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年兽的来历和年兽的故事(实用20篇)

浏览

993

文章

1000

教师节的来历介绍

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第33个教师节,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教师节的来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师政策重大变革

1985年 我国设立“教师节”。这一时间比1994年国际社会设立国际教师节提前了9年。

1986年 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1993年 教师法颁布,第一次全面地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规定。此后,《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相继出台,从法律上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地位。

1996年9月 第5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跨世纪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要求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2006年 全国人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将“教师”设为独立一章,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2009年1月1日 我国又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

2012年9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前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召开的第一个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颁布了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2年11月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分别出台了6个配套文件,着力解决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存在的瓶颈问题和突出矛盾。这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教师节的来历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六·六”教师节——1931年,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3项目标。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八·二七”教师节——国民党政府1939年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五·一”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作为我国教师节。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并未实行。

“九·十”教师节——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国际教师节和世界各国教师节

国际教师节:10月5日。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1994年起,每年10月5日为“国际教师节”,目的是向全世界所有教师表达国际社会的崇敬之情。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在这天庆祝这一节日。

泰国:1月16日。这天全国绝大多数学校都放假,让老师们能有机会休息。

捷克:3月28日。这一天是17世纪著名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的生辰。

美国:5月第一个整周(谢师周)的周二。这天,学生们会给老师送上小礼物或感谢卡以表达谢意和敬意。

韩国:5月15日。在这天,学生们会送给老师们康乃馨,并且这一天学校通常会提前放学。

印度:9月5日,为纪念印度第二位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而设立。

新加坡:9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是新加坡的官方节日,所有学校放假一天,庆祝活动安排在此前一天举行。

俄罗斯:10月的第一个周日。学生们通常会送鲜花和巧克力等礼物给老师。

德国:6月12日。各地开展尊师敬师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端午节挂艾叶的来历

全文共 2472 字

+ 加入清单

在传统端午节的一小段日子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挂艾叶的来历及意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风俗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挂艾叶的来历

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小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小点是我亲生儿子。”黄巢听后不解又问道:“这到底为何,你为什么这样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纪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以后还会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

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吧。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传遍江南一带,尤其是台州地界最为盛行。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可扰乱台州百姓。所以每逢端午节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挂菖蒲插艾叶,成为当地习俗。并且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端午挂艾叶的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挂艾叶的意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7月1日是什么日子?国际建筑日世界建筑日来历

全文共 4294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建筑日(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Day),1985年6月9日,国际建筑师协会在旧金山召开的第63届理事会上通过决议,将每年的7月1日定为“世界建筑日”,以促进建筑事业的共同进步、感谢那些为人类创造了生活空间的人们。1996年国际建筑师协会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今后“世界建筑日”将与联合国的“世界人居日”同期举行庆祝活动,“世界建筑日”即确定为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7月1日是什么日子?国际建筑日(世界建筑日)来历

国际建筑日的由来

1985年6月9日,国际建筑师协会在旧金山召开的第63届理事会上通过决议,将每年的7月1日定为“世界建筑日”,以促进建筑事业的共同进步、感谢那些为人类创造了生活空间的人们。

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乐章、石头的书、艺术的载体。建筑集结构、造型、彩绘、壁画、雕塑等于一身。人们看建筑,透过砖木的、石质的或是钢筋水泥的结构,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呈现。它不仅有情感的传递,甚至有思想的凝聚,它总在静默中说明和展示着文化的传统和现状。凡属某一时代先进的物质材料、工艺技术等,大都在建筑物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国际建筑日的主题

每年的主题是配合联合国“新千年目标”而确定的。即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目前还不能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条件的人口减少一半,改善穷人与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与环境。

1986年4月24~26日在新加坡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64届理事会进一步明确规定,今后将每年的世界建筑节同当年的联合国规定的世界人居日主题结合起来举行庆祝活动。这样有利于两者的相互促进,使各国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促进建筑事业某一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国际建筑日的意义

