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赫姆加特要塞(精彩20篇)

浏览

3103

文章

37

篇1: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点:其中的北山阵地,是国内同类遗址中地上地下工事最为复杂、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环行防御阵地,也是海拉尔防区的指挥中心。目前部分地下工事向游人开放。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史和我国各族人民-斗争的真实记载,也是中国劳工修建工事的血泪史。是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最重要的

: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北山上,始建于1934——1937年,是日本关东军在海拉尔修筑的以内陆防御为主的军事工事,该工事利用海拉尔地区四周高地,共建有5个主阵地及4个辅助阵地,共占地21平方公里。其中地下工事距地面17米深,总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均为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地下通道总长约4000余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通乘5路公共汽车,到终点“铁收审站”下车。

门票/开放时间20

内蒙古呼伦贝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明水要塞遗址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明水要塞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水要塞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音凹峡村西42千米处一座独立隆起的小山丘上,山的东南西三面地形隆起,只有北面敞开,俯视成不规则四边形,山体四角高。该军事设施依山而建,在山体四周有战壕与各碉堡、营房相连,西南两面有护城河似的战壕相通,设碉堡、掩体等相互配合。根据县志记载,民国23年(1934年)安西县在马鬃山镇建立保卫团,1937年委任军统周国良为设治局委员率两个营在马鬃山明水等地设防,1945年10月,国民党部队191师573团也先后派部队驻防于此。该军事设施是民国时期扼守中蒙边界的重要根据地,是确保兰州至新疆军事补给的生命线,有较高的军事、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赤水要塞舞台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赤水要塞舞台位于赤水游客服务中心。两天的演出,摇滚教父崔健,也不玩摇滚了,打算在这个真长征路的要塞玩玩电子交响。《平凡之路》、《生如夏花》、《白桦林》、还有《那些花儿》......你想象不到,诗意纯净的朴树,在野性丛林里演出会怎样。

“赤水要塞”舞台两天阵容如下:

11月4日:柠檬头、声音碎片、彭坦、夜叉、崔健。

11月5日:肆伍、马赛克、龙神道、舌头、朴树。

总有一个人,总有一个时刻,能激起你的野心!

交通

在赤水河谷音乐季期间,设置了三个舞台之间的接驳巴士。巴士在赤水要塞舞台(赤水游客服务中心)和野心城寨舞台(土城古镇)之间对开,中间停靠秘林舞台。

门票

各位乐迷,为了您顺畅、愉快的观演体验,请留意以下提示:

1、舞台位置分布于三个区域,请在出行观演前仔细确认观演舞台的场地位置信息与开演时间,以免给您的观演造成不便;

2、本次音乐季所有门票均采用线上购买电子票,现场兑换纸质票检票入场的形式,请您携带购票时填写的有效身份证件,沿景区场地标识至所购门票对应的舞台场地入口换票处兑换纸质门票后检票入场,购票时请务必确认个人信息填写正确;

3、购买早鸟单日场地通票的乐迷,您可以携带购票时填写的有效身份证件至赤水要塞野心城寨任一舞台(二选一)的场地入口换票处兑换门票,每张早鸟票仅限兑换当日上述其中一个舞台的门票,不可重复兑换;

4、换票处的工作时间为观演日期当天北京时间10:00-20:00,各舞台最晚入场时间为北京时间20:30,请您规划好出行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开放时间

换票处的工作时间为观演日期当天北京时间10:00-20:00,各舞台最晚入场时间为北京时间20:30

景点位置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赤水游客服务中心(三十里河滨大道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巴赫莱要塞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莱要塞位于阿曼北部,坐落在距离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西南部约200千米处,它主要是由土砖、棕榈树干和石块建造而成,是阿曼规模空前的要塞,也是阿曼伊斯兰文化时代到来之前那段历史时期的主要历史遗迹。

-莱要塞是阿曼古代王都之一,阿拉伯人在阿曼修建了许多要塞堡垒和塔用以抵御来自海上的波斯人的偷袭,抗击沙漠游牧民族贝都因人的掠夺,以保卫家族的财产。-莱要塞是在砂岩的山丘上修筑的,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椰树遍地皆是,围绕要塞的城墙总长12千米,是用晒干了的砖头修建而成的;该要塞采用砖石结构,底层由数米高的大型石块作为基石,上层用砖垒砌而成。-莱要塞的城墙直通巡逻小路,城墙上建有许多监视塔,至今还残留着几座方形或圆形的监视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怎样的?揭秘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前世今生

