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兵书

兵书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兵书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兵书问题。

分享

浏览

1052

文章

11

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一部兵书是什么?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如果问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兵书是什么,那么相信对于中国人来说,答案一定是《孙子兵法》。中国的古人在军事上的著作有很多,而且在军事学上的影响和所做的贡献也是积极深远的。《孙子兵法》的确是中国最早的兵书,而且也同样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孙子兵法》共分为13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另外三十六计也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孙子兵法》的特点:1. 朴素的辩证观,说辩证观有些抽象了,具体的话就是凡事要看两面,此时的退或者是失不一定是绝对的,是为了以后的进和得做准备的。还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同样的道理。2. 明确的奖罚,严明军纪,奖赏分明,而且不论奖罚,即时生效。这样的话大大的提高了战士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3. 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对于《孙子兵法》,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孙子兵法》虽然地位很高,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但是它毕竟产生于春秋时代,还是有一些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第一部兵书是什么?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中国的古人在军事上的著作有很多,而且在军事学上的影响和所做的贡献也是积极深远的。而《孙子兵法》则是中国最早的兵书,而且也同样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孙子兵法》共分为13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另外三十六计也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孙子兵法》的特点:1. 朴素的辩证观,说辩证观有些抽象了,具体的话就是凡事要看两面,此时的退或者是失不一定是绝对的,是为了以后的进和得做准备的。还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同样的道理。2. 明确的奖罚,严明军纪,奖赏分明,而且不论奖罚,即时生效。这样的话大大的提高了战士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3. 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对于《孙子兵法》,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孙子兵法》虽然地位很高,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但是它毕竟产生于春秋时代,还是有一些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什么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兵书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什么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展开阅读全文

刘伯温死后留下的兵书去哪里了?朱元璋找了一生却不知近在咫尺

全文共 1543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最后的成功是离不开手下的这群人的,他就像是当初的刘邦一样,知人善用。韩信点兵岁多多益善,而刘邦却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一点。若是说韩信点的是兵,那么刘邦点的就是将了,而朱元璋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朱元璋一直和刘邦惺惺相惜,不仅仅是因为刘邦和他一样都是草根出身的皇帝,更是因为对方的许多理念和他相同,因此在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的时候,朱元璋将从古至今的君主选出16位祭拜,刘邦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对别的帝王他都只敬一杯酒,唯有在刘邦的神像面前,他连敬三杯,他深知从草根到帝王的过程有多么的不容易,在敬佩刘邦的同时,也不无沾沾自喜的嫌疑,事实上这两位帝王即便称帝之后也颇有许多相同的做法,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大杀功臣名宿。

而朱元璋在杀功臣方面更加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国功臣几乎被其杀了个精光,不过我们所熟知的刘伯温却逃过了一劫得以善终,尽管许多史料中说刘伯温之死为胡惟庸投毒所致,背后又有朱元璋的影子,但正史之中并无这方面记载,仅是一些合理的猜测罢了。

而刘伯温死的时候是在洪武八年,此时太子朱标仍然健在,朱元璋虽是武夫出身脾气不好,却也没到滥杀功臣的地步,他要将自己最豪华的班底留给朱标,但朱标死后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原来留给朱标的班底,怕朱允炆驾驭不了,朱元璋这才有了杀心。

刘伯温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在洪武三年再三告老还乡,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伯温深知此点,树大招风,人若不知足,迟早有哭的时候。

此外以刘伯温的功绩,竟然只被封为伯爵,比起公侯来说差了一大截,但刘伯温的功绩被封公侯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帮朱元璋战胜了最难战胜的两个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就已经认识到了刘伯温的才华,将其任命为军师,其后北伐连捷,刘伯温功不可没,被封“诚意伯”显然有失公允,而他自己却欣然接受,其实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刘伯温并不是那么信任,或者说是忌惮他的那种能力。

刘伯温病重时,把儿子叫到床前交代后事,随后病故于家中,朱元璋闻讯松了口气,他再也不用担心这经天纬地的奇人威胁大明的江山了,可有人却说刘伯温在临死前跟两个儿子密谋了很久,并且将其毕生心血写成兵书“百战奇谋”传给儿子。

