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那蒙坡古村落(合集20篇)

浏览

6998

文章

72

篇1:莎莎族村落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看 点Sembalun Lawang 在林加尼山东面山坡上,这座村庄的位置是一个巨大火山喷口的遗存。从这里能看到壮阔的山峦,也是爬到山顶最近的距离。 Loyok 距离Kota Raja不远,以竹子工艺品出名,当地的手工艺品大部分都是熟练的工匠制做的。 Pringgasela 这座村落在龙目岛东面,以传统纺织布闻名,这里的村民依旧用旧式的纺织机。 Otak Kokok Gading 在马塔兰以东四十公里,据说这里的瀑布能让在其中沐浴的人病痛消退。瀑布名为Jeruk Manis,流淌在一片茂密的绿色之中。 Tete Batu 在Loyok以北,在Rinjani山坡上。这里山川壮丽,当地的水十分寒冷。 Kota Raja 这座村庄名字的含义是国王的地方,这里有一座有名的瀑布,景色十分优美。 Kaliantan 这里有白色的沙滩,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Bau Nyale festival。 Senanti 以木雕出名,在这个村庄里人们用祖传的传统的方法制做木雕。 Lemor 这里有茂密的树林,适合乘凉,躲避强烈的日晒。村庄里有水池和泉水。 Suradadi 这个村庄的人用传统的方法制做手工艺品,材料有棕榈树叶等等。村民编织盒子,垫子,手提包,钱包等等。 Lenek 在这个村落可以观赏岛萨萨客族舞蹈,在这个村落可以买到很多小礼品,小纪念品。 Timbanuh 在这里可以看到东龙目岛的全景。介 绍莎莎族村落是龙目岛原住民莎莎族聚居的地方,在Rinjani山东面。 在莎莎族的村落里,建筑和部落生活习惯都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没有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根本的改变。游人可以行走在古朴的建筑群里,看村民的生活习惯,感受部落的秩序和氛围。

印度尼西亚龙目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天门山古村落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天门山古村落隶属于北镇市大市镇,地处北镇市北部,医巫闾山北脉,与义县相邻,距离北镇市区30公里。全村共有6个自然屯,分别为:华山、龙湾、老窝沟、四垄地、平房、柳条沟,全村共199户577人,幅员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天门山古村落的村庄道路已达到100%硬化,道路两旁绿化环境良好,有一定旅游开发的基础。村庄房屋建筑质量较好,有成规模的辽西传统建筑群,并成功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未来应进行保护性开发。天门山古村落的自然资源以山、林、水为主,村屯主要街路已全部实现硬化,无线网络、广播电视及农用三相电供应遍布村屯所有住宅区。村内共有林地面积26223亩,果园面积近1600亩,耕地面积288亩,山林覆盖率约为93%。天门山古村落的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包括杏、枣、梨、葡萄等,现种植歇马杏树约500棵。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较少,尚未形成农业规模性精深加工产业,农业旅游也处于初级阶段,还在不断提升发展中。

天门山古村落山清水秀,林地面积广阔,自然环境如诗如画。有天仙湖水面积300亩,蓄水量290万立方米,与村内自然形成的12处景点形成鬼斧神工之效果,由山石自然形成的12处传统景点为:大仙门前站、将军跪母前、犁碗不装水、犁铧不耕田、-长流水、烟筒不冒烟、吕祖庙朝北、大桃在正南、山坡老虎洞、山顶有草原、石沟出观音、石棚住神仙。为方便游客观赏华山风景区秀丽的自然风光,2019年在天仙湖附近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停车场,约容纳400辆车。

天门山古村落不仅风景优美,自然条件优异,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已被列入国家传统古村落保护单位。村内共有古建筑民宿203栋,其中清代建筑5栋、民国时期建筑169栋。天门山古村落是集文化底蕴、丰富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古香古色传统村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信息来源:北镇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石泉古村落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石泉村位于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政府联红村委会。清朝时期,村民为避匪祸,在石泉山上筑有山寨,因该村位于石泉山山寨的脚下,故称“寨脚”。全村面积约1.5平方千米,有340户,1427人。以汉族陈、梁、褟、李等姓氏为主。寨脚村背靠石泉山,村前是三江河。现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明清时期的门楼、民居、古井和三棵数百年的古榕、民国二十七年(1938)广东省国民政府机关迁来三江,驻扎在寨脚的办公旧址和时任省主席吴铁城“义愤难容”题刻。

