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砖墙周氏宗祠【合集20篇】

浏览

2174

文章

652

篇1:逢简刘氏大宗祠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逢简刘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逢简村,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天启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当时称“影堂”,后改为:“追远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

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第一祠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的宗族建筑。它五门的整体设计,在附近的祠堂中也算独具一格。刘氏大宗祠的第一道门是“藜光书院”入口;第二道门是“台门”,门上方的砖雕和绘画古朴而有特色,一扇油漆一新的门也还保留着些许古风;与之对称,大门另一侧有第四道门“阁道”;第五道门现已破旧不堪,但门的上方仍隐约可见“广益围所”四字,里面收藏的是全族筑堤护围的工具。五道门便诠释了祠堂的所有功能与内涵。中座是追远堂,寓“慎终追远,孝思不匮”之意。追远堂前有墀池,墀池左右有石狮子各一,台周有白石护栏,这是探花的配置,说明族中曾有人中过探花。

祠内有碑志二块:(一)《叁会题名碑记》,落款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仲春谷旦立”。(二)《重修上帝庙碑记》,落款为“光绪十七年(1891)岁次辛卯季冬吉旦等仝立石”。

刘氏大宗祠位于逢简村根大街。名“村根”,是“一村的根本”之意,彰显了大宗祠的历史悠久、根基深远。刘氏大宗祠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始建。经历了明天启年间、清嘉庆年间的重建、扩建,祠堂古朴端庄的风格、严谨完备的布局更臻成熟。宗祠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其“五间三进”的构筑,在岭南是不多见的。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刘氏大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逢简村:逢简村委会逢简村位于杏坛镇中心城区的北部4公里,面积5.2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镇域二环路经过逢简村。下设午桥、麦庄、碧梧、高社、后街、见龙、村根、潭头、明远、槎州、新联、高翔、直街、嘉厚、西街、东岸等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541人。逢简村历史悠久,水乡古迹遍布,有宋代的“巨济”、“明远”三孔石拱桥,有清康熙帝赐建的“金鳌桥”,古庙、古祠、古屋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山背吴氏宗祠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山背吴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背吴氏宗祠位于赤溪街道山背村,为该村吴氏家族总祠,现存建筑为清中期,平面为三间三进五开间两明堂,正面建有砖雕,门楼、内有木雕,狮、象、鹿、鹤、花卉人物,工艺精湛,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坐东朝西,硬山顶,阴阳合瓦。前进用四柱三楼坊式,砖雕门楼,檐口有出二跳砖雕斗拱承托,明间为一戏台,梁架不露明,上设平棋。中进梁架为四柱九檩,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月梁造,梁断面呈鼓形,梁嘴饰半月状龙须纹,梁下用扇形雀替及丁头拱。2005年11月3日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背村:山背村坐落于兰溪市赤溪街道,与杨家村,姓方村,常满塘村同乡,友好好客,山清水秀,空气好主要农产品:无花果,芹菜,大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新加坡陈氏宗祠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陈氏宗祠也被称之为“保赤宫”,是位于新加坡的一座中式寺庙,坐落于新加坡的商业中心区,兴建于1876至1878年间,是陈氏一族的宗庙及会堂,因为中国人相信有相同姓氏的人都拥有同样的祖先。陈氏宗祠于1974年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是新加坡陈姓人士的社区中心,号称有着绝佳的风水。

同其他古建筑物一样,陈氏宗祠也被林立的高楼淹没了,它没有现代建筑物的高大,没有靓丽的色彩,但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陈氏宗祠是一处清雅、宁静的百年寺庙,是寻幽访古的最佳选择。陈氏宗祠为中国南方寺庙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屋脊、屋檐的雕刻,刻有花朵、凤凰等。每个门都有门神来辟邪,来保护宗祠的安全,宗祠内部的装饰至今保存完好,特别是香台和0牌匾。

Tan Si Chong Su

必去理由:新加坡寻幽访古的最佳选择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新加坡[Singapore]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烟桥何氏大宗祠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烟桥何氏大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烟桥村何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市九江镇烟桥村大巷口。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题额为清同治六年(1867)顺天举人顺德梁骝藻所书。二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现在保留的是清末重修后的原貌,精致典雅的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在经历了百年的历史风霜后,昔日容颜展示在世人面前。

