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智勇故居【推荐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智勇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1795

文章

1000

喆庐丘哲故居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喆庐(丘哲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丘哲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丘哲的“号”而被称为“喆庐”。“喆庐”建成于1925年,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为四面坡式中西合璧的二层民居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丘哲曾在松口与谢逸桥等开办松口体育学堂,把学堂办成为宣传同盟会政治主张、训练骨干人才的场所。他还利用松口任教的机会,在松口镇开设“公裕源”米店,作为同盟会秘密联系的据点。

在大黄村的乡贤馆中设有丘哲的纪念堂“思喆堂”。“思喆堂”是由丘哲的子女捐资兴建的,里面展有丘哲铜像及其生平事迹的介绍,以此来纪念丘哲。

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黄村:大黄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史良故居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史良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良故居位于和平南路143号,史良,女,抗日救国会"七君子"之一。解放后任-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故居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伫立在和平南路这庭院的天井里,看着这座老房子,就想到史良的童年,仿佛看到她夜晚温习功课的灯光,看到她从这里走出去读政法大学的身影……,这座老房子的一砖一瓦、一柱一梁都曾经呵护过史良的成长。现今看到这座故居多年没有修葺,至今还挤居着几户居民,家具杂物挤满了空间。我曾想,常州这座人文荟萃的古城,是因为出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包括史良这些人物,才显出她的历史价值和灿烂光辉,现在常州出生的0领导人的故居大都修茸一新,并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而作为中国0的亲密友人,为革命作出非凡贡献的杰出人物---史良的故居,理应把它的修茸大计摆上市领导的议事日程。故居也应陈列出史良投身革命的文物资料,供后人瞻仰,以期从史良这位革命女杰的不凡经历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史良故居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赵执信故居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赵执信故居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博山区城东村17号院内。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其曾祖父赵振业所创,原是一处有三进院落,建房50余间,占地1362平方米的仕宦家园,现已全部辟为居民住宅,故居大门坐北朝南、悬山顶,前后均有斗拱,各有4根抱柱支撑,面阔3间11.2米,进深1间7.1米。石基砖墙,木架结构,东西各有配房1间,门前两侧,原有石狮1对,现已无存。

故居大门坐北朝南、悬山顶,前后均有斗拱,各有4根抱柱支撑,面阔3间11.2米,进深1间7.1米。石基砖墙,木架结构。东西各有配房1间,门前两侧,原有石狮1对,现已无存。大门内即故居的前院,面积260平方米,正中原有3间大厅,名曰“宝菌堂”,系会客之地。中院长14米,宽11.3米,东、西、北三面均为石基青砖砌就的二层楼,硬山顶、泥瓦,共18间。正中北楼名“含辛阁”(亦名“清止阁”),曾为赵进美的住所。中院向东原有一名为“小隐园”的赵氏家庭园林,现一部分辟为居民住宅,一部分改为博山区机关门诊部。

故居的后院,呈12米见方的正方形,正中主楼为“光启门”,俗称“五起楼”,实际只有四层,硬山顶、泥瓦,面阔3间11.1米,进深1间5.85米,石基砖墙,木架结构。在该楼的二层门楣上嵌有石刻匾额1块,上刻“光启门”3个楷书大字、阴刻,落款是“顺治丙申初夏(1656)”。该建筑因年久失修,城建部门已将上面两层拆除,仅剩二层,并加固改做民宅,后院的东西面均是与“光启门”风格一致的二层青砖楼房,已改作民宅。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路易·艾黎故居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路易·艾黎故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愚园路1315弄4号是伟大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1932年到1938年间在上海的寓所。这是一幢砖木水泥结构的三层西式楼房,室外有扶梯可直上二楼居室。路易·艾黎居住期间,底楼前为会客室和歺厅,后为厨房等辅助用房,当中还有一间工作室,内置一台车床和一些工具,底楼沿弄堂有汽车库,房前有小花园。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在上海时,他任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督察长。民国23年,他参加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共建立联系。由于他是任职租界工部局的洋人,住处幽静,因此,中共组织借此处开展秘密工作比较安全。他的愚园路寓所成为中共地下党的碰头地点和避难所。宋庆龄还借他的寓所三楼,架设秘密电台与江西苏区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193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宋庆龄等在艾黎寓所得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当时共同为红军的胜利举杯祝贺。他还和史沫莱特,刘鼎等多方设法为红军购买医疗器戒和药品。与当时上海文化界左翼人士鲁迅,矛盾,丁玲,胡愈之等也有接触。

