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杞县大云寺塔以前原貌(汇集12篇)

浏览

5926

文章

12

篇1:杞县钟鼓楼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称鼓楼,坐落于县府前街路北。初建于元代,称齐政楼,明嘉靖二十年(1541)改建,称抚辰楼。楼高10余米,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294平方米。蓝砖砌筑台基,中留拱券,宽4米,高3.1米,为出入县府大门。台基上为两层楼房,砖木结构,硬山式三开间,底楼楼门居中向南,回廊四向延伸,廊下环立漆红明柱16根,以鼓形雕石为柱础,顶楼呈宫殿形,四面起坡,五脊分立,檐角展翅,上下楼八角翅飞,各悬一钟形铃铛。楼小于台基,四周各留隙地丈余,供游人环行憩息,台周筑透花女墙为护栏,高1米许。昔日顶楼门楣上方曾悬木匾1块,-“抚辰楼”。建国后县政府对该楼多次修葺,195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再行整修,将通道拱券升高40厘米,改建新式门面,顶楼东、西、南、北四面各留一孔轮形月窗;全楼自上而下粉刷髹漆一新,1984年再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小贴士: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地址:开封市杞县府前街路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杞县酱菜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开封杞县酱菜的故乡,以莫家酱菜闻名海内外,酱红萝卜色泽鲜红,咸中透甜,酱香浓郁、红薯泥香而不腻至今广为流传。

明德堂莫氏酱菜始创于(1815)年清朝嘉庆年间,莫特生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革新酿制而成,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莫氏酱菜又是开封酱菜行业的佼佼者,它独特的制作方法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经问世后便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名声远扬海内外。同时也是杞县家家户户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必备之礼。1938年,在铁路沿线荣获名特优产品奖,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莫氏酱菜不仅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在国外也有得到了认可,1938年日本首相田中特从日本专门派人来开封订购莫氏酱菜。莫氏酱园是东方美食王国---中国著名的有着悠久历史的酱园之一。采用传统工艺,古法制作。以天然酱曲、新鲜蔬菜及多味辛香中药材酿制而成,风味独特色香、味、形具佳,且有咸、甜、脆嫩、鲜香、解腻增食、爽口开胃等特点。

经营范围如下:酱红萝卜、酱乳黄瓜、酱瓜、酱花生米、酱粉、酱八宝菜、酱甘露、红薯泥、黑白薯泥(含中药成份)、酱荆芥、酱韭花、酱莴笋、柳絮、酱辣椒、酱豆角、西瓜酱豆、甜面酱、香辣牛肉酱等真空软包装系列酱菜。 龙亭牌酱菜,始创于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宫廷贡品。其采用传统工艺,天然晒酱而成, 成品“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味浓郁、咸甜适度、香甜嫩脆”,素有“杞国酱菜”之称。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属天然绿色食品,对人体具有的保健功能,老少皆宜。是招待贵宾的佳宴,馈赠亲友的佳品!

200年来,杞国酱菜以独特的风味,酱香味浓、香甜嫩脆而扬名国内外,位列中国四大名菜之一,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并出口国外,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被河南省旅游局命名为“河南优质品牌产品”并获得:“中国质量检验合格证书”。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期间点名要吃杞国酱菜并这样赞美“龙亭”牌酱菜:“酱香味浓常回味,香甜味美夜梦中”。长期以来,龙亭牌酱菜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杞县孔庙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杞县孔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孔庙位于县府前街路北黉学(学宫)院内,为黉学的重要建筑部分。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 ,永乐、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多次修葺。正面为大成殿(原名大圣殿,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马应龙改题),系庙内主体建筑,基台东西长23.3米,南北宽17.3米,殿高13.4米,面宽5间(21米),进深4架(14.56米),建筑面积305.76平方米,连同外檐覆盖面积共444平方米。

全殿木质叠架而起,9脊4坡,殿顶广阔,坡度坦缓,滚龙琉璃脊兽。钻尖宝塔镇顶,翅檐歇山,凌空挑角,檐突7叠,重翘重昂。檐为立体云龙雕饰,正面雕大小龙头98个、云朵160片,刀工精绝,线条粗犷。檐下连间并列木质浮雕5幅,或人物,或鸟兽,或花草,或虫鱼,栩栩如生。正间檐下居中悬“大成殿”立式木匾,殿内和玺雕梁,云龙盘绕,9檩8搭描椽画栋,方砖铺地,藻井饰顶,梁下盈围朱柱26根。

