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人婚礼在何时举行【经典5篇】

浏览

725

文章

5

篇1: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结婚有"六礼"之说,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男方在早上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时分举行婚礼仪式。因为“婚礼”中的“婚”字,拆开为“女”和“昏”,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

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床上需要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用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宗接代。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时一般什么时候举行婚礼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婚礼在下午或傍晚举行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而在黄昏时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指的是下午或傍晚。所以,古时一般是在下午或傍晚举行婚礼。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引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分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人的婚礼为什么在傍晚举行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婚礼傍晚举行,即“婚”字是“女”加“昏”。根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在中国的古代,一般迎娶花轿,全部都是在黄昏之后,这里就形成了一种谚语,上午接亲晚上拜堂。通过这里就可以看到,这就是古人在傍晚结婚的主要证据。昏时主要是指太阳落山的时刻,那个时候天色还是亮的。

古人婚礼的礼仪

古代人的礼仪相对比较繁琐,最为重要的环节肯定就是6个,礼仪分别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当时的岁月中全部都需要经过这几个礼仪,虽然步骤比较复杂,但在这背后也充满着对于新郎以及新娘的美好祝福,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更是一种传承。

古人婚礼的服饰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在穿着上还是非常有讲究。比如新郎一般都需要穿大红色的衣服,手里面拿一个乐器,头上还会带一个花冠。新娘则需要穿上婚纱,基本都是红色的婚纱,身披霞披,是头戴凤冠,手上还会有一些镯子等装饰品。新娘的婚纱绝大部分都是红色,这其实象征的不仅仅是幸福,同样也象征着一种吉祥。

古人婚礼的习俗

古人的婚礼其实也会有着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新郎新娘在拜堂的时候就需要彼此鞠躬,并且还需要预祝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在拜堂完毕之后,新郎和新娘还需要喝“合卺酒”,这就寓意着从此之后能够永结一条心,可以同心同德,可以白头偕老。此外古代的人再结婚还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习俗,比如撒帐、燎房,这些习俗慢慢的就已经成为古代文化的其中一个部分,即便到现在,有很多的地方依然还是会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人结婚为何要在黄昏举行?古代婚礼都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238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代人结婚,一般都会选择中午举办婚礼,一大早就要赶着去接亲。不过古人结婚,却喜欢把婚礼放在黄昏举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古代的婚礼习俗十分复杂,有很多规矩甚至让人难以理解。一般从拟婚到完婚中间要经过六礼,少了一礼可能这婚就结不成了。现代婚礼虽然简化了很多,但流程也是根据古代那些习俗演变而来的,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古时候的婚礼,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洞房花烛夜”有“小登科”之称,堪与金榜题名相媲美。而“洞房花烛”便是婚礼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时刻。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主要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化。在周代,有所“礼有五经”之说,即所谓的“吉凶军宾嘉”是也。而婚礼则属于嘉礼,有“礼之本”之称。婚礼为何如此重要呢?《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这里“婚礼”写作“昏礼”,也就是表明其在黄昏时候举行。那么,昏礼又为何在黄昏时候举行呢?

根据《白虎通义》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黄昏时候有何特殊意义呢?古人常以阴阳解释天地万物,而黄昏时刻正是阴阳交替之际。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

其实,婚礼由其产生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原始社会时,人们实行群婚制,往往没有固定的配偶。后来随着生产力及文明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产生了对偶婚。就在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的时期,男子为了获取交配权,往往会采取抢亲的方式。而抢亲一般在夜晚进行,抢回来的新娘立即拜堂成亲,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时刻的成亲仪式。这种成亲仪式经历过夏商二代的沿袭,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形成了完备的婚礼仪式。

在古人看来,婚礼不纯粹是两个人爱情的保障,其最主要的还是政治伦理行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这就决定了婚礼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缔结关系的社会行为。既然涉及到两个家族,那就牵涉到太多的因素。日本人类学家绫部恒雄曾指出,人类生命历程中的这种仪式,“其意义首先是向社会公开表示个人在其所属社会中获取的新地位和新职能,使经历仪式的本人认识到自己的新身份。”因此,婚礼也就不仅是结婚双方或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更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伦理行为。