据资料记载,1983年至1985年,在石泉山上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有肩石锛、石镞、石凿、石磨轮、石环、砺石,陶器有豆、瓮、罐、碗、陶纺轮,印纹硬陶纹饰有回字纹、方格纹、夔纹、菱形纹、云雷纹等,当时经省专家初步判断,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米。遗址对研究连南古人类历史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寨脚村属连县高良堡。清朝时期,寨脚村属连县高良上水堡。民国二十年(1931)至建国后的1951年9月,寨脚村属连县高良上乡。1951年9月,寨脚村属连县三江城和乡。1953年1月,三江城和乡及所辖的寨脚等村划归连南瑶族自治区。

1986年5月,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9日,石泉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旅游局七部门联合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信息来源:清远市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江背单家古村落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江背单家古村落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背单家古村落位于高安市荷岭镇三桥江背单村,年代为明、清。

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庄周边20米为保护范围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荷岭镇:荷岭镇位于市域东南部,辖垱下、菊坊、茜塘、三桥、枫树、左程、三塘、仁塘、清溪、石溪、三山、琴岭、石岗、上寨等14个村委会和三马岗1个居委会,105个自然村。2017年,全镇总户数 9155户,总人口278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85人,人口增长率5.91‰。总面积8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7656亩,其中水田25693亩,旱地11963亩,山林面积4654。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蓑衣樊古村落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蓑衣樊古村落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黄河盘绕原生湿地而过,冲积形成的芦苇荡让这片土地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5000余亩芦苇荡。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年间有一樊姓人氏在此定居,以编制蓑衣而闻名,故取名蓑衣樊。村周围三面环水,湿地面积万余亩,湖塘星罗棋布,原生态的蒲苇满地、荷叶连天,营造出一片诗意的画面。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为典型的黄河湿地风貌。

泛舟在蓑衣樊古村落,城里来的游客在环湖自行车道走了一圈又一圈,稻田里,钓龙虾游戏引得小朋友一阵欢呼还可以来这里钓螃蟹。你问来蓑衣樊的游客记住了什么,或许是一个毫无心事的下午,或许是一片明月姣姣的夜空,它从不问来由,从不答因果,你来了,这是蓑衣樊,你走后,这是你记忆中的蓑衣樊。

地址: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高青汽车站进入黄河路辅路,行驶180米;请直行,进入黄河路,行驶1.1公里;左转,进入芦湖路,行驶1.5公里;右转,进入田横路,行驶2.0公里;请直行,进入S319,行驶5.5公里;左转,从S319到蓑衣樊村,行驶460米;到达蓑衣樊村

常家镇:常家镇位于高青县北部,镇政府距县城田镇3公里。北隔黄河与滨州市,惠民县相望,故有“船行黄河,一日走三县”之说,南北长10公里,东西长14公里,面积85.33平方公里。辖73个自然村,7672户, 全镇地形系平原,北部有黄河东流,经镇边缘14公里,在黄河大堤修有刘家春引黄闸,堤内修有干渠,干渠形成网络;在沿黄利用黄河水沉积淤积,改造盐碱地。水利条件良好,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西古村落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孔西古村落为文化旅游景点。

孔西古村落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共同村委会孔村内,佛山一环北线里和公路出口。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为避兵乱,原籍山东曲阜孔子五十八世孙孔仕通携子彦均、彦璋从广州彩虹桥迁此建村,距今已有604年,目前人口规模约310人。村中古民居属清代建筑,保存完好。整个建筑群占地18.89亩,建有80座民居,为七巷八排设计。巷为南北走向,宽1.76米,长124.62米。每排前五座与后五座之间为中心巷,东西走向,宽2.32米,长101.12米。2010年8月,孔西古村落被评为南海区十大古村落,2012年9月成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孔西村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民国时期,有位出名的飞机师叫孔昭麟,曾担任白云机场站站长。他是土生土长的孔西村民,成为技术高超的飞机师,无疑成了全村人的骄傲。他开着飞机在村子的上空盘旋,低空飞行;还曾经驾驶飞机穿越广州海珠桥的桥孔,技术无人可比。无独有偶,如今的香港孔安道基金会的创办人孔昭逵及其儿子孔宪绍、孔宪顺、孔宪明,(南海荣誉市民)更是热心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在家乡捐资建学校、盖医院,造福乡亲。

