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独立团

独立团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独立团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独立团问题。

分享

浏览

2214

文章

7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哪七军?于禁表示相当于7个独立团啊!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水淹七军其实还真的是让曹魏损失非常大非常大的一场战役了,但是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毕竟战场就是战场,谁都有输赢的时候,谁都有最惨的时候,但是我们今天要分析的时候这水淹七军中的七军的故事了,话说这七军到底是指的哪七军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七支人马,并非每一军都有编号或者名号。

中国古代的军,有时候指的就是军队,有时候则是指一种编制。如按照周朝的军事制度,一军五个师,一师五个旅,每个旅500人,这样一个军就是12500。周天子编有6军,就是75000人,在先秦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三国时候,曹操方面也有“军”的编制。一支军队一般由专门的一位将领统帅。不过,具体的规模并无一定。也有时候,一军指代一路兵马。

在史书上,多次记载了以“军”为单位的调遣。例如:

(贾逵传)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

这里,贾逵督率了满宠等4军。

(董卓传)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

这里,董卓等6支人马到陇西,只有董卓全军退回。

(王昶传)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

王昶派了五支队伍从大道行进。

(孙权传)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

孙权派吕范等督率五支兵马。

(王基传)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

这里,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包围寿春,其中城东和城南两面的26支人马由王基督率。

(夏侯惇传)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这里,夏侯惇负责督率东南的26支人马。

所以,七军,就是7支人马。其中于禁是其中的最高指挥官,庞德可能是次高的指挥官。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对此描述:

遂加于禁为征南将 军,加宠德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前往樊城。这七军,皆北方强壮之士。……董衡曰:“今将军提七枝重兵,去解樊城之厄,期在必胜,乃用庞德为先锋,岂不误事?”

可见,七军就是七支人马,至于每一军的番号或者将领,史书并没有记载下来。有人说七军是某七个著名将领的队伍,后来让于禁一人统领,这是不正确的。七军就是七路人马,此七军,彼七军,都是七军,并不是说曹操手下只有一个“七军”。

展开阅读全文

闽东红军独立团后方医院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闽东红军独立团后方医院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闽东红军独立团后方医院位于福安市溪柄镇东坪村,年代为民国年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溪柄镇东坪村东向顶头大厝。建于民国年间,坐东北向西南。为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7.26米,通进深17米,占地面积293.42平方米。由前天井、主屋、后天井组成。主屋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共三层。山墙两侧二、三层出腰檐。现房子内保存有“闽东红军独立团后方医院”小木框。是闽东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的旧址,对研究闽东革命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墙体外延伸5米。

溪柄镇:溪柄镇至今以有750多年历史,有128.4平方公里红色土地,有3.3万老区人民。革命前辈邓子恢、陶铸、曾志、叶飞、马立峰、施霖、张少廉等曾在这里领导和开展闽东革命斗争,素有“闽东延安”之称。溪柄山青水秀,地灵人杰,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宁德地区农科所、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试点镇、地区领导指挥田在境内交织形成农业科技网。柏柱与新兴的工业小区融为一体、方兴未艾。。

展开阅读全文

闽东红军第13独立团成立地旧址--瑞丰寺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闽东红军第13独立团成立旧址瑞丰寺位于连江县透堡镇大街。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其中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根据地。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然而,闽东地区的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闽变”形成的有利形势,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在闽东之南创建了连(江-)罗(源)苏区。使得1933年冬到1934年初其他红色区域革命转向低潮的时候,闽东地区却是土地革命的一派火热景象。

自1932年6月底,党领导的游击斗争发动后,连罗地区涌现数支地方武装组织,除闽中(闽东)工农游击第1支队外,1932年底在连罗交界的山区又成立了第9支队,支队长林祥书,支队骨干由沿海剩头、外洋、巽屿一带贫苦农民、渔民组建,经常活动于剩头、巽屿及松山等连罗交界沿海地区。

1933年6月之后,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又陆续在连罗地区的石别、河阳、巽北、马透、前屿(下屿)、颜岐等地建立地方武装组织。