婚礼的程序极为繁杂,仪式感十足,因此显得极为隆重。对婚礼仪式的行为程序、言语及相关物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而在其中,规定了所谓的“六礼”,垂范三千年,影响至今。

所谓的六礼,即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手续。

纳彩:其意思即是指男家使人纳其采择之礼,以表示采择此女为婚姻的意思。此外还需特别强调一点,在纳彩之前还有“下达”之礼,即男方先谴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许之,然后男方才又谴媒人到女家纳彩,即赠送彩礼。

问名:其意思即指在纳彩的同一天、紧接着紧接纳彩之后所行之礼,即向女家主人讯问女子之名。

纳吉:之所以要问名,是为了回去由男方主人占卜娶该女子是否吉利。如果吉利,男方就谴媒人至女方家中告知,此为“纳吉”。

纳征:纳吉之后就是纳征,即男方谴媒人向女家赠送聘礼,这是表示两性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所纳之礼也最重。

请期:纳征之后,男方要通过占卜挑选一个好日子成亲,日期确定之后,须谴媒人到女方家报告。但报告时却是先由媒人代表男方主人向女家主人请示婚期,此为表示谦虚不敢自专之意,故有“请期”之称。当女家主人一再推辞之后,媒人才将男方选定的日子告诉女方主人。之后,便到了婚期亲迎成婚了。

亲迎:指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要亲自去往女方迎娶新娘。

此外,还需特别强调一点。根据《礼记》记载,到了迎亲之日,“壻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预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这一段描述的是男方前往女方家迎亲的场景。婿拿着雁进入庙门,同女方主人行三揖三让之礼,而后登上庙堂,将雁摆在地上并向女子行再拜礼,这是表示亲自从女方父母那里接受了妇。

之所以要以雁为迎娶之礼,也是有深刻原因的。《说文解字》曰:“雁,知时鸟,大夫以为挚,婚礼用之,故从人从佳。”其意在说雁为季节性迁徙鸟类,官宦人家将其奉为上品,婚礼时常用它来待客。《古今诗话》云:“北方白雁,秋深乃来,来则霜降,谓之霜信。”《白虎通义·嫁娶篇》也说:“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如此,我们便可以看出,所谓的“雁”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为“不失时”,雁为候鸟,秋南飞而冬北返,顺应自然规律。男女的婚姻结合也是顺应自然生理的,要不失时。

另一方面,《白虎通义·嫁娶篇》记载:“娶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难,故用雁也。”我们发现雁往往成双成对飞行,鲜有落单者。在雁群中,往往成双成对,矢志不渝。如有一方遇难,则另一方必舍命保护。故用“雁”表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合卺而酳”传到了今天已演变为交杯酒。其实最初的时候,则是将一个葫芦剖开成两半。男女双方各执一半,表示阴阳双方结合为一体,荣辱与共,永不分离。

但从这些仪式来说,婚礼的确是够为繁杂的了。但繁杂恰恰说明了古人对婚礼的重视,故举行的如此隆重。夫妇之道被视为人伦之始,王化之基。因为有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如此由家庭而社会,再到国家,构成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婚礼尽管有深刻的社会伦理政治意义。但婚礼主要是两个家庭(家族)社会关系的缔结,有时甚至是排斥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的。因为此种婚礼最为重视的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豳风·伐柯》一诗中的“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便无疑揭示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黄昏时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古人常以阴阳来解释天地万物,而黄昏时刻就是阴阳交替之际。男子属于阳,女子属于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的意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黄昏后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其次,在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的时期,男子为获取交配权,会采取抢亲的方式。一般抢亲在夜晚进行,抢回来的新娘立刻拜堂成亲,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成亲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