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日食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汇编18篇)

老年斑,是人到晚年越到的常见皮肤代谢反映。老年斑影响形象,怎么治疗老年斑?下面就是问学吧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治疗老年斑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浏览

2031

文章

18

篇1:牛背雨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牛背雨是指盛夏季节出现的分布不均、历时较短的降雨,主要是由于降雨云团分布和地面受热不均匀,造成小范围内的空气对流有强有弱而引起的。

百姓常说“夏雨隔牛背,鸟湿半边翅”“夏雨隔牛背、十里不同天”,这样的民间谚语形象地道出了一种天气现象,那就是牛背雨。

牛背雨是指盛夏季节出现的分布不均、历时较短的降雨,主要是由于降雨云团分布和地面受热不均匀,造成小范围内的空气对流有强有弱而引起的。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述的就是这种神奇的牛背雨。所以现实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从一条街道走过,一边是大雨倾盆,另一边却是晴空万里。

以前牛背雨多出现在山区,因为山区天气复杂多变。而城市现在高楼林立和“热岛效应”,为牛背雨的形成创造了环境条件,并且不少城市牛背雨现象日趋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极光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_极光现象是入耳形成的

全文共 1911 字

+ 加入清单

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而地球的极光,来自地球磁层和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下面给大家分析极光现象形成原因

极光的基本类型

按照极光的形态分类,可分为匀光弧极光、射线式光柱极光、射线式光弧光带极光、帘幕状极光、极光冕等。

按照极光观测的电磁波波段,可分为光学极光、无线电极光等。

按激光激发粒子类型,可分为电子极光、质子极光等。

按照极光发生区域,可分为极盖极光、极光带极光 、中纬极光红弧等

1.

2.

3.

4.

极光现象形成的原因

极光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由于带电粒子速度很快,碰撞空气中的原子时,原子外层的电子便获得能量。当这些电子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便会辐射出一种可见的光束,这种迷人的色彩就是极光。

地球的两极有两个大磁场,带电粒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飞行路线就要向两极偏转,两极地区形成的粒子流较中纬度更多,在高纬度地区人们能观察到极光的机会更多些。出现在北极的叫北极光,出现在南极的叫南极光。

极光通常有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等多种形状。由于空气中含有氢、氧、氮、氦、氖、氩等气体,在带电粒子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气体便发出不同的光。比如氖气发出红光,氩气发出蓝光,……因此极光的颜色也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极光往往突然出现,连续一段时间以后又突然消失。

在瑞典、挪威、前苏联和加拿大北部,一年可以看到100次左右的极光,出现的时间大多在春季和秋季。在加拿大北部的赫德森湾地区,每年见到的极光多达240次左右。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五彩斑斓北极光。

极光产生的原理

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场线(Field line)集中到南北两极。当他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形成极光。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阿拉斯加的费尔班(Fairbanks)一年之中有超过200天的极光现象,因此被称为“北极光首都”。所以极光只能在地球的南北极被看见。

地球磁层磁力线携带太阳风的能量进入地球内部,进而驱动了地磁场的形成。在这磁层磁力线闭合环路上除了有地球内部的导电体之外,另外还有大气层的电离层-这一弱导电体。当太阳风强烈时,磁力线能量遇到地球内部的磁感抗,有许多能量消耗不掉,于是就在电离层处形成了极光。

极光的传说

传说一

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夜来临了。随着夕阳

紫色的极光

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显然是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夜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显得广阔。安详而又神秘。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北斗七星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其时,环的亮度急剧增强,宛如皓月悬挂当空,向大地泻下一片淡银色的光华,映亮了整个原野。四下里万物都清晰分明,形影可见,一切都成为活生生的了。附宝见此情景,心中不禁为之一动。由此便身怀六甲,生下了个儿子。这男孩就是黄帝轩辕氏。以上所述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神话传说之一。

