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饶平三平寺(精彩16篇)

石壁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县城北部,南临饶平二中,是黄冈镇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是市级风景区。去饶平石壁山风景区旅游,去哪里玩好呢?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饶平三平寺,供大家参考!

浏览

3277

文章

16

篇1:饶平云峯寺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云峯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粤边陲的饶平县所城镇高埕村北面,有座高峰,名叫“云峯寺”。山腰有座古刹,因山而名,称“云峯寺”。这里山高石奇,雄伟壮观,远望寺后主峰,峰顶端有几块巨石,巧合在一起,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冲天莲花,真是天造地设,人间奇景。

饶平云峰寺

云峯寺始建于宋末,几度兴废,至明嘉靖年间,两广提学使进行,“毁淫词,兴社学”,此寺也被夷为平地,只剩断墙残壁。明崇祯六年(1633年)寺宇重建,寺址迁于旧址西侧,“云峯寺”三字的山门石匾额依然是原寺匾额,原因是在当年在清理旧址过程中,从地下掘得出门匾额及木雕佛一尊。自明代重修山以来,又历数百年,至解放后,寺院只剩断恒秃壁。一九八四年,旅居新加坡的陈溪河先生发起七十余众捐资,又蒙十方善信及诸山长老鼎力相助,主持比丘尼释光彩主其事,历尽艰辛,重建了大雄宝殿,门楼及两厢,重塑诸佛金身。现在寺院建成前后两座,有两厅四房一天井,东西廊及伙房,寺东有石屋,据说李季斋(明步政使陈天资之祖),曹宗(明国子监桌佐教),曾先后在这此读书。巍峨高山,崭新寺宇,令人神驰,山门上刻着“云峰寺”三字的石匾,仍然是古代传下来的那块匾额,踏进山门,就见弥勒佛当门大笑,使人顿忘尘世烦恼。背面朝上是供奉韦陀菩萨。越天井拾级而上,就是正厅的栏杆,西边有石雕对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厅中间是“大雄宝殿”,上有木质黑漆金字大额,两边高挂楹联(联载“试联”目)。大殿上供着释迦牟尼和阿兰,伽叶二尊者,两边是达摩祖师和伽蓝菩萨,殿前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全部重塑金身,满室光华,加上氤氲香气,木鱼经声,使人如置身于世外仙境。

饶平云峰寺

云峯寺的胜迹有:魁星阁、陈和洞、鼓石、娘子寨、点灯坳、捧心石、雷扣龟、藏兵洞、钟鼓山、猴头石、莲花石。

饶平云峰寺

饶平云峰寺

高埕村:高埕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饶平仁寿寺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仁寿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仁寿寺

饶平县饶洋镇水口山坡“象地”的仁寿寺,创自明朝,1997年至越年重建,1998年6月29日被批准登记开放。

该寺相传创自明初。西山村邱氏始祖澄源,子时绕,倡率乡人建寺,施出腹陂水田一段为香灯之费,草创居室少许。历代有修建,已知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丙子(1756)僧本怡主持修建。1952年起改为谷仓。1982年起,新丰供销社干部、潮阳人许业萍居士,积极发动捐资修寺。后请释达善(弘禅徒弟,潮安县庵埠人,今住汕头市区精舍,任达濠区紫峰岩住持)来住持,往返饶、汕,修补古刹,主持塑佛,建天公亭等。从1997年至越年重建了大雄宝殿、僧舍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另有般若堂、功德堂因缺资而未完工。在重建而拆屋顶时,发现栋梁头埋有5张布条,各写逢甲子年重修,十分奇妙。

信息来源:潮州政府网

饶洋镇:饶洋镇位于饶平县北部山区,东经116°87′,北纬24°29′,面积84.7平方公里,东与福建省秀篆乡、南与建饶镇、西与新丰镇、九村镇、北与上饶镇交界。境内东西群山连绵,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常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饶洋镇总人口59666人,其中汉族59331人,畲族335人。行政管辖25个村,1个居委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饶平土楼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土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饶平土楼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万历15年(1587年),该楼呈八卦形,三进三环围共构成“八卦”的爻画,座南朝北,面积1万平方米,-周长328米,直径101米、墙高11.6米,三层半,皆以黄泥土夯成,中间设有广场,全楼有正房56间,角房16间,水井32口,楼外周设有枪眼、炮眼,楼门顶还没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该楼虽在公社化时期小部分受到破坏,但目前保存较为完好,是饶平县境内655幢土楼寨中年代久远、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一处。

