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906

文章

1000

篇1:初中语文字词知识点:成语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我们主要要了解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①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②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的语境中去。这是我们同学最喜欢碰到的一类情况,因为它较容易判断。

③对象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去。

④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

⑤重复累赘,是指在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不念旧恶典故出处介绍 不念旧恶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虽然把卞夫人封为皇后,但其实卞夫人并不是曹操的第一任妻子。曹操的第一个老婆是丁夫人,丁夫人当时也是不把卞夫人放眼里,反正论辈分自己更高一些。但是后来丁夫人被休了,导致卞夫人成了正房,但是卞夫人也并没有因此故意刁难丁夫人,反而还对丁夫人很好,这也让丁夫人非常的感动。这次要将的成语不念旧恶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具体的事情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注引《魏略》,故事的发生时间不详,所牵涉的人物有两个,都是曹操的妻子,一个是丁氏,一个是卞氏。先来看看原文:

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修,丁视后母子不足。后为继室,不念旧恶,因太祖出行,常四时使人馈遗,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其后丁亡,后请太祖殡葬,许之,乃葬许城南。

这段话的大意是:当初丁氏身为正房夫人,又抚养曹操的爱子曹昂,因此并不把卞氏母子放在眼中。但后来丁氏被休,卞氏成为正房。卞氏却不计较过去的恩怨,经常让人给丁氏带去一些礼物,还经常利用曹操外出征战之际偷偷将丁氏接到府中,不仅让丁氏坐在上座,还热情招呼、接待,就像当年一样对丁氏非常尊敬。

丁氏深受感动,不禁对卞氏说道:“我是个被休之人,夫人怎么对我还是这么好?”丁氏去世后,卞氏又向表示要将丧事办得风风光光。曹操也答应了卞氏的要求,后来将丁氏葬在了许县的城南。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卞氏对丁氏的态度上,叫做“不念旧恶”,意为不计较过去的恩怨。这句成语最早的出处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文中提到的丁氏,本是曹操的原配正妻,与曹操患难与共、感情深厚。曹操的小妾刘夫人早年病逝,留下一儿一女,丁氏视如己出,悉心将其抚养成人。不过,丁氏对出身卑微的卞氏态度并不好。幸好丁氏被休后卞氏不计前嫌,仍然对丁氏照顾周到、热情,这让丁氏心中非常感动。

为何丁氏会被曹操休了呢?问题还是出在曹操身上。当初曹操南征张绣,获胜后却偷偷与张绣的婶娘走失厮混,结果张绣愤而叛乱,在混战中曹昂被杀。丁氏得知事情原委后非常恼怒,不肯原谅曹操。曹操一狠心将丁氏休了,但心中却非常惭愧,认为自己对不起丁氏。卞氏的举动则让曹操心中更为羞愧,临终之际还对此念念不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雨滂沱什么意思?大雨滂沱典故介绍

全文共 1307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离开曹操,打算寻找刘备。一日大雨滂沱,关羽等人来到一庄院借宿,庄内主人名叫郭常。据说郭常是医生,他得知对方是关羽后,立马摆上羊酒相待。结果到了晚间,郭常的儿子却带人偷马,结果双方爆发了冲突,此后郭常向关羽求情。关羽看在老人招待的份上,就饶了他儿子一命。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大雨滂沱”,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发生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孙乾和郭常。原文如下:

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装尽湿。遥望山冈边有一所庄院,关公引着车仗,到彼借宿。庄内一老人出迎。关公具言来意……郭常陪关公、孙乾于草堂饮酒。一边烘焙行李,一边喂养马匹。至黄昏时候,忽见一少年,引数人入庄,径上草堂。郭常唤曰:“吾儿来拜将军。”因谓关公曰:“此愚男也。”关公问何来。常曰:“射猎方回。”少年见过关公,即下堂去了。