连江工农游击第13总队攻下透堡后,全县8个区中迅速赤化了6个区,但都没有正规的红军队伍来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1934年1月3日,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在透堡镇大街瑞丰寺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实践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将各支地方游击队统一整编,建立连罗正规红军队伍。1月7日,透堡瑞丰寺厅前,红旗招展,螺号响亮,中国工农红军闽东(连罗)第13独立团宣告成立。中心县委任命魏耿(后叛变)为团长,政委陈祥榕,参谋长陈元,下辖2个连,1个特务队,1连连长万则安(烈士),2连连长张利彬(烈士),特务长队长梁仁钦(烈士),全团共200多人-。红13团成立后,建立了正规的军事编制,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成为连罗地区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队伍,为连罗地区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打击敌人、保卫苏区和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创造了条件,写下了地方红军战斗史上的辉煌一页。

瑞丰寺建筑面积430平方米,砖混结构,建筑年代不详,由于年久失修,2002年和2009年经过2次改建。

透堡镇:位于连江的东北沿海,北靠庐峰山脉,面临罗源湾,怀抱平坦肥沃的马透平原。全镇土地面积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33亩,沿海滩涂面积4995亩,森林面积5000亩。全镇茶花果面积1.2万亩,户均面积2.5亩,居全县首位。辖8个行政村,人口2.06万人,是著名革命老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0亿元,比增21.7%,其中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建泰独立团游击战遗址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建泰独立团游击战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建泰独立团游击战遗址金铙山位于泰宁县大龙乡铙山村。

1931年6月,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调集国民党军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军队,开始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时候,毛泽东签署了第三次反“围剿”总动员令,红军主力千里回师赣南。7月9日,驻守泰宁的红6师奉命收拢部队,准备开赴建宁集结,回师江西兴国。在撤出泰宁前,红6师将部分干部群众分散隐蔽到乡下,并安排部署地方游击队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移。7月12日,红6师回师江西兴国参加反“围剿”战斗。中共泰宁支部和县、区革命委员会及游击队的部分干部群众,与开赴泰宁的建宁游击队100余人合编为建泰独立团,转移到两县交界的金铙山一带进行游击斗争。从1931年7月至1932年10月,建泰独立团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开展敌后游击战,并配合红12师35团担负侦察敌军动向、迟滞敌军行动的任务。1932年10月19日,红军第二次解放泰宁,中共泰宁支部和县、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游击队队员才从金铙山返回县城。

建泰独立团游击战遗址金铙山地处泰宁、建宁两县交界处,是一座以花岗岩地貌为主的大山,面积14.4平方千米,海拔1800余米,是福建境内第二高峰,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现已成为两县开发旅游的宝贵资源地。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大龙乡:大龙乡是由原大布、龙安两乡于2005年4月合并成立的新乡,位于泰宁县西南部,辖16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人口1.15万,乡域面积310平方公里。乡境内资源丰富,花岗岩储量近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达2万多千瓦,以花岗岩地貌为主的金饶山和以丹霞地貌为主的八仙崖为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五大园区的两大园区,老虎际民俗村独具江南客家原始山寨特色。该乡紧围。

展开阅读全文

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洪山东部南麓。

1926年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又称叶挺独立团)在攻占武昌城的战役中,共产党员、一营营长曹渊等191名官兵壮烈牺牲。北伐军攻克武昌城后,为纪念攻打武昌城牺牲的将士,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批准中共独立团特别支部的建议,将停放长春观的烈士灵柩葬于洪山。1927年初,由叶挺主持修建烈士墓。立碑刻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和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等191位牺牲官兵的名字,以及“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

1954年,当地政府对陵墓进行维修。1980年,武昌区人民政府扩建为陵园。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由牌坊、纪念碑、曹渊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组成。

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于1956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3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名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此地原建有石头庵,明宣德年间,将庵改建为嵩台书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改名阅江楼。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248平方米;楼高2层,分南、北、东、西4座。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有鳌鱼宝珠,东西两楼为券篷顶。院内植米兰、葵树,设水池、假山,清幽雅静。南门前置宽阔石阶,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有清康熙时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书碑5块;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的“阅江楼”木匾。