润丰楼

饶平县境内土楼寨总数达655幢之多,润丰楼是其中较具规模、较有特色的一处。润丰楼位于饶平县新丰镇丰联村,背靠“背头山”(省道柏丰线西),建于清道光年间,该楼呈圆形,坐北向南,面积1846平方米,直径48.5米,周长152.5米,楼高10.52米。为二层半,二进一天井,全楼皆以黄泥土夯成,外抹贝灰,共有房屋29间,公用井一口,广场中间辟有八卦形地埕,楼-还建有司马第、儒林第、调琴斋、广业轩,该楼小巧玲珑,结构紧凑,现保存较为完好。

南阳楼

南阳楼位于饶平县上善镇永善村,与大埔县接壤,始建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该楼呈圆形,大门座向为西偏北34度,面积1561平方米,直径44.6米,周长138.44米,楼高10.76米,三层半,二进一天井,共有房屋26间,皆以黄泥土夯成,楼内中心处设有圆形广场,水井一口,门楼上方有凹刻“南阳楼”三字,两旁写有对联,是饶平县655幢土楼寨中至今保较较为完好的一处。

镇福楼

镇福楼位于饶平县上饶镇马坑村,背靠“西岩山”(省道柏丰线西)始建于明永乐11年(公元1413年),该楼呈椭圆形,大门座向为东偏南8度,面积6936平方米,南北为97.7米,周长295.4米,楼高10.86米,三层半,三进三天井,共有房屋60间,皆以黄泥土夯成,内抹贝灰,楼内中心外辟有广场,呈椭圆形,有八角井一口,门顶有凹石刻“镇福楼”三字,是饶平客区最大的土楼,现保存较为完好。

新彩楼

新彩楼位于饶平县饶洋镇赤棠村,背靠“西岩山”(省道柏丰线西),呈圆形,座东偏南23度,面积2769.8平方米,直径59.4米,周长186.59米,楼高13.6米,四层半,二进一天井,全楼皆以黄泥土夯成,内抹贝灰,楼内共有房屋32屋,公厅一间,中心为广场,水井二口,该楼是饶平境内楼层最多、最高的土楼,现保存较为完好,198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过电影《天赐》,近年台湾也在这里拍过电视剧。

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饶平县人民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饶平镇风塔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镇风塔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风塔在饶平县拓林镇东北l千米的风吹岭西麓。困拓林地处海滨,屡遭风潮之害,昔人于岭高面海,常年风声飒飒的风口处建塔,取镇风镇水之意,故名。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建,塔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塔身各层用石板铺盖,游人可在塔内沿螺旋形石阶登上各层,塔廊还装有石栏杆,每层开设圆窗和拱门,可供游人步出塔廊览观山胜。1985年省文管会拨款维修。1989年6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饶平县人民政府网

柘林镇:柘林镇地处闽粤交界,饶平县南端,与县城黄冈镇毗邻,三面环海,濒临潮州港。全镇总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16887人。柘林镇是渔业生产大镇,全镇主要劳动力9900多人,其中从事渔业生产8000多人;目前全镇拥有海水养殖网箱20000多格,面积2300多亩,贝类养殖滩涂1500多 亩,对虾养殖面积1360亩,鲍鱼养殖水体21500立方米;培苗场8家,年可育苗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饶平特产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特产有岭头单丛茶、饶平蕉柑、饶平香米、血蛤、炸油角等。