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让这部兵书落到别人手里,刘伯温的毕生心血若是被其他人学到,说不定又是下一个刘伯温,这种人即便没有谋反之心,对大明的江山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所以此兵书必须要掌握在他朱家的手里,因此刘伯温刚死不久,朱元璋就赶紧派胡惟庸前往吊丧,实则是打听兵书的下落。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临死前确实将兵书交给了他们,但刘伯温知道皇上多疑,兵书存于世上恐怕会给他们刘家带来祸患,因此让他们给烧掉了,如今只剩下一本《郁离子》和一封家信呈给皇上。

胡惟庸无奈,只能拿着《郁离子》和家信返回京城交给朱元璋,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遗言根本就不信,他不认为对方会一把火烧了毕生心血,肯定是被他藏了起来,每每想到此处,朱元璋就坐卧不宁,其后又再次让胡惟庸去打探消息,并且以给刘伯温翻盖府邸,修建墓地之名将刘家翻了个底朝天,最终却一无所获。

老朱一直将这件事记在心上,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过兵书,在其生命的尽头,更是将自己的孙儿叫来,叮嘱他一定要找到这本奇书,如此大明才能安定。

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天开的玩笑,两百多年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闯进北京城,在皇宫的杂物中发现了那本《郁离子》,李自成对刘伯温非常的崇敬,因此小心仔细的翻阅这本收手稿,但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这本书多有破损,但也正是因此,他无意间发现这本书竟然页内有页,书中藏书!

原来朱元璋一直寻找的宝贝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可惜他一得到“郁离子”就置之不理,所谓“郁”有文采之意,“离”在八卦中属火,“郁离”有文明之意,刘伯温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排名第二的伟大兵书是什么?《孙子兵法》后的伟大兵书是什么?

全文共 256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国防,这是一个国家为了防备和抵御侵略与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岁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科技、经济、教育方面的活动。维护一个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

现代国防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扩张型,也叫全球目标型,要将疆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纳入本国的势力范围,以美国为代表;第二,联盟型,也叫区域目标型,以各国家结盟的形式进行联合防卫,以北约和欧盟为代表;第三自卫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来防止外敌侵略;第四,中立性,以严守中立的外交政策来保护本国安全,以瑞士为代表。

《三国演义》中东吴赵咨说:“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预备之策。”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在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往往根据自身目的及实力的大小来确定本国的国防政策,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在当今国际交往中,面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小国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待呢?上个世纪末两位中国人写了一本书,震撼了美国军界!

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对我国军界的震动不亚于爆了一颗原子弹。全国上下掀起了研发先进军事装备的热潮。那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的传统军事理论还有效吗?面对装备决定战斗力的时代风气,有两位中国军事干部很不爽。他们认为装备的强弱肯定是重要的,但还不至于是最重要的吧,否则小国靠什么对付大国的欺凌?于是两人一合计,写了一本书。

“龙有龙路,虾有虾路。”在这本书中,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弱国要和超级大国斗争,不能局限于军事装备的竞争,可以采用更多的斗争形式,如金融战、网络战、法规战、贸易战、破坏臭氧层的空间战、恐怖袭击战等。

这本书初版于1999年,发表后一直不温不火,当时世界各国震慑于美国海湾战争中的先进武器,纷纷忙碌于军火研发或购买,没人关注他们。但突然间,911恐怖袭击发生了,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国防部五角大楼。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二号楼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911"事件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联合国报告称这次事件对美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达1万亿美元左右。更严重的是美国民众的安全感被严重削弱,心理损害极为深远。拥有最先进武器的世界第一强国,竟然以如此方式遭受重创,美国军方傻了眼。这时有个美国军人跳出来说这个方式好像在中国人发表的一本书里见过。(美国人的情报是做得很到位的,不火的书他们也要翻译存档)。

于是美国军方立刻把这部书找来,找人重新翻译润色。这本书在论述恐怖袭击战时说,袭击大城市引起大规模民众死伤,通过舆论放大恐慌,可以打击敌方的士气(“通过现代媒体实时的、连续的、覆盖式的宣传,极大地强化了恐怖效果。与这些人作战,将没有宣战,没有固定战场,没有正面搏杀,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硝烟、炮火和流血,但国际社会遭到的破坏和创痛,却丝毫不亚于一场军事性战争。”)美国人看了大为震惊,据说在国会,有人举着这本书叫着说:中国人正在想办法打败我们。

