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兴摩崖石刻汇集20篇

长兴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辽东半岛西侧一座美丽岛屿,正在兴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石化产业基地。为此,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兴摩崖石刻,供大家参考!

浏览

4272

文章

527

篇1:莒南石刻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莒南石刻】莒南县境内大理石、蛇纹石、黄花石等石雕材料储量丰富。早年民间艺人曾用黄花石刻制烟袋嘴、葫芦、石环、手镯、健身球等小工艺品,只作观赏赠人之用,未形成商品。1968年以境内王家坊前一带蛇纹石化大理石为原料建起莒南第一家石刻厂。1987年莒南已有一个总厂,30个分厂,产品主要有大理石灯笼和大理石工艺品两个大类、近2000个品种。

莒南石刻产品造型新颖、美观,工艺精巧、细腻。大型石雕产品大理石灯笼,高7米,重达20余吨,造型奇特,气势雄伟,雕刻细腻,堪称一绝。工艺品中如子田龟、田子鹿、浮云巨龙、山水、人物、花鸟等小型摆件,玲珑剔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莒南石刻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450万元,创外汇达150多万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盘山摩崖石刻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盘山摩崖石刻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石刻

年代:唐至民国

地址:天津市蓟县盘山风景区

类别:石刻

盘山石刻位于天津市蓟县城西12公里的盘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京津唐三市之腹地,全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海拔最高864.5米,东经东经117°15′-117°30′,北纬40°--40°10之间。京秦、津蓟铁路交江于东南12公里的蓟县县城,京哈邦喜和宝平津围公路于风景区南部、西部、东部擦肩而过,津蓟高速公路直抵风景区。

自唐代以后,多有名人游历盘山题书镌刻崖壁,历经千年,现今盘山有摩崖石刻240处,其中题字90处,题诗120处,镌文22处,从石刻的形制可分为、碑类、塔铭、刻经、造像、摩崖、墓莂、题咏题名,以及诗文杂著等,几乎无体不包。从内容上可分即景、名物、记事三大类,从形式上可分题字、诗文、标语等。摩崖石刻从山下到山上随处可见。较为集中的地方有静寄山庄、天成寺、万松寺、东西甘涧、云罩寺、东竺庵、古中盘、盘谷寺、少林寺、千像寺等地,仅静寄山庄遗存就有石刻30余处,盘山最大摩崖石刻字径4.45米,盘山摩崖石刻最早出现在唐代,唐左金吾卫将军,御史大夫李从简游盘山舞剑台,在舞剑台上面摩崖镌刻“李从简曾游李靖舞剑台”10个字,这是盘山出现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盘山不仅是风景名山,其摩崖石刻也成了盘山一大人文景观。

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在盘山地区活动,自汉末,田畴隐居盘山之后,盘山在文化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加之风景优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向往之所,特别是清朝、康熙、乾隆、嘉庆三代皇帝对盘山情有独钟,仅乾隆就游历盘山32次,留下诗文1366首。

盘山石刻是历代文化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为研究盘山的历史,及这一历史名山的发展,提供了珍贵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鹿独秀山摩崖石刻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周鹿秀山摩崖石刻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周鹿独秀山摩崖石刻位于马山县周鹿镇周鹿街东北约300米独秀山,时代为明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2011年,周鹿独秀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周鹿镇:周鹿镇位于马山县西部,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城镇。该镇东临林圩镇、乔利乡,西与双联乡接壤,南靠片联乡,北与大化古感镇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3公里,距南宁市110公里,是马山西部主要交通枢纽。全镇共辖11个行政村,148个自然屯2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834人。辖区总面积21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6.3公顷(其中水田2132.13公顷,旱地67。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石堰幽寻石刻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石堰幽寻石刻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堰幽寻石刻