全文共 4798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要塞诞生以后,各个国家的工程设计师便开始一直围绕这攻城以及防守展开了竞争。直到19世纪,随着新式火炮的诞生,要塞也开始不断进行加固。但当火炮开始大估摸进行应用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觉得要塞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不过以机械化为核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然有要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比如说今天要说到的塞瓦斯托波尔海军要塞。在卫国战争初期被德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那么它是如何被德军如此重视的呢?一、要塞的前世今生

要塞一词始现于16世纪初,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经过特别加固的堡垒,通常复合在大城堡里面。要塞功能主要是起到防御作用,由城堡所属军民执行防守任务。如果外城遭外敌攻陷,防卫者可以撒退到要塞中作最后的防御。

在许多著名的城堡案例中,这种复合性的建筑是先从堡垒建起,原本便是防御工事。随着时间推进,建筑区域会向逐渐向四周扩建,兴建起包括军营,铁匠铺,医院,民宿,外城墙和箭塔等设施,以此逐渐形成要塞的外围防线。

在往昔的战争中,由于交战双方兵力较小,要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拥有强大守军的要塞可以阻遏敌人全军的进攻。敌人担心要塞驻军在自己后方行动,不敢迂回深入,只好抽调相当一部分兵力,展开艰苦而持久的围城战。所以,有时战争从始至终无非是在争夺几个要塞。

而火炮的发展对要塞的构筑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火炮不仅摧毁了要塞也创造了要塞。实际上从火炮问世时起,要塞的历史实际上就变成了它同炮兵斗争的历史或者说是最强之盾与最强之矛的斗争也不为过。

由于线膛炮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炮的性能,敌人很容易就可以将整个要塞置于火炮的射程之内。于是军事工程师开始探索新的出路,他们很快便找到办法,建造了所谓的复合堡垒式要塞,也就是在现存的要塞外围建造一圈堡垒群,这些独立的防卫点配置着火炮和守军,延伸到要塞围墙外数公里外的地方。

于是在要塞周围便形成了新的防御圈——堡垒群以自己的火力使敌人无法接近,从而保证了要塞核心免遭敌军炮火攻击。然而,线膛炮日益完善,堡垒群构成的防御圈的弊端最终还是暴露出来了,即要塞中心又陷入火炮的威胁。

只有将要塞的防御阵地继续向前配置,使敌人的进攻起始位置进一步远离要塞核心区域,除此之外别无他策。于是军事工程师们在第一道堡垒圈的外围又配置了向外延伸出数公里的第二道堡垒圈。不过工程师们也知道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火炮的射程仍会不断的提升,上述弊端不可避免地会再度暴露出来。

这时出现了另外一个情况,它决定了要塞的最终命运。二、要塞的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数百万人组成的庞大军队登上了军事历史舞台。随着这一支支庞大的军队的出现,要塞的战略作用已化为乌有。对于数百万之众的进攻军队来说,要塞已不成其为重大障碍。入侵一个地方的敌军可以毫无顾忌绕过要塞,顺便分出一小部分兵力来将要塞封锁起来,而毫不延迟自己的进攻。

相反,要塞已不利于防御一方,在要塞中配置守军的需要迫使要塞的防御部队无法参加前线关键地段的机动作战,造成了防守方兵力上不必要的分散。加上此时炮火的威力已变得难以估量的强大,而且出现了飞机之类有力的新式武器。倘若注意到上述情况,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塞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比利时和法国一些最具威力最现代化的要塞,如列日要塞,纳结尔要塞和英别什要塞,都未能达成战略目标,更有甚者在几天之内便相继沦陷。

此时俄国的布列斯特要塞正在紧张地构筑第二道防线,从西部战线的战斗中吸取了教训使得俄军统帅部认识到改造要塞并不能挽救要塞的命运。布列斯特要塞的各项工程停了下来,守军和几乎全部火炮均被调往前线。要塞里面只留下一些仓库,要塞本身变成了为前线组建预备师的基地。

时间到了二战前夕,军事工程师们又到了新的技术给要塞升级补丁,工程师们通过高强度的钢筋混凝土建造了新式防御体系。工程师们在关键部位还内嵌了一层甚至多层的装甲板,使防御能力得到强化。射击孔都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实现多层次交叉火力,各个射击孔附近的防御墙也被加工过,有些厚度可达2米以上。