九江镇:现九江镇于2005年1月10日由原九江、沙头两镇整合而成。合并后,新九江位于南海西南部,紧邻西樵、顺德、高明、鹤山、新会等市镇,面积94.7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9万多人,外来人口5.5万多人,下设5个社区居委会,23个行政村,是珠江三角洲为数不多的典型水乡,也是南海著名的侨乡。全镇有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15万,足迹遍布世界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九江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石门高氏宗祠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石门高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

该祠始建于唐朝高霁的学堂,明朝扩建,座北朝南,为台粱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原为六进,现存五进。依次为门厅、中下厅、中上厅、香火厅、祭祖祠,各进之间以天井相属,前进到后进依山势地形逐渐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进深长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积945平方米。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内136根木柱衬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层升高,直至屋脊,构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木质构架。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结构雕刻较简洁,留有明代遗风。硬山式屋面,天井两侧为单坡,上盖青灰小瓦。门厅两侧建有砖砌配房,立面成"八"字形,正门前设有广场,广场端筑有半月池。高氏宗祠是贵池辖区内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古建筑。历时多个朝代、整修不断,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它的保护对研究皖南古建筑史、地方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保护范围:宗祠门楼向南8米,东、西、北三面至祠堂墙基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米,南同保护范围。

棠溪镇:棠溪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南部山区,南面分别与石台县的七井、贡溪乡毗邻,东面分别与青阳的阳陵、南陵及九华山二天门接壤,距市区43公里,现有9个村委会,1.2万余人口,国土面积251平方公里,是贵池区面积最大的镇,其中山场37万亩,耕地1万余亩,是一个“九山两河半亩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镇。 发源于九华山楼台山的龙舒河,由东而西贯穿全,沿途流经石门、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周馥官厅及周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位于东至县。

周馥接官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硬山墙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

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厅西约1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09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前部分为“四水归堂”天井房,后部分是硬山墙仰瓦屋面,与接官厅几乎同一形制。两幢古建均由周馥建于清光绪年间。周馥,清末封疆大吏,曾辅佐李鸿章办理洋务30余年,曾任北洋通商大臣、陆军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接官厅是用来接待达官显贵的。清宣统二年(1910年),周馥第四子民国财政总长周学熙按原有样式复建这两幢古建,所有梁、柱、枋均以钢筋水泥仿木代之,连榫头、卯眼都不例外,这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水泥仿木建筑。

(1)周馥接官厅。

保护范围:本体外,东、南各10米,西5.5米,北至大路。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4米,南至张北平家围墙,西17米,北20米。

(2)周氏宗祠。

保护范围:西北至周启述宅21米,北至周良才屋角2.3米,东北至周良才宅滴水3.4米,东至洪白玉屋角12.2米,东南至郑佰理宅6.1米,南至周启浩宅4.3米、周长生宅7米,西南至周良根脚屋屋角11.6米,西至周良根石围墙7.9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周氏宗祠为中心,向外延伸50米。

(3)周馥墓。

保护范围:周馥坟墓及神道东、南、西、北各20米。

建设控制地带:神道南20米,坟墓北60米,坟墓神道东至山岗,坟墓神道西6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照南山尹氏宗祠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南山尹氏宗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尹氏宗祠,建造于1930年,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由正堂、两侧厢房组成,为三合院布局。正堂设廊,走廊栏板由青石精工打造,栏板上雕刻有人物、山水等图案,左、右两幅图案合为一个整体,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泸州城风貌。正堂内的六根石质方柱分别刻有反映尹氏宗族的三副楹联。尹氏族人吉甫是周朝太师,影响深远。

保护范围:以建筑外缘为基线,东北外延22米至杜德全住宅,东南外延5米,西南外延21米至公路边,西北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基础上,东北外延50米至杜德全住宅东北方向,东南外延50米,西南外延5米,西北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京台“刘氏宗祠”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京台“刘氏宗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类型:古建筑

地址: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京台村委会京台自然村内

简介:

