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秦军歌出处(经典20篇)

一言不合就雨露均沾,鹿晗模仿宋小宝视频被网友玩坏!“雨露均沾什么意思?很多网络用语都会让一些小白们懵逼了,“雨露均沾”就是之一,下文介绍雨露均沾出处,一起和小乐哥来了解下吧!雨露均沾什么意思?其实这个词最早是宋小宝在欢乐喜剧人里面的台词,后来宋小宝上了奔跑吧兄弟,然后经过网友的改编,于是就做成了表情包,传遍网络。

浏览

5070

文章

510

篇1:人情薄似秋云的出处 人情薄似秋云什么意思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人情薄似秋云”出自宋代朱敦儒的《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上一句是“世事短如春梦”,意思是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瞬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译文

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瞬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命中注定。

有幸遇到三杯美酒,又邂逅了一朵含苞初放的鲜花。短暂的欢乐相聚是如此的亲切,至于明天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了。

赏析

词的首句,是饱含辛酸的笔触。这两句属对工畅,集中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第四句中的“原来”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可如何的神情,又隐含几分激愤。

“幸遇三杯美酒,况逢一朵花新”,使本词转灰暗向光明、化伤悲为可喜。词的最后两句标明作者在深谙世事人情的无奈后,心灵自由放松了,变得悠然自得,体现了作者强作达观而实则颓唐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出处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这句话是网络流行词,多用于表白用语。这句话的完整版是:以后我叫长安,你叫故里,因为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这句话看起来很意境,情侣间喜欢用这样的词来做情侣名。长安属于故里,而故里之中有长安,也就是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为意境很美,古风古韵,所以此梗流行开来,很多人用作情侣网名、头像,一个叫长安,一个叫故里。

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可以说是一个表白的梗,在这里“长安”“故里”是两个名字,这句话的完整版是:以后我叫长安,你叫故里,因为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这句话看起来很意境,情侣间喜欢用这样的词来做情侣名。长安属于故里,而故里之中有长安,也就是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也有人反乌托邦写出“长安尽头无故里,故里此后别长安”,表示有缘无分,表达对表白的拒绝等。衍生梗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运筹帷幄典故出处 运筹帷幄意思介绍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运筹帷幄这个成语应该算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了,不管是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电视里都能经常听见,那你知道运筹帷幄背后的典故到底是怎样的么?这次就专门为大家介绍下运筹帷幄的典故出处,其实这个历史背景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国时期。刘巴原本并不想加入刘备,但是曹操败走赤壁,再加上诸葛亮的几番全靠最终还是把刘巴招入靡下,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飞、诸葛亮、刘备和刘巴。原文如下: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备又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亮亦曰:“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张飞曾经在刘巴家中留宿,但刘巴却不愿意和他说话,张飞非常气愤。诸葛亮对刘巴说:“虽说张飞是个武夫,但他非常仰慕先生您。而今我家主公正在召集文武,准备成就一番大事。先生您虽然天性清高,但也应该稍稍放低点身段吧?”刘巴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应该广交四海英雄,怎么能让我去与一介武夫去交谈呢?”

刘备听说此事后大怒,说:“我要平定天下,而刘巴却只知道捣乱;他原本是想着向北走的,而是从我这里路过而已,怎么会协助我成就大事呢?”过了一会儿,刘备又说:“刘巴才智超绝,只有我才会任用他,其他人还真不行。”诸葛亮也表示:“如果是在军中进行策划和指挥,我远不如刘巴。至于擂响战鼓,会集军门,使百姓们个个奋勇争先,那就不知道谁稍占上风了。”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是由文中诸葛亮口中的“运筹策于帷幄之中”演变而来,叫做“运筹帷幄”,意为在军中进行策划和指挥。

