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智勇故居汇总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智勇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1797

文章

1000

李炳辉故居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李炳辉,字祖德,别号路得士,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1908年,赴广州读书,曾远渡重洋,到达大霹雳埠(今马来西亚)入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后在革命党人肖锦兰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他到处宣传革命,不少华侨在他的鼓动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11年1月(宣统3年),李炳辉得知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即与其它革命志士一起取道香港回国。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李炳辉随黄兴率领的“先锋队”(敢死队)攻进两广督署衙门,与清军激战一夜,英勇顽强,冲锋在前,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和其它革命军人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岁。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潘达微通过广仁善堂收殓烈士遗体72具,营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李炳辉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现今,李炳辉故居对于宣传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沈耀初墓、故居、美术馆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沈耀初墓、故居美术馆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沈耀初墓、故居、美术馆年代为近现代,位于深桥镇仕江村、南诏镇澹园社区、馆中路1号,类别为古(墓)建筑。

2016年6月28日,沈耀初墓、故居、美术馆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整座墓、故居、馆

仕江村:仕江村位于深桥镇东南侧,漳诏高速公路旁,与岸屿村、老城区接壤。全村总人口约2800人,其中劳动力资源约1600人,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蔬菜为主,部分农民兼营商业销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杨惟义故居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杨惟义故居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惟义故居位于上饶县,时代为1897年。

杨惟义故居被公布为江西文物保护单位。

杨惟义(1897.4.16-1972.2.21),昆虫学家。江西上饶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西农学院教授、院长。曾在中、法、德等国的博物院专门研究半翅目昆虫的分类和昆虫区系分布在昆虫分类方面,发现了60余个新种和新属,对中国半翅目昆虫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倡的“三耕治螟”法,红花田留种改革措施,粮食仓库害虫防治法等,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姚莹故居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姚莹故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姚莹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寺巷内。故居旧时面积广阔,有厅、堂、轩、楼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红绿梅、红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点缀其间。前轩有联曰:“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故居东抵大宁寺、南至善庆庵、西齐寺巷、北抵北大街。现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东西厢房,中间夹一院落,四周环廊,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布局规整。

故居结构为木构架抬梁建筑。撑拱承檐,槅扇门窗,雕花装饰。两坡屋面、青灰小瓦,砖铺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风格。

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师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侵华,进犯台湾。姚莹奉特旨任台湾道,加按察使衔,与总兵达洪阿协力防守,三挫英军。毁英船,俘英军百数十人,缴获炮械无数,收复失地。清廷闻捷,传旨奖赏,诏赐姚莹为云骑都尉,进阶二品。敌酋愤台湾之耻,构词诬陷,谓其“镇道冒功,妄杀遭风难夷”。主和大臣及闽督亦忌其功,交章-,将镇道二公逮系入狱。道光虽屈于英寇淫威,但亦知其冤,不数日,将姚莹以同知知州发四川。其间他跋冰山,穿雪谷,步行数千里两入西藏,平息两呼图克图之争。咸丰继位,诏命为广西按察使。同治三年(1853)卒于湖南。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溟文集》、《奏稿》、《后湘诗集》、《东槎纪略》、《寸阴丛录》、《姚氏先德传》、《遗稿》、《中复堂全集》传世。

1985年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姚莹故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故居墙基外,东3.5米,南3.7米,西10米,北2.3米。中复堂东临寺巷,西2米,南、北各3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至米厂宿舍楼东山墙21米,北20米,西、南面同保护范围。中复堂东临寺巷,西5米,南、北各10米。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姚鼐侄孙,清代官员、文学家。姚莹于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先后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道光二十(1840)至二十二年,姚莹与台湾总兵达洪阿合作,率领台湾军民先后五次击退英舰进犯,炮毁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汤贻汾故居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汤贻汾故居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汤贻汾故居位于常州市和平南路97号。汤贻汾故居在青果巷东口北侧,此为汤氏旧宅,坐北朝南,南临青果巷,东邻阳湖县城隍庙,西、北以庙巷为界。占地近1.28亩。今存平屋2进,均为清代硬山造砖木结构建筑。