1996年国际建筑师协会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今后“世界建筑日”将与联合国的“世界人居日”同期举行庆祝活动,“世界建筑日”即确定为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此项决议为世界建筑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它促使各国、各地区当局、各国际组织、公民和建筑师重视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着的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包括住宅奇缺、城市化导致的人口过分集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居住环境严重损坏、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被人忽略……等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世界节日、国际日、纪念日大全、农历节日大全1月元旦节(1月1日)黑人日(1月第一个星期日)日记情人节(1月14日)国际海关日(1月26日)国际大屠杀纪念日(1月27日)国际麻风日(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小寒节气(1月5-7日交节)大寒节气(1月20-21日交节)2月世界湿地日(2月2日)国际气象节(2月10日)情人节(2月14日)国际母语日(2月21日)反殖民主义斗争日(2月21日)立春节气(2月3-5日交节)雨水节气(2月18-20日交节)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2月最后一天)3月国际海豹日(3月1日)全国爱耳日(3月3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5日)世界青光眼日(3月6日)国际妇女节(3月8日)保护母亲河日(3月9日)中国植树节(3月12日)白色情人节(3月14日)国际警察日(3月14日)世界消费者权益日(3月15日)国际航海日(3月17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儿歌日(3月21日)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3月21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世界戏剧日(3月27日)复活节(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惊蛰节气(3月5-7日交节)春分节气(3月20-22日交节)4月愚人节(4.1)国际儿童图书日(4.2)世界自闭症日(4.2)巴勒斯坦儿童日(4.5)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4.7)世界高血压日(4.7)世界卫生日(4.7)非洲环境保护日(4.10)世界帕金森病日(4.11)世界社会工作日(4.15)非洲自由日(4.15)世界血友病日(4.17)国际古迹遗址日(4.18)世界地球日(4.22)世界法律日(4.22)世界读书日(4.23)世界防治疟疾日(4.25)世界知识产权日(4.26)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4.28)化学战受害者纪念日(4.29)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4.30)全球青年服务日(4月的第2或第3个周末)潍坊国际风筝节(4月20日至25日)国际秘书节(4月的最后一周星期三)世界儿童日(4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世界航天节(4.12)谷雨节气(4月19日-21日交节)清明节气(4月4-6日交节)5月五一国际劳动节(5.1)世界新闻自由日(5.3)五四青年节(5.4)世界防治哮喘日(5月的第一个周二)世界微笑日(5.8)世界红十字日(5.8)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5.9)国际护士节(5.12)玫瑰情人节(5.14)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碘缺乏病防治日(5.15)国际家庭日(5.15)世界电信日(5.17)国际博物馆日(5.18)世界计量日(5.20)网络情人节(5.20)全国学生营养日(5.20)世界文化发展日(5.21)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22)全国助残日(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非洲解放日(5.25)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5.26)国际维和人员日(5.29)世界无烟日(5.31)立夏节气(5月5-7日交节)小满节气(5月20-22日交节)6月六一国际儿童节(6.1)世界牛奶日(6.1)世界环境日(6.5)全国爱眼日(6.6)世界海洋日(6.8)中国人口日(6.11)世界无童工日(6.12)世界献血日(6.14)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17)世界难民日(6.20)父亲节(6月的第3个星期日)奥林匹克日(6.23)世界手球日(6.23)全国土地日(6.25)国际禁毒日(6.26)联合国宪章日(6.26)全国科普行动日(6.29)世界青年联欢节(6.30)芒种节气(6月5-7日交节)夏至节气(6月21-22日交节)7月中国共产党诞辰(7.1)香港回归纪念日(7.1)国际建筑日(7.1)国际体育记者日(7.2)美国独立日(7.4)国际接吻日(7.6)国际合作节(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世界过敏性疾病日(7.8)中国航海日(7.11)世界人口日(7.11)银色情人节(7.14)国际冰壶日(7.16)曼德拉国际日(7.18)人类月球日(7.20)世界语创立日(7.26)世界肝炎日(7.28)第一次世界大战(7.28)非洲妇女日(7.30)小暑节气(7月6-8日交节)大暑节气(7月22-24日交节)8月八一建军节(8.1)爸爸节(8.8)全民健身日(8.8)世界土著人民国际日(8.9)国际青年日(8.12)国际左撇子日(8.13)绿色情人节(8.14)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8.15)世界人道主义日(8.19)废除奴隶贸易国际纪念日(8.23)纳米比亚日(8.26)全国律师咨询日(8.26)立秋节气(8月7-9日交节)处暑节气(8月22-24日交节)9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3)国际扫盲日(9.8)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9.8)中国教师节(9.10)世界预防自杀日(9.10)世界清洁地球日(9.14)相片情人节(9.14)国际民族日(9.15)国际臭氧层保护日(9.16)全国爱牙日(9.20)国际和平日(9.21)世界老年痴呆日(9.21)全民国防教育日(9月第三个星期六)世界无车日(9.22)世界避孕日(9.26)世界旅游日(9.27)国际翻译日(9.30)国际聋人日(9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心脏日(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海事日(9月的最后一周)白露节气(9月7-9日交节)秋分节气(9月22-24日交节)10月十一国庆节(10.1)国际音乐节(10.1)国际老年人日(10.1)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10.2)国际非暴力日(10.2)世界动物日(10.4)世界空间周(10月4-10日)世界住房日(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世界教师日(10.5)全国高血压日(10.8)中国航天日(10.8)世界视力日(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世界邮政日(10.9)世界居室卫生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10.10)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0月第二个星期三)世界镇痛日(10.11)世界60亿人口日(10.12)世界关节炎日(10.12)世界保健日(10.13)国际标准时间日(10.13)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10.13)世界标准日(10.14)葡萄酒情人节(10.14)全球洗手日(10.15)国际盲人节(10.15)世界农村妇女日(10.15)世界粮食日(10.16)世界消除贫困日(10.17)世界厨师日(10.20)世界骨质疏松日(10.20)世界统计日(10.20)世界传统医药日(10.22)联合国日(10.24)世界发展信息日(10.24)环卫工人节(10.26)世界男性健康日(10.28)世界卒中日(10.29)世界勤俭日(10.31)万圣节前夜(10.31)寒露节气(10月8-9日交节)霜降节气(10月23-24日交节)11月中国记者节(11.8)全国消防日(11.9)吉尼斯世界纪录日(11.9)世界青年节(11.10)光棍节(11.11)联合国糖尿病日(11.14)电影情人节(11.14)国际宽容日(11.16)国际大学生节(11.17)世界厕所日(11.19)非洲工业化日(11.20)世界电视日(11.21)世界问候日(11.21)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11.25)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11.29)美国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立冬节气(11月7-8日交节)小雪节气(11月22-23日交节)12月世界艾滋病日(12.1)废除奴隶制国际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12.2)国际残疾人日(12.3)全国法制宣传日(12.4)国际志愿人员日(12.5)国际民航日(12.7)世界足球日(12.9)国际反腐败日(12.9)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12月第二个星期日)世界人权日(12.10)拥抱情人节(12.14)世界强化免疫日(12.15)国际移徙者日(12.18)南南合作日(12.19)澳门回归纪念日(12.20)国际篮球日(12.21)平安夜(12.24)圣诞节(12.25)大雪节气(12月6-8日交节)冬至节气(12月21-23日交节)传统(农历)节日农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植树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2365 字

+ 加入清单

植树节,应把快乐种在心底,把树种在地里,收获一抹绿色。把树种在心里,收获一片关爱;把树种在祝福里,收获一丝温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树节的来历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植树节朋友圈说说句子

1. 植树节,种棵树,种棵发财树,恭祝你发财,种棵常青树,送你福禄寿,种棵桃花树,时来运转,祝福你好运连连,植树节快乐。

2. 植树节,植树吧!栽种快乐树,愿你心情美丽;栽种富贵树,愿你事业顺利;栽种平安树,愿你身体健康;栽种幸福树,愿你好运连连。

3. 植树节到了,送你一棵树苗:栽在事业中,摇一摇,金钱掉下来;栽在生活中,晃一晃,幸福乐开怀;栽在感情中,摆一摆,甜蜜爽歪歪!

4. 柳树祝你平平安安,松树祝你轻轻松松,梧桐树祝你日子红彤彤,柏杨树祝你喜洋洋,连我这个“树”人,也要祝你幸福。植树节快乐!

5. 植树节来种树:先种一棵常青树,钞票挡都挡不住;种上白杨顶呱呱,左右逢源招桃花;还要再种一棵柳,做事顺意又顺手!祝你植树节快乐!

6. 植树节,我种下了快乐、幸福、平安和健康。它们会长出希望的叶子,永远陪伴着你,祝福着你。愿你好运连,幸福绵,精彩生活每一天!

7. 种下希望之树,细心呵护,用心照料,浇灌智慧之水,追施勤奋之肥,孕育成功之芽,植树节到了,愿君种下希望,开启美好,收获精彩!

8. 在你呼吸清新空气的时候,在你漫步绿荫树下的时候,在你倾听大自然天籁之音的时候,是谁默默的付出着?今天植树节:爱护树木没理由!

9. 春来处处好风光,花红树绿水荡漾。为你栽下梧桐树,引来一只金凤凰,好运带到你身旁,甜蜜直抵你心房,幸福生活万年长。植树节快乐!

10. 种下摇钱树,财源滚滚任你数,种下爱情树,长相厮守来温故,种下健康树,身体健康不停步,希望朋友们好好守护这三棵树,植树节快乐!

11. 植树节,种祝福:种棵幸运树,好运把你来呵护;种棵发财树,钞票到手不胜数;种棵成功树,伴你直上青云路;种棵平安树,愿你快乐永幸福。

12. 让你我执手同栽一株苗,你拿锄我拿树。用我们的汗水浇灌,以我们的心血抚养,让我们共同的地球村庄重回往日的容光。祝你植树节快乐。

13. 植树节到了,愿你有“树”不尽的快乐,“树”不尽的好运,“树”不尽的钞票,“树”不尽的笑容,“树”不尽的幸福,“树”不尽的朋友!

14. 植树节,来种树!种下一棵青松,成就一片绿色;种下一篇牡丹,成就一片嫣红;种下一颗真心,撒播爱的种子,愿你能种下好心情,种出好福气!

15. 植树节,播种的时节。种一个希望在山巅,你将收获好运无边;种一片快乐在心间,你将收获幸福无限;种一声问候在耳边,你将收获祝福绵绵。

16. 木难成林,万木能成森。一木知气候,万木治环境。一木难聚兽,万木鸟欢唱。一木难丛绿,万木花儿香。植树节,植万木森林,造百年之福。

17. 种下小小的愿望,收获大大的梦想。登上小小的舞台,成为大大的主角。甩开小小的现在,拥抱大大的未来。植树节,祝你美丽快乐、人生精彩!

