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133

文章

7

篇1:董卓权势滔天,曹操为何敢去刺杀董卓呢?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何敢刺杀董卓呢?

董卓权势滔天,曹操之所以想要刺杀,是因为想要冒险,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野心。当时的董卓手握大权,没有多少人有胆量去刺杀。不过曹操在选择刺杀之前,也同样做出很多不寻常的举动。之所以会行为不寻常人,是因为已经告诉了官员。

在这一些官员中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是不是有董卓的人在里面。可是曹操就已经暴露出自己的心思,照理说曹操那么精明,肯定也没有办法踩到这中间有董卓的人,也不可能不明白会不会有一些灾祸。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曹操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威信,因为那个时候的动作确实也让无数的人觉得痛恨,只是也没有多少人有胆量。

后来在经过这件事情之后,确实能够有效建立威信,还有一些人选择献刀给他,这也就能够满足自己的目的。不过这个想法还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曹操的计划被曝光,曹操想要得到一切,这也是枉然。因为董卓必然会想尽一切方法去有效除掉曹操,在那个时候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一个小说里面的刺杀环节,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操也没有如此的不谨慎。曹操是一个生性特别多疑的人,而且城府极深,根本就不可能会忽视这一点,只不过当时的曹操一直就只是想要挽救寒潮。

曹操也是一个懂得爱惜手下,招揽人才的人,丝毫不会选择亏待自己的士兵。足以证明曹操也并不是一个残酷冷血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在这曹操的儿子之前,也曾经被张绣杀掉。在此时很多人会认为曹操必然就会特别的恼怒,可没有想到他居然会选择留下对方,这就说明这和董卓之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董卓挟天子已令诸侯为什么没能成功?董卓和曹操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的就是董卓,但是董卓这样做却招来各方诸侯的讨伐,最后还失败了。为什么同样是曹操就能一直持续下去,最后篡权成功呢?董卓还是没有把自己的大敌给铲除,当时董卓并不算无敌般的存在,身边很多人都顶着他的位置想把他弄下去。曹操能上位成功就是打败了袁绍这个大敌,统一北方这下自己想做什么都不会有人敢出来反对了。

董卓在三国可谓是赫赫有名了,可以说他就是最初的大Boss,小编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中虽然没有董卓这个人物,但是他也是当中一个重要的灵魂,感觉平均每一集都能提到董卓这个Boss。 虽然董卓只是一个小小的西凉刺史,但是却能掌控朝野,还能废掉皇帝,由此看来他还是有点本事的,其实要说还是要说他手上的兵马了,西凉铁骑就有五万,个个都是骁勇善战,战斗力绝对是一流。

所以董卓有了这样一支队伍,还有什么怕的?就算是自己当皇帝也都是绰绰有余了。历史的发展也果不其然,董卓胆大包天,所以挟持了天子,然后以令诸侯。结局怎样?董卓还是缺少的计谋,最终失败了。

但是董卓在洛阳的时候,还干过副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兼职了,起初在洛阳董卓还是没做什么兼职,只是非常的十恶不赦,滥杀无辜,女的就抓来当婢女,后来董卓怕死,怕招到报复,就迁都长安,但是临走之前就做了一件兼职,那就是挖掘坟墓,盗取里面的金银财宝。这也是十恶不赦呀!

这件事情虽然十恶不赦,但是也可以说是兼职了,还和曹操的摸金校尉有点相似呢。有网友说:这就是人性的私欲,私欲实在是太可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董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董卓比曹操还可恶么?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东汉末年首位被天下诸侯讨伐的人就是董卓,为什么董卓和曹操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两人的下场却完全不同呢?可能董卓是比曹操更加邪恶的存在。董卓亲自立刘协为皇帝就是为了控制他,但是董卓为人太嚣张拨扈,根本不将道理,所以天下人根本看不惯董卓,站得再高没有能力迟早也会跌落下来,曹操估计也是吸收了董卓这个教训才能长期控制汉臣,以免被群起而攻之。