大门存砖雕门一座,后进堂屋即可对堂,尚遗存"可对堂"匾额一方,传为明末清初爱国将领史可法手书。另存有汤贻汾所撰《忠孝祠记》长条形石碑2方。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祥瑞故居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李祥瑞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祥瑞故居位于娄烦县娄烦镇娄家庄村李茂村院,建筑面积75平方米。

李祥瑞(1915-1949),字致和,又名善清,别名更生。山西娄烦人。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9年任石楼县牺盟会特派员和县 “精建会”主任。1946年任国民师范学校“同志会校分会”主任特派员,后任政训室主任。1948年8月后参加赵宗复领导的搜集阎军军事情报活动。1949年2月被阎军逮捕,3月10日壮烈牺牲。故居是李祥瑞到太原上学前生活成长的地方。年久失修,部分屋顶已坍塌。

娄家庄村:娄家庄村隶娄烦县娄烦镇,辖大圪垛,白道坡两个自然村,东临姚罗,南靠白道,北依县城,向西与大夫庄接壤,距县城不到1华里;属城郊型型村庄。 全村现有农户368户,人口1648人,其中劳动力624人。全村土地总面积4100亩,其中耕地面积2963亩,退耕地1072亩,人均耕地1.3亩。 全年社会总产值252.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47%,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侯氏故居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侯氏故居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侯氏故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侯恂故居,为一宅三院的四合院式建筑格局,中院现为两进院,前院有大门三间,西厢房三间,后院有过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堂楼三间,东配房两间,西跨院有堂屋三间,过厅三间,三院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二是侯恂之子、清初文学家侯方域的故居,是一处四合楼院古建筑群,现有堂楼五间,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东西楼各三间,过厅五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堂楼名曰“壮悔堂”,西楼名曰“翡翠楼”又名“香君楼”,东楼名曰“雪苑社”。现侯氏故居属睢阳区博物馆管理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2000年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郭文焕烈士故居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郭文焕烈士故居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郭文焕烈士故居位于福安市城南街道南湖社区,年代为清后期,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福安市城南街道南湖社区南大路66号。建于清后期,坐西向东。为砖木结构合院式建筑,三层,通面阔11.8米,通进深24.3米,占地面积286.7平方米。整座房子由前后天井,厢房,主屋组成。主屋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明间楼层较高,中庭壁上部左右内嵌设神龛橱。主屋面阔三间,进深八柱,前天井右侧为厢房,左侧做为大门通道。神堂橱下檐板、室内窗花装饰等木构件雕刻精美。该房子是苏区革命根据地重要领导之一郭文焕烈士的故居,其后花园保存有范式人题写的纪念碑,对研究闽东革命史提供一个重要实物载体。

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墙体外延伸5米。

城南街道:城南街道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下辖:350981001002 111 官村社区 350981001006 111 南湖社区 350981001007 111 莲池社区 350981001008 111 南郊社区 350981001009 111 东风社区 350981001203 111 程家垅村 。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共平江县委旧址毛简青烈士故居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平江县旧址毛简青烈士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平江县委旧址(毛简青烈士故居)始建于公元1919年,原建筑为北方典型的四合大院组合形式,占地面积5000㎡,由于1926年大水和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现仅存后栋七间和附屋三间。在平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共平江县委旧址(毛简青烈士故居)于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旧址的保护规划立项工作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的审批通过,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红色旅游景点名录。

毛简青是我党早期的革命家,1913年留学日本,就读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后受毛泽东、何叔衡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担任湖南省委委员、平江县委书记,组织平江工农义勇军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为迷惑敌人,他把县委及总指挥部设在自己的家里,秘密联络,组织指挥了载入湖南革命史的20万农军“三月扑城”战斗。1928年,毛简青出席六大,被选为湖南代表团书记、大会主席团委员,1931年,赴湘鄂西苏区工作,负责主编《红旗日报》,次年秋牺牲于洪湖,时年41岁。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中共平江县委旧址(毛简青烈士故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东兴大道旁