至圣家庙:民国15年(1926年)重建,1998年由旅港乡亲香港孔安道基金会捐资重修。该建筑为纵轴式布局,硬山顶,山墙,砖木结构,座北向南,一座三进。主建筑宽13.64米,两边都是青云巷与傍间(厢房),东西青云巷宽都是1.73米,东西傍间宽均是6.05米,家庙共宽29.2米,深为44米,建筑面积为1284.8平方米,高9米。竖书额题:“至圣家庙”,门联:“俎豆宜万世,古今为一人’。正门墙为水磨青砖,檐口为蓝色琉璃瓦,大门外墙壁靠檐椽处,傍间前檐下砖雕人物花卉图案画。“马面”为五架梁,两旁各一钟鼓台,钟鼓台、地面皆用花岗石铺砌。第一进为屏风,方砖铺地,五架梁,檐柱上木架为装饰斗拱梁架。二进三进为殿堂,方砖铺地,殿堂内四木柱四架梁,木梁枋设几何图形纹花架,二进正中悬一匾:“玉书堂”。进与进间为日字型天井,皆铺花岗石块。马面,二进,三进前檐与一进后檐皆有两方形石柱,二进后檐有两圆形石柱。主建筑两旁的建筑物成对称,由南往北依次是厢房、走廊、露天小花园、走廊、厢房。为镇内最尊贵之祠。

孔氏宗祠(至圣源流):于清代雍正四年重修,二进三间,镬耳式结构,白石墙脚,青砖墙体,白石大门框,有以人物、山水、书法等为内容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灰雕,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共同居委会孔村西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叙利亚北部古村落群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叙利亚北部古村落群(Ancient villages of Northern Syria)由位于叙利亚西北部8座公园中的约40多个村庄所组成,是古代晚期至拜占庭时期乡村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见证。这些村庄建于公元1至7世纪,后于8至10世纪遭到废弃,但这里的景观保存依然保存完好,民居、寺庙、教堂、蓄水池、澡堂等建筑遗存依然可见。

村落文化景观遗存对于展现古罗马帝国的非基督教时代向拜占庭基督教时代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一些遗迹还表明这里曾使用过水利技术、防护墙以及古罗马农业规划手段,进一步展示了当地居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驾驭。

:Ancient Villages of Northern Syria

必去理由:叙利亚最新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叙利亚[Syria]

景点所在省、州:阿勒颇省、伊德利卜省 [Aleppo Governorate,Idlib Governorate]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泸沽湖村落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导游:

泸沽湖沿湖村落棋布,民房建筑风格奇特。

介绍:

泸沽湖民房大多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子房,以木板当瓦,每块长约1米,宽0.17至0.26米不等。内部结构为适应其母系原则而组成家庭特点,有火塘所在的正室,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另一幢二层楼房为“客房”,上为青壮年妇女与他们的“阿注”的居室,保留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些特点。

交通:

从丽江汽车站乘坐往泸沽湖方向的班车。

云南丽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马降龙村落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马降龙村落是开平碉楼申遗的四个提名点之一,其隶属开平市百合镇,东北距开平市区15千米,坐落在潭江东岸的河谷平原,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村中翠竹森森,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

该村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个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该村80%为侨户。

其村后茂密的竹丛中,掩映着15座碉楼和庐,这些碉楼和庐造型别致,保存完好,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禄楼,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该楼高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至5层共有29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间,当时每到傍晚,集资户男丁均入住楼里以防匪盗绑架;第6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7层为瞭望亭。登楼环顾,四周景色美不胜收。据记载,1963年、1965年、1968年开平连续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楼得以避难。

其余14座楼也都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合了西方先进的建筑工艺,中西合璧,美伦美幻,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马降龙村落的竹林中,不愧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地址:广东江门市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门票:60元

百合镇:百合镇位于开平市中西部,东北部与赤坎镇接壤,东南与台山市为邻,南部与蚬冈镇相邻,西接恩平市、北靠塘口镇,东北距开平市区19公里,西距恩平市中心城区34公里,我镇建设我分两部分,旧镇区(百合圩)在旧路与沿潭江河岸分布,新镇区及工业区在325国道北侧,新镇区距开平市中心城区19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2°33¢,北纬22°15¢。325国道(广湛一级公路)东西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璜溪古村落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璜溪村古村落建筑群呈坐南望北走向,青砖屋居多,有部分为镬耳屋,总体布局方正严谨,密集整齐。众多古筑建于明清、晚清民国时期。村内横街纵巷,四通八达,古屋用材考究,石门框、石窗制作精细,木雕、彩绘、石刻书画、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门楣屋檐多处有雕梁画栋,建筑装饰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充分体现了广府传统的建筑特色,集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