刘巴这个人物,是汉末荆州的一位奇士。曹操占据荆州时,曾派他去说服荆州南部数郡的官员。但刘巴的这项使命进行到一半时,曹操兵败赤壁,不得不退出了荆州,这让刘巴的处境非常尴尬。当时,诸葛亮曾写信给刘巴,希望他能归顺刘备,但遭到刘巴的拒绝。为了避开刘备,刘巴离开荆州去往交州,后来又到了益州,成了刘璋的下属。

刘备夺取益州后,听说刘巴就在成都城中,特意下令不准伤害刘巴,张飞也亲自来到刘巴家中探望,并在其家中留宿,目的就一个,让这位贤士归顺刘备。可刘巴却完全不给张飞面子,爱理不理,使张飞非常难堪。诸葛亮前去调解,又遭到刘巴的反驳。此时后来被刘备知晓,非常生气。从“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之语来判断,刘备当时一度起了除掉刘巴的念头。

不过,刘备马上又说出了“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之语,不但既往不咎,而且坚定了一定要将刘巴请来的信念。这也看得出刘备的容人之量和求贤若渴之心。这时候诸葛亮又在一旁敲边鼓,最终刘巴终于成为刘备集团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解析,典故,全诗赏析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解析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

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

《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

作者:佚名

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解析和赏析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天作为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威风凛凛什么意思?威风凛凛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许褚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典韦死后,许褚就成了曹操的贴身保镖,曾多次立下大功。许褚刚出场时,与典韦大战两次都分不出胜负,从此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将他招至自己麾下。后期曹操对战吕布,许褚先是斩杀吕布大将李封,又同吕布大战二十回合,最后有典韦等人顶替。看得出许褚之勇猛实在世间少有。这次介绍的成语“威风凛凛”就和许诸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发生在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许褚、典韦和曹操。原文如下:

却说典韦追袭何仪到葛陂,壮士引军迎住。典韦曰:“汝亦黄巾贼耶?”壮士曰:“黄巾数百骑,尽被我擒在坞内!”韦曰:“何不献出?”壮士曰:“你若赢得手中宝刀,我便献出!”韦大怒,挺双戟向前来战。两个从辰至午,不分胜负,各自少歇。不一时,那壮士又出搦战,典韦亦出。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典韦手下军土,飞报曹操。操大惊,忙引众将来看。

次日,壮士又出搦战。操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分付典韦,今日且诈败。韦领命出战;战到三十合,败走回阵,壮士赶到阵门中,弓弩射回。操急引军退五里,密使人掘下陷坑,暗伏钩手。次日,再令典韦引百余骑出。壮士笑曰:“败将何敢复来!”便纵马接战。典韦略战数合,便回马走。壮士只顾望前赶来,不提防连人带马,都落于陷坑之内,被钩手缚来见曹操。操下帐叱退军士,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命坐,问其乡贯姓名。壮士曰:“我乃谯国谯县人也,姓许,名褚,字仲康。”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与吕布为争夺兖州展开激战,其间又率部前往汝颍地区扩充势力,并与当地的黄巾余部爆发冲突。大将典韦在追击黄巾贼首何仪之时,来到了葛陂,因言语不和与一位壮士单挑两日不分胜负。曹操闻讯后,亲自赶来观战。当发现这位壮士武艺高强后,起了爱才之意。于是,曹操巧施计策,将这位壮士活捉,并将其招降。这个人,便是猛将许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许褚出现在曹操面前时的英姿,叫做“威风凛凛”, 意为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典韦大战许褚及曹操将许褚收降的情节,完全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在《三国志 典韦传》中,并无典韦与许褚单挑的记载。而在《三国志许褚传》中,许褚加入曹操集团却有着清清楚楚的记载。据该传记载:“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小说作者虚构了典韦战许褚的情节,无疑是为了凸显许褚的高强武艺。

既然许褚单挑典韦的故事并非历史的真实,那么曹操为何对许褚另眼相看并委以“宿卫”的重任呢?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历史上的许褚早在投靠曹操之间,已经名满江淮,是该地区著名的侠士。据《三国志许褚传》载:“(许褚)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这样一位既有武艺又有队伍的侠士加入,曹操又岂能不另眼相看呢。