乘车线路:在岳阳乘大巴至平江县再转小巴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刘髯公故居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刘髯公故居坐落在河北区建国道66号。建于民国时期,整座故居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意式建筑风格。大院总面积2330.16平方米,二层楼房共有24个房间。地下室和楼房结构一样,共有12个房间。还有一处后楼外出檐柱走廊,塔楼相连,华丽、气派。刘髯公故居曾经过了几次改造,但主体建筑的外貌基本没有遭到破坏,很多旧有材料被保存下来,至今还有些窗框和栏杆是当年的原件。刘髯公故居曾为近代天津知名报馆,该故居现由天津市木材公司使用。被列为天津市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刘髯公(1895—1938) 字仲儒,直隶(今河北)武清(今属天津市)人。回族。曾充当清新军士兵,法国驻华使馆文书,和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侦探长。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合作,创办《新天津报》,以平民化”、敢说话为标榜。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试行“评书上报”,以整版篇幅连载《三侠剑》等长篇评书小说,扩大报纸销路,行销远及东北、西北各地。此后还陆续发行了《新天津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金谷兰故居遗址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金谷兰故居遗址为高唐县文物保护单位。

金谷兰故居遗址年代为1928年,位于高唐汇鑫街道谷官屯村。

2008年5月,金谷兰故居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汇鑫街道:汇鑫位于山东省高唐县城西区,是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驻地,辖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耕地4.2万亩,已发展成为高唐县的经济中心和商务中心,先后获“聊城市生态示范乡(镇)”、“聊城市招商引资明星乡镇”、“聊城市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办事处”、“高唐县主要党务和经济工作综合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李妙森故居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而故居最特别的是,那些进口外墙上瓷砖浮雕画的印度教“象头人身”图案,至今鲜艳如新。因此,像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护,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张学瀚故居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瀚故居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学瀚故居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坐北朝南,现存二层石木结构,硬山,面宽20.4米,进深6.15米。三架木质结构,保存较完整,梁为圆梁,用料壮实,整座房屋有较明显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张学瀚(1868-1940),字百川,朝阳新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1897年秀才,1900年科试贡生。他年少好学,犹喜钻研苦练,勤习书法,成就出类拔萃。中年,已立于海州著名文人之列。“每到一处,他必考其道理,觅其史存,而后以诗颂之”。其宅为清代晚期建筑,无论在建筑工艺还是在用料方面都极其考究,因此该宅不但对研究张学瀚的生平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新县地区建筑构造的重要资料。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张学瀚故居院墙。

建设控制地带:

院墙外10米。

朝阳街道:2013区划调整:撤销朝阳镇,设立朝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行政区域面积为31.4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辖新县、朝东2个居民委员会,西庄、刘巷、韩李、张庄、尹宋、马山、沙集7个村民委员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镇位于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花果山北麓,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全镇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00亩,果园1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梁赞故居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梁赞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梁赞故居在广东省鹤山市古劳镇东便村。梁赞原名梁德荣,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5),佛山正堂街家中。是建于清代的传统广府式院落,故居分“拜师堂”、“传承堂”、“荣生堂”以及梁赞曾经居住过的寑室等,占地面积105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墙七顺一丁错缝垒砌。工艺有木雕、灰塑、彩绘等。整座建筑基本完好。

梁赞幼年和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座古式平房度过。古劳水乡的恬静柔和,塑造了他温文尔雅、洒脱悠闲的性格。

古劳镇:古劳镇位于鹤山市东北部西江下游河畔,东南沿线与鹤山市区接壤,水陆交通便利,辖内人口2。8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5万人,是全国重点桥乡之一。全镇拥有西江河岸线9公里,占鹤山市西江河岸(11公里)的82%。镇域与鹤山口岸紧接,由西江投资经济区到鹤山口岸全长8公里,三连投资经济区至口岸仅9公里,到江门口岸也只有38公里。鹤山口岸每天均有集装箱货轮及两班豪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罗芳伯故居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罗芳伯故居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罗芳伯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西南村,年代为清,属于古建筑。