18. 愿你的心情像树叶般潇潇洒洒,日子像树枝般自由自在,事业像树干般直冲云宵,身体像树根般结实强壮,生活像秋后的果实般甜蜜!植树节快乐!

19. 三月我们去植树,千家万户齐忙碌,房前屋后全栽树,不久树苗芽透露,蜜蜂蝴蝶团团舞,鸟语花香展佳图。愿植树节大家多多栽树,绿化家园。

20. 栽种千棵幸福树,培育万株希望苗。浇灌甘甜快乐水,人皆动手柳成荫。一花独放不是春,万木成林绿呈祥。百花千林环境美,植树环保当天使。

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

植树节的意义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污染。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除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外,还因为植树节的日期刚好是适合植树造林的好日子。植树造林带给我们的好处很多,不仅能够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还能扩大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植树造林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植树造林可以美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能改善气候状况,茂密的树冠可以遮盖阳光的照射,将20%左右的热量反射回天空,60%—70%的热量被树冠吸收。此外植物蒸腾作用的维持也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由于树林内空气湿度大,热容量大,风又小,因此温度变化是比较缓慢的。

植树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植树节的习俗:种树、了解树木的知识、宣传环保。植树节这一天是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活动的节日,通过植树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什么是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的以宣传保护森林,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国际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对森林爱护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世界问候日的来历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各国问候方式

澳洲毛利人喜欢碰鼻子行礼。

阿拉伯人常用”在你面前的是你的亲人,在你面前摆着的是平坦的道路”,来表示问候。

印度人的问候方式是见面时以鼻额相碰,彼此紧紧拥抱。在非洲, 有的民族见面后互问”你出汗的情况怎样”, 以表示关心与问候。因为这个地区流行热病,得了热病的人,皮肤就会变得干燥,而健康人的皮肤一般是湿润的,因此在这里,皮肤出汗与否是衡量人们是否健康的标志。

尼泊尔宾主相见时, 双手合十,口中道声“纳马斯得”。在山区, 主宾相见时,主人伸出舌头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因为舌头和心都是鲜红的,红舌头代表赤诚的心。

非洲有的部落有个奇怪的礼节,即表示珍爱一个人或一个物时, 要吐唾沫。当部落的战士第一次遇到小孩时,要朝他吐口唾沫。在触摸一件新武器时,要先在自己手上吐唾沫。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遗俗,因为一些原始人认为,口水可以避除邪恶。

回族是诚实憨厚、讲礼貌的民族, 待客十分热情。回族亲友相逢, 要互道”色俩目”;谈话时,不能左顾右盼,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不能挑剔牙齿, 或将手指塞进鼻孔中;不能当着别人的面吐痰、抹鼻涕。家里来客人后, 主人要马上沏茶、备饭, 一般不能对客人说“你喝茶吗? ”、“你吃饭了没有? ”喝茶要喝盖碗茶, 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冰糖、核桃仁、红枣、葡萄干、桂圆等滋补品,然后盛水加盖, 双手捧递。

阿尔巴尼亚的礼仪有很多讲究。在阿尔巴厄亚语中,对生病、生育、乔迁、婚丧,都有成套问候的语言。如过生日时, 人们会说“祝像高山一样长寿”、“像雄狮那样结实”;生育时, 人们祝产妇“再生100 个”;办丧事时,人们通常讲“与您同哀”、“望您逢凶化吉”、“化悲哀为乐”等。

对美国人而言,他们并不会到处拥抱、亲吻遇见的每一个人。当然,女性们可能会在见面时彼此紧抱一下以示友好;而且在某些上流社交圈里,轻吻对方的面颊是很普遍的礼节。但除了对家人与好友外,美国人通常不会经常随便拥抱他人。此外,并不是每一位美国人都习惯拥抱他人。因此,不要随便把手臂环住下一个你碰到的美国人。他可能会跟你一样地不自在。

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比较熟悉的人见面互相鞠躬以二三秒钟为宜;如果遇见好友,弯腰的时间要稍微长些;在遇到长辈的时候要等长辈抬头以后才可抬头,有时甚至要鞠躬很多次。

澳大利亚人很讲究礼貌,在公共场合从来不大声喧哗。在银行、邮局、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种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拥抱亲吻的情况罕见泰国人以(双手合十),男性将双手放置于脸部前方,女性则置于胸前,是对彼此及长辈打招呼的方式。

印度尼西亚人碰到朋友或熟人的传统礼节是用右手按住胸口互相问好,对一般人则以握手问好。

马来西亚,两人双手交握(右手掌放入对方双手掌中)一下。双手微触额头一下。双手微触胸前一下。

世界问候日的来历

1973年11月21日,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为促进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来自澳大利亚的姆可马克与米切尔两兄弟,自费印刷了大量有关问候的宣传材料寄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及世界知名人士,向他们阐述设立“世界问候日”的重要意义,第一个“世界问候日”就此诞生。

如今已有146个国家响应“世界问候日”,成为一个全世界祈祷和平的节日。联合国还曾经发行过一套“世界问候日”邮票,希望人们借助信件传递友爱,给每个人都带去一片好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千金为什么称呼女孩 千金含义的来历揭秘

全文共 1752 字

+ 加入清单

千金一词的意思是指古代富家女,不过你知道千金含义来历是怎样的吗?其实千金最早的意思并不是指女孩,而是男孩。在元朝以前,人们是用“千金”来形容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到了元朝,张国宾在他的杂居作品中,是把官家的女儿称为千金,此后千金和千金小姐就渐渐变成了女孩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那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千金”这个词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就别错过啦。“千金”的本意和演变

千金最开始并不是指人,而是一种货币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跟着统一了币制,将黄金称为上币,铜称为下币,例如“马一匹百金”之类。

到了汉代,又变为了一斤黄金为一金,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就记载有:“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千金数量之多可以想象,也因此,后来“千金”逐渐演变为了“贵重”的意思,我们常说的“一字千金”、“一诺千金”都是这个意思。千金原本指男孩

千金作为货币单位一直沿用至今,那么千金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指代人一说呢?

这就要回到南朝了。“千金”最开始指人是来自谢朏的故事。《南史·谢弘微传》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南朝的著名文学家谢朏小时候聪慧过人,十岁就能吟诗作对写文章,父亲谢庄非常喜爱他,“谢朏幼聪慧,父亲谢庄器之,常置左右”,常常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庄游土山赋诗,使朏命篇,朏揽笔便就”,话说有一次谢庄带着儿子去土山游玩,望着眼前美景,便让儿子谢朏即兴来一篇命题作文。谢朏不负所望,一气呵成,下笔如有神。关键是人家不仅写得出来,还写得非常有文采。谢庄朋友看过后,不由得称赞说:“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你这个儿子真的是神童啊,以后一定会发达,谢庄也欣慰地摸着谢朏的头说:“真吾家千金。”

古时候对神童是很崇拜的,哪里出了个神童,那里的人恨不得奔走相告,谢朏自然也是小有名气。后来,就连宋孝武帝也听说了谢朏,于是在姑苏游玩时,便想考验考验这位神童,“敕庄携朏出驾,诏使为《洞井赞》,于坐奏之”。谢朏见到孝武帝还没缓过神,就接到了一篇皇帝大人亲自出的名叫《洞井赞》的命题作文,但谢朏依然是轻轻松松就写完了,就连宋孝武帝看完也不得不拍手称赞,感叹一声:“虽小,奇童也。”

