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马其顿

马其顿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马其顿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马其顿问题。

分享

浏览

3194

文章

12

北马其顿原来是哪个国家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马其顿原来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后来独立。

简介

马其顿共和国,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而马其顿地区包括从前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地区(包括中马其顿、西马其顿、东马其顿-色雷斯),以及保加利亚的西南角。

1993年独立以来,马其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走向自主发展道路,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2001年爆发的马阿民族冲突造成的创伤,是人民认识到政局稳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历届执政党也致力于保持稳定的社会稳定,通过各党联合执政、融合各族发展措施来化解民族矛盾。

作为非欧盟成员国和制度体系发展相对完善的欧洲国家,马其顿亲欧倾向与全球开放、成长潜力与市场狭小、规则遵守与人为干扰等因素并存交织,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既有较大的吸引力,也需要面对不利因素。2018年6月,马其顿改名“北马其顿共和国”,为加入欧盟和北约开辟道路。10月19日,马其顿通过国名宪法修正案,国名改为“北马其顿”。

扩展资料

马其顿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红色旗面,正中有一轮金黄色太阳,向外放射出八道光芒。太阳放射八道光芒。太阳是马其顿民族的象征。红地金色太阳表示马其顿人民为了解放,为了自由的天空,愿意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太阳向四周放射出八道光芒象征它世世代代护佑着马其顿人。原来的国旗上的“科拉比之巅太阳”放射十六道光芒象征马其顿的历史和古老文化,但因它也是希腊的马其顿人所顶礼膜拜,希腊坚持要求马其顿更改,因而形成这样的图案。

展开阅读全文

马其顿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马其顿现在的马其顿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是欧洲国家之一。这个国家原属于前南斯拉夫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处在希腊、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之间,兼具巴尔干风情和地中海特色。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瓦尔达尔马其顿并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原属塞尔维亚的瓦尔达尔马其顿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组成单位之一,称马其顿共和国。 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正式宣布独立。

但希腊认为马其顿是地理概念,其范围包括希腊的北部地区,坚决反对将其或派生词作为马的国名。1993年4月7日,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暂时名称加入联合国。保加利亚虽然承认马其顿的独立并与之建交,但不承认马其顿民族和马其顿语。

展开阅读全文

马其顿属于现在的哪一个国家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马其顿属于现在的马其顿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马其顿因位于欧洲且是内陆国,所以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夏热冬寒,气温年较差大。

北马其顿共和国,也就是马其顿,它的首都是斯科普里。它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煤、铁、铅、锌、铜等矿产,还有碳、斑脱土、耐火黏土、石膏、石英等非金属矿产。主要工业部门有矿石开采、冶金、化工、电力、木材加工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肉、奶等。游览胜地有奥赫里德湖、斯特鲁加、多伊兰湖、马弗洛沃山和普雷斯帕湖等。

北马其顿共和国位于南欧地区,地处于巴尔干半岛的中部,是一个多山的内陆国家,其东邻保加利亚共和国,西接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南界希腊共和国,北傍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山地关不,大多数地区的海拔超过两千米的高原。

展开阅读全文

2012年世界杯预选赛战绩:克罗地亚 1-0 马其顿竞猜赔率复盘分析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克罗地亚1-0马其顿竞猜赔率复盘分析

2012年9月7日20:15在萨格勒布就举行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A组第1轮的预选赛,克罗地亚以及马其顿在小组的第1轮的第2场比赛碰面,克罗地亚1:0获得胜利。

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欧洲预选赛提前两年进行,当时参加欧洲地区选赛的总共有53支队伍,被分在小组a组的有克罗地亚,马其顿,比利时,塞尔维亚,苏格兰以及威尔士。这6支队伍在第1轮的时候就展开了一场比拼,在2012年9月7日举行了威尔士和比利时,以及克罗地亚和马其顿的比赛,其中克罗地亚1:0战胜马其顿,威尔士0:2输给了比利时,所以第1轮比赛上半场结束之后,克罗地亚以及比利时都是同时获得了三个胜场积分,暂时排列在小组第1名。

2012年的欧洲地区的世界杯预选赛的小组a组应该算是一场死亡之组,毕竟这个小组没有非常强大的队伍,6支球队的实力是比较接近,当时排在第6档队伍的是威尔士,排在第5档队伍的是马其顿,排在第4档队伍的是克罗地亚,这三支球队处在两个不同的阵容,不过实力上的差距让他们能够在彼此的身上拿到更多的比分,或者达成平局这样的结果。

9月7日举行的这一场马其顿和克罗地亚的比赛,双方打的还是比较焦灼,当时的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在上半场都没有获得进球,比分是以0:0进入到了下半场,双方进入到下半场之后,在比分上并没有做出改变,下半场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克罗地亚抓住马其顿防守的漏洞最终获得一个有效进球,比分来到了1:0,克罗地亚也将这个1:0的比分保持到了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2012年世界杯预选赛战绩:马其顿 1-2 克罗地亚竞猜赔率复盘分析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马其顿1-2克罗地亚竞猜赔率复盘分析

克罗地亚通过这一次与马其顿之间的预选赛,总比分排到了小组第一。

2012年10月12日在斯科普里举行的世界杯欧洲地区举行马其顿和克罗地亚a组第3轮预选赛的,马其顿1:2输给了克罗地亚,这场比赛过后,克罗地亚也凭借胜场积分和比利时国家队来到同一个位置,而马其顿因为输掉这一场比赛,排在了整个小组的最后一名,小组出线的名次有所下降。

这场比赛对克罗地亚国家队来说比较有利,毕竟克罗地亚的整体实力要强于马其顿,克罗地亚当时的主力队员拉基蒂奇以及莫德里奇都是能够给马其顿带来防守压力,尤其是克罗地亚在获得的这一场比赛胜利之后,就能够和比利时国家队平起平坐,克罗地亚在开局的上半场也进行了多次具有威胁力的射门,马其顿也不甘示弱,最终双方在上半场1:1打成平手。比赛来到了下半场,克罗地亚也是抓住了一次快速进攻的机会,成功突破马其顿的禁区,在禁区获得一个有效进球,将比分领先至2:1,比赛最后20分钟,马其顿和克罗地亚都没有造成有效的进攻,最终克罗地亚2:1战胜了马其顿。

两个球队在第1轮的比赛也是由克罗地亚拿下了胜利,所以克罗地亚当时在马其顿身上已经拿到了两次胜利,而马其顿的拿到的积分还是在9月11日的比赛当中和苏格兰打成了平手,才拿到这个积分,克罗地亚是和比利时打成了平手之后,在积分上又提高了一个位置,两只球队当中最有希望小组出线的还是克罗地亚这一支球队,那时候和克罗地亚咬得最紧的就是比利时,同天进行比赛的比利时3:0战胜了塞尔维亚。

展开阅读全文

马其顿方阵有多强?该如何击破马其顿的方阵大军?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希腊历史上有着一位非常出名的军事将领,仅仅率领着区区五万多人就打下了横跨欧亚大陆,空前庞大的帝国,这位天才军事将领就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的5万大军主力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其顿方阵兵,因为拥有这个兵种,使得亚历山大扩张的脚步无法停下。那么马其顿方阵有多厉害呢?到底有没有可以击败方阵大军的方法呢?

