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612

文章

20

篇1:唐高宗为什么要废了王皇后?与武则天真的有关系吗?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妃子的时候,高宗已经有了一位王皇后,然而后来,高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武皇后,这件事可以说成为了武则天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那么,是不是真的因为武则天杀了王皇后的女儿,才让她丢掉了皇后的位置呢?毕竟废后是一件大事,决定权也在皇帝手中,难道真的因为这样,武则天就得到了皇后的头衔吗?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皇后,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废王立武”。“废王立武”之后,士族门阀从此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而武则天也是凭借“废王立武”走上了空前绝后的女皇之路。

后世对唐高宗“废王立武”的原因产生了各种猜测,很多人认为唐高宗想换皇后的主要原因是永徽五年(654年)的“小公主之死”,武则天用亲手杀死女儿换来了皇后之位。那么唐高宗究竟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废了王皇后的呢?

由于性格和经历上的原因,唐高宗一直不太喜欢王皇后,当了皇帝后对王皇后更是冷淡,两人结婚多年也没有生育一儿半女。实际在武则天第二次进宫之前,王皇后的皇后之位就已经遭到萧淑妃的强力挑战。

王皇后也很清楚自己的皇后之位并不稳固,请时任中书令的舅舅柳奭想个办法。柳奭便让王皇后将唐高宗与宫人所生的庶长子李忠收为养子,然后立李忠为太子。这样一来“母以子贵”,有太子在朝,王皇后的地位能稳固了。

柳奭的提案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在王皇后同意后,柳奭先去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然后由长孙无忌出面迫使唐高宗接受。于是在永徽三年(652年),李忠被立为太子。而在立李忠为太子的过程中,唐高宗基本被排斥在外。

从登基之后,唐高宗就对长孙无忌控制大权的朝局非常不满。如今连册立太子这样的国家大事,长孙无忌都将唐高宗排除在外,唐高宗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可想而知。而通过立李忠为太子,王皇后也正式加入了长孙无忌阵营。

因为立李忠为太子,王皇后与唐高宗的矛盾也从感情不和转变为政治立场对立,唐高宗不可能接受一个身为政敌的皇后。所以从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便有了换皇后的想法,根本不需要武则天亲手杀女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治真的很懦弱吗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唐高宗李治真是一个懦弱的皇帝吗?

李治并不是一个懦弱之人,其实从很多方面都已经体现出自己的睿智,这是大家完全不知道,认为这就是一个婚姻无人之仁。

首先就会选择坐山观虎斗,李世民时期一开始的太子就是李承乾,会给大家一种忠孝两全的感觉,但是后来李世民就开始喜欢李泰,李承乾会觉得自己的位置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也希望能够尽快的公布自己的位置,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嫉妒心特别的强,所以就选择派人去暗杀李泰,只是很可惜,最终计划失败,因此没有办法就只能够逼迫李世民赶紧退位。

其实在李世民时期也同样选择逼死自己的亲兄弟,然后让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也只不过是效仿父亲,到底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李承乾可能忘记一个道理,李世民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有这一份胆量,更何况在李世民的手底下有着很多的人才,这些人才都不是简单的,而在李承乾的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才。

李治这个时候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完全可以选择去劝阻自己的兄长,可是什么也没有做。李泰马上就选择去安慰自己的父亲,只是很可惜,这个阴谋根本就无法得逞。李世民可能会一时糊涂,然后在他的手底下有着许多的大臣,这些大臣个个都是人精,怎么可能就会稀里糊涂的去改变呢?

李治就是看的一直都非常的明白,所以才会知道怎么做,当时一直都会表现出自己的孝顺,一定不会做骨肉相残的事情,那么李世民在此时也已经确定了太子的位置。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懦弱之人,也并不是一个昏庸之人,在这背后一直都会选择不一样的方法,这种才能够拥有着比较好的一个效果,可以说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有实力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是谁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原名叫什么

全文共 122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唐高宗李治非常的感兴趣,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话说到底是谁呢?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原名又叫什么呢?这些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一起来学习知识吧!

1、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是谁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是:王皇后 。王皇后(?—655年),唐高宗李治元配皇后。

2、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原名叫什么

王皇后原名叫:王氏,真正的名字无从考究。

3、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王皇后生平简介

3.1、家世背景

王氏,名不详,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出身太原王氏,北朝名门。祖父王思政,曾任西魏尚书左仆射;父王仁祐,贞观年间担任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令。王氏与唐朝皇室系旧亲,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同安公主)是王氏的叔祖母。因此王氏出身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亦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3.2、封妃立后

王氏因貌美,经同安公主告知唐太宗李世民,于是成为晋王李治的王妃。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废黜太子李承乾,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册封王氏为太子妃,并提拔其父王仁祐担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永徽元年(650年),正式册立王氏为皇后,其父王仁祐为特进,封魏国公;其母柳氏,封魏国夫人。王仁祐死后,追赠司空。