后来的后来,谢朏并未“伤仲永”,而是成为了真正的著名文学家,官至尚书令,用“千金”指男孩也因此流传。千金意的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里,“千金”都是指出类拔萃的男子,一直到元朝,才在戏曲里,第一次将“千金”与女子联系了起来。

在《薛仁贵荣归故里》中,张国宾写到:“小姐也,我则是个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宦官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之后的话本小说里,“千金”就常常以大户人家的女孩儿的身份出现。鉴于戏剧起源于民间生活,由此推算,在这些戏剧创作之前,民间就已经转换了“千金”的原意和指代男子的意思,将“千金”看作是女子的代称,并一直延续至今。

另外,在戏曲《浣纱记》中也记载了关于“千金小姐”典故的另一个版本。这是关于伍子胥投金的故事。

伍子胥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后来太子垮台,伍奢也就跟着被牵连。此时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才干,如果留着便是楚国的后患,不如以他们的父亲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乘机抓住。”楚平王于是依计召见伍子胥和其兄。

接到命令的伍子胥意识到若去便是死路一条,还不如趁机逃走,投奔到其它国家,借助它国之力报仇雪恨。而哥哥伍尚则表示自己虽然知道去了也不能挽回局面,但父亲为保全性命既已召儿子前去,如若不去,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商议后,伍尚让弟弟逃走,日后为父兄报仇,自己则安心就死。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杀,无奈之下,他逃往吴国。长途跋涉,不敢停歇,途中实在架不住饥困交加,便向遇到的一位浣纱女子乞讨。姑娘也心生怜悯,慷慨赠与了茶饭,伍子胥允诺日后必当报答,只是还希望女子能替自己保密,这时“有楚军至,浣纱女恐受辱,便抱石沉江而死”,悲痛交加的伍子胥咬破手指在石头上写下:“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时过境迁,伍子胥已是吴国国相,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他金戈铁马踏平楚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完大仇后,回想起浣纱女子的恩情,想起自己曾经的承诺,但奈何找不到女子家人和住处,于是往女子投河之处投下千金。后人也常常认为这是“千金小姐”的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小鱼丸,来历不凡

全文共 1625 字

+ 加入清单

鱼丸,也叫水丸,是中国传统美食,流行于福州、福州、闽南、广州和台湾。他们以粤菜、闽菜和潮菜而闻名。鱼丸烹饪精美,口感顺滑可口,美味不油腻。它们可以作为零食和汤料。它们是沿海渔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也是远方朋友宴请的常见菜肴。

鱼丸(网络图)

鱼丸注重选材,通常由新鲜黄鱼、鳗鱼、鲭鱼和小鲨鱼制成。制作时,去皮去刺,将鱼绞碎,捣成鱼酱,加入适量盐、味精和姜汁,加入调味料调味,然后与土豆芡实粉混合,搅拌均匀,揉成球,然后煮一会儿。鱼丸的美妙之处在于其嫩滑的口感,所以只能煮很短时间,否则不仅鱼丸会变老失去味道,而且里面的营养也会因高温烹饪而流失,可以煮到70%成熟。

用这种方法煮的鱼丸是瓷色的,白色的,有吸引力,看起来像珍珠。吃一口,玩一玩,滑一滑,汤就装了,香喷喷的,味道好极了。更有价值的是,鱼丸还富含维生素A、镁、铁、钙、磷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血、养肝、利尿、消肿、保护心血管系统的食用功效。

根据稗草史的记载,鱼丸最早出现在秦朝、福建和江浙三省,也与著名的秦始皇有关。秦始皇过去喜欢吃鱼,但直到尝过鱼后,他才感到神清气爽。全国统一后,无事可做的时候,先帝总是去南方海边的陆地旅行,休息一下,吃些鲜嫩的鱼。这一年,秦始皇去湖州游览了江南。看到当地的景色令人愉快,他决定多呆一会儿,享受一下。

Xi安秦始皇雕像(网络图)

地方长官知道皇帝的味道,命令厨师用不同的方法做鱼,一日三餐,蒸、煮、炸、烤。秦始皇每天都品尝美味的鱼,他经常在龙的欢愉下品尝。厨师们已经尝到了甜头,侍奉先帝就更加勤奋了。

然而,在这一天,秦始皇正在吃鱼,他的脸变红了。原来他被一根鱼刺卡在了喉咙里。随行的医生浑身发抖,最后费了很大力气才把鱼刺取出来。但是鱼骨被移走后,秦始皇仍然脸色铁青。这吓坏了所有人,因为他们知道皇帝会生气。

果然,那天,为皇帝做鱼的厨师被杀了。此外,秦始皇还颁布了一项法令:从现在起,鱼中不应有刺,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能做的鱼不能有刺,即使能勉强做到,鱼的样子也会大大减少,所以会受到惩罚。然而,如果鱼骨被去除,肉糜被放入汤中烹煮或煸炒,也有诅咒原皇帝“成碎片”的嫌疑。此外,有时鱼身上只剩下几根小刺。那时,那些过去喜欢做鱼的厨师们都处于危险之中,他们害怕做鱼的重担会落在自己身上。否则,一个糟糕的厨师会毁了他的生活,损失惨重。

鱼丸生产流程(网络图)

这一天,一些鳗鱼被赠送给秦始皇。鳗鱼是稀有的,所以皇帝派人告诉厨师做鳗鱼当午餐,而且永远不会失去美味。接到任务的厨师心里不高兴,但他不敢忽视。面对案板上的鳗鱼,他又恨又怕。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开始小心翼翼地捡起鱼骨。

他说厨师年轻又不耐烦,过了很长时间后忍不住变得残忍,于是他用菜刀把鱼砸碎发泄。被打碎了很长时间的鱼骨一次又一次地露出来,鱼变成了碎鱼。正当他头昏眼花的时候,皇帝派人去请了一顿饭。在一片恐慌中,厨师用他敏捷的智慧挑出鱼骨,将鱼糜和几种调味料混合,做成球。他不假思索地把它们放进滚烫的汤里煮了一会儿。没过多久,又软又嫩的鱼丸出现了,一个接一个像明亮的月亮一样明亮。

上菜时,皇帝很惊讶,犹豫地啜了一口,非常感谢。皇帝问这道新菜叫什么名字。厨师希望这个东西看起来像一颗药丸,所以他想说它是一个“鱼丸”。但是当他正要张开嘴时,一个霹雳闪过他的头。他认为“药丸”和“成品”是谐音。如果他说它叫鱼丸,他担心它会碰到皇帝的头。因此,厨师说这是“圆鱼”,意思是完整和团圆。皇帝一听,就下令奖励做鱼的厨师。后来,这种制作鱼的方法也逐渐流传到人们当中,并被称为“锅鱼圆”和“锅鱼丸”。

七星鱼丸(网络图)

在随后的2000年里,鱼丸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为了保证味道和营养,人们开始在鱼肉中添加土豆淀粉。尤其是沿海的一代渔民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鱼丸的味道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迄今为止,福州七星鱼丸、晋江神湖鱼丸、鹏城鱼丸、陆丰甲子鱼丸等鱼丸都是著名的鱼丸,受到众多饕餮者的觊觎和推崇。看到如此美味有趣的食物,人的食指大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白露节气的来历

全文共 2351 字

+ 加入清单

白露就是典型的秋季气候,在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白露节气来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白露是每年的农历几月?