另外,要塞防御工事开始向地下更深处发展,在要塞的地下开始出现规模更加庞大的坑道设施、弹药储藏设施和一些生活保障与医疗设施,使要塞在没有外界支援的情况下仍能坚持相当长的时间。地下的坑道也便于要塞守军向防御薄弱地段调动部队,对敌实施战术反击。

要塞的弹药库普遍设在地下,有些坑道可搭地下30米深甚至更多,而且弹药库的保护顶被特别加强,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层钢板,要用重炮击穿这样的防御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其次是强大的炮兵火力,这个时期的要塞开始装备大量的先进火炮,包括一些大口径火炮和超重型火炮,有一些还被安置在坚固的防御工事内,这类被称为要塞炮。这些火炮射程远,重量大,机动性很差,但用于要塞防御则是再好不过了,由于生产问题,有些要塞的火炮和炮塔直接来自于海军战列舰或巡洋舰。

在设计要塞炮时,有时候也会使用下沉式设计,从而降低要塞炮的可视面积,而且关键性的主炮通常拥有极为有利的射界,有些可以实现360度环绕射击。由于机械技术的进步,很多要塞火炮都备有机械装弹机,极大地提升了射速,同时降低了炮兵劳动强度。要塞驻军平时会进行各种训练,将各个射击诸元都准备好,一旦发生战事,只要将这些事先准备好的射击诸元输入后,炮弹就会根据提前设计好的弹道飞向指定目标。

从战力上看,一个要塞通常至少拥有相当于两三个陆军野战炮兵团的火力,有些时候甚至更多。为了适应机械化战争,很多要塞与海空军基地结合,工程师们希望通过要塞强化这些基地的防御能力,同时通过海空军强化要塞的防御能力,这是一种互补方式。

而鉴于要塞的坚固防御和强大火力,使得要塞攻坚战一直比较困难,攻击方一般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为了减少损失,攻击方会采用一些新战术或者技术。

20世纪以来曾经有过多次著名的要塞攻防作战,比如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采用阻塞战法和人海战术包围并攻克当时号称亚洲第一要塞的旅顺口要塞。又比如1940年德军使用空降奇袭方式攻克了有3000人驻守的比利时埃本·埃马耳要塞,而德军只有几人负伤。

1941年德军首次采用坦克潜渡,步坦协作,迫击炮跟进,步兵使用喷火器+手榴弹的方法攻克了前苏联布列斯特要塞。1941年日军通过海陆空协同,以精确打击摧毁了英军炮台和弹药库,粮仓,逼降英军并占领新加坡要塞。三、二战中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在1919年的战争中的苏联军事部门得到了很多启发,苏军从中吸取了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苏联的沿海地区太过脆弱,极易被敌人登陆。沙皇俄国的盟友,英国和法国成了红军的敌人,从海上嚣张的来,潇洒的走给苏联留下了极强的印象。

根据苏联国防的设想,在未来的30年代中期,苏联将面临来自海上的威胁,黑海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意大利海军和可能的来自德国的地面攻击,为了防御来自海上的威胁,苏联当局为海军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将黑海舰队与塞瓦斯托波尔成为了国防建设重要对象。

至卫国战争爆发前,黑海舰队共有舰艇:

巴黎公社号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号)

红色乌克兰号,红色克里米亚号,红色高加索号,伏罗希洛夫号,莫洛托夫号,巡洋舰共5艘。

莫斯科号,哈尔科夫号,塔什干号等驱逐舰共16艘。

47艘潜艇,84艘鱼雷艇,护卫舰2艘,近海重炮艇4艘,轻型布雷巡洋舰3艘,扫雷舰15艘,装甲炮艇22艘,猎潜艇28艘,扫雷艇7艘,100多艘各型运输船支。

岸防力量共有第106步兵师和第156步兵师,第32骑兵师。同时岸基永备工事共有300门高射炮,119挺高射机枪,108门100-122毫火炮,4门120毫米火炮。66门130毫米火炮,35门152毫米火炮,18门203毫米火炮,4座双联装305毫米重型火炮。

克里米亚空军共有两个水鱼雷轰炸机团,四个战斗机中队,两个攻击机中队,两个空中侦查中队,共364架战斗机和侦察机。(主要装备机种为雅克-1,米格-3,拉格-3,I-153.I-156和I-16战斗机)同时作为主要打击力量,还配备了138架攻击机和轰炸机(主要为DB-3DB-3ф,TB-3,伊尔-2和佩 - 2)。