上海市有关部门照原样保存了路易•艾黎的故居。1992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愚园路1315弄4号路易·艾黎故居列为名人故居、纪念地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2014年列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路易·艾黎(1897—1987) 新西兰人。民国16年(1927)4月,只身来到上海。民国26年(1937)冬与-等奔走筹办“工合”,生产支援抗日的军需、民用产品。民国28年(1939)3月,他与英国朋友乔治·何克一起来凤县,在双石铺成立了“工合事务所”。在柏家坪后的山根下打了两孔窑洞住宿,领导开展工合运动。民国29年(1940)在柏家坪创办了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刘熙载故居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刘熙载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刘熙载故居,坐落在繁华的兴化市城区。古老的门楼,在喧闹中独自发散着宁静的幽思。故居分前后两进,陈设简朴、典雅。故居前进为客厅,厅内古桌一张,座椅数把。长门、格扇雕有各色图案,多为兰花、瘦竹之类。线条简洁、古雅秀美,一如刘熙载淡泊、素雅的一生。厅堂正中,悬挂着当年咸丰皇帝亲笔御赐的“性静情逸”的匾额,这四个字是刘熙载一生严谨治学的真实写照。

刘熙载(1813~1881),清代文学家。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泰州市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他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出生于一个「世以耕读传家」的清寒知识分子家庭。父松龄,字鹤与,监生,是个闲居乡里的「隐君子」。熙载「生数岁,父于与言时许其趣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国柱故居及墓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李国柱故居及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国柱故居及墓

李国柱故居位于嘉禾县城关镇珠泉社区西街中心巷58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66平方米,为两层独立庭院。面宽12.4米,进深8.2米,硬山式屋顶,青砖青瓦,砖木结构,保存较完好。目前,故居北面两间厢房归李国柱后裔所有,南面两间厢房属他人所有。2011年元月,省政府以湘政函[2011]21号文件公布李国柱故居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国柱墓位于嘉禾县城关镇丙穴社区水源庙翅膀形山,属近现代重要史迹——烈士墓及纪念设施。李国柱墓由墓冢1座、碑刻3通、标志牌2块组成。整座墓坐西南朝东北,墓长2.5米,宽1.6米,高0.9米,占地面积30平方米,用水泥盖面,保存完好。正中碑刻记录了李国柱生平;左边碑刻为县委、县--部立“辛亥革命先哲李国柱先生之墓”;右边碑刻为其后裔立“故父李公国柱之墓”。墓前立两块标志说明牌:左为“嘉禾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国柱墓”;右为文字说明,概述墓的来历等。

李国柱墓原葬于石羔乡甫口村坳头岭,墓碑于1978年修张家背水库时被毁。1983年县委、县--部将墓葬迁于现今的水源庙翅膀形山。于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于1994年以嘉政发[1994]35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元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嘉禾县城关镇

时代:清

李国柱(1879-1949) 孙中山-参军,民国初年将领。湖南省嘉禾县珠泉镇人,1879年生。1905年留学日本,就读东京弘文专科学校。先后与黄兴、孙中山结识,积极参加同盟会的组建工作,并为实践同盟会的纲领而四处奔忙,成为同盟会早期的骨干成员。1908年从日本回国,变卖家产,开设东兴造纸公司,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他任该公司经理兼技师,掩护革命同志,筹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汉魂故居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李汉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汉魂故居(含勤园、俭园、村口门楼)座落于黄坡镇岭头村,建于抗战时期,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多间建筑,主间设有勤园、俭园,配有值班室、凉亭、花园等,贯通布衣一巷、二巷,规模较大,整齐美观。

