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曲剧

曲剧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曲剧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曲剧问题。

分享

浏览

2743

文章

4

曲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流行于哪里?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曲剧分为北京曲剧和河南曲剧两种,北京曲剧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的;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起源于河南汝州,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

北京曲剧是地方传统戏曲之一,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 ,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曲剧” 。北京曲剧源于单弦及其它北方曲种曲牌,是唯一在北京土地上诞生的北京地方戏曲剧种。

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河南曲剧起源于河南汝州,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唱调柔和、宛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北京曲剧”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曲剧是唯一一个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北京地方戏曲的剧中。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北京曲剧的表演程式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那么,大家对于北京的曲剧文化了解还是不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曲剧的发展

北京曲剧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他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曲剧”。单弦牌子曲也称“八角鼓”,是采用牌子曲联缀体,三弦伴奏,八角鼓击节演唱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曲调丰富,形式多样。它的主要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罗江怨〕、〔南城调〕、〔剪靛花〕、〔湖广调〕、〔南锣北鼓〕、〔数唱〕等,大都出自民间小曲,有的擅长抒情,有的适合叙事,成为曲剧选用唱腔曲调和改编创造新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

单弦的演唱形式,有单唱、对口唱(拆唱)、群唱和彩唱。其中拆唱、彩唱等已发展为装扮角色的简单表演。北京曲剧在逐步向舞台表演艺术过渡时,曾吸收和借鉴戏曲、话剧等形式,作为创造曲剧的基础。1950年,北京曲艺演员,开始尝试演出现代生活剧目。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艺团选用单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书的唱腔,排练和演出作家老舍编写的现代戏《柳树井》,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北京曲剧的艺术特色

北京曲剧以擅演“清装戏”和“现代戏”而着称,风格新颖,表演朴实,演唱清晰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唱腔以单弦牌子曲为主兼收北方鼓曲和民间说唱因而韵味独具。曲剧演员来自曲艺演员,他们发挥曲艺演唱、念白方面行腔圆润、吐字清楚、以声情感人的优势,注意从生活和人物出发,学习运用戏曲的表演身段、动作,在扩大丰富剧目的同时,涌现出第一批北京曲剧的名演员魏喜奎、孙砚琴、李宝岩、佟大方等。

许多编导、音乐、舞美方面的专家投身于曲剧艺术的创作,建立导演体制。在伴奏音乐上除三弦外,逐步采用中、西管弦乐器和打击乐,以丰富其表现力;在舞台美术上布景、服饰、灯光等的设计和运用也逐渐完备。30年来,北京曲剧在剧目创作、改编以及舞台艺术发展方面卓有成就,并培养了一批新的青年演员。

2012年下半年,北京市曲剧团转制成立北京曲剧艺术中心后创排了首部大戏——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现代戏《“乡”约青春》,全剧时尚与传统融合,令观众耳目一新。事实上,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正是北京曲剧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从北京曲剧60年所创排的剧目来看,题材以清代、近代和现代的北京题材为主,唱腔和道白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表演脱离传统戏曲的程式化禁锢,特别贴近生活和现实,这种紧跟时代的艺术风格势必将越来越深得观众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昆明曲剧:云南人民的“花灯”

全文共 2748 字

+ 加入清单

昆明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昆明的城市文化融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出来多元化的文化形式。我国戏曲种类三百多种,昆明曲剧绝对是最受欢迎戏曲之一。它流传于昆明城乡被广大昆明老百姓所喜爱,接下来由小编我详细介绍昆明曲剧。

昆明曲剧,是由昆明扬琴发展形成的昆明地方剧种。昆明扬琴原是昆明地方曲种之一。建国前,扬琴艺人都是瞽目,1950年以后,随着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些非瞽目男女青年加入了杨琴艺人队伍,从而使杨琴由自奏自唱发展为唱、奏分.开,进而由坐唱发展为演唱者化妆登台演出。1953年,扬琴艺人以扬琴曲牌为唱腔,移植了其他戏曲剧种的小戏在祥云街大众游艺场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用扬琴曲调装唱腔的小戏,便是昆明曲剧的萌芽。由于上述小戏受欢迎,艺人们便逐渐移植演出中型戏以至大戏,并在唱腔、导、表演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具备了戏曲剧种的基本条件,到1956年初,正式形成为广大群众所承认的地方剧种。因这一剧种是由曲艺形式之一的昆明扬琴发展形成的,故称为“曲剧”;为避免与其它地方曲剧(如河南曲剧、北京曲剧)混淆,便定名“昆明曲剧”。