传说二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也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烛龙。关于烛龙《大荒北经》有如下一段描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竭。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这里所指的烛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极光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其实,指的是晨曦和朝霞)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她又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极光还曾被说成是猎户星座的妻子。在艺术作品中,伊欧斯被说成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她不是手挽个年轻的小伙子快步如飞地赶路,便是乘着飞马驾挽的四轮车,从海中腾空而起;有时她还被描绘成这样一个女神,手持大水罐,伸展双翅,向世上施舍朝露,如同我国佛教故事中的观音菩萨,普洒甘露到人间。

爱斯基摩人认为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原住民则视极光为神灵现身,深信快速移动的极光会发出神灵在空中踏步的声音,将取走人的灵魂,留下厄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什么现象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节气名称中,以白露最有诗意。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就想起了《诗经》中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什么现象简介,欢迎参阅。

白露三候要知道

三候,说的是白露这个时间段的一些变化。白露后五日为初候,鸿雁来。秋重,鸿雁自北而南迁徙,大者为鸿,小的称雁。再五日为二候,玄鸟归。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再五日为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之义。“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自然界在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什么现象

这在物理界来说,是水的形态发生了液化。“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一年中早晚温差最大的季节,白天能达到二十_度、晚上只有十几度。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白天形成的湿热之气到晚上遇冷形成露珠结于草木,好像挂上了白色的珠子。进入白露时节,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由此可见,“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小朋友在这天要多注意保暖。

白露是什么意思

白露(white dews)是24节气之一,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一般在9月7日-9日之间。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名称的由来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意思是说在这个时节,因为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在晚上的时候地表的水汽就会遇冷凝结成为了水珠,然后碰到了地面的草本植物,然后就形成了露水。而古人又是以四时配五行,其中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来形容秋露。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白露要知道吃十样白

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十分高。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秋色渐浓的景致如水墨般渲染而开。吃“十样白”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鸭子或猪肘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即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白晒参,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在浙江文成,人们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记得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1493 字

+ 加入清单

昼夜是以太阳照在地球上的范围来看的,所以一昼夜比自转周期多3分56秒。那么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昼夜交替现象与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 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夏至、春秋分、冬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 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最大,导致 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最大,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1)晨昏线与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 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另外,经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的经线,位于 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位于 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时。

(2)晨昏线与节气及太阳直射点

如果晨昏线经过极点,与某一 经线圈重合,则节气为春、秋分,太阳直射 赤道;如果晨昏线与 极圈相切,也就是与 地轴 交角最大,分两种情况:一是 北极圈及以北为极昼,则为夏至,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二是北极圈及以北的极夜,则为冬至,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3)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纬线圈分成两部分,即 昼弧和 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了位于该纬线圈上的点的昼夜长度。春、秋分,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圈,全球各地昼夜相等;太阳直射 南半球时,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与之相反。

(4)若α=0,即晨昏线(圈)与某 经线圈重合。

(5)若α最大,则晨昏线(圈)与极圈相切。

极圈内极昼或极夜范围最大,若 北极圈内极昼( 南极圈内极夜),则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此时为 北半球夏至日;若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则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的 冬至日。

(6)α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各纬度的昼夜长短情况(以 北半球为例),当太阳直射北半球,若α增大,则昼变长,若α减小,则昼变短,这段时间里昼长始终大于夜长;当太阳直射 南半球,若α增大,则昼变短,若α减小,则昼变长,这段

时间里昼长始终小于夜长。

(7) 昼半球的中心是正午12点, 夜半球的中心是凌晨0点.

(8)在山上(或飞机上)看日出,时间比本地 地方时早.