2020年3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罗芳伯故居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738—1795)罗芳伯,原名芳柏,俗称罗大哥,梅县石扇西南村人。清乾隆三年二月(1738年3月),出生于耕读之家。少年时“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尝于学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遇事勤奋,乡里称之”,“成年后,由于业儒不就,又不甘老死乡曲。“乃怀壮游之志”,想出洋到东南亚去干一番事业。 清乾隆十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楚图南故居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楚图南故居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楚图南故居位于文山县开化镇上条街27号至29号,属云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云南省现存近代名人故居之一。

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两进式四合院,建筑格式为硬山顶、土木穿斗式建筑,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总占地面积为480.32平方米。

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5年6月,文山县投资180万元全面展开修缮工作。故居现收藏楚图南生前部分遗物,包括图书50余册、衣物13件及信函、照片、文化用品、生活用具40余件。并于2006年4月11日正式开放。

楚图南(1899年8月——1994年4月),原名楚方鹏,曾用啊囊、高素、高寒为笔名,云南文山人,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家、文学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楚图南自幼母亲早逝,父亲在外工作,依附亲友生活。1916年考入昆明联合中学,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的前身)史地系,其间认识了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在其影响下,楚图南开始学习马列主义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里故居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周里故居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里故居位于策源乡凉桥村,晚清建筑,土木结构。周里(1903-2000)原名周策海,曾用名周礼。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酃县凉桥支部,周里任书记。1929年起,先后任中共酃县县委书记、酃遂中心县委书记、湘粤赣特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湖南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

策源乡:炎陵县辖乡。1949年为镇定乡,1952年属第五区,1958年改策源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44公里,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0.6万。乡政府驻瓷器窑。通公路。辖上洞、良桥、下坪、荣塘、平湖、竹园、长兴、倒坑、东岭、黄草、梨树洲11个村委会。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铁合金、家具、电站、竹木建材、清水笋罐头、竹凉席、食用菌等厂。农业主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徐镜心故居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徐镜心故居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镜心故居

编号:编号4-307-3-043

时代:清

地址:烟台市龙口市黄山馆镇馆前后徐家村160号

保护内容: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历史建筑、构筑物、碑刻、古树名木及其他各类文化遗存。

保护范围:故居围墙内。

建设控制地带:故居南院墙以南7.7米(村公路中心线处)、北院墙以北16.7米(徐士江、徐士瑞、徐学修等故居北院墙处)、东院墙以东9.5米(徐士瑞故居东墙处)、西院墙以西9.4米(徐学礼、徐学修等故居西院墙处)围成的范围。

黄山馆镇:黄山馆镇位于龙口市西南部,龙口、招远、莱州三市交界,北临渤海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域面积40.48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人口1.7万人。黄山馆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古代有名的驿站之一,境内的海岸线长达16华里,拥有可养水面6000多亩,镇域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烟潍路、青招路、战备路三条主干线贯通,交通、通讯等设施完善。 经济发展: 近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三泉村黄湾寺北侧,由宫保第和葛氏宗祠组成。

葛云飞墓位于石板山的南麓,向南偏东五十度,用石块砌。筑围墙,石板压顶,并雕出筒板瓦。面阔五间,中部三间向内凹进,明间立碑,上刻“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正脊刻“忠荩可风”前设祭桌,石板铺地。两梢间向外凸出,与明、次间前室的前沿齐,封以栏板。望柱高2.65米,柱头雕狮子。墓顶堆土,宽7.65米,深7.7米。远处丛山迭起,近处果树葱郁,环境肃穆幽静。