著名的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炮台(即海军30号炮台)装备有双联装305MM重炮,射程达44公里,装甲厚度高达200MM,炮台的其他部分被安置在130米长,50米宽的钢筋混凝土工事里,内部设有弹药库,发电机,参谋室,弹药传送带。是博伊尼茨基将军在军事工程师扎尔·安多诺维奇·居伊的帮助下设计的。

红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构筑了12个防御地域,其中2个位于面临河岸的斜坡附近。西面的就是被德国人称为“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的炮台,也就是30号海军炮台,而东北面的,则称为“巴格拉季昂1号”要塞。

这两个据点的前方部署了东西两个堡垒群:西面的堡垒群,由“莫洛托夫”,“契卡”,“格别乌”等堡垒组成。东面的则包括“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茨”和“乌拉尔”堡垒群组成,其中斯大林堡位于东西两个堡垒群核心高地上。

塞瓦斯托波尔第三防区,这一地区地势险要,其北面是卡梅什雷峡谷,向南为布满矮树丛林的梅肯基亚,从北面通过塞瓦斯托波尔的道路就由此经过。封锁这条道路附近地区的核心阵地,被德军称为“巴格拉季昂2号”要塞,与之相连的有“库贝”“巴勒库勒瓦”堡垒。

紧邻梅肯基亚的是第二防区,该区域的主要防御从梅肯基亚向城市延伸的公路,并依托乔尔亚纳河附近的费久希内高地,封锁背面道路与南面道路之间的交汇点。苏军在这里依托的圆拱形山头,被德军称为“白糖帽子”,“北方鼻子”,“废墟山”。

这些山头一直这样延伸到红军的第一防区,该地区依托设在卡马雷的防御枢纽,封锁着塞瓦斯托波尔南岸通向该城的公路。由“上坡”“秃鹫”“风车”和“萨蓬山”组成防御阵地,其中萨蓬山防线是苏军阻止德军的最后地理屏障,其地势极其陡峭。

炮兵观测员在上面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整个要塞地区。而在它的后方则是“马克西姆-高尔基2号炮台”,驻守兵力主要由海军步兵和苏联内务部队组成。

苏军的所有防御据点均由钢筋混凝土建造,重炮,加农炮,迫击炮等等火炮掩体均采用下沉式设计或布置在坚固的防御工事内,防御阵地周围布满了铁丝网,雷场,而开阔地则布满了防坦克障碍。

在卫国战争爆发伊始,黑海沿岸和克里米亚半岛并未被德国统帅部列入攻击计划。但是在战争第一时间,也就是从1941年6月22日起,黑海舰队海空军便开始对轴心国成员罗马尼亚实施战略反击。

最为震撼德国人的是黑海舰队的空中力量对罗马尼亚港口康斯坦察和“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尤利娅炼油厂”进行了滥炸。仅仅在7月8日的空袭中,罗马尼亚炼油厂就燃烧了足足3天。在战争的头两个月里,罗马尼亚炼油厂的产能被黑海舰队航空兵打掉了足足大约30%。

黑海舰队海空军在战争初期一系列看似自讨苦吃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扰乱德军的进攻计划,迫使德军分兵进攻克里米亚,以减少其他防线上友军的压力。这种攻击或许效果不大,但德军却不能让其恣意妄为。尤其是黑海舰队的攻击富有成效,且效率极高,那德国就更不能熟视无睹了。

此时黑海舰队海空军对轴心国赖以生存的资源命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由于克里米亚海空军基地的存在,轴心国在乌克兰南部近海地区和高加索近海地区的行动也受到了威胁。

7月23日在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下,德军统帅部对巴巴罗萨计划进行追加命令,要求德军攻占苏军作为海空军基地的克里米亚半岛,以解除其对罗马尼亚造成的严重威胁。结语

自1941年9月到1942年7月,苏德两军围绕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进行了一场长达250天的残酷战斗。双方动用了大量重型武器互相攻击,其中塞瓦斯托波尔30号海军要塞炮与德军多拉铁路攻城炮进行的炮战,勘称“20世纪要塞战之最”。

可以说塞瓦斯托波尔是要塞的最后光芒,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无数德国空军和重炮的狂轰滥炸,出色完成了分散德军兵力并阻滞德军的任务,而它的陷落也告示着要塞时代的彻底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彼得要塞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介 绍