岭头单丛茶:岭头单丛茶颜色黄褐油润,滋味甘爽浓醇、有特独的微花浓蜜香味,回味持久。

饶平蕉柑:饶平蕉柑的柑果大、颜色艳红、味道清甜、汁多肉嫩、保鲜的时间长,有“柑桔皇后”的美誉。

饶平香米:饶平香米,米粒圆润光亮,捧在手心观赏,粒粒就像掌上珍珠,是饶北山区农家的珍品。煮熟的米饭,香味扑鼻、沁人心脾,所以有“珠米桂香”之美称。

血蛤:血蛤,壳坚硬,可以砸碎,断面是白色,没有气味,味道淡。整齐,干净、没有残肉和沙土的最好。

炸油角:炸油角是潮州一种家常的小食,有人说因为它的形状像"荷包",有钱包胀的好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饶平香米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香米饶平名贵特产,原产于北部的新塘区和三饶区一带,现今饶中地区有不少农户种植。

饶平香米,米体圆饱而光亮,捧在手心观赏,粒粒如掌上珍珠,为饶北山区农家的家珍。煮几升米饭,只消加上一蚶壳香米,顿感满锅桂香扑鼻,沁人心脾,故有“珠米桂香”之美称。

饶平香米能开胃口,增食欲。初到饶北山区做客的人,一吃到香米饭,连佳肴也不顾了。逢年过节,当地农家以香米配合南特、油尖、双白等良种大米,精心蒸制成香糕,俗称香粿,如果适时来此做客,品尝这香喷喷的糕点,算你三生有幸哩!

饶平香米仅是煮饭或制作糕点的配料,一般不作主料,就像糖精作用於甜料一样,适可而止,多了反而不美。有人为了追求香糕的香浓度,纯粹用香米制作,结果适得其反,香糕别有异味,反而不大适口了,所以当地人称香米为“米香精”,的确很有道理。

饶平香米的种植历史悠久,潮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饶之石壁乡、梅峰乡等处出有香米,一年一稔,舆晚稻齐收。其粒大於常米,每煮饭仅用少许,便觉满锅生香,真奇种也;其价也倍於常米,粤东惟饶有产……”当年饶北农家种植香稻,为预防稻热时路人拔穗,通常将香稻秧苗插在田中心,周围再插上普通秧苗。如今随着社会风尚的好转,大都成坵种植了。

饶平香米,不仅是煮饭、制作糕点的良好配料,而且也是送礼佳品,乡民每逢出门做客,只消随身携带一包香米和一包香茶,遂成为浑身飘香的贵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饶平乌猪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乌猪,优质肉猪,原产于三饶、浮山、浮滨、东山等地区。是经过长期的选择培育而形成的品种,全身毛皆黑色,鬃毛粗而较硬,蹄甲尖细黑色有光亮,四肢粗长而直,行走矫健有力,善奔跑,头细长,嘴较尖,眼有神,有环状浅黄色眼帘,两耳竖立小而薄,胸部较发达,背腰稍凹陷,腹部紧凑,尾粗而长后躯比前躯略高。母猪奶头一般五至六对,排列整齐,奶头尖细。该猪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料、抗病力强等特点,属肉脂兼用型,瘦肉率达百分之五十五以上,肉质纯香。仔猪及母猪在省内外甚为畅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饶平普光禅寺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普光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普光禅寺

普光禅寺,座落于饶平县汫洲镇汫西域内的卓港口,座西南朝东北,与石壁山雷音禅寺遥相朝望,灯火互见。创于民国二年(1913),1984年由释定慧倡修。寺宇分三厅八房两通巷,构筑精巧,约一亩余地。主结构外有围墙,围成一宽广院子。

寺始建于1913年,正是清末民国初时候,兵祸战乱,旱涝灾害,纷至沓耒,因而盗贼峰起,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当时由当地父老善心发起,集资建起这座普济院,意在施茶施粥,收敛饿殍,赈济贫苦,因取普光明堂之名。1984年,由释定慧介修,募化诸山长老,十方善信,海外侨胞,特别是得到旅港释定因法师鼎力相助,并由信女石花奔走获得有关部门支持,重新修建寺院。

踏进院门,便见满院花木,郁郁葱葱,玫瑰红艳,玉兰幽香,令人忘却这里接近市尘,而是一处适宜修持的清静胜地。穿过花木,就是寺宇左中右三门。中间正门上面的石匾额阴刻着“普光禅寺”四个楷书大字。中厅正中是大雄宝殿。殿中释伽牟尼雕像,高约二米,两旁是阿兰尊者、迦叶菩萨、书陀菩萨和坚罗菩萨雕像,都是苏州名家雕刻,金碧辉煌,法像庄严。如今寺院面貌一新,是一处闹中取静的佛门好境地。