在亚历山大扩张的铁蹄之下,一路上未曾有过败绩,不论是以精兵为主的希腊军队,还是以靠人数碾压的波斯大军,在马其顿方阵面前,仅仅只是一只待宰的羔羊。索然马其顿的部队加起来只有5万多人,但就是这5万多人愣是从希腊一直杀到了印度,从未遇到敌手。

难道在古代就没有军队能够制的了马其顿的方阵大军了吗?很多古代学者表示那也不一定,要想灭掉马其顿的方针,首先我们就要从他为何能够从无败绩说起。首先我们从时代来看,亚历山大扩张的时候还在公元前300多年,那个时候的世界号属于非常野蛮的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几乎不存在什么战略战术,上去就是混战,面就冲锋,基本无战术可言。

但是亚历山大大帝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改革,有着非常严明的纪律性,让整只部队合为一体,尽然有序的前进与后退,使得部队的战斗力达到了最佳状态。另外马其顿的大军中不只是只有方阵兵,还配备这远程士兵和骑兵。亚历山大在作战的时候非常善于利用士兵,远程步兵进行远程消耗,方阵兵作为主要战斗力刚正面,骑兵则是靠着强大的机动能力,趁着机会绕道,迂回,包抄发起致命打击。

反观再来看看他一路过来的对手,都是一群乌合之众,除了蛮打蛮杀,基本上什么都不会。面对训练有素的马其顿方阵,自然就是被碾压的份。不过这种打法也只能战到印度了,若是继续东进的话,亚历山大就将要面临的是咱们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军了。

要知道,自从商鞅变法之手,秦国大军的纪律是七雄之中最好的,军纪是最严明的,而且每一个士兵都训练有素。若是马其顿军队碰到了秦国大军,有着同样的严明军纪,亚历山大恐怕就要凉在中国了。因为当年中国军队随随便便一出动就是十几万,多的则是几十万。区区五万多人面对十几万训练有素的军队,基本毫无胜算可说,毕竟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群乌合之众了。

展开阅读全文

剑盾兵vs长矛兵哪个更强?罗马军团吊打马其顿方阵

全文共 2318 字

+ 加入清单

亚历山大大帝相信对于很小伙伴来说这个名字是如雷贯耳的。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他的将领们很快就瓜分了他所建立起的庞大帝国,并以继业者的身份自称,开始了漫长的继业者战争。不过很讽刺的是,最终这些继业者王国几乎都倒在了古罗马人的攻击之下。于是便引发了罗马军团强于马其顿方阵的印象,以及为什么剑盾兵能击败长矛兵的疑问。那么今天就针对这个问题小编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吧。

如果只是从表面来对比,包括马其顿、塞琉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等继业者国家,与罗马共和国之间的军事力量,那么对于罗马在东地中海的胜利,便简直堪称是一件难以想象的壮举。因为相对于罗马共和国的军队,继业者国家的军队,不仅兵种更加丰富,而且直接继承了当年曾横扫四方的马其顿军队衣钵。尤其是像塞琉古这样的强大继业者国家,他们不仅手握大量金钱、土地以及众多战略资源,而且手中更有大量值得称道的,久经沙场的军队。

所以仅凭武器或战术的元素,很难说清楚罗马人在东地中海的军事胜利。

所以谈论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要对两方的军事技术,军队的战术以及指挥发展,以及国力对比等等进行解读。首先,罗马和继业者双方的军队,其实有一点非常相似,双方军队都是以步兵为主,不过双方在装备和战术上,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作为过去马其顿方阵的继承者,继业者的步兵军团们,基本遵循了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马其顿方阵战术。但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马其顿步兵相比,继业者时代的步兵,却还是有一些变化。

实际上在马其顿方阵诞生伊始,都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步兵方阵本身,在行动时天生的士兵装备笨重,整体机动性差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虽然在整个希腊式方阵中,都是存在的。马其顿方阵为了能够提高整个步兵方阵在正面的攻击能力,因此借鉴了底比斯步兵方阵的特点,并使用了著名的萨里沙长矛。

有关萨里沙长矛的具体长度演变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长矛的长度在继业者战争时代,已经变得相当夸张,其中有记载最长的,甚至达到了7米,而这可能还并不是这种长矛最长的个体。这种长度,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末期的欧洲大方阵时代,可以说都非常少见。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继业者战争时期,由于各个势力之间的军事发展相差不大,甚至将领之间,互相对其战术和作战习惯都并不陌生,因此想要压倒对手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让士兵能有更强的装备。这种需求反映到萨里沙长矛,最直接的方式,也就莫过于直接加长它们的长度。

但这种长度过长的长矛,无疑让其在单兵作战中,变得非常不利。也因此,马其顿方阵在作战过程中,对于整个方阵的稳定,以及每个士兵之间的配和,都有极高的要求。但沉重的装备,以及本身士兵战斗素质的高低不齐,使得方阵在移动时,很容易出现方阵的混乱。与之相对的,罗马式军团则要灵活的多。虽然在很多人印象中,罗马军团是标准的重步兵军团,而且罗马方阵最早确实是希腊式方阵的模仿者。但是在长期与高卢人的作战中,罗马式军团开始更加注重整个军团的灵活和机动性,以及在复杂地形作战时,军团的适应能力。

正因为两者的差异,使得双方在战场上的交锋,经常充满了戏剧性。在正面对抗时,罗马军团其实很少能够战胜马其顿方阵,但是很多战例中,马其顿方阵的士兵,却经常在追击战中被罗马军团反杀。其原因,正是在于马其顿本身的问题,导致其在指挥调度方面,容错率极低,同时在复杂地形作战时,也更容易受到地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继业者的军队的失败,也并不仅仅只是方阵战术的问题。从军队组成来看,继业者的军队们往往也有很大的问题。相对于罗马军团主体为本国公民,那种较为简单兵力来源结构。包括塞琉古和埃及托勒密,他们的军队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比如说塞琉古军队,其中不仅有来自从希腊招揽的移民和佣兵,还有从各地雇佣的各种民族武装。