曹操将许褚任命为“宿卫”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与两人的同乡关系密不可分。据《三国志》载,曹操和许褚一样,都是沛国谯县人氏。曹操在创建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的那一天起,就对谯沛籍属下另眼相看并委以重任。如夏侯渊、夏侯惇、曹仁等人,都是谯沛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作为许褚而言,既有高强的武艺,又是曹操的同乡,曹操自然对其青睐有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年初中常用成语解释及出处详解臧否人物等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臧否人物发音zāngpǐrénwù释义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出处《晋书·阮籍传》:“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示例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使~也同样出现了秉的局面。

敝帚自珍发音bìzhǒuzìzhēn释义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处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一量放兵纵火,闻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宋·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示例但写出以后,却不很爱惜羽毛,有所谓“~”的意思。(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世态炎凉的意思 世态炎凉的出处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 shì tài yán liáng

【释义】 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故事】 战国时期,秦、楚二国君主设计,离间齐王与孟尝君的关系,以便减弱齐国的国力。谁料,齐王相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接受了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的说辞。于是,便罢免了孟尝君的官职。正如树倒猢狲散,孟尝君原有的三千门客,纷纷离他而去。

出处】宋·文天祥《指南录·杜架阁》:“昔趋魏公子,今世霍将军,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

【近义词】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反义词】一如既往 炙手可热

【例句】 他失势之后,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时期,曹操身边从来都不缺能人异士,而且更是有大把人挤破头都想帮曹操效力。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确爱才,还有就是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就只有这一条路选择了。不过早期郭嘉还是曹操最信任的军师,郭嘉最遗憾的就是活的不长,但是郭嘉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毕竟是能压制住司马懿的人,今天讲的这个成语威震天下就和郭嘉有关,一起来看看是个怎样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郭嘉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是郭嘉。原文如下: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操打算征讨袁尚及三郡乌丸,但手下不少文武却惧怕刘表会派遣刘备以讨伐曹操的名义偷袭许昌。郭嘉表示:“曹公您的威名虽然传遍全国,但乌丸自持地处偏远,肯定不会加以防备。我们利用他们的这个弱点发动奇袭,一定可以将其击败。

袁绍生前对乌丸的胡人和汉人都有恩惠,所以袁尚兄弟才逃到了那里。如今青州、幽州、并州、冀州等地虽然被我军占领,但当地百姓只是迫于我军的强大压力,我们并没有施以恩惠。如果我们舍弃乌丸而南征刘表,袁尚就可以借助乌丸的支持,召集忠心的旧部继续与我们为敌。乌丸一旦有所动作,百姓们就会纷纷响应,这就会进一步增强蹋顿的野心,届时恐怕青州和冀州就难以被我们所控制。

刘表不过是个空谈家,他只知才能不及刘备,重用刘备就担心日后更加难以控制,不用则刘备不会真心实意为其卖命。目前虽然远征乌丸会造成中原空虚,但曹公根本不必担心。”于是,曹操便率部开始远征乌丸。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郭嘉口中的“威震天下”,意为威名传遍全国。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非鞅》中的“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

远征乌丸,是曹操彻底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并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一步。就在此时,寄寓荆州的刘备向刘表提出利用中原空虚偷袭许昌的计划,曹营中的部分文武对此非常担心和忧虑。此时郭嘉的表态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他认为不出兵征讨乌丸就无法稳定中原局势,同时认为刘备的计策虽然高明,但刘表却不会采纳。这不但体现出郭嘉出色的战略头脑,同时也可以看出郭嘉对刘表、刘备之间关系的精准判断。

后来的历史进程也证明郭嘉的判断是正确的。曹操远征三郡,很快便歼灭了蹋顿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而刘表也正如郭嘉所预料的那样拒绝了刘备的建议。从这则成语故事可以看出,郭嘉的能力是多么的高强。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他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就会成为曹、刘斗法的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变心易虑典故出处介绍 变心易虑释义解读