彼得要塞坐落在市中心涅瓦右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该要塞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后几经扩建,建成这座六棱体的古堡。古堡的墙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700米。 要塞中有圣彼得堡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彼得堡大教堂,这座大教堂建于1703年,原先是木质的,1712年在原处改建为石砌的大教堂,历时21年才建成。教堂上屹立着一座高大的尖顶钟楼,到本世纪中期,这座122米高的尖顶钟楼,还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钟楼尖顶上,有一个高达3.2米的金色的天使塑像。在教堂旁还有一座小亭子,装饰有圆柱和航海女神的塑像,是保存彼得大帝的一只小船的船屋。 要塞中还有六座棱堡及其他军事设施,棱堡中有3000门大炮。从18世纪起,每日中午12时,纳富什金棱堡的大炮就射出一发空爆弹,向全城居民报时,这一习俗流传至今。1718-1917年,沙皇把该要塞作为国家监狱,它厚实的墙壁里筑有许多暗炮台,以及阴暗、潮湿的单人囚室。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革命志士和民主主义者,如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高尔基等,被囚禁于此。只要沿着昔日的监狱走廊,透过狱吏的监视孔看一下囚室,仍可感受到当年的恐怖场景。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指示,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着一盏明灯为号,使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从而掀起起义怒潮。今天,这里已是一座博物馆。 交 通地址:戈利克夫斯卡亚地铁站下。

俄罗斯圣彼得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布里奇顿及其军事要塞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布里奇顿及其军事要塞(Bridgetown and its Garrison)由一组建于17-19世纪、保存完好的老城镇所构成,是英国殖民地建筑的典范之作,也是大不列颠在大西洋进行殖民帝国扩张的见证。这一遗产还包括附近一处由许多历史性建筑物组成的军事要塞。此处的城镇所采取的蛇形城市布局,有别于西班牙及荷兰在此处的殖民城镇所采取的井字形布局建设方式,展现了殖民地城镇规划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Historic Bridgetown and its Garrison

必去理由:巴巴多斯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巴巴多斯[Barbados]

景点所在省、州:圣迈克尔区 [Saint Michael Parish]

景点所在城市:布里奇顿 [Bridgetown]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萨尔茨堡要塞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萨尔茨堡要塞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州的萨尔茨堡市,坐落于城堡山上,始建于1077年,由历任总主教逐步扩建而成。要塞为中欧城堡建筑风格,最开始的时候用作防御要塞,之后也作为主教官邸、兵营和监狱的角色。

萨尔茨堡要塞长250米,宽150米,是欧洲现存的最大的中世纪城堡之一,也有“从未被攻破的要塞”之美誉。由于位于绿色山丘上,它就像是一枚闪光的白色珍珠,时刻在发光。要塞外部的斑驳的城墙可见其历史之悠久,里面处处是坚墙厚壁,各个部分错落有致,主要几个建筑之间有庭院,间或能看到古式的大炮,黑色的炮口依旧庄严地监视着远方,仿佛遥远的战火仍未结束。

登上萨尔茨堡要塞,可一览无余的观赏萨尔茨堡这个美丽的城市,要塞已成为旅游者的乐园,在这里不仅可以体味到当年的悠久的历史,更让人观赏到怡人的景致。

Hohensalzburg Castle

必去理由:欧洲现存的最大的中世纪城堡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奥地利[Austria]

景点所在省、州:萨尔茨堡州 [Salzburg ]

景点所在城市:萨尔茨堡市 [Salzburg]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尼莎帕提亚要塞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尼莎帕提亚要塞由新旧两组台形遗址构成,展示了帕提亚王国最早和最重要的城市遗址。帕提亚王国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至公元3世纪的大国。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这里几乎从未遭到破坏,将古代文明的发掘遗址保存下来,并巧妙地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希腊及西罗马元素结合起来。对两处遗址进行的考古挖掘发现了装饰精美的建筑,展示了室内、城邦和宗教方面的功能。

挖掘工作一直在皇家城堡内进行,现在被称为“老尼莎”。这处遗址还包括被称为“新尼莎”的古代城镇。老尼莎是占地14公顷的台形土墩,形状为不规则的五边形,四周是建有40多个矩形塔台的防御土墙,与各个墙角侧面相接的是坚固的棱堡。占地25公顷的新尼莎四周是高达9米的围墙,有两个入口。坐落在重要的商业和战略枢纽交叉路口的尼莎考古遗址,生动地展现了中亚和地中海地区对大国文化影响之间的互动,在充当东西方、南北方之间重要的通讯和贸易中心的同时阻挡了罗马的扩张。这一遗址见证了帝国的重要性、财富和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圣乔治镇及相关的要塞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百慕大群岛位于北大西洋西部,距美国东海岸的南卡罗来纳州917公里。由7个主岛及150余个小岛和礁群组成。1503年西班牙人胡安•百慕大首先发现该岛。168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是英联邦中最早的英国殖民地。1940年3月,英、美签订《行政协定》,美以一些旧驱逐舰为代价,租借该群岛中的摩根、特克尔和圣大卫三个岛屿,为期99年。1957年英-队最后撤出百慕大群岛。1968年百慕大群岛获得内部自治权。