正间靠后有漆红木制神龛,中置“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滚龙鎏金神牌,左右有小神龛各二。龛门上方正中悬“万世师表”横匾,拓宋儒朱熹手笔,再上方悬 “中和位育”巨匾,龛前设供案,烛台分立,鼎炉居中。殿前为露台,东西长13.32米,南北宽11.78米,高1.2米,上植古槐、翠柏各1株。殿前两则有东西庑房5间,分置礼器、祭器及历代儒家名人木牌。其南为东、西碑廊各2间。

祭孔大典例于农历二、八月之上丁日举行,夜半开祭,烛火如昼,香烟缭绕,唢呐、钟馨和鸣。民国16年冯玉祥主豫,拆庙打神,庙内诸神牌付之一炬。建国后曾加修葺,195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革”中,殿顶盖脊兽、走马、檐饰被毁,东、西庑房均破坏。孔庙现存大成殿5楹与东西庑房四合院及古柏、古槐。大成殿辟为县文化馆展览室,文物、书画等于此展出。又因该庙后院明伦堂为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旧址,1985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小贴士: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地址:开封杞县府前街路北黉学院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杞县大同中学旧址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杞县大同中学旧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旧址位于杞县城内金城大道中段。进步知识分子孟昭朴、孟昭渠于1920年初,利用其父孟广乐(号-)时人孔庙(学)奉祀官之便在杞县孔庙开办了一所私塾,专门招收追求进步的13至18岁的中小学生和其他私塾学生。这批学生后来大都到北京、南京、开封等地求学。

1924年夏。原私塾学生、在南京读书的马沛毅经郓代英介绍加入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回杞县开展建团工作,1925年5月下旬成立共青团杞县特别支部,张海峰任书记,直属团中央领导。8月,张海峰、靳予九等人入党,成立了中共杞县特别支部。后又建立了杞县地委和杞县县委。1926年2月1日成立杞县农民协会。1927年5月,河南省农协主席肖人鹄、豫东特派员张海峰、杞县地委书记吴芝圃和韩达生等,分别在杞县、永城发动了豫东农民武装起义,一举攻克了杞县、睢县、通许、陈留、永城等五座县城。河南大学教授王毅斋先生在党的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1932年9月在杞县城西门大街路南武营创办了杞县私立大同小学。1934年夏,党组织又派王国权(原名康午生)协助王毅斋在杞县小西门里路北天帝庙内创办了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次年暑假迁至孔庙后院明伦堂。大同中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中共地下党员、青年团员和北平大学、北平师大、河南大学等校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著名的有高炳坦、周希亚、赵伊坪、梁雷、张海峰、郭晓棠、施裕民、段佩明、杜省吾、王衡儒、张震寰、傅铭谛、连志伊、徐宏九以及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等。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向各地传播世界语和新文字运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杞县队部。1938年5月,学生中的部分民先队员穆亚才(穆青)、刘汉裔(刘影)、王恩普(王海明)、王家贤(田畴)等10多人秘密离开学校,分别到延安和山西参加八路军和抗日决死队。11月,彭雪峰、吴芝圃率新四军游击支队转战睢杞太时,吸收大同中学一些学生参加支队拂晓剧团。中共党员、教师梁雷赴山西抗日前线开辟抗日根据地,任雁北游击司令员,壮烈牺牲在战场;赵伊坪任中共鲁西区党委秘书长兼-部长,也献身于抗战的烈火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投身革命的师生有160多人,其中28人为革命牺牲;其他许多人成了党、政、军和各条战线的重要领导人和专家,如曾任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委员的穆青,兰州军区政委李宣化中将,山东省军区司令员徐树林等。1986年2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孔庙———“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旧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杞县金城大道56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杞县蒸馍样

全文共 1482 字

+ 加入清单

杞县蒸馍样

蒸馍样也叫“馒头”,在介绍杞县蒸馍样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馒头”的来历: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替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唐宋以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

不管有馅,还是无馅,馒头一直都是作为祭祀用品而存在,祭祀完了之后才可食用。蒸馒头直接供食用则始于清代以后。馒头的形状也开始演变为圆形、方形等多种,方形馒头在我们这里称作“卷子”,圆形的则称作“蒸馍样”。