位于红安县杏花乡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从右至左分别凿出三个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宽0.2米,阴刻楷书“皇明万历岁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宽0.45米,字迹风化,经清洗拓印,分析其内容为“石堰幽寻原系八景奉谕禁止以后不准毁坏如有毁坏此沟内石者同众公处沙平会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宽0.4米,阴刻楷书“咸丰三年众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该石刻记录了古黄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寻”形成时间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维护等信息,填补了地方志相关记录的空白,也是目前红安发现最早的有关文化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黄陵寺摩崖造像及石刻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黄陵寺摩崖造像石刻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寺摩崖造像及石刻(邻水县)

位于邻水县龙桥乡黄陵村黄陵山南崖和东崖约500平方米的崖岩壁上,共计摩崖造像3龛,摩崖石刻题记7幅,岩墓4座。建造于宋代,延续于明清。

摩崖造像3龛,造像42尊,开凿于宋代。

正视,作金刚座。左右各2尊弟子、菩萨像,服饰已完全汉化,无佛教造像装饰特色。造像比例适中,线条流畅,保存完整。

摩崖石刻题记7幅,岩墓4座,是和尚火葬墓从墓葬雕刻风格特征看,3座崖墓均系宋代遗物。均分布在黄陵寺山东崖石壁上。

据县志记载:“黄陵寺系宋淳熙年间建造,在治南五十里,悬岩佛像甚多,高者长丈余,镂刻俱极端严。”可见黄陵寺石刻造像应是宋代雕塑无疑。从碑记也可证实这一点。据调查,黄陵寺原有三大殿和左右厢房等建筑,加上寺后山顶的“经楼”,规模相当宏伟。现仅存石刻造像及寺庙遗迹。2004年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以瘗窟东侧外延50米,南以5号石刻南侧外延80米,西以1号窟西侧外延100米,北以3号窟北侧外延8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长兴围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长兴围为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兴围(花螺墩),位于宁新街道大圳村花螺墩,始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三堂六横三围围龙屋。分布面积153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107.4米,进深67.8米,建筑占地面积6533平方米。2009年12月,被列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

大圳村:梅州市兴宁市大圳村位于宁新办事处的东北。大圳村辖19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513户,人口2113人;耕地面积1046亩。大圳村年平均气温为21.4℃,年降雨量约为1227.3毫米,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北山石刻

全文共 1557 字

+ 加入清单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洞庙及石刻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高洞庙及石刻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洞庙及石刻

年代:明、清

类别:古建筑

公布时间:2004年1月6日

地址: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明月镇高洞村

简介:高洞庙位于明月镇高洞村,高洞庙现存正殿及僧房,建筑面积365平方米,正殿坐东朝西,素面台基用条石围砌,高0.7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九架梁用三柱,单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面阔三间13.6米,进深8.4米,通高7.15米,檐高3.9米,柱径0.41米,覆盆式柱础。僧房素面台基用条石围砌,高2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十架梁用7柱,单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面阔三间11.5米,进深13.1米,通6.9米,檐高2.8米,柱径0.4米,阶梯式踏道10级。

高洞村:高洞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歇石摩崖石刻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小歇石摩崖石刻位于梅县雁洋镇阴那山灵光寺山门外的粲花馆门前。石高约1.5米、宽约2.5米,石上凿刻李士淳题写的诗。阴刻,楷书,每字约0.12平方米。文曰:“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李士淳,号二何,嘉应州(今梅县)人,明崇祯年间曾任翰林院编修,为明代遗老,对清有不臣之心,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潜归隐居阴那山灵光寺。石刻后侧有李士淳募建的“铁桥”。

雁洋镇:梅县雁洋镇地处粤东北,位于莲花山脉的五指峰下,隶属于梅州市梅县,是-元帅的故乡。全镇辖27个村,2个居委会,279个村民小组,31852人。雁洋镇是-元帅的家乡,位于东经116o20′、北纬24o50′,梅县东北部,东、南、西、北四面分别与大埔英雅、梅县三乡、丙村、白渡、松南镇接壤,西南距梅州市区33公里,距丙村镇9公里,距松口镇16公里。雁洋古时多为湖洋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石棚山上。石棚山上石刻很多,共有29处。有金代石刻“新设山路记”题刻、明代石刻“廖世昭题刻”、“小九曲”、王同“高行清风”题刻、清代石刻“吴廷翰诗刻”、“王先谦题刻”、“师亮采题刻”以及“万花岩”、“锦岩”、“石曼卿读书处”等无年款的题刻。碑刻有明代“畏岩”碑和“太守张公去思碑”等。