李氏大宗祠:面积619.01平方米。四进(现后楼正拆,剩下三过),屋顶为灰塑博古瓦脊,青砖墙壁,花岗石脚,祠内大厅两个,一为石柱石础,另一厅为坤甸柱石础,全部檀椽均用坤甸木。

常安公祠:面积77.07平方米。外观保存较好,门楣处尚保存“竹林七贤”壁画。

六世祖祠:位于璜溪村西华里,面积为130.11平方米,底座、墙体及外观保存较完整,

秉裕公祠:面宽9.05米,进深14.35米,面积为90.68平方米。光绪辛丑孟春建,底座、墙体及外观保存较完整。

华峰书舍:面积约80平方米,底座、墙体等保存较完整,灰雕、木雕等残存。

古榕:树龄在300年以上古树尚存7棵。大部分的主树干已经枯萎,现由再生的气根生长后形成树的主体。生长旺盛,枝繁叶茂,树干粗壮,某些大树躯干须10名孩童手拉手环绕。古树散步村前村后,形态各异,极具观赏价值。

炮楼:面积24.98平方米。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现有的炮楼是在1933年(民国22年)旧炮楼的原址上重建的,楼高五层,上下层由木结构楼梯相连,保全完好,门楼上刻有“民国22年广州梁造记建筑”字样,是本地区仅存的炮楼之一。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高边社区璜溪村

高边社区:高边村位于大沥城区西部321国道,横跨村委会北部,东与凤池村委会相邻,南与太平村委会一河相隔,交通发达土地肥沃,曾多年成为佛山市南海市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全村面积2.17平方公里,村内常住人口3,635人,下辖高边南、高边北、张边南、张边北、璜溪、朗心、六溪七个村民小组。高边村委会以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村组经济。2009年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 云南翁丁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每个不同的城市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特色和魅力,据了解我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这原始村落的样貌,那么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云南翁丁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云南翁丁

翁丁,在佤语中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它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的北部,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堪称佤族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寨中的牛头、木鼓、寨桩、图腾柱、阿佤人民等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象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研究、村落格局和建筑价值。

这个佤族村落在2000年以后被发现,开始真正地接触外界。经过考察,2006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距离缅甸大概要几十里。浑厚的木鼓声,庄重神秘的祭祀活动、象征着财富的牛头桩、葫芦里走出的传说、风情万种的歌舞、独木成林的古树,汇集成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置身翁丁,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远离都市的喧嚣和世俗的繁杂。

翁丁景点

翁丁寨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古朴。主要景点有民居建筑(指传统的杆栏式楼房)、牛头寨门、剽牛桩、捏西栏(公房)、祭祀神林、神秘的寨桩(寨子的标记,从它的构造可以讲述司岗里传说)、古老的水碓、佤王府、翁丁白云湖以及传统编织、传统服饰、浓郁的民族风情、原始的剽牛祭祀、声势浩大的拉木鼓活动、还有待客佳肴鸡肉烂饭,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翁丁佤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及主要风格,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观光旅游、采风调研,并为电视电影新闻媒体提供了天然的拍摄场地。目前已成为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对外宣传佤文化的一个窗口及旅游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城下的古村落:北京最古老的村庄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是除去几大古城之后历史也算悠久的一个城市,更是保留了许多历史上的文物。在这个充满了古生古色的北京保留下来的并不仅仅是一些表面上的财富。

那么,本期北京文化解析北京最古老村庄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

三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还相传是因为爨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所以姓韩,谐音寒。

爨底下是国家3A级景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爨底下村民有财神的化身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时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

爨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川底下村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村上一条蜿蜒东西走向的紫石、青石砌成的小巷,看去幽雅漂亮。村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线条清晰,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

【结束语】爨底下村在北京也算是一个观光景点,由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为这获取了不少的粉丝。

你可能也喜欢:

品味独特的英国饮茶文化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现代的北京葬礼习俗是怎样?