3.3、争宠被废

起初,王皇后无子,萧淑妃得宠。而武则天于唐太宗驾崩后入感业寺削发为尼,王皇后劝唐高宗将其纳入后宫,欲以离间萧淑妃之宠。武则天因此再次入宫,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

武则天宠遇日厚,王皇后惶恐不安,秘密与其母柳氏求巫祝以“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事发之后,唐高宗大怒,解除柳氏门籍不许进宫,罢免王氏的舅舅柳奭中书令之职。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最终下诏废黜王氏、萧淑妃皆为庶人,不久之后,被武则天缢杀。王氏族人、萧氏族人全都流放岭南,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

3.4、死亡真相

关于王氏死因,《旧唐书》记载“缢杀”。但在后世史料中被穿凿附会《史记》的“人彘事件”。

对这件事情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许多不合常理之处:

第一,后世史书中均有提及“数日而死”。先仗一百,然后去掉四肢,肯定立即死亡。《史记》有一段记载:“曰人彘,居数日。”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由于生理常识欠缺,抄袭造成明显错误。

第二、记载时间越靠后越偏离史实。原版《旧唐书》记载“缢杀”《太平御览·皇亲部七》只是记载:“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而后来的《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描写绘声绘色,所以纯属捏造。

第三、武则天当时没有必要也不敢这么做。武则天刚成为皇后,处理事务必须考虑高宗感受。且王、萧二人早已失宠,武则天没有过多嫉恨。因为后人知道武则天称帝,所以将汉代吕后之事附会给武则天。

第四、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没有提及此事,有人猜测“弑君鸩母”中“鸩母”指国母王氏。毕竟赐死不是缢杀就是鸩杀,骆宾王这句“鸩母”,侧面印证没有“人彘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金刚幢及碑文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金刚幢及碑文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幢及碑文位于东张镇灵石林场,年代为清代。

1988年,金刚幢及碑文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张镇:福清市辖镇。1950年设东张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中心13公里。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3万。辖先进、先锋、香山、半岭、濑底、三星、道桥、溪北、华石、芦岭、岭下、漈山、崔后、双溪、金芝、玉林、少林、南湖18个村委会和东张居委会。主要企业有藤木竹器制造、食品加工、铸鼎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名胜古迹有南少林寺遗址、东张新石器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唐高宗是谁 唐高宗是谁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468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唐高宗非常的感兴趣,知道这个人,但是又不知道这个人的具体情况,那么这个唐高宗到底是谁呢?他的真名字又叫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一点别错过了,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分析分析,期待你的加入哦!

1、唐高宗是谁

唐高宗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2、唐高宗叫什么名字

唐高宗一般是指的李治,所以他就叫李治了。

3、唐高宗人物生平

3.1、仁孝立储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晋王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将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马奏事,从此开始。等到唐太宗大军凯旋,李治跟从唐太宗到并州。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3.2、即位初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二十八日,李治回京。

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六月十日,诏令其舅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以二人为辅政大臣。七月三日,有关的部门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讳唐高宗的名讳。唐高宗因为贞观时先帝“世民”二字没有避讳,所以没有同意。有关衙门上奏道:“先帝两个名字,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皇上既是单名,臣下不应指斥。”唐高宗听从。

八月,河东发生地震,唐高宗下诏派遣使者前去慰问,免当地赋税三年。同月,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勣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八月十八日,将唐太宗安葬在昭陵。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赠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尉;赠申国公高士廉为司徒,赠蒋国公屈突通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庙庭配祭。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为皇后。七日,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九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略可汗。七月,沙钵略可汗攻入庭州,唐高宗派遣梁建方率军征讨。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谋反,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发配到桂州充军。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或死或贬。经过此事,唐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胁势力被铲除。

3.3、乾纲独断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同年,百济侵犯新罗边境,兼并新罗大片领土,新罗派使者金法敏恳请唐高宗“诏百济令归所侵之城”。高宗于是诏令百济国王曰:“朕万国之主,岂可不恤危籓(新罗)!王(百济国王)所兼新罗之城,并宜还其本国。”然后“解患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无战争之劳。”若不从命,便支持新罗同百济决战,“亦令约束高丽,不许远相救恤。高丽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诸蕃渡辽泽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她再次入宫,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而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

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太宗临终时,特意向他们两人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我仁孝的儿子儿媳,如今就托付给两位爱卿了。太子自幼仁孝,这都是你们了解的,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同时又对高宗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后可以不用愁了。”显然,废立皇后是非听取这二位顾命大臣的意见不可的。高宗先礼后兵,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许敬宗等人也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李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后,献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东都洛阳紫微城正南门——则天门,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出身世家,而且是先帝为高宗选择的,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想要更换皇后,也要在世族大家中选择,没有必要非要是武氏。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3.4、帝后同朝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癸巳,李勣攻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皆降,唐高宗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当时天后虽是掌握实权,但仍居于后台。 她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加严重,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怎么能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执政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3.5、因病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后从泰山封禅以后,劝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683年)。将要宣布赦免之书,李治想要亲自到则天门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十二月二十七日当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碑文的奥秘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数学家的故事:碑文之谜

