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晏婴

晏婴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晏婴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晏婴问题。

分享

浏览

2398

文章

6

在晏婴,学习与领导相处的艺术

全文共 2742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晏子认为,人君应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臣子属下的话,虽不能每句都听,但绝不能拒之不理。天下万物都是积少成多、累卑成高的,治理天下当然不能靠一个人。

山东,古称齐地,可谓人杰地灵。自武王成汤伐纣成功,将齐地赐予国师吕尚(又称姜尚,人称姜太公)后,吕尚的子孙就在此地繁衍生存。这块土地上既诞生了孔子这样的管理学家,也诞生了著名的职业经理人管仲和晏婴

历史上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地位。百年后,晏婴再次辅佐齐景公而使齐国达到“中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董事长(国君),由于节约简朴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CEO(宰相),食不甘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掌握和领导相处的尺度

晏婴的政绩,主要表现在齐景公时代。景公与晏婴辅佐的前两位国君相比,是比较有作为的。这就使得职业经理人晏婴的许多政治抱负与治国方略,能够得以付诸实施。

在中国历史上,臣下对于国君曲意顺从、看风使舵、投其所好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晏婴却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把劝谏国君作为政治生涯的重要内容,如记载晏婴言行的《晏子春秋》中有一半章节涉及晏子谏君的内容,足见晏子劝谏的技巧!

晏婴以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臣与君在观点、才性、爱好方面有所不一样,“君甘而臣酸,君淡则臣咸”;所谓同,就是臣与君在各方面都相同,君甘则臣甘,君咸则臣咸。朝廷的重大决策,必须充分讨论,在对立意见的辩论交锋中加以完善。要做到这一点,国君周围必须有不同见解的人,以各自的头脑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晏子认为,人君应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臣子属下的话,虽不能每句都听,但绝不能拒之不理。天下万物都是积少成多、累卑成高的,治理天下当然不能靠一个人。对正确意见拒而不受,就会亡国。这就是“人之将疾,必先不甘粱肉之味;国之将亡,必先恶忠臣之语”的道理。

善于向领导推销自己

齐景公即位之初,对晏婴并未重用,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山东阿城镇)。晏婴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齐景公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晏婴的坏话,因此很不高兴,便把晏婴召来责问,并要罢他的官。晏婴谢罪说:“臣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治理东阿,三年后臣保证让您听到赞誉的话。”齐景公同意了。三年后,齐景公果然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晏婴的好话。景公大悦,决定召见晏婴,重重赏赐他。谁知晏婴却推辞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细问其故。晏婴便把两次治理东阿的真相说了出来。

他说:“臣三年前治理东阿,尽心竭力,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人。臣修桥筑路,努力为百姓多做好事,结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富绅们的反对;臣判狱断案,不畏豪强,依法办事,又遭到了豪强劣绅的反对;臣表彰和荐举那些节俭、勤劳、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的人,而惩罚那些懒惰的人,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自然对我恨之入骨;臣处理外事,送往迎来,即使是朝廷派来的贵官,臣也一定循章办事,决不违礼逢迎,于是又遭到了贵官的反对。这样一来,这些反对臣的人一齐散布我的谣言,大王听后自然对臣不满意。而后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来说臣坏话的人,自然开始夸奖臣了。臣以为,前三年治理东阿,大王本应奖励臣,反而要惩罚臣;后三年大王应惩罚臣,结果却要奖励臣,所以臣实在不敢接受。”

齐景公听完晏婴这一番话,才知道晏婴的确是个贤才,而深悔自己以前听信了谗言,错怪了晏婴。于是,齐景公将国政委于晏婴,让他辅佐自己治理齐国。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领导看不到你的才识是常有的事。怎么办?是找机会向领导展示自己的能力,还是辞职另找伯乐?同事之间肯定会发生一些利益纠纷的矛盾,他们就会在别人甚至在领导跟前说你的坏话,让领导对你产生误解。这时候,如果你一怒冲冠,愤而辞职,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误会依然误会,对你而言只是逃避而已。还有人采取听之任之的办法,自己心里想着轻者自清,浊者自浊,就会显得被动而无助。晏婴的斗争哲学就很值得学习,通过做事情让领导认识你,了解你,进而你影响领导,获取领导的信任。

懂得如何劝谏领导

有一次,齐景公召来晏婴请教如何兴国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先君(指齐桓公)的伟业,重振雄风,晏婴沉吟片刻,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这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见晏婴要陪自己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君臣二人来到京都临淄的一个闹市,走进了一家鞋店。鞋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品种齐全,但却很少有人问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却见不少人都在买假脚。景公吃惊地问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说:“当今国君滥施酷刑,动辄处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不买假脚如何生产和生活呢?”景公听罢,心中很不是滋味。

回宫的路上,晏婴见景公闷闷不乐,知道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对景公刺激不小。于是说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视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还未等晏婴讲完,景公打断了晏婴的话,说道:“相国不必说了,寡人已经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又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那金壶的里边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合,赞叹景公理解深刻。

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子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并且对照去做,能不亡国吗?”景公若有所悟;频频点头。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领导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但领导的错误一般人不敢指出来,尤其是古代的帝王,搞不好是要杀头的。可晏婴就有能耐不被杀头,不但如此,晏婴还能让领导自己认识到错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埋怨领导,而应该想着如何帮助领导认识错误。领导成为领导后,位置越高,获得真实信息的能力就越弱,被下面人哄骗的机会就越多。如果你掌握了劝谏的艺术和技巧,就会获得领导的信任,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