常流泪言曰:“老夫耕读传家,止生此子,不务本业,惟以游猎为事。是家门不幸也!”关公曰:“方今乱世,若武艺精熟,亦可以取功名,何云不幸?”常曰:“他若肯习武艺,便是有志之人。今专务游荡,无所不为:老夫所以忧耳!”关公亦为叹息。至更深,郭常辞出。关公与孙乾方欲就寝,忽闻后院马嘶人叫。关公急唤从人,却都不应,乃与孙乾提剑往视之。只见郭常之子倒在地上叫唤,从人正与庄客厮打。公问其故。从人曰:“此人来盗赤兔马,被马踢倒。我等闻叫唤之声,起来巡看,庄客们反来厮闹。”公怒曰:“鼠贼焉敢盗吾马!”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挂印封金,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途中因大雨在一位名叫郭常的人家休息。随之郭常之子竟然带着几位庄客在夜间盗马。结果郭常之子被赤兔马踢倒在地,所带庄客与关羽的从人厮打在一起。关羽正待发作,郭常赶到求情,关羽放过了其子。谁知等关羽离开郭常家继续赶路时,郭常之子又领着落草的黄巾余部裴元绍前来抢马。幸好裴元绍久闻关羽大名,下马谢罪,这个小插曲终于结束。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关羽途中遭遇的大雨天气,叫做“大雨滂沱”,意为雨下得很大。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篇章。但看过史料的人也非常清楚,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当关羽斩杀颜良后,便离开官渡前线前往河北与留别重逢。曹操得知此事后,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也正因为如此,关羽一路上非常顺利,并未遭到沿途曹军将士的追击,其间自然也并非出现小说中所言的过关斩将之事。

与关羽过关斩将的故事一样,郭常之子盗马的情节自然也是小说家虚构的。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及敌我双方之间的斗智最为出色,而像郭常之子盗马这样的小插曲在书中非常罕见。那么,这个小插曲的出现究竟是何含义呢?清人毛宗岗在此回的夹评中提到:“人情多爱独子,而妇人之情,又每怜不肖之子。则此子之不肖,未必非怜爱酿成之也。”这个解读非常有趣,毛宗岗的这番话简而言之就一句话:溺爱必出不孝子。故此,郭常之子才会作出这种胆大包天、不知死活的事情。不知各位读者对于这个解读是否赞同,欢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心如铁石什么意思?心如铁石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被困麦城,誓死不投,最后被吕蒙部队活擒,关羽父子双双遇害。关羽被杀也是影响三国走向的一大转折点,主要是刘备太看重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义,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结果夷陵之战刘备大军差点被陆逊全歼。不过关羽的死他自己也要付上一定的责任,如果关羽拿到首捷就撤退的话,吕蒙也没机会联合曹操对他进行前后夹击了。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心如铁石”就和关羽被困麦城有关,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历史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发生在关羽困守麦城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诸葛瑾、孙权和吕蒙。原文如下:

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

瑾满面羞惭,上马出城,回见吴侯曰:“关公心如铁石,不可说也。”孙权曰:“真忠臣也!似此如之奈何?’吕范曰:“某请卜其休咎。”权即令卜之。范揲蓍成象,乃“地水师卦”,更有玄武临应,主敌人远奔。权问吕蒙曰:“卦主敌人远奔,卿以何策擒之?”蒙笑曰:“卦象正合某之机也。关公虽有冲天之翼,飞不出吾罗网矣!”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在回援荆州期间遭到东吴大军的猛攻,损失惨重,不得困守麦城。此时,关羽手下的将士仅有五百多人。诸葛瑾奉命来到麦城劝降,遭到关羽严词拒绝。此后,诸葛瑾将关羽不降的决定告诉了孙权,孙权对此称赞不已,但随即让吕蒙占卜,得出必胜的结论。吕蒙随即调兵遣将,在关羽突围时将其擒获。不久后,关羽父子被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瑾口中的“心如铁石”,意为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曹操曹操《敕王必领长史令》中的“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

关羽乎困守麦城,最终在突围途中被东吴俘获并杀害,这是历史事实,小说也如实地还原了这个结局。但小说中提到诸葛瑾前去麦城全线,这并非是历史的真实。事实上,孙权并没有派人进城劝降,而是关羽主动派人联系孙权提出投降。

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出自《三国志·吴范传》。该传记载:“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权问范曰:‘竟当降否?’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耳。’”这段记载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关羽想逃出麦城,便主动派人向孙权提出投降。孙权非常疑惑,便问策士吴范。吴范一眼识破关羽的真实用意,认为关羽这是诈降。此后,孙权便调兵遣将,设下埋伏,就等关羽上钩。此后,关羽出城后遭到东吴军队的团团围攻,兵败被俘,最终被杀。

