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暑大暑的意思(精选十篇)

浏览

7335

文章

10

篇1: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小暑即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而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因此称为大暑,表示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到来了。在民间有俗语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炎炎酷夏的暑热程度。

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

时间不同:

小暑的时间是公历7月6-8日;大暑的时间是公历7月22-24日。

气候不同:

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雷暴频繁,进入伏期;大暑时节正值三伏中的“中伏”阶段,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

气温不同:

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三候不同:

小暑的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大暑的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暑和小暑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大暑就是指天气非常炎热,已经进入夏季烧烤模式。小暑,天气开始变得炎热,并不是特别热。

大暑和小暑都是二十节气里面的节气之一,时间都是在夏天。对于大暑和小暑是什么意思呢?小编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暑一般指的是夏天,温度高,天气炎热。大暑是炎热之极,一般是夏天最炎热的时候。大暑要比小暑炎热一些,气温更高。小暑表示进入夏天,炎热模式开启。

2

大暑和小暑区别:

1、时间不同:小暑一般发生在每年7月6日-8日,大暑发生在每年7月22-24日。

3

太阳所处的位置不同:小暑时候,太阳到达黄经105°;大暑时,太阳到达黄经120°,两个节气之间相差15度。

4

气候特点不同:小暑时候,天气刚刚开始变得炎热,进入最伏旱期。大暑时候一般进入“中伏”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伏天,要做好中暑的工作。

5

习俗不同:小暑到来时有些地方会晒书画、衣服,吃藕、黄鳝等食物的习俗;大暑到来时民间流传着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传统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暑小暑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56 字

+ 加入清单

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节气,在每年的阳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表示天气酷热,最炎热时期到来。这时气温最高,雷阵雨较多,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552 字

+ 加入清单

大暑是什么意思,尤其是谚语中“大暑小暑不是立秋处暑正当暑”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是什么意思最新,欢迎阅读!

大暑节气后要热多少天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期间之所以这么炎热,首先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南京经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酷暑,降水较少。另外,通常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节气最为炎热。

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晴朗时,经常骄阳似火,酷热难耐;阴雨时,则闷得让人难以喘气。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大暑到,暑气到”等谚语。

紧跟大暑节气后的是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的立秋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是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此时也非常的热。

随着大暑的到来,7月23日三伏天的中伏也将接踵而至。今年的“中伏”有20天的时间。末伏为10天,再加上秋老虎,预计到八月底天气才开始转凉。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阳历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进入大暑就是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反映暑热程度已达到极点,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俗语"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啥意思?

俗语“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意思是说,在小暑、大暑节气的时候如果不算热,那么等到了立秋和处暑节气的时候,天气就会非常的炎热,这将会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人认为在立秋节气以后依然还会出现高温的天气,并且民间把立秋后的高温天气称之为“秋老虎”。

立秋是在每年公历8月7日-9日之间,今年立秋是在8月8日。但是“立秋”到了,并不是意味着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这个时候的气温依然还是比较高的。在民间还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谚语。古人把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称为入伏的第一天,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称为末伏的第一天。而立秋节气是十五天,其正好处在二伏和三伏期间。农谚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就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在中伏期间。这句俗语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是适用的,一般在中伏和末伏这个期间是最炎热的。

今年的中伏有20天,从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是十天,从8月11日持续到8月20日。而处暑节气是在8月23日,这个期间在我国华北、江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的许多地区正处在夏季,天气依然以闷热、潮湿为主,所以还是相当炎热的。但是等到处暑节气后,炎热程度要相对减弱了,只有在中午的时候比较闷热,而在早晚的时候能感觉到丝丝秋意了。因为有些年份会出现秋老虎,在小暑、大暑节气的时候不是太热,那么到了立秋以后天气就会很热,可能到了处暑期间还很炎热,所以就有了“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

这句俗语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如果在小暑、大暑节气都不热,那往往到了立秋、处暑节气就会很炎热的,也就是说炎热的天气推迟了。类似的俗语还有“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等等,这些也验证了俗语“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今年的小暑比较凉爽,如果大暑也凉爽,那到了立秋以后就可能会有“秋老虎”天气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暑和大暑哪个更热 大暑和小暑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在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相比之下,大暑更热。“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而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

三伏天,天气闷热,白天动一动就不停冒汗,整个人无精打采。在室外工作时,尽量不要在中午阳光正盛的时候劳作,以免中暑晕倒。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水分损耗过大,要注意补充水分,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284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籍中,小暑节气和大暑节气是放在一起解释的,因为在同一个月份,而且只有一字之差,含义都也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炎热程度不同罢了。那么,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呢?小暑节气吃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_小暑节气吃什么最养生.欢迎阅读!

关于大暑气候特点知识

大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小暑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小暑和大暑分别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与高峰,即大暑更热。

小暑气候特征: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气候特征: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

大暑

大暑期间是一年中中伏期间,即最热阶段。中伏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二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并不出现在夏至,而是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情况。

小暑节气吃什么

1、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最近一段时间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人们爱吃脆嫩的鳝鱼片,在烹调时,只是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这样烹调鳝鱼,虽然味鲜美,但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因为黄鳝体内有一种寄生虫,如未熟透,就杀不死此虫。它进入人体半个月后,会使人的体温突然升高,并出现厌食,同时,在颈颌部、腋下及腹部皮下出现疙瘩。这就是发生了寄生虫感染。所以,炒黄鳝一定要熟透,以防引起感染。

2、藕

我国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早在清咸丰年间,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中医学认为,藕生食有清热生津、润肺、散瘀消肿、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热病烦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则有健脾益胃、消食、止泻、固精的功效。