丢番图是古希腊亚历山大时期的著名数学家,人们只知道他是公元3世纪的人,他的年龄和生活史没有明确的记录。然而,在他的墓碑上可以找到一两件东西,它告诉人们他已经84岁了。

丢番图的墓碑上写着:

丢番图在这里休息。如果你理解碑文的神秘,它会告诉你丢番图的寿命。上帝给他1/6的童年生活,然后1/12的人生,他留了胡子,然后丢番图结婚了,但他没有孩子,所以他又花了1/7的人生,在另外的5年里,他有了第一个孩子,但他心爱的儿子英年早逝,只有丢番图一半的生命。失去儿子后,他在数学研究中寻求安慰,又花了4年时间,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碑文有什么作用,应该怎么写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子女,有的时候不一定能够来得及尽孝,当父母离世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为父母立碑。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种事情都不了解,也不知道立碑之后还要写碑文,可能很多人对于碑文怎么写都不了解。毕竟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这一方面不怎么了解,给父母立碑时,碑文怎么写呢?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这三部分,在写的时候要依次从右往左竖着写,这个抬头主要就是写死者在生前从事什么职务或职业等,有的时候也可以省略不写。正文主要就是写立碑的人对于死者的称谓以及死者的姓名。落款就要写名立碑人的身份,姓名以及立碑时候的时间,当然这个立碑时间可以写也可以不写。

写碑文首先要把抬头写上,比如说写给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生前是老师,就要写清楚父母的职业。然后在正文当中写明是子女给父母立碑,把死者的姓名写上,比如说写上先考王某某之墓。最后落款的时候就写立碑人的身份与姓名,比如说儿子王某某在某年某月某日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唐高宗李治是不是妻管严?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高宗李治应该有超多的人不太认识这个人吧,也的的确确是这样的,这位皇帝前面有唐太宗后面有武则天,所以他有什么光芒也是被掩盖了,所以也被人们戏称为最“无所作为”的皇帝了,但是有一个事情大家是很感兴趣的,那就是唐高宗李治好像一位妻管严啊,那么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李治是一个一直被笼罩在武则天阴影下的男人,人们一提起他,除了想起他老婆,就是吐槽他在老婆面前的软弱,还在后世的历史学家那里得了个“昏懦”,“庸懦”的名声,好像他只是一个在强势的老婆面前唯唯诺诺的丈夫。

李治何其冤也。他是一个颇有能力的明君,“永徽之治”即出于他之手,也绝非妻管严,他和武则天是政治同盟,并不是她的傀儡。

永徽六年(655),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许多人认为从这一年开始武则天就开始统治中国,李治靠边站。实际上,武则天没有这么快就掌权,而且她的掌权是由高宗所委托的。从显庆五年(660)开始,高宗委托武后处理一部分政务,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被控制,而是因为武后有相当的才能,《旧唐书》载武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高宗)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祥决”。主动权始终是在高宗这边的。

另外,武则天即使参与了政事,且有时会与高宗起矛盾,但高宗仍是有权势的皇帝,国内外的大事仍由高宗亲自掌管,无须时时请示老婆。如在麟德二年(665),吐蕃使臣觐见,请求与吐谷浑和亲,以及希望高宗能把在今天青海的一块领土割给他们。在这里处理的是高宗,做决定的也是高宗,高宗最后拒绝了使臣的要求。

高宗亲自处理的国家大事年表(部分)

还有,一则流传颇广的证明唐高宗惧内的史料的真实性其实很值得怀疑。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在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向高宗谏言,希望其废除武后。高宗同意,上官仪正在拟诏书的时候,武后得到消息赶过来。而怕老婆的高宗把锅全部甩给了上官仪,所以武后残忍地报复了上官仪,他被诬陷下狱而死。

史实比这要复杂。在《旧唐书·上官仪传》中,只字未提起草诏书一事,至于上官仪为什么死,则是因为被牵连进了当时的王伏胜与梁王的案子,跟废不废武后其实没关系。

这里就涉及到了不同史料之间的差别的问题。高宗气管炎的名声是拜《新唐书》所赐,后来的《资治通鉴》则更加深了这个印象,而在《旧唐书》中武则天和高宗的评价并不差。那为什么高宗的形象在后世史家那里变得这么差?自五代起,史家多从封建正统和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叙述历史,按照这个标准,武则天以周代唐,还是女主当政,简直丧心病狂,必须彻底否定。高宗当然也难逃其咎,毕竟他是皇帝,还是把她立为皇后的人。于是为了背锅,高宗就这样被妻管严了。

参考文献:

赵文润:《唐高宗“昏懦”说质疑》,《唐史研究》,1986年第一期。

赵文润:《唐高宗再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唐高宗李治当真软弱不堪吗?真实的他功绩究竟有多高?