石棚山石刻的书体,有篆隶楷行,各具功力,题刻多题岩石之形态,景与题刻融为一体,更为引人入胜。这些石刻是研究海州历史、地理以及明清以来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石棚山东涧沟,南至石棚山南涧沟,西至石棚山西涧沟,北至王庄水库南堤坝。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等高线75.5米,南至等高线124.5米,西至石棚山西涧沟,北至王庄水库南堤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阆风岩摩崖石刻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阆风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办事处七星岩景区(社区)阆风岩上,共有明至现代石刻22题,其中明14题,清1题,民国2题,现代3题,不详2题。阆风岩摩崖石刻主要分布于含珠洞内外、阆风岩东南壁及东壁。文体丰富,字体齐全,年代连贯。题者中还包括了朱德、华国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明代王泮题的“含珠洞”,高1.30米,宽0.66米,是阆风岩楷书石刻的重要代表。此外,含珠洞中还有石线观音画像一副,尤为珍贵。阆风岩摩崖石刻艺术价值较高、内涵深厚,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七星岩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岗街道:黄岗地处历史文化名城--肇庆市区的东部,位于广东中部偏西,粤西与珠江三角洲交汇处,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是粤港澳通往祖国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总面积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万人,下辖12个村委会和两个社区居委会。肇庆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1℃,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港口铺摩崖石刻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港口铺摩崖石刻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江摩崖石刻,位于清江乡车下村西北6华里左右的港口铺独立岩下,岩前白沙绿水,四周空旷宁静,与船滩镇河潭村相望。独立岩为红色砂质岩,外貌扁平。岩前2米处,有一淤积而成的泥沙台地,为岩刻挡风抵水的天然屏障,是该岩刻历时700余年仍能大部分保持清楚的主要原因。整个岩面长约30米、宽20米左右,上有宋元摩崖石刻文字及图画十米处。崖刻呈-式,字为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长约3.75米,诗文字大小不一。拟书:“辛酉嘉泰元年七月十九日姜宅在此修船,匠人吴监谩志云耳”。3行直排揩书,字5厘米见方,南宋(1201年)镌刻。“丙寅嘉泰定三年五月初六日刘监公”。2行直排楷书,字5厘米见方。元代(1326年)镌刻。“玉卓岩崖几暑寒,因营石室涉江干。山川千载谁为主,笔记今留万古传”。4行直排楷书,字10厘米见方。“大元至正三年岁次癸亥良月朔日简轩宋子景龙因营石室对江之北山到此题留记”。5行直排楷书,字8厘米见方。“马”画,高16厘米、宽23厘米。“莲花”画,一为高11厘米、宽20厘米;一为直径18厘米。“武士掮抢”画。“塔”画,高28厘米、宽10厘米。“佛”字。

这里早年有人居住,并利用有利地形建造房屋。据推,此地宋元时曾有一座寺庙,因修河改道,水位上涨,河床积淤才迁走。此崖刻,1984年列为武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江乡:武宁县辖乡。1950年属清江乡,1958年改石渡公社,1962年改清江公社,1984年复置清江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9.9公里。面积120.5平方公里,人口1.4万,以汉族为多。乡政府驻清江街。辖龙石、大田、汉桥、桐埠、腁头、清江、罗洞、车下、漳潭、茅田、殿下11个村委会。修河流经境内,可四季通航。清江至武宁公路横贯东西。乡办企业主要开采锑矿石和加工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八百洞天”石刻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八百洞天”石刻位于奉新县赤岸镇华林村湾里组浮云山腰的李八百洞口的一块花岗石壁上,为宋代石刻。石壁下方有一洞,“八百洞天”阴刻楷书,两行直刻,每字长0.25米,宽0.2米,左下方分五行署“蜀士李八百自夏后戊戌隐此,大宋癸亥嘉泰三年,五千八百三十六年闵敬中题”。石洞传为李八百修仙之所。李八百,名常真,蜀人,生卒年代不详,其自称年八百岁,或云日行八里,故称“李八百”。“八百洞天”石刻对了解当时的宗教在此地发展有一定的佐证作用。