圣乔治镇位于百慕大群岛北部圣乔治岛的南岸,始建于1612年,曾为百慕大的首府,至今仍保持着早期典型的英国殖民城市风貌。著名古迹有建于17世纪初的圣彼得教堂,以及在镇周围的几座海防要塞,如维多利亚要塞、坎宁安要塞、艾伯特要塞等。这些要塞是17-20世纪英-事防御工程发展的例证,生动地阐释了这一时期英-事防御工程的发展情况。

外文名称:Historic Town of St George and Related Fortifications, Bermuda

必去理由:英联邦中最早的英国殖民地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英国[Britain]

景点所在省、州:百慕大群岛 [Bermud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孙吴胜山要塞森林公园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公园地处小兴安岭植物区的最北端,属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并保存有300多种食用药用植物和近300种野生动物。作为日军侵华时期从中国东北通往当时苏联的要冲,胜山要塞国家级森林公园所在的孙吴县成为当时日军修筑北方军事设施的军事重镇。日本侵略者曾经在这里屯兵10万余人,驱使数万劳工在孙吴县北山及沿江一带进行军事工程建设,永久性地下兵营绵延10余公里,山洞达千余处,军用机场3处。

门票:30元

开放时间:8:00至17:00

交通:坐78路公交车至景区大门

电话:0451-7899987

地址:黑河市孙吴县胜山要塞国家森林公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要塞区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介 绍要塞区又称城堡区,原来是葡萄牙殖民者建造的要塞,现在是斯里兰卡议会、政府、银行、商店、旅游部门、航空和轮船公司所在地,也是科伦坡市区到周边其他城市的交通枢纽及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的中心场所。 整个要塞区树木苍翠,花卉争艳,风景清幽。街道上到处栽有被称为国树的铁木树和国花睡莲,更多的是直耸云霄的椰子树,还有数以万计的神鸟(斯里兰卡人视乌鸦为“神鸟”)栖息于此。

福特区南部的加里广场面对印度洋,是观赏海景的好去处。沿着印度洋海岸一带,街道笔直宽敞,两旁多别墅、豪华公寓、旅馆及殖民地时代保留下来的英国式建筑。广场附近有一座1837年建造的钟楼,原是港口的灯塔,登钟楼可俯瞰科伦坡城全景,是科伦坡的地标性建筑。

斯里兰卡科伦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贝林佐纳三座要塞及防卫墙和集镇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贝林佐纳是瑞士提契诺州的首府,是连接意大利和阿尔卑斯山脉的交通要冲。它离圣哥达山口和圣贝尔纳尔迪诺山口的交叉点很近,所以从罗马时期以来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贝林佐纳遗址由堡垒群组成的,这些堡垒围绕着卡斯特尔格朗德城堡,该城堡坐落在一座石峰上,俯瞰整个提契诺谷。耸立在提契诺山谷上方的三座城堡:格朗德城堡(Castel Grande)、蒙特贝罗城堡(Castello di Montebello)和萨索•科尔巴洛城堡(Castello di Sasso Corbaro),以及周边的城墙,它们成为阿尔卑斯山区唯一尚存的中世纪要塞建筑的典范。据说格朗德城堡始建于13世纪,然而根据文字记载,它的建筑前身早已出现在6世纪,从发掘物品来看,其历史更可追溯到4世纪左右。

现在,各个古代城堡都各自设立了考古学、历史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在遗留有古建筑石阶道路的老城街道上,每周六都会举办市场,据说这是模仿中世纪的场景。

Three Castles,Defensive Wall and Ramparts of the Market-Town of Bellinzona

必去理由:阿尔卑斯山区唯一尚存的中世纪要塞建筑的典范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瑞士[Switzerland]

景点所在省、州:提契诺州 [Canton of Ticino]

景点所在城市:贝林佐纳 [Bellinzon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胜山要塞——让人牢记历史的地方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我想即使已经过去了70年,当年侵华日军所犯下的罪状并没有那么快能烟消云散,沦陷最久的东北黑河文化中就有这么一座需要让人牢记历史地方,胜山要塞