葛云飞故居位于萧山区进化镇山头埠村,由宫保第和葛氏宗祠组成。宫保第,建于清代,是葛云飞的诞生之地,现存建筑为面宽五间带两间厢房的二层楼屋。葛氏宗祠,建于清中晚期,是葛云飞的读书地,由门厅、正厅和厢楼组成。

葛云飞故居宫保第和葛氏宗祠是民族英雄葛云飞出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地方,是缅怀先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两处建筑均建于清代,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和宗祠建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又字凌台、雨田,山阴天乐乡(今属萧山)山头埠村人。其祖辈为南宋抗金将领张浚,后改姓葛。生于行伍之家,父永升,明长淮卫千总。自幼承受其父武艺,7岁进私塾,文武皆习,敬佩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铭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遗训。嘉庆十九年(1814)应试,补本学武生。二十四年中武举。道光三年(1823)中武进士,署营守备,后又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王良故居

全文共 2495 字

+ 加入清单

王良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良(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字傅良,又名化陔,重庆綦江县永城乡人。生于1905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五日)。王良幼读私塾,继入綦江高等小学堂。1917年,考入重庆英华中学。1924年秋,考入上海持志大学。192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他先学步科,后学骑科,成绩优异。他一面学军事,一面细心研究政治,逐渐明白中国革命的道理和方向。1927年初,王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随黄埔军校骑科迁并武汉军校,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事教导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同年8月初,教导团撤离武汉,前往南昌参加起义,船至九江被张发奎包围,辗转数日,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地区,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1927年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王良首先任红四军31团1营1连连长。不久,他就率部参加了保卫井冈山的黄洋界战斗,当时由于红军主力出山作战,黄洋界保卫战,是以红军两个连对敌军一个师的悬殊兵力的不对称的战斗。8月30日清晨,敌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王良和-表朱良才率领战士利用有利地形,相继打退了敌人的4次冲锋,使敌人在我阵地前横尸遍野。红1-士的士气更加高涨。而敌人则军心动摇,当夜逃回了酃县。战后,毛泽东对黄洋界保卫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28年4月,朱德率队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王良任连长。同年8月下旬,国民党遣湘军吴尚部和赣军王均部以4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向井冈山根据地进犯,王良奉命率红一连坚守黄洋界哨口阵地,连续击退敌军3次冲锋,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1月,已升任红四军第一纵队支队长的王良,奉命率部转战赣南,挺进闽西,先后参加了伏击大柏地、解放汀州、三克龙岩、攻克上杭等战斗。在闽西分兵游击期间,红一支队深入上杭、永定一带,帮助闽西党组织和地方群众武装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壕、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0年6月,红军在长汀整编,成立红一军团,王良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0月,第一纵队改编为第十师,王良任十师师长。11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12月下旬第一次反“围剿”开始,红十师担任对龙冈西北之敌的攻击任务。12月28日拂晓,王良率师向敌人发起进猛烈攻击,敌军凭借一条小河的有利地形,拼命顽抗。王良机智灵活地率师迂回插入敌军侧后,断其退路,然后再向敌军阵地发起猛攻。顷刻,敌阵大乱。这时王良挥师同萧克、张赤男所率的红十二师,一齐全歼敌十八师直属队和两个旅,俘敌9000余人。并在溃散的敌群中,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首战的胜利。王良受到毛泽东、朱德的特别奖励,把缴获张辉瓒的一块怀表送给了王良。他激动地表示:“我要带着它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1931年春,毛泽东赋词盛赞反第一次大围剿取得的胜利,《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宵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1年,在粉碎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中,王良率师参加富田大会战,歼敌王金钰一个师。接着和兄弟部队一起挥师东进,从赣江边直捣武夷山下的建宁城。横扫700里,打了5个胜仗,消灭敌郭宗华等4个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不久,反击蒋介石第三次“围剿”的战斗开始,王良挥师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先后在永丰县的莲塘、兴国县的良村、宁都县的黄陂,击溃蒋军上官支相、郝梦龄、毛炳文3个师。1931年10月部队进行整编。王良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1月,王良奉令折回石城县,攻打县境内的反动堡垒——红石寨。1932年新年的第一天拂晓。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吓,开始攻寨战斗。王良亲临阵地指挥,经过3个多小时的战斗,拔掉了这个顽固椐点,俘敌1300多人,缴获长短枪1330余支,寨主赖德丰被活捉。