继业者的这种军队,本身也是他们统治方式的体现。实际上,即使是像高度本土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其上层更多的,也是把持在希腊或者希腊化贵族的手中。其军队的核心,也正是来自希腊的移民和佣兵。这些移民不仅在战术上更接近继业者将领们的指挥习惯,同时文化上的相近,也让他们相对于将其视为西方侵略者的本土民族更加可靠。但相应的,其他同样提供了大量重要人力,并且极大丰富了继业者军队兵种的异族,与核心的希腊式军队的直接合作,就必然存在着大量不愉快的摩擦。因此在大规模作战中,不稳定因素也更容易在关键时刻,把他们的军队炸得粉碎。

而这种军队结构,给继业者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其军队核心,一旦遭受大规模的折损之后,就会变得难以补充。这一点,在罗马控制希腊地区后,塞琉古和埃及托勒密王朝,表现的都相当明显。尤其是作为西亚强权的塞琉古,不得不进一步依赖于过去那些希腊移民的后代。但也因此,导致了这些已经演变成为本土势力希腊移民和希腊化贵族们,开始更加频繁的染指塞琉古高层的政治斗争。这也就造成了塞琉古王朝末期,一系列严重的内耗,最终更加严重的消耗了塞琉古的国力。同时雇佣兵本身质量的参差不齐,对于军队作战指挥的协调,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军队的作战意志和决心,与以土地为驱动力的罗马公民兵相比,自然无法相提并论。

当然,在面对罗马共和国的不断威胁之下,中东地区的继业者国家,也很快开始吸收罗马军团的特点对自己的军队进行改革,并且还更加广泛的从各地招揽雇佣兵来为自己作战。甚至像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干脆开始吸纳埃及的本土民族力量进入自己的军队核心。

但是继业者后代们的努力,虽然的确成功的延长了自身帝国的存续,但是这些军事问题,却还只是这些继业者帝国,所存在的无数问题中的冰山一角。林林总总的问题,最终也将让这些马其顿的后裔,最终像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一样,被迫成为新兴霸权的臣民……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亚历山大东征到秦国,秦兵能抵抗马其顿方阵吗?

全文共 222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的范围中去看的话,会发现很多原本我们以为不相干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同一时期。比如战国末期的亚历山大东征,按照他的路线,如果继续向前行的话,抛开地理因素,是有可能进入到当时的中国的,而他面临的第一个敌人就是战国时期在最西边的秦国。如果当时他东征到了秦国,秦兵是否可以抵挡得住马其顿方阵呢?

亚历山大东征到达的最东边也不过是到了印度河的上流,如果亚力山大可以继续东征,向当时中国进发的话,他将大约在公元前325年到达中国。

如果亚力山大能活着到达中国的话,那么他要面对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的秦国国君是秦惠文王,就是秦孝公的儿子,车裂商鞅的那位秦王。

亚力山大灭亡波斯帝国继续东进时,只带了3万军队,就算亚力山大沿途没有任何损耗,也没有瘟疫疾病的困扰,也没有后勤被给的担忧,也不会被中国周边的蛮族打击,能够顺利到达秦国西部边境的话,那么等待亚历山大的会是已经经历过30多年变法的秦国和秦惠文王。

当时中原的情况是秦惠文王已经继位秦王13年,刚刚打败魏国,将秦国的领土拓展魏国的河西地区,并且在河东建立了前进的桥头堡。北方的赵国,年仅16岁的赵武灵王刚刚即位为赵王,战国七雄正频繁的展开外交及军事活动,进行合纵连横。

3万马其顿士兵在亚力山在的领导下,来到了秦国西部边境,与秦军对峙,3万人对于秦国来说,不过是其全国军队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已,人数虽少,但是亚力山大是一位雄心壮志的统帅,而且其手下的马其顿方阵几乎在当时是战无不胜的,如果与秦军对战会如何呢?

先了解一下马其顿方阵究竟是什么?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联合阵法,主要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骑兵和辅助兵组成,由4096人组成一个初级方阵,每个初级方阵配备不同的兵种,四个初级方阵组成一个方阵联盟,如果亚力山大带来的3万人的话,刚好可以组成一个方阵联盟。

重装步兵的主要武器就是近4米长的长矛,一手执盾,一手执矛,还配备匕首等短兵器,轻装步兵主要辅助重步军作战,配的长矛短些,骑兵是轻骑兵,如果方阵的重装步军挡住了敌军,轻骑兵往往是隐藏的秘密武器,由轻骑兵突入敌阵攻击,轻骑兵还有保护方阵侧翼和后方的作用,辅助兵有弓箭手,长矛兵,等其它一些兵种,由于数量少,不是太重要。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是正面攻击能力强大,近4米长的长矛,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是很难突破方阵的,而且方阵一旦发动,绝无退后,马其顿人的纪律性相当强,在正面强攻时,马其顿方阵几乎战无不胜,至少在欧洲和中亚没有遇到对手。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劣势,一是机动性差,重装步兵由于武器很长,非常不灵活,如果敌军从侧翼或后方攻击打步兵,那些重装步兵几乎没有还手能力,主要是骑兵在护卫。

二是马其顿方阵受地形的影响很大,马其顿人必须结成阵型,才能发挥强大的攻击力,也就是说在平原及宽敞的地方,方阵能发挥作用,如果遇到山地或无法结阵的地形,马其顿方阵就无法发挥阵法优势,只能单打独斗了。

秦军的优势也有很多:1.主场作战

马其顿人远道而来,而且只有3万人,杀一个少一个,秦军不同了,秦军是主场作战,背面就是强大的秦国及各种补给,就是耗也能耗死马其顿人。2.兵种优势

秦军在当时的兵种已经强于马其顿人,秦军有战车兵,由2~4匹马接着战车,每个战车配3个士兵,一人驾车,一人射箭,一人手持长矛,战车兵可是骑兵的克星,马其顿人还是轻骑兵,简直要被屠杀。

秦军还是弩兵,射程远超弓箭,马其顿人没有射这么远的武器,两军对战的话,秦军的弩射死了马其顿人,他们也只能看着,毫无办法。

都知道马其顿的长矛长,其实秦军有更长的长矛,长度有7米长,比马其顿的长了3米;都知道马其顿有方阵,其实秦军也有方阵,秦军方阵就是手持7米长的秦军重步兵组成方阵,一寸长一寸优势,就算是正面对抗,秦军的长矛插死了马其顿人,马其顿人连秦军的影子都够不到,想像一下,这不是战争,是屠杀。3.谋略优势