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以半个球面向着太阳,另外半个球面背向太阳,待在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的人就是生活在白天,而待在背向太阳的半个球面上的人则生活在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着,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当某地太阳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时,太阳只射在该地所处的经线上,这时就是当地的正午.这样确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local time).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现,取决于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说:地球饶着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转,这就是一个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合理解释.提出日心说后300年,一名叫傅科(Foucault,Jean-Bernard-Lon1819~1868)的科学家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给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什么而形成的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另个一个半球的极地附近就会出现极夜现象。那么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什么而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昼夜交替现象与晨昏线

晨昏线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它同一根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由于大气折光作用和太阳视半径的存在,它实际上比大圈略小。

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 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在 北半球的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同某一 经线圈相重合,全球各地 昼弧与夜弧等长,即昼夜平分。在北半球的夏至日、冬至日,晨昏圈同经线的交角为最大,夏至日,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 昼弧为一年中最长,即白昼为最长,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 夜弧为一年中最长,即黑夜为最长。冬至日,反之。晨昏圈是 地球上的大圈,但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等,在日出以前和日没以后天空仍较明亮,因此它实际上要比大圈略小些。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线(圈)所在的平面与过晨昏线(圈)与赤道两个交点的经线圈所在的平面的交角(α)也作周期性的变化,而α等于太阳直射纬线纬度。

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任一瞬间,地球各地所初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达.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度,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2度,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度,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当某地太阳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时,太阳只射在该地所处的经线上,这时就是当地的正午.这样确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local time).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现,取决于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说:地球饶着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转,这就是一个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合理解释.提出日心说后300年,一名名叫傅科(Foucault,Jean-Bernard-Lon1819~1868)的科学家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给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出现将对全球气候造成一定影响。根据气象专家介绍,今年冬季将发展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那么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呢?

拉尼娜的形成原因

拉尼娜事件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增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层的暖海水被推向太平洋西部,海洋深处的冷海水补充至海洋表面,因此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海温异常造成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因此这个“小女孩”的出现可能搅乱全球气候。澳大利亚东部、东南亚降雨偏多,易发洪涝;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部分地区则已发生干旱。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近日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于7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可能发展成拉尼娜事件,拉尼娜的出现将搅乱全球气候,这对我国的影响之一就是易出现冷冬。拉尼娜年时中国南方冬季偏冷概率更是高于北方,所以,今年的冬天可能会冻哭!

拉尼娜一定会导致寒冬么

拉尼娜一定会导致寒冬么?气象专家表示,通常出现拉尼娜事件时,中国冬季会更冷,但也并不意味着会进入寒冬,只是进入寒冬的概率高一些,特别是南方地区。

“往年拉尼娜来了,会让冬天变得偏冷,但并不意味着会特别冷。可以看到,有一些年份进入寒冬,多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但并不是拉尼娜来了,就一定会进入寒冬。”

如其所言,同样是超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的1998/1999冬季,中国却经历了一个暖冬。因此,拉尼娜不一定会导致寒冬。

拉尼娜事件

统计显示,1954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影响年份里,中国冬季偏冷的比例超过80%。譬如,拉尼娜影响年份里,1954年冬天是其中最冷的一个冬季,气温比常年偏低2.95℃。再如,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的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拉尼娜事件是重要的幕后“推手”之一。从区域统计来看,拉尼娜年时,西藏冬季偏冷比例最低,为50%;西北、西南、华南、江南地区则高达8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冰雹的形成是什么现象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在夏季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冰雹,相对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来说,如果冰雹数量过多、时间过长,就很容易产生冰雹灾害,冰雹的形成是什么现象?这也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领域,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当地表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其实简单的说,冰雹的形成过程就是由于水蒸气的先液化后在凝华。从这些介绍中不难看出,冰雹的形成其实属于凝华现象。指的是物质跳过液态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热。

相信大家看过小编的介绍之后,已经对冰雹的形成现象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雹灾有哪些危害?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学习一些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才能够提早预防冰雹灾害,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涡振是什么原因 涡振现象的形成原因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涡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气流经过钝体桥梁结构时产生分离,形成了周期性的旋涡脱落,并产生作用于桥梁上的周期性气动力,当旋涡脱落频率接近于桥梁的某个固有频率时,就激发了桥梁的涡激共振。