信息来源:潮州政府网

汫洲镇:汫洲,古称瀛洲,始创于唐朝末期,是建国后广东省确认的建制镇之一。汫洲镇地处饶平县南部沿海,潮州市三百门港西侧,全镇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长10.5公里,海域面积26.4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海水养殖规模名列全县前茅,尤其是吊养的牡蛎(俗称“大蚝”)肥大鲜美,畅销国内外各地,享有“大蚝之乡”的美称。全镇陆域面积16.2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4平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饶平蕉柑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蕉柑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潮州柑”市场潜力和出口优势增大,特别是久负盛名的饶平县樟溪镇是著名的蕉柑产地,以潮果第一品,味甘而香甜,且肉肥而无核著称,不仅在全国扬名,而且饮誉东南亚,遍销世界各地。

蕉柑兼有柑和橙的特点,为全国推广的10大柑桔优良品种之一。柑果大、色艳红、味清甜、爽口、肉嬾汁多、保鲜期长的特点,被誉为“柑桔皇后”。

蕉柑营养丰富,对人体有助消化,增强抗病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有防止坏血病的作用。苏轼在《良柑》诗中,赞美生柑“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巽人”的诗句,真是脍炙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饶平明清古寨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明清古寨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古寨位于樟溪镇乌溪村,全楼以黄泥土夯成。该楼总建筑面积2348平方米,共有楼房54间,水井3口。全楼为两围两层结构,首层为生活居住,二楼用于储物,内楼“紫来楼”建于明嘉靖年间,外楼“拱赐”建于清康熙年间,前后相隔60年,跨越明清两个朝代,故称明清古寨。整楼防御功能齐全,由于内外楼建造年代不同和主次之分形成内高外低,在潮汕土楼造型中实属罕见,可谓明清建筑艺术完美结合中潮汕土楼民俗文化之精粹,古建筑之瑰宝。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溪村:乌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饶平金光寺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金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饶平县高堂镇群星管区的大岭山金光寺,自1989年以来重建,由吴楚君女居士为首辛苦筹资,住持释弘广等海内外善信鼎力捐款,辟山修路,削坡筑宇,殿堂众多,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引鹤泉清,为粤东梵宇新秀。

相传在唐朝时建有金光庵,后湮。仅残存墙壁。明初地理师“虱母仙”何野云来此相地,称赞是风水宝地,并留下在附近“鲤鱼上树时下葬必出贵人”之话。自1989年起,由邑人吴楚君女居士等发下宏愿,在此重建大规模寺院。逐年辟山而建,今已颇具规模,为饶邑添一较有气派的崭新寺院。

寺坐西北向东南,依山而筑,总建筑面积已逾千平方米,总投资有超千万元之巨。今已建成右边准菩提殿(300余平方米)、左边玉佛殿(200平方米)、后面两侧观音殿(200平方米)、泰佛殿(150平方米)及办公室、僧舍、斋堂等。观音殿内奉泰式千手观音铜像重3.4吨。准菩提殿大门竖有6支高大的雕刻精美的石龙柱,令人耳目一新。殿前摆一重达600公斤的铁铸大香炉,埕阔炉高,香烟袅袅。玉佛殿内供奉缅甸白玉佛,重达8吨,两旁供文殊、普贤菩萨像。泰佛殿内奉一尊大型泰国佛像,配阿兰、伽叶两尊者,还有大钟、大鼓。气势不凡,古色古香,装饰华丽,十分迷人。

该寺有一奇,就是引鹤泉,也称“岭东第一泉”。1989年,重建开工而挖土筑殿时,先发现一块高1米多、宽近米之石,酷似弥勒佛(已被加工后奉敬于弥勒殿内),后在石下发现两口相距约2米之泉眼,充沛异常,且甘洌甜淡,不仅供饮用,更为取之不竭的工地用水,奇妙无比,遂筑成两口井。人们因其北侧有鹤山,接连福建也有若干似鹤之山,而名之“引鹤泉”。1995年,潮州市委-部副部长陈贤忠名之“岭东第一泉”,并书刻成石碑竖立。