白露是第15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9月7日~9日交节。农历时间则是不固定的,需要计算太阳达到黄经165度的时间才是真正入白露的时候。综合以往几十年的白露节气时间,可以看出,白露节气一般是在每年农历的7~8月份,属于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养生的4个小常识须知

1、起居方面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将薄棉被备在床头,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很容易受凉引起腹泻。特别是病人、老人、体弱者,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服。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对于北方人来说,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过,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袭。从白露开始,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出现手脚冰凉、乏力等症状,从中医上来说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从白露起要补养肾气。大家可以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分钟—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

2、饮食方面

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以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就开始增多了。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增加我们肠胃的负担,导致胃肠疾病。

3、精神方面

在这个季节,有的人容易“悲秋”。所以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常和家人谈心,散步,参加集体活动等使心情愉快,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不使神志外驰,清静养神,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4、运动方面

白露时支气管哮喘病发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许多支气管哮喘的病人,由于担心受凉、感寒后哮喘发作,心理上处于紧张状态,而对体育锻炼有所顾虑,结果体质下降,反而发病增多。其实,体育锻炼对本病患者大有好处,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适当选择运动方式,例如每天坚持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

白露时节“秋冻”注意事项:

中国早有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段里人们的衣装打扮容易出现“混乱搭配”的现象,而在阳历上,这两段时间也是冬春换季时和夏秋换季时。

“乱穿衣”的族群中,有的是跟着身体感觉走,还有则主张“春捂秋冻”,后者强调经受“秋冻”,人的体质才会越来越强,不过专家的观点是,“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所谓“春捂秋冻”的含义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专家表示,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春捂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比如穿着拖鞋虽然比较时髦也比较舒服,但末梢循环节奏被打乱,易引发血压升高等症状。气温波动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关于白露节气的来历

古人以四时搭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所以以白形容秋露,将这个节气命名为白露。

古人在《孝纬经》中云:“处暑后十五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时节,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在此时节,清晨时分,人们会发现地面和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露珠,细小的露珠密集的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清透洁白,尤其是经过晨光的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

白露气温大概多少度

25-30度左右不等。

白露表示天气已经转凉,白露节气的时候太阳公转到了黄经165°的位置,日照开始减少、紫外线强度下降,受到冷空气影响后,晚上的温度急速下降,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差距慢慢拉大,开始出现明显的昼夜温差,所以在大部分地区,白天的温度可能还有三十几度,但是到了夜晚,温度就下降到二十度左右,昼夜温差相对比较大。

当然,具体温度还是应依照具体地区而定。

降温幅度大:白露节气气候最大的特点就是降温幅度大,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了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体感受会比较明显。

南部地区雨水增多:到了白露,中国北方降水明显减少,比较干燥;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明显增多,有时候会形成暴雨或者连续的低温阴雨,会对秋季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九月九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一览

全文共 2276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阳节里的祝福是“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1月九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2月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是战国时期,出自《吕氏春秋》之中的《季秋纪》。在古代插吴茱萸也很流行,所以也叫山茱萸节,山茱萸可入药酿酒,养生祛病。吴茱萸、菊花簪多见于唐代。山茱萸香味浓郁,具有驱虫祛湿、祛风消积、治疗寒热的作用。

3月九重阳节的意义

1、祝老人长寿

重阳节的具体节日就是每年的九月初九,两个9在一起代表着对老人活得久,并且长寿的祝愿,在这一天,主要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些老人进行祝福,一般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都是需要回家里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和老母亲,最重要的还是在这个九月初九日期,希望老人可以健康长寿。

2、思念远方的亲人

从小我们都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千古流传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正是在重阳节发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生活在9月9日这特殊的节日对于自己亲人的思念,重阳节除了对老人的长寿祝福之外,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对于亲人的一些思念,伴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各种尊老爱老并且优老的观念,也值得我们去深刻学习。

3、祝福亲人全家平安

重阳节的主要意思就是双阳相合,在古代九是一个阳气十分旺盛的数字,两个九在一起邪气是很旺盛的,因此在这一天大家的习俗就是插茱萸,赏菊花,还可以喝一些菊花茶,但千万要注意,不能赠送自己的亲人菊花,菊花大多数都是用来悼念死去的亲人,如果送给亲人的话意义不太好,重阳节意义就是祝福亲人永远平安。

4、推动全民身体锻炼

重阳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萸,另外一个就是登高,这两项活动也是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中提出来了,插茱萸是一项体力活,不仅可以在重阳节当天传统观念上起到辟邪的作用,还可以锻炼大家的身体,古代传说邪气一般都是会向地上流动,所以在9月9日,为了避免遇到邪气,最好爬山登高,这样在尊重重阳节传统的同时,自己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

重阳节目前可以直接被认为敬老节,除了尊重传统需要躲避灾祸,驱邪之外,很大的意义就是加深大家对于老人的一些爱护观念,老龄化速度加强,而现在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回老家住,对于老人来讲剩下的日子想看几眼自己的亲人仿佛成了一种奢侈,因此重阳节鼓励大家常回家看看,别让亲人的思念停滞在某个时刻,才知道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黎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黎族的来历习俗

全文共 5638 字

+ 加入清单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泼水节

黎族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的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爱情节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葬礼仪式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因黎族相信鬼魂无处不在且会害人,所以对包括祖先鬼魂在内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惧怕。因此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也吃糯米饼,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弹性,然后捏出一块,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尝新)。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有些地区的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粽子。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男的手执黑伞,携带山兰酒,女的手提小腰篓,巾藏糯米饼、晒干的腊肉等,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对歌互诉心曲,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

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黎族的婚庆形式

定亲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放槟榔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分,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结婚问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

新婚过门后的第一天,一早就得起床,为娘家做第一餐饭,以示勤快,并借此机会显示下自己的才华。新娘进入厨房时,伴娘们便会拿着小木棍跟着“保护”,以防小伙子们把锅底黑涂到新娘脸上。当小伙子们要来抹黑时,伴娘们便会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给来犯者以迎头痛击。有的小伙子,被打得鼻青脸肿,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脸。之后,双方便兴高采烈地谈论起自己的“战绩”来。经过这场“混战”之后,新娘方开始做第一餐饭。吃完饭后,则开始送亲。婚礼结束。

黎族的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祖先崇拜。

黎族的民族饮食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

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

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黎族人习惯将捕来的鼠烧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内放些盐、生姜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在热带地理环境的条件下,黎族饮食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饮食是人人每天关注的中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饮食也不断得到改善。黎族传统饮食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并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

黎族人的主食分为以下几种:

一、大米饭:材料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米饭的制作过程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

二、山栏米饭:山栏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饭:用水把米浸泡、滤干后,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盐拌匀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种云竹的幼竹制作)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塞封口。然后把竹筒放进火堆里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干饭。黎语称竹筒饭为“眉万”。竹筒饭芳香可口,人们出门远行多带竹筒饭用餐。喜庆佳节也要制作竹筒饭。竹筒饭不易变质,可保存一周。当代竹筒饭已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上人们品尝黎家风味的佳品。

