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智勇故居(合集20篇)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智勇故居,供大家参考!

浏览

1799

文章

1000

王全珍故居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王全珍故居为新罗区文物保护单位。

王全珍故居位于新罗区红坊镇联合村和合西路56号,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为单厅二厢房两侧间土木结构平房建筑,抬梁式单檐歇顶,通高5米,后厅有左右厢房,天井设左右侧厅,大门前有一块土坪。1906年,王全珍出生于此,1928年8月参加了太平里秋收暴-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部长、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2017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坊镇:红坊镇四面环山,地形狭长,位于新罗区西南部,东邻东肖,北接龙门,东北与西陂毗邻,西南与南面均与永定接壤,距漳龙高速公路公路仅8公里,福三线龙梅鈇路由此至南贯穿全境,境内红炭山组团和红坊集镇组团是龙岩市规划区内中心城市外围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罗区西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全镇总面积92.27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19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764户,总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路易·艾黎故居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路易·艾黎故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愚园路1315弄4号是伟大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1932年到1938年间在上海的寓所。这是一幢砖木水泥结构的三层西式楼房,室外有扶梯可直上二楼居室。路易·艾黎居住期间,底楼前为会客室和歺厅,后为厨房等辅助用房,当中还有一间工作室,内置一台车床和一些工具,底楼沿弄堂有汽车库,房前有小花园。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在上海时,他任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督察长。民国23年,他参加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共建立联系。由于他是任职租界工部局的洋人,住处幽静,因此,中共组织借此处开展秘密工作比较安全。他的愚园路寓所成为中共地下党的碰头地点和避难所。宋庆龄还借他的寓所三楼,架设秘密电台与江西苏区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193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宋庆龄等在艾黎寓所得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当时共同为红军的胜利举杯祝贺。他还和史沫莱特,刘鼎等多方设法为红军购买医疗器戒和药品。与当时上海文化界左翼人士鲁迅,矛盾,丁玲,胡愈之等也有接触。

上海市有关部门照原样保存了路易•艾黎的故居。1992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愚园路1315弄4号路易·艾黎故居列为名人故居、纪念地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2014年列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路易·艾黎(1897—1987) 新西兰人。民国16年(1927)4月,只身来到上海。民国26年(1937)冬与-等奔走筹办“工合”,生产支援抗日的军需、民用产品。民国28年(1939)3月,他与英国朋友乔治·何克一起来凤县,在双石铺成立了“工合事务所”。在柏家坪后的山根下打了两孔窑洞住宿,领导开展工合运动。民国29年(1940)在柏家坪创办了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为新西兰知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称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知名著作有《在德国公寓》、《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等,被誉为新西兰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想要了解这位作家的一生,就需要去她的故居看一看。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坐落于惠灵顿的郊区,已被新西兰列为国家历史遗迹,这个漂亮的房子由曼斯菲尔德的父亲于1887年开始建造,她还曾在自己的多部小说中提到这座优雅的房子。游客可在房子内看到曼斯菲尔德的肖像画和油画,参观她的娃娃屋、书房、厨房、客厅、卧室灯,了解她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在房屋的外面还有一个小花园,花园内草木茂盛,鲜花怒放,种植的是1880年至1900年这一时期的花儿和植物。除此之外,这个具有文学气息的故居还成为广受欢迎的婚礼举办地、生日派对举办地和举办图书发行会之地。

为了方便游客参观,还会有日语、汉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翻译者陪同参观。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10:00至16:00,周一、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闭馆。

Katherine Mansfield Birthplace

必去理由:新西兰最具影响力作家的故居

景点所在大洲: 大洋洲【Ocean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新西兰[New Zealand]

景点所在省、州:惠灵顿大区 [Wellington Region]

景点所在城市:惠灵顿 [Wellingt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三泉村黄湾寺北侧,由宫保第和葛氏宗祠组成。

葛云飞墓位于石板山的南麓,向南偏东五十度,用石块砌。筑围墙,石板压顶,并雕出筒板瓦。面阔五间,中部三间向内凹进,明间立碑,上刻“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正脊刻“忠荩可风”前设祭桌,石板铺地。两梢间向外凸出,与明、次间前室的前沿齐,封以栏板。望柱高2.65米,柱头雕狮子。墓顶堆土,宽7.65米,深7.7米。远处丛山迭起,近处果树葱郁,环境肃穆幽静。