故居为两条长约两百米的砖砌深巷所夹,巷名叫“布衣”,一叫布衣一巷,一叫布衣二巷,是李汉魂亲自取名亲自题写的,地是红砖砌就,两边是红砖矮墙。

宅分左右两园,一为勤园,一为俭园,园门隔巷相对,带有鲜明的近代建筑风格,质朴大气,又处处繁雕密饰。

2008年,李汉魂故居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重点维修项目。

景点位置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黄坡镇岭头村

岭头村:岭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马耀南故居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马耀南故居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耀南故居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年代为1902年。

2015年6月23日,马耀南故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耀南(1902—1939)马耀南,原名马方晟,长山县三区北旺村(现淄博市周村区张坊乡北旺庄)人。1902年7月16日出生于富裕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马耀南自幼聪慧好学,性格内向,做事不随流俗。13岁入周村高等 小学,17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校中纨绔甚多,但他仍着布装,不与为伍。唯对学识孜孜以求,英语学习尤为执著,对梁启超颇为敬佩。受“五四”爱国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浏阳王震故居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浏阳王震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故居位于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风景秀丽,九曲溪绕村而过,不远处有杨梅岭等山峦绵延起伏。故居为土木结构,面阔三间,后搭披棚作厨房等用。1908年4月王震诞生于此,1927年加入共产党,1930年率部离乡,一生南征北战,1955年授上将衔,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等职,1993年逝世。

故居始建于清末,坐南朝北,小青瓦,砖木结构。原为当地中立局的公房,后为王震同志的祖上租住。1908年4月11日王震同志出生于此。上世纪40年代毁于洪水,后来文物工作人员对故居地基进行挖掘保护,2007年进行了复原重建,现故居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计19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多次回乡,均下榻于此,房屋未作过大的修缮,如今四周新房群立,故居更显陈旧简陋。1994年王震故居列为浏阳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中共湖南省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地址: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

乘车线路:在长沙乘大巴至浏阳再转小巴前往

马战村:马战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北盛镇东南部,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家乡,是浏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距北盛集镇仅1公里,永社公路穿越其境,村内两条主干道可直达319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3800余亩,其中水田3622亩,山地3500余亩。辖42个村民小组,人口数5000,党员150人,团员128人,离退休干部15人,村组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刘光第故居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刘光第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光第故居陈列馆位于赵化古镇,建于清光绪年间,木质结构,悬山式屋顶,穿斗式结构,竹编墙体,小青瓦屋面,木板门墙,面阔一间,进深22.1米,梁架保存完整,屋内保存部分窗格、0、裙板,建筑占地面积89.5平方米,属典型的川南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及重要的纪念价值。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清末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祖籍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四川富顺赵化出生,系清初湖广填四川客家后人第七代。家贫,勤读,于光绪九年(1883)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任京官期间,虽生活清贫,但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敬业勤慎,政绩甚佳。公余闭门读书,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王弘诲故居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王弘诲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是王弘诲的故居。王弘诲,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南京史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录》、《南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明万历四年(1576),王弘诲以一纸奏折《奏改海南兵备道兼管提学道疏》上 书朝廷,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提学道,让海南儒生就地参加会考。这个奏疏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允准,并付诸施行。这便是海南民间著名的“奏考回琼”。此举大大促进了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王弘诲故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约50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现存大屋二幢,横庑小屋一幢。前后大屋均为一幢三间式砖木建筑,悬山式顶,正脊之鸱尾顶饰已坍坏。前院有照墙,左侧有院门。故居右边为王氏宗祠,系王弘诲明代万历年间筹建。王氏宗祠由山门、八角殿、正殿、二侧庑廊组成,悬山式顶,今山门、庑廊已损毁,八角殿明末曾毁于焚烧,清康熙年间重修,为歇山式顶,正殿进深3间,面宽5间,是一座仿古宫殿建筑。祠里存有清代匾额及现代名人题额多块,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居左边为太史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太史坊为四柱三孔石雕牌坊,通高5.1米,全宽7.3米。牌坊呈瓦楞式顶盖,造型古朴雄伟。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琼州府(现海南省)定安县人,生于公元1541年,于公元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年76岁。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录》、《南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李硕勋故居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李硕勋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硕勋故居位于高县庆符镇商业街,属木结构的串架平房,占地面积512m2,建筑面积370m2,故居左面临街,有一座巍峨古朴的古石牌坊,前面是光亮可鉴的青石板街道。1994年9月故居修复,具有大小房屋11间,分堂房、纪念厅、客厅、卧室、书房五部分。