全文共 2001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一说起唐高宗李治,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些看上去非常软弱不堪的人物形象,都是在一些影视剧里面所表现出来的,而真正强势的自然是武则天了。然而这或许都只是站在武则天作为女主的角度上来看,而且是现代人的观念和想象中的武则天,毕竟当时李治才是皇帝,武则天作为皇后,如果真的比皇帝还风光,恐怕早就做不下去了吧。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李治究竟有多高的功绩呢?李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1、史书为何说李治软弱

高宗李治是一个悲情人物,史书上贬斥他软弱无用,绝口不提他的永徽之治,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李治一辈子都被他爸爸李世民留下的两个大礼包困扰,在当上太子的第四天,李世民就送了他第一个大礼包。这个大礼包就是由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人为首的相权集团,李世民的本意是让这些老臣辅佐李治,但是李治的权力被这些人极大地限制了。

李世民驾崩后,留下了第二个大礼包,这就是李治的小妈武则天,后来着实坑了李治一把。李治登基之后面对的情况相当复杂,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相权过大的问题,将权力回收到自己身上。相权的核心人物就是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这个三朝元老仗着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完全不把李治放在眼里,前期几乎架空了李治。

长孙无忌口口声声地宣称:“李治的皇位是老子争取来的,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怎么能处理好国家大事呢?”长孙无忌的野心开始暴露了出来,他借机清洗朝中老臣,培植自己的势力。

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触及到了李治的逆鳞,他想出了一个高招,这个高招就是利用武则天去压制相权。他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了长孙一支的皇后,另立新后武则天,而后又立武则天之子为太子。

自永徽六年至显庆四年,长孙无忌集团节节败退,心腹褚遂良被逐出京城,李治还给了长孙无忌最后一击。这一击就是给长孙无忌扣上了谋反的帽子,自此以后长孙无忌集团逐渐垮台,李治在不动声色中夺回了皇权。2、武则天真的是很强势吗

李治之所以为史官诟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人过不去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武则天把持了朝政,李唐王朝最后被武周王朝替代半个世纪之久。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李治并非成为了傀儡,而是由于身体原因下放了一部分权力给武则天。

显庆五年是高宗李治的转折点,刚刚完胜长孙集团的他身体出现了大问题,在仔细思量之后,他决定让武则天帮着处理部分朝政,这就是武则天进入政坛的肇基。

所谓的“内外二圣”是夸张的说法,李治虽然病重,但是朝中重要的事情还是由他处理。上元二年,李治任命了两位相,但是不久之后他又废除了其中的一位,可见李治并未完全下放权力。

太子李显资质一般,李治主张早立皇太孙,打破了历来的惯例。更重要的是李治并未糊涂,他在世之时极力压制武家势力,武则天的亲戚虽然在朝为官,但大多是微不足道的闲职,并未担任重要职位。

唐高宗李显的冤枉之处就在于人们忽视了他的功绩,往往只把目光投向他和武则天的那段关系。更为可气的是,武则天和他的关系在史书上不仅被大书特书,而且成了对立的关系,人们把对武则天的不满全部放到了李治的身上。

永徽之治是李治最大的功绩,没有他和武则天的合作,唐朝不会出现这一伟大的时期。只可惜,李治父亲李世民的光芒太过于刺眼,即便是他的贞观之治穷兵黩武,民生凋敝。一代明君唐高宗李治,一个低调务实的悲情帝王,却遭受到了如此不公的评价,不是因为他做得太差,而是他做得太好。

永徽年间的唐朝国力远远强过贞观年间,是大唐最安定最繁荣的时刻之一。高宗李治上任之初就完善了唐初的各项法律,同时启动了殿试制度,为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怜的李治,在与长孙集团博弈期间不得不动用武则天这颗棋子,仁慈的他败就败在了过于相信身边的这个女人。可是武则天,又何罪之有呢?3、李治究竟有什么功绩

唐高宗李治,628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历史中大都认为李治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在位时权利被老婆武则天架空,死后还没办法把帝位传给儿子,结果被武则天谋朝篡位。

其实,唐高宗李治是仅次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一级别的皇帝。但是他的身前生后的权利者都实在是太牛了,前有开启贞观之治的老爸李世民,中有中国唯一女皇的老婆武则天,后有创立开元盛世的孙子李隆基。光芒全被这几个亲戚掩盖了。

不过他确实是很厉害的一位皇帝,开启了唐朝最大的疆域,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以来征服高丽而不得的历史使命。西部疆域越过沙漠和高山,占有半个中亚,抵达阿拉伯。东部疆域越过渤海和黄海,占有半个朝鲜,抵达日本海。北部疆域越过贝加尔湖,占有整个蒙古,抵达极寒之地。南部疆域越过北部湾,占有半个越南,抵达中南半岛。

而且这项功绩并不是一个春秋鼎盛的皇帝做出来的,唐高宗李治可是出了名的药罐子。他身患风疾、肺病、疟疾三大重病二十多年,动不动就卧病在床,目不能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可以下御权臣,外拓疆土,怎么看也不是一个真正的草包皇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碑文是什么?应该该怎么写?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墓地中常常的需要立上墓碑以方便对于坟墓的管理,同时墓碑也很方便的让人们对于自己已故亲人埋葬地的查看,往往墓碑上都需要书写上相关的碑文,碑文直观的介绍了已故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人物关系,那么碑文该怎么写呢?