从这段记载可以发现,关羽在困守麦城期间,的确有过诈降之事。但被小说作者弃之不用。试想,如果在《三国演义》中,堂堂的武圣关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想出了诈降的主意逃命,在实在有损于关羽的高大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人各有志是谁说的?人各有志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人各有志“这个成语我们每个人肯定都相当熟悉,但是你知道这个成语是谁说的么?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下“人各有志”的典故出处,让你彻底了解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背景发生在三国时期,在我们印象里曹操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只要是他决定了的事情想方设法也一定要做到,但是这次曹操却尊重了另一个人的遗愿,让他选择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一起来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管宁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名叫胡昭。原文如下:

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辞袁绍之命,遁还乡里。太祖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闾里敬而爱之。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胡昭避乱来到冀州居住,多次谢绝了袁绍的征召,后来逃回了家乡。曹操担任司空、丞相期间,曾多次以礼征召胡昭。胡昭前往应召,但却多次向曹操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介在野的书生,没有什么本事能为国家效力,并希望曹操能让自己离开。曹操回答:“每个人的志向不同,做官或在野,各有志趣,我尊重你的志向,绝不勉强。”此后,胡昭便迁到了陆浑县山中居住,亲自耕作,乐于道义,以研习古代经典书籍自娱。乡里人都非常尊敬他、热爱他。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人各有志”,意为人的志向各有不同。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胡昭这个人物,是汉末的一位隐士,不但学问高深,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大家,他的隶书在当时堪称一绝,与钟繇并称为“钟胡”。不过,这位老夫子对做官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曾拒绝了袁绍的征召。即便后来曹操出面邀请,他也不过是给了曹操面子,前往许昌与曹操相见,但却表示自己无心仕途,恳请曹操放他回家。于是,曹操便说出了“人各有志”这句成语,成全了胡昭。

不过,别看胡昭一生隐居相见,却做过一件大事。据《三国志·管宁传》记载,当年司马懿尚未做官时,同郡人周生想谋害司马懿,正是胡昭出面反复劝说,这才救下了司马懿的性命。

除此之外,胡昭还有一件趣事,这个故事出现在《三国志·管宁传》注引《高士传》当中。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陆浑人孙狼杀死当地官吏,聚众响应关羽。但孙狼等人作乱期间,曾向部众下达了一道命令,禁止部下骚扰胡昭所住居的陆浑山一带。当地百姓也因此免于战火蹂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马前泼水的典故 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的故事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满腹才华,却未取得功名,再加上贫富悬殊,妻子崔氏经常调侃怒骂他,认为他一辈子都不会发迹,并坚决索要休书。后来朱买臣衣锦归乡,任家乡会稽郡太守,前妻又来求和,朱买臣把一盆水泼在地上,并说如果坚持要重续婚姻,除非把地上的水全收起来。“马前泼水”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马前泼水

成语“马前泼水”用来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也是京剧经典曲目之一,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敷演出来的爱情婚姻故事。

原文载《汉书·朱买臣列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

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译文

朱买臣字翁子,吴(今江、浙一带)人。他家境贫寒,但喜好读书,不治产业,以砍柴卖薪补给衣食之资。他对读书简直爱好到了入迷的程度,在担柴叫卖途中,经常是一边走,一边大声吟诵诗文。他的行为,经常引来路人的嘲笑和议论。他的妻子和他一起卖柴,也经常同遭嘲笑,所以深深为此感到羞耻。她数次劝止他,他不但不听,反而在路途中更加放声吟诵起来。其妻在无法忍受之余,乃向他提出离异要求。朱买臣笑着说:“我到五十岁时命当富贵发迹,现在已经四十几岁了。你跟我过了这么多年的辛苦日子,等我富贵以后,一定会报答你的功劳。”他的妻子发怒说:“像你这个样子,迟早要成为路边臭水沟中的饿死鬼,你如何能富贵起来呢?”“买臣见其妻执意求离,无法挽留,乃听任其离去。以后,他一个人砍柴为生,仍不改行路间放声吟诵的积习。一次,他挑柴路过一片坟地,遇到离异妻子正与新夫上坟祭奠。其妻见其饥寒可怜,难忘旧情,乃“呼饭饮之”。