杞县“蒸馍样”早在清末已闻名周边各县,素有“杞县蒸馍有千层,睢县芹菜没有渣”这样有说法。《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由于杞县蒸馍样具有“色白如雪,形似妇乳,揭之千层,麦香浓郁,嚼之味甘”的特点,因此,清末以来凡有人来杞县走亲访友,或游人旅客路过杞县,都要到县城寻找杞县蒸馍样以品尝,临走时还要多买几个带回去给家里的长辈们品尝。

据家住县城东关现年85岁高龄的张宏起老先生介绍,解放前杞县城大约有四五十家馍店,且多为父子店或夫妻店。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都是早上和上午出去卖馍,下午用卖馍得来的钱去籴麦、磨面,晚上发面,连夜加工蒸熟天微亮就出去卖馍。由此可见开馍店的辛苦程度,难怪当时有这样的俗言:宁肯闺女扔河里,也不嫁给卖馍的。张先生讲,杞县馍样之所以好吃关键在它的制作工艺:以10斤面为例,先用白面二斤半,在其中间刨一个小窠,然后再将事先用一酒盅活酵子泡好的酵汁倒入,和就一块软面,用干面盖上,放到温暖处。等到面发了以后,再用干面加水和就后再盖上。等再次发起,将所剩面粉加水和成面块,不须多揉。再放片刻,揉成剂子,性发后上笼蒸熟则成。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0:一是掌握好用水量,一般1斤干面做成1.2斤熟馍;二是掌握好水温,水太凉了面不发,水太热了做好的馍表面上起泡泡,影响美观;三是掌握揉剂技术,揉好了做成的馍一层一层的,而且很暄,否则做成的蒸馍坚硬难吃。

几百年来,杞县蒸馍样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色香味征服着杞县本地各阶层人士以及全国各地来杞做客的人们。虽说目前县城里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馍店(指以蒸馍样为主),仅剩的三两家却仍就保持着原先蒸馍样的制作工艺和特色,如果买个尝尝,兴许会勾起你童年的不少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杞县红薯泥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杞县红薯

说起红薯,实在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生活困难时期,杞县人曾经视红薯为生命,有谚语为证: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然而,自古善烹调的杞县人却能将再普通不过的红薯做出百般花样来。其中红薯泥就是一例。

红薯泥是杞县的一道名菜。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再兑入香油、红薯泥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出锅。装盘时,分层放山檀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人称“三不沾”菜(即:一不沾盘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嘴)。每当贵客临门,杞县人会热情地端出这道风味菜。在品尝红薯泥的同时,人们还会给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创制红薯泥的清末厨师蒋思奇不仅手艺高超,还有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来到杞县,闻听红薯泥为此地名食,便点名要尝尝这风味佳看,不然便觉得枉活一世。这天,宴会在县衙举行。鸡鸭鱼肉上完后,最后才上红薯泥这道菜。大小1看此菜五光十色,如桃花盛开,似琥珀生辉。各个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来。谁知,不大一会儿,有的张口流泪,有的伸脖子干呕。原来,蒋思奇不愿给袁世凯的部下做菜,但又不能推辞,便使了个花招。红薯泥本身质地细腻,热量大,密度小,散热很慢,蒋师傅又特意用滚油封顶,内中温度更不易散发。这些人迫不及待,故而被烫得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说到红薯泥的热量大、散热慢,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慈禧太后来到开封,听说杞县的红薯泥特别好吃,于是就吩咐开封府为她准备。而当时开封城里没有一个能做“红薯泥”的厨师,只好派人到杞县请人去做,做好之后再带回开封。办差的刚回来,早已等得不奈烦的西太后慈禧拿起筷子便吃,谁料却被烫得两眼流泪。开封距杞县50公里,当时的快马也得一个半小时才能跑一个单程,可见红薯泥的热量之大、散热之慢。

红薯泥不仅是杞县的名产,也是中原地区粗粮细作的典型。红薯从粗制到细作,从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食品制作技术的发挥和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锅烧焦了,还能用吗?五分钟教你恢复原貌 !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锅烧焦了怎么办?你是不是直接把锅扔掉了?别败家啦,烧焦的锅用以下几个办法,保证光洁如新哦,赶紧看过来吧。

操作方法

1

大米饭

你要是家里还有一个锅可以用的话,教你一个不用动手,但需要三天时间的办法。烧焦的锅里放上大米饭,遮住烧焦的部分,盖上盖子不用管了,三天后大米饭发酵了,倒出来用刷子清洗干净就行了。