涡振是什么原因

简单来说,涡振现象就是涡激振动,指的是大跨度桥梁在低风速下出现的一种风致振动现象。从流体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非流线型物体在一定的恒定流速下,都会在物体两侧交替地产生脱离结构物表面的旋涡。2020年5月5日下午,虎门大桥桥面发生了明显振动。6日凌晨,据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涡振现象很容易引起共振现象,容易发生在高耸结构物上。如果构件的自振频率与漩涡的发放频率相接近,使结构发生共振破坏,就会产生“共振现象”。由此可见,这种涡激振动现象极其有害,需采取系列措施阻止它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手影戏形成的原理 属于什么物理现象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在宏观尺度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你的手挡住光的部分是黑色的,其余的都是明亮的,所以形成了影子。

影戏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即光遇到手的漫反射,没有遇到手的漫反射,手反射的部分是墙上的阴影。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称为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可以简单地解决成像问题。人眼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或图像的位置,这是物理光学的一部分。

通过对光线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沿着密林叶间隙射向地面的光线形成了一个射线状的光束,从小窗户进入房间的阳光也是如此。

大量的观察事实使人们意识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为了证明光的性质,大约24500年前,中国杰出科学家莫翟和他的学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倒影的实验,发现并解释了小孔倒影的原理。虽然他说的不是成像,而是阴影,但事实是一样的。

在一个黑暗的小屋的阳光墙上打开一个小孔,人们站在外面,房间对面的墙上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墨家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就像射箭一样,是直线的,人的头遮住了上面的光,影子在下面,脚遮住了下面的光,影子在上面,形成了倒立的影子。这是对光线直线传播的第一个科学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 2945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原因吧!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标准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其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一般将NINO 3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6个月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则将NINO 3.4区海温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为更加充分地反映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整体状况,目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综合区(NINO 1 + 2 + 3 + 4区)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事件的依据,指标如下: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持续6个月以上≥0.5°C(过程中间可有单个月份未达指标)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若该区指数持续5个月≥0.5°C,且5个月的指数之和≥4.0°C,也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近年以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前兆

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 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 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 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

判断条件

判断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条件有气压变化、风向变化、海温变化、海平面高度变化、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和旱涝反常等。一般认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连续六个月高出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现象。

形成条件

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以下表现。

风向变化和海温变化:预示厄尔尼诺的现象之一是赤道太平洋信风

逆转,一般来讲赤道太平洋信风应该是从东吹向西,使太平洋表面暖水向西部集聚,而东部深层的冷水上升到表面。但厄尔尼诺发生时频现强烈的西风取代了东风,太平洋表面暖水发生反向的变化,使太平洋东部表面海水变暖。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情况正好相反。

气压变化:气压变化与气温变化和海温变化相关,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印度洋、印尼与澳洲气压由于海温下降而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由于海温的上升而气压下降,形成东西太平洋气压的“跷跷板效应”。

海平面高度变化和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由于风力的推动作用,厄尔尼诺和厄尔尼诺的转换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反向均衡升降7~13厘米,激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地震火山活动。

旱涝反常:由于气压变化、风向变化和海温变化,太平洋东部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干旱地区发生洪涝;太平洋西部冷空气下降,令当地湿润多雨的地方干旱。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

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控制了德雷克海峡的海洋通道,当海冰增多时,通道堵塞导致一部分冷水北上,加强了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不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当海冰减少时,拓宽的通道增大流量,减弱了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海水变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根据1948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可激发厄尔尼诺的发生。2014-2015年有4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增大了厄尔尼诺发生的可能性。具体时间在:2014-04-29,2014-10-23,2015-03-20,2015-09-13。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影响

ENSO规模显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规模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ENSO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

同时,ENSO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特别的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强大的台风和飓风,例如: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当年就曾出现十个威力达到等级最高的五级台风,在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也出现两个等级最高的五级飓风分别是:飓风琳达和飓风盖勒摩。