提起董卓大家联想到的都是暴躁、凶狠、残忍等词汇,可见,大家对董卓的印象都是特别不好的。相信很多人的这些影响都是来自于影视上的作品。而历史上真正的董卓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首先,说说他的外表。据《三国志》记载,董卓身体魁梧健壮,力气国人,据说当时他居住的地方和附近的人都不敢靠近他,会敬而远之。从《三国演义》上也可以看出董卓的体型真的是又高又壮,而且头也大,粗眉塌鼻,一看就工感觉特别的不好惹。说话声音粗,不给人拒绝和反抗的余地。因此人们畏惧他。

最后,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可被忽略的,因为他在带军打仗中获得过多次的胜利,就算军队再怎么厉害,如果没有战略上的指导和带领是不可能打胜那么多次战的。

历史的胜者才会被很多人夸赞和歌颂的,失败者只会被后人唾沫。如何正确的去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种方面去看向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董卓和曹操都挟天子 曹操为何能成为人生赢家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为人生赢家

主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考虑,一个就是对待天子的问题,一个就是对待诸侯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对待文武百官的问题。在分析之后就会发现曹操表面功夫做得很好,这也让大家找不到任何讨伐的理由,所以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一、对待天子问题

董卓在进入到京城之后,直接就选择废掉汉少帝,然后立了一个更小的孩子将皇帝软禁,俨然自己就成为了实际的天子。

曹操虽然也是挟持天子,将天子囚禁,但是并没有苛刻天子,反而创建了一个皇宫,依然还是会行跪拜之礼表面上来看还是会尊敬天子。

从这2点上面来看,董卓连一点点的表面工作都没有做到,直接就把自己当成了实际的天子,这自然就没有办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待诸侯问题。

董卓马上就选择将自己为相国,然后对手底下的这些人大加封赏,但是对于外面的群雄却没有任何的赏赐。难道外面的人打进来之后才开始想要笼络孙坚。

曹操在挟持天子之后,马上就对于所有的群雄大加赏识,但是自己却没有任何的职位。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到曹操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有效免去被所有人讨伐的理由。

三、对待百官问题

董卓霸占汉廷对于所有不顺从自己的人甚至都不想要捏造罪名,直接就选择大开杀戒,这其实就是瑕疵必报之人。能够活下来的这些人也都是表面上阿谀奉承。

曹操所选择的就是一种分化的措施,让这些大臣能够有效看清楚眼前的形势,然后选择去投靠自己,对于一些没有办法争取过来的顽固派,就会去找到一些合适的证据,然后才杀掉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操为什么最选择要刺杀董卓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不愿被人看不起、其次是痛恨董卓,排斥董卓、曹操希望通过这一点能够建功立业。心高气傲的曹操遭遇董卓的阻挠,自然会心生一种不痛快的心态,自然就希望能够除掉对方,让自己能够平步青云。

曹操不愿被人看不起

曹操虽然来自于官宦之家,但并非是名门望族,所以也希望能够有机会改变一切,因此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取得董卓的信任,在此时手中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兵力。曹操从小就被门阀世家不认可,因此后期就希望通过创举来有效改变所有人,对于自己一种不公平的看法,不想要被所有的人看不起,而真的要想让自己拥有着更好的权利,有的时候真的就需要不择手段,比如杀死董卓。

痛恨董卓,排斥董卓

曹操和袁绍之间能够配合无间,更是杀掉许多的宦官,很快就立下不世之功。本以为在经过这一次之后肯定就会平步青云,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没有想到最终居然被董卓横插一脚,这就意味着自己徒劳无功,而且还可能要屈身侍贼。曹操一直以来都会心高气傲,遇到这样的事情,认为简直是奇耻大辱,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排斥以及痛恨的心态,最终自然就会选择杀掉对方。