2

食醋

再教你一个三个小时就能解决的办法,锅烧焦了的时候,往锅里倒醋,盖过被烧焦的地方,三个小时后拿百洁布擦拭干净就行。

3

西红柿

再教你一个半小时解决的方法,放进锅里两个西红柿,加上水煮十五分钟,西红柿煮的烂烂的,放凉十分钟后用刷子擦洗赶紧,前后不到半小时就可以解决了。

4

牙膏小苏打

再教你一个十几二十分钟的办法,就是稍加用点力气。多里放上多一些的小苏打粉,加上一些牙膏,用刷子开始刷被烧焦的地方,慢慢的蹭不要着急,十分钟后保证锅子光洁如新,加上开水煮一煮就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汉武帝李夫人原貌图片 汉武帝李夫人画像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看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感叹古人的爱情伟大,就算是皇帝也是如此了,有的人就要问了,这是这个李夫人到底有多倾国倾城才能把这个汉武帝谜得不要不要的啊,所以真的是把人看得十分的迷惑,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原貌图,看看他们到底长什么样了,这个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汉武帝原貌图片李夫人原貌图片李夫人最后结局如何?

在汉武帝所爱过的女人中,只有李夫人得到善终,只有她的灵位最后与武帝并列,受到后人的祭祀。

汉武帝身边的4个女人:青梅竹马的陈阿妖,最后被他贬入冷宫幽怨而死;美丽贤良的卫子夫,也被他收回皇后地位后,自杀而亡;八面玲珑的钩戈夫人,也被他平白无故赐死;只有李夫人与他演绎了一段千古爱恋。

出身

李夫人,出生于歌舞艺人的家庭,花名李妍,从小作为歌伎舞女培养。她精通歌舞、擅长音律,而且婀娜多姿,貌若天仙。他的哥哥李延年,是汉代有名的音乐家,又擅长编舞、作曲、填词。

邂逅

李延年因为早年犯法,被处以宫刑,刚开始在皇宫中作一名管狗的太监。后来因其在音乐的才华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刘彻一面能开疆拓土,西征匈奴;一面也喜爱声色犬马,醉心丝竹管弦。

李延年想把自己有美貌有才艺的妹妹献给武帝,因为出身份低微,没有敢直接说,而是请平阳公主代为引荐。

那一夜月光如水,武帝在御花园夜宴,平阳公主也在座。李延年先是唱了几首武帝喜欢的曲子,武帝听得开心也就多喝了几杯。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思倾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随着美妙婉转的歌声,一个曼妙的身姿,已翩翩起舞。月光朦胧,武帝被这绝世美人所打动,不由得看呆了。

平阳公主介绍说:“这是延年的小妹,和歌中唱得一样,倾国倾城,举世无双。”

缠绵

武帝对李妍一见倾心,把她纳入后宫,马上册封为“夫人”。从此形影不离、宠幸有佳,甚至有段时间不去上朝,情意缠绵。

后来,李夫人为武帝生了一个皇子,武帝封孩子为“邑王”,她的地位更加受到尊崇。

哀思

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夫人染病不起,医生也没有好的药方,眼见她一天天地消瘦和憔悴。武帝常来探望,有一次李夫人不让他见,让他专心国事。这让武帝大为感动。

李夫人还是被死神带走了。临死之前李夫人哭着说:希望日后皇上能照顾她的孩子和兄弟。武帝因痛失爱妻心如刀绞,后来命画师绘制了一幅李夫人的画像,以解思念之苦。可每每看到此画,更是悲恸不已。

招魂

有一个叫少翁的方士,说是为能李夫人招魂,武帝欣然同意。这一晚,方士施展法术,在另一帐中出现一个美丽女子,和李夫人一般模样。当武帝走过去时,她已无了踪影。武帝更加难过,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并命乐工谱曲,以悼念李夫人。

抚恤

武帝想到李夫人临终所托,为李延年升官,另一个弟弟李广利因为没有寸功,不便加封。后来找了个机会,让李广利出征大宛国。李广利争战4年,所带7万人最后只剩下1万,归来后,武帝还是封了他海西侯。