后来他意外地受到正在京城担任中大夫要职的同乡严助的知遇,并把他直接推荐给汉武帝,并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和器重,被拜授会稽太守之职。他在受到夹道欢迎的途中,看到旧妻,不仅停车寒喧,而且还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同回太守府中,置居后园,并供给衣食。她在太守府后园居住仅仅一月,就自缢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尹邢避面”是什么意思?“尹邢避面”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上的汉武帝不仅仅是雄才伟略的帝王,同时也有着很多关于他后宫的事情,成为了后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汉武帝的后宫佳丽多的数不胜数,光是著名女子就不少,比如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王夫人、钩弋夫人等等,可见这后宫的阵容可不一般啊。也这正是因为他的嫔妃众多,所以还闹了个笑话。

汉武帝是一个专情而不长情的皇帝,他先后宠爱过陈皇后、卫皇后,却还是因为她们的年老色衰,转移到了更为年轻貌美的女子身上。在宫廷乐师李延年和平阳公主的推荐下,绝代佳人李夫人得以入宫,并迅速获宠,但李夫人很早就离世了,这让汉武帝一度非常空虚。

他曾经为李夫人招魂,也曾经写下过《李夫人赋》,最终还是因为源源不断地后宫女子,让他重新找回了快乐。李夫人之后,几乎同时得宠的,就是邢夫人和尹婕妤。

只不过,邢夫人和尹婕妤虽然年龄相仿,进宫的途径却不相同,再加上汉朝后宫太大,两人竟然很久都没有见过面。不过,因为她们都是汉武帝身边最为炙手可热的宠妃,所以汉武帝自己就经常提及,经常把她们挂在嘴上。

要知道,和现在的漂亮女孩子一样,当时的美女也是非常骄傲,非常自负的。尹婕妤正得宠,自己都感觉征服了全世界,却还在皇帝嘴边听到另一个宠妃的存在。她三番两次请求汉武帝,让她和邢夫人见一见面。汉武帝也知道女孩子的心思,知道她的醋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每次都拒绝了。

可是,尹婕妤的决心很强,总是缠着汉武帝要和邢夫人见面。汉武帝没有办法,总不能为这点小事生气吧?于是,他随便让一个宫女穿上邢夫人的华服,还安排了许多随从,浩浩荡荡经过尹婕妤的住所。汉武帝告诉尹婕妤,中间那个穿着光鲜的,就是她的情敌邢夫人。

尹婕妤先是一愣,然后摇了摇头:“陛下骗臣妾,她不是邢夫人。”汉武帝大感意外,连忙问尹婕妤为什么能够猜到的。尹婕妤却说:“不是猜的,中间的女子,穿着虽然华丽,但相貌身段,不足以配皇上。”

汉武帝这才有了兴致,他让邢夫人穿上普通的旧衣服,单独前来。老远的时候,尹婕妤就低声对汉武帝说道:“这才是真的。”汉武帝还没来得及夸她,尹婕妤却低头哭泣起来,甚至越来越伤心,达到了痛哭流涕的程度。

这就让人不能理解了,汉武帝再问原因,尹婕妤才告诉皇帝,就是因为自己的颜值比邢夫人差远了,自惭形秽,所以才这么失态。其实,尹婕妤也用不着如此,因为从此之后,即便有见面的机会,她躲着邢夫人,邢夫人也在躲着她。邢夫人其实也看到了尹婕妤,而且认为她也长得国色天香,所以也避免相见尴尬。

这段后宫之中,争风吃醋的儿女小事,竟然就演变了“尹邢避面”这个成语。对于这个成语和它背后的故事,相信很多人知之甚少。它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意思。一个人不要以为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足够优秀,就会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那么优秀,其实强人很多,只是你不一定时时遇到了而已。

《史记》记录这一段的时候,却还引用了一个谚语,说明了另一层意思:美女入室,恶女之仇。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在组诗《落花》中,也有一句极为经典:

茵溷无心随上下,尹邢避面各西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四大名琴分别哪几个?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古琴也叫七弦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许多名琴都有着好听的名字和传说,其中著名的有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1、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传说伯牙就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传到了齐桓公的手中。此琴的琴音之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震耳欲聋,齐桓公曾令部下吹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名字取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见此琴音色之特点。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甚至连续七天不上朝,后来被王妃规劝,楚庄王警醒后却又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于是命人将琴碎为数段,从此“绕梁”就成为了绝响。

