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七军

红七军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红七军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红七军问题。

分享

浏览

1268

文章

5

大坪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大坪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坪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本体为新书房、杨氏宗祠、文昌阁)。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失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其中一支部队1200人来到湘赣边区活动,1928年1月7日到达梅花大坪村杨家寨,部队在大坪村文昌阁、杨氏宗祠、新书房等地宿营,并在杨家寨召开军事会议,史称“杨家寨军事会议”,会议作出了“智取宜章”的决定,初步拟定了湘南起义的战略方针。朱德、陈毅领导的智取宜章(年关暴-动-),它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大坪村:大坪村位于梅花镇的东南方,距离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全村下辖20个村小组,总户数770人口,人口3853人。、2008年人均收入3589元。耕地总面积2401亩,其中水田1845亩,旱地556亩。2008年全村参加合作医疗3515人,覆盖率97%。。

展开阅读全文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

全文共 3440 字

+ 加入清单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这栋看似很不起眼的普通民房就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时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进行战略转移时在江华留下的革命旧址。当时邓小平同志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这是我省仅存的两处保存较好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革命旧址之一(另一处在我省的武岗市),是一处珍贵的革命文物旧址,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广西右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由于革命热情和坚决执行党中央命令,红七军在1930年一段时间内曾执行了错误的“立三路线”,昌险攻打柳州、桂林,在广东小北江建立根据地,致使红七军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进入白区攻打大城市。途中红七军遭受重大创伤,危难中,红七军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张云逸等不断修正计划,改变前进路线,战胜艰难险阻,转战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四省,历时9个多月,行程7000余里,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兴国县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央红三军团胜利会师,红七军的英勇事迹在党的光辉史册上留下了世代传颂的篇章。

1931年1月2日,红七军攻克桂北重镇全州。3日召开前委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放弃攻打柳州、桂林的“左倾”昌险计划。经湖南道县、江华、广东连州至江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并改组了前委,由邓小平任前委书记(兼十九师政治部主任)。1月5日,邓小平率整编后的红七军两个师,三个团及军直属队约4000人离开全州,经永安关向湘桂边界重镇道县进发。1月7日进入道县,1月8日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红七军顶着刺骨寒风,冒着纷飞的大雪,向江华进发, 9日清晨攻占了江华县城沱江。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红七军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没有见过大雪,身上的衣服又单薄,经过90余里急行军后,病死、冻死的红军达80多人。邓小平见部队行军如此艰难,减员较大,当晚军前委在江华文庙召开营级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休整两天,迅速接收江华县城敌人的仓库,没收反动官僚财物,并征用大商户的棉花、布鞋、衣服,对伤病员则抓紧进行治疗、安置。

1月11日,红七军3000余人离开沱江,经罗田、桥市、黑山口、宝昌、翻过勾挂岭大山,过龙井、桥头,白露圹、十字等村到达大圩街和黄庭村宿营。就是现在我们站在这里的几条老街,当时这里也是湘桂边界重要集市,老街现在还保留很多当年的酒铺、铁铺、米铺等老房子。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红军来时老百姓特别是青壮年都跑出去了,只留下一些老人、伤残病人。红军到达后对当地群众和蔼可亲,尊老爱幼,帮助群众挑水、扫地,没菜吃,没柴烧,就拿银元、铜币向群众购买,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红军广泛宣传革命思想,说:“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是保卫人民的, 是打击土豪劣坤的”。看到红军不打人、不拉夫、买卖公平、又留饭送给老人吃,第二天很多人都陆续回来了。红七军在大圩街上还写了大量的革命标语、口号、演唱小戏小调。“苏维埃政府万岁”!“-、糊涂到底”,“五权宪法、杂七杂八”,“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官僚运气”,“-时期、遥遥无期"等等。红军在大圩驻扎三天,红军走后,反动派就把街上的标语全部涂抹掉。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就驻扎在私塾教师余正基家里。旧址正屋宽9米、长7.5米、高8.6米,为泥砖和木结构的两层民房,后院是厨房、杂屋和牲畜栏。当时十九师政治部在旧址及后院墙上写满了革命标语宣传革命思想,由于历史原因,现只在二楼上还保留了16条革命标语、一幅马克思遗像、一篇104字的红军《士兵四字经》及红军在此使用过的两口石水缸。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官兵在旧址驻扎了三天两夜,由于没有多余床铺,就把门板拆了当床,临走时又全部装上,把两口水缸都挑满了水,并留下了两件东西送给余正基老人,一件是枣红色的绳子衣、一个饭盆,绳子衣第二年就弄丢了、饭盆后来也弄丢了。旧址内的红军标语一直被主人用废旧的家具、稻草、柴火掩盖,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公开出来。再此,我们要深深地感谢余正基老人一家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后人保存下了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

从狭小的木板梯上到二楼,在低矮的后墙上我们看到不足1.3米高的灰白土墙上用毛笔写下的《士兵四字经》,竖排、十三行,每行八字:“我们前身,工人农民。豪绅地主,吞我田地。厂主店东,赶我出门。逼迫当兵,真是冤枉。走上战场,残废死伤。万幸得活,依然穷光。压迫-,牛马一样。军阀老爷,高卧后方。姨太成群,洋财百万。战争失败,栖眷出洋。战争胜了,官上加官。弟兄觉悟,掉转枪口。杀死军阀,并做红军”。落款为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政治部。由于房主对红军的敬仰,经常给房屋修缮补漏使得在这种泥土墙上的毛笔字在八十余年的时光里依然字迹可辩。(申明一下,2015年修缮时将“并做红军”错描成了“变做红军”),