1994年故居开放以来,已先后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中央、省、市、县的领导和各地前来瞻仰的群众共10万人次。现已批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吴家尤住房,南至后花园墙外与王云忠、王云德、王俊成住房,西至牌坊与李开新住房交界处,北至街面与附小围墙。

李硕勋(1903—1931),四川高县人,1903年2月23日生于四川省庆符县(今属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1926年与赵君陶在上海结婚。1928年5月赴杭州,曾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6月,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受党的委派,前来海南指导武装斗争。抵达海口后,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同年9月5日在海口市东校场英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重庆宋庆龄故居

全文共 2453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宋庆龄故居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故居为抗日战争时期(1942—1945)宋庆龄的寓所和“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央委员会旧址。占地898平方米,建筑面积665平方米,由主楼、后楼、防空洞等构成,共展出实物和历史照片110件,为AA旅游景点。

地理位置

重庆宋庆龄旧居位于渝中区两路口新村5号,是重庆市重要的抗战文物遗址,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旅游区(点),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

故居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曾两次来到重庆,在重庆生活、工作四年多。1940年3月31日,宋庆龄在她两姊妹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是当时传媒议论的中心。但是,宋庆龄决定赴重庆,不是因为三姊妹的私人关系,而是为了联合抗战,是用行动实现其团结、统一、联合抗战的理想。宋庆龄在《渝行观感》的谈话中阐明了她的这一观点。

宋庆龄一到重庆,在姊妹的陪同下,在短短的几十天里看望收容在重庆儿童保育院的难童。又一同前往歌乐山第一儿童保育院看望战争中收容的孤儿,到“伤兵之友”社总医院——第五陆军医院慰问伤兵。她不停地外出视察,接见妇女代表,撰写文章和信件,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充满了对祖国命运、妇女和儿童的关切。5月9日,宋庆龄随姊妹飞回香港。此次三姊妹之行,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看成是中国团结抗战的象征。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0日宋庆龄在-等0人员的帮助下,从香港来到重庆。

宋庆龄这次到重庆,主要是想重建“保卫中国同盟”。她在重庆原无住房,只好暂住其大姐宋霭龄家,宋霭龄的丈夫是-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宋庆龄在孔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孔家仆人的监视,处境险恶。她根本无法开展“保盟”工作。她托人寻找新的住房,在弟弟宋子文的帮助下,住进了两路口新村3号(现两路口新村5号)。宋庆龄非常高兴地告诉-说,她争得了“一楼之中的自由”朋友可随时来作客。

“保卫中国同盟”是1938年宋庆龄邀请在港中外著名人士发起筹组。同年6月在香港九龙嘉林边道宋庆龄的寓所,由宋庆龄宣布正式成立。宋庆龄担任“保盟”主席,宋子文任会长,希尔达·赛尔文·克拉克夫人任名誉秘书,诺曼·法朗士任名誉司库、爱泼斯坦主管宣传。①“保盟”吸收了国内外、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参加,是一个极为广泛的-组织。成立会后,宋庆龄、宋子文、克拉克夫人、法朗士、爱泼斯担联合署名发表了《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宣言》,确定了“保盟”的组织性质及主要任务。宣言指出:“保盟的目标有二:一、在现阶段抗日战争中,鼓励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进一步努力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二、集中精力,密切配合,以加强此种努力所获得的效果。”②主要活动是广泛动员和争取海外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并以援助中国0领导的抗日部队为主要目标。出版了《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宋庆龄一搬到新村3号,就不停地写信发往国外,邀请原“保盟”中央委员会成员史沫特莱、-、艾黎等国际友人速来重庆,重建“保盟”。-将廖梦醒调来重庆,协助宋庆龄做“保盟”工作。1942年8月,“保盟”中央委员会在重庆重新建立,宋庆龄仍然担任主席,委员有爱泼斯担、王安娜、廖梦醒、约翰·福斯特、简·斯坦尼福思·贝克、苏士·陈等人。名誉成员有:克莱尔·布什、冯玉祥、何香凝、孙科、茅盾、理查德·沃尔士等人。③“保盟”的办公地点设在宋庆龄的寓所——重庆两路口新村三号。经常到”保盟”办公室办公的只有宋庆龄、王安娜和廖梦醒三人。