昆明曲剧音乐中,有一部分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明代中原一带流行的小曲,随移民传至云南。昆明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曲的流传也就较省内其他地区突出。明代中叶,小曲已在昆明广泛流行;在昆明曲剧音乐中如《道情》、《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金纽丝》、《倒搬浆》等都是明代流行的小曲曲牌名。

1956年4月,在昆明市盘龙区政府的领导下,昆明市曲艺联中演唱曲剧的艺人,从曲艺联中分出来,组成演出昆明曲剧的专业剧团——昆明人民曲剧团。大众游艺场改建为祥云剧场,归曲剧团使用。昆明人民曲剧团成立后,上演的第一出戏是根据同名越剧移植的昆明曲剧《祥林嫂》。该剧由李凤章移植,王琼导演。音乐由盲艺人张玉清街设计,舞台美术的设计是特邀云南大戏院金龙生担任,由张秀芬饰祥林嫂,文守仁饰鲁四爷,王兆麟饰祥林。由于扬琴音乐在昆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鲁迅的《祝福》的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演员们再创作的几个主要角色形象都比较鲜明,移植者在整出戏的对白、唱词中较为恰当地使用了昆明方言,增浓了全剧的乡土气息和亲切感,因而上演后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连续演了四个多月,场场满座。

着名作家茅盾、周扬、老舍及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在参加亚非作家会议路过昆明时,观看了昆明曲剧《祥林嫂》,对这出戏的演出给子了较高的评价。在演出的间歇时间,到昆明拍片的电影导演凌子风,还在百忙中抽时间到祥云剧场进行了导排加工,进一步提高了《祥林嫂》的演出质量。《云南日报》还发表了几篇推荐、评介《祥林嫂》及昆明曲剧的文章。这出戏,扩大了昆明曲剧的影响,成为昆明曲剧及昆明人民曲剧团的奠基戏。

1957年,由昆明市政府及盘龙区政府拨款重修了祥云剧场。在剧场修建期间,曲剧团先后到西山区、富民县等农村、山区巡回演出,使昆明曲剧的流传面由城区扩大到郊、县区。同年,盘龙区文艺献礼办公室组织业余作者王道、龚农等创作的九场昆明曲剧《红石岩》由曲剧团首演。这出戏是根据聚居在昆明官渡区的彝族支系撤梅人的民间故事创作的,故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音乐中又吸收了撒梅人的民歌,既丰富了曲剧声腔,又增强了民族特点;导、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上演后,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参加了云南省庆祝建国十周年演出,亦得到好评。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出戏的剧本。

《红石岩》中的部份唱段还为昆明一些学校用作音乐教材。

《红石岩》是昆明曲剧的第一出创作剧目,这出戏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昆明曲剧艺术步入了新的里程。通过专业剧团的不断演出,昆明曲剧逐渐形成为昆明城乡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并已在群众中扎根、开花。昆明地区的一些工厂、农村业余文艺队,也开始创作、演出了昆明曲剧剧目。同年冬,昆明人民曲剧团到个旧市演出,昆明曲剧优美的唱腔,朴实的表演风格,鲜明的舞合艺术形象,受到了个旧市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1961年,省里安排曲剧团到德宏州演出,进一步扩大了昆明曲剧的流传面。1962年,省文化局、音协在昆明组织了“昆明曲剧音乐座谈会”,对昆明曲剧音乐及扬琴音乐的改革、发展流派及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的讨论研究。许多专家、学者、老艺人对曲剧音乐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对昆明曲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964年,昆明人民曲剧团演出昆明曲剧《祝你健康》(话剧原着丛深,改编:王道)。当时昆明有京剧、评剧、等剧种的专业剧团同时上演这出戏,而昆明曲剧《祝你健康》却比较受群众欢迎。云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昆明曲剧《祝你健康》的演出本。