传统习俗:老北京除夕吃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霍洛克古村落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洛克是诺哥拉德省的一个小村庄,比起其他几座小镇,这里距离布达佩斯较远,有100公里的距离。这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人定居,至今村民们仍使用非常古老的语言交流,这里的民族服装、音乐和刺绣等传统艺术也早已形成特有的文化特色,全年有很多保存下来的民族传统节庆及活动。

1987年,小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小村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为“霍洛克是被精心保护下来的传统民居的一个典型范例,该村落主要建立于17和18世纪,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农业革命前乡村生活的生动图景。”

这里的居民房干净整洁而且又极其漂亮,房子的正面由雕刻精美的木质栏杆点缀着,这些房子都是按照同样的建筑风格建造起来的,是匈牙利北部地区的典型建筑风格。夏季铺满了鲜花的块状的花园的四周是用低矮的篱笆围起来的;在前门的上面,经常悬挂着马蹄铁、编成环状的红辣椒、玉米棒子或神圣的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最壮观村落 贵州 西江千户苗寨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着名旅游景点“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美丽的风光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接下来,就让城市文化来为大家介绍西江千户苗寨特色美景,一起来看看!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西江位于贵州凯里市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吊脚楼、风雨桥、千户灯夜景、苗寨歌舞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棋盘村古村落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丹灶南沙棋盘村:南沙陈氏自南宋迁移至南海开村。明代万历年间始,宗族渐旺。南沙棋盘村古村落始于明末清初,清嘉庆年间因族中有人做生意发达(至今有“扫地北”传说),大兴土木,三十间大屋同时动工,每间大屋规格统一,座东向西。棋艺巷,分三巷,每巷十间,前五间之后留横巷,六至八间再留横巷,最后再建两间,三条巷中可以横直行走,形成棋盘之势,故称棋盘巷。现村中15条棋盘巷和2条棋艺巷分列,布局井然。村中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龙船脊形房顶、三面环绕的高墙、寓意“肥水不流别人田”的天井以及雕刻着花鸟虫鱼的灰雕、瓦雕、砖雕、石雕、木雕等规模宏伟,雕工精美,彰显清代岭南建筑的清幽雅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陈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历经嘉庆、同治重修与扩建,形成南海乃至珠三角少见的三间五进格局。

棋盘村始建于清代咸丰年,是丹灶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2010年入选佛山十大古村落名单。村中老人介绍,棋盘村四通发达的结构从村子建设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规划好,整个村子坐东向西,而每座民居也都是统一的坐东向西,三十多间大屋于清咸丰年间同时动工,分三巷,每巷十间,前五间之后留横巷,六至八间再留横巷,最后再建两间,三条巷中可以横直行走,至清末民初时候,村人在原有三十间大屋基础上继续扩建,至现在形成13条纵巷和2条横巷的格局。

棋盘村的房屋屋脊呈三角形高耸,上多有云纹、龙纹硬山顶,两侧山墙与屋顶基本平齐,不再有早先年高高耸起的镬耳山墙。在一些屋顶上,还可以看到高高挑起的尖角,看上去就像牛头上的牛角,在屋脊的两边各有一个,由于长得像龙船上的龙角,所以当地人把这个叫做“龙船角”。

丹灶镇: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周边与狮山、南庄、西樵、西南、白泥等镇相邻。2005年初南海进行区域调整,原丹灶镇、金沙镇合并组成了新丹灶,总面积达143.48平方公里,下辖金沙办事处、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2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超过16万,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约各占一半。丹灶镇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有成人学校1所、中学3所、小学7所,一等甲级医院2所,是国家卫生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林寨古村落

全文共 3051 字

+ 加入清单

林寨古村落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寨古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是陈姓聚居地;据史载,该村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时,南越王赵佗为防御来犯之敌,派属下一姓林将军到当地筑寨守关,官府后来便用其姓命名该寨。清代至民国期间,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四角楼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气势恢宏、错落有致。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根据不同的历史渊源,每一座四角楼都被冠以儒雅的称谓。如新朝议第、永贞楼、福谦楼、谦光楼、宝三楼、九栋屋、世美楼、当铺、美尽东南等。

村内有清代、民国古民居200多幢,是全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23届世客属恳亲大会观赏点,被评为省首批古村落之一、“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村”。内中的古楼、古巷、古井及石刻、木雕、绘画、名人书法有很高的观赏和考古价值。