对于美国人指责这本书教育恐怖分子搞袭击,称它为恐怖分子的养成秘笈的做法,作者批评说:“NEWSMAX网站发表的译本则是‘China’s MasterPlan To DestroyAmerica’(大意为:中国官方毁灭美国的计划),这已经不仅是离题万里,而且是荒谬至极甚至是别有用心了!……我们就完全从喊‘狼来了’的孩子变成了狼,从研究‘恐怖主义’现象的人变成了‘恐怖分子’。”

因为美国人的宣传,这本书在世界和中国都火了。由于准确预见到9·11事件的发生,这本书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被《华盛顿邮报》誉为40年来中国人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并被西点军校列为学员必读书及美海军学院正式教材,最近又被写入新版美军作战条令。被誉为:一本在海外被翻译、传播、评论最广的当代汉语名著;一本精准预言"9·11"事件爆发的"新战争论";一本继《孙子兵法》之后的全世界影响最大,美国西点军校学员课外必读的"中国兵法";一本让欧盟各国高级将领赞赏钦佩的"新战略圣经"。

这本书叫做《超限战》(副标题为“全球化时代的战争与战法”),它在美国被称为《孙子兵法》之后第二部最重要的兵书!作者是乔良(空军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及王湘蕙(空军大校,北空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在这本书2005年再版的序言中,作者说:“它是中国第一部在一年时间里连续印刷10次的非文学类书;还有,它也是第一部被极其看重并维护知识产权的美国人公开盗版发行的中国人写的书。”

意大利陆军上将米尼说:“《超限战》是一部名著。美国的情报机构和公众舆论,特别是那些害怕中国和它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的美国人,使这部著作名闻遐迩。”“超限战”,亦称“不对称战争”,是一种可以超越实力局限和制约的战争,它能以小规模重点式对敌方进行非均衡、不对称打击,以小搏大,达到战略性效果。“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它对新战法的论述有利于小国摆脱强弱宿命,让强国大国尝到“蜂虿有毒”的苦头,憬悟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哲理。

不过,超限战不限于弱国,强国也会利用这些手段。作者说:“提出这一概念之前,所有那些带有帝国色彩的国家都已经相当充分地实践过了这一战争样式……战争一起,无分平民和军人,皆受到战争的威胁。非军事战争行动,将战争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如今,“超限战”不但成为军语,而且还成了国际流行词汇,“它的脉息迄今还在与历史同步。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东欧和中亚的颜色革命、基地组织及其他极端恐怖势力的继续肆虐,甚至最近国际油价历史性突破67美元以及在美国某些政治势力的干预下,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失败,都在向世人证实着这本书的生命力。”

战国初期,田和所著的《司马法》一书中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在“全面战争”的新战争时代,战争一起,无分平民和军人,皆受到战争的威胁,故身为国家的一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自觉担负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兵书宝剑峡的来历?神秘面纱已经解开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兵书宝剑峡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为何这么说大家都懂的,因为它非常的神秘,话说啊,这个兵书宝剑峡和诸葛亮有关系,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啥哦,为什么会有这个叫法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看看兵书宝剑峡的神秘面纱吧!

兵书宝剑峡位于西陵峡西段,处在新滩和香溪之间,长约四公里。在峡谷北岸陡崖石缝中,看上去好似放着一个像书卷的东西,传说是诸葛亮的“兵书”。兵书下面突起一根上粗下尖,竖直指向江中,酷似浮雕的一柄”宝剑”。这段石峡,几千年来被称之为“兵书宝剑峡”。

(兵书与宝剑)

相传诸葛亮入川时,曾将他亲撰的一部兵书和一柄宝剑藏于江边难于攀登的峭壁之上,让后世有胆略的勇士去取。另有一种说法:“兵法在一心,兵书言总固,弃置大峡中,恐怕后人误。”智者用兵素来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随机应便,从不拘泥于书本理论。因此为着不误后人,诸葛亮才决定将自己兵书置于峡谷中,也有一定道理。

兵书宝剑峡是长江三峡西陵峡中一大绝景,因其高悬绝壁而显神秘。其实,所谓“兵书”却是半腰岩缝中的几块匣壮物乃是古代几千年风化后的悬馆,所谓“宝剑”却是一柱有别于旁边的长型岩石象一柄直插激流中的浮雕巨剑。