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死后把东吴交给孙权来打理,没想到在孙权的带领下东吴日益壮大,成为了三国中唯一能和曹魏抗衡的国家。其实很多人都对孙权的评价很高,认为孙权是曹操还有刘备中情商最高的人,东吴始终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内斗这方面孙权是做的很好的。而且孙权也是一位能放下自己身段的人,这次讲的成语变心易虑背后就有这么一个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张昭传》,时间大约是在孙权称帝后的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之间。这个故事其实是吴大帝孙权与江东老臣张昭之间的一次谈话。先来看看原文: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张昭每次上朝,言辞气概雄壮严厉,神色大义凛然。他曾经因为直言不讳不合孙权的心意,孙权有一段时间禁止他参加朝会。后来蜀汉使者来到东吴,炫耀蜀汉的德泽美好,东吴群臣却无人能够应对,。孙权叹息地表示:“如果张昭在场,即使蜀汉使者不被折服,也一定会垂头丧气,哪会像现在这样自卖自夸!”

第二天,孙权先派人前去探望,随后自己来到张昭府中。看到孙权到来,张昭离开坐席向孙权谢罪,孙权跪坐阻止。等双方坐定之后,张昭抬头对孙权说道:“从前太后、桓王不是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将陛下托付给老臣,因此我尽节效忠,以报厚恩,即使死了也足以让后人称道。可惜我思虑短浅,违背了陛下的旨意,自以为从此沉沦直到老死,再也得不到陛下的信任。没想到又蒙陛下召见,可以继续侍奉左右。不过我内心是想为国家做事,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如果想改变我的初衷,以讨好取悦他们而获得荣华富贵,这是我做不到的。”孙权听罢,随即向张昭道歉。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张昭话中的“变心易虑”,意为改变心意,违背初衷。这句成语的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张昭本是江淮名士,不仅为孙策占据江东立过大功,在孙权掌权之初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孙权年纪的增长,对于这位老臣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张昭的直言不讳非常不满。

张昭也有个弱点,总是将孙权当孩子,喜欢倚老卖老,喜欢用孙权的母亲和哥哥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来教训孙权,这更让孙权难以忍受。故此,有一段时间孙权对张昭都非常的冷淡,甚至当中讥讽。而张昭也不愿受辱,干脆辞职退休,从此远离孙权,想过几天清静日子。但蜀汉使者的出现,令孙权意识到张昭的作用,于是便上门拜访,一则想让张昭发挥余热,二来又想让张昭俯首帖耳。

没想到张昭根本不吃孙权这一套,老调重弹,不仅再度提起孙权的母亲和哥哥,又以“变心易虑”提醒孙权自己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因为有事相求,这一次孙权只好忍了,向张昭道歉,不过心里却非常不满。没过多久,双方再度出现矛盾,结果闹出了孙权命人用土封住张昭家门的大笑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浑水摸鱼的意思 浑水摸鱼的出处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 hún shuǐ mō yú

【释义】原指在浑浊的水中,乘机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故事】从前,有一位渔夫在河里捕鱼,他先拦河张网,然后用绳子拴上石块,面向鱼网击打水底,鱼吓得到处乱游,有些撞进网里。当地有人见渔夫这样做,责怪他把水搅浑了,使人不能喝到清水。渔夫说:“若不是把水搅浑,我就捕不到鱼,捕不到鱼,我就得饿死。”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惶惑·十》:“假若事情已定,他大可以马上去浑水摸鱼,管什么上海开仗不开仗。”