重庆是战时首都,在国统区开展“保盟”工作是非常困难,常常遇到-方方面面的重重阻力。在“保盟”办事处------宋庆龄寓所周围,常常有特务监视。机关刊物《保盟新闻通讯》受-限制,得不到许可,加之战时国内物价飞涨,“保盟”工作更加困难。宋庆龄在《从香港到重庆》一文中,阐述了“保盟”在成立五年来的工作和到重庆开展“保盟”工作的困难。但宋庆龄毫不退缩,运用她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冲破-的种种-,不断写信与国外联系,报告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争取国际援助。积极组织募捐,赈济难民、伤兵和儿童,组织物资,把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物资和其他救援物资通过种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0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手中,积极介绍和输送外国医生到抗日根据地工作。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故居保护

而今,宋庆龄在重庆生活、战斗、工作的小院,已是国家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同时又是抗日战争时期她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的旧址。在陈列馆的周边耸立着幢幢的高楼大厦,使宋庆龄旧居显得特别的典雅。陈列馆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40平方米。馆内的两边栽满了四季长青的小树,中间有一座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小楼。楼前庄严的塑着宋庆龄先生的塑像,塑像前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扇形草坪,将小院装饰得更加美丽。

故居交通

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新村5号。交通方便,市内朝天门乘401路,解放碑、江北乘405、601路,杨家坪乘466、416、413、411路,石桥铺乘819、169、118、109路,沙坪坝乘402路,火车站乘皇冠大扶梯,南岸乘108路,大渡口乘224、818路到两路口都能到宋庆龄旧居。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对外开放,节假日不休。陈列有:“宋庆龄生平事迹展”、“宋庆龄在重庆文物资料展”、“复原陈列展”三个展览。历年来吸引众多的海内外观众来馆参观,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去年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红色旅游”景区(点)。

宋庆龄(1893~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近代女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祖籍昌洒镇古路园村。1893年1月27日出生上海。早年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1908年,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的卫理公会威斯理安女子大学留学。191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她作为孙中山的秘书,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与孙中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任弼时故居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任弼时故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任弼时故居,位于汨罗市城南45公里的弼时镇唐家桥新屋里。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故居系砖木结构,为三进三间两偏屋,九个坍池,占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7间,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三合土地面。属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它坐东朝西,青砖落地,飞檐峭壁,背依山丘,门临池塘,院内古树参天,四周竹木林立,中堂门额下“望重龙门”、“光照壁水”两块御匾,昭示着这书香门第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大门上方挂有-1980年手书的“任弼时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前进两端为马头山墙,北、西、南三面砌有土坯围墙。围墙内,大门前有一圆池,水面约一亩。屋后有30亩山林,林中有任弼时母亲坟墓。

前进堂屋陈列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两边墙壁挂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笔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进中厅悬有赵朴初手书“浩气长存”巨匾。三进正厅设纪念室,挂有任弼时遗像,并陈列有任弼时逝世时机关、团体、学校敬献的花圈。北屋是任弼时家的住房,在任弼时父母的卧室里,陈列有床铺、书桌、大柜、茶桌、纺车、镜盆。在任弼时童年的卧室里,陈列有他用过的书桌、椅子和床铺。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卧室陈列有床铺、大柜、茶桌。火房、厨房、餐厅都陈列有各种炊具、用具。