葛云飞故居位于萧山区进化镇山头埠村,由宫保第和葛氏宗祠组成。宫保第,建于清代,是葛云飞的诞生之地,现存建筑为面宽五间带两间厢房的二层楼屋。葛氏宗祠,建于清中晚期,是葛云飞的读书地,由门厅、正厅和厢楼组成。

葛云飞故居宫保第和葛氏宗祠是民族英雄葛云飞出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地方,是缅怀先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两处建筑均建于清代,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和宗祠建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又字凌台、雨田,山阴天乐乡(今属萧山)山头埠村人。其祖辈为南宋抗金将领张浚,后改姓葛。生于行伍之家,父永升,明长淮卫千总。自幼承受其父武艺,7岁进私塾,文武皆习,敬佩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铭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遗训。嘉庆十九年(1814)应试,补本学武生。二十四年中武举。道光三年(1823)中武进士,署营守备,后又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方声洞故居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方声洞故居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方声洞故居位于北大路内九彩巷16号。

故居原是两座相连大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大门原悬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朝元”牌匾。门头房和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的院落,尚保存原貌。花厅、鱼池和第二进院落都已改建。现仅存第一进。

方声洞(1886~1911年),字子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陆军学校读书。翌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不久,返回福州,创办书报阅览所,宣传革命思想。翌年,再次赴日,进千叶医专学校,志在研究化学,制造炸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上海宋庆龄故居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庆龄故居

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有700平方米,主楼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假三层楼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地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清净。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1949年宋庆龄就是在这里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参加开国大典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参与制定国家各项大政方针。她经常在故居举行各种国务活动,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促进中外交往维护世界和平。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和对外宣传刊物也是在这里酝酿、筹划的。她也曾在故居内会见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毅等。

1963年开始,宋庆龄就搬到北京,上海的这边故居只有每年过年过节才会回来居住。1978年12月31日,宋庆龄回这里过春节,至2月底返京,居住了3个月,这是她最后一次回上海。宋庆龄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去世,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对外开放,供后人瞻仰,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址: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

电话:021-64376268

交通44、48、72、113、126、138、506、548、911、920、923、926、945、946路、旅游7号线。

用时参考:1小时

门票:20元人民币

开放时间:09:00~16:30

宋庆龄(1893~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近代女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祖籍昌洒镇古路园村。1893年1月27日出生上海。早年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1908年,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的卫理公会威斯理安女子大学留学。191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她作为孙中山的秘书,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与孙中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严济慈故居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严济慈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严济慈故居位于东阳市横店镇,年代为民国。

作为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世人印象中的严济慈理性、睿智。鲜为人知的是,生活中的他至情至性。在他的故乡横店镇下湖严小区,还保留着两幢故居,一幢是祖居也即出生之地,一幢是他和妻子张宗英为母亲建造的康养居所。后者在下湖严被称为当时全村最美的房子。

1901年1月23日,严济慈出生在下湖严一幢三合院内。这幢小小的九间头三合院由严济慈的曾祖父所建,西南朝向,占地206平方米。曾祖父于清朝同治年间在横店后岑山开了一家中药铺“惠元堂”,因医德医术受人称道,前来买药就诊的人不少,家境日渐殷实,遂在家乡造了此院。

小小的三合院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式架构,粉墙黛瓦,木雕精致。院墙上绘水墨画,中间一幅内容为教育儿孙读书,边上两幅题字“人生意气自当平,打死鸭儿起骂争”,劝解人们不可意气相争。另有4幅写意小品,分别为“春馆栽丹牡,夏池放绿荷,秋园开白菊,冬岭发红梅”,画风淡雅,寓意高洁。

1935年,祖居因人口增多而拥挤,为使劳苦大半辈子的母亲住得宽敞些,严济慈把攒下的稿费和工资寄回东阳,让胞弟严济火负责建造一幢四合院。

四合院为东阳传统民居“十三间头”,前后两进,二楼四面连通,为典型的“走马楼”。正门上方石刻“客星照耀”四字,取意严家远祖严子陵与光武帝同榻而眠时,把脚随性地架在光武帝的肚子上,被太史上奏“客星犯帝座甚急”的典故。在乡人眼里,此四字更多是以非常之星寓非常之才。走进院内,清风明月,书香满楼,无论是左右边门门楣所书的“枕史”“葄经”,还是格扇门上雕刻的“礼、乐、射、御、书、数”格心、“文经武纬”花板,都说明了严济慈对家族重视教育的殷殷厚望。

