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隋文帝杨坚是什么民族(精选20篇)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芦笙节,这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盛大的节日。下面来说说芦笙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浏览

4494

文章

734

篇1:各民族庆祝中秋节的活动

全文共 213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就要来到我们身边了,你知道各民族庆祝中秋节的活动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各民族庆祝中秋节的活动,一起看看吧!

各地中秋习俗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猜你喜欢:

各民族庆祝中秋节的活动

土族的“打月亮”

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藏族的“寻月”习俗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蒙古族的追月习俗

中秋月下,蒙古族男女老少跨上骏马,披着银色月光驰骋在草原之上。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他们则朝西放马奔驰,紧紧追随月的足迹,不到月下,不止“追月”。

鄂温克族的供月习俗

鄂温克族同胞过中秋节以合家欢聚、供月为主要内容。节日期间还探亲访友,互相宴请。中秋夜晚,人们聚集于篝火旁,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广西侗族的“行月”习俗

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广西壮族的“祭月请神”

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们便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个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及上天的梯子。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此外,壮族还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则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布依族的偷老瓜煮糯米饭

布依族人会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再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收下老瓜,必须要请送瓜人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带来子女。对于这被偷的瓜,被偷的人家也不会在意,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各国中秋习俗

印度 · 明月节(排灯节)

印度明月节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古代印度,一只有善行的兔子,因为不能取得肉以供天帝的需求,便毅然投身火里,成了焦兔,天帝把它放到月亮里,以昭示他的高行。(不是很懂天帝的逻辑)

习俗:

在月圆之夜,印度的年轻妇女头顶5个重叠的泥水罐,站在骆驼背上,慢慢爬上沙丘,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明月节”又名排灯节。排灯节一般延续5天,纪念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智慧战胜无知。节日期间,所有建筑、水体都被扮亮,或蜡烛,或油灯。

斯里兰卡 · 月圆节

斯里兰卡的“月圆节”,也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外敌曾在月圆时节入侵,当地人被外敌追杀,被迫逃进了一片森林藏身。敌人误以为有埋伏,最终撤离,使得善良的人们幸免于难。(好像中国“年”的传说哦)

为了纪念这个月圆之夜,后人便将每年公历九月的这一天定为“月圆节”。

习俗:

“月圆节”这天,斯里兰卡全国放假。善男信女们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争先恐后地到寺庙或神堂去听讲经,拜月亮。

听拜之后,人们围坐在场院里,就着美食,端坐赏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娱乐,尽兴而散。

坦桑尼亚 · 月圆节

这么说吧,在以上所有国家的各式各样的中秋节中,只有坦桑尼亚的中秋节最萌~

每当公历九月的月圆之夜是坦桑尼亚的“月圆节”,各家各户的大门都轻轻地打开,人们静悄悄地走出家门,来到空旷处,围成一个个圆圈,默默地坐下,不样说话(这四个字请用东北话念),好萌~

直到皎洁的月亮高悬中天,人们才可以打破沉默,开始热烈地交谈,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拉开了序幕,欢渡一年一度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吊脚楼也叫"吊楼",多依山靠河,层叠而上,就势而建,呈虎坐形,最开始的时候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

吊脚楼是苗族的传统建筑,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也有居住,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的文化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捷径,吊脚楼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它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狭义方面的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

不同的民族因为文化、习惯、风俗等问题的不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通常被分为广义上的问题和狭义上的问题,那么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什么。

详细内容

1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2

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3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4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歌唱方法:由中国各族人民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方法,包括歌剧、说唱、民间歌曲和民族新歌唱方法。清晰的发音和高音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歌曲具有强烈的地方音调。流行歌唱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很少使用共鸣。表演形式主要是独唱,声音自然甜美,情感细腻真实,语言简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一、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区别

1、起源不同:

(1)民族歌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和《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原型,歌唱形式主要是喊叫和喊叫。

(2)流行歌唱起源于1900年,当时古代歌曲的美声和流行歌唱方法没有根本区别。1920年以后,流行歌曲的歌手开始使用麦克风,不再需要唱很多声音技巧,激励白人歌手失去稳定的节奏和节奏。