南面堂屋于1988年拆除并改建为四间陈列室。其陈列室分6个部分:忧国忧民探求中国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领导革命青年运动;西征北上夺取长征胜利;坚持抗战宣传党的正确路线;竭尽心力参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骆驼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任弼时故居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正式批准对外开放;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共保存文物146件。

地址:岳阳市汨罗市城南45公里的弼时镇唐家桥

等级:AAAA

电话:0730-5752021

门票:凭身份证进入免费

交通

交通

任弼时故居位于汩罗市弼时镇弼时村新屋里,距省会长沙仅30公里,距岳阳不到100公里。

从岳阳市区有直接到达弼时镇的中巴。或者从岳阳乘坐到达汨罗市的班车,转乘汨罗到弼时镇的班车。

美食·住宿·购物

镇上住宿条件条件一般。卫生状况不是很好。建议参观完毕后回汨罗市区住宿。有多种档次宾馆可供选择。

任弼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任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国共合作破裂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陈宝箴、陈三立故居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又称陈家大屋,亦称凤竹堂,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老屋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二重,中开大天井。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义宁镇竹塅村,又称陈家大屋,亦称凤竹堂,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陈家大屋由新旧两栋连成一体,老屋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二重,中开大天井。新屋建于光绪年间,为陈宝箴中举后所建。屋前竖立着一堆旗杆石和一对旗石墩,旗杆石为陈宝箴中举后所竖,旗石墩为陈三立中进士时所竖。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华岗故居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华岗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游庙下乡庙下村村前的村庄叫靖岭寺,村尾的村庄叫村上殿,寺和殿都和寺庙有关,夹在中间的村庄因而取名庙下。抬头可望山,低头俯见水,庙下是个山水相连的村庄,西山岭和山枣坪两山合拢而成的山谷,小开、中央开(开是当地的方言即小溪的别名)、拓溪三条大小不一的小溪如川字形穿乡而过。漫山遍野的婷婷修竹一望无际、接天翠碧,绵延铺展于蓝天之下,宛如绿色的海洋,微风过处,竹梢摇曳,碧波荡漾,竹浪翻滚,满眼苍翠,如此的山清水秀也造就不少名人,华岗就是其一。

在龙游庙下乡庙下村,弯弯曲曲的弄堂里有座不起眼的旧式民居,下街49号,这里是华岗的故居,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岗,谱名华延年,又名华少峰、华西园,1903年6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庙下乡严村,为就读小学,其父亲在今庙下村购房,即现存故居。他是中共早期职业革命家、家、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

故居是华岗青少年时代生活、读书的地方。这是一幢明代建筑风格,建筑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面阔11.45米,通深24.85米,占地面积285平方米。门楼砖雕二柱一楼,有额枋、丁头拱。主厅明间两缝五架前后单步用四柱,次间山缝穿斗用五柱。用材粗大,櫍形础,下置覆盆。天井用鹅卵石铺砌。后进为楼屋,始建时设有谷仓,檐柱有櫍形础,其余各柱无柱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向应故居纪念馆

全文共 2329 字

+ 加入清单

关向应故居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关向应纪念馆位于关向应同志故居——大连市金州区向应镇关家村。始建于1986年,由当时的金县人民政府兴建。1989年7月,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002年在关向应诞辰100周年之际重建新馆,2006年进一步改扩建,2007年9月10日重新开馆。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关向应故居遗址(两间草房、农家小院)、纪念馆、广场、绿地等。纪念馆中陈列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实物,形象生动地记述了关向应同志光辉的一生。

关向应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早期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02年9月10日出生,1932年参加革命,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安,终年44岁。毛泽东同志曾为他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第一部分为关向应故居,是一座三间石砌低矮的茅草房,1902年9月10日关向应在此出生,这里有他少年时代亲手栽种的大槐树和一家世代传用的老石磨。西屋土坑上放一小坑桌,桌上放一盏油灯,是关向应同志少年生活学习住屋。东屋是关向应同志父母居室。院内东窗前为磨面的石磨。故居四周用石砌围墙,南门楼外东侧有关向应同志父亲栽的中国槐树。故居后面,是新建关向应同志革命践陈列馆,馆前树立关向应半身铜像。关向应同志,原名关致祥,1902年9月18日出生在一个普通满族民农民家庭。1924年在大连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苏联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先后在中国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年中共“六大”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任共青团中央书记,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参加中共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1932年创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主席和红三军政委.1934年10月任红军第二军团副政委。1936年冬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关向应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段革命家,忠诚的革命战士,我们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的重要领导者。