刘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京台村委会京台自然村内,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6平方米。为硬山顶抬梁式结构,二重半进深,面阔12.45米,进深33.35米,祠堂大门为八字门,一块巨大的木质阴地阳文匾额悬挂在大门的正上方,匾文为“京台刘氏祠”五个鎏金色大字。祠内有顶梁柱121根,且粗细一致、排列有序,正堂悬挂的的圆雕阳刻楷书“惇本堂”,匾额赫然醒目,金光闪烁,正堂的正立柱上有一幅长楹联,为清乾隆进士出身的浙江道监察史、朝议大夫(从四品官阶)刘氏后裔刘芬所题写,曰:尧舜之道忠恕而已矣,宗庙之礼玉帛云乎哉。

刘氏宗祠是典型的江南宗祠建筑的代表,保存十分完整,其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室内木质雕刻图案丰富,栩栩如生,柱枋间绘有壁画且保存完好,对研究祠堂建筑艺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京台村:京台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磻溪村汪氏宗祠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磻溪村汪氏宗祠

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景德镇市浮梁县

时代:清

汪氏宗祠始建于同治十一年光绪元年告竣。宗祠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座北朝南,气势恢宏。宗祠宽18米,深66米,总占地而积1188平方米,整栋建筑为三进,由前院、大门、戏台、过厅、正厅和后殿组成。一进宗祠前院一对硕大的石鼓旗杆石十分耀眼,一鼓足有一吨重。宗祠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内部抬梁穿斗式构架闱以高墙,中进过厅青石板铺就,正厅的川梁,金柱硕大,6根金柱围粗4尺有余,祠高14米,梁上精雕戏史人物,并配以祥云,彩色图案,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相坎嵌,配以象、狮、如意等木雕,绘以朱红、飞金,人物栩栩如生,戏台、后殿“如意拱斗”、“镂空化雕”,颇富变化,四周牌匾林立,一派雄伟富丽之势。就建筑形式、规模和独特的建筑地点而言,有浮北第一祠之称。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30米。建设控制高度:6.3米。面积:8122.91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北二蓝氏宗祠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北二蓝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北二村,

该祠是浙江省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畲族宗祠。宗祠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年),面积650平方米,建筑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清嘉庆14年重修后厅,咸丰7年重修。

1998年被立为省级文保单位。2006年作整体维修。建筑为砖木三开间三进二天井结构。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门楼、前厅、天井及两厢正厅,天井和两厢、后楼。建筑做工精细,门楼步廊设卷棚,为三重檐歇山顶,前厅明间设戏台,次间为二层廊楼,戏台顶施藻井,为歇山顶建筑。中厅明间为四柱拾梁式,次间为五柱穿斗,前设卷棚,后为双步架,中厅上挂有“种玉堂”文匾一牌。后厅设太公堂,抬梁式屋架。整座建筑用料粗大,雕梁画栋,帽梁叠顶,雕刻极为精细。具有很高文物价值。

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地游客想要进入该祠堂参观必须要有介绍信,否则不予参观。

北二村:北二村:北二村为航埠镇行政辖区内的行政村,位于航埠镇西部边缘、常山港南岸。村庄距离航埠镇区约5千米,主要通过村庄南侧的320国道沟通。村庄西与北一村紧密相连,东与殿前村毗邻,北面临江(常山港),与沟溪乡孔氏集居村隔江相望,西南与常山县招贤镇接壤。北二行政村范围仅北二村1个居民点,无其它自然村。北二村有村民451户、1468人,其中蓝姓畲族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郴州田氏宗祠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郴州田氏宗祠为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郴州田氏宗祠位于北湖区石盖塘镇小溪村,时代为清。

小溪村田家姓家谱中记载,元朝太和知县田某自江西迁至临武蓝山落户,清朝乾隆年间,其后代迁至小溪,因为这里山势巍峨,气势磅礴,乃一龙脉所在,所以一直以来田姓人丁兴盛。后来田姓先祖开枝散叶后分有了五房。“春公宗祠”是为了纪念迁居到小溪的田氏一脉的先祖春公,由田氏五房中的其中四房修建的,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内梁上挂有田氏一族历代德高望重之先辈所获彰显贤德、功绩的牌匾9块。祠内祠外雕梁画栋,做工精细,可谓远近驰名。祠内石碑上雕刻有“皇清乾隆岁次庚戌季夏月朔六上浣b旦嗣孙增广庠名题之沐手书”,字迹清晰可辩,工整隽永,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

2012年,郴州田氏宗祠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围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延伸9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坎下廖氏宗祠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坎下廖氏宗祠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廖氏宗祠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时代为清代。