2016年3月7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发布媒体声明称,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干旱正造成埃塞俄比亚农作物连续欠收和牲畜大量死亡,让这个非洲之角国家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为应对厄尔尼诺造成的负面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正采取灌溉和收入多样化项目等农业援助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火烧云的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2月5日傍晚,古郡敦煌城西边的天空出现火烧云奇观,大半个天空被夕阳“抹”成了鲜红色,惊艳的红霞让人惊叹不已,整个火烧云过程持续近半个小时,那么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以下就是小编为你普及火烧云的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希望对你有用。

火烧云的介绍

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叫做火烧云,又叫朝霞和晚霞。

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火烧云属于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天空的西部。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火烧云的色彩一般是红彤彤的,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生物生长繁茂、蓬勃的时期即将到来了。

火烧云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作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波长越短的,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就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天上没有云的时候,悬在空中的雨滴少;中午空气层较薄,太阳光里的红、橙、黄、绿几种色光几乎全部通过,只把青、蓝、紫几种色光拦住,而这几种光中,又数蓝色光反射的最多,所以把整个天空染成了蓝色。

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射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火烧云预示着什么

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的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或火烧天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坏;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

火烧云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天空的西部。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火烧云的色彩一般是红彤彤的,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生物生长繁茂、蓬勃的时期即将到来了。>>>下一页更多有关“描写火烧云美景的句子”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天空出现两个太阳的幻日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天空的云层中飘浮着一些六角形柱状的冰晶体。由于重力的作用,这些冰晶体有时会整齐地在空中垂直排列。当太阳光线照在这些整齐排列的六角形冰柱上时会发生规律的折射,其中一部分太阳光被折射到太阳的侧面。人眼仍然以直接沿刚刚进入瞳孔的光线方向来判断这些折射光发散顶点的位置,看起来该点存在另一个太阳。

传说中曾有后羿射日,十个太阳齐上天空的现象仅仅是个传说,是不可能出现的。可是,天上同时出现两个太阳的奇观却可能出现,例如,2007年11月14日下午3时许,哈尔滨的天空中就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其原理是什么呢?

我们把出现两个太阳的景象称作“幻日”。“幻日”其实是大气的一种光学现象。在天空的半透明薄云中,飘浮着一些六角形柱状的冰晶体。由于重力的作用,这些冰晶体有时会整齐地在空中垂直排列。当太阳光线照在这些整齐排列的六角形冰柱上时,就会发生非常规律的折射。其中有一部分太阳光被折射到太阳的侧面。人的眼睛看到这些被折射到太阳侧面的光线,仍然以直接沿刚刚进入瞳孔的光线方向来判断这些折射光发散顶点的位置,所以认为在该点存在另外一个太阳。其实这只是太阳的虚像。随着太阳越升越高,通过冰晶柱的光线也会越来越远离地平线,偏折的角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会看到太阳两侧的幻日远离中心的太阳,但与太阳却始终保持相同的高度。还有一个奇观,那就是幻日靠近太阳的一侧是红色的,远离太阳的一侧却是蓝紫色的,这一奇观是由太阳光在冰晶体中的色散造成的。

幻日是极为罕见的景象,这是因为幻日的出现必须有特殊的气候条件。

首先,要有云,而且云层的位置要高,云中要有大量的水气,温度要低(零下30℃以下)才能形成冰晶;其次,云层要薄,透光率要好,这样太阳光才能被折射出来;第三,太阳与冰晶及观察者之间的角度要正好,这点很重要,也很苛刻,因为稍微偏一点都看不到。因此,能够看到“幻日”这种大气光学现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幻日”现象出现的时间一般是早晨5时30分至6时之间,或者上午9时左右,傍晚也会出现。但正午一般不会出现,因为正午太阳是直射,不满足折射的条件。而且中午的太阳光线非常强烈,即便出现幻日现象,肉眼也观测不到。

其实,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幻日现象,出现幻日的大小、明暗和多少,和高空小冰柱的分布情况有关。幻日现象持续的时间一般都很短,长则几十分钟,短则几分钟。这是因为空中的云移动得比较快,云一走,下一块云的组成不一样,幻日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也就看不到幻日了。