碑文其实就是刻在竖石上面的文字,一般的这种文字是用来专门刻碑的,凡是刻在各种碑上面的文字都叫做碑文,中国的制碑历史悠久,碑文也成为了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往往的在中国的名胜古迹中拥有着众多的碑石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碑文也成为了使用范围很广的实用文体。

碑文的书写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书写的形式也不一样,常常的碑文上都要书写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以及逝世的时间,然后就要书写埋葬的时间以及最后的铭文了,铭文多是总括性的赞语,一般的多是韵文,像三言、四言、七言或者骚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立武则天为皇后?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高宗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高宗是中国古代唐朝的一位皇帝,当然了,关于唐高宗的功绩还是有很多的人在议论纷纷的,小编刚刚便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立武则天为皇后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编也是觉得非常的好奇。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吧!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武则天再次入宫,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高宗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在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

武则天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的女人。入宫后,她在唐太宗那里并吃不开。她因性格太过刚烈,不怎么受宠爱,政治上更是靠边站,只得到了一个才人的头衔。出于对权利的追逐,武则天另辟渠道,主动向太子李治示爱,二人私下里产生感情。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逝世,李治即位,是为高宗,而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元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五月,高宗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并为高宗生下儿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此时,王皇后因无子渐渐失宠,而武则天正卯足劲取而代之。

高宗在位期间最大的政治事件,莫过于废立皇后之争,即废掉王皇后,另立武皇后。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产生了两派针锋相对政治势力,即以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反对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是一批元老重臣,功劳大,根基深,从内心里反对出身寒微、当过尼姑、且心狠手辣的武则天母仪天下;而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虽然在政治上比较失意,但他们善于钻营,见风使舵,看到唐高宗对武则天的眷恋之情,便投奔到武则天麾下,为武则天当皇后摇旗呐喊,充当喽啰。

从高宗角度看,他内心里更倾向于武则天。为了立武则天为皇后,高宗甚至还给长孙无忌送过礼,希望得到这个舅舅的支持。据《旧唐书》记载,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结果,长孙无忌并不买高宗的帐,依然力保王皇后。鉴于长孙无忌势力强大,性情懦弱的高宗不想为此引起麻烦,一直在等待更佳时机。

这时,许敬宗揣摩到高宗此时此刻的尴尬境遇,当笑话一样说:一个农夫要是多打了十斛麦子,还想换换原来的老婆呢;天子拥有一个国家,废立皇后,有什么可说的?这话虽然轻薄,但高宗听了很受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信念增强。

后来,高宗密访避祸称病的李勣,说:朕想立武昭仪為皇后,但顾命大臣都认为不行,现在已经停止了。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必问外人。李勣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家事,何需外人插嘴,高宗最终拿定了主意,义无反顾地废掉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很多时候,决定历史走向的,往往是一句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唐高宗李治有几个儿子 唐高宗李治儿子分别叫什么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唐高宗李治也还是很有说法的一个人了,在唐朝也是算是一位风云皇帝了,那么很多人对这个唐高宗李治的儿子非常的感兴趣,那么这个唐高宗李治的儿子到底有几个问题,又分别叫什么什么名字呢?下面一起来分析看看。

1、唐高宗李治有几个儿子

唐高宗李治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来看一共有8个儿子。还有4个女儿。

2、唐高宗李治儿子分别叫什么

2.1、长子燕王李忠,宫人刘氏所生。

2.2、次子原悼王李孝,宫人郑氏所生。

2.3、三子泽王李上金,宫人杨氏所生。

2.4、四子许王李素节,萧淑妃所生。

2.5、五子孝敬皇帝李弘,武后所生。

2.6、六子章怀太子李贤,武后所生。

2.7、七子唐中宗李显,武后所生。

2.8、八子唐睿宗李旦,武后所生。

3、唐高宗李治女儿分别叫什么

3.1、义阳公主李下玉,萧淑妃所生,下嫁权毅。

3.2、高安公主,萧淑妃所生,先封为宣城公主,下嫁王勖。

3.3、安定思公主,武后所生,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谥号思。

3.4、太平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认为她本名叫李令月),武后所生,下嫁薛绍,又嫁武攸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含义是什么?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牺牲的人民英雄,还是为了记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反映着继承先烈遗志、鼓舞人民的价值追求,是记述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体现,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也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有的文章,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建大型纪念碑、第一个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也是中华民族的丰碑,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荣与辱。

该纪念碑于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中提出,于1958年竣工完成。碑的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篇简短的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完整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全面概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反映着继承先烈遗志、鼓舞人民的价值追求,是记述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体现,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也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武则天杀死王皇后萧淑妃的时候,唐高宗为什么没有制止?