【近义词】趁火打劫 乘人之危 滥竽充数 乘虚而入

【反义词】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例句】 这个利欲熏心的人总想浑水摸鱼,从中捞一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将计就计什么意思?将计就计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有很多,这次就为大家讲一个三国时期的经典故事。刘备、张飞、诸葛亮还有赵云准备出兵进攻零陵,但其中一位守城大将诈降后还打算反害诸葛亮一手,结果被张飞还有赵云二人给除掉。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将计就计”就和此次故事有关。其实以诸葛亮的才智想要让他上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往往自以为聪明的人可能不会这样认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发生在刘备夺取荆州四郡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邢道荣、赵云、张飞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道荣料敌不过,又无处奔走,只得下马请降。子龙缚来寨中见玄德、孔明。玄德喝教斩首。孔明急止之,问道荣曰:“汝若与我捉了刘贤,便准你投降。”道荣连声愿往。孔明曰:“你用何法捉他?”道荣曰:“军师若肯放某回去,某自有巧说。今晚军师调兵劫寨,某为内应,活捉刘贤,献与军师。刘贤既擒,刘度自降矣。”玄德不信其言。孔明曰:“邢将军非谬言也。”遂放道荣归。

道荣得放回寨,将前事实诉刘贤。贤曰:“如之奈何?”道荣曰:“可将计就计。今夜将兵伏于寨外,寨中虚立旗幡,待孔明来劫寨,就而擒之。”刘贤依计。当夜二更,果然有一彪军到寨口,每人各带草把,一齐放火。刘贤、道荣两下杀来,放火军便退。刘贤、道荣两军乘势追赶,赶了十余里,军皆不见。刘贤、道荣大惊,急回本寨,只见火光未灭,寨中突出一将,乃张翼德也。刘贤叫道荣:“不可入寨,却去劫孔明寨便了。”于是复回军。走不十里,赵云引一军刺斜里杀出,一枪刺道荣于马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与诸葛亮、张飞、赵云一起出兵零陵,太守刘度之子刘贤派猛将邢道荣出城迎敌。但邢道荣在张飞面前仅几个回合便气力不加,落荒而逃,途中又遇上赵云,只得下马投降。随后,诸葛亮将邢道荣释放,让他里应外合夺取零陵。但邢道荣却与刘贤密谋,企图引诱诸葛亮中计。谁知诸葛亮早就识破邢道荣是诈降,巧施计策,不仅将邢道荣斩杀,还生擒了刘贤。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将计就计”,意为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散曲家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第三折中的“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刘备夺取荆州四郡,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不过过程与小说中的描述有着很大的不同。《三国志?先主传》载:“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期间并未出现小说中描述的一系列战斗。小说中出现的这位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邢道荣也是子虚乌有的人物,并不见诸史册。作者进行如此的加工和改编,目的很明确,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张飞、赵云二人的武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毒不堪亲的出处是哪,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就被家里面的家长教育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诚实的人,但是人心也是最不稳定的一种东西,人毒不堪亲的意思是什么?

人心是容易变的,人性是最靠不住的,所以经常听老人们说过这种话,叫做: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大概意思就是人心狠毒起来比老虎还要厉害,老虎本来非常凶猛,但是人类也可以驯服老虎,但是人心就不一样了,人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东西,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只要是人心已变得歹毒了,比老虎还要危险呢,人心一旦变得歹毒了,连至亲都会伤害的。

人毒不堪亲的意思就是人心变得歹毒了,连自己的亲人都会伤害,人心也是最危险的东西。所以这句话也是提醒各位朋友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愿这个世界上人都能成为好人吧,这样世界上的恶人才会越来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白手起家的意思 白手起家的出处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 bái shǒu qǐ jiā

【释义】 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故事】 唐朝时期,有位善于经营的商人,名叫窦(dòu)义,十五岁时,他在褒义寺外开垦空地,种起了榆树苗。经过精心培育,到了第二年,榆树已经长到三尺多高。窦义把其中长得较密集的榆株砍去,晒干,捆成束,拿到集市上贩卖,每束卖了一千多钱。等到榆树长成参天大树,窦义挑选粗大的榆树用作建材出售,又卖得三四万钱。他看长安西市外有很多洼地,便将洼地填满,修建了二十多家店铺。这些店铺位置适宜,每天可获利数千。一直到明代,窦义修建的这些店铺依然存在,人们称之为“窦家店”。