曹操想建功立业

曹操世为汉臣,一直以来内心向汉始终都会眷恋汉室,追求确实非常的单纯,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曹操属于雄才大略之人,而且还能够赢得董卓的信任,有了接近对方的机会,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利用当前便利的条件,还有机会,自然就会选择杀掉所有的一切。曹操的的确确就成为了一个杀掉董卓的不二之选,因此最终梦想成真,亲手斩除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刺董卓失败后回老家招揽的猛将一个比一个厉害

全文共 225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的其实曹操在刺杀了董卓之后是失败了,简直就是一败涂地啊,但是曹操就此回到了老家准备东山再起了,那么很多网友都说了,这一次曹操好像是玩真的啦,招揽的人才简直就是可怕,一个比一个厉害了,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解谜看看吧!

曹操于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底逃出洛阳,要加入反董大业,手里必须有实力,为此曹操开始募兵。此次募兵在陈留郡己吾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西南)一带,故称“己吾募兵”,也可称为“曹家军诞生记”。

此次募兵期间加盟的将领都是曹军的“创军元老”,他们有的在以后很知名,有的早早战死或者湮没无闻了,主要有以下这些人:

卫兹(?-190年),陈留郡襄邑县人

卫兹是曹魏名臣卫臻的父亲,他是陈郡留的孝廉,家里很有钱,在本地也很有影响力,他全力支持曹操,对曹操此次募兵贡献最大,后随曹操出征,战死于荥阳。

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三国志》: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先贤行状》曰: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失利,身殁。

典韦(?-197年),陈留郡己吾县人

典韦就是己吾县本地人,史书没有记载他字什么,说明他出身寒门,他体型魁伟,膂力过人,是本地知名度很高的侠士,当时典韦的职位还很低,在一个叫赵宠的司马手下当兵,后转归夏侯惇。

《三国志》: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

《三国志》: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赵宠(?—?),籍贯不详

曹操募兵时赵宠已是司马,按汉兵制司马手下约有1000人左右,典韦就在其部下,曹操当时一共只有5000来人,赵宠此时应该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但此人之后便再无记载,最大的可能是战死了,或者因故脱离了曹军。

《三国志》: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乐进(?-218年),卫国人

曹操招兵的声势造得挺大,不仅己吾周边的几个县,就连陈留郡附近的梁国、陈国、卫国也有人跑来应征。在这些应征的人里曹操发现有一个人,个子不高但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办事干净利索,还有一定的武艺,曹操很喜欢他,就让他给自己当帐下吏,也就是警卫员,这个是就是乐进。

《三国志》: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也。容貌短小,乐进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

《三国志》: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曹洪(?-232年),沛国谯县人

已吾其实离曹操的老家沛国谯县不远,招兵当然不能忘了自家的人,曹操的几个叔伯兄弟以及与曹家历来关系密切的夏侯家几个兄弟很快都来了,曹洪是曹操的从弟,他参加了次年2月的荥阳之战,说明已吾募兵时也有他。

《三国志》: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曹仁(168年-223年),沛国谯县人

曹仁也是曹操的从弟,在曹操募兵之前他就暗自结集上千青年,游于淮河、泗水之间,后带队跟随曹操,任别部司马。曹仁是不是在已吾募兵时就投奔了曹操史书没有记载,但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他的弟弟曹纯就参加了己吾募兵。

曹纯(170年-210年),沛国谯县人

曹纯是曹仁的弟弟,史书明确说他随着曹操到襄邑募兵,襄邑就在己吾附近,可能是曹操带着曹纯在那里也设置了募兵点,当时曹纯20岁。

《英雄记》: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

《英雄记》:二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遂常从征战。

夏侯惇(?-220年),沛国谯县人

夏侯惇早年与曹操关系密切,根据史书的记载,曹操参加朝廷军队镇压黄巾军时夏侯惇似乎就已在其手下,史书说那时夏侯惇“为裨将”,但曹操只不过是骑都尉,手下不可能有裨将,这里的记述不太确切。史书说曹操代理奋武将军时夏侯惇为司马,而曹操在已吾募兵打的旗号正是袁绍表奏的“行奋武将军”,推测起来夏侯惇也参加了这次募兵。