3、“绿绮”是汉代文人司马相如为梁王写了一篇“如玉赋”,梁王高兴之下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司马相如就是用“绿绮”琴弹奏《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司马相如以琴求偶,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制作的一张琴,蔡邕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然后用它制成了一张七弦琴,因琴尾还留有焦痕,因此取名为“焦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佛跳墙的由来 佛跳墙的典故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佛跳墙,始于清道光年间,原是福州市聚春园菜馆郑春发所烹制。

郑早年在清布政使周莲府中当厨师。有一次,福州官钱局请周莲到家中便宴,席间有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在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的。周莲食后赞不决口。回家后,便要郑春发试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便带郑到官钱局求教。周回到衙门便精心研究,增加了山珍海味,结果香味更浓,风味更佳。1877年郑春发辞去了衙厨的职务,在东街口开设了聚春园菜馆,以海参、鱿鱼,桂皮、茴香等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成菜,风味鲜美绝伦。前往品尝的人越来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管仲列传里三个典故 关于管仲的典故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管仲列传》里的三个典故为:管鲍之交、桓公拜相、曹沫之约。管鲍之交指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桓公拜相指的是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计较当初的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曹沫之约指的是齐恒公想要背弃“曹沫之约”时,管仲劝阻了齐恒公,帮助齐恒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管仲列传》的简介

《管仲列传》是《史记·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部分,介绍了管仲的生平与功绩。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列传》的白话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样自然畅通,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经济的发展,慎重地进行比较。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称王,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大概说的是管仲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孝敬父母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孝敬父母成语典故有:卧冰求鲤、寸草春晖、无忝所生、黄香温席、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等。

孝敬父母的成语典故

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就知道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更好。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动物成语:指什么为什么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是为什么呢?从它的出处我们便可以了解,一起喝小编去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用。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指鹿为马档案: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反义词:是非分明、循名责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涉笔成雅、动静有法

英文翻译:call a stag a horse/call white black /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伯牙钟子期相传为什么时代人?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俞伯牙与钟子期简介: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惠州的别称及典故

全文共 2336 字

+ 加入清单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简称鹅城。今有惠民之州的美誉。那么,关于惠州的别称典故你知道吗?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惠州旅游景点推荐

旅游景区一: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区

罗浮山位于博罗县西北,东江之滨,地跨博罗、龙门和增城三县,为岭南著名的旅游胜地,素有“蓬莱仙境”之称。

风景名胜

罗浮山风景幽美,气候宜人。山峰林立,有 铁桥、玉女、骆驼和上界等大小山峰 432座。主峰飞云峰海拔近1300米,不愧是“岭南第一山”。 罗浮山水源相当丰富,山上有980 多个瀑布泉井, 其中著名的有“薄雾炎天犹飘渺,十里吹来毛骨 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尽响如雷”的白水门 瀑布,以及“峰头两道瀑布水,飞作满天风雨声” 的黄龙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荡漾的白莲湖和芙蓉 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满而不溢,汲而不涸, 清洌甘甜”、为苏东坡所推崇的卓锡泉。

最佳旅游时间

罗浮山地处广东惠州,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度,四季皆宜旅游。

历史文化

罗浮山药用植物达1200多种,有天然中草花库之说。粤东四市之一的药市就设在罗浮山冲虚古观的左侧,称洞天药市。罗浮山泉水丰盛,水质甘甜清洌。冲虚观内的“长生井”泉水,1987年被全国矿泉水鉴定会鉴定为“含锌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为世上稀有。著名土特产酥醪菜、云雾甜茶和盛产的柑、橙、桔、柚、荔枝、龙眼、柿子、杨梅等岭南佳果别具风味。

旅游景区二: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在市内,由平湖、丰湖、菱湖、鳄、南湖等五湖组成,东西约四公里,南北约六公里,面积约为杭州西湖的四倍。湖光山色,风景迷人,向有八大景色:百花岛语、红棉水榭、苏堤玩月、留丹点翠、玉塔微澜、桃园日暖、西新避暑、荔浦风清。