1965年10月以后,由于文化的大革命的影响及其它原因,演出昆明曲剧的剧团撤销,但昆明曲剧的演出活动却并未因此而中止。在此后昆明市、云南省的文艺汇演或调演中,都有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的昆明曲剧剧目参加。昆明机床厂职工业余文艺队、五华区职工业余文艺队创作、演出的昆明曲剧剧目都得到好评。盘龙区职工业余文艺队创作演出的反映城市街道居民生活的中型昆明曲剧《金桥文化室》还被评为省的优秀剧目。1979年3月,昆明人民曲剧团恢复。恢复后的昆明人民曲剧团除调回原曲剧团的大部份演、职员外,还从业余文艺工作者中选拔了编导、演员、音乐伴奏、舞台美术等方面人员充实了剧团,并拨盘龙剧场给曲剧团使用。

从1980年起,昆明人民曲剧团先后到昆明官渡区、西山区、安宁县、晋宁县、昆钢、峨山、通海、华宁、江川、宜良、禄劝、禄丰、下关等地城乡演出昆明曲剧剧目,普遍得到各族群众欢迎,进一步扩大了昆明曲剧的流行面。1982年,云南省举办全省戏曲剧团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共调演十台剧目,曲剧团创作演出的昆明曲剧现代戏《茶花姐妹》为其中之一台。演出后被评为优秀剧目。《云南日报》、《春城晚报》及调演《会刊》上先后发表了六篇评介该剧的文章。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出戏的录音,《春城戏剧》发表了这出戏的剧本。

昆明曲剧经过五十年的探索、研究、发展,剧目已积累了一百多出。从剧目反映的时代来看,大多数是反映现代生活的,反映近代、古代生活的只有百分之六左右,剧目的来源有创作、改编和移植三方面:创作剧目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比较广泛,反映工厂、农村、民族、解放军、街道等等,应有尽有。创作剧目中也有一些取材于流行于昆明地区的民间故事。改编剧目较创作剧目多,一种是由小说、电影改编的如《高山下的花环》、《夜半歌声》等;一种是由话剧、滑稽戏改编的,如《一双绣花鞋》、《为了幸福,干杯》、《糊涂爹娘》等。

你可能也会喜欢: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的台湾民歌

台湾文化发展的四大特点

浓墨重彩的福建特色文化

藏族文化的“传奇”-藏戏

展开阅读全文

云南曲艺“奇葩”昆明曲剧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戏剧本身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或者展现当地民风民俗,或是以当地特有的语言唱腔,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听感受,云南文化中的曲剧也离不开当地人民的智慧,极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昆明曲剧。

昆明曲剧前身是解放前一批瞽目艺人(盲人)的扬琴说唱艺术,他们在昆明的街头巷尾进行扬琴说唱,并间或参加一些堂会以养家糊口。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些瞽目艺人组织起来,与滇戏、花灯、京剧等戏种同台演出。

瞽目艺人在吸收其他戏种精华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演唱进行了改良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即为“昆明曲剧”。

1957年,昆明人民曲剧团正式成立,并在昆明及地州市县进行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为云南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革时期,曲剧团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1979年,曲剧团恢复演出,大批演职人员重新回到舞台,并且吸收了许多其他戏种演员进入曲剧团,集体创作、改编并移植了许多新的演出剧目,使昆明曲剧在唱腔、舞美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昆明曲剧因其乡土味浓,表演内容和形式贴近大众生活而广受欢迎,在昆明文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1996年,昆明曲剧代表云南省参加在湖南长沙举行的中国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剧目《土官斩子》、《啼笑因缘》荣获19项大奖,受到国家文化部和省市的表彰。

2000年,曲剧团受文化部选派,远赴埃及开罗参加第11届伊斯玛丽亚国际民间艺术节,深受埃及观众的欢迎和各国民间艺术家的赞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和云南的风貌,为云南对外文化交流谱写了新的篇章。

如今希望曲剧这朵民间艺术之花能够继续开放,毕竟它是昆明现存唯一的本土剧种了。

你可能也喜欢:

自娱性山野歌曲——宁夏回族山花儿

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崖窑与箍窑

独具传统特色的哪咤信俗

具有浓郁南国地方色彩的南音说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