2、不同特点:

(1)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在第一阶段,真声被广泛使用,声音位置相对较高,主要是口腔共振和头腔共振。第二阶段继承了中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改变了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混入了假声。第三阶段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和运用美声唱法,扩大音域和音量,呼吸顺畅,表现力强,声音明亮集中,轻松自然。

(2)流行歌唱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实的声音唱歌,接近生活语言,温柔自然,语言简单;歌词一般更生活,口语;歌手很受欢迎,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独特的魅力是流行歌唱的重要艺术特征。在表演中,歌手除了完成歌曲演唱所需的一般节奏、语调和吐字清晰外,还经常使用强化声音或身体动作来实现情感表达。

3、演唱技巧不同:

(1)民族歌唱以真实声音为主,多采用腹式吸气法,其特点是吸气深,但量少;吸气管长,不利于高、中、低声音的统一;头鼻共鸣,辅喉、咽、口,胸少;喉咙适度开放,喉咙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放松下颚,抬高上颚。

(2)流行歌唱方法不要太注意姿势、嘴、鼻吸气动作,呼吸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多。完成正确的呼吸动作后,肺部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唱歌时吸气快,麦克风前无噪音。发音应该是平稳和温和的。二、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代表作

1.民族唱法:郭兰英的《我的祖国》、《南泥湾》、《山丹丹花开红艳》、《翻身道情》、《人说山西好风光》、李双江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北京颂歌》、《船北风吹》、《金梭与银梭》、《那就是我》、《美丽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阎维文《小白杨》《一二三四歌》《说心话》《想家时》《妈妈》等。

2、通俗唱法:刘欢《弯月》、孙楠《拯救》、张信哲《爱如潮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五大民族是哪五个?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五大少数民族是: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壮族、满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五大民族如下:

1、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

2、回族。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3、蒙古族。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4、壮族。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5、满族。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西安民族大学坐落在哪里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有三个校区。地址分别是:

1、武侯校区: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2、航空港校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航空港开发区大件路文星段168号。

3、太平园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太平园路1号。

西南民族大学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简称“西南民大”,2003年,在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西南民族大学有多少学生?

西南民族大学目前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2千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7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0余人。有50人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8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先后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7人先后为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9人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人选,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7人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人选,5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穿青人是什么民族的人 穿青人共有多少人口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南通大学来了一位新生,因为她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填写的是“穿青人”,从而受到很大的关注。不少网友都是第一次听说穿青人这个民族,所以对此十分好奇。据悉,穿青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和土族的后代,他们的传统服饰主要以尚青色为主。不过对于穿青人到底是不是少数民族其实是有争议的,之前有对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进行调查,结论是穿青人是汉人。但穿青人内部并不承认,所以目前采取的方式还是按最早的办法过渡。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其实是一个未识别民族,2014年,穿青人才作为一个民族首次写进身份证民族一栏。而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大概有67万人,目前,穿青人享受少数民族政策待遇的。他们最大的特点是都穿着一身青色的服饰,女性头上还会包着青布。

空青人除了过年之外,还会过农历四月八,这一天也是杀鸡宰鹅,是热闹过大节的气象。关于他们的起源,费孝通为代表的民族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在明朝征讨云南时随军迁移到贵州的汉人,后来因为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而慢慢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也有学者认为是汉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后形成的。不过他们自己认为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土著民族。

除了这里的穿青人,还有贵州"亻革家人"(注意,“亻革”是一个字,字库里没有)也是一样。虽然被写在了民族一栏,但他们是属于未识别待定的民族。

“亻革家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黄平、凯里、麻江三个地区,其中又以黄平的重兴乡、凯里的龙场镇最为集中,是“亻革家人”聚居区,现有人口不足五万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千百年来,“亻革家人”过着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农忙季节耕种农活,农闲时节男人射箭打猎,女人则做腊染、绣花衣。“亻革家人”的腊染、刺绣历史悠久,其以图案均匀、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而闻名。腊染图案与刺绣花纹服饰形成了“亻革家”服饰一大特点。

