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那马革命老区【推荐七篇】

浏览

4195

文章

7

篇1: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暨滨州市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是由中共惠民县委主办,面向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基地位于惠民县城北部,原武定府衙古建筑群东侧,始建于2012年8月,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分渤海革命史第一和第二院落、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院落、主题广场、英烈碑廊5个展区,系统总结回顾了从1937年到1950年期间,渤海革命老区军民一心支前抗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2013年7月1日,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开馆暨滨州市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自2013年7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先后接待中央及省市县各级领导、学员520余批次,共计29600余人。先后被授予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山东省爱国教育基地、山东省保密示范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共党史研究教育基地等。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暨滨州市党性教育基地作为追记缅怀历史、弘扬老渤海精神的场所、党性教育的模范基地和对外宣传的窗口,下一步将立足当前,坚持边办学、边提高,不断强化管理,扩大影响,挖掘内涵,强化功能,促进升级,切实把教育基地维护好、开发利用好,把基地打造成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党性洗礼、提升党性修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宁德梅坑老区革命史展览室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宁德梅坑老区革命展览室

梅坑老区地处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西北部,平均海拔800多m,地域面积50平方公里,设坑头、上洋、后洋、梅溪四个行政村。这里一度成为宁德革命的中心区域,在此重建了0宁德县委,成立了宁德县苏维埃政府。

在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前的24m2的梅坑老区革命历史展览室内,陈列着梅坑老区革命简史、梅坑苏区全景图、革命先驱简介、革命遗址等历史图片资料和革命遗物等实物。它们帮助我们了解昨天发生在梅坑老区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件,并为今日老区发展提供历史启迪和精神动力,同时,它又是一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催人奋进的进行曲,它将对老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霍童镇:宁德市辖镇。1958年设霍童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北缘,距市府23公里。面积165.8平方公里,人口3万。霍童溪横贯全境,自古是屏南、周宁2县木材、毛竹运输要道。辖霍童、郑厝、文湖、湖头、石桥、大石、凤桥、小石、兴贤、胜门、外表、柏步、坑头、上洋、梅溪、后洋、桃坑、里后山、吴松、溪南、邑坂、枇杷洞、东岭23个村委会和洞天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 霍童镇详细信息++支提山宁德洪口水电站加洋水库戚继光公园霍童溪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双龙戏珠瀑双仙谷云雾景观千斤顶峭立山林金山碧水湾双仙瀑莲花石漈里瀑情侣石支提山百丈瀑双仙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位于历山镇望仙村,2007年7月1日建党节前夕建成并免费开放,由垣曲县该县民营企业家杨金玉投资创办。目前已成为爱党、爱国教育基地。

垣曲是革命老区县,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垣曲县委,1938年成立抗日人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县先后有780余名英烈为国捐躯。为了不忘历史,教育后人,2005年,垣曲县民营企业家杨金玉萌发了创办革命老区纪念馆的想法,他选择在当年抗日政府所在地历山镇望仙村,租用原乡政府办公场所,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7年“七一”党的生日这天正式开馆。该纪念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设立36个展室,收集各类文物展品1200余件,收集历史图片300多幅,如今已实行了免费开放。

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垣曲县国防教育基地、垣曲县青少年教育基地,荣获市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建设先进单位、县政府颁发的文化公益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纪念馆不仅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成为展示垣曲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受到当地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洞革命老区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中洞革命老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洞位于惠东县高潭老苏区东北面,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交界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是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后方基地。

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到高潭发动农民运动。1925年高潭在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时成立特别支部,翌年在中洞成立了2个支部。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中共东江特委组织发动了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后,彭湃决定把中洞建设成为后方基地,海陆惠紫四县工农武装先后进入中洞。随后,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也先后进入中洞,领导指挥东江秋收起义并取得胜利。10月,南昌起义部队转战东江,十一军二十四师余部进入中洞,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这标志着中洞后方基地的正式形成,在东江革命历史上称之为"东江红都".10月底,东江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红二师和农民武装从中洞出发,收复海陆丰各市镇及惠阳、紫金部分地区。11月中旬,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后,中洞亦相应成立乡苏维埃政府,从而开创了中洞后方基地鼎盛局面。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洞作为后方基地,被国民党大肆施行"扫帚过三刀,石头用火烧"三光政策,全村被夷为平地,不上千人的中洞,惨遭杀戮或被迫逃亡的就有700多人,绝户160多户。中洞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2年1月,惠州市、惠东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对中洞革命旧址进行修复,11月基本竣工。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以及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红军井,红军军需处、后方留守处,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俱乐部,红军炮台、瞭望哨等旧址被修复,并重修中洞革命烈士纪念碑。