四、红薯饭:黎族家家户户都种红薯。红薯饭的制作颇具特色:把生红薯洗净切成小块,先下米待煮半熟时放入红薯,以三成米、二成红薯混合煮成稀饭或干饭。另一种是把红薯切成小片晒干,掺米煮成稀饭。夏天吃红薯稀饭清甜可口,凉爽解热,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饭:五指山地区,人们常煮南瓜饭食。制作南瓜饭时,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块掺米下锅,煮成稀饭或干饭。或是糯米掺南瓜肉,用蒸锅蒸成米饭后,用木臼舂烂,制成南瓜饭团,这是一种独特的风味。

六、黄姜饭:把生黄姜舂烂,取其黄色姜水煮米饭。饭质黄色,有独特的香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给产妇补身。

七、玉米饭:山区多把玉米种植在山栏园,收回的玉米脱粒晒干。将干玉米粒放进木臼里加入适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后用簸箕扬去壳,保留均匀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饭,也可掺进大米煮成干饭。玉米饭营养丰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除了以上几种,还有山薯饭、山果饭、磅薯饭、包子果饭、鸡头果饭等

在黎族的饮食结构中,菜肴品类丰富。有家种的南瓜、葫芦瓜、冬瓜、木瓜、黄瓜、豆角、西红柿、韭菜、萝卜、莲藕、小白菜、空心菜等蔬菜。野菜主要有木耳、山菇、山芋、山竹笋、莉嫩、子温、子干、卜凡、白花菜、雷公根等。肉类有家禽(鸡、鸭、鹅),家畜(牛、羊、猪)等。

黎族男女善捕捞,男子平时爱好上山安装各种捕猎器具,捕捉鼠类、鸟类、蛇类和野猪,以及五指山草龟、金钱龟等野物;还善于下河捕捞水鳖、团鱼和麻鱼等。在农闲、节日时,全村集众上山放狗围捕山猪、黄猄、野鹿等,并把兽肉熏干保存日后食用。黎族日常下田劳动,男子带刀篓,女子带小腰篓,捕捉田蛙、田蟹、稻虾等动物,回家杂烩煮后食用。菜味新鲜,营养丰富。

黎族菜肴习惯把肉菜一起煮,或者把几种菜混合煮。食盐是菜肴的主要调料,小辣椒是平时餐桌上的佐料。黎族居住热带地区,喜好清淡,少食炒炸食物。黎族传统饮食中,除上述菜肴外,有独特风味的还有糯米粽、糯米团。每逢喜庆佳节、探亲访友都要制作米粽、糯米团食品。

黎族的水果及零食。日常生活中,有家种的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杨桃、黄皮、波罗蜜、香蕉、甘蔗、酸豆等;另一种是野生果,如包子果、春告、春芭、山石榴等。家种和野生的水果,都是季节性水果。爆玉米花、焗煮番薯和木薯,是黎家的零食品。

黎族人热爱生活。生活习惯上,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黎族热情好客,酒为俗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黎族饮食方式有所改变,普遍学习汉人菜肴制作技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国庆节的来历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节是庆祝新中国正式成立的日子,你知道有关于国庆节的来历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有关于国庆节的来历,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国庆节自驾游推荐

中原五日游:在历史与文化中倘佯

如果你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想感受中华五千年上下的悠久文明,不如自驾到中原大地,把新城郑州、古城开封、古都洛阳、中岳嵩山和少林大寺来个一览无余,还可以登上黄河大堤,亲近母亲之河,在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中感受中原跳动的脉搏。

自驾路线:郑州——开封——白马寺——龙门——郑州——少林寺——郑州——黄河——郑州

渤海环行游:感受辽东滨海风情

除了冬天之外,东北依旧有许多值得去的地方,不如就趁这个假期自驾感受下辽东及海滨风情。风情万种的北戴河,温婉迷人的秦皇岛、然后穿过兴城、锦州到达沈阳,最后再去千山、大连。一路上可以领略海的壮阔、欣赏辽河平原上的白墙红瓦、感受大连的浪漫气息,从大连返回,可连人带车搭乘海船,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行车线路:北京——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锦州——沈阳——鞍山——大连——塘沽——北京

黄土地寻根之旅:探索中华文明脉络

从北京到山西、陕西,这是一条贯穿了中华文明从树冠到跟整个脉络的线路,从九九年开始,便引起自驾车旅游爱好者不断地关注。这条线路会经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壶口瀑布、党家村、古城西安、黄陵和延安,最后回到北京,一条线下来,你将几乎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演绎和进程。

行车线路:北京——太原——平遥——壶口——西安——延安——太原——北京

水乡古镇游:梦回水乡,有人等你吗

如果你想游遍江南的六大古镇,那任何方式一定都没有自驾来的过瘾。因为方向盘就在你的手中,随心而行,无论是粉墙乌瓦、浓郁书香、雍容繁华,还是古朴宁静、倚水而居,汇集江南水乡古镇特色的六大古镇将会把这些一一呈现,小心,不要沉醉在这江南水乡的梦中,无法醒来。

行车线路:上海——同里——周庄——南浔——乌镇——西塘——上海

九寨沟黄龙的水虽然不能说是世界上最美的,但是这里的水却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甘南的草原虽然不是最宽阔的,但是它却包含了草原上最美的风光;夏河的藏族风情虽然不是唯一的,但是它却孕育了象拉布楞寺这样的佛教圣地。从兰州出发,细细品味甘南川北的种种特色,然后走近壮观的都江堰工程,感受青城山的仙风道骨,最后慢慢的靠近蓉城成都。

行车线路:兰州——临夏——拉卜楞寺——郎木寺——若尔盖——九寨沟——黄龙——都江堰——成都——丹巴——海螺沟——成都

有关于国庆节的来历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国庆礼物推荐

办公工艺品,一般来说,同事之间的礼物都是比较实用的,可以送些办公工艺品,不仅仅实用,而且还能给工作环境带来生机。送桌历、金笔、钢笔礼盒。桌上型玩具,造型逗趣的玩偶,小相框,可以摆他家人的照片,摆饰,选择有激励、加油意味的玩偶。

茶系列,健康、时尚、年青态好礼!每天坐在电脑前,强烈的辐射严重的影响了皮肤和身体,而各种花茶、绿茶都是促进新陈代谢、排毒的好饮品,阻隔每天的不健康辐射。咖啡杯、咖啡壶,适合送给有喝咖啡习惯的同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1864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的来历有哪些?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其三: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节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灵境胡同的来历,灵境胡同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在北京有很多相对出名的胡同,很多不是常年待在北京的人也都会有所耳闻。特别是其中的灵境胡同,只听名字就让人能联想到这胡同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那么灵境胡同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要叫灵境胡同呢?一起到胡同文化了解。

据《帝京景物略》去,明永乐十五年(1417),皇帝朱棣患病,夜间入睡,做梦,梦见两位道士前来授药,不日其病即愈。皇帝甚为感激,于是下令为其建宫祀,封其为玉阙真人、金阙真人,赐名为灵济宫。相传,这两位真人一叫徐知证,一叫徐知谔。既然是皇家勅建的寺庙,其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每逢初一、十五、立冬、夏至等节令,皇家总要派大臣前往烧香祷告,祭祀真人。有时,大臣患病,也要想办法到此祭祀,以求真人保佑,早日康复。明代凡有重大朝会,文武百官也要先到此聚集,习仪演练。许多明代文人,在此留下了歌颂灵济宫的诗文。有首诗写道:“晚来骑马过仙坛,宝芨灵文试一看。