“亻革家人”自称是古代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人,从盛装服饰上可见一斑。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房屋以木板房为主,现在也有居民开始用砖瓦建造房子了。穿青人的由来介绍

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和民间向来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土著说

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见1985年《贵州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及2003年织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内部著作《穿青人历史与文化》)

分支说

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由于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集团。持这种观点的为以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见1955年费孝通《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

混合群体说

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见2006年《穿青人问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位于振新路415号,在无锡传统概念的城中边缘,振新路北端,南面与国棉四厂为邻,东、西、北三面均临运河并以运河为界,著名的西水墩位于本馆北面,与我馆隔(运)河相望。该馆占地12123平方米,展览面积7300余平方米,2002年10月被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筹建,2007年2月15日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对广大市民试开放。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以无锡茂新面粉厂(原名保兴面粉厂)保留保存的老建筑为基础,工厂原有厂房、大麦仓库、制粉车间及办公楼等均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建筑,至今仍十分坚固,外形保存较好。无锡茂新面粉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由我国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最早的企业之一,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缩影,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典型标本,从创办、兴盛、被毁、重建到解放后新生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筹建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历史文物资料,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无锡的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无锡,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振新路415号

乘车线路:无锡市内乘27、40、63、86、135、508等路公交在薛福成故居站下车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鬼方国是什么民族?鬼方国是现在哪里?鬼方国是白人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鬼方国,估计有很多小伙伴们都不熟悉这个国家,不过听着这个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鸟。鬼方国是我国历史上商周时期靠北方的一个国家。在甲骨文等一些上古史料中记载到,鬼方又被称之为媿氏、鬼方氏、鬼方蛮。他们所生活的位置就是现今陕西、山西地区一代,是当时商朝和周朝的劲敌。那么鬼方国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据说鬼方国都是白种人,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关于鬼方国的来历有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鬼方属于印欧人,是西方的白人通过亚欧大陆来到此处的。根据殷墟卜辞记载,当时商高宗武丁妻子将军妇好征鬼方,当时把俘虏的鬼方人作为人祭。根据现在科学家的研究,这些被用作祭祀的鬼方人都拥有着白种人的基因,而且还证明了在上古时期的东夷人也拥有着印欧人的基因。与鬼方不同的时候,这些古东夷人是从海上过来的,并不是从陆地。

第二种说法是鬼方士被狄的一个分支,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谓的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北地荒漠区域,主要是以游牧业为生,并非农耕业。在上古时期,他们被总成为“北狄”,带了夏朝被称之为“薰鬻”,到了商朝就被称之为“鬼方”,周朝称之为“猃狁”,汉朝就被称之为“匈奴”。

不管鬼方是属于哪里,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但是能够肯定的是,这个族群从上古时期开始就一直是中原人的主要军事对手。商高宗曾经因为阻止鬼方入侵,与鬼方爆发了3年的战争。后来还是在周人的协助下才阻止了鬼方向中原地区的入侵。到了西周时期,鬼方仍然是不间断的侵扰周人。

西周之后关于鬼方的记载就这么消失了。在《史记》当中记载北狄族群的时候只说到“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而且,“尧时被称为荤粥的,周朝被称为猃狁,秦称为匈奴。”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关于鬼方的记载就已经是彻底消失于史书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说春是石阡哪个民族传下来的?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侗族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活跃在“立春”时节前后。从“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这么一句春词可见说春之俗始于唐代。

说春,古名“鞭春”,其俗渊源甚古,时至今日,每岁“立春”时节前后,县内约有一百多个“春官”,手端“春牛”,走村串寨,或入县城,挨户说春。“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活跃在“立春”时节前后。从“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这么一句春词可见说春之俗始于唐代。

说春之人,称为“春官”。据考证:“春官”是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的官名,负责掌管邦国的礼节。据《周礼》记载:“以宗伯为春官,掌邦礼”。唐代也将礼部长官称为“春官”,从此朝中以“春官”为礼部的代称。历唐宋至明清,“司天官”属下有“春官正”“夏官正”等官名,明太祖设春、夏、秋、冬四官,谓之“四辅”。