祖居和故居之间有一棵高挺的柏树,这是1996年严济慈落叶归根时种下的。从1950年至1996年,严济慈共回过故乡10次。1958年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28年未曾归乡。1982年,他写信给东阳县领导和母校东阳中学,言及对故乡“梦魂萦绕”。2011年,严济慈故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次年,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严济慈星”,以纪念这位现代物理学巨擘。但是,一如那些深情唯美的法兰西情书不再被人记起,这处居于东阳乡间的传统民居,也已陷入沉寂,并在努力抵抗着时光的侵蚀。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横店镇:横店街道位于浙江省中部,辖67个行政村,41个居委会,8.6万人口,2001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农(居)民人均收入7820元,是我省重要的高科技工业城,被誉为“中国磁都”和“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城闻名遐迩,建有10多个风格迥异的影视旅游基地,以尊重史实的严肃态度和真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的手法再现了中国列代朝野,世间万象的丰富人文景观,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田汉故居

全文共 1243 字

+ 加入清单

田汉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田汉故居位于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大屋组(原名茅坪)。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田汉自五四运动起,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后,与郭沫若等人共同组织创造社。后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主编《南国月刊》,并参加话剧创作与演出实践。1930年前后参加民权保障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并任执行委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剧联”党团书记,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写了大量作品,以鲜明的革命立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并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演出,其“文化抗日”的影响在中国抗战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投身爱国-,并创作了大量的戏曲、电影剧本,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

田汉的创作以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革命热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著称,他的作品多达一百多部。戏曲作品有《土桥之战》、《新雁门关》、《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专》、《岳飞》、《金钵记》、《情探》、《双忠记》、《武松》、《武则天》、《琵琶行》、《白蛇传》、《金鳞记》(与安娥合作)、《西厢记》、《谢瑶环》等,解放后的话剧作品主要有《关汉卿》、《文成公主》等。田汉毕生从事文化艺术事业,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以及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传唱全国,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文革”中被破孩致死。

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为典型的长沙清末两进式普通民居建筑风格。该建筑为土木结构,两面坡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墙体为土砖,外墙刷白灰,三合土地面。故居共有大小房间18间,正堂两楹,两旁为杂屋,屋前临塘。2005年8月重新修复,内设田汉生前物品陈列。

田汉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地址: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

乘车线路:在长沙星沙汽车站乘坐果园镇的城乡巴士即可到达

田汉社区:田汉村是我国现代戏曲奠基人,《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的出生地。位于长沙县果园镇,地处长沙县北部偏东,距离长沙县城仅25分钟车程,距市区仅35分钟车程,距黄花机场仅15分钟车程。优越的地理优势给田汉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机遇。全村耕地面积为3358亩,,全村人口共计3365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田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田汉村社会稳定,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郑智勇墓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郑智勇墓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智勇墓位于潮安区凤塘镇林兜村,年代为1937,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20年4月16日,郑智勇墓被公布为第四批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凤塘镇:凤塘镇,位于潮州市西郊,毗邻揭阳市,是连接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金三角”。总面积42平方公里,有耕地26941多亩,全镇辖3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8万人。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6亿元,比增11.5%,工业产值11.56亿元,比增12%,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1.2亿元,比增13.26%,直接出口1350万美元,比增32.4%,农村人平均年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袁崇焕故居遗址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袁崇焕故居遗址为平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袁崇焕故居遗址

级别:县级

时代:明

地址:丹竹镇白马圩大码头顶

白马圩何益清屋两间铺面与大队石粉厂一间铺面(三间连在一起)宽15米,长46米共690平方米为保护范围,宽35米,长66米为控制地带。白马圩何益清屋两间铺面与大队石粉厂一间铺面(三间连在一起)宽35米,长66米为控制地带。