胜山要塞满语称作霍尔漠津要塞,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第五国境守备队”在中国东北部精心构筑的一个庞大军事工程,由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胜山主阵地、毛兰屯野战阵地构成,总面积100余平方公里。

胜山要塞位于孙吴县沿江乡境内,当年日本侵略者在此建有若干监视哨、军事指挥部、野战阵地、炮台等军事设施,道路、交通壕和地下通道纵横连接。是当年日本侵华时期东北的军事要地,是集遗址、遗迹游和森林生态游为一体的综合景区。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前苏联即对当时沿中苏边境一线加强了军事部署。这些国境阵地称之为国境守备队也称“要塞”。孙吴被称为“霍尔莫津要塞”即“第五国境守备队”,胜山是“霍尔莫津要塞”主阵地,也称为“胜山要塞”。

胜山要塞距孙吴县城40公里,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有左右两翼,左有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设有备用弹药库、军需仓库、有东官舍、西官舍两个军官宿舍区,还设有给水塔、俱乐部等设施,按当时的军事物资贮备,可供两千多士兵驻守一年以上。右有毛兰屯野战阵地,有近百个不同规模的军事工事,现在这些工事依然保存较好。

当年胜山要塞的主阵地配备四个步兵中队、二个炮兵中队、一个工兵队、配有榴弹炮、加农炮、高射炮、大型要塞炮及反战车速射炮;步兵用轻重机枪、步兵炮、野山炮。胜山阵地设有营房、医院、碉堡、掩蔽部、指挥所、仓库、观察所、炮阵地、机枪阵地及野战掩体、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等大量地下地上永备工事,现大部分保存较好。

你可能也喜欢:

黑龙江独特的冰雕艺术文化

冰城黑龙江的独特建筑文化

独树一帜的黑龙江方言

多姿多彩的80年代黑龙江服饰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沃尔特大阿克拉中西部地区的要塞和城堡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沃尔特阿克拉中西部地区要塞城堡建立于1482至1786年间,沿着凯塔和贝因之间的加纳海岸建成,是葡萄牙人在他们的大航海探险时期横贯世界时所建立的贸易路线上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要塞是人类历史上戏剧艺术的的具体见证,同时也是作为世界上进行贩卖奴隶交易最为频繁的见证场所之一。

如今,大炮加农炮依然直指大海的景观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幻想着当时一幕一幕的探测、揭秘甚至于发生了惨不忍睹的事件等等各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其中埃尔米纳城堡是迄今所知的在热带地区建造的最早的欧洲建筑物。它建于1482年,是由葡萄牙人在早期的世界探险中建立起来的。这座巨大的堡垒内部坐落着非洲次撒哈拉大沙漠地区的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这里还经常举办一些文艺演出,而其中游人最关注的依旧是再次上演的骇人的奴隶交易以及对非洲人穿越地狱般的囚笼等待着被运进美国这些触目惊心的描绘。

Forts and Castles, Volta Greater Accra,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必去理由:最触目惊心的要塞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加纳[Ghana]

景点所在省、州:大阿克拉地区 [Greater Accra Regi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硫磺石山要塞国家公园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硫磺石山要塞国家公园(Brimstone Hill Fortress National Park)位于东加勒比海地区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由英-队工程师设计,非洲奴隶建造和维护的,是目前美洲地区保存最好的历史防御工事建筑。由于其战略上的布局及其建筑结构,该要塞得到了完好的保存,成为十七、十八世纪城堡的典型范例。

硫磺石山要塞坐落在海拔几乎为800米以上,是整个加勒比海地区最生动的景点之一。无论是从历史角度上看,还是从美学上看,都是这样。硫磺石山城堡占地38亩,并且它的雄伟的乔治城堡根据地被7英尺厚的黑色的岩浆岩构成的墙体所保护,当时是作为硫黄而更加广为人知。硫磺石山被设计成为日常景观和焦点景观。这些景观包括医院、军火库、炮官居所、王子威尔士堡垒以及乔治城堡根据地。此遗址不仅见证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时期,亦遗留有黑奴贸易及加勒比海地区新社会制度出现之历史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罗赫达斯要塞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罗赫达斯要塞又名为奇拉罗塔斯古堡,是早年中亚和南亚地区穆斯林军事建筑中的一个特例,位于旁遮普平原与婆忒瓦尔高原交界处,地势险要,占地广大,于1997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罗赫达斯要塞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建筑的典范,这个地方从未被袭击过,完整地保留到今天。