湖畔白鹤峰上,原有苏东坡故居,现尚存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立的东坡亭和宋代始建、清代重修的丰湖书院。清代诗人和书家宋湘有《白鹤峰东坡先生故居》诗:“古瓦千年在,奇才一相难。半生多请郡,万里此镌官。有德邻聊十,无邪思自看。客心私淑地,一过一凭栏”。

旅游景区三:龙门铁泉度假村

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占地50万平方米,建有亚洲最大的温泉康乐中心,有“亚洲第一泉”之称。度假区设有露天温泉泡浴、温泉水上文化乐园(水国迷城)、别墅旅馆、风味餐饮、商务会议、理疗保健、休闲娱乐、郊野闲情等服务项目。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距广州153公里,距深圳180公里,距东莞128公里,距惠州市区90公里,距龙门县城1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极为方便。

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有十分丰富的温矿泉水资源,水温高达76°C,泉水富含铁、锍、氡、钙、镁等48种有益身心的矿物质元素,对神经性骨痛、风湿病、腰肌劳损、肌肉萎缩、肠胃病等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经常泡浴能护肤美容、养颜健身。同时,由于含铁元素丰富,故被专家称为“黄金泉”,而这种被日本人视为最珍贵的黄金泉,在这里比比皆是。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的露天温泉池区占地12万平方米,目前共有大小、功能各异的温泉池48个,分为动感区、休闲区、养生区、娱乐区和‘水国迷城’水上娱乐公园等五区。特色最为显著的有超大型温泉瀑布群、天然黄金泉蒸气浴、动力按摩温泉、草本(药疗)温泉、岩洞温泉、动感温泉冲浪,(其中黄金温泉蒸气浴不仅是在国内为首创,在整个东南亚也极为罕有)。颇具特色的还有九龙潭、天地五行池、乾坤池、摇滚池、泡泡池、十二生肖池等。另外,‘水国迷城’是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新近推崇的亮点项目,是健身、娱乐的首选场所。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环岛漂流、山水激浪、儿童水上乐园、螺旋滑梯、激情屋及冰泉、冰洞、冰船等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旅游激情。

旅游景区四:惠东县双月湾

双月湾位于惠东港口镇,即现在的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双月湾共分两湾,左湾水平如镜,右湾波涛汹涌。沙滩连绵20公里,雄奇壮观,几乎见不到人为开发的痕迹。沙滩宽约200米。海水清澈见底,海底平坦舒缓,离岸200米,人们还可在海中站立,堪称一绝。洁白的弧形沙滩,沙质幼细,晶莹洁净。摩托车、小汽车在沙滩上行驶尤如海上行车,乐趣无穷。游泳、沙滩足球、拔河比赛、烧烤、露营等活动项目。

惠州的典故

在抗战期间,惠州桥东(老惠城区人叫县城)水东街曲尺巷旁边有一间“新新”茶楼,厨房后锅厨师名叫李瓦,惠州桥东晒布场人氏,人称他为“阿瓦爷”。此人有个特点,是他份内的事就一丝不苟认真做好,至于是他份外的事,别人叫他做,他总是不理睬,而且白眼一翻,说声:“囹知”! 就快步走人,但是老板命令他做的话,就无可奈何,边做边自言自语道:“囹知、囹知”!久而久之,伙计们听惯了,都知道他这句话的用意,也学着这样说,渐渐地以这句粗话代替了其尊称。 凡是不想理、不想做的事,事不关己的事都以一句:“阿瓦爷”代替。开始在店内讲,后来传到店外,传遍了整个惠州城,郊区乡民也知道:“阿瓦爷”这句话的意思,一时间,成为了当时惠州男女老少的口头语。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句口头语已逐渐被遗忘了,知道这话意思的,也只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惠城区人而已了。

惠州别称“鹅城”的由来

据说是与神话有关。

从前天上有位蓝巾仙女,某日经过惠州上空,为惠州美丽的风景所吸引,于是骑上一只木鹅来到惠州,化身为一村姑在惠生活.且常为百姓做好事。后不久,被天庭发现且不容.于是发来天兵捉拿.被擒回天宫之际,将自己的宝物--宝镜,偷偷抛下凡间,于是碎成五块,因此又有了西湖.