华林村:华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北盘江铁索桥及石刻群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北盘江铁索桥是滇黔公路上的天险之桥,距晴隆县城东24公里,称“滇黔锁钥”,有“天险能挡万兵”之称。明贵州布政使朱家民(云南曲靖人)于明崇祯元年(1628)建盘江铁索桥,崇祯三年(1630)竣工。

1936年10月,贵州省建设厅将铁桥改造建成汽车通行的钢索悬桥。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抗战需要,1938年10月,西南公路局又把钢索悬桥改造成双车道、载重为15吨的钢桁构桥。

晴隆县——北盘江铁索桥及石刻群,途径G320国道,驾车约行驶40分钟,无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崆峒岩摩崖石刻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崆峒岩摩崖石刻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民国 阳春 崆峒岩摩崖石刻 位于阳春市城西崆峒岩洞内。原有石刻近百题,因年久风化剥落和人为的损害,现保存较完好的44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其中摩崖石刻37题,碑刻7通。阳春崆峒岩,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黄帝问道于崆峒”而得名。它与河南汝州,陕西临洮、岭东定安的崆峒诸山并列。洞内石钟乳奇特,岩洞宽广,历代文人骚客纷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临探胜。崆峒岩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点,有题字、题句、题诗、题铭,内容有描情写景、状物记人,字体有篆、隶、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岩”三字及其联语:“洞开重门虚旷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点隐冥处,变态万种透天机。”石刻高1.8米、宽1.4米。“崆峒岩”三字,每字径0.52米。刻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作者王许之,高安人,万历元年官电白令。其次为明万历十三年刻于岩洞后厅右侧岩壁的阳春知县张文浩题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礼部尚书曹秀先游崆峒岩,为姜山重修崆峒岩题“岩亭”二字,字大0.47×0.58米,笔墨雄浑。曹秀先还撰写“慧石铭”,寥寥数语,尽将岩洞生新、众人惊异等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千岩表”三字,萧丙堃摹,横书楷体,铭语、落款为楷体阴刻,是摹仿韩愈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在阳山县城北部朝阳洞侧一巨石的题刻。岩洞内还保存了明清二代各任知县的题字、题句、题诗等,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石刻已风化剥落,字迹模糊不清。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望山摩崖石刻群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西望山摩崖石刻群为息烽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望山摩崖石刻群,位于息烽县西山镇鹿窝乡的西望山山脉,201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查明分布于西望山脉的摩崖石刻共23处。桂诗成所题的“西望山”三字,竖向楷书阴刻,每字50公分见方,离地6米。“夫容障”三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40公分,宽30公分,离地2米。“伏狮”二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43公分,宽40公分,离地10公分。“鹿溪”二字,横向楷书阴刻,每字40公分见方,离地2米。“松谷”二字,横向楷书阴刻,每字30公分见方,离地2米。“雨花瀑”三字,横向楷书阴刻,每字30公分见方,离地1.5米。“佛香湾”三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40公分,宽36公分,离地1.7米。“龙脊”二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40公分,宽30公分,离地10公分。任可澄所题的“天柱峰”三字为横向行书阴刻,字高1米,宽70公分。“天风岭”三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53公分,宽35公分。“翠淑巅”三字,横向行阴刻,字高41公分,宽27公分,离地1米。牟汉平所题的“天门石”三字,横向楷书阴刻,每字30公分见方。王佐所题的“梯云”二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40公分,宽30公分,右侧是桂诗成等的登西望记事石刻,约50余字,字为阴刻,离地1.6米。吴南秋所题的“万杉岭”三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40公分,宽30公分。徐笃光所题的“凤凰池”三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50公分,宽42公分,离地4米。毛光翔所题“万壑呼嵩”四字,上横向楷书阴刻,每字50公分见方,下横向行书阴刻“翠屏”二字,离地2.5米。邓匤元所题的“崛起南天”四字,竖向行书阴刻,每字50公分见方。王延直所题的“龙首峰”三字,横向篆书阴刻,字高50公分,宽30公分,离地1米。蓝子云所题的“万卷书”三字,坚向行书阴刻,字高40公分,宽30公分,离地2米。“石楼关”三字,横向楷书阴刻,字高40公分,宽25公分,离地80公分,左侧竖向行书阴刻现可辨的只有“祯题”二字,其题刻人和年代均尚未考证。(任可澄、毛光翔、徐笃光、桂诗成等是当时的军政要人。王延直是逻辑学者。有的还是黔地有名的书法家)石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鹿窝镇:鹿窝乡位于息烽县城西北部,地处乌江南岸、西望山北面,东与小寨坝镇、西山乡连界,南与九庄镇毗邻,西与金沙县隔河相望,北与流长乡接壤。全乡土地总面积97.85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共3962户、16012人,其中,少数民族176户67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3%,移民户119户47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乡内最低海拔760米,最高海拔13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天下第二泉庭院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