结语

李夫人墓称为“英陵”,又名习仙台,从一个出身卑下的女子,到一朝皇后,历史上也没有几人!武帝与李夫人的千古爱恋也成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杞县柳编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杞县特产柳编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手工艺品之一。杞县柳编的编织技术主要包括:精编、穿编、定编、木编、平编、拧编6类,杞县柳编产品涉及盘、篓、篮、筐等家用品,还有书箱、摇篮、花瓶、屏风、画框等装饰品。杞县柳编柳条色白、质柔、纤细。杞县特有的原材料,加上特定的编织技法,构成了杞县柳编独有的风格。

杞县盛产“杞柳”,无主干,多成墩丛生,适应性强,耐旱涝,成活易,适宜沙丘种植。杞柳枝条质地绵软,极富弹性、韧性。在春末和夏伏之间采割,剥去外皮,晒干。杞柳枝条色洁白,有光泽,宜编制簸箕,制品有笸萝、花蓝、安全帽、筐、斗、条篮、簸箕等多种。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盘、篓、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柳箱已很著名。到了北宋,柳编到了盛世,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1960年以来,杞县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虎丘寺杞县农民起义旧址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虎丘寺(杞县农民起义旧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寺农民起义旧址位于杞县城南12公里邢口镇邢口村东北隅。虎丘寺创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七年重建。1927年冯玉祥在河南执政时,拆庙打神,破除迷信,毁灭殿房,后经海昌和尚募捐化缘重建中殿,现仅存山门、中殿和围墙。山门和中殿为青砖灰瓦硬山顶,中殿出前厦有明柱两根,寺院面积463平方米。

1927年,为响应北伐战争,0河南省委决定在睢(县)杞(县)地区发动农民武装起义。4月24日,在省农协主席萧仁鹄、杞县县委书记吴芝圃的领导下,近万名武装农民在虎丘寺前-,高喊“打倒军阀”、“打倒-污吏”、“劳工神圣”和“北伐胜利万岁”等口号,举行起义。农民起义武装25日一举占领县城,成立了第一个人民政权,吴芝圃被推选为县长。

走进虎丘寺,记者眼前浮现出浩浩荡荡的农民武装起义冲向县城的画面。“杞县是豫东革命老根据地,虎丘寺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吴芝圃等革命同志20余人与寺内孟德重和尚结拜为盟友,所以多次集合、秘密联络都能顺利进行,从而扩大了革命队伍。”周清怀说,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虎丘寺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杞县农民起义地址——虎丘寺,作为杞县农民起义的策源地,它记载了杞县农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同反动军阀、土豪劣绅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对杞县的农民革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勤劳的杞县农民经过艰苦曲折的英勇斗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目前该遗址已被辟为红色旅游纪念地,成了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邢口镇:杞县辖乡。1975年置邢口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50.4平方公里,人口4.5万。106国道、豫04省道交会过境。辖邢北、邢南、草寺、何寨、冷屯、孙洼、杨屯、河沿、王寺寨、小何寨、谢寨、王和寺、夏寨、黄寨、马庄、杨楼、大魏店、孟庄、于伯岗、岳寨、薛楼、元寨、姜楼、肖胡同、马庙25个村委会。工业有机械修配、木器制作等厂。农业主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杞县大云寺塔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杞县大云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寺塔俗称瓦岗塔,在县城南25公里瓦岗村东北隅,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塔高21米,青砖迭砌,仿木结构,七级八角形,逐层内收,层层出檐。

大云寺塔为七层平面八角形仿木结构,青砖叠砌,层层出檐,逐层内收,卯榫相扣,十分坚固。因塔刹及第七层遭到损坏,塔原来高21米,现高19.3米。塔基高0.85米,八面各宽1.9米,周长15.2米。第一层高4.75米,周长14.4米,叠涩出檐;第二层高3.4米,周长12米。塔下部的三层内有塔心室,以上为实心。

大云寺塔东临小河,三面垂柳相绕。在这里,古塔与小村相依相偎,极为自然。塔把云影天光和古朴民居悉收眼底,叠合成变幻无穷的风景。这塔与河一静一动,一上一下,一晦一明。塔留历史遗存,河藏往事秘密,二者阴阳相谐,相得益彰,深得天、地、人平衡之美。