1989.7.20

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9]136号)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别称袁督师,明朝末年名将。袁崇焕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有效抗击了清兵,因魏忠贤而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除去魏忠贤,袁崇焕也得以重用。然而,袁崇焕在与皇太极一战中,却被诬陷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判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曾著有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季步高烈士故居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季步高烈士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烈士季步高1906年出生于安仁镇季山头村,1925年赴广东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曾任广州市委书记。1928年7月在香港被捕,同年冬就义于广州。其故居座落在安仁镇季山头村中心,1981年7月,季步高烈士故居被列入龙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龙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季山头村以季步高烈士故居为核心,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在其周边辐射建设了季步高烈士石像、先烈亭、观光鱼塘、观光林、文化长廊、文化礼堂等,季步高烈士故居的参观价值进一步得到强化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季步高故居瞻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季山头村:季山头村简介 龙泉市安仁镇季山头村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天平山山脚,距县城39公里,距安仁镇12公里,海拔高度600米。全村有六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8户,总人口468人,全村地域面积3.6平方公里的,山林面积2696亩、耕地面积379亩。九百多年前,季姓小九公经林洋、翻越美丽的天平山,来到了天平山脚现如今的季山头村。这里宜人的气候、适宜开山种地的先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朱智故居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朱智故居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智故居位于元宝路1号,胡雪岩隔壁邻居。现在在社区办公区域之内。

朱智曾经是个当官的杭州人,因为钱塘江石塘坍塌及六和塔年久失修危在旦夕,提出“自愿分年措资,独力修建”而被清朝光绪帝发匾一块“功资筑捍”予以奖励。

保护范围:东至金钗袋巷西侧道路红线,南至元宝街南界,西至牛羊司巷东界(接胡雪岩故居保护范围),北至望江路南侧道路红线,总面积为672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护范围东侧约45—80米,南至胡雪岩故居南侧建设控制地带,西至保护范围(接胡雪岩故居建设控制地带),北至望江路道路红线,总面积为8052平方米。

紫阳街道:紫阳街道面积4.49平方千米,人口7.49万人。代码330102009,居委会驻白马庙巷17号,邮编310002。辖10个社区。十五奎巷社区:面积0.2平方千米,人口6531人,代码~051,居委会驻十五奎巷38幢南侧,邮编310002。北落-社区:面积0.18平方千米,人口1970人,代码~052,居委会驻南星公寓13-2-201,邮编3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徐泽长故居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徐泽长故居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徐泽长故居位于马山县永州镇州圩街上,时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1年,徐泽长故居被公布为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徐泽长化名黎达(1904~1938.8),壮族,那马县州圩街人。少年时代在果德县都阳乡(今属平果县)舅父黄永棋(后来任果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家生活,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5年就读于广西省立九中(武鸣)。在校期间,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混战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非常愤慨,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27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志航故居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高志航故居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志航故居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通化市东昌区龙泉路40号

现代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管理单位:通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高志航故居遗址,位于通化市龙泉路40号。该楼为二层砖瓦结构楼房,中式建筑,战地200余平方米,始建于1941年,最后落成于1945年。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高志航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大女儿一直在此居住、生活。1996年7月由通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志航(1907年5月14日—1937年11月21日) ,中国空军王牌飞行员。原名高铭久,字子恒,辽宁省通化县(今属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人。1920年投笔从戎,考入东北陆军军官教育班,后到法国学习两年飞机驾驶,回国后在空军任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著名的空军抗日英雄、民族英雄,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高志航是30年代中国空军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曹禺故居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曹禺故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曹禺故居纪念馆和曹禺剧院充分展示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的独特艺术魅力、全面解读曹禺艺术思想形成过程的绝佳平台,是天津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宣传天津文化的重要窗口。

纪念馆和剧院位于河北区民主道意式风情区内,建筑面积4613平方米、占地2400平方米,是2010年天津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首批推出的40个重点文化项目之一。按照“修旧如故”原则,进行恢复性整修、陈设后,于2010年9月24日曹禺先生百年诞辰之日正式开馆,同时曹禺剧院正式揭牌运营。

纪念馆为砖木结构的两座两层独立小洋楼,前后庭院小花园,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建筑风格。该建筑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是享誉中外的戏剧大师曹禺(万家宝)度过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万公馆”。2004年,该建筑被河北区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经典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或多或少隐含着这段经历的影子。

纪念馆前楼通过历史照片、手稿、书籍等元素的展示和文字解说,主要展示曹禺童年、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对天津的特殊情感和对戏剧事业的杰出贡献。后楼“万公馆”主要展示曹禺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的恢复性陈设。

剧院与纪念馆为一体,是纪念馆展览布陈的延续。一楼大厅设置“曹禺戏剧生涯纪念展”“曹禺戏剧史料收藏馆”“《日出》手稿陈列展”等。二楼是“纪念曹禺百年诞辰天津百位书画名家为曹禺故居纪念馆捐赠馆藏作品”陈列展和“天津百位书画名家书写曹禺百句篇言百米书法”长卷展。曹禺书屋有戏剧、诗歌、文史等书籍供阅览和交流。剧院设置雷雨厅、日出厅、原野厅三个小剧场,主要以演出曹禺经典戏剧和城市时尚先锋剧为主,旨在领悟和体验曹禺经典戏剧的魅力。