第二种说法:西湖在宋朝以前为天然的湖泊,水域面积达19平方公里.而今日的飞鹅岭公园,就是当日西湖中唯一的山,因其形状酷似腾飞而起的天鹅,后苏东坡又为其题写一个大鹅字,因而得名叫鹅城。

四川威远被称为“婆城”

四川丰都被称为“鬼城”

厦门别称“鹭城”、“鹭岛”、“鹭门”

河北邢台称为“卧牛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追奔逐北什么意思?追奔逐北典故出处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是追奔逐北,追奔逐北的意思是追击逃亡的敌军,可能放到现代这个成语并不常用,但大家能多学一个成语也并不吃亏。追奔逐北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诸葛亮掌权后不仅要北伐,还要平定少数民族的战乱,所以这中间就发生了南中之战。那这背后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李恢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主人公名叫李恢。原文如下: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绐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

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备病逝后,高定在越巂郡放纵暴戾,雍闿在建宁郡胡作非为,朱褒在牂牁起兵叛乱。丞相诸葛亮出兵南征,先从越巂开始,李恢则依照战前计划杀向建宁郡。建宁郡的部分县聚集联合在一起,在昆明包围了李恢的军队。

当时,李恢的军队仅是敌军的一半,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消息。李恢便欺骗南中的土人说:“官军的粮食已经吃完,正计划撤退去。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将士都已经久别故乡,今天好不容易回到家乡,不打算离开了,干脆与你们一起共商大计。故此,在此特意与你们打个招呼。”南中的土人相信了李恢的谎言,守备日渐松懈。李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军出击,打败南中土人。此后又追击敌军残部,南至盘江,东连牂牁,与诸葛亮大军交相呼应,最终平定了南中。李恢的军队立下大功,他也因此被封为汉兴亭侯,加授安汉将军。

此后,诸葛亮大军撤回成都,南中一带的少数民族再度叛乱,杀害驻军将领。李恢亲自前去征讨,平息叛乱,将那些叛军首领都迁到成都,从叟、濮等地获得耕牛、战马、金银、犀牛等赋税,补充军资。

今天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李恢在南中之战中的表现,叫做“追奔逐北”,意为追击败逃的敌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贾谊《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南中之战,是诸葛亮主政后的一件大事。经过数月激战,诸葛亮获胜。此战的结果如何,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是这样描述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似乎是大获全胜。《汉晋春秋》中也称,叛军首领孟获曾经说过“南人不复反矣”之类的话。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这则成语故事的介绍,就在诸葛亮大军离开南中后不久,南中便再度出现大规模叛乱。类似的记载同样出现在《马忠传》、《张嶷传》等传记当中,可见诸葛亮的南中之战并不彻底,元没有达到诸葛亮口中的“今南方已定”的程度,南中地区依然是个烂摊子。幸好有李恢、马忠、张嶷这样的悍将留守,历经多年才稳定了南中的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哪条河流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一衣带水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那么这里的水指的是哪条河你知道吗?

“一衣带水中的水”出自《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颍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北周与陈国以长江为界,隋文帝取北周而代之后决心灭陈,对仆射高颍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资料显示,一衣带水的水是指的就是长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全长约6300㎞,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常用四字成语解释感恩戴德等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感恩戴德: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偃旗息鼓什么意思?偃旗息鼓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7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赵云虽然被称为常胜将军,而且还是五虎将之一,但他的真实军事能力一直备受质疑。主要是赵云从来没有像关羽那样,独自领兵打过胜仗,而且击杀的敌人多半是小卒,出名点的也没有。其实赵云算是一直被埋没的人才,他的忠心和刚正不阿的性格无人能够比拟,但刘备一只都是把赵云当做自己的贴身保镖用,所以他也没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次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偃旗息鼓讲的就是赵云,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赵云。原文如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夏侯渊失败后,曹操亲自率军来到汉中,将北山山下作为粮草囤积地,粮草多达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以将这些粮草夺过来,便率军前往北山,赵云则率部在后接应。不过,过了约定时间依然不见黄忠的踪影,赵云随即带着几十名骑兵前去寻找黄忠。

不料就在此时曹操大军突然出现,其先头部队与赵云遭遇。赵云等人正在与敌军交手之际,曹军主力突然出现,形势万分危急,赵云于是且战且退部将张著身负重伤。已经杀出重围的赵云又重新突入敌阵,将张著救出。