信息来源:潮州政府网

高堂镇:高堂镇位于县城郊区,地域26.5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总人口2万人。这里山川形胜,人文灿烂,物产、旅游资源丰富,名优物产多,自古以来以“高堂菜脯”闻名于世。高堂镇公路四通八达:镇内有宽畅的高堂大道贯穿并连接国道324线;汕汾高速公路在镇区通过。水电资源丰富:有与省电网联网运行供电,有850千瓦高堂水闸发电站,省级22万伏输变电站落在镇区中;现有一座日供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饶平泰华楼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泰华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泰华楼位于饶平县饶洋镇蓝屋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坐东向西,四方抹角形,占地总面积约2385平方米。二进围屋,前平房,后三层楼房,二楼外面还辟有走廊环绕通行,中心处辟有内埕,楼内共分26开间,楼门正对面为祖祠,水井1口,门前池塘1口。石构门楼、门额,门额阳刻“泰华楼”,款“嘉庆甲子年建”。下半部块石垒砌,上半部用黄泥土夯筑,内墙批灰,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悬挑。该楼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独特,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11年4月被饶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饶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饶洋镇:饶洋镇位于饶平县北部山区,东经116°87′,北纬24°29′,面积84.7平方公里,东与福建省秀篆乡、南与建饶镇、西与新丰镇、九村镇、北与上饶镇交界。境内东西群山连绵,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常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饶洋镇总人口59666人,其中汉族59331人,畲族335人。行政管辖25个村,1个居委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饶平石壁山风景区旅游攻略

全文共 1814 字

+ 加入清单

石壁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县城北部,南临饶平二中,是黄冈镇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是市级风景区。去饶平石壁山风景区旅游,去哪里玩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饶平石壁山风景区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饶平石壁山风景区旅游景点:漱玉泉

漱玉泉,泉水自洞内淙淙流出,清纯甘冽长年不绝,如卧龙吐水。洞顶为巨石覆盖,纵横十馀米,洞底洞壁皆由巨石组成。洞内供奉弥勒佛,半跏趺坐,开口含笑,洞口刻有“跏趺半坐笑何人”之句,深含禅意。石洞上面刻有“漱玉泉”三个大字,署款“明嘉靖三年春石壁馀翁”。洞中有洞,孔道深邃。

饶平石壁山风景区门票信息

门票:2元

开放时间:6:30-18:00

景点评价:有明代的古树名木,又有新栽的博士林。

景区地址: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

饶平石壁山风景区旅游景点:雷音寺

雷音禅寺位於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栖云山腰,後面有一硕大天然石壁,宛若一幅浮雕画屏镶嵌於半山之间,瑰丽多姿,故又称雷音禅寺为石壁庵。现为县佛教协会会址,又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於嘉靖二十八年,後几度兴废(据清《饶平县志》记述),至清嘉庆五年(1850年)童真和尚主持该寺,中兴雷音,并亲题“雷音禅寺”石刻匾额嵌於寺门顶上,至今犹存。乾隆年间宰相漳浦籍人蔡新与童真和尚交情售笃,仰其道风,特书赠一联:“法席撑持过去未来皆壮色,钳锤直下铜头铁额尽寒心。” 1923年雷音寺再行重修。1939年住持定梵法师修建观音阁,十方善信捐款建成。1952年住持纯益法师又重修。至““””年间荒废。1980年,定意法师入主该寺。1984年,香港三学寺、圆明讲堂定因法师施捐人民币12万元,定意法师主其事,先後修建大雄宝殿、厢房、厨房、客堂、僧房及普同塔。1987年,定因法师再次倡议,旅港同胞郑金松先生、颜巧柔女士、苏将盛居士等施净资,兴建慈悲亭、观音亭、飞虹桥,为佛地增辉。1938年,旅港同胞吴序泰先生捐资在山麓建一心亭。

