惊喜。

(3)学科交叉。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的典故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成语谚语中描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你可以从语文中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也可以从历史中体味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

你尝到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就会愉快地、主动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最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2)会想。

上述例子中两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回顾前面的知识,木块压在海面上,海绵凹陷,即产生形变,说明木块对海绵有压强。类比一下,水喷出来,说明水对瓶子侧壁有压强,且水越深压强越大。那么如果倒入其他液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心中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惟有动脑思考,才能实现思维升华。

(3)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4)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学运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最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重视常规学习

(1)研读课本。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最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重视思维方法

(1)方法迁移。

初学物理,你会读到《摆的故事的启示》,同时,你第一次接触了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渐渐地,你从“研究声音的音调跟哪些因素有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等实验中,领会了控制变量法的真谛,而这个方法是贯穿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始终,可以这样说,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你的初中物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光的传播规律,老师教你画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可真的有“光线”吗?当然没有,只有“光”,没有“线”,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假想的。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磁感线”、高中的“质点”、“电场线”也是“建立物理模型”了。

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曹冲很聪明的运用了“等效替代”这个物理思想,船上所放石头的重力就等于大象的重力,“化整为零”,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难题。“合力”、“总电阻”等概念也都运用了这个方法。

初中物理中“路程-时间”图像是学习高中运动力学图像和其他图像的基础。初中物理是为高中物理、大学物理打基础的,所以你还要学会下列研究方法:累积法、类比法、比较法、归纳法、图像法、列表法等。

(2)知识迁移。

物理课程系统分为五个部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除了光学相对独立,其他内容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物质、运动、能量把它们牢牢地捆在一起。要从整体上把握物理教材,明确知识在本单元、本册教材、知识系统中的地位,注意前后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交通安全顺口溜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交通安全顺口溜在我们的日常交通安全中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这就在我们的安全方面多了一层的保障,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交通安全方面的顺口溜,供大家参考。

初中交通安全顺口溜1

交通安全要记牢;路口要看信号灯,红灯停止绿灯行;过街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地下道;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车不进汽车道。

交通安全最重要,事故不分老和少;路口要看信号灯,红灯停止绿灯行。

开车之前想一想,交通法规记心上;交叉路口想一想,一看二慢三不抢;会车之前想一想,礼让三先显风尚;超车之前想一想,没有把握不勉强。

路无规不畅;国无法不宁。

牛马车,靠右走,交叉路口要牵行;赶牲口,放牛羊,上路行走不安全。

骑单车,看标志,切勿闯入汽车道;不带人,不超载,安全骑车不图快;出远门,乘汽车,不坐超员超载车。

人生美好;步步小心。交通安全知识的资料

行万里平安路;做百年长乐人。

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天桥地道横行道,横穿马路不能做。

学交法,守交规,平安出行最安心。

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

雨天大雾想一想,打开雾灯车速降;夜间行车想一想,注意标志和灯光;长途驾驶想一想,劳逸结合不能忘。

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手头不能伸窗外,扶紧把手莫忘记。

乘车系好安全带,平安出行安全在;站得稳步坐得好,紧急刹车危险少。

出家门,路边走,交通法规要遵守;过马路,仔细瞧,确认安全才通行;红灯停,绿灯行,交通信号要看清。

初中交通安全顺口溜2

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手头不能伸窗外,扶紧把手莫忘记。

乘车系好安全带,平安出行安全在;站得稳步坐得好,紧急刹车危险少。

出家门,路边走,交通法规要遵守;过马路,仔细瞧,确认安全才通行;红灯停,绿灯行,交通信号要看清。

但愿人长久;千里路畅通。

隔离护栏不翻爬,发生事故受伤害;候车要在站台上,骑车不进汽车道。

公路上,车辆多,打场晒粮易惹祸;公路边,不摆摊,影响交通不平安。

过街要走横道线,或走天桥地下道;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路上嬉戏闹。

黑车货车不能上,人身安全没保障;无证驾驶违交法,购车要办车牌照;交通法规是个宝,走路行车要记牢;生命人人都珍惜,安全健康最重要。

交通安全很重要,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

交通安全要记牢;路口要看信号灯,红灯停止绿灯行;过街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地下道;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车不进汽车道。