清代至民国期间,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

林寨古村悠悠二千多年历史,遗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独特的“老八古”。除了传承客家文化外,还聚合了广府文化、福佬文化乃至西洋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的融会贯通、演变流转,最终在林寨古村形成了“船艇上楼梯、蒲艾挂门楣、寿星遍乡里、木屐当马骑、摆指游河溪、龙王敢晒死、从不水浸街、火堆烧垃圾”等“古村八奇”的文化景观。而堪称中国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四角碉楼古建筑群耸立于林寨古村的街巷与田边之中,风采依然。

古村南门附近的司马第,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据说是贡生陈鸿铭以 白银 铺地购得的宝地。因是三幢楼房依次连接成九栋,所以又叫九栋屋。解放后,是俐江公社食堂和毛泽东思想文化室,现在被改建为农耕展览馆。

司马是古代的中央官名 相当于部长级,与中宪大夫、奉政大夫、朝议大夫一样。 这幢司马第又叫九栋屋,是指司马第、朝议第、上新屋三幢楼房依次连贯成九栋的总称。始建于清嘉庆二年,距今200多年,是朝议大夫陈鸿铭兴建的。

大门梁雕有“鲤跃龙门”图案,体现客家人崇文重教,金榜题名之意,门匾《司马第》为乡贤、新宁知州黄金济所书。 司马第对联是:司守世德 ,马奔前程。目前开辟为“农耕馆”,馆内陈设农村生产及农副产品加工各式各具。

司马第地处古村风水宝地,当年屋挑着白银铺在地上排列,铺多宽,买多宽,铸成“白银铺地”奇观。该楼为府邸式结构,厅廓屏风十分考究、木刻镂雕别具一格,木雕金光灿灿,历200多年仍保存完好,那是用金萡贴成的艺术精品。

中厅雕有“乐善不倦”之名句,实为主人日常行为写真,善无大小,日行一善,天天快乐! 下厅牌坊“履中”是指:躬行中庸之道。 汉 刘向 《说苑·修文》:“积正合仁,履中行善”。

村头的“下镇当铺”,建于清光绪25年,是乡中富绅合办的乡村银行。专营收取质押品,发放高利贷款。此处典当价钱适宜,急人所急,诚信经营,生意一直红火。此处遗有精美牌匾,宣扬中庸之道。据说楼内门官神位特别灵验,凡有人求财祈福、诚心则灵。

南门前有一口“千年古井”。史载:明洪武3年,陈氏始祖元坤公首次疏井之时,曾出土蔡氏状元碑记为证,故此井为秦汉之物。井水清洁,冬暖夏凉。探头俯瞰井底时,直觉此井深不可测,一若它度过的悠悠岁月。古井经历了风吹日晒,亘古不变的是它一如既往地凝望着这一方天空,喷薄出凛冽的清泉,滋润着许多住过走过路过的人。

宣仪第是兴堂玄孙陈镜中的新楼,陈镜中字宝三,因该楼阁楼墙上绘有一个时兴的八卦钟,指针永远都是9时正,故乡人称宝三的钟一天两次准点,所以大家直呼此楼为宝三。

在众多的四角楼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谦光楼,谦光楼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是屋主陈云亭被母亲用激将法逼成的,“谦光楼”五进三幢设计,有 11个天井、18个厅堂、每层84个房间,全屋324间,正面有4栋骑楼,造型独特,漆蔚为壮观

屋梁石柱饰有花纹,屏风牌匾镂雕木刻,金漆油刷,美不可言,各式家俱、一应俱全,是为典型富户庄园。解放前,一直是敌我活动的重要阵地,粤赣湘边东二支司令部曾设在这里指挥过千军万马挥师南下解放广州和海南岛,更加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其中楼阁为4层结构,以石灰墙、火砖、百年木材及硬麻石条为主要材料彻成。天井、走廊道边以长短不一的麻石条镶成,门匾、横梁、窗、护栏制作手工非常考究,其中雕刻有文案图画、黄金材料题字等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只可惜,21世纪初,因为线路老化发生火灾,谦光楼“四角”中的东北角遭烧毁,一直未修缮。