《三国志》: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三国志》: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夏侯渊(?-219年),沛国谯县人

夏侯渊不仅与曹操早年关系密切,他的夫人还是曹操的妻妹,曹操在己召起兵时他担任别部司马,不久又升为骑都尉,是曹操当时最主要的助手之一。

《三国志》: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

曹休(?-228年),沛国谯县人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操起兵时他在江南,听到消息马上绕道荆州北归,曹操见到他时也许在己吾,也许在之后的酸枣会盟期间。

《三国志》: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余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

《三国志》: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

曹邵(?--?),沛国谯县人

曹邵是曹操的族人(也的史书说他的名字叫秦邵),参加了曹操在己吾的募兵,但后来被州郡地方武装所杀。

《三国志》:曹真字子丹 ,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

曹真(?-231年),沛国谯县人

曹真是曹邵的儿子,是曹操的族子,曹劭被杀后,曹操收养曹真为养子,他当时的年龄大约与曹丕不相上下,即12、3岁左右,还不能直接上战场,不过他很“鸷勇”,深得曹操喜爱,迅速成长为一员虎将。

《三国志》: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刺杀董卓为什么会失败?当年的曹操有多怕董卓?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当年曹操只是董卓的手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遭到了天下人的讨伐,曹操也能计划刺杀董卓但是失败了,还好没有被董卓识破不然可能就没曹操这个人了。不过当时曹操的计划为什么失败了呢?可以说曹操这次失败有祸也有福,没了董卓朝中基本上就是曹操说了算了,之后击败袁绍统一北方,正式踏上制霸之路。

东汉末年,汉室江山逐渐衰落,董卓趁机带兵进京,打着“勤王”的名义,先是更换了皇帝,然后又夜宿龙床,将好好一个皇宫,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群臣自然十分气愤,但迫于董卓淫威,全都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次下朝之后,司徒王允暗自让小太监邀请了很多大臣,理由是自己的寿辰,想要让大家去家中喝一杯,不过偏偏没有邀请曹操。曹操看见那小太监的举止,心中十分疑惑,辗转得到了司徒王允寿诞的消息。

当天夜里群臣赶往司徒王允家中赴宴,曹操一身青衫不请自到,言明要给司徒王大人祝寿。司徒王允自然抹不开情面,就让仆人在门口添了张椅子。众人在席中聊到董卓的所作所为,除曹操外全都痛哭流涕,哀叹汉家江山不幸。

曹操冷笑着站起来说“满座大丈夫,尽做女儿态”,又说取董卓的头颅如探囊取物,王允见他言语十分放肆,只好让人将他“请”了出去,暗地里却将他留了下来。当夜寿宴结束以后,王允走进内室,看见曹操便拜了下去。

司徒位列三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操当时一股热血便冲上脑袋,答应王允效仿古人做刺客,将董卓的首级取回来,然后借了王允家的七星宝刀。

第二日,曹操便带着七星宝刀拜见董卓,趁着吕布去给他挑马的机会,他取出来怀中的宝刀,正要将刀刺向董卓的时候,方才还在闭眼小憩的董卓,忽然睁开了眼睛。曹操此人反应奇快,瞬间把行刺变成了献刀,董卓竟不怀疑。

曹操脸色略有惶恐,打着试马的幌子,迅速出了城去。刺董虽然失败,但是让曹操誉满江湖,从此开始了人生霸业。

此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但从中还是能寻出蛛丝马迹,王允宴请群臣单独不请曹操,恐怕目的正在于曹操,他知道曹操是个热血青年,而且深得董卓的信任。宴间的痛哭流涕就是做给曹操的“戏”,曹操果然上当,所以曹操是被王允给黑了。

曹操把行刺变成献刀,高明之处非常人能及。但也说明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自己成了司徒王允的棋子,然而就此丧命并非他心中所愿,大好男儿要开启千古霸业,岂能只做刺客之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