(神秘“兵书”)

2003年6月3日三峡大垻蓄水水位达到110米,离悬馆只有四米左右,引来了文物工作者前来抢救性考古,终于揭开了兵书宝剑峡的神秘面纱。

(文物工作者考古“兵书”)

绝壁岩缝约5平方米,进深约4米,内置有三棺。棺为2.49X1.99X0.49尺寸,都与久有关。其特别处在于一棺两套,三棺重叠,在悬棺史记载中确实罕见。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最底部“兵书”)

考古人员在第二棺木中清理出8件铜质巴人矛,矛头上有神秘巴人头像。另有半边葫芦型文物出土。第三棺中清理出约一米长有铭文的巴人宝剑(柳叶剑),另有铜头木尾弓箭数支。还清理出青铜凿,青铜洗盘,古剑饰,古玉环,花布衣带,布块,古箭菔等珍贵文物。

(考古工作者从“兵书”中取出宝剑)

经文物考证,悬棺中的主人应是春秋战国时的巴人族中“贵族”,官居何职尚待论证。

(宜昌博物馆收藏的悬棺)

目前,兵书宝剑峡己入三峡水库中成了水中世界,其考古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分别收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宜昌博物馆和秭归博物馆。这些2000多年前珍贵文物已成为长江三峡历史文化的千古史证。

展开阅读全文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什么区别?两者并非同一部兵书

全文共 167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计》早上千年。《三十六计》最早源于南北朝,直到明清时期才著称书籍。而《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以说远早于《三十六计》。这两本兵法策略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三十六计》可以说是积累了此前各个朝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兵书,那两者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成书时间与作者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将军孙武,成书于约公元前512年左右,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等;2.《三十六计》的作者不详,语出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时期即公元1640年前后。

由此可以看出两本兵书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不能混为一谈。

二.内容概要

1.《孙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讲战略运筹,包括第一篇《始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

第二部分,主要讲作战指挥,包括第四篇《军形篇》、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战场机变,包括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军事地理,包括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五部分,主要是讲特殊战法,包括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

2.《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即:

第一套,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历史地位及评价

1.《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也被国人尊为“兵圣”),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是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等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据统计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也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用以指导战争。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伟人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2.《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总结

《孙子兵法》讲的是“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高屋建瓴,

而《三十六计》讲的是“术”,“术”就是战争中具体使用的计谋策略。

道中有术,术由道出。

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的两本兵家圣典,你分清楚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部官修兵书——《武经总要》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军事经典概论》是一部正式的军事著作。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官方综合性军事著作,对研究宋代以前的军事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武器制造被详细介绍。研究古代汉代军事史和科技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军事经典概论》(网络图)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前五代后周殿前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即宋太祖。

赵匡胤通过控制帝国军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并通过兵变赢得了权力。因此,他非常清楚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他成为皇帝后,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逐步解除旧军队的军权,另一方面加强了帝国政府对国家主力帝国军的直接控制,镇压和改变了唐朝以来地方割据的局面。与此同时,它加强了对该国武器制造业的集中管理。

北宋在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武器生产作坊,即南北作坊和一个弩场,专门生产各种武器、盔甲和远程武器。

毛亲自监督赵匡胤生产武器。975年,当宝藏被打开时,他每十天检查一次各种武器的质量。

《军事经典概论》中的九种枪法(网络图)

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它,大大提高了北宋初期的军械生产水平。南方和北方车间的武器年产量超过30 000件。北宋初年,在军队高度统一领导和武器生产集中管理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军事著作《军事经典概论》,它汇集了当时和古代最伟大的武器成就。

《军事经典概论》是由宋仁宗·赵真下令编写的。当时,距宋朝建国已有60多年。为了防止军事装备的松弛,宋仁宗的将军“从古代和现代一无所知”,并且不知道古代和现代战争的历史和战争的艺术。为此,他下令天柱阁为曾公亮、工部侍郎丁度等准备一部内容广泛的军事教科书。曾公亮等人用五年时间编纂了《兵书要义》,仁宗亲自验证后为其作序。