月度三花瑶殿静,风吹独鹤玉阶寒。”又有诗云:“地可招松鹤,仙源此处通。”灵济宫的道士经常还举办讲学活动,主持讲学的人,有时是大学士,有时是吏部尚书,有时是后倍侍郎,听讲的人自然也是一些高官。每次讲学参加者多达午人很有气势,而且听过几次讲课之后,多仍攀附高官显贵者。

崇祯十五年(1642)有位大臣向皇帝写了一个奏章,说灵济宫供奉的两位真人是叛臣之子,不宜受朝臣拜跪,请示用帐幕将其塑像盖起来,停止祭祀活动。崇祯皇帝认可了这个奏本,从此灵济宫便衰落了。

民国后,灵济宫所在地,谐音为灵境胡同。以西黄城根为界,灵境胡同有东西两段,西段称灵境胡同,东段称黄城根。实际是一段东西走向的皇城旧址。明清皇城的设计是有两个西南角的。今府右街南口,是皇城的西南角,由此往北,至今灵境胡同东口,向西拐弯,直达今西黄城根南街南口,形成另一个西南角而向北拐弯,直奔西安门。就是说今灵境胡同东段往北的一片地带,早年都是皇城以内的范围。

1949年后,灵境胡同与黄城根合并,统称今名。1965年,又将八宝坑并入。

早先,它可不叫灵境胡同。明代,它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灵济宫,因灵济宫在此而得名。此宫为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下令修建,以祭祀徐知证和徐知谔二兄弟。后成为百官朝见皇帝的预演场。古木深林,巍然仙宫。西部称宣城伯后墙街,因南侧有宣城伯府第故取此名。清代,以西黄城根南街为界,东段音转为灵清宫、林清宫,老百姓广称为林清胡同,西段改称为细米胡同。

1911年后,东部改为黄城根,西部则改称灵境胡同。据说,宣统帝师、太傅陈宝琛住在此,天天进宫为小溥仪授课。1949年后两段合并统称灵境胡同。1965年将八宝坑并入。八宝坑位于西部北侧,为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因地势低洼卫生差,故原称巴巴坑,后谐音雅化称八宝坑。到了清朝灵济宫逐渐荒废。

建筑特点

今胡同北的石板房头条、二条胡同一带在基建施工时,曾发现地下有古建筑基础工程,是三合土夯土,高4。5米,面积很大,其中一处东西长32米,南北长20米,疑是当年灵济宫的地基。

你可能也喜欢:

德化戴云山门票多少钱,它有什么独特景色

夏日消暑好去处,南安云台山有美景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505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来历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1、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8、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9、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2、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全文共 257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在古代,人们都要在这一天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1重阳节的忌讳事项

1、忌房事

“重九”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在这个时间点,要禁忌一切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

2、忌煮饭

过去传说”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重阳节是老人节,这天是过节,所以要让老母亲休息,不能因做饭而劳累。当时没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就拿这个俗语来吓唬人。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习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6.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同时,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唐朝黑人是哪来的?揭秘新罗婢、昆仑奴的身份来历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很多网友对唐朝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虽然不可能100%还原出大唐的样貌,但总体来看制作组肯定还是下了一番苦功。当有黑人出现时,可能很多小伙伴都觉得不可意思,还以为剧情穿越了,唐朝为什么会有黑人呢?实际上唐朝的确有黑人,在当时这些人被称为“昆仑奴”,而新罗婢是来自新罗的丫鬟。其实长安在当时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城市,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昆仑奴的来历,一起来看看吧。

这次来为大家谈谈大唐时期的一些神奇外来人口。想必许多人对于唐代黑人这个话题一定有着很大的兴趣。

新罗婢,昆仑奴,很多朋友认为昆仑奴即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不过,这个想法自然是跟事实有所偏差的,昆仑奴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根据【旧唐书】记载:“自林邑(今天越南中部地区)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也就是说,唐朝时期昆仑奴指的大多数是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马来人”。那么,“昆仑奴”群体中有没有我们所想的非洲黑人呢?

唐朝著名佛教高僧慧琳曾经这样描述昆仑奴“时俗语便,亦称骨论,南海州岛中人也。其黑裸形,能驯服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祗、突弥、骨堂、阁蔑等”。慧琳提到的昆仑奴中的一种名叫僧祗人,被许多学者认为就是被贩卖到东南亚的东非人。而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12年,室利佛逝国向唐朝进贡4名僧祗奴。室利佛逝国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部,而僧祗国在宋代也叫“昆仑层期国”,意为南海的黑人之国。

根据古埃及学者科斯麻士的【基督教诸国风土记】,这个国家也被叫做青机,也就是今天的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不过唐代时期僧祗的内涵应当并不限于真正的桑给巴尔人,所有非洲黑人都可以称作僧祗。在桑给巴尔和索马里乃至深入津巴布韦都有大量唐代钱币出土,或许其中就有一部分是用于经营奴隶贸易的。当然,伯希和等人也认为卷发的昆仑奴后来逐渐与真正的僧祗人混淆了,意思是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矮小黑人可能也曾被称呼为僧祗人。

唐代与后世许多封建王朝一样,都拥有数量十分巨大的附属国,其政治影响直接可以到达中亚地区。因此唐代势力范围内许多政权部族都会向唐朝“贡人”,自然不少作为贡品的“人”都往往是人类中的怪物。

在唐代景龙年间,西北瀛洲就进贡了一名女子,神奇的是她“身上隐起浮图塔庙,诸佛形象”(见于【朝野佥载】)。现在湖南省的道州,在唐代就以向宫廷进贡侏儒闻名。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描写道州侏儒“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送进,号为道州任土贡”。八世纪末,道州刺史阳城哀怜道州人民生离之苦,才向朝廷要求停止了这种贡侏儒的行为。据《新唐书》记载,道州百姓因此感念阳城的恩德,都给孩子起名为阳。

国内的贡奇人的风潮可能正是导致外国也效仿的重要原因。根据【新唐书南蛮传】,扶南国在武德和贞观年间入朝,献上了两个“白头人”(白头者,直扶南西,人皆素首,肤理如脂。居山穴,四面峭绝,人莫得至。),按照新唐书的描写,这两个白头人似乎是出自一群隐居山中的白化病人,结果被扶南国抓去当了贡品进贡给唐朝。

而不少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因为地理因素自己也成为了珍贵的贡品。

长庆二年(822年),回鹘就从巴尔喀什湖一带送来了四个葛逻禄人。

唐高宗咸亨年间倭国使臣又把国内征讨获得的一些虾夷人进贡唐朝。

大名鼎鼎的收复河西的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也把两名吐蕃妇女连同四只青鹘鹰和两匹马作为延庆节的礼物送到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扶摇中的上古神兽呲铁什么东西?什么来历?有哪些神话?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扶摇,这部电视剧由杨幂阮经天主演,讲述的是宫廷剧,剧情还是非常的精彩的,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议论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有的人还说扶摇中的上古神兽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长相怪异呢?有者哪些神话?其实,小编注意到,这个上古神兽是之前神仙们的坐骑,本事还是很大的,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扶摇》已经播出的剧情中,呲铁跑出来的消息惊动了燕烈,他马上下令让弟子们赶过去阻止吱铁下山。树林里,扶摇被呲铁铁追到一处树干,她只好飞身上去想要逃脱。长孙无极跑过来点了呲铁的穴道,趁着它昏睡的时候,他让扶摇赶紧离开。