在战略位置上,该要塞处于一座陡峭的小山上,海拔高度位于海平面之上的1500米处,人们只有经过艰辛而险峻的攀援才能够到达。令人望而生畏的环状构造的城垛及城垛之间的一道厚重的大门守卫着城墙要塞;在强大的堡垒之中矗立着许多建筑物,有一些建筑物具有伊斯兰建筑结构,如清真寺、坟墓等等,这些建筑物都展示了强大的印度--伊斯兰建筑风格,然而诸如宫殿、法庭等一些建筑物则深受当地自由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德尔本特城堡、古城及要塞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德尔本特位于卡斯匹亚海的海岸,高加索山近在咫尺,与海仅仅相隔3公里。原先那里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公路——连接东南欧近东的唯一通道。德尔本特古堡是令人难以忘怀的风景:原始的生活方式、美妙的地毯、珠宝、陶器。10种方言对于刚刚接触这个小镇的人来说,总是让每个人赞赏和感到吃惊。毫无疑问,有着5000年历史的古老的德尔本特镇给任何一位旅行者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德尔本特城堡古城要塞是一度称霸里海东西两岸的撒撒尼波斯帝国的北方国界。该要塞以石头筑成,由海岸上至高山,有两条平行墙作为屏障。德尔本特城便建于两墙之内,保留了其中世纪的部分建筑风格,该遗址直至19世纪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德尔本特的城堡高处向下观察可以发现有许多有纪念碑的墓地,在城堡西南角落的城墙附近有矩形的通向角楼的入口,那儿以前是进山的入口,现在只有一部分幸存的建筑物。但是对他们的研究表明,历史上它曾经很宏伟。这些强大的防卫线,代表着高加索山。诚然,这座具有5000年历史的小镇是一部厚厚的历史画卷。

外文名称:Citadel, Ancient City and Fortress Buildings of Derbent

必去理由: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小镇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俄罗斯[Russia]

景点所在省、州:达吉斯坦共和国 [Republic of Dagestan]

景点所在城市:Derbent [德尔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野狐岭要塞军事旅游区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野狐岭要塞军事旅游区位于张北县城正南方向,毗邻207国道及张石高速张北南收费站。从2009年9月15日开始建设,一期工程到12月底完工,总投资1200万元。依托“八○二”军事演习场、1974年竣工的国防工程以及蒙金大战古战场,打造坝上第一个红色军事旅游景区。

景区建设沿207国道神威台到1469高地展开,其中主要重点是1469高地 - 油娄沟西山坦克锥状带 - 大宏沟断桥苏蒙联军与日军争夺之主战场 - 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 - 神威台怀荒起义暴发地 - 狼窝沟古战场 - 黄花坪日军碉堡、战壕。

主景区修建“八○二”军事大演习纪念馆,展厅展示内容:野狐岭历史,-,六七十年代沙盘,相关解密事件,照片,当时我军民装备,子电影放映室;营区设:地方车辆停车场、战车、军车停车场,设帐篷住宿区、房舍区、野炊点、食堂等;主阵地:洞口伪装设火炮、坦克洞外工事、雷达;洞内布置伙房、物资库、水库、医疗室、作战指挥室、弹药库、枪械库、器材库、休办室等场景,张贴毛主席语录、标语;山上:配置CS对抗游戏;拓展项目:设有冰桥、缅甸桥、晃动横梯、软桥、吊索桥、攀岩及游戏组合架等器械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孟塔古要塞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孟塔古要塞始建于1741年,位于巴哈马新普罗维斯登岛东海岸,主要是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为了防御西班牙的入侵而建的一个小堡垒。现在,这座小堡垒已成为一处遗迹,也是巴哈马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孟塔古要塞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第一次采取军事行动的地方:1776年,大陆会议得知英军在新普罗维斯登岛藏有大批火药,便命令刚刚成立的海军陆战队将军艾色克•霍金森(Esek Hopkins)率领部队前往。当霍金森将军一行到达距离孟塔古要塞约两公里的时候,却想不到巴哈马军队不战而退却至拿骚要塞(Fort Nassau),因为那批火药早在陆战队到达的时候便被巴哈马政府运走了。最后,海军陆战队员只带回美国从孟塔古要塞获取的46门大炮以及几千发炮弹。但这些,也成为当时的华盛顿部队的重要补给物资。

Fort Montagu

必去理由:巴哈马最重要的遗迹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巴哈马[Bahamas]

景点所在省、州:新普罗维登斯岛 [New Providence]

景点所在城市:拿骚市 [Nassau]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