出处】《朱子语类》卷一零七:“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致荣显。”

【近义词】自力更生 自食其力 筚路蓝缕

【反义词】寄人篱下 倾家荡产 傍人门户

【例句】 他来时举目无亲、身无一物,全凭白手起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猿母中箭的意思 猿母中箭的出处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读音】 yuán mǔ zhōng jiàn

【释义】 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出处】 《墨客挥犀》。

【故事】从前,有位叫悟空的僧人外出,看见一只母猴坐在树上,和儿子玩耍。于是射鸟的人拉弓射箭,正好射中母猴腹部。母猴呼唤公猴来到身前,将孩子托付给它后,悲戚地鸣叫了几声后,才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射鸟的人把箭折断,把弓丢弃,发誓不再射箭。

【故事道理】不要滥杀生灵,动物也有亲情,也有爱,我们要尊重、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雨露均沾什么意思含义版本出处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一言不合就雨露均沾,鹿晗模仿宋小宝视频被网友玩坏!“雨露均沾什么意思?很多网络用语都会让一些小白们懵逼了,“雨露均沾”就是之一,下文介绍雨露均沾出处,一起和小乐哥来了解下吧!雨露均沾什么意思?

其实这个词最早是宋小宝在欢乐喜剧人里面的台词,后来宋小宝上了奔跑吧兄弟,然后经过网友的改编,于是就做成了表情包,传遍网络。

丨吐槽工作版

自打做设计以来啊,就独得老板恩宠~市场美工成群,可偏偏用我一人,我劝老板啊,要雨露均沾,美工和设计不一样哦…可老板啊,偏是不听呢…就用我就用我!

丨就是胖子版

自打从娘胎下来,就独得赘肉恩宠,于是我就劝赘肉一定要雨露均沾,可是赘肉非不听呢,就长我身上,就长我身上,就长我身上。

“雨露均沾”各种版本都有!

丨太阳的后裔·后传 版

自打入夏以来,就独得太阳恩宠,我劝太阳一定要雨露均沾……可太阳非是不听呢~就晒我,就晒我,就晒我!

雨露均沾改编版自打入夏以来,就独得太阳恩宠版本:

自打入夏以来,就独得太阳恩宠。我告诉太阳,一定要雨~露~均~沾~,可太阳非是不听呢~就晒我!就晒我!就晒我!都把我晒化了!

雨露均沾原版出处:

自打我进宫以来,就独得皇上恩宠。

这后宫佳丽三千,皇上就偏偏宠我一人,于是我就劝皇上一定要雨露均沾,可皇上非是不听呐。

皇上啊,就宠我,就宠我,你说这叫为奴的情何以堪呀!

这不嘛 昨夜晚 得皇上召见 批阅奏折

这一夜未眠 我这身体呀 甚是乏累呢

丨夏日蚊子版

自打我入夏以来,就独得蚊子恩宠。 这路上佳丽三千,蚊子就偏偏宠我一人, 于是我就劝蚊子一定要雨露均沾, 可蚊子非是不听呐。 蚊子啊,就宠我,就宠我, 你说这叫我情何以堪呀!

丨只爱学习版

自打我复习以来,就独得学习恩宠。这后宫佳丽三千,学习就偏偏宠我一人,于是我就劝学习一定要雨露均沾,可学习非是不听呐。学习啊,就宠我!就宠我!