华夏几千年文明,中国古代军队打仗,单纯拼蛮力的情况极少,大多数战争都是配合形势和谋略,这马其顿人到中国来,要是不被耍得团团转,我都不相信了。

随便来几个谋略,亚历山大能识破吗?古代欧洲打仗大多数都是拼蛮力,比勇猛,只要稍微用一点谋略,那就是捧上天的人物,比如汉尼拔、亚力山大等人,到中国来,估计三流谋士也排不上。

如果真打起来,秦军无论是从正面战场拼杀,还是利用地形攻击,或者是利用谋略击破马其顿,都是毫无悬念的,基本上一边倒的屠杀。

正面战场打的话,秦军也组成方阵,以7米长的长矛阵配合强弩阵及战车兵,直接硬碰硬正面冲锋,到了弩阵射程时,先是强弩万发,先让马其顿人脱一层皮,死去一部分,冲到阵前,再用7米长的长矛戳死马其顿人,最后利用战车兵全力冲击马其顿方阵,然后就是秦军抢人头,屠杀马其顿人,亚力山大以下无一幸存,全部被杀。

如果秦军利用地形让马其顿方阵布不成阵,再发动攻击,先是箭雨,再是步兵冲锋,马其顿人展不开阵型,长矛就无用,就得用短兵器来秦军拼杀,匕首怎么能和秦军士兵对抗,又是屠杀的份,马其顿人全军覆没。

如果秦军采用谋略的话,采用侧翼攻击,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假装从正面进攻的样子,布置佯动,先用战车兵从两侧或背后冲击对方的轻骑兵,接着接着弓箭手和弩兵出动,万箭齐发,最后是步兵冲锋,绕到两侧,开始屠杀,马其顿人全军覆没。

完全就不是对待的战争,亚力山大领导的马其顿方阵,到了中国的话,只有被屠杀的份,就连亚力山大一世英明,也要丢在中国了,要不被俘虏,要不被屠杀,没有逃走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加沙战役经过是怎样的?马其顿为何战败了?

全文共 3161 字

+ 加入清单

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整个马其顿王国开始分裂,继业者战争开始了。公元前312年,继业者战争进入到了前所有的新阶段。由于代表旧中央宫廷系统的攸美尼斯败亡,众多取得暂时胜利的总督便着手继续瓜分地盘。但大部分人很快意识到,安提克的胜利太过丰厚,以至于有了荣升新帝国主人的可能。于是,如何削弱这位可怕的不败者,就成为新一轮战乱的导火索。

后者也势必在各条战线上疲于奔命,最终酿成加沙战役的失败苦果。

结成反安提克同盟的 4位继业者总督

早在公元前314年,几位坐拥一方的总督便向安提克下达了最后劝诫。稳居埃及和腓尼基海岸的托勒密,希望后者将整个叙利亚内陆也割让给自己。控制马其顿本土的新贵卡山德,则妄图从独眼龙手中撮取吕西亚和卡帕多西亚两省。留在色雷斯的利西马库斯,也要求获得弗里几亚。最后,被驱逐到埃及的前巴比伦总督塞琉古,自然希望恢复自己的巴比伦尼亚地盘。如果安提克点头答应这些要求,就意味着自己会被驱赶到偏远的底格里斯河以东。因此,新的战争随即在这几位军头间展开。

战争初期 安提克的部队依旧在正面对决中不可阻挡

战争爆发之处,安提克依然觉得自己胜券在握。由于控制着亚历山大留下的最地盘领地,他不仅拥有足够的战略周旋空间,还有丰厚的税收和战利品来维持庞大军队。加上手里有一支追随自己多年的百战精兵,根本不担心面单独直面几位觊觎者。然而,反安提克同盟早就制定了详细方案,力图以外线优势进行同步发难,以便让自己的目标在各战场之间来回奔波。因此,当对方的主力军首先南下包围海港城市提尔,就立即策反了卡利亚总督阿桑德。于是,向来重视正面决战的马其顿第一名将,不得不派雇佣军带重金去往希腊,开辟能威胁马其顿本土的第二战场。

年前的德米特里乌斯 被父亲委派镇守大叙利亚区

此外,安提克还派自己的几位侄子分头出击。分别将叛乱者堵在小亚细亚半岛南部,并派兵控制了连接多方交通的达达尼尔海峡。然而,只要困守卡利亚的阿桑德没有屈服,他的大后方就难以获得安宁。考虑到卡山德与托勒密都逐步掌握了海军优势,任何陆上封锁都显得意义不大。最终,不可一世的独眼龙决定亲自出马,率领主力军向北折返,誓要以强攻拔掉敌人插在自己身后的这根钉子。为了防止托勒密再次从埃及出兵实施干扰,便留下大批偏师和儿子德米特里乌斯,让他们看管西奈半岛以东的陆桥通道。

加沙城是安提克势力的预防埃及前线

不幸的是,公元前4世纪的海船交通已超过了陆上走马。因此,托勒密很快得知安提克北上的消息,并决定攻打之前被对手控制的加沙城。一旦迅速得手,就能水路并进的向北横扫各腓尼基城市,攻下自己期望多年的叙利亚大部。然而,当地的阿拉伯牧民也很快将消息卖给了德米特里乌斯。虽然有父亲留下的顾问建议他不要与对方老将决战,但这位心气甚高的少主还是决心靠军功立威。在以最快速度召集分散驻扎的部队后,挺进到堪称埃及门户的加沙附近。

德米特里乌斯一贯以骑兵战高手自居

尽管很多主力老兵被父亲带往北方,德米特里乌斯麾下依然坐拥12000多名步兵、4400名轻重骑兵与非常可观的43头印度战象。为了能迅速摧垮对手,他就把最精锐的2900名马其顿重骑兵都部署在左翼,并由自己亲自指挥调度。此外,还有30头战象和与之搭配使用的1500名轻装步兵,专门用于强化这一侧的攻击力度。至于包括近卫军在内的11000名重步兵,自然按常规组成中央阵线。由于大部分马其顿籍士兵被抽调离去,这批人中的大部分是招募来的希腊佣兵或混血儿组成。但他们已完成专业训练,足以施展正统的马其顿方阵战术。在他们的前方,还有少量轻步兵和13头战象的混编部队,负责在敌军的重步兵阵线中开辟突击通道。至于全军的右翼弱侧,就由副将安提哥尼德和麾下的1500名轻骑兵负责。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即使用各种手段坚持到强侧分队获胜。

加沙战役中的两军布阵与机动

相比之下,已成功运用埃及财富的托勒密,搜罗出规模更大的22000多名士兵。他本人和前来投靠的塞琉古一起执掌右翼,用3000名马其顿-希腊重骑兵直面对手的强侧突击。总数达15000人的重步兵居于中路,并且因为缺乏可靠的马其顿老兵,只能雇佣而更高比例的希腊人。最后是1000名负责左翼牵制的辅助骑兵。值得一提的是,托勒密并没有体格更小的非洲森林象去硬抗对手的印度战象。取而代之的是3000名专业轻步兵和提前准备的大量带刺铁链。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也集中在右翼支援骑兵,余下部分则被部署到重步兵战线的前端。