天下第二泉指的惠山脚下的二泉。该泉相传为唐大历年间无锡令敬澄开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中池为方形,紧靠上池。据《惠山记》载:“活水细流,澄澈可爱。”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上池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特别是提脚踩的位置,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纪录。

下池最大,为长方形,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纵约7米,横10米,深约0.33米,位于漪澜堂下。每年秋季阴历七月半的晚上,皓月就会倒映在池中,形成天然的“二泉映月”。池壁有明弘治年间所凿石螭首,俗称石龙头,是惠山九龙十三泉中的第一个龙头,形制苍劲古朴,泉水经螭口流入方池,颇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情趣。池前有太湖石,叠成观音立鳌鱼状,世称观音石,右有“轻舒翠袖”的龙女石,左有“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石,石下镌有四言铭文,落款“蕙岩”,为明代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中遗物,乾隆年间移此。明邵宝记有:“正德五年春三月,锡人浚惠山之泉,秋八月功成,凡为池三,为渠二,为亭、为堂各一,而三贤(湛挺、李绅、陆羽)祠故在泉上。”方池北边墙上,嵌有雍正五年(1727年)吏部员外郎王澍书“天下第二泉”大字题刻。

宋高宗赵构南渡,曾于此饮过二泉水,后筑二泉亭,故顶饰双龙嬉珠,题额“源头活水”。二泉亭中有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题书“天下第二泉”的石碑,高0.47米,长1.70。另有一横碑,.高0.32米,宽2.90米,上镌明万历四年进士、布政史右参政永嘉《修泉亭记》、清宋之晋《天下第二泉说》、王澍《重修惠山亭泉记》。旁有《修漪澜堂记》碑,高0.55米,宽1.10米,为知县杨润14岁的儿子懋勤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书。

后人把陆羽评泉、苏轼题诗、王澍书法相提并论,称为“二泉三绝”。2006年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作为唐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花石峰摩崖石刻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花石峰摩崖石刻为怀集县文物保护单位。

花石峰摩崖石刻 位于怀集县怀城镇西25公里梁村和岗坪交界地方,分别镌在“望岳岩”(又称玉山)、“四门岩”(又称丹山)、“道士岩”(又称大沙石)三座石峰上,以望岳岩为最多。现存明至民国的石刻10多题,除两题为中楷诗文外,其余题刻字径均在0.3米以上,最大的达1米,以楷书占多,全是阴刻。在望岳岩,有明景泰四年(1453年)怀集教谕黄昭书刻的“玉山三洞”四个楷书大字;字径1米;有县内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的林凤来书刻的“南岩”二个楷书大字;有明隆庆年间当地秀才梁玧环题“通心岩”三字的石刻及其兄梁玧玳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7年)描绘望岳岩风光的诗刻;有明万历二十三年到怀集当县令的夏获秋(四川举人)所题刻的“天地分时元有此,乾坤佳处更无双”的石刻,在其旁有2米见方的大楷“寿”字石刻;有民国年间怀集末任县长林毓培题的“花石风光”石刻等。在四门岩有“赤水丹山”大楷书题字石刻以及描绘花石诸峰的诗文石刻。在道士岩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贡士梁宗禹的“壶天”题字石刻等。