中洞革命旧址修复后,现成为惠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惠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惠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中洞村:中洞村隶属惠东县高潭镇,地处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五(华)五县的结合部,距惠东县城112公里,距海丰县城45公里,距紫金县城50公里。中洞村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890人,中洞村在东江革命历史上被称为“东江红都”。如今,重修后的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所在地———百庆楼显得庄重而气派。是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原名为岔河烈士陵园,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岔河东滩米厂院内,70年代初又迁至岔河水产大桥西侧磷肥厂院内,规模较小,1982年又从磷肥厂院内迁至小河东,集中安葬3名烈士。

2009年,为了贯彻省、市、县关于抢救维护和集中迁葬辖区内零散烈士墓的精神,岔河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的零散烈士墓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通过与烈士亲属座谈协商,逐一签订《烈士墓集中安葬协议书》,开始了烈士墓动迁和岔河镇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工程,并进行了正式命名。于2011年清明节迁移并扩建,项目总投资30万元。墓地现位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岔河镇南塘大圩东侧(原复圣村圩庄组大圩东侧),陵园占地面积3.8亩,建有纪念塔一座,烈士墓18座。2014年清明节前,镇政府投入40万元,对烈士陵园部分设施进行了改造。

陵园中间建造烈士纪念塔一座,面南背北,总高度8.1米,由大理石贴面,其中台面向上高度1米,塔基座呈正方形,长宽为4米。塔上方为红色五角星,正面刻有金黄色铜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的北面建有18座卧式烈士墓,墓地由地面抬高60公分,建成一座平台,烈士墓前后两排,由东向西,每排9座墓,墓套全部采用优质黑色大理石制作,上面精工刻有烈士姓名及其碑文,墓地四周建有护栏,整个平台地面全由大理石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革命老区之一的大别山在哪里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革命造就历史,历史改变影响后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经历了无数次革命才走到了今天,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之所以有现在安逸生活的状况,全部归功于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的先辈们。大别山是个革命老区,不妨来城市文化里看看吧。

大别山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凡第一次听到这个山名的人都觉得这名字太与众不同了,为什么叫大别山呢?追根溯源,这是和大别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渊源有关的,大别山脉连绵千余公里,是中国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别山南山北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植物也差异也很大。

相传西汉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在二十岁时曾游历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的许多名山大川,当他登上了大别山主峰后,观赏了南北二侧的景色不禁感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得名。

大别山主峰为什么叫白马尖呢?相传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刘庄为铭记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到中国传播佛教,在黄河流域的洛阳兴建了白马寺,为了在长江淮河流域也宏扬佛法,又命名长江淮河分岭的大别山主峰为白马尖,此后就有了“北有白马寺,南有白马尖”一说。

1947年夏天,刘邓(刘伯承-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大别山区位独特,位于华东地区,靠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与湖北重镇武汉,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你可能也喜欢:

无锡特产都有哪些,你知道吗

杨贵妃墓,讲述红颜不寿的故事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渤海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基层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我整个华东战场的重要后方基地。渤海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曾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计55个县、市,版图面积约54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114万。区域涉及今山东省的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德州市、济南市、河北省的沧州市以及天津市的津南地区。

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先后有82万民工车轮滚滚大支前,出动大小车13万辆次,牲口近百万头,向前线运送军粮两亿七千万斤,占山东全部支前用粮的三分之一,全力支援前线作战;近20万优秀子弟参军入伍,走出了四十三军、二十八军、三十三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等英雄部队;6000名干部随军南下,建立巩固新政权;作为华东战场的战略后方基地还供养了中共华东局转移来的40余万人达一年之久;走出了380余位曾担任副军、副省以上职务的老领导、老将军;55308名渤海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毛泽东主席曾亲笔批示“在一切官兵关系恶劣,纪律不好,战斗力薄弱之部队,应采取渤海整军经验”,对渤海区的新式整军运动给予高度评价。陈毅、粟裕、许世友、肖华、毛岸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曾在渤海区工作和战斗过。渤海老区及其人民以其斗争精神铸造了为后世广为传颂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

为传承老渤海精神,告慰先烈,激励后人,2006年4月,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兴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园区占地530亩,建筑物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包括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渤海革命纪念塔、模拟长城、烈士英名录长廊、英雄群雕、烈士墓区等主要建筑物。墓区共安葬着297名烈士,其中有127位为无名烈士;烈士英名录碑廊,镌刻着渤海区5530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及详细信息。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9月,正式开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

开园后,渤海园在弘扬老渤海精神和激发全社会爱国热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于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8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批准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2012年11月16日,渤海园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12月渤海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此外,我园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在滨州市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被评为A级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