托勒密阵中有更多轻步兵可对付战象

很快,两军都由自己的强侧首先向前移动,并在轻步兵间展开激烈交锋。由于托勒密这边的人数是对方的1倍,很自然的在这些前哨冲突中获得优势。但德米特里乌斯也很快派出部分骑兵,将刚刚占据阵地的步卒们又驱赶回去。直到遭遇迎面赶来的对方骑兵,才酿成长时间的马上混战。托勒密则与塞琉古联手,率领更多重骑兵迂回到侧翼,并由此引发了战役中的第二场局部冲突。虽然大家都血拼到长矛折断、人仰马翻,还是不能为全军寻觅到必须的突破点。

两军之间的纯骑兵交锋 并没有带来决定性后果

于是,德米特里乌斯派出自己身边的30头战象。准备用它们插入托勒密阵营的步骑兵之间,完成对两个方向的敌军威慑。然而,大批重整旗鼓的轻步兵也立即以密集的箭矢、标枪回敬,成功压制住伴随大象前进的武装人员。慌乱中,许多象夫没能控制住冲锋节奏,让巨兽踩踏了提早放置在地上的钉子铁链。结果,大象们因剧痛而发生癫狂,调头向后冲入己方骑兵队列。来不及逃走的倒霉蛋,也遭到反扑的托勒密轻步兵围杀,几乎在自己的左翼全军覆没。而那13头部署在重步兵方阵前的大象,也以几乎完全类似的节奏被迅速制服。

德米特里乌斯的战象几乎全部被击溃或屠杀

随后,两军的各长枪方阵开始逐个靠近对方,并在重压下展开血腥的密集搏杀。因为都招募有大批非马其顿兵源,所以让战斗变得异常焦灼,几乎没有任何一方能凭借经验、勇武和训练优势来取得速胜。但几乎完全一致的战术动作,也让彼此间都非常熟悉对手套路。以至于很少有士兵会被轻易杀死,将步兵交战进一步升级为体能与意志力的全面抗衡。

失去战象支持的方阵步兵 也没有创造决定性战果

最终,还是侧翼的骑兵战结果,决定了整场加沙战役的结局。自诩为骑兵战高手的德米特里乌斯,意识到自己没办法重振混乱不堪的属下。除了需要与托勒密阵营的骑手角力,他们还不得不面对己方的战象乱撞和陆续增援的轻步兵偷袭。堂堂少主只能做到身边的部分人保持队形,却无力阻挡更大层面的整体溃败。在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受到威胁后,不得不下令大家撤离现场。部分托勒密阵营的骑兵尝试继续追击,却也无法挡住对面的反戈一击。因此,两位曾在亚历山大麾下服役的老将,就只能目送最大对手的儿子安然离去。

中世纪手抄本插图上的 托勒密进入耶路撒冷

好在己方的右翼胜利,已足够确保全军执行马其顿式的强侧夹击。大批调转枪头的步骑兵开始迂回到安提克方阵的后方,协助长枪步兵继续向他们施压。后者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行军、整队和战斗之后,已没有剩余体力应付这样的重大威胁。他们为了不在失去队列秩序后被成批屠杀,明智的要求进行谈判。除了有少部分人趁机脱逃,其余同伴纷纷选择放下武器投降。

加沙战役 也间接促成了塞力古势力崛起

由于自己的冲动和失败,德米特里乌斯将父亲留给自己的大部分兵力丧失。尽管只有500人在激战中丧生,却有超过8000名方阵步兵选择投靠托勒密阵营。这样一来,不仅加沙城直接宣布开门,连整个腓尼基海岸都变得朝不保夕。年轻的少主只能先逃到那里,写信向远在北方前线的父亲求援。而帮助托勒密取得大胜的塞琉古,已携带资金潜回巴比伦掀动叛乱。这等于是为安提克家族再次增开一条战线。

此时的德米特里乌斯还无法意识到,正是自己的轻率出击让整个家族落入进一步的被动局面。不仅会导致父亲的最终战死,也让自己最后沦为强大怪蜀黍们的重要俘虏。

展开阅读全文

马其顿是如何成为最强海权国的?揭秘提尔围城战

全文共 332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马其顿崛起,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马其顿的势力迅速蔓延扩张。公元前332年1月到7月份,亚历山大为了地中海地区的控制权,在这一期间与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南部的海岸提尔城进行了一场陆海大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战役吧。一、亚历山大意图取得全部制海权

大战的起因还要追溯到公元前333年秋。波斯军在伊苏斯战役中的失败,如晴天霹雳,使许多臣服于波斯的城市和地区感到震惊。有的迅速与波斯脱离关系,有的主动倒戈于马其顿,有的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也有的仍准备继续抵抗。

马其顿军取得胜利后,没有乘胜追杀大流士,也没有接着扩大战果,向波斯帝国的心脏巴比伦进军。而是沿叙利亚海岸线向南挺进,继续坚持他们的目标,为赢得全部制海权而斗争。二、马其顿军在提尔城遭到守军的坚决抵抗

公元前333年冬,马其顿军迅速向南挺进。沿途,腓尼基的比面罗斯、西顿等城都望风而降,主动迎接马其顿军入城。但是当他们推进到腓尼基港口提尔城时,却遭到城内守军的坚决抵抗。马其顿军前进受阻,亚历山大立即召集将领研究准备攻打提尔。

提尔城是在一个海岛上,地处地中海东交通线上,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该城四周有高耸的城墙,并掌握着大批的战船,控制着制海权。

公元前332年1月,马其顿军向提尔城发起了进攻,由于没有舰队,他们就准备修筑一条坝。他们动员了大量的士兵和居民,从附近取来石头和木头。开始筑堤工程进展顺利,发展很快。后来,堤坝快接近提尔城时,提尔城内的腓尼基军队发起了袭击。他们时而从城头上用排箭射击筑堤人员,时而驾驶战船破坏堤坝,一会儿冲击这边,一会儿冲击那边。

马其顿军不断受到打击,使得堤坝工程无法进行。为此,他们用兽皮制成木塔,推到坝上以掩护工程的开展。但是,提尔城的军民机智勇敢,一种方法被破坏,他们又找到对付马其顿军的新办法。