扶摇问长孙无极为何不杀她,他就说想要活命就必须先管好自己的嘴。扶摇提醒长孙无极有时候扮演别人久了,就有可能会忘了自己。等到扶摇和长孙无极离开,燕烈和弟子们赶到,他们只发现了昏睡的呲铁。

小河边,扶摇坐在那里发呆,燕惊尘就走了过来教训她昨天险些晾成大错。

呲铁,又叫啮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妖兽。呲铁又叫食铁兽,据当代学术考证认为其是现在的貘。形状象上古神兽,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出自《神异经》。

有关于呲铁的记载都出现在南方,《玄黄经》云:南方啮鉄,粪利为刚。食鉄饮水,肠中不伤。

《神异经》对呲铁外形的记载有:角足大小形状如上古神兽,皮毛黑如漆。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是指以两仪二圣(太阳烛照,太阴幽荧)与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的皆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

这些生物在现实中大多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某些古代神兽在中国的占卜术中,尤其是奇门遁甲及六爻两门术数。这些神兽常出现于传统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共分为4层, 4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神:麒麟、凤凰、龟和龙4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除了古代神兽外,游离与古书之外的上古神兽也为人所称道。

不过关于呲铁这只上古神兽的资料记载还是非常少的。

《扶摇》播出的剧情中,到了畋斗赛开始那天,扶摇跟所有参赛的弟子一起跟师尊到了第一场比赛的场地灵镜地宫。师尊召唤出了灵兽,他要弟子们选择玄元派的两大基本灵功霄淼术和镇魂气中的任意一个分成两行。

扶摇没有学习过这两种术法,她没有选择而遭到其他人的嘲笑。无奈之下扶摇就说她选择一个人一队,但燕惊尘却把她拉了过去。地宫外面,长孙无极和齐震跟着燕烈在那里等候获胜的一队出来。

燕惊尘带着青队的人进入地宫,他们在半路就遇到了灵兽呲铁的袭击。燕惊尘没有去管裴瑗而是拉着扶摇躲开,随后他才回去救裴瑗。燕惊尘和裴瑗一起攻击呲铁,可他们不是它的对手。扶摇敲打木棍引开了呲铁,但她却被它伤到腿。

虽然腿受伤了,强忍疼痛继续拉走上古神兽呲铁,突然想起白天上古神兽呲铁被长孙无极打倒的一幕自己也照做了竟然打到了上古神兽呲铁获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有哪些故事

全文共 112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被称为“中秋”。而这一天又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了中秋节。而且跟中秋季有关的传说非常的多,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的中秋节是在2019年9月13日。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糕点扭转大乾坤:“定胜糕”的来历

全文共 1452 字

+ 加入清单

丁盛蛋糕是江苏省苏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它尝起来软,糯和甜,甜豆瓣酱味道和不同的颜色。淡红色是最常见的,柔和而芬芳,在苏州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这也很简单。将米粉和糯米粉放入容器中,加入红米粉、白糖和少量清水,搅拌均匀,让其上升1小时。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特殊的印版里,把红豆沙放在中间,蒸一会儿,直到蛋糕表面熟了,把它拿出来,翻过来,扣在案板上。这种小吃很受欢迎,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美味,还因为它的传奇。

甜味丁盛蛋糕(网络地图)

建国时(公元1127-1130年),金国入侵,金武德率领军队一直到临安。金兵进城后,抢劫杀人,在临安引起骚乱。但不久,临安城的军民奋起反抗。晋军被团结在敌人中的军民打得落花流水。他们从临安一路撤退,闯入苏州城。

当时,驻扎在这一带的将军是韩世忠。当他看到游牧民向北撤退的迹象时,他和他的妻子梁宏宇带着8000名士兵紧紧跟随,拦截游牧民的返回。金兀术恐汉军被吃掉,急召援军与汉军决一死战。不久,10万金国援军到达增援部队。战场形势立即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好的对敌对策,恐怕韩世忠的八千多官兵就要全军覆没了。这可急坏了韩世忠,几天后,他没有想到茶和饭,晚上睡不着觉,苦苦思索撤回敌人的最佳办法,可以证明自己无法与10万金兵抗衡,眼见金兵会合围,韩世忠已准备为国捐躯。

韩世忠金康(网络图)

一天晚上,韩世忠的妻子梁宏宇来到了中国军帐。韩世忠哭丧着脸在帐中踱步。梁宏宇手里拿着一颗数数的心走过来,对他说:“将军,苏州人一直在想你的身体。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请愿。我希望你能注意休息。未来全城的人都会和你一起对抗黄金。这是他们的特色小吃。我希望你能吃一些,好好照顾自己。”听了这话,韩世忠非常感激,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拿起一块蛋糕看了看。这种蛋糕风格独特,两端大,中间薄。它看起来像一个榫。当他闻到它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他伸手拿了一块,把它掰成两半,准备吃一点。

韩世忠、梁宏宇抗金计划

但就在这时,他突然在自己的心里找到一张纸,上面写着:“敌人的营地像一个榫头,有一个大脑袋和一个细腰。一旦被切断,两端将不会形成。”韩世忠觉得奇怪,赶紧把妻子叫过来。她看着他说,“人们真的知道将军的想法。你看,这四个字清楚地告诉我们,蛇应该被击中7英寸。”韩世忠高兴地说:“是的,这几天我在摸索敌人。老百姓已经为我们搞清楚了偷金贼的安排。照此看来,我们必须立即派兵,先斩断金将士的腰,使他们不能首尾相顾,而形势自然会混乱,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胜利.”

韩世忠立即召集将军们连夜开会。第二天,他部署了一些间谍来确认人们发送的情报是否准确。几天后,间谍来报告说,人民的情报非常准确,他们报告说,游牧庆祝吴金舒三天后。那天晚上,大多数将军都会去营地庆祝生日,第二天就攻击我。韩世忠不敢耽搁。在金武术生日的那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带领5000名军人到敌营。当金兵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被分成了两部分。所有的金兵因为没有人指挥,顿时像一只捏了脑袋的苍蝇,南北两头,只顾走自己的路逃命。当他一路逃到镇江附近的黄天当时,被已经到达的梁宏宇带来的3000名士兵迎头痛打。另一方面,他在太湖遭遇了一场风暴。他的士气陷入混乱,无数人死亡和淹死。宋军大获全胜。

现代丁盛蛋糕的颜色和形状比古代的更具创新性(网络图)

这一仗,苏州人送糕点作出了巨大贡献。韩世忠将这块蛋糕改名为“丁盛蛋糕”,因为“丁顿”和“丁盛”谐音。因为“丁盛蛋糕”这个词有好运和幸福的意思,苏州人经常喜欢在节日里把丁盛蛋糕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的亲戚和朋友。这一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划龙舟以及吃粽子来历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端午节龙舟来历,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端午节吃粽子,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的节庆食物。后来,伴随着纪念人物说的出现,端午食粽也被赋予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意义。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等。其中,扒龙舟和端午食粽是流传最久、最广的两大礼俗。

划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划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划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等说法。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死后,人们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防止鱼虾啃食他的尸体,此后端午节划龙舟的活动就流传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