林寨陈姓第三位富绅陈瑞山是五福寿星,其新楼大夫第别称福谦楼,此楼据说风水极佳,财丁两盛,多育兴国安邦贤才,长久不衰。

永贞楼的外形犹如一座城堡,而且楼顶拥有防御设施——走马回廊,遇敌时家兵驻守在此,易守难攻,简直是一楼当关固若金汤。

永贞楼是古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清乾隆甲寅岁驰赠朝议大夫从四品候选知府陈兴堂的新楼。永贞楼是较早建筑的四角楼,它造型独特,气派蔚然,曲径幽巷,通屋连通,炮楼巷道,水井马厩,一应俱全。永贞楼固若金汤,据传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途经林寨,曾久攻不下,后朝廷下旨拆除四个兀角,以安匪患。

永贞楼的楹联是:永臻百福,贞协万年。目前永贞楼被 香港 商人承包,改建成一座私人会所性质的古堡客栈。这里也供应小吃,在古村走累了的话,可以进去买了一碗凉粉和酸萝卜。

薰南楼建于清道光丙午岁(1847年)是林寨富绅陈襄廷祖父陈豫年的当铺,这里是林寨地区早期的乡村银行,其下属在龙川、河源、连平、兴梅、赣南以及广西等地开设分行,体现着东江客商的气派。

颍川旧家坐落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由陈履中(字正卿,民国二年任和平县议会议员,七年任广东省议会议员,九年任和平县知事)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创建。正中阳刻“颖川旧家”四个楷字,落款是庚午年(1930年)谭泽闿书。

整体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搁瓦布檩式结构,平面布局为二进二横式,依中轴线向两边平均布置,正中依次为大门、门厅、中厅和上厅。横屋为三层走马楼式楼房,楼前有长25米,宽3米的天井用于通风和采光,屋内石木构件均大量运用镂雕和浮雕手法雕刻着草木花卉、松鹿、麒麟、锦鸡、瓶花、人物故事等图案,皆繁复精致,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其表面的金漆,至今仍显得金碧辉煌。

中厅石柱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吴道镕撰写的对联:“凤吉兆当年被先世余光永卜其昌仁里别开新境界,熊祥占奕异勉后昆济美共歌式好义门丕显大规模。”厅中槅门、屏风隔扇上都题有各款文字如:“公忠报国”“勤俭持家”“孝友传家”“惟怀永图”等自勉词语。由于建筑年代稍后,颍川旧家有别于“四点金”式围 屋,防御性已减弱,设计上更注重美观实用,外面一排三个门,在横屋可直接从侧门出入,不用绕道正门,水井也建在门外余坪中,减少了屋内潮湿程度。天井都比较大,增加了通风和采光面积。横屋建成现代的走马楼式,更便于居住和使用。

兴井村:兴井村古村落隶属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其是典型的客家地主屋,尤以“谦光楼”、“颍川旧家”和“中宪第”最具代表性。2006年9月,被河源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23日,被广东省文联、民协定为首批27个广东省古村落之一,2009年1月,正式授予“广东省古村落”称号。兴井村古村落元至正九年(1349年)开始有人居住,其北靠丘陵小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皖南村落(西递宏村)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东,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已有950多年的历史,现有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西递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宏村始建于公元1131年,现存明、清古建筑137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皖南古村落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1年,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宏村、西递是中国皖南民居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以其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2000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著名景点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西递距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发展历史

1986年,皖南古村落主要代表之一西递村于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皖南古村落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示范窗口。

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

2000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1年,皖南古村落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3年10月8日,皖南古村落被批准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1年,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3年,皖南古村落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文物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贾家古村落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贾家古村落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贾家古村落位于高安市新街镇景贤贾家,年代为元、明清。

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贾氏宗祠、赐福堂、怡爱堂、泰盛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庄周边20米为保护范围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新街镇:新街镇位于高安市南部,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总面积135.18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 2017年,全镇总户数13079户,总人口41321人。有耕地面积5059.8公顷,山林面积4267公顷,水域面积836公顷,森林覆盖率31.6%。 2017年,我镇完成财政总收入8127.94万元,全市排名第10位。2017年主要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台岭古驿村落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八台岭古驿村落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八台岭位于吉林省长春和吉林两大城市中间的九台市沐石河镇境内,海拔688米,为九台市第一高峰,西距长春市70公里、东距吉林市50公里,长春市龙嘉国际机场到八台岭22公里,交通便利。