雷音古寺位于栖云山南麓,明嘉靖二十八年(1532年),黄冈上步村余散人在栖云山长神洞旁建造一座石亭,亭内有人住守,以看护亭前墓葬(该古墓曰黄牛听金钟),时常向长神洞山神焚香点烛、祈求平安。后来逐渐演变成雷音古寺。清朝乾隆年间,江西省景德镇发生窑变,出现了十八尊罗汉。每尊罗汉背后都有“潮州雷音古寺”字样。县官奏报朝廷,皇上下旨来潮州寻找雷音古寺,潮州知府忙通知各县寻觅,后来才在黄冈栖云山长神洞旁找到这个“雷音古寺”。因该寺供奉的十八罗汉与窑像酷似,而这个雷音寺以上神洞巨石为后壁,故后人又称雷音古寺为“石壁庵”,原来的栖云山,也叫成石壁山。

石壁山风景区历史传说

石壁山风景区中木郁郁苍苍,有明代的古树名木,又有新栽的博士林,有古寺“雷音寺”,有自然景点“谏玉泉”,有近代建筑物“粤东一壁”(赵朴初题)牌坊、纳海楼、丽泽湖、飞虹桥等。山腰上灵气呈祥,闻名的饶平二中就坐落在石壁山南麓,每天可闻琅琅的读书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著名书画家关山月、汉学大师饶宗颐、饶平籍的剧作家郭启宏等十多位名家均为石壁山景区赠墨题字,使河山增辉,名贯粤东。雷音古寺位于栖云山南麓,明嘉靖二十八年(1532年),黄冈上步村余散人在栖云山长神洞旁建造一座石亭,亭内有人住守,以看护亭前墓葬(该古墓曰黄牛听金钟),时常向长神洞山神焚香点烛、祈求平安。后来逐渐演变成雷音古寺。清朝乾隆年间,江西省景德镇发生窑变,出现了十八尊罗汉。每尊罗汉背后都有“潮州雷音古寺”字样。县官奏报朝廷,皇上下旨来潮州寻找雷音古寺,潮州知府忙通知各县寻觅,后来才在黄冈栖云山长神洞旁找到这个“雷音古寺”。因该寺供奉的十八罗汉与窑像酷似,而这个雷音寺以上神洞巨石为后壁,故后人又称雷音古寺为“石壁庵”,原来的栖云山,也叫成石壁。

石壁山风景区历史典故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著名书画家关山月、汉学大师饶宗颐、饶平籍的剧作家郭启宏等十多位名家均为石壁山景区赠墨题字,使河山增辉,名贯粤东。雷音古寺位于栖云山南麓,明嘉靖二十八年(1532年),黄冈上步村余散人在栖云山长神洞旁建造一座石亭,亭内有人住守,以看护亭前墓葬(该古墓曰黄牛听金钟),时常向长神洞山神焚香点烛、祈求平安。后来逐渐演变成雷音古寺。清朝乾隆年间,江西省景德镇发生窑变,出现了十八尊罗汉。每尊罗汉背后都有“潮州雷音古寺”字样。县官奏报朝廷,皇上下旨来潮州寻找雷音古寺,潮州知府忙通知各县寻觅,后来才在黄冈栖云山长神洞旁找到这个“雷音古寺”。因该寺供奉的十八罗汉与窑像酷似,而这个雷音寺以上神洞巨石为后壁,故后人又称雷音古寺为“石壁庵”,原来的栖云山,也叫成石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饶平狮头鹅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狮头鹅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狮头鹅为中国农村培育出的最大优良品种鹅,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鹅之一。原产广东饶平县浮滨乡。多分布于澄海、潮安、汕头市郊。羽毛灰褐色或银灰色,腹部羽毛白色。头大而眼小,头部顶端和两侧具有较大黑肉瘤,鹅的肉瘤可随年龄而增大,形似狮头,故称狮头鹅。颔下肉垂较大。嘴短而宽,

颈长短适中,胸腹宽深,脚和蹼为橙黄色或黄灰色,成年公鹅体重10~12公斤,母鹅9~10公斤。生长迅速,体质强健。成熟早,肌肉丰厚,肉质优良。但年产卵量少,仅有25~35个,每个卵重平均约有203克左右。极耐粗饲,食量大。75~90日龄的肉用鹅,体重为5~7.5公斤。行动迟钝,觅食能力较差。有就巢性,现已向全国各地推广。