交通安全最重要,事故不分老和少;路口要看信号灯,红灯停止绿灯行。

开车之前想一想,交通法规记心上;交叉路口想一想,一看二慢三不抢;会车之前想一想,礼让三先显风尚;超车之前想一想,没有把握不勉强。

路无规不畅;国无法不宁。

牛马车,靠右走,交叉路口要牵行;赶牲口,放牛羊,上路行走不安全。

骑单车,看标志,切勿闯入汽车道;不带人,不超载,安全骑车不图快;出远门,乘汽车,不坐超员超载车。

人生美好;步步小心。

行万里平安路;做百年长乐人。

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天桥地道横行道,横穿马路不能做。

学交法,守交规,平安出行最安心。

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

雨天大雾想一想,打开雾灯车速降;夜间行车想一想,注意标志和灯光;长途驾驶想一想,劳逸结合不能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物理知识点:热血顺口溜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冷热表示用温度,

热胀冷缩测温度;

冰点零度沸点百,

常用单位摄氏度。

量程分度要看好,

放对观察视线平;

测体温前必须甩;

细缩口和放大镜。

物体状态有三类,

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态变化有六种,

熔凝汽液升凝华。

汽化当中有不同,

既有蒸发又沸腾;

蒸发快慢不相同,

温度面积气流通。

液化方法有区分,

压缩体积和降温;

液化现象遍天地,

雨雾露水和白气。

升华现象不一般,

灯丝变细冻衣干;

凝华现象造图画,

窗花霜雪和树挂。

晶体熔化和凝固,

吸放热但温不变;

液体沸腾需吸热,

升到沸点温不变。

人工降雨本领大,

干冰升华又液化;

吸收热量能致冷,

熔化升华和汽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骨的成分物理特性

鉴定骨的成分

目的要求:知道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1)材料用具(请写出至少4种)

(2)方法步骤

①图1表示______,该步骤说明______.

②图2表示______,该步骤说明______.

(3)实验结论

①骨由______组成.

②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______两个方面.

魔方格

答案:(1)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的材料用具(请写出至少4种)大鱼的肋骨或小鱼的一段骨,镊子,酒精灯,试管,15%的盐酸,滴管,清水,火柴.

(2)方法步骤

①将鱼骨用火烧,有机物能燃烧,剩余物为无机物不易燃烧,骨会变成灰白色,变得脆硬,图1表示为骨的煅烧,该步骤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

②骨中的无机物能溶于盐酸,所以将鱼的肋骨浸泡在15%的盐酸中,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是能被溶解出来,剩余物为有机物,会变柔软,图2表示为骨的脱钙,该步骤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

(3)实验结论:

①骨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

②无机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使骨柔韧,因此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故答案为:

(1)大鱼的肋骨或小鱼的一段骨,镊子,酒精灯,试管,15%的盐酸,滴管,清水,火柴.

(2)①骨的煅烧;骨中含有无机物;②骨的脱钙;骨中含有有机物;

(3)①无机物和有机物;②硬度和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物理一、质量与密度知识点

全文共 1550 字

+ 加入清单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

二、质量

1、质量: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

1t=1000kg,1kg=1000g=1000000mg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50kg

2、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位置、状态、温度、形状而改变。

1kg的冰化成水后质量为1kg

2kg的面拿到月球上质量为2kg

一铁丝把它弯成铁环质量不变

3、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各种秤也是测质量的工具。

天平:天平是测的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的方法如下:

一放: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之后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二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表示天平已调平衡。若指针左偏,左右两个平衡螺母都向右调(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平衡后才能称量质量。

三称:称质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加在右盘,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最后加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

四读:读数时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天平秤质量时,若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

4、使用天平称质量时应注意:不能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把化学药品或液体等直接放在砝码盘里称质量,要用烧杯等装起来称量;加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5、如何称小瓶中水的质量?

瓶和水的总质量—空瓶的质量

三、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

3、密度的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密度的应用:

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鉴别物质:方法是求出物质的密度p,再查密度表,与那种物质的密度相同就是那种物质。

2、间接求物质的质量:如求天安门纪念碑的质量,先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查出密度,用公式m=pv求出质量。

3、间接求体积:质量方便测而体积不便测时,用v=m/p求得

4、配需要物质的密度:用平均密度p=(m1+m2)/(v1+v2)

5、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密度、质量、体积的变化。

6、同种物质意味着密度相同;谈到样品意味着密度相同;谈到先制一个模型意味着体积相同;谈到给飞机减轻重量意味着飞机的体积不变。质量变小。

7、一定质量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密度小的上升(在上面)

8、水4℃有反常膨胀现象,即在这个温度下水的密度最大;密度大的总在下层,所以较深的湖底水温4℃而不会结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物理知识点:欧姆定律