1984年怀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怀城镇:怀城镇位于怀集县中部,地处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东毗邻汶朗、甘洒镇,西连接闸岗、梁村、冷坑镇,南与国营大坑山林场、永固和坳仔接壤,北与连麦镇相连。总面积262.02平方公里,辖管41个村委会(居委会)、490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2000年来全镇总户数15786户,人口78418人,其中农业人口68724人,劳动力43662个。耕地面积3954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陡坑石刻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陡坑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营山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与渠江之间的分水脊之上。由于受地形地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诸多影响,经常发生干旱。明清以来,曾遭受大旱三百余次,故有“十年九旱”之说。大旱之后,常又发生洪涝,形成旱涝交错,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史志》有“田土龟裂”、“禾苗枯焦”、“赤地千里”、“粮食绝收”、“米珠薪桂”、“吃树皮、草根、白泥”、“人相食”、“饿殍载道”、“尸横遍野”等悲惨景象的记载。县内陡坑电站附近一石壁上,镌刻清末出现的两次大旱灾的史实就是一证。此石刻虽经近百年风雨侵蚀,但字迹清晰可辩。其文曰:光绪甲辰五月中旬旱既太甚禾枯可焚百般祈祷效无一分群说有验昔年陡坑道光四年旱亦绝伦众用水车车水未旬忽有大龟水上现形是夜滂沱大慰苍生今同昔旱故事奉行立坛祷雨四境绅衿车十余架观数千人惟冀冯夷旱降厥灵若慰民望万户沾恩果于次日霖雨如倾因此志文以示众生总领(姓名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念四日四境同刻渠江支系流江河,是县境唯一大河,流经陡坑乡营渠界地,形成10多米高的自然瀑布,坎下深潭系陡坑。石刻记载旱甚提潭:“大慰苍生”之事,但仍有“赤地千里”、“尸横遍地”之惨象。1965年1月,陡坑电站竣工,沿江164个电灌站,为农业旱涝保收提供了保证。至此,石刻文中之事已成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天池寺附近石刻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天池寺附近石刻位于九江庐山,明代敕建为天池护国寺。有匡庐首刹的称誉。思想家王守仁在天池山作三首绝句,题有庐山最高处,聚仙亭二匾。

庐山在元末的战乱中遭到很大的毁坏,入明以后,庐山各处被毁的遗迹陆续得到修复。特别一说的是,在前代不显的天池寺(整个宋代写到天池山、天池寺的诗不过二十来首),明代敕建为天池护国寺,该寺在明政府和江西官员的特别扶持下极为兴盛,有“匡庐首刹”的称誉。故明代写天池的诗多达数百首。其中,思想家王守仁在天池山所作三首绝句,得到王畿、冯曾、王宗沐、邹元标、赵用光、李春熙、区大相、李春熙、邵经济等人的唱和。其《文殊台夜观佛灯》写天池寺侧文殊岩在夜晚往往能见到灯点闪烁的奇妙景观,人称“佛灯”,天池寺僧又称其为“圣灯”,自北宋开始被人记载以来,两宋间亦有数诗专写这一幻景。王守仁此诗以浪漫的情致状写这一奇景,允称佳作。明人写这一景观的诗多至数十首。天池山上的明人石刻也很多,如王守仁在此题有“庐山最高处”、“聚仙亭”二匾;嘉靖六年,江西左参议陈沂游天池寺,感而写《天池》七律一首,后刻石于寺旁斗姆龛石壁,此诗一直保存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