坎下廖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村:坎下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6′48″,北纬27°12′27″。该村位于邵武市南部,距和平镇所在地6千米,距城区46公里。座落在和平镇最高峰武阳仙峰(观星山)脚下。东与坎头村、朱源村相邻,西与金坑乡交界,南与罗前村相邻,北与沿山镇交界。坎下村系邵武市和平镇第二大行政村,因村后有较高的田埂,方言“埂”即“坎”,故名坎下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林头郑氏大宗祠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林头郑氏宗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大宗祠即树德堂。位于北滘镇林头社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坐西向东,三路五间四进,总面阔38.61米,总进深62.3米,面积2405平方米,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主体中座大堂、后寝及两廊基本完好。

头门原为面阔五间的二层建筑,后改建为平房。

头门与中座之间天井阔落,原有石牌坊,已毁。天井左右两侧建有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明标暗拱”庑廊,保存良好。

中座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顶,龙船脊,有瓦当和滴水。前檐柱为方石柱,驼峰斗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四步梁架,山墙墀头砖雕,正面次间设石雕栏板、梢间水磨砖墙砖雕漏窗。金柱均施用铁力木圆柱,七架梁,后廊四步梁。

中、后座之间以天井相连,两侧廊有台基,瓦面为卷棚顶。

后寝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台基前有精美的石雕栏板,前后廊皆作卷棚处理(明标暗拱)。

此外,左右路青云巷以及庑廊的门洞设计装饰精巧多变。

2006年1月8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林头社区:林头社区位于北滘镇东部,毗邻北滘、广教,东临谭州水道,距北滘镇中心1.5公里、广州23公里、佛山25公里、大良13公里,整社区经行政区域调整后有2.89平方公里。交通十分方便,105国道、三乐东线公路贯穿社区,是一个具有水乡特色的现代化社区。社区内学校、幼儿园、市场、卫生院、商店等市政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在上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全体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马齐陈氏大宗祠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马齐陈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齐陈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马齐居委关东大街59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落成,清同治十年(1871)、2004年重修。坐东向西,广三路,总面阔23.5米,中路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三进42.7米。硬山顶,龙舟脊,主体建筑为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素胎瓦当、滴水,青砖墙麻石脚。部分红砂岩地面和覆盆柱础。砖雕、石雕、梁架木雕细腻生动,十分精致。墙楣存族人陈士圣所绘的二十四孝图壁画廿二幅,书画俱佳。鎏金通花木横披图案繁密,雕工精细。墙楣上的砖雕,与青云巷门的砖雕,面积较大,雕工非常细致,是祠堂砖雕装饰的精品。该祠规模较大,主要保存清晚期岭南建筑风格,存有部分明代建筑构件,是顺德区较有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之一。

2009年7月,马齐陈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顺德博物馆

马齐社区:马齐社区居委会马齐社区地处杏坛镇中心区东南,面积1.38平方公里,良均路、二环路经过该社区。社区下设巨镇、太平、仁寿、竹基、东林、大沙、东北、上岸9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585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继述堂汪氏宗祠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继述堂(汪氏宗祠)为开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继述堂,汪氏宗祠,位于马金镇石柱村内·清·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西朝东,共有戏台、厅、堂三进,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4.2米,通进深6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式,牛腿雕刻人物故事。第三进地面高出0.8米,梁架与二进同,雀替丁字形。整座建筑河卵石砌墙,三合土地面。

马金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马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北部,马金溪东岸,距县城中心17.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2万。205国道和衢(州)淳(安)公路过境。辖上街、下街、界首、排田、烂田、黄荆林、杨和、塘沿、柴坑、山头、湖头、上江坑、下江坑、姚家一、姚家二、明塘坞、星田、内徐塘、外徐塘、横岭底、璜田、苏阳、秧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椰子陈氏宗祠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椰子陈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位于茂名市袂花镇大路村委会椰子村,始建于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即公元一千四百六十年,属古代宫廷式建筑,砖木石结构,高雅大方,富丽堂皇,曾于清代嘉庆九年及民国甲申年(1944年)两次重修,从民国至一九九四年均作学校使用,该宗祠虽历沧桑五百四十多年,但仍保明代宫廷建筑风貌,其精美的雕塑艺术,精巧的石柱架梁,奇怪的地下排水,仅存的石碑铭记,革命的历史功绩,都极具历史文物价值。