全文共 1509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的一生,功与过都留给了后人评说,她的确有功,但是过也不少。在她还只是一个妃子的时候,竟然能在身为天子的唐高宗李治的眼皮底下,将他的原配与妃子王皇后萧淑妃残害致死。那么,既然李治是皇帝,为什么对于武则天这样的作为不加以制止?他为什么没有保护她们呢?

武则天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恶毒的女人,其对情敌王皇后、萧淑妃的处置更令人发指。那么,曾作为唐高宗李治身边最为尊贵的两位女人,虽已被冷落而被囚宫中。但她们毕竟是李治的原配、宠妃,且萧淑妃又诞有皇子、公主。而李治又是仁弱之主,也并非那么绝情。那为何李治却不能保护王皇后、萧淑妃,而被武则天残害呢?

历史上另一件残害皇帝宠妃的著名事件,则是西汉吕后称制时。而将刘邦的宠妃-戚姬,断去手足,剜去双眼,熏聋双耳,灌以哑药,而关在厕所里,并取名“人彘”。吕后对此颇为得意,便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前去观看,却把刘盈吓得大惊失色,禁不住地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我为太后子,太后却做出如此之事,我还怎么能做皇帝呢?。自此,大病一场,也不再理朝政,数年之后,也就怏怏死去了。

吕后残害戚姬,是在刘邦去世之后。而武则天却何以敢在李治的眼皮底下,公然残害王皇后、萧淑妃?王皇后出身於太原王氏,为西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曾孙女。而萧淑妃则出身於兰陵萧氏,为南朝齐、梁宗室后裔。此二人分别出身於北方、南方的最高门第,论家族出身,远不是武则天能比拟的。

而据《新唐书·列传一》记载:..初,帝(李治)念后(王皇后),间行至囚所,见门禁锢严,进饮食窦中,恻然伤之,呼曰:皇后、良娣无恙乎?今安在?二人同辞曰:妾等以罪弃为婢,安得尊称耶?流泪呜咽。又曰:陛下幸念畴日,使妾死更生,复见日月,乞署此为回心院。帝曰:朕即有处置。

可见,王皇后、萧淑妃虽被处置,但李治仍对她们怀有感情,甚至可以说是余情未了。但正因为如此,也才为此两位女人迎来了灭顶之灾。

史载:...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肢解)其尸。初,诏旨到,后再拜曰:"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骂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后闻,诏六宫毋畜猫。武后频见二人被发沥血为厉,恶之,以巫祝解谢,即徙蓬莱宫,厉复见,故多驻东都。

武则天如此残害王皇后、萧淑妃,一则,因其恶毒、妒忌。二则:也惧怕王皇后、萧淑妃再得皇帝恩宠,东山再起。但为何李治贵为天子,却任武则天恣意妄为,连两个女人都保护不住呢?一则是,因为武则天正得恩宠。

其次,李治性格过於仁弱,而对性格泼辣的武则天有所畏惧。据史载,武则天得志之后,处处掣肘李治,李治不能忍受而与上官仪商议废黜武则天的皇后之位。诏书都已草拟完毕,可当有人奔告给武则天。武则天前来申述之时,李治又迟疑后悔,还把上官仪给出卖了(史载:.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

第三,李治欠缺理政能力,而离不开武则天。从早期的萧淑妃宠冠后宫,到后来对韩国夫人(武则天之姐)、魏国夫人(武则天之外甥女)母女的宠辛。都足以说明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其实也并非那么般深厚痴恋。李治性格仁弱,武则天却歹毒专横,性格仁弱的男人,其实不大会对歹毒专横的女人产生真正的爱意的。

那为何武则天的地位却没有被动摇呢?乃是因为李治的性格比较懦弱、欠缺主见,属於那种依附性的人格。而在“帝制时代”,家国一体,为防皇权旁落,懦弱的皇帝往往依赖於强悍的内主,才能驾驭如长孙无忌那般的权臣。正因为李治离不开武则天,才使得武则天恣意妄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唐朝时期的唐高宗李渊是怎么当上太上皇的?

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唐朝时期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话说,当时的李渊和隋朝时期的隋炀帝有着血缘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李渊还是有着优势的。后来,李渊禅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上位了,不过,一般按照道理,在位的皇帝是不会主动退位的,除非是有人强迫所谓,小编也是看到当时的李世民是逼迫李渊退位,拿着刀杀了哥哥李建成。李渊退位后成为了太上皇。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唐高祖禅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逼迫父亲李渊退位。从此,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而李渊也当期了太上皇。可是,太上皇,也是皇上,这个时期的李渊,手中还有什么权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之后,是否担心身为太上皇的父亲李渊,会不会重新称帝?为此,李世民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李渊的日子,是否又从此开始受到局限,他是选择了安逸度日,还是重新再来?