他们把运输船上装潢树枝、松脂、硫磺等易燃品,趁顺风点燃树枝,把船飘到木塔附近,火借风势迅速扑向木塔,顿时木塔上大火冲天。接着,城内的士兵和居民乘机乘小船冲到堤坝上,捣毁了保护堤坝的木桩、木栅。三、亚历山大搜集到战船,开始第二次围攻提尔

守军不断的反击,使马其顿军一筹莫展,亚历山大深深感到,眼前的战斗,单单靠陆上作战,不掌握战船,控制不了海面,要想攻下提尔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战役都是在陆上进行的,战船没有随行。

为此,他决定亲率一部分兵力到西顿和其他城邦搜集战船,同时命令加宽堤坝,建造更多的木塔和擂石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征集,马其顿军联合组建了一支有一百五十艘战船的海军,加上塞浦路斯诸国王又率领一百二十战船前来投奔马其顿,从而使他们充分掌握了制海权。后来,伯罗奔尼撒还派四千名希腊雇佣兵前来支援,这就使他们的力量更加壮大。于是马其顿军开始第二次围攻提尔。

马其顿军所有船只在海面上列成阵势,近卫步兵分别配置在各条战船上。宽阔的海面上,庞大的舰队逆风停泊。

起先,提尔人准备跟马其顿军在海面上决一雌雄,当他们看到这支阵容严整,数量出乎意料之外的庞大舰队,并知道塞浦路斯和腓尼基舰队都已投降马其顿,他们大为惊骇,遂放弃正面交锋的打算,只是把战船密密麻麻地挤塞在南北两个港口的出口处,封锁海港,不让敌人进入。四、马其顿的战船开到城下,提尔城四面受敌

因为提尔海军拒绝交锋,亚历山大就命令舰队主动出击,企图冲进港口内。可是提尔人的战船严密封住了狭窄的港口,马其顿的舰船几经攻击,都未能奏效。

亚历山大只好命令停止出击。分别派塞浦路斯舰队封锁提尔城北面的港湾,腓尼基舰队封锁南面的海湾。

这时,筑堤工程已经完成,擂石器、木塔和撞城槌也已造好。一些平底运输船上还装载了撞城槌,这在古代战争中还是前所未有的。亚历山大决定把各种攻城器材推到提尔城下,把装有撞城槌的平底运输船开到城边,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然而提尔人也作了新的准备。他们用巨大的石块加宽了城墙,城头上竖起了更多的木塔,集中了大量的弹射机,另外把大批巨石抛掷到城墙四周的水里,形成许多石堆,企图阻止马其顿的战船接近城墙。

战斗打响后,马其顿军首先从堤坝上发动攻击。提尔人面对敌人的猛攻,毫不畏惧,他们从木塔里向马其顿军射箭投石,密集的箭石打得马其顿人不敢接近城墙。

接着,马其顿军把撞城船开了过来,试图从海上摧毁城墙。提尔城上刹时万箭齐发,一支支带火的箭飞向敌船。马其顿军手举盾牌,挡住箭石的袭击,继续前进。哪里知道,当他们快要接近城墙时,海水中一块块石头顶住了船头,使得战船无法靠近城墙。

马其顿军陆上进攻受阻,海上出击又被巨石挡住,使亚历山大大为恼火,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搬掉海里的石头。

但是要搬掉这些石头并非易事,城头上提尔人箭石不断袭来,海面上提尔人的装甲船又不断冲来,使马其顿军的船不能停泊。后来,他们也如法炮制一些装甲大船,横泊锚前,才挡住了提尔人的战船和箭石的攻击,即使如此提尔人又改派潜水员跳到水里割断锚索。

后来,双方又在水下展开了较长时间的斗争。最后,马其顿人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一块块石头从海里拉出来,装上战船,抛到深水里。于是,马其顿的战船开到了城下,提尔城四面受敌。五、提尔人发动海上突袭,但最终失败

面对这个局面,提尔人决定发动海上突击,向封锁北港的塞浦路斯舰队进攻。

他们发现,大约中午时分,马其顿联合舰队上的船只都到岸上去吃饭休息,于是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奇袭。为使敌人不发现他们的企图,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总是扬起风帆,来回运动,使马其顿军造成错觉,放松以警惕。

7月的一天中午,提尔人十艘满载装备精良的水兵,象往常一样轻轻摇橹,慢慢向塞浦路斯舰队前进。塞浦路斯海军一点也没有发觉,一个个和以往一样,下船吃饭。

就在这时,提尔人突然奋力划桨,全速向塞浦路斯舰队冲去,塞浦路斯舰队受到出乎意料的攻击,许多战船被撞坏击沉。

担任警戒的水兵立即发出警报。听到警报后,亚历山大立即命令腓尼基舰队加强防守,防止敌人袭击南港;接着亲率一部分战船到北面港口,支援塞浦路斯舰队。

城头上的提尔人看到亚历山大出征,便用各种信号催促他们的舰队撤退。但提尔人的舰队已陷入混战之中,在这一片震耳欲聋的喧闹声中,既听不到他们的喊声,也无法脱身出去。

当他们发现信号时,亚历山大率舰队已经逼近,撤退已经来不及,只好掉头向港内逃跑。但是一些舰船已从左后方冲过来挡住了退路,提尔人的舰队受到亚历山大率领的舰队的冲击。结果,两艘战船被俘,其余几只战船逃出险境。六、提尔城陷落

海战的胜利使马其顿军大受鼓舞,围攻也日渐激烈。

撞城船在南面港口附近轰塌了一处城墙。亚历山大十分高兴,命令撞城船继续攻击,扩大突破口。随后马其顿军两艘装有跳板的大船迅速搭在城墙缺口上,由近卫部队组成的突击队立即踏上跳板,冲上岸去。

提尔人奋力阻击,但紧接着,亚历山大率军冲上去,打退阻击的敌人。占领了突破口侧面的城墙,并夺占了一些城楼和障壁。

提尔人慌忙向皇宫退却,亚历山大率军紧紧追赶。与此同时,担任机动的马其顿军攻城船,环城来回行驶,时而攻击,时而转移,从四面八方打击提尔人,使他们感到处处受敌,防不胜防。

南北两个港口的战斗也在紧张进行。南面,腓尼基舰队捣毁了木栅,冲入港内,把提尔人一部分战船毁坏,一部分推到岸上。北面,塞浦路斯舰队直接冲入港内,占领了港口和城北部。

此刻,提尔人看到马其顿军已经攻入城内,城墙已落敌手,大都退入皇宫,占领了一个圣陵企图继续坚守。亚历山大率近卫军发起攻击,很快冲垮他们的防御,并杀死了许多逃跑之敌。不一会,从南北港口进攻的突击部队和机动攻城船上的步兵都已进入城内,控制了整个城市。