阅江楼历为书院和文人墨客的吟咏之所,又曾为军事重地。南明永历帝,中法战争主战派彭玉麟、大革命时期的高要农民自卫军以及叶挺独立团等都曾在此指挥军事,训练队伍。现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明末清初之际,该楼一度圮毁于战火。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民国期间,该楼屡遭日机轰炸,后楼、西楼破坏尤为严重。1959年,根据朱德元帅的指示,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为此,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于1959年和1971年先后重修,现楼面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在两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等战役中,中共逐渐认识到掌握-杆子的重要性,奠定了要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思想基础。当时,周恩来在中共广东区委担任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他非常重视派共产党员掌握军队的指挥权。在他的努力下,一支由中共直接掌握的正规革命军队——叶挺独立团,于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团部驻阅江楼(一说丽谯楼),楼前广场乃练兵场所之一。全团2000余人,干部大多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成立之初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1926年1月改称第四军独立团。由于团长是共产党员叶挺,故通称叶挺独立团。当时叶挺刚从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期满回国,他根据中共广东区委领导陈延年、周恩来的指示,到肇庆组建这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10月到达肇庆,直接投入具体的组建工作。周恩来把中共掌握的铁甲车队大部人员编入叶挺独立团,并从黄埔军校选派了一批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骨干分子到叶挺独立团,为叶挺独立团成为中共领导下的一支坚强的革命军队打下了良好基础。

叶挺独立团驻防肇庆期间,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政治训练,积极参与了各项社会活动,宣传革命思想,维护社会秩序,打击-地主和土匪武装,大力支援了西江地区的农-动,使西江地区的农-动出现了全盛时期。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奉命担任北伐先遣队,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在渌田、醴陵、平江、汀泗桥、贺胜桥,以及攻克武昌等战斗中,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以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锻铸了彪炳千秋的铁军精神。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原叶挺独立团的部队和干部为骨干组成的部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派的第一-。此后,原叶挺独立团的部分官兵又参加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叶挺独立团在中-史、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人民军队的政治、军事和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朱德元帅说,叶挺独立团是研究军史的“老根”。“三大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叶挺独立团是人民军队的前驱,它的光辉业绩,已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册,彪炳千古。

该旧址被辟为纪念馆后,陈列《铁军独立一雄团》展览。展览围绕叶挺独立团在肇庆的建立及其发展历程来布展,分“肇庆建团”、“军政活动”、“援助农运”、“北伐先锋”、“武装起义”、“将星璀璨”六个主题,通过历史照片、文物、雕塑、绘画、模型、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再现叶挺独立团的光辉战斗历程。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号西平。惠阳县秋长镇周田会水楼村人。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 1911年,15岁的叶挺在惠州府立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时,就毅然剪掉辫子,义无反顾地响应孙中山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1912年,叶挺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叶。

展开阅读全文

大塝上——川南工农革命军独立团成立地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大塝上——川南工农革命军独立团成立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塝上——川南工农革命军独立团成立地,位于长宁县太平乡莲花二社半山腰的一个相对较平的草坝,小地名叫“大塝上”,公路可以通达。

1928年6月晚上,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王泽嘉、袁敦厚、郭洪发、王学勤等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抓住时机,继续举起南溪暴-动-的川南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坚持武装斗争。并按照传统民俗,杀猪祭旗,正式宣布起义,队伍命名为“川南工农革命军独立团”(简称“独立团”),后改为四川红军第四路游击队。王泽嘉任团长,袁敦厚负责政治工作。确定部队的行动纲领是:打倒--污吏和土豪劣绅;扫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依靠贫苦穷人,夺取乡镇民团的-支,发展革命武装。独立团逐步扩大到300多人,加上联络的绿林武装计1000多人。部队转战在长宁、南溪、庆符、高县、珙县、兴文、古宋、叙永等县和云、贵边境地区,坚持了4年的游击战争,创建了凌霄山根据地,播下了革命火种,打击了-统治势力,鼓舞了人民,扩大了革命影响,积累了经验,为以后的武装斗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