第二部分为关向应纪念馆,院中有关向应半身塑像。塑像后是一排整齐的展览大厅,分三个展室十个部分,用大量实物和珍贵的照片较翔实地介绍了关向应同志革命的一生。

第三部分为录像厅,向参观人员播放“关向应的生平事迹”、“追悼会录像”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该馆录像带等。关向应故居已于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连市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2007年,两次对关向应纪念馆进行扩建。

多年来,关向应纪念馆为了实现政治工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文化工程——“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经济工程——“开发一方红土,致富一方人民”三位一体的功能,不断完善设施、丰富内容,不断提升了影响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在新馆建设中,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发展提供的新技术、新手段,积极拓展陈列内容,创新展示手段,在形式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置等各个环节加强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陈列方式,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多种表现形式和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力弘扬关向应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突出宣传了关向应同志不论在白区还是在苏区,不论在长征路上还是在抗日疆场,都表现出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坚强的党性原则,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卓越的政治工作才能,扎实的工作作风;为人光明磊落,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热爱人民,与士兵心连心;意志坚定,顽强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在管理上,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选配和建设工作队伍,加强了思想、作风和业务培训,逐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纪念馆规范运行、优质服务。

关向应纪念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为青少年参观学习开辟“绿色通道”。每年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关向应同志诞辰、逝世纪念日,都举行以弘扬向应精神为主题的仪式或活动。每年“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和全民国防教育日,积极为各类群体到此开展活动提供优惠和服务。很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入学、入队、入团、入党或成人宣誓仪式也都到这里举行。每年都有数万计的各界人员到此参观学习,目前已累计接待参观、旅游者100多万人次。他们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互联网等,向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廖汉生、程子华、-等先后多次到纪念馆参观指导。

关向应纪念馆于198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7月被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4月被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4月被省政府重新命名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还先后成为沈阳军区综合训练基地,空军通信士官学校等部队、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纳入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关向应(1902~1946),原名关治祥,满族人,姓瓜尔佳氏,1902年9月10日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关家屯。1912年关向应在屯里念私塾,一年以后进入亮甲店普通学堂。1918年春天,关向应考进了普兰店公学堂,由于离家太远,只好在学校寄宿。每逢礼拜天,别的学生都回家了,而他却自己留下来抄书和课本,先后抄写了《秋水轩》、《雪鸿轩》两本“尺牍”。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蔡希陶故居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蔡希陶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蔡希陶故居位于东阳市虎鹿镇,年代为民国。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虎鹿镇:虎鹿镇位于东阳市东北部,因境内虎峰与鹿峰两峰隔溪相峙而得名。全镇所辖三个管理区,47个行政村,总人口30684人,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东嵊公路和正在筹建的甬金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在镇内蔡宅村还设有一个互通口,交通便捷。境内有全市第一高峰东白山,海拨1195米,还有东阳市第三大水库东方红水库,山青水秀,林木茂密,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虎鹿镇历来是一个农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冯子材故居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冯子材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的故居位于钦州城北,坐北向南。建于1875年,坐落于三座山丘之上,周围有墙垣,院内有碑林,字迹清秀,笔势劲遒,整个居所古意盎然,沧桑古朴,别具一格。

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在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是冯子材退居时住所。冯宫保第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包括三个状如伏虎的小山丘,当地群众称为“卧虎地”。四周环以高墙,围墙内有主建筑三进,每进分为三大间,每大间又分为3小间,共9间,27小间,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排九”建筑模式。建造时用料讲究,室内梁、柱、门窗、匾联多为珍贵的格木制成。浮雕工精,壁画色艳,造型端庄,朴实严谨。