国家A级旅游景区八台岭风景区占地24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0%,野生植物、中草药材极其丰富。沿八百级台阶向上至主峰第八烽火台,南面颠峰陡峭,雄伟壮观,北峰险峻挺拔,层恋叠嶂。峭壁上悬有远近闻名的狐仙洞,民间流传多种神话传说。站在顶峰西看九台市和饮马河,东看吉林市和松花江。八台岭山峦起伏,云遮雾障,山下万亩良田,蜿蜒百里,是长春地区少为人知的唯一可攀登的高山。

90年代末,美籍华人旅美画家牛连和开始开发八台岭景区,并陆续对八台岭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投入,拟打造吉林省关东文化风情旅游第一品牌。同时多次邀请吉林省著名民俗专家曹宝明、长影著名影视艺术家靳喜武、著名导演李前宽等对八台岭进行考察与策划。最后把八台岭定位于以展现关东与闯关东文化为主线,以东北地区特有的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和谐为载体,集旅游、观光、影视、度假、青少年传统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关东民俗风情文化园。

起初八台岭关东风情文化园项目建设受交通条件限制,进展比较缓慢。2006年,九台市政府对区间道路进行了改善,八台岭关东风情文化园建设速度加快,目前已建设完成景点58个,其中包括关东第一山门、八台岭面具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牌楼、老城门、八卦经幡、生肖广场、狐仙洞、烽火台、乌龟坑、磨房、碾坊、场院、二人转大戏楼、酒房、豆腐房、油坊、炮台、钟楼、大鼓楼、香火店、玩偶店、三宝堂、啤酒屋、客栈、集体户大院、生产队、乡村酒吧、百菜园、百药园、垂钓园、大食堂、古榆树、百荷堂、八旗兵营、乡村人家、山货栈、杏花村、大车店、马架子、关东珍禽馆、三不洗澡堂子、自助旅馆、云雾茶室、蜜蜂堂、珍禽馆、动物乐园等景点。2008年秋季,山庄进行试营业,接待部分游客,反映良好。八月重阳登山节,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赴八台岭慰问演出,登山游客达一万多人。九月份,吉林艺术学院及吉林城建学院师生300余人在这里写生,达10天之久,得到一致认可和高度赞美。

2009年,牛连和先生对关东风情园加大投资,其中包括关东名人会馆、关东民俗博物馆、萨满剪纸艺术馆、关东渔文化基地建设等。另对在建景点进行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同时开始进行内部道具陈设布置,在九台市旅游局的支持下,八台岭关东风情园被评为国家A级景区。

届时吉林省八台岭关东文化风情园将成为吉林省最大的民俗文化风情园。也必将成为吉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项目中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将为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关东文化,为发展繁荣我省文化旅游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特色项目:旅游、观光、影视、度假、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

电话:13610709577

地址:九台市沐石河镇桦树村

行车路线:长春市--长吉高速或长吉北线--九台市----九舒公路--沐石河镇右转行驶5公里到景区

桦树村:桦树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澄迈火山岩村落群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位于澄迈县,时代为明-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美榔村以村中传统火山岩建筑集中区域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68309.29平方米。

大美村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2.5公顷。

扬坤村扬坤古村落的核心地段,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范围主要是古建筑集中的区域,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2.4公顷。

龙吉村东起村庄风水林西侧,南达浣衣池,西至村西风水林东侧,北到村庄北部新建村居南侧。核心保护区总面积约6.29公顷。

罗驿村东起李氏宗祠东侧外墙,东南至文昌塔、观音庙和古驿站遗址,南达村前日湖、月湖南岸,西至岱之祖祠西侧,西北至用倒塔、侯王庙西北端乡村路、北至星湖北岸、铁棱屋北端传统建筑、东北至忠烈祠北部传统建筑北端。核心保护范围的总面积约为18.83公顷。

石矍村西起文林冯公祠西侧外墙,西南至饮马湖西南岸,南达村前饮马湖南岸,东南至古村落火山岩传统建筑群南端,东、东北与北侧边界至传统建筑群东、东北、北端。核心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7.37公顷。

谭昌村东起南片曾姓聚居地花梨木林地东侧,南达村庄最南侧主巷,西至谭昌学堂西侧,北至古村落与新村居分界村庄主巷。核心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5.19公顷。

道吉村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范围主要是古建筑集中的区域,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为1.7公顷。

儒音村儒音古村落的核心地段,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范围西至池塘、东部至村庄建设用地边界,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0.88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