太上皇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为他的父亲庄襄王追尊的称号,所谓太上就是无上,也就是比皇帝还要尊贵的意思。历史上有不到20岁就做了太上皇的,像北魏献文帝;也有85岁做太上皇的,像清朝的乾隆皇帝。李渊退位时已经61岁,他做太上皇既不是高龄者,也不是年轻者。做太上皇倒也无妨,如果不把南宋的高宗看为开国者,以开国之君又做了太上皇的,历史上李渊是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位。李渊自然也是大唐的第一任太上皇,在他的后世子孙中,做太上皇者还有不少。这似乎也是唐朝皇帝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王朝皇帝的一大特点。

李渊是在贞观九年(635)五月70岁(《新唐书·高祖纪》记载为“七十一”)的时候死去的。从他退位到死,李渊又度过了9年的太上皇生涯。与历史上的太上皇的境遇不同,他做太上皇的9年当中,不仅个人生活平安无事,而且大唐王朝在他的继承者手里也迅速发展、蒸蒸日上。应该说,李渊做太上皇,尽管有不得已的因素,不是主动的行动,但是他能够在面临突发事变时认清形势,能够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避免了在中央中枢政治当中引起更大的政治危机,即使他的后继者没有创造出一个贞观之治那样的辉煌盛世,也足以给他一个应有的正确评价。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太宗举行的一些酒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这里。太宗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李渊做为太上皇,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李世民自然不会亏待他,毕竟他是他的父亲。可是,虽然如此,李渊为了自己能够安稳终生,于是尽量少的结交大臣,免得李世民猜忌自己,毕竟,这江山,还是自己李家的。

贞观八年(634)十月,太宗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五月李渊因病死于大安宫内的垂拱殿,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唐朝后期,这里取代太极宫成为唐朝新的政治中枢所在。

李渊死后,群臣为他上谥号“大武皇帝”,庙号“高祖”。贞观九年十月,安葬于献陵(今陕西三原县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后祔葬。

李渊临终前,要求后事“务从俭约”,太宗李世民表示要按照汉高祖刘邦长陵的制度为他营建陵园。由于事起仓促,工期紧张,在房玄龄的建议下,改为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制度,也就是把九丈的封土改为六丈。献陵堆土而成,与后来关中的唐帝陵因山而建在形制上明显不同。不过,献陵陵园中那朴实的华表,巨大的石犀、石虎等至今仍在,现在考古工作者也已经对李寿(李神通)和李凤两座献陵陪葬墓进行了发掘,揭开了千余年前尘封于地下的历史记录的一页。通过这些,我们今天仍可依稀想像高祖李渊身后那被永远定格了的一幕,仍可摹绘这位大唐近300年帝业开创者生前身后的历史图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唐高宗李治怎么死的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李治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当上了太子,开始帮着自己的父亲处理政事,后来又继承了皇位,执政期间一度历经了废立中宫、改立太子、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等大事,在武则天的辅佐下政绩斐然,因而高宗时期为唐朝版图最大之时,太宗皇帝所创下的贞观之治,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延续和光大。

也正是因为李治勤于政事、整日操劳,所以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而且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患有眼疾和头痛病,发作起来非常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最终到了看到奏折就头疼的地步了,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根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李治死于疾病。永淳二年十二月,时年五十六岁的李治在贞观殿龙驭殡天,据史料记载是病逝。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

全文共 1764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原是一座隐修院,建立于960年,扩建了20年成为了现在闻名世界的大教堂,在大教堂地下室有着一座看似普通的墓碑。然而就是因为上面的碑文,让墓碑名扬世界。本期的城市文化带你了解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

在伦敦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

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着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墓志铭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墓志铭译文: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

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治暴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的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结束语】许多名人和世界政治要员都闻名而来,就是为了一睹碑文墓志铭,从而唤醒了他们心中的那些年轻,瑰丽,充满梦想与激情,却又沉寂在现实当中的梦想了。这是一篇人生教义,是自省。有机会的,一定要去看一眼,也许就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呢。

你可能也喜欢:

德化戴云山门票多少钱,它有什么独特景色

夏日消暑好去处,南安云台山有美景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刘伯温碑文预言 刘伯温碑文详解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刘伯温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十分著名的,最近很多人也说了刘伯温不仅仅有烧饼歌,还有这个什么碑文预言,那么这个碑文的预言到底是什么内容呢?下面给大家做一些详细的解释,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速度来看看!

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双眼,

天也翻,地也翻,逍遥自在乐无边,

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

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

平地无有五谷种,谨防四野绝人烟,

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

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

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

还有十愁在眼前:

一愁天下乱纷纷,二愁东西饿死人,

三愁湖广遭大难,四愁各省起狼烟,

五愁人民不安然,六愁九冬十月间,

七愁有饭无人食,八愁有人无衣穿,

九愁尸体无人捡,十愁难过猪鼠年,

若得过了大劫年,才算世间不老仙,

就是铜打铁罗汉,难过七月初一十三,

任你金刚铁罗汉,除非善乃能保全,

谨防人人艰难过,关过天番龙蛇年;