经过七个月的围攻,提尔城终于沦陷。马其顿人早已按捺不住的怒火爆发了,于是展开了一场血腥大屠杀。提尔城一片血海,八千名提尔人被砍倒在血泊之中,三万人被沦为奴隶,只有少数贵族得以赦免。这个富裕的城市被洗劫一空。而马其顿方面,整个围城战役中只有四百人阵亡。

总结:提尔围城战役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意味着波斯舰队的彻底毁灭。因为这不仅是波斯的海军基地,连所有腓尼基的舰船,其中包括塞浦路斯在内,全都落入亚历山大的掌握之中。其余的舰队也随着提尔的陷落被缴获了。这样,马其顿就获得东部地中海的绝对控制权,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喀罗尼亚战役马其顿如何获胜的?揭秘喀罗尼亚战役过程

全文共 2170 字

+ 加入清单

虽说腓力在拜占庭海战当中实力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阻止他对外扩张。公元前340年,雅典与一座正在被腓力所围攻的城邦结盟了,这开始让腓力按耐不住了,正是向阿提卡城邦宣战。公元前339年,第四次神圣战争爆发,给腓力派兵攻打希腊提供了机会。挑起战争的原因是雅典同底比斯一些城邦之间的瓜葛,而直接的导火索是阿姆菲萨人耕种了阿波罗圣地。尽此请求腓力出兵进行干预,腓力也因此借口对希腊进行征伐。腓力成功绕过防线进入希腊中部地区

公元前339年底比斯人占领了温泉关附近的尼西亚,而早在公元前346年腓力就派兵驻扎在了那里,虽然这样的宣战行为腓力并未作出什么表示,但是底比斯占领的尼西亚地区却给腓力带来了大麻烦,因为这个地区是腓力进攻希腊的主要路径。不过万幸的是还有一条曲折的道路可以进入希腊的中部地区,这条路先让他的军队通过卡尔丽卓诺山进入福基斯。然而这里并没有过多的防御工事,好像希腊和底比斯人早就将这条路所遗忘。

先前在公元前346年的第三次神圣战争中腓力善待了福基斯人,等到这次他再次来到这里已经产生了非常有利的效果。当腓力带领着福基斯人到达伊拉提亚地区时,他告诉福基斯人可以重新在这里定居,并且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再次将福基斯联盟建立起来,这使得他不仅有了后方基地外还获得了一个对其极其感激的盟友。快闪的游击战使得联军被迫多次放弃有利位置

公元前338年,腓力快速越过温泉关占领了埃拉特亚,此时距离雅典地区仅剩下3天的路程,雅典人民十分惶恐。雅典提出与底比斯进行联盟一同对抗,与此同时腓力也派遣人去和底比斯结盟,即便不结盟也希望其保持中立。

这时候的底比斯还没有跟马其顿正式开战,他们完全可以避免与腓力发生战争,但是面对这腓力军队的不断深入,底比斯还是决定和自己的宿敌雅典进行联盟,一致抵抗马其顿捍卫希腊地区人民的自由。两国在正式成为联盟不久之后,雅典将军队派往埃拉特亚与底比斯军队进行合军。

由于底比斯和雅典的固守,使得腓力无法继续深入希腊地区。腓力掉头攻打阿姆菲萨,使得底比斯和雅典的后路被切断,两国被迫撤退喀罗尼亚地区。由于阿姆菲萨到喀罗尼亚的路途中不适合会战,腓力迅速返回卡尔利卓诺山,随即迅速攻打伊拉提亚,并占领底比斯和雅典的防守据点,这使得底比斯和雅典必须放弃当前的有利地形。一场关于自由和奴役的喀罗尼亚战役

当时马其顿的军队约为三万步兵和两千骑兵,希腊的城邦联军主要由雅典和底比斯构成,还包括许多其他的城邦。此战雅典在左翼,底比斯在右翼,其他城邦联合军在中间。马其顿这边腓力率军在右翼,左翼由其得力老将和其儿子亚历山大统领。

双方的决战地喀罗尼亚,当时双方都采取了相应的阵型转变。在希腊联军采用了八行纵深的阵型,将骑兵分布于两翼,左翼由雅典军构成,右翼则是底比斯和其他城邦构成。战场的左右分别有一条河流和一个山脊,腓力率领骑兵和禁卫在右翼,亚历山大带领游击兵和骑兵在左翼,对面就是底比斯的军队。

腓力先是让骑兵向前推进,后面重装步兵采用马其顿方阵缓慢前进,而左翼按兵不动。当马其顿的右翼部队接近时,雅典军队发起冲锋,双方在战场上开始厮杀。后来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双方厮杀一段时间后腓力率领军队进行回撤,而雅典军队则在追击,底比斯这边不清楚腓力的用意仍旧按兵不动,这样使得雅典和底比斯的关系出现松动,雅典军的右翼整个暴露在马其顿的攻击范围之内,腓力等待已久的战机终于出现。

此时亚历山大立马指挥骑兵进攻雅典军右翼,并且派出游击兵干扰底比斯的援助。计谋成功之后腓力立即率军正面回怼雅典军队,在两侧夹击之下雅典军很快就被击散。亚历山大也率领骑兵绕到底比斯军队的后方,对其圣队发起冲锋,直接将其歼灭。在腓力这边雅典军成功杀出重围,但由于他们的队伍分散,最终还是在腓力的指挥下被打败。

最终这场战役以马其顿的胜利而结束。后来在这片战场上建立了喀罗尼亚狮子碑,以此来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希腊联军。喀罗尼亚战役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战役之一,它的失败决定了希腊地区的自由民主彻底丧失,确定了马其顿对整个希腊地区的控制权。喀罗尼亚战争后腓力如何控制希腊地区

在喀罗尼亚战争之后,腓力更加快速的进攻雅典和底比斯区域,在进攻雅典的时候,雅典民主派决定死守城池,并释放奴隶给与公民权,为的是增加可战斗的人口数量。此时的腓力则采用了温柔的杀人方式,他主动将战俘释放,并不要求割地赔款,这使得亲马其顿派的人立即占了上风。

公元前338年,腓力在科斯林给处斯巴达以外的所有城邦开了大会,并签订城下盟约,历史上成为德马德斯合约。内容主要是:1.解散海上的同盟关系,并与马其顿建立永久的同盟关系,同时不能给与马其顿敌人任何的援助。2.城邦之间发生冲突,必须有各同盟组成的代表大会进行决定,而其关键人物就是腓力。

总的来说就是任何国家不允许和马其顿发生冲突,并且在马其顿攻打别的地区的时候需要给予援助,同时不得投奔其他地区。在整个联盟内部,实际上就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全部有腓力进行分配,表面上建立了民主的决策程序,实际上还是一人独裁的寡头统治。结语:

喀罗尼亚战争是决定于希腊地区是否能够继续保持民主的决定性战争,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全部希腊地区归于马其顿的版图。聪明的腓力用一系列的政策,驱使希腊人民顺从。紧接着又与波斯宣战,以此分散希腊人们的注意力。自科林斯会议之后标志着马其顿彻底掌控希腊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罗马军团vs马其顿方阵 罗马军团凭什么吊打马其顿方阵?