展开阅读全文

晏婴二桃杀三士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晏婴这个人其实很多网友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桃杀三士了,很多人都感觉晏婴这个人啥错了人,是冤枉了别人的,这被杀的三个人都是不忠心系列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还是说这背后还有其他的原因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记载在《晏子春秋》里。

晏婴之所以要设计除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勇士,《晏子春秋》上记载的是晏婴对齐景公说的一段话。晏婴说:“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这段话,首先说的就是三个勇士不忠诚于国君,“无君臣之义”,这样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这也是齐景公同意晏婴设计杀掉三个勇士的根本原因。

那么,这三个勇士忠不忠于国君呢?

首先,当三个壮士听说齐景公要奖赏他们,兴冲冲跑来的时候,他们发现,齐景公给的只是两只普通的桃子。如果三个壮士不在乎齐景公,不把齐景公放在眼里,他们当时肯定会发怒,你这不是羞辱我们吗?但是三个壮士并没有发怒,反而作古正经地按照齐景公的要求,讨论他们自己的功劳。从这里,我们是看不出他们的所谓“无君臣之义”的,看出的反而是他们对国君忠心耿耿,惟命是从。

其次,当三人在说自己功劳的时候。公孙接说的是自己打虎豹而搏熊罴,田开疆说的是自己带着军队抵抗外国人的进攻,古冶子说的是自己在河里面杀死大鳖保护君王。

这三件事,公孙接保护的是百姓。因为在那个年代,山上的虎熊之类,他们经常害人命,杀死他们,就是保护老百姓的生命。田开疆是保护国家,抵御敌人的侵犯,就是确保江山社稷的安全。古冶子是保护君王的性命。

起先,三个人都在说自己的功劳大。不过,最后当三个人都把功劳摆出来后,大家就都一致同意古冶子的功劳最大。而同意古冶子的功劳最大,也就是意味着,他们三人内心深处,是把君王的生命安危摆在第一位的,是君王大于国家,国家大于百姓。这个观点,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排位完全相反。既然这三个人把君王排在第一位,为什么晏婴还说他们不忠诚,“无君臣之义”呢?

第三,当三个人去世后,“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也就是说,齐景公也觉得心里不忍,感觉得似乎杀错了,厚葬了他们。齐景公的这种做法,也反过来说明其实这三个勇士是比较忠诚的。

由此可知,晏婴肯定是杀错了。

有人根据齐国最后田齐代姜齐的史实,认为晏婴并没有杀错。但是,田开疆是否就是后来田齐的祖先?并没有证据。如果是,那么说明晏婴杀田开疆是没用的,因为杀了,田齐依然代姜齐。如果不是,晏婴所做的就是有罪推断。是因为他主观认为他们是“国之危器”就杀人。

那么,既然晏婴杀错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原因在《晏子春秋》上已经说得明白:“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意思就是说,晏婴从这三个勇士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婴非常失礼。很显然,晏婴这样做,免不了“公报私仇”的嫌疑。

(参考资料:《晏子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晏婴出使楚国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主要内容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人想要嘲笑他身材矮小,便在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他。晏子见此,对迎接的官员说道:“只有出使狗国者,才从狗门而入。”迎接官员听完脸色发红,只得打开城门,请晏子从大门进入。

晏婴觐见楚王,楚王为之设宴赐酒。坐定后,楚王问他:“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当使者呢?”

晏婴作礼答道:“齐国的临淄都住满了人,人人张袖可成阴,挥汗可成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齐国派遣使者,贤者出使于贤君,不贤者出使于不贤之君。晏婴最为不肖,故最适合出使楚国。“楚王被说得哑口无言,于是笑着赐晏婴酒。

待饮酒尽兴时,恰好有小吏绑着一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绑住的人所犯何罪?”臣子答道:”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又说道:”难道齐人生性喜欢偷窃的吗?”

晏子起身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为橘,其味甜美,若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zhǐ),酸小涩苦。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如今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却偷窃,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他发生了变化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展开阅读全文

晏婴是哪个国家的 晏婴是哪里人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晏婴,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晏弱病死后,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威。齐景公四十八年,晏婴去世,齐景公极为悲痛,甚至作出了不合礼数的行为悼念晏婴。晏婴的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晏婴是什么学派 晏子是哪个派的代表人物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资料无明确记载晏婴属于哪个学派。因为“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婴施政的中心内容。所以晏婴应该是儒家学派。

晏婴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劝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使用武力屈服。晏婴对礼非常重视,他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晏婴还以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有一次,齐景公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晏婴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展开阅读全文

晏婴为什么阻止孔子 晏婴和孔子的故事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晏婴阻止齐景公任用孔子,是因为他认为孔子奸诈狡猾,能说会道,高傲任性,自以为是,难以领导;他提出的复兴周礼的主张繁琐复杂,难于引导百姓,不但不能强国,还会误国误民,加速国家的灭亡。晏子当时一语中的说出了儒家思想的弊端,终于说服齐景公赶走了孔子。

事实上,不仅齐国,孔子后来周游列国,大肆宣传自己的思想也没有国家敢用于政治上,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而这种思想学说恰恰有利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所以才成了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