除地球之外,在太阳系其他星球上也会出现幻日现象。在火星上,冰晶柱有的是由小水滴凝结而成,有的是由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构成。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些本身由气体构成的星球上,冰晶柱是由甲烷、氨气及其他气体结晶构成的,它们也会折射太阳光,形成幻日现象,有时甚至比地球上的更为壮观,在太阳的两侧会形成四个,甚至更多个幻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宝宝挑食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挑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开始学着自己作决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那么宝宝挑食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挑食,是当前独生子女中常见的现象,主要是指孩子只挑某几种食物吃,而不吃其他食品。因为进食的食物种类过少,常常会引起某些营养素的不足,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因此,孩子的挑食一直困扰着大多数父母。

孩子挑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开始学着自己作决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那么,孩子挑食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些孩子知道父母很在乎自己是否进食,很关注自己吃了多少,因此常利用挑食或偏食来要挟、控制父母,以达到某种目的。

1-3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孩子的饮食行为主要是模仿父母,如果父母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孩子自然就容易形成同样不良的习惯。

如果孩子因身体原因(不适或胃口不好),偶尔对某种食物有过反感或不良的体验,有可能会造成对某种食物的拒绝。父母如果在孩子饮食上过度迁就也会养成孩子的挑食。

如果父母不注意烹调的方法,不注意颜色的搭配和形状的多样化,或饮食比较单调,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挑食的习惯。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宝宝挑食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流星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2233 字

+ 加入清单

在各种流星现象中,最美丽、最壮观的要属流星雨现象,当它出现时,千万颗流星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从天空中某一点(辐射点)辐射出来。那么流星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流星现象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流星雨简介

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象。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称为流星体的碎片,在平行的轨道上运行时以极高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束。大部分的流星体都比沙砾还要小,因此几乎所有的流星体都会在大气层内被销毁,不会击中地球的表面;能够撞击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称为陨石。数量特别庞大或表现不寻常的流星雨会被称为“流星突出”或“流星暴”,可能会每小时出现的流星会超过1,000颗以上。

流星雨(每小时一颗的流量就可以称为流星雨)是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迸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会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性为彗星周期。

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乌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不过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便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2]

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在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它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其他流星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中"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而有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同一个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礼花那样壮观。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我们称其为"流星暴"。

流星现象形成原因

太阳系内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会使其轨道发生改变,这样就有可能穿过地球大气层。或者,当地球穿越它们的轨道时也有可能进入地球大气层。由于这些微粒与地球相对运动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在夜间天空中表现为一条光迹,这种现象就叫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公里的高空中。流星中特别明亮的又称为火流星。造成流星现象的微粒称为流星体,所以流星和流星体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星包括单个流星(偶发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种,比绿豆大一点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就能形成肉眼可见亮度的流星。

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很小,比如产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体直径约0.5cm,质量0.06毫克。肉眼可见的流星体直径在0.1-1cm之间。它们与大气的相对速度与流星体进入地球的方向有关,如果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过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体赶上地球或地球赶上流星体而进入大气,相对速度为每秒10余公里。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弹出枪膛速度的10倍,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而为我们看到。大部分流星体在进入大气层后都气化殆尽,只有少数大而结构坚实的流星体才能因燃烧未尽而有剩余固体物质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陨星。特别小的流星体因与大气分子碰撞产生的热量迅速辐射掉,不足以使之气化,据观测资料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体,包括汽化物质和微陨星,总质量约有20万吨之巨! 这是否会使地球不断变"胖"呢?地球质量约为6×10^21吨。由于流星体下落使地球"体重"的增加在50亿年时间内的总量约为3.3×10^17吨,或者说使地球质量增加了两万分之一,相当于体重200斤的大胖子增加0.1两。可见其实在是微不足道!