《军事经典概论》分为前两集和后两集,每集20卷。

阶梯(网络图)

第一辑共20卷,详细反映了宋代的军事制度,包括军队的选拔、教育训练、军队组织、行军宿营、古今列阵、通信侦察、城市攻防、水火战争、武器装备等。尤其是在营阵、武器装备上,每一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这些精美的图像使当时各种武器装备的具体图像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是研究中国古代武器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在后20卷中,收集了历代的战斗故事,保存了许多古代战争案例,并对历代战斗的成败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军事经典概论》记载了丰富的古代科学资料,尤其是第一次全面、具体地记载了各种古代武器装备的制造技术。北宋军备中使用的各种长短武器、远程武器和防御武器的描述和图画生动地勾勒出自南北朝、隋唐五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武器形象。它所包含的科学内容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表达,包括化学、力学、声学、磁学、热学等。有些方面代表了中国宋代的科技水平,而有些记录则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发现。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在本书中有详细记载。一种是指向南方的鱼。另一个是火药配方。

军事经典总纲(网络图)中记录的三种弓、绞盘和旋风枪

《军事经典概论》经宋仁宗批准后,于李青四年(1044年)首次出版。南宋少定四年(1231年)重刻。然而,这两个版本的宋今天没有。根据宋绍鼎的版本,明代(1488-1521年)弘治和郑德重印了早期版本。这本书上写着“宋朝皇帝”和“本朝皇帝”。寺庙里禁忌的痕迹仍然保留着。它可以被看作是宋朝的复制品。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这本旧书集。明代弘治十七年,李赞、嘉靖、唐代富春、明代万里等庄严的文稿都是好文稿。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古代十大兵书是什么?

全文共 3241 字

+ 加入清单

1.《孙子兵法》,孙武著,书中82篇,图9卷,现存13篇。

2.《孙子兵法》,孙膑著,书中39篇,图4卷。

3.伍兹,吴琪。书中有48篇文章,现有6篇。

4、吕望的《六塔》。现金存款6册。

5.战国时期齐人所写的《司马法》有150篇,现存5篇。

6.《廖伟子》作者廖伟,著有31篇,现存24篇,5卷本。

7.唐代诗人李沛写的《太白经》共有10卷,现存8卷。

8.姬晓新书,戚继光著,第18卷。

9.戚继光的《军事训练纪律》是一本15卷的书。

10.徐东、宋·著《虎钟经》,共20卷,120篇。

十本军事书籍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伍兹》、《刘涛》、《廖伟子》、《司马法》、《太白经》、《钱虎经》、《姬晓新书》、《史记》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法》、《武孙子兵法》和《孙武兵法》,是春秋末期孙武写的,共三卷。孙武,又名常庆,是齐国人,后归吴。他和吴元帮助吴攻打楚国,树立了少打多战的榜样。孙子的《孙子兵法》有13篇传世文章。第一卷:计划,战斗,计划和攻击,形式;第一卷:潜力,实际,军事,杂项,行军;第二卷:地形,九块土地,火焰攻击和使用。总共超过7000字。作者在唯物主义战争观的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运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措手不及、措手不及”、“坐享其成、坐享其成”等,已成为两千多年的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被称为“军事科学的圣书”和“世界上第一部古代军事书籍”。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被翻译成法语、英语、德语、捷克语和俄语。