陈氏宗祠始建时面积较小,重修时在原基础上扩大,现存面积1200平方米,座东向西,呈长方形,为一座三进结构,上中下三厅均有木屏风相间,平时各自为体。上厅陈列先贤和祖宗牌位。中厅为挂匾亭,赦赐的“奉天诰命”匾及多块举人匾曾挂列其间,可惜多遭文革浩劫,现仅剩下“奉天诰命”一匾,下厅为接客读书用。逢祭祀时,屏门大开,上中下三厅浑然一体,中空如盒,可纳千人拜祭,其功全赖二十四根石柱支木构架,承托屋面,建筑设计艺术之精巧,今人莫及。据说,建造时有100人做工,吃饭只得99人,其中一人非神即仙,可谓怪也。

两边为厢房,共计大小八间及两仓,用以读书及回乡者寄宿。祠堂内通风透光良好,因有大小天井八个,其地下排水更称一奇,不管雨下多大,雨停天井水即干,但总找不到出水口,有人多次用谷壳试探,下雨时放谷壳于天井中,谷壳随水流尽,但查看四周江河塘泊均不见其踪。此谜至今未解,可谓奇也。

祠堂内外,雕梁画栋,美观大方,门外两石将军柱,上有木雕狮子,造型美观,栩栩如生。祠内屏风门窗,尽雕花草鸟鱼,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四壁粉墙,皆有名师画作,门外廊壁清晰可见涂彩壁画,有双龙戏珠图、三顾茅庐图、子仪祝寿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华堂王氏宗祠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华堂王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明至清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

该祠由大宗祠和新祠堂两座祠堂组成。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是为祭祀王羲之三十六世孙王琼夫妇而筑。建筑面南向,面积约1800平方米。华堂村是王氏聚居地,华堂王氏宗祠对研究王氏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绍兴华堂王氏宗祠建筑一进为王氏三卜六世祖与其配偶石氏的灵位,一进与二进之间有二层厢房,二进供奉王羲之像和王氏祖先的灵位。绍兴华堂王氏宗祠神堂建于明末清初,南面有一古戏台,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5米,通高6米,台板高1.7米,四角柱顶架设横桁,桁下柱间穿插雕花月梁,台内顶设天花板,上绘人物、花草、竹石图案,正中置网形藻井。

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杨树陂蒋氏宗祠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杨树陂蒋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树陂蒋氏宗祠位于壶天镇山坪村,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为湖南境内清代典型宗祠代表建筑。整个建筑现存的38根圆柱,均为洋灰抹面,柱顶均用木构件制成的似西洋风格的构件装饰,墙上有1946年绘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祠堂现存建筑保护较好,且有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相结合的风貌,是研究中西建筑风格的实物资料。

2019年,杨树陂蒋氏宗祠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壶天镇:湘乡市辖镇。1950年置壶天乡,1962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0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北部,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4.7万。镇政府驻北风铺。有公路通湘乡、娄底。辖壶中、壶天、龙山、大坪冲、日新、树塘、石狮、同升、潭溪、楠岳坪、大金、谷东、横东、直东、光辉、峡山口、光胜、湘溪、中石、石春、岩江、新坡、山桥、大塘、涧山、石坪、藕塘、金桥、井湾、洪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分刘氏宗祠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中分刘氏宗祠为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分刘氏宗祠位于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南山刘自然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20年3月4日,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池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祠堂四周墙基为基点,向外延伸2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四周延伸2米。

刘街社区:刘街社区位于梅街镇东边,九华山脚下,是典型山区农村,是傩戏的发源地、-的故乡、白洋河的源头。这里的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刘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无霜期227天,年平均日照197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50毫升。土质多为沙壤土,水资源丰富,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较好的苗木、茶叶生产基地。国土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市头蒋氏宗祠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市头蒋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市头蒋氏宗祠位于南村镇市头村市头大道南1号,年代为清。

市头村蒋氏先祖,奉政大夫纪念祠。三间两进,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存清代建筑风格。祠堂装饰较为丰富、精彩,梁架、柁墩、雀替雕有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花卉、动物等装饰图案。

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市头蒋氏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市头村:市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