第一层,西面辟门,入门为塔心室,设逆时针方向盘旋而上的踏跺,共33级,可达第三层南门。中心原嵌砖雕像9尊,现存6尊。第一层塔北壁还辟有一座假门,门内置一佛像,门上有高浮雕麒麟、花卉等图。其余六面塔壁均嵌有花鸟云兽诸图案雕砖,美不胜收。第二层,有东、西二门,东门内原置佛像,今已不存;西门下部嵌三尊佛像,南北二面辟有假门,门内各置佛像一尊,门下各嵌佛像砖。其余四面均砌有佛像雕砖。第三层,南面辟一门,其余各嵌一佛像砖。第四层无门无饰。第五层无门,各壁嵌一佛像砖。第六层无门无饰。第七层唯西北壁保存原状,其余大部已毁。据资料记载,从第一层至第六层,塔身内外壁原来共嵌佛像400余尊,现在共存佛像砖51块(含塔心6块)。

2019年10月7日,杞县大云寺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旅游小贴士:

门票:免费

地址:开封市杞县瓦岗村东北隅

地址:杞县城南瓦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杞县酱红萝卜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红萝卜产地:中国河南杞县

以红薯和萝卜为主食、主菜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偶尔吃上一次,大多是出于尝鲜的目的和对营养的需求,并不是裹腹充饥的需要。但是,杞县的能工巧匠们将红薯精制成红薯泥,把萝卜腌成酱红萝卜,其味道可就大不相同了。凡到过杞县,吃过这些地方风味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杞人独具的匠心。

杞县的酱红萝卜堪称一绝,要说它的做法很简单,取头茬胡萝卜洗净去外皮,置面酱中腌制两月。然后取出萝卜,放在面袋里滚一下,把粘有面粉的萝卜再放回酱里。腌成后,萝卜肉嫩香脆,甜咸兼备。其颜色像红玛瑙一样,晶莹透红。据说,杞县的酱红萝卜之所以好吃,主要是胡萝卜本身的缘故。外地胡萝卜木质部大,芯黄外红。而杞县胡萝卜木质部小,外观呈纺锤形,紫红色,从芯红到皮。

胡萝卜品种不同的原因,当地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杞县有一位卖咸菜的年轻人叫莫春,一位种胡萝卜的年轻人叫吴坡。一个种萝卜,一个腌萝卜,二人友情深厚,像亲兄弟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一天,吴坡暴病身亡,莫春痛不欲生,在坟前哭了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南海观音下凡,用金簪划了两亩地,嘱莫春精心耕种。莫春强忍悲痛,按观音的吩咐去做,结果种出的胡萝卜色泽鲜红,与外地的胡萝卜截然不同。被金簪划出的两亩地,就是现在杞县东北的东坡吴、西坡吴、前坡吴这三个村子。

后来,有人试图引进这一地区的胡萝卜品种,但不管怎样精心耕种,长出的胡萝卜仍不是原品种的口味;这大概是由于与坡吴三村的水土气候不同所致吧。

酱红萝卜不仅是人们日常爱食的小菜,也是宴会招待宾客的风味菜看,同时,它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如若到中原旅游,不尝尝带有中原地方风味的杞县红薯泥和酱红萝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典故:据说此酱菜创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有170多年的生产历史。当时, 在札县腌制红萝卜酱菜的作坊有很多家,可唯独“吴家”的酱红萝卜名 声最大。相传,吴家第一个会腌制这种酱菜的那位0有四个儿子,头 三个儿子都很聪明能干,唯独第四个儿子是个拐脚,而且比较笨。吴老先生生怕百年之后,他四儿子无法谋生,所以,将腌红萝卜用的甜面酱 里放盐的炒制方法只传给了四儿子。老先生去世后,老大、0和老三 要制作红萝卜酱菜,只得请老四炒盐不可,不然,他们的甜面酱就做不成,酱红萝卜也腌制不好。老四虽然身体残疾,但由于有炒盐这一独技 在身,一辈子的生活问题也就有了保障。至今,杞县一带还流传着这样 一句谚语:“独技在身,胜似家有万金。”

特点:色泽鲜红,质地细腻油润,滋味咸中有甜,甜中带咸,酱香浓郁,脆嫩 可口,别有风味。

工艺:杞县酱红萝卜的腌制工艺并不复杂。这种酱红萝卜以东坡吴、西坡吴、 后坡吴三村所产红萝卜作原料,经过严格选料,洗净削皮,切去头顶和 细尾,放到酱缸里腌两个月。然后取出装在面袋里,再放到酱缸里继续 腌,隔半月搅动一次,需多半年的时间酱菜才能腌成。这样腌出的酱红萝卜通体透明,肉嫩质脆,吃起来咸中有甜,特色独具。

奖项:1982年被河南省评为优质产品;1983年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