孙膑的《孙子兵法》又称《孙祺子》,是战国时期齐国孙膑所写。孙膑是孙武的后裔,与商鞅、蒙克的时代差不多。最初的98本书,4卷,丢失了1000多年。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的山西汉墓中发现了11000多字30多件物品。第一部分有十五篇文章:擒庞涓,见魏王,问魏王,问陈济问基,选兵,月战,八阵,守地,备势,选兵,杀兵,延气,官一,等。下一篇文章包含15篇文章,包括:十轮,十个问题,略甲,客主分,好人,五个官员,士兵输了,正义,道德,失败,损失,男性城市,五度九胜,积累和分散,和非凡的正义。孙膑的《孙子兵法》是在《孙子兵法》、《伍兹》等兵书的基础上,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例如,征服国家、巩固国家、先备后动、必胜不可为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伍兹战国吴起(?——381年前),两卷。吴起是魏人。他以曾参为师,擅长战斗。他起初是鲁国的官员,后来去了魏、赵、楚等国,被楚国的贵族杀害。吴启能与他的士兵同甘共苦,在强兵服役。据说汉初伍兹有48篇文章。今天只有6篇文章和18篇文章,共计3000多字。这六篇文章是:策划国家,准备敌人,管理军队,讨论将军,应对紧急情况,鼓励人民。尚礼义、明课是他书的主要内容。《伍兹》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六韬传奇《六韬》是西周时期吕望写的,共六卷。姓姜,字尚,字子牙,籍贯不详,足智多谋,善用兵。他曾帮助周消灭商贾,并被封于齐。他是太史公,俗称姜太公。经研究,确认《六韬》一书是战国时人以其名义编纂的。“道”是战斗的策略,“六道”是、、、、、狗道。刘涛有60篇文章,2万字。这60篇文章的名称分别是:石闻、徐鹰、州府、大历、明川、刘绶、寿图、寿国、商县、莒县、赏罚、炳道、法器、文琪、文法、顺器、伊三、王毅、论江、宣江、李俊、殷夫、姜维、李俊、殷夫、尹姝、君实、齐兵、吴音、秉正、农器、君、三镇、季瞻、毕楚、君边、君边、 林箐、景南、金谷、觉良、陆帝、霍湛先秦时期的军事建制、管理、训练、行军、编队、攻防、战争装备、武器装备和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 这是一部流行的古代军事专著,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讨论,并附有注释、生动的语言和充分的推理。

廖伟子写了五卷。韦勉的故事不一样。一个是秦国的大臣,魏国的亮亮(今河南开封),他为秦国游说,被秦王重用。他被任命为国家指挥官,因此得名魏璇。一是魏惠王擅长军事战略。《廖伟子》五卷二十二篇:一日、官、兵、制、权;第二卷:攻击权、防卫权、十二陵墓、军事辩论和一般事务原则;三原官、永久治官、战斗权、重刑令、五制令、分封令;卷四捆五令,卒令,勒卒令,将令,卒令;卷五兵教,兵令。总共超过4400字。前12篇文章是关于政治和战争,而最后10篇文章讨论军事命令和军事制度。例如,“过去不可及,将来不可等”的“求己”政治观,以及“求己者”也“主张“惩办暴乱,禁止不义”的战争原则和“有权判断敌人,然后派兵”的作战思想等。,其中包含简单的辩证唯物主义。

春秋时期,司马让写了三卷本。让举的姓是田。当被尊为傅时,他改了姓。《司马法》为齐威王各部官员所撰,被称为《司马法》。这本书最初有155篇文章,但现在有5篇超过3000字的文章。这五篇文章是:仁、义、行、严、用。它的词语一般是以道教、义德、仁义组织为基础的。它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它声明战争的目的是安抚人民和停止战争。此外,它还利用夏、商、周三的代表性法规建立皇帝来指挥军队。它还在军队中建立贵族等级,建立严格的军事纪律,善于利用群众。论司马法的军事理论。

太白印经的全称是太白印经,是唐代李力写的《太白印经》,是上帝机制的敌人。总共10卷。该书分为10类,即人类计划、各种工具、战争工具、准备、作战计划、祭祀仪式、舒洁、处方、各种职业和各种风格。这本兵书是于君和王长明写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个国家内外都繁荣富强。它讨论了第二次军事进攻和防御的方法,包含了简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要素。

《钱虎经》是宋代徐东写的。这本书由20卷和120篇文章组成。其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静音的观点。前10卷主要讨论实际军事行动的问题。

姬晓的新书《冀晓舒心》,又名姬晓,是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与日本海盗作战时写的。它由18卷组成,每卷都在附图中示出。卷首包括“申请”、“培训”、“公开转让”和“或询问”,其中“或询问”是最重要的。正文共分为18篇,包括五节,操作令,阵法令,神谕兵,法律禁令,比较,营步,训练,战争,长兵,品牌斥候,短兵,射击方法,拳击经典,武器,条幅,哨兵,水手等。这本书注重实践,总结了经验和教训。这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籍。