现在,我们来到东面的厢房,同样在灰白土墙上留下了用毛笔写下革命标语和一幅马克思遗像。标语的字体大有小,字迹可辩,内容为:1、实行列宁主义!2、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3、红军绝对不拉扶,不发洋财,不-掳掠,不杀人放火!4、实行耕者有其田!5、实行不交租,不纳粮!6、驱逐帝国主义出华!7、国民党是刮民党!8、反对国民党军阀混战!9、打倒征收苟捐杂税的国民党!10、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11、拥护全国苏维埃,反对军阀混战!12、打倒桂系军阀!13、红军的胜利就是工农的胜利!14、红军胜利万岁!15、实行共产主义!16、打倒蒋介石等等。根据余正基老人的回忆和县文物部门1985年编写的《江华文物初稿》记载,其实在这间厢房的木板隔墙上,还写有很多的革命标语,1959年湖南省文化局下来调查,拿走了一些写在木板上的标语和一个列宁的画像。

红七军在大圩驻扎时,还为民除害,严惩了当地土豪劣坤,为穷人伸张正义,赢得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爱戴并世代留传。由于红军吃的粮食不要老百姓的,就找地主要,在大圩老街不远的罗家寨村有个地主叫罗恢芝,人称罗大肚,平时就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乡亲们敢怒不敢言。他仗着自己一个儿子罗伯英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营长,就对来要粮食的红军说“了得起,敢向我要粮食”。红军就地把他捆起来,又把他家里的粮食、衣服、被子拿出来分给老百姓,红军临走时又把罗大肚带走在广西桂岭的平山渡给镇压了。

1月15日,红七军离开大圩进入广西桂岭,后又从广西进入江华的大锡、黄石、安宁,过回塘坳进入广东连州,分两路到达江西苏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1931年1月,邓小平率领的中国工农红七军北上革命经过江华,历程虽短,但红军浴血奋战的精神可歌可泣,在江华各族人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红七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关心群众疾苦,做了大量的革命思想宣传工作,唤醒了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以模范行动消除了当地群众的顾虑,人民看到红军与国民党的军队确实不同,就主动地向红军介绍敌情和带路,替红军宣传,从而扩大了红军在江华各族人民的影响,为1934年红一方面军长征过江华时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是2009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一处珍贵革命文物。县文物管理所对这一发现做了宣传报道,之后中国文物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永州日报、湖南文化遗产网、红网、永州新闻网等众多媒体和网站都进行大量的转载和宣传,从而使沉寂了80余年的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宣传和关注。当年4月,县文物管理所将这一珍贵的革命旧址申报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省文物局迅速组织专家组对旧址进行实地考察,表示这一旧址是目前为止邓小平同志一生革命经历在湖南留下的唯一有文字保存的革命旧址之一,应当给予很好的保护。5月下旬,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的领导在得知这一旧址的报道后,率队来旧址实地考察,认为这一旧址也是红七军在百色起义后留下的保存较好的几处革命旧址之一,并表示将来这一旧址建成革命纪念馆后,两地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

2015年,湖南省文物局拨款30万元对旧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江华县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学生、教师、公务员和各地游客来这里参观、瞻仰。沉寂了八十余年的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正焕发出无限光彩。

作者:邱秀刚

展开阅读全文

红七军和湘东南独立师会师旧址——万家大屋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红七军和湘东南独立师会师旧址——万家大屋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七军和湘东南独立师会师旧址----万家大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系晚清江南民居建筑,坐北朝南,面积为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山墙。1931年3月,张云逸率红七军进入酃县苏区,于3月14日,在这里与王震率领的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胜利会师。红七军和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的会师进一步推动了湘东南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同时旧址墙壁上还保存了许多1930年—1933年红军书写的宣传标语。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余永红)

展开阅读全文

红七军21师三门海秘密兵工厂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红七军21师三门秘密兵工厂

红七军21师三门海秘密兵工厂位于凤山县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世界天窗群景区南天门天窗景点内,南天门是一个大溶洞,洞厅高100米,宽150米,为江洲地下长廊的一个天井,兵工厂距洞口约1.5公里的步道,厂房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厂区现遗存有工棚、厂房、少量生产材料、少量成品及生产用具等

,洞口有一条80米的战壕遗迹。现为市级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基地。

1929年12月,-、张云逸和韦拔群发动百色起义,凤山农军被编入红七军二十一师。与此同时,县乡各级苏维埃政府还在根据地内组建地方性质的武装赤卫军,以适应土地革命和保卫根据地的需要。全县的赤卫军分布在九个区一百多个乡(村)。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赤卫军队伍的不断扩充,面临着0弹药不足,急需补充的问题。凤山县苏维埃政府按照红七军二十一师部的批示在凤山三门海开办了一座兵工厂,组织铁匠就地取材,制造粉枪、火药、翻装子弹,满足了红军战斗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京村弄索屯,距县城35千米左右。1930年红七军奉命北上,根据指示,韦拔群、陈洪涛等留守右江革0据地,组建红七军二十一师继续领导革命斗争,1931年二十一师成立,师部及右江苏维埃政府设在弄索屯,弄索成为当时右江革命武装的指挥中心,在韦拔群等同志领导下,二十一师全体指战员依靠群众,利用山区有利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了长期的游击战争,多次粉碎了桂系军阀的重兵围剿,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旧址原为一栋三间干栏式草盖建筑,后在反围剿斗争中多次被敌人烧毁,1977年按原样修复。

为巩固右江革0据地和发展革命形势,桂系军阀多次派遣重兵围剿右江革0据地。

1931年3月,将师部及0右江特委、右江苏维埃政府迁至此地(即弄索)办公。在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同志的领导下,二十一师全体指战员依靠群众,利用山区有利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了长期的游击战争。在两年的反围剿斗争中,承受了敌人先后两个军共七个团及五县民团二万多兵力的反复围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红七军二十一师的英勇业绩在中国革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