曹禺故居纪念馆、曹禺剧院已先后举办曹禺戏剧史料展、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口述史料展、全国文学博物馆主题活动、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几十个相关展览和活动,每年平均接待参观人员5万余人次。201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曹禺故居纪念馆、曹禺剧院地址:河北区民主道5-7号,周二至周日9:00-16:30免费参观,联系电话:26292717。

地址:河北区民主道5号

电话:24461985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潜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学家,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大师,其苦闷的灵魂于1996年12月13日凌晨3时55分得到涅槃,不朽业绩将永垂青史。少年苦闷露才华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在天津小白楼的一个胡同里,其92岁的祖母给他取名家宝。其父万德尊(18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和故居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靖宇将军纪念馆故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南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的驿城区古城乡的李湾村,始建于1966年秋,后在-中停工,1981年扩建后开放,建筑面积为4466平方米。

馆门朝北,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壮观,双檐斗拱,琉璃绿瓦面顶。门楣上 书:“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背面有朱德委员长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十三个遒劲的大字。

进门一条整洁的通道向南,路西是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住房。路东中间一角门,形似满月,古朴雅致。过了月门则是清洁宽敞的庭院,院中芳草盖地,奇花送香,紫竹亭亭,松柏相映。

庭院中央,杨靖宇将军的丰身石雕像面南巍然而立。下有高2.00米,厚0.80米,宽1.20米的主大理石底座。上 书“杨靖宇将军,1905——1940”字样,雕像刀法精湛,神润贯于匠心。南边是一排九间的展厅,陈列有照片、图表、油画等92件展品,较系统地介绍了杨靖宇将军的生平事迹。

雕像北边是一座常见的农家小院。门楣上悬挂一块横匾,上 书“杨靖宇将军故居”。院内有北屋四间(西三间一门,东一间另开门),两间又各有两间小房。东、西配房各三间,均为砖木结构,黄色小瓦面顶。院中西侧有一棵家槐,是杨靖宇将军幼年所栽。北屋为杨靖宇将军的诞生处和他青少年时代的住所。屋内陈放有木床两张、睡柜一对,半截柜和大立柜各一个,方桌一张,抽斗桌一张以及茶壶、脸盆等用品。这些家具都是杨靖宇青、少年时代所用过的。北屋东头的一间,陈放着简陋的桌凳,这是杨靖宇将军青年时代领导豫南农民革命经常秘密-的地方,一些重大的斗争方略就在这里产生。东西配房为展室,内陈照片、图表、文献、书籍等101件,着重介绍了杨靖宇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尤其是他领导豫南农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有豫南农民暴-动时所用的旗帜、步枪、手枪、大刀、长矛等。还有在东北抗联任总指挥时用过的搪瓷碗、军用锅、切菜板、皮袄、皮褥等军用物品以及将军幼年学习用具30余件。这些珍贵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和将军光辉的一生。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张贯一,号润生,字骥生,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民国12年),考入河南省开封工业学校,1927年(民国1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豫南特委书记,领导了确山农民-和刘家庙起义。1929年(民国18年),杨靖宇受党委派赴东北开展工人运动。“九一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冯白驹故居

全文共 1585 字

+ 加入清单

冯白驹故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白驹故居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南约5公里的长泰村。村庄四周林木苍翠,从平坦的大道进入村庄,在盘根错节浓荫如盖的老榕树旁,便是被-总理誉为“琼岸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冯白驹将军的故居。

长泰村背依山丘,面俯绿野,冯白驹故居处于村庄最高处,屋后古木成林,屋前庭地宽阔,花圃艳丽,草地如锦。冯白驹故居始建于1922年,1942年冬日军“蚕食”“扫荡”时被焚毁,1951年修复,1984年按原貌重建。宽阔的庭地上,一座雄伟的雕塑首先映入游人眼帘,冯白驹刚毅的面容令人肃然起敬。黑色花冈岩雕塑底座上,由-题写的“冯白驹将军”五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故居由正屋、后屋、铜像和陈列室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6亩。走近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竖立在庭院正中的冯白驹半身铜像,铜像高1米、宽1米,基座高1.9米、宽1.2米,基座正面刻有-同志题写的“冯白驹将军”,背面刻有“冯白驹生平简介”。紧接的是正屋,是一间三目、中间厅堂、两旁卧室的石木结构的13桁10柱的海南传统民居,正门顶端悬挂-元帅题写的“冯白驹故居”横匾。大厅里的八仙椅,卧室内的书桌、睡床,厨房的竹筐、竹篓都还保存完好,古朴中透出岁月的沧桑。四周为灰色石头墙,屋顶盖青瓦,后屋是5桁三目小屋。