全文共 2154 字

+ 加入清单

在欧洲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了两种非常著名的方阵,第一就是马其顿方阵,第二就是罗马军团方阵。不太了解的朋友们可能会将其混淆一谈,但是这纯粹是两种文明的产物。不过这两者之间确实有着一些很相似的地方,但同时也拥有了很多根本性的不同。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到底孰优孰劣?

马其顿方阵与罗马方阵都脱胎于古典的希腊长枪方阵,因此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方说从兵种的组成上来说,兵员的主体由重步兵构成,而轻步兵、骑兵的数量相对较少。重步兵手持长枪组成方阵,而轻步兵主要负责远程的火力支援。但在武器以及战术体系之上,二者却是大相径庭。

在武器方面,马其顿方阵中,重装步兵的主要武器为萨里沙长枪,其长度一般在5米以上,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以后,萨里沙长枪一度达到6~7米。士兵们手持圆盾形成密集方阵,横向的延展较大。一般来说,马其顿方阵的纵深一般为8列,其中前4~5排的长枪会从后至前、从上至下叠在一起,以增加其纵深的力量;后面几排的长枪则会斜向竖立。

密集方阵的大规模应用与古希腊当地的兵制有关。由于在古典时期的欧洲地区,士兵并非是职业军人,因此较之职业军,这些士兵的军事素质与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很难经由短时间的训练形成有效的阵型配合,因此简单的战术动作与阵型排列,可以有效减少指挥的风险。在马拉松战役中,雅典人就凭借着这种简单有效的密集方阵对波斯军队造成了有效的打击,大获全胜。但密集方阵却高度依赖地形平整,否则在行军中阵型很难保持完整,而非完整的方阵无法为前排士兵提供足够的推挤支撑,很难对敌方造成威胁。

与古典希腊长枪方阵不同,马其顿方阵的战术核心并非是单纯推动密集方阵向前,对敌人实施挤压。在马其顿内乱期间,腓力二世发现马其顿方阵极其缺乏机动性,且侧翼相当薄弱,因此引入了其他高机动性兵种予以配合。马其顿方阵战术体系的主体由重步兵、轻步兵以及骑兵组成,其中轻步兵还有着不同的类型,包括使用弓箭、投石索的远程武器进行远程火力覆盖的兵种,还有行动敏捷的色雷斯轻盾兵。而另一核心则是机动性更强的骑兵。

▲色雷斯轻盾兵

常规的马其顿方阵战术,往往以轻步兵进行先行投射,然后以骑兵骚扰、击溃敌方阵型,随后再以密集方阵挤压敌阵。侧翼则由轻步兵与骑兵共同守护。尽管这套战术体系需要三个兵种相互配合,但实际上其指挥单位依然很大,并且战术动作简单,指挥风险很低。而密集方阵与骑兵、远程火力协同作战,会对敌方形成很大的压力。

▲古希腊圆形盾的背部结构

马其顿方阵的早期对手主要还是使用着古典的希腊长枪方阵,而希腊长枪方阵在相对意义上忽略了轻步兵的作用,且作为主体的重步兵装备臃肿,机动性较之马其顿更差(《TheMacedonianEmpire》)。并且其方阵战斗模式以各列士兵向前推挤为主,因此对前排士兵的压力较大。这种战术本身不是为了直接杀伤敌人,在盾牌与甲胄的保护下,在保罗·卡特里奇的描述中,正面作战的重装方阵步兵伤亡率一般只在10%左右(《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斯巴达方阵

马其顿方阵主要是以萨里沙长枪作为支点隔绝敌人,并且以轻步兵及骑兵袭击其侧翼、破坏其阵型,同时方阵继续推进以挤压敌人。这种战斗模式在强调纵深压力的同时,又不会给前排士兵带来过重负担。而在复杂地形中,方阵步兵有时会将萨里沙长枪收起,改用较短的希腊长矛以强化其机动性。

▲罗马环片甲

另一方面,希腊地区地形崎岖,产马地仅有两处,因此在古典希腊中骑兵的战术作用微乎其微。他们与单纯的马其顿密集方阵所面临的问题几乎一样,不仅缺乏机动性与远程火力,且侧翼相当薄弱。当腓力二世在马其顿军中大规模引入骑兵之后,马其顿战术体系迅速战胜了古典希腊长枪方阵。在公元前338年的喀罗尼亚战役中,马其顿便凭借其新式的战斗体系,彻底击败雅典与底比斯两国的联军,歼灭其主力部队。

然而,罗马的情况与马其顿却大相径庭。在卡米卢斯的军事改革中,罗马军队的基本指挥单位缩小,变为更加灵活的中队,并且采取三列式分布,不再执着于传统的密集方阵。这虽然增加了指挥的难度与风险,但却为罗马军团增加了指挥的灵活性与军团的机动性。

另一方面,尽管罗马并不像马其顿一样注重骑兵,但他们却在军中大规模引入标枪。在正面接触之前,三列式军团中的第一列青年兵以及负责游击的轻装部队,会向敌阵投射标枪。这些标枪较之箭矢重得多,动能也更大,加上锻制的尖锐枪头,可以有效地穿透马其顿人的铠甲、杀伤其骑兵。交错的阵型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侧翼受袭。

更为重要的是,马其顿方阵的战术指挥单位较大,因此指挥的灵活性比较差。在公元前197年的狗头山战役之中,罗马军团便凭借着较小的指挥单位获得了更加灵活的战术动作,他们在马其顿军中迅速穿插,以仅仅700人的伤亡换取马其顿1.3万战损。在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战役中,马其顿更是一败涂地。当时马其顿的步兵若全部展开,则至少需要3.5千米的宽度,然而当时整个战场的宽度却仅仅只有4千米。当地的地形更是复杂,这使得马其顿的横向展开与纵深构建无法适应当地的地形,阵型迅速崩溃,而被小单位作战的罗马军团击溃。

▲狗头山现景

正如马其顿方阵战术体系击溃古典希腊长枪方阵一般,崛起的罗马军团使用更为先进的战术体系击溃了马其顿。而崛起的罗马也迅速将势力从意大利半岛扩张至环地中海地区,击败一个又一个强敌,建立了庞大的罗马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