幼儿好似朱洪武,四川更比汉中苦,

大狮吼如雷,胜过悼百虎,

犀牛现出尾,平地遇猛若,

若问大平年,架桥迎新主,

上元甲子到,人人哈哈笑,

问他笑什么?迎接新地主,

上管三尺日,夜无盗贼难,

虽是谋为主,主坐中央土,

人民喊真主:

银钱是个宝,看破用不了,

果然是个宝,地下裂不倒。

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

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

人人喜笑,个个平安。

人人可观,个个可传,

有人印送,勿取金钱。

行善者可保,作恶者难逃。

敬重天地神明父母,惜字纸五谷。

谨当切记。

小编大致的看了下,好像也就那么回事,也没有说什么预言,都是一些哲学做人相关的内容了,都是比较正能量的,大家看看就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正史中的唐高宗李治有多厉害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在残酷夺嫡中能够胜利,这必然是实力出众,厉害到了极致。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还能够和武则天偷情,这确实让人佩服。废掉自己的皇后,干掉自己的舅舅,不是为了武则天,这是一种很强的政治信号,是一种强悍的手段。

残酷夺嫡的胜利者实力出众

李世民一心一意培养老大,不想要让大哥当年的遗憾出现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可惜天不随人愿,最终李承乾还是失去了圣心,等待在边上的李泰就会选择趁机要了对方的命。因此就选择去威胁李治,这也让他吓得浑身发抖,因此一直都憋在家中。李世民在发现之后询问对方,连续问了好多天也没有回答,这也让李世民特别的着急。在把握好时间之后,原封不动把这些话告诉了李世民,杀伤力极强,因此这才成功扳倒了李泰。

与武则天偷情难度系数极高

无数人都会知晓他和武则天很好,但是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还能够偷情,有着较高的难度系数。皇宫之内人多眼杂,但凡有一点点的疏漏,都有可能会留下蛛丝马迹,很可能就会面临死亡。要想做到完美,除了需要胆大心细之外,也同样非常的有手段,比如约会的地点,约会的时间都是非常隐秘的。

废除皇后,干掉舅舅

历史上李治为了武则天干掉自己的舅舅、废掉皇后,可是也并非是为了爱情。在礼堂时期,门阀贵族现象根深蒂固,皇后就来自于门阀。门阀和皇族之间有时可以相互扶持,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相爱相杀。取信寒门还需要寻找好时机,因此就决定重新立皇后废掉原先的皇后,选择武则天。这就是一个很强的政治信号,一言一行并非是冲动,而是强悍的手段,显得波澜不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房彦谦的碑文是谁写的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方彦谦墓碑由当时的历史学家李百药撰写,书法家欧阳询所书。1977年,该墓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后人收入全唐文。

方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隋四个王朝的替代。

方氏原籍清河。到了方彦谦七世祖方湛时期,因为他是燕国的太尉,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他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天,济南历城区属于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齐县。从此,方彦谦一直把历城当成自己的故乡。

公元631年,经唐太宗恩准,方彦谦的棺材被子方玄龄迁回历城故里祖坟。朝廷追送他为徐州都督、临淄县公,并派出官方鼓乐仪仗队从洛阳护灵到历城。棺材所过州县的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资助。同时,国家还动用了1000多名士兵为他们送葬,2000多名亲友参加了迁葬仪式。

这次迁葬可以说是唐初的一件盛事,在全国引起轰动。房彦谦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赵山之阳。墓中有现存的墓葬、墓碑和一些石兽。其墓碑由当时的历史学家李百药撰写,书法家欧阳询撰写。1977年,该墓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百药是24史上《北齐书》的作者。李百药写碑文时,担任太子右妾,66岁。

欧阳询是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创作的书法风格被称为欧洲风格。当时,他和于世南、楚遂良、薛姬并称唐初书法四大人物。欧阳询写碑文时已经74岁了。两位花甲之人应邀为房玄龄的父亲写书丹,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房彦谦棺材的盛大葬礼。

碑文是露锋的隶书,字形陡峭,笔力强劲,是全省唯一的初唐书法石刻珍品。1980年,为了保护这座碑文,建造了一座砖砌文建筑。墓于1977年12月宣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彦谦墓碑现有地面以上部分高300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它由碑头、碑身和碑高组成。碑头和碑身是由一块完整的巨石制成的。碑额为篆书,三行9字:唐朝徐州都督房公碑。碑文前36行,2000多字。主要内容是赞美方彦谦的家庭背景、简历及其美丽节日。

因为李百药的父子、方彦谦、方玄龄同时在朝代当官,他们对方彦谦的历史和功绩了如指掌。再加上方玄龄的因素,碑文难免会有优美的话语。因此,在碑文的最后一部分,李百药以四字一句的篇幅歌颂了方彦谦。

碑阴文字主要描述了迁葬和唐朝对迁葬活动的重视和支持,以突出方彦谦的身份和地位。碑阳碑阴甚至碑侧刻有文字的人物碑,为我们了解唐代碑文的写作格式、文法和雕刻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物理证据。因此,这篇文章也被后人收入了《全唐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