狮头鹅的全身羽毛及翼羽均为棕褐色,边缘色较浅、呈镶边羽。由头顶至颈部的背面形成如鬃状的深褐色羽毛带。羽毛腹面白色或灰白色。狮头鹅体躯呈方形,头大颈粗,前躯略高。公鹅昂首健步,姿态雄伟。头部前额肉瘤发达,向前突出,覆盖于喙上。两颊有左右对称的肉瘤1~2对,肉瘤黑色。公鹅和两岁以上母鹅的善肉瘤特征更为显著。喙短、质坚、黑色,与口腔交接处有角质锯齿。脸部皮肤松软,眼皮凸出、多呈黑色,外观眼球似下陷,虹彩褐色。颌下咽袋发达,一直延伸至颈部。胫粗蹼宽,胫、蹼都为橘红色,有黑斑。皮肤米黄色或乳白色。体内侧有似袋状的皮肤皱褶。

地域范围

广东省饶平县为狮头鹅的原产地,其中浮滨镇溪楼村为狮头鹅最古老的发源地。饶平县位于粤东沿海,东经116°35′- 117°11′,北纬23°28′- 24°14′,县境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31公里。县域总面积220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70平方公里(山地占陆地面积70%以上,耕地占15.8%),海域533平方公里,是潮汕地区地域最广的县,是广东山区县之一。 近年狮头鹅饲养量达180万只,农户家庭饲养区域遍布22个镇场432个村,主要分布在浮滨镇、浮山镇、联饶镇、高堂镇、樟溪镇、钱东镇、黄冈镇等中片和沿海淡水资源丰富的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饶平对虾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饶平对虾,现有长毛、东风、墨吉三种。特点是虾体大,虾壳薄,肉质丰腴,味甜带香,新鲜可口,营养丰富,为海味之珍品。现海山、柘林、大埕、所城、黄冈、汫洲、钱东等地均有养殖。

特点:潮汕菜使用的虾类中,草虾可以说是最常用的一种。草虾是渔民在咸淡水交界处养殖的一种虾类,产地主要在饶平的汫洲及南澳一带沿海,生长期在每年农历4-10月之间,过了10月天气太冷,草虾便不能生长。

草虾呈绿色,和九节虾、沙虾相比,草虾口感差、较粗糙、甜味也较差,但其体型适中,价钱也相对较低。潮菜中经常用它作虾生、打虾胶、盐焗或加蒜茸清蒸等之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饶平虾蛄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虾蛄学名叫管虾,也叫琴虾或赖尿虾。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触角两对,第一对较长,呈镰刀状,体苍灰色,尾节红色。大者长及尺,小者两三寸。虾蛄味道鲜美,价格低廉,或油炸、或清蒸,或生煮,多种吃法,各具风味。唯有一种吃法,内陆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饶平人却无论男女老少,都吃得津津有味。那就是把刚从海中捕到的活生生的虾蛄,用盐腌一两天,取来便吃。饶平人喜欢用这种咸虾蛄来送番薯粥,其味无穷,恰到好处。若將之配以酒食,實乃人間之美味,为沿海群众喜爱的水产品。现在也成为沿海城市宾馆饭店餐桌上受欢迎的佳肴。

饶平浅海滩资源丰富,虾蛄产量较多。虾蛄产于浅海沙底,喜棲于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一年四季都可捕捞,春季是盛产期,这时的虾蛄,肥大鲜嫩,肉中含有一条蛋黄,称为“红心虾蛄”,最好吃。

虾蛄是一种营养丰富、汁鲜肉嫩的海味食品。其肉质含水分较多,肉味鲜甜嫩滑,淡而柔软,并且有一种特殊诱人的鲜味。肥壮的虾蛄脑部满是膏脂,肉质十分鲜嫩,味美可口,可惜壳多肉少。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0.7%,以及维生素、氯酸、肌苷酸、氨基丙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虾蛄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活血生津、通乳脱毒之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