丨靖王妃版

自打我嫁入王府里来,就独得靖王殿下的恩宠,后宫佳丽三千,可殿下就独宠我一人,我劝殿下要雨露均沾,殿下不听,就宠我,宠我,宠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年初中常用成语解释及出处详解祸起萧墙等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祸起萧墙发音huòqǐxiāoqiáng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目无全牛发音mùwúquánniú释义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意思 功成必定有我出处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意思是功绩、事情、事业的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必一定要在于我,但成功的过程一定有我的参与贡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出自胡适的《1932年致毕业生》。

原文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译:我们不一定会成功,但努力用功绝对不会是白用功。)。

解析:每个人要为革命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但革命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实现。这是人生的崇高境界,只有一个人达到为事业而忘我、为“大我”而弃“小我”时,才能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胡适简介

胡适,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在教育学、哲学、史学上都有突出的成就,代表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秋毫无犯什么意思?秋毫无犯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完全没有继承父辈的英勇和才智。当年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侯楙,招他当了驸马,夏侯楙手中虽握有兵权,但从来没有带兵上过战场。后来听闻诸葛亮起兵北伐,夏侯楙主动请缨,要求带军出征抵御诸葛亮。初上战场的夏侯楙怎么会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只是略施小计便击破了夏侯楙的防线,并且活捉夏侯楙。此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就跟此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夏侯楙、邓芝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关兴跟崔谅先行,张苞在后。杨陵下城,在门边迎接。兴手起刀落,斩杨陵于马下。崔谅大惊,急拨马奔到吊桥边,张苞大喝曰:“贼子休走!汝等诡计,如何瞒得丞相耶!”手起一枪,刺崔谅于马下。关兴早到城上,放起火来。四面蜀兵齐入。夏侯楙措手不及,开南门并力杀出。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乃是王平;交马只一合,生擒夏侯楙于马上,余皆杀死。孔明入南安,招谕军民,秋毫无犯。众将各各献功。孔明将夏侯楙囚于车中。

邓芝问曰:“丞相何故知崔谅诈也?”孔明曰:“吾已知此人无降心,故意使入城。彼必尽情告与夏侯楙,欲将计就计而行。吾见来情,足知其诈,复使二将同去,以稳其心。此人若有真心,必然阻当;彼忻然同去者,恐吾疑也。他意中度二将同去,赚入城内杀之未迟;又令吾军有托,放心而进。吾已暗嘱二将,就城门下图之。城内必无准备,吾军随后便到。此出其不意也。”众将拜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一出祁山,对南安郡发动围攻。诸葛亮运筹帷幄,一举攻破该城并活捉夏侯楙。时候邓芝询问取胜之道,诸葛亮才是说出了利用安定太守崔谅的诈降将计就计之策,令众将拜服不已。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北伐大军占领南安郡后表现,叫做“秋毫无犯”, 意为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说中提到的这位夏侯楙,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曹魏名将夏侯惇的儿子,时任安西将军,是当时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之一。不过据《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记载:“(夏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难怪魏延会提出兵出子午谷之策,原因就是瞧不起夏侯楙,认为可一战生擒此人从而占据长安。

不过,小说中所描述的夏侯楙并诸葛亮生擒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载:“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这也就意味着连魏明帝曹睿都知道夏侯楙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因此在开战伊始便将他调回了中原,免得碍事。夏侯楙因此逃过一劫,也就没有栽在诸葛亮的手里。

不过,这位夏侯楙回到中原后却遭遇了更大的劫难,而这一切还是源自他驻扎西北期间的所作所为。《魏略》称,夏侯楙驻扎西北时纳了不少小妾,此举引起他的妻子、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的愤怒。清河公主与夏侯楙的弟弟们一起上奏诬陷夏侯楙诽谤朝廷。魏明帝曹睿大怒,打算将夏侯楙处死。幸好长水校尉段默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发现清河公主是诬告,夏侯楙这才逃过一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出茅庐什么意思?初出茅庐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自降身段去请一位毫无实战经验的诸葛亮出山协助他。其实不光我们不懂,关羽和张飞也不太能理解,按照他们二人的性格第一次见不到诸葛亮,就不会有第二次了。所以等诸葛亮正式加入刘备以后,关羽也是想试探一下诸葛亮究竟有何真本事。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初出茅庐”,就和他们几位有关,一起来看看关羽是怎样做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博望坡之战期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且说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不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却说孔明收军。关、张二人相谓曰:“孔明真英杰也!”行不数里,见糜竺、糜芳引军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关、张下马拜伏于车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当时正值曹操命夏侯惇、李典、于禁等人率兵十万进攻新野,刘备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令关羽在豫山埋伏,张飞在安林山谷埋伏,又令赵云作为前部对曹军交战,并特意叮嘱许败不许胜,随后又对关平和刘封作了一番部署。