“春官”在规定范围内说春,“立春”气节一过,说到哪寨哪家,就把“春牛”放置在哪家人供奉,第二年又去从哪家人说起。清末明初直至解放前夕,是“说春”发展的鼎盛时期,“说春”范围不再有地域之分,每年立春前后,艺人遍布全县各乡镇,活跃在仡佬、侗、苗、土家等各兄弟民族的村村寨寨中,时达数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万圣节最初是源自于哪个民族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在国外又被称为诸圣节,万圣节是年轻人们尽情玩乐的节日,万圣节最早又是哪个民族开始过的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万圣节起源的民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万圣节的起源

万圣节也就是西洋国家的鬼节,对他们来说万圣节就正像我们国内的中元节,到了一天他们会把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举办各种狂欢派对。

“万圣节”这三个字,最早起源自天主教教会。每年的11月1日,是天主教庆祝诸圣的节日 All Hallows Day 或 All Saints Day。

而在万圣节前夕,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前夕是塞尔特族人的年度丰收祭典,象征着一年的结束,以及新一年的开始。

当时二千多年前的塞尔特族人(即目前的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等)一年之中最害怕的日子莫过于十月三十一日的晚上,他们相信世人的生活是由神明所主宰的,而死亡之神 Samhain 在会在每年 10 月 31 日的夜晚会和逝者一起重返人间。

所以每年的这一天是塞尔特族人表达他们对太阳神的敬意,因为太阳神让他们的谷物丰收,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冬天!可是在这一个夜晚也是恶灵力量最强大的一天,传说中,每年到了这一天,所有时空的法则都会失效,使得阴阳两界合而为一。因此,这是游魂出没找替死鬼的唯一机会。

在 10 月 31 日晚上惊骇的时刻,活着的塞尔特人会为了躲避灵魂的搜索,在这天晚会上把家里的炉火灭了,营造出一个寒冷阴森的环境,并刻意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做成的服饰打扮自己成鬼怪的模样,口中发出可怕的声音,企图吓走灵魂也让灵魂分不清谁是活的人,而不能够找到替身;过了这个晚上,第二天就是万圣节,一切也就回复平静了。

万圣节起源的民族

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前一天晚上(也就是万圣节前夜),小孩们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万圣节起源的国家

万圣节源于宗教信仰和西方古历法(凯尔特树历),所以最初的涵义等同于中国农历的新年。后因为天主教将其定为“天下圣徒之日”,所以所有信仰基督教(天主、圣公宗、东正等教派)的地区、民族、国家都会共同度过这一节日。

万圣节主要以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和波罗地-斯拉夫语族国家为主,包括了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在内的多个国家。

亚洲主要是曾经被殖民或宗教文化薄弱的国家会有过万圣节的传统,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但诸如日本、泰国、中国等国也逐渐因为不同的缘故开始出现部分地区的万圣节庆典活动。如今万圣节几乎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可以说,有基督教徒的地方,就会有人过万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蒙古语称“潮尔”。

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其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但由于马头琴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吃白饭是哪个民族的待客之道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白饭是汉族的待客之道,汉族人大多数都习惯以大米为主食,所以待客一般也都以米饭为主。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五个阶段:

A.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E.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A.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

B.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如下)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形式颇有民族特色,中央塔楼采用侗族鼓楼重檐形式,东西塔楼采用苗族吊脚楼形式,以外观来强调黔东南是“苗侗之乡”。一楼鼓楼展示厅,陈列馆在二楼和三楼,由“黔东南概貌馆”、“少数民族风情馆”、“少数民族服饰馆”、“龙舟馆”和“现代民间工艺美术馆”等主题馆组成。

参观须知

1、免费参观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30停止入场)。星期一为休息日(节假日顺延)。

2、外地游客及一般观众可凭有效-件直接领票参观。原享受免费参观的未成年人、7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社会群体优先领票。

3、免费参观券凭本人有效-件领取,每人限领一张,不得重复领取、代领。另据黔东南州博物馆馆长张林透露,从2010年开始,将力争投入100万资金用于文物征集。

4.组团进入,可要求讲解员进行馆内民族风情的免费讲解(2012年8月3日装修后,讲解费定为15元)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