需要指出的是:煮藕时忌用铁器,以免引致食物发黑;没切过的藕可在室温中放置一周的时间,但因藕容易变黑,切面孔的部分容易腐烂,所以切过的藕要在切口处覆以保鲜膜,可冷藏保鲜一个星期左右。

3、绿豆芽

小暑节气的第三大宝是绿豆芽。常吃绿豆芽,能清肠胃,解热毒,利湿热,洁齿,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临床上用绿豆芽煎汤治疗疖疮、烫伤等外伤感染。绿豆芽中含有的核黄素可用来治疗口腔溃疡,还能调五脏、通经脉、解诸毒,可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体倦。

烹饪方面,炒豆芽时应热锅快炒,使维生素C少受破坏。绿豆芽性寒,烹调时宜配上一点姜丝,中和它的寒性。炒绿豆芽时加入一点醋,既可防止维生素B1流失,又可以加强减肥作用。

4、绿豆

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夏天人体出汗多,体液损失较大,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它既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煮绿豆汤要控制好时长。由于绿豆的防暑活性成分可能主要以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为主,保持它们的活性,对于绿豆的防暑功效十分重要。在煮制中应盖上锅盖,尽量减少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同时,煮制时不妨把煮沸10分钟之内的汤取出单独饮用。

5、新米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新米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大部分含于米粒外层的糊粉层和胚芽中。米淘次数越多,营养素损失就越大。所以尽量减少淘米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淘米时不要用流动水冲洗或开水烫洗,更不可用力搓洗。但如果米很陈,那就要反复搓洗,以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小暑节气吃什么?下面还有四种食物最值得推荐,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6、芒果

此外,喜欢吃芒果的市民则有口福了,农谚说“小暑吃芒果”,小暑前后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节。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因此经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食用芒果具有清肠胃的功效,对于晕车、晕船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但芒果是岭南水果中最为“热气”的水果之一,所以建议各位市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多喝凉茶。

7、河蚌

常呆空调房也会诱发“干眼病”。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

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8、红豆

小暑重养心,而红豆不仅利水消水肿,并且养心的功效很好。小暑饮食添些红豆,更易身体的健康。由于红豆富含铁质,因此还非常适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气补血之功效。

在吃红豆之前一定要细细挑选,要注意挑选优质红豆,不要选购烂豆、坏豆,吃到变质的红豆很容易导致腹泻。优质红豆的表面呈偏赤色,看起来粒紧而饱满,颗粒的大小很均匀。优质红豆带有豆腥味,如果闻起来发臭发酸,则是变质红豆。

9、姜

俗语有“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小暑过后,盛夏来临,不少人会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夏日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鲜姜洗干净后即可切丝分片。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意思就是说,在每年的大暑和小暑节气的时候,是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的时候,平均气温都在35℃至40℃之间,这个时候大地土壤的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30℃以上。

太阳曝晒之后,土温进一步升高,土壤里面的水分会不断的吸收土壤的温度,发生气化现象,人站在上面就会有一股来自土壤中的热气不断地烤着人的双腿和下身,非常的难受。同样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光,带有强烈的紫外线以及辐射热,从人的头顶照射下来,酷暑难耐,有一种汗流浃背的感觉。而小暑节气到大暑节气之间是夏季最为炎热的时间,所以就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大暑和小暑相比来说,大暑时节更为热一些。小暑节期间,往往有一段的时间是处于梅雨季节之内,所以在小暑的时候,往往会有一半的时间是绵绵的梅雨季节,降雨会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热量吸收掉,空气中的温度就会降低一些,所以小暑节的气温要比大暑节的气温低很多。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是在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节气,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从气象的角度看,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时间点在每年公历7月22日-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比小暑还要热,所以称之为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小暑大暑都是夏季的节气,两者相差15天左右。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小暑的到来,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雨热同期,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在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

大暑是夏季的第六个节气,表示天气酷热,最炎热时期到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的习俗。夏季天气炎热,要注意防暑解暑,要注意补充水分,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暑和大暑分别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684 字

+ 加入清单

小暑大暑只有一字之差,它们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而且都是夏季的节气,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暑和大暑分别是什么意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暑大暑哪个更热

小暑大暑哪个更热:大暑

作为热的代名词“暑”,根据程度不同,在我国古代被分成小暑、大暑、处暑。

小暑比刚立夏时温度要高,随着日期推进,也会偶有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和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不过,从名字上已可看出,后者比前者更让人畏惧。大暑在小暑基础上更进一层,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由于降雨、蒸发缘故,空气中湿度较大,形成“桑拿天”现象,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时期。

而处暑中的“处”字,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节气的到来,一般表示暑天即将结束。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流传久远的谚语说明了“大暑”在夏天的地位。据《1971年~2000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30年统计,部分省区7月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上旬,而七八月之交正好是大暑过程中。所以说,大暑是名副其实的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小暑和大暑分别是什么意思

1、小暑的意思(2019年7月7日 17:20:25)

小暑,是中国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的时间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因此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2、大暑的意思(2019年7月23日 10:50:16)

大暑,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小暑节气的风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

2、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

4、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小暑和大暑有什么不同

小暑和大暑分别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与高峰。

小暑气候特征: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大暑气候特征: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

民间有俗语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炎炎酷夏的暑热程度,的确,小暑节气到来就代表着天气开始炎热,而大暑更被视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那么小暑和大暑是什么意思呢?

小暑,斗指辛。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一情况。此时,已是初伏前后。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斗指丙。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二节气。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此时经常出现40摄氏度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