随后,部分曹军逼近赵云的大营。营中的赵云部将、沔阳县长张翼打算紧闭营门坚守。但等赵云救出张著回到营寨后却改变了这一部署,下令大开寨门,放倒战旗,停止擂鼓。曹操怀疑赵云有伏兵,下令全军后撤。就在此时,营寨中突然鼓声大作,惊天动地,将士们用强弩射向曹军后军。曹军惊骇不已,自相践踏,掉在水中淹死的士兵很多。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赵云应对曹军时的布置,叫做“偃旗息鼓”,意为放倒战旗,停止擂鼓,比喻军队隐藏行踪,不暴露目标。这也是首创于《三国志》的成语之一。

该成语故事发生在刘备与曹操展开的汉中争夺战期间。赵云寻找黄忠时遭遇曹军,赵云不但杀出重围,还救了部将张著。在随后面临敌众我寡的危急局面下,赵云沉着冷静,采用偃旗息鼓的策略诱使曹军中计,不但向营寨发动进攻,并利用曹军撤退之际以强弩发动进攻,造成了曹军的重大伤亡。从这个战例可以看出,赵云不但武艺高强,还擅长谋略,不愧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三国名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常用四字成语解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败絮”,破旧的棉絮。贬义词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意思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给敌人以错觉,使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兵分两路什么意思?兵分两路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庞统绰号凤雏,和卧龙诸葛亮齐名,“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刘备就同时得到了庞统和诸葛亮的辅佐。赤壁之战时,庞统献上连环计帮周瑜击败曹操大军。此后刘备占据荆州,庞龙加入刘备,为刘备献上三条计策拿下益州,可以说在庞统的帮助下,刘备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庞统和诸葛亮虽然是同事,但两人也是竞争对手,难免产生一些火花。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兵分两路”,就和庞统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如何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发生在益州争夺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任、庞统和魏延。原文如下:

张任曰:“城东南山僻有一条小路,最为要紧,某自引一军守之。诸公紧守雒城,勿得有失。”忽报汉兵分两路前来攻城。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抄小路埋伏。见魏延兵过,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后见庞统军来,张任军士遥指军中大将:“骑白马者必是刘备。”张任大喜,传令教如此如此。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

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魏延忙勒兵欲回,奈山路逼窄,厮杀不得。又被张任截断归路,在高阜处用强弓硬弩射来。魏延心慌。有新降蜀兵曰:“不如杀奔雒城下,取大路而进。”延从其言,当先开路,杀奔雒城来。尘埃起处,前面一军杀至,乃雒城守将吴兰、雷铜也;后面张任引兵追来:前后夹攻,把魏延围在垓心。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攻占涪关后,马良奉诸葛亮之命前来送信。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按照天象,雒城之战对主要将帅不利,建议刘备谨慎从事。而军事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是怕自己抢了头功,故意写信阻挠,便极力催促刘备进攻雒城。刘备无奈,只得按照庞统的部署出兵。雒城守将张任得知刘备大军将至的消息后,在落凤坡设下埋伏,最终射死庞统,又将魏延包围。幸好黄忠及时赶到,救了魏延,但刘备大军却伤亡惨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大军进攻雒城时的部署,叫做“兵分两路”,意为部队分成两路人马,各自向预定的目标前进。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雒城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过程却大相径庭。按照小说的描述,刘璋得知刘备进攻雒城时,调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四将在该城驻守。而据《三国志先主传》载:“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该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则称:“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这也就意味着当刘备大军进攻雒城时,守将仅有张任、刘璝二人,并非小说所言的四位。

小说中提到的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射杀的情节,也并非历史的真实。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谈过。张任在庞统被射杀之前一年已经被俘遇害,而庞统虽然是在雒城一役中被射杀,但地点也并非是落凤坡。这个情节只不过是作者根据宋元时期民间艺人所杜撰出来的故事改变而成的。

至于小说中诸葛亮派马良从荆州来到益州前线送信一说,也不是历史的真实。按照小说的时间顺序,诸葛亮入川是在庞统被射杀之后。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诸葛亮却是在庞统遇害前就已经进入了益州。而庞统看到诸葛亮的来信误以为是诸葛亮担心自己抢头功的情节,也是作者的虚构。之所以这样塑造庞统的形象,一来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二来也通过这个情节点出庞统这一人物的性格缺陷:求胜心切,性格急躁。这一点倒是非常符合历史上庞统的性格特征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