全文共 1777 字

+ 加入清单

欧姆定律

一、电压

1、电源的作用是给电路两端提供电压;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电压;电路中有电压,却不一定有电流,因为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

2、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有千伏(KV,1KV=103V)和毫伏(mV,1mV=10-3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池的电压是1.5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表的使用:A、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电路并联;当电压表直接与电源并联时,因为电压表内阻无穷大,所以电路不会短路,所测电压就是电源电压。B、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接电源正级,负接线柱接电源负极度。C、根据被测电路的不同,可以选择“0~3V”和“0~15V”两个量程。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A、看接线柱确定量程。B、看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多少伏)。C、看指针偏转了多少格,即有多少伏。

5、电池串联,总电压为各电池的电压之和;相同电池关联,总电压等于其中一支电池的电压。

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实验步骤:A、提出问题;B、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D、分析和论证、E、评估;F、交流(大体内容相同即可,有些步骤可省略)

2、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压之和。

三、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塑料、陶瓷等。导电能力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金属等。

2、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常用单位有千欧(KΩ,1KΩ=103Ω)和兆欧(MΩ,1MΩ=106Ω),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为。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A、材料;B、长度;C、横截面积;D、温度。一般情况下,某一导体被制造出来以后,其电阻除了随温度的变化有一点改变之外,我们就近似地认为其电阻不变了,它也不会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出现其电阻为0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这时这种导体就叫超导体。

5、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电阻部分由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绕在绝缘管上,通过滑片在上面滑动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是:一上一下的接。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它应该与被测电路串联。

四、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为:I=U/R,变形公式有:U=IR,R=U/I

3、欧姆定律使用注意:A、单位必须统一,电流用A,电压用V,电阻用Ω;B、不能把这个公式理解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常规情况下是不变的。

4、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叫额定电流;但是生活中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实际工作时的电流叫实际电流。

5、当电路出现短路现象(电路中电源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被接通的情况)时,根据I=U/R可知,因为电阻R很小,所以电流会很大,从而会导致火灾。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的变形R=U/I可知,求出了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电路图:

3、测量时注意:A、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该滑到电阻最大端;B、测量电阻时,应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测量时使用的电压应该按照从额定电压依次降低测量。C、可以将几次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测量过程中,电压越低,小灯泡越暗,温度越低,因此电阻会略小一点。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应该不高于36V,因为根椐欧姆定律I=U/R可知,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电流就会越大,所以高压电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电器,因为人的皮肤潮湿时,电阻会变小,从而会增大触电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要靠近高近带电体,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

3、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对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有雷电现象时,不要站在大树或其它较高的导电物体下,也不能站到高处。

4、为了防止雷电对人们的危害,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让雷电通过金属导体进入大地,从而保证人或建筑物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物理七、功与机械能知识点

全文共 1846 字

+ 加入清单

一、功

1、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2、机械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必要!一个都不能少!

3、认识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劳而无功;

(2)有距离,但是在运动方向上物理没有力的作用-惯性——不劳无功;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运动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垂直无功;

4、功的大小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W=Fs(s必须是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单位:焦耳

应用功的公式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二、功率

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样,比较物体做功快慢有两种方法:

a.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时间越少,做功越快

b.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就越快

c.如果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就比较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多少。单位时间内做功越多。做功就越快。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我们引入了速度的概念,为了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功率的概念.

1、功率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P=W/t

4、单位:瓦特,简称瓦,W常用单位kW1kW=1000W

1w=1J/s,表示1秒钟内所做的功为1J。

三、功的原理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

那么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省距离,能省功吗?我们来看一下,要把重物运到高处,有哪些方法?

(1)用手直接把物体提上去

(2)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

(3)用动滑轮或者滑轮组把物体提上去

1、内容: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

对于理想机械而言,使用机械做功等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对于实际机械而言,使用机械做功大于直接用手做的功。

3、不省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省力的机械必定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而功=力x距离,省了多少力,必定费多少距离,

所以力x距离不变,因此不能省功。

4、既然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但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和额外功

①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

例:提升重物W有用=Gh

②额外功:

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③总功:

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W总=FS

2、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η=W有用/W总

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④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五、机械能

1、动能

①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②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③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③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六、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物理二、常见的力知识点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一、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未说明时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形状规则、质地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②并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2)有弹性形变

5.弹簧测力计: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为F=KX。F为弹力的大小也就是拉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单位的符号是N/m,x为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

6.弹力的大小:用二力平衡方法求解

三、摩擦力

1.产生条件

(1)物体接触表面是粗糙的(如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为零);

(2)物体对接触表面有挤压作用;

(3)物体关于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以上三点式摩擦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2.分类

(1)滑动摩擦力:物体受到接触面阻碍相对运动的作用称为“滑动摩擦力”,符号“f”;

(2)静摩擦力:物体受到接触面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称为“静摩擦力”,符号“f静”;

(3)滚动摩擦:是所有摩擦中,最小的.