生流星现象,而是以尘埃的形式飘浮在大气中并最终落到地面上,称为微陨星。

流星体是穿行在星际空间的尘埃和固体小块,数量很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其中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

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叫做流星体。它们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生了光和热,最后,流星通常是宇宙空间闯入地球大气层的宇宙沙粒,它在空气中高速运动以致能够打掉空气原子中的电子,从而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又称电离气)。等离子区是由裸露的原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在大约一秒钟量级的时间内,自由电子再次与原子结合并释放能量,这能量正是迫使它离开初始位置时所需的能量,在结合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是流星尾巴发光的能量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震云是什么现象 地震云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高空电离层在电磁波的影响下,电离层电浆浓度急剧减少,导致水汽和尘埃形成了有序排列的地震云。由于受到电磁波的影响,地震云呈条状、带状或波状,颜色多为灰白色或灰黑色,是一种警示现象

这种呈条状、带状或波状的云朵往往是地震前兆。当大气中的湿度增加、空气变得不稳定时,云朵通常会形成这种特殊的形态。这种形状可以告诉人们,天气会变得恶劣,并有可能出现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现象。当看到这种云朵时,应该提高警惕,做好防御措施,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种呈条状、带状或波状的云朵可能是风暴或龙卷风即将形成的征兆。在大气层中,当风速较快并且有旋转的运动时,云朵会呈现出这样的形态。这时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风暴和龙卷风,及时采取逃生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这种云朵还可能与地质灾害有关。某些科学研究表明,地壳变动会导致大气层的稳定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云朵的形态。观察到这种特殊云朵时,应该关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加强相关预警和防范工作。

虽然这种呈条状、带状或波状的云朵看似微小,但它们蕴含着重要的信息。通过观察和研究这种云朵,可以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人们往往忽略了这种云朵的存在,是因为人们对天气和气象学的了解不够深入。许多人只关注天气预报中的基本信息,而忽视了云朵的特征和意义。这需要加强对气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气象观察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

人们应该加强对这种云朵的观察和研究,提高气象观察能力,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身安全。同时,需要加强对气象和地质知识的学习,提高大众的气象素养,确保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什么现象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节气名称中,以白露最有诗意。那么关于每当白露的到来,不晓得会形成现象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有关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什么现象,欢迎参阅。

白露要知道吃十样白

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十分高。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秋色渐浓的景致如水墨般渲染而开。吃“十样白”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鸭子或猪肘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即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白晒参,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在浙江文成,人们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记得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什么现象

这在物理界来说,是水的形态发生了液化。“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一年中早晚温差最大的季节,白天能达到二十八度、晚上只有十几度。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白天形成的湿热之气到晚上遇冷形成露珠结于草木,好像挂上了白色的珠子。进入白露时节,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由此可见,“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小朋友在这天要多注意保暖。

白露名称的由来

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凉意。

气象学表明,白露时节,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太阳落山后,气温便很快下降,到了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的美名。

白露三候要知道

三候,说的是白露这个时间段的一些变化。白露后五日为初候,鸿雁来。秋重,鸿雁自北而南迁徙,大者为鸿,小的称雁。再五日为二候,玄鸟归。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再五日为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之义。“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自然界在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白露: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白露是热与凉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午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从白露节气开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这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反厄尔尼诺”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也被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再见现象,其特征恰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指的是洋流水温反常下降。那么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反厄尔尼诺,强度也大于反厄尔尼诺。

反厄尔尼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昼夜的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1315 字

+ 加入清单

任一瞬间,地球各地所初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达.昼夜的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昼夜的交替现象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冬至日

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或农历十一月十五(满月)前后共30天范围内之1天。此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北半球极夜,南半球极昼,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农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可见冬至又代表着一年之始,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农历十一月又称为“建子之月”。《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冬至日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秋分日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中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昼夜的交替现象形成原因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当某地太阳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时,太阳只射在该地所处的经线上,这时就是当地的正午.这样确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local time).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夏至日

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 夜最短。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黑夜越长,白昼越短,南 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地球上距北回归线越远的地方,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相比之下,此时北半球比南半球获得的热量多。一般北半球6,7,8三个月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