《军训纪律》是戚继光在集镇军训期间写的。这本书有9卷和6卷杂七杂八的藏书。它和的新书被称为齐的军事脚本。

军事经典七书

军事经典七书是中国古代的七部军事著作。即《孙子兵法》、、司马法、刘涛、的三策、子、的右倾问题等七部兵书。当宋神宗元丰将这七个军事剧本颁布为武术时。南宋初,宋朝曾将这七部兵书列为选拔军官的考试内容之一,也是武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自宋代以来,“七经”成为古代军事著作的主要内容,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孙子兵法见“十大兵书”。

伍兹看了“十本军事书籍”。

司马法看到了“十大军事书籍”。

六塔见“十大军事书籍”。

黄石公的三部传记由黄石公分三卷写就。黄石公,又名葛商老人,有着不祥的人生经历。据传说,张亮打败秦始皇后,逃到郫县(今江苏遂宁北部),在葛桥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给了张亮一本《太公兵法》,声称13年后,“当我在冀北古城山脚下看到我时,黄石就是我。”十三年后,张亮跟随汉高祖刘邦,经过冀北。的确,他在古城山脚下得到了一块黄色的石头。张亮没有忘记这位老人的亲切,他在黄石去世后与黄石一起安葬。后世流传着黄石公写的军事著作《黄石公三略》。

廖伟子看了《十大军籍》。

李要求的全称是“唐太宗李要求权利”,或称为“唐李要求权利”。李靖写的旧书名实际上是晚唐和宋初的人写的。该书共分三卷,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冯维国和荆武功)的98条军事问答,字数超过10000字。《李求权》多以贞观遗风为蓝本,辅以《兵家总典》,包括作战训练内容。关于进攻和防御的原则、队形的变化、部队的指挥以及军队的教学和阅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前人的军事理论也有一些独特的解释,是研究唐代军事思想的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兵书阁与文星桥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兵书阁与文星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兵书阁与文星桥

兵书阁位于通道县西北50公里的戈冲乡占字岩村。它的始建年代,以遗存迄今的0梁记载,为清朝嘉庆十五年(即1810年)。与兵书阁一箭之隔,遗存一座三亭式廊桥,名叫文星桥。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清道 光二十七年(1847年),兵书阁和文星桥相继进行过维修,属于集桥、亭、阁、殿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系。兵书阁和文星桥坐西朝东,南北通面阔19.2米,东西通进深15.4米,通高14.72米,西侧建有一座祠庙,总面积为420平方米。

兵书阁系穿斗与抬梁混构纯木件楼阁式古建筑。清嘉庆年始建时为双坡屋面单层民居建筑。清道光五年(1825年),村民集资,重建兵书阁和文星桥,并在原阁殿的明间伸出二座高14.2米,三层六角翘角檐攒尖葫芦顶式楼阁,使其“整新俾宇,巍峨再出冲霄之像”。文星桥也颇有建筑特色,东头是双肩庶殿顶盖八字门坊入口;西端与山欹侧,建单檐庶殿顶门坊作出口;桥中部建重檐歇山顶式0,构成整长19.2米的廊桥,此桥不架于水上,而傲立于陆地。

兵书阁和文星桥的独特建筑风格,在通道侗族建筑史上亘古未有。它那浓厚的民族文化韵味,飘香四溢;在漫漫的历史风尘中,磨砺迄今,数百年不衰,实为侗乡苗寨文化之瑰宝。

1988年通道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发文公布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最近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戈冲乡:通道侗族自治县辖乡。1954年成立戈冲苗族乡,1958年划归县溪公社,1984年划归县溪镇,1987年恢复戈冲苗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7公里,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0.14万。乡政府驻戈冲。有公路通209国道至县城。辖肯溪、占子岩、戈冲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主要有竹木制品厂。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兵书峡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兵书峡位于东安县渌埠头乡,湘口岭村的湘江河畔,距江岸百余米的悬崖绝壁上堆叠有四块呈黑色长方形的石板,酷似四卷巨书。清朝道光年前《永州府志》记载:“崖石上有兵书,陡峭不得攀取。”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慕名前来考察,将此景观记入了《徐霞客游记》。传说此兵书乃是中外闻名的《孙膑兵法》,曾经有许多贪婪之人想据为已有都不能得逞,至于兵法从何而来,为何又不取不走,当地流传着许多有趣传说,你若有雅兴也可到兵书峡一游,便心神领会其中奥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