1932年3月中央军委任命王良为红四军军长。罗瑞卿为政治委员。接着,一、五军团改称东路军,向闽西出击,红四军为东征主力部队。4月10日拂晓,王良挥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取拷塘、龙门,收复闽西重镇龙石城,赓即长驱直入,进逼漳州城外之要隘天宝山下。4月19日,拂晓,向天宝山之敌发起总攻,在红军的左右夹击下,天宝山守敌全线崩溃。下午3时,红四军攻下天宝镇。20日,红四军同兄弟部队攻取了漳州城。这次战役,消灭了福建省国民党军张贞第四十九师主力4个团、俘敌1600余人,缴获-炮2300余件,飞机两架。接着,红四军又乘胜追击,解放了石码以东大片土地,威逼厦门。5月1日,以外国军舰为掩护的国民党军队,企图从东江桥登陆-,王良率部予以迎头痛击,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不久,王良奉令率部返回赣南根据地。6月13日,部队达闽赣南根据地。6月13日,遇到顽匪阻击,王良得悉后,亲往观察敌情,不幸遭顽匪暗枪射击,中弹牺牲。

据村中幸存的几位老人回忆,福建武平县上湖村于1930年建立区苏维埃政府,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男子参加了红军,主要在闽赣边界活动。1932年,村里的邓荣文等人随红军建军初期著名将领王良军长东征漳州,6月红四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王良军长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当地民团蓝启观手下伏击身亡时,他们还参与“0”战,和警卫班的战士18人,在大禾溪边挖一地道,准备使用“棺材炮”轰炸蓝启观的宅院,后上级领导发电令他们克制,炸宅院一角以示惩戒。把王良军长遗体送回江西永隆乡后,负责殿后的红军几百人,被国民党中央军以及钟少奎、蓝启观部四面包围,激战一天一夜,无几人突围成功,侥幸生还的上湖村籍红军从此和部队失散。

王良军长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27岁。临终前,他把那块怀表留给了罗瑞卿。罗瑞卿完成了王良的遗愿,把这块怀表带着,直到全国胜利。

目前,綦江王良故居正在修复。位于綦江区永城镇的王良故居保护和开发问题,已被綦江区提上日程,并已着手开始实施。

地址:綦江区永城镇;

电话:48489098。

信息来源:磴口县旅游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黄朝甲故居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黄朝甲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朝甲为清光绪钦点御前侍卫(1848—1889),字焕荣,号东垣,铜鼓夏塘村人。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兴,其父建溪创办铜鼓营团练,配合清军进行镇压,立下汗马功劳,诰封昭武都尉。昆仲之间,朝甲最幼,甚得宠爱,取名“朝甲”,望其年长朝觐天子,鼎甲及第。其家专辟练武场地,朝甲少年时代,得父教练骑射,使用兵器技艺,课读《孙子兵法》,培养具有文韬武略才能。

朝甲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寡言慎行,气度恢宏。年方16,赴义宁州(州治设令修水县城)考中同治四年(1865)武科庠生;25岁,去南昌府参加同治十二年(1873)武科乡试,录取中式第六名举人;37岁晋京会试,荣选光绪三年(1877)武科中试第32名进士,殿试名列3甲。

朝甲殿试舞剑,精神过度紧张,锐剑脱手飞出,快将坠地瞬间,竟然情急智生,迅跃踢起回握演试。光绪皇帝看出破绽,笑问“卿家此何招数?”朝甲神色自若,从容收剑威武跪禀:“祖传秘技,飞燕掠波!”圣上见其英俊机敏,深为赏识,钦点进士及第,授职蓝翎御前侍卫加一级。清光绪三年丁丑年间赐予牌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