就在此时,关羽突然发难,责问诸葛亮的去向。诸葛亮回答说自己就呆在新野城中。随后也出言讥讽,遭到刘备的指责。然而在随后进行的战斗中,诸葛亮的计策大获成功,关羽和张飞转变了对诸葛亮的看法,都对诸葛亮佩服不已。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称赞诸葛亮的一首诗中“初出茅庐”,意为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是历史的真实,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而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的能力表示质疑,这也是历史事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关羽、张飞等不悦”便是明证。不过,诸葛亮是不是用博望坡之战的出色表现转变关张二人对自己的看法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博望坡之战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这里要首先说明的是,博望坡之战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不过,这个时间却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这也就意味着博望坡之战时诸葛亮尚在隆中隐居,也就不可能参与博望坡之战了。

以上的这段记载不仅证实了诸葛亮与博望坡之战无关,同时还指出了此战真正的策划者和指挥者,那就是刘备。正是在刘备的运筹帷幄下,夏侯惇大军才兵败博望坡。刘备虽然被称为常败将军,但也只是遇上曹操,但对于曹操的手下还是有一定办法的。博望坡对付夏侯惇如此,后来在定军山对付夏侯渊也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身不由己什么意思?身不由己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不过实际上关羽生擒于禁和庞德以后,只有庞德一心求死,而于禁则是求关二爷能饶他一命,按理说关羽也是一位爽快的人,不过于禁庞德作为曹魏大将,关羽是没理由放走他们的,而且当时还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实曹操身边的将领,叛逃过的也不少,但像庞德这么血性的将领似乎更像是从蜀汉出来的一样。这次讲述的成语“身不由己”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发生在关羽“水淹七军”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于禁和庞德。原文如下:

关公回到高阜去处,升帐而坐。群刀手押过于禁来。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

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公大怒,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德引颈受刑。关公怜而葬之。于是乘水势未退,复上战船,引大小将校来攻樊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围攻襄阳和樊城,曹操连忙派遣于禁和庞德率领七军前来增援。之后关羽巧妙利用天降大雨的有利时机,向于禁所部发动突然袭击。而此时的曹魏七军被大雨所困,毫无战力,很快被关羽全歼,主将于禁及先锋庞德被俘。于禁向关羽求饶,庞德骂声不绝,慷慨赴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于禁向关羽求饶时所说的“身不由己”,意为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形容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杂戏曲《陈巡检梅岭失妻》中的“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

关羽水淹七军及于禁和庞德被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三国志·于禁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为何于禁会向关羽求饶而庞德却一心求死呢?其实这与于禁和庞德在曹营中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于禁跟曹操的关系非同一般,一起出生入死三十年。加上汉末三国时期武臣武将投降的例子数不胜数,事后也并没有被旧主追究。于禁很可能认为即使他投降了,曹操念及旧情,也不会加害自己的家小。同时,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于禁或许又认为关羽会顾念旧情,不但不会杀死自己,说不定还会将自己交换给曹操。

那么,庞德为何不像于禁那样求饶而要一心求死呢?《三国志·庞德传》载,就在庞德迎战关羽的前夕,曹营中有不少将领认为庞德的哥哥在刘备手下效力,而庞德自己的故主马超也身在刘备集团,怀疑庞德很可能会阵前投敌。庞德得知此事后,不得不当中表态:“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这番表态也就意味着庞德也就没了退路,一旦投降,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故此,庞德也只能义无反顾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