3.特点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压力越大,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大小相等.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实验原理和方法:利用二力平衡原理、控制变量法

(4)实验器材:物块、木板、砝码、弹簧测力计、砂纸

(5)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保持物块的质量、接触面积不变,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量物块在滑动过程中的拉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6)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7)讨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是否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

4.改变方法

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有害摩擦: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变滑动为滚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物理三、运动和力知识点

全文共 2196 字

+ 加入清单

一、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

(一)怎样描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判断物体否运动时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3)运动: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

(4)静止: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

3、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4、运动的普遍性: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5、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二)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2)相同的时间比较所走的路程。

2、速度(v):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3)速度公式:v=S/t

公式中:S表示路程,单位:m(Km);

t表示时间,单位:s(h);

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4)1m/s=3.6Km/h

(5)速度公式应用:

求速度:v=s/t;求路程:s=vt;求时间:t=s/v

(6)测量速度实验:测量路程s和时间t,用公式v=s/t算出速度。

(7)人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的速度:5m/s。

3、机械运动分类

(1)按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速度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产生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

(6)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7)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8)力的测量:

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

“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

“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

“测”: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四、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摩擦阻力。

3、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小车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放下,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推理: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都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推理,得出的理想实验,不能用实验验证。

(4)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要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惯性

(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惯性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现象:汽车启动—向后倒,汽车刹车—向前倾。安全带;安全气囊。

(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4、力和运动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物理知识点:受力分析技巧

全文共 2025 字

+ 加入清单

力学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受力分析是解答力学题目中关键的一步。但是很多同学在做受力分析时由于缺乏耐心以及对知识掌握不牢固等原因,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会做受力分析。小编整理了一份受力分析的技巧,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

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几个力?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

5.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质点与物体的差别.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情况的不同或研究的重点不同,有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有时不可以看作质点,如果不考虑物体的转动而只考虑平动,那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在以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均把物体认为是质点,物体受到的是共点力.

6.注意每分析—个力,都应找出它的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例如汽车刹车时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是物体惯性的表现,并不存在向前的“冲力”.又如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物体做平抛运动,只受重力,并不存在向水平方向抛出的力。

7.注意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所施的力。例如所研究的物体是A,那么只能分析“甲对A”、“乙对A”’、“丙对A”……的力,而不能分析“A对甲”、“A对乙”、“A对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例如:A、B两物体并排放在水平面上,现用以水平恒力F推物体A,A、B两物体一块运动。B物体只受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N1,A物体对它的推力N2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而不存在推力F,不能认为F通过物体A传递给了B。

8.注意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例如: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受到重力mg、斜面对它支持力N和摩擦力f三个力的作用;不能认为物体受到重力mg、斜面对它支持力N和摩擦力f以及mgsinθ、mgcosθ五个力的作用.mgsinθ、mgcosθ只是重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的两个分力。

9.注意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场力、弹力、摩擦力等),不分析根据效果命名的力(向心力、下滑力、回复力等)。例如单摆在摆动过程中只受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两个力,而并不受回复力。

10.分析物体受力时,除了考虑它与周围物体的作用外,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况(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曲线运动).当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时,其受力情况必然不同.

例如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起运动时,若传送带加速运动,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前;若传送带减速运动,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后;若传送带匀速运动,物体则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每画一个力都要按力的方向画上箭头并标上符号。

学习物理其实并不是只要记住公式定理就可以,也需要细心、耐心。像受力分析就需要同学们务必要有信心和耐心才能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力的要素及作图方法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其作图方法如下:

(1)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

(5)标出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含在线段内),表示力的方向

(6)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重力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重力表示符号G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1)方向:竖直向下。

2)大小(计算公式):G=m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m=G/g,g=G/m

(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5)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弹力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弹力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摩擦力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1)摩擦力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①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加物体间的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力的涵义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即:(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5)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力的单位及测量工具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秤的正确使用:(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凸透镜的应用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光的折射定律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②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等于0。

④光的折射现象例子:海市蜃楼、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