门票:从2010年10月起免费开放

交通提示

在大十字以南、韶山南路的尽头,步行或乘1路、2路等公交车均可

地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广场路5号

电话:0855-8061500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海南州民族博物馆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前身为州群众艺术馆文化组,1962年开始举办展览对外展出,1986年6月,正式建立民族博物馆。隶属海南州文化局。

该馆馆舍为一幢新建楼房,与州电视台共同使用,其中博物馆占主楼三层,群楼一层半。面积1,070平方米。

州博物馆现有三个基本陈列;《古脊椎动物化石》展览,以当地出土的--化石为主,《海南州历史文物》展览是以社会发展顺序来揭示该地区历史沿革的通史展,展出文物350件,《民族民俗》展览以藏族为主体,展出宗教文物及藏族人民生活,生产用品150余件。

州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5,000余件,其中主要大类有;历史文物4770余件,古化石90余件,民族文物200余件。

该馆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恰卜镇长风路50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以专升本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以专升本。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2年,是一所隶属于省教育厅并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实施高职高专教育的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和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两个校区,在沈阳校区和阜新校区办学。沈阳校区坐落于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45号,前身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2.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2栋,宿舍楼2栋,综合楼1栋,食堂1座,礼堂1座,配备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理科实验室、音乐教室、钢琴室、舞蹈室、画室、图书馆、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及设施。

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是全省唯一的省属朝鲜族学校,学校创办于1952年,1998年开始举办五年制大专。该校面向全省朝鲜族基础教育培养、培训师资,为我省经济、文化发展输送朝(韩)、汉、外语兼通的专门人才。

多年来,学校立足为朝鲜族基础教育服务,以师为本,突出民族特点,坚持“三语”教学;实施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战略,形成了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结合、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教育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哪个民族不吃牛羊肉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苗族、傣族、壮族不吃牛肉,因为把牛当作信仰;苗族也是不爱吃羊肉的民族

在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牛羊肉是营养价值特别高的肉类,但是一些少数民族是不食牛羊肉的,那是哪个民族呢?下面我就要来为大家推荐一下!

详细内容

1

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等,是壮、汉、布依、瑶、侗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牛魂节又称脱轭节,在农历四月初八,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

2

壮族人敬牛、爱牛的传统,充分表现在每年的牛魂节。这一天,农家会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

3

苗族人民不能够吃牛肉的主要原因,就是苗族他们的图腾上面都是牛,牛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吉祥”的含义。而且为了自己的信仰,是不能够吃牛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苗族人不能吃牛肉的原因。而且苗族人也不爱吃羊肉,不吃羊肉也就成为了苗族的风俗习惯。虽然不能吃牛肉,但是苗族人他们在平日生活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都是会提供鸡跟鸭。其中他们认为心和肝是最宝贵的部分。在食用的时候,都是要优先从长辈或者是客人开始,然后就到后辈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族乐器有哪些

全文共 168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乐器即中国的独特乐器。现一般流行的有琴、筝、箫、笛、二胡、琵琶、丝竹、鼓等,是代表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

器乐作品地方风格特点的构成,从技术方面讲,它涉及到音乐的整个基本表现手段(曲调的音高关系、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速度、音区、力度、音色、演奏法、织体等)和整体性的表现手段,它们是组成—首器乐作品风格特点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方民族大学校区有几个 师资力量如何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学生想知道北方民族大学有几个校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北方民族大学有几个校区

截至2018年7月,北方民族大学只有一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24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拥有文学、理学、工程、法学、历史、管理、经济学、艺术、教育、医学等24个二级教学系,共有本科专业7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的硕士生、本科生、预科生2.1万余人。有1332名教职工。北方民族大学师资力量如何?

截至2018年7月,学校教职工133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7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文化名家1人,四批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全国百万知识产权人才项目100名高层次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4人。介绍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NorthMinzuUniversity)它是中国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委大学,直接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由国家民族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学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塞上江南。前身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1984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