故居总占地面积15.22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间,均为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还有宗庙、塔、宇、马厩、鱼塘、水井、花园、果园等附属建筑,外筑围墙,规模宏大,院内东头新建有碑林,字迹精湛清秀,笔势劲遒,自成一景。故居范围包括三山一水一田,有六角亭、三婆初、珍赏楼、书房、虎鞭塔、菜园等,系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筑群,具有简朴典雅的艺术特色。

故居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占地面积64350平方米,是冯子材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居所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个小山丘,周围有墙坦。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面通宽40.5米,通进深45米。主体建筑面阔3间,合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硬山顶,灰沙筒瓦盖。

交通

市区可搭乘6路公交车到达。

开放时间:8:30~18:30

广西钦州市

冯子材(1818.7.29~1903.9.18)晚清抗法名将。字南干,号萃亭,汉族,广西钦州人。咸丰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同治间累擢广西提督,中法战起,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卒谥勇毅。早年镇压太平军1818年…… 冯子材详细信息++刘冯故居三宣堂(刘永福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李家俊故居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李家俊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俊旧居位于万源市旧院镇固军乡厚坪村南400米处,三合院布局,当年李家俊与战友在这里多次密谋完成了固军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建筑照1926年李家俊设计结构复修,占地932平方米,房屋为一楼一底,平顶屋面,面阔五间共24.5米,进深四间共18米,通高6.5米,底层高3.2米,当心门楣悬挂“李家俊烈士故居”黑漆镏金木匾。故居内有李家俊烈士的、全身塑像及修复简记和李家俊生平事迹陈列室,房屋各间内还陈列有原有部分家具。1987年时任国务委员兼-长张爱萍题写了“李家俊故居”馆名。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李家俊(1902-1931),固军坝人。家富裕,幼聪慧,喜爱读书,思想活跃。1919年就读于绥定联合中学。“五四”运动后,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同万源旅外学生一道创办《萼山钟》报,倡导改革,抨击时弊,被校方以“言论激烈,违章肇事”为由开除。1922年秋,赴上海考入同济医学院学习。1923年春,他认为读书和学医都不能救国,遂停学离校,先后在上海、北京、山东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张廷谔故居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张廷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廷谔于1934年和1945年两次任天津市长时居住于此,旧居始建于民国年间,位于河北区民主道35号,属意租界,总面积540平方米。该楼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带半地下室,前后坡顶,设老虎窗,门厅朝南,上筑阳台,表层与墙隅均仿砌基石筑法。

一楼为会客厅,二楼为居室、卫生间等,为意式风格,保存良好。拟采取申报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挂说明牌等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在展示意式风格时将其列入,作为一个景点供游览、参观。

张廷谔旧居始建于民国年间,位于河北区民主道35号,原来是段祺瑞名下的,1917年北洋政府发生府院之争时,段被黎元洪免职后来津住在此处。张廷谔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以家族堂号益顺堂的名义将此宅购下,他与家眷住在主楼。该楼为为意式风格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带后楼和地下室,占地两亩,规模较大,地上房屋计三十余间。前后坡顶,设老虎窗,门厅朝南,上筑阳台,表层与墙隅均仿砌基石筑法,一楼为会客厅,二楼为居室、卫生间等,总面积540平方米。原来院里有个车马房,是段祺瑞留下来的,当时张已拥有汽车,便修起汽车房。该房周围方砖墁地,种有丁香、枣、龙爪槐等树木,还设秋千架,两旁有很多鱼缸养着鱼。天津解放后,民主道上的张廷谔旧居由部队使用,曾用作家招待所、幼儿园,至今仍作为办公用房,旧貌基本得以保留。

张廷谔(1890—1973)字直卿,直隶丰润人,家贫。早年毕业于遵化学堂,后赴日本,投考大阪一家工科学校未果。1911年考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毕业后在大沽造船所任机械师。张虽官微言轻,但非常机灵乖巧,口才很好且交际能力强,擅与上层作忘年之交,常穿梭于政界人物之间。他很快便在天津内河轮船局任总稽查,1917年升任局长,后任北京电报局总办、直鲁电政监督等职。他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