整个故居庭院建筑物朴素大方,环境幽雅。这里不仅再现了历史的现状,而且告诉人们,一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出生、长大在这样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家庭。

故居庭地的右侧,设有一间冯白驹生平业绩陈列室。陈列室分“投身革命”、“中流砥柱”、“功垂青史”、“鞠躬尽瘁”四个版块,陈列着关于冯白驹将军家世、生活、革命活动等的物件及图片。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了解到琼崖革命斗争的史迹和冯白驹将军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在冯白驹的影响下,其亲属先后有20人投身革命,有12位亲人为海南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故居对联:“将军伟绩垂青史,忠魂浩气照人间”是对冯白驹准确的评价。

冯白驹(1903~1973)原名裕球,学名继周。海南琼山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1926年初返琼从事革命活动,任海口市郊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同年9月加入中国0。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历任0琼山县委书记、琼崖特委委员,澄迈县委书记、琼崖特委书记。领导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发展农村革0据地。1932年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失败,率琼崖苏维埃机关和红军在母瑞山坚持八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支撑了琼崖革命红旗。抗日战争时期,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队长、琼崖抗日独立总队队长兼政委、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主席、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0琼崖区-、琼崖民主政府(临时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50年春领导海南军民配合野故军渡海作战,解放了海南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海南区党委-、海南行政公署主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0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兼-部部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0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副省长、0中央中南局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0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0浙江省委委员、浙江省副省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著有《中国0的光辉照耀在海南岛上》、《红旗不倒》等。

长泰村:长泰村位于南渡江东畔云龙镇境内,是冯白驹将军的故乡,是革命老区村庄。全村有20户,总人口114人,劳力38人。有水旱田355亩,坡地700亩。经济作物以橡胶、花卉、水稻为主。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2001年,长泰村筹资7万多元创建文明生态村,其中群众集资3万元,镇政府投入2万元,外出干部捐款1万元,联系点单位支持1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罗焕荣烈士故居

全文共 1761 字

+ 加入清单

罗焕荣烈士故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罗焕荣烈士出生地,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楼角下罗氏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面积大约400平方米,有前栋门墙整幅及一栋厅至三栋厅,两天井两横房。

罗焕荣烈士生活故居,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楼脚下小组,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T字型建筑,墙高大约10米,墙体大约1米厚,屋长大约20米,屋宽大约20米,楼角面积大约400平方米,现仅保存墙体。

罗焕荣,男,1900年10月7日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黄埔军校、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动讲习所和省港大-工人纠察队教官、惠阳平山起义军事总指挥等职务。是广东省早期的中共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批具有较高军事素养的工农武装军事人才,也是河源市重要的党史人物之一。

1919年,罗焕荣受“五四”--的影响,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报,萌生追求革命的念头。1921年,考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第二部就读。1923年1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赴穗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步兵科的学习骨干,政治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罗焕荣入党后,革命决心更加坚定。1924年秋,罗焕荣投入镇压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1924年11月30日,罗焕荣从黄埔军校毕业,被派往教导团二团担任连队基层干部。1925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罗焕荣在惠阳淡水、揭阳棉湖等战役中,表现英勇,立下战功。6月间,罗焕荣参加了讨伐杨希闵部、刘震寰部叛乱之战。10月,第二次东征,罗焕荣被编入第一纵队第一军第一师。他所在的团负责由博罗方向进攻惠州。罗焕荣在攻城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作战,不幸中弹负伤。伤愈后,罗焕荣与徐向前、王逸常等一起留在黄埔军校当教官。1926年春,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政治教官。5月,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动讲习所期间,被第六届广州农-动讲习所聘为军事训练教官,兼任军事训练第二队队长。期间,兼任省港大-工人纠察队军事教官。

1926年夏,罗焕荣被派往惠阳县平山区(现属惠东县)农-防办事处任军事教官。平山农-防办事处实际上是我党办的农军学校,罗焕荣和第四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郑祝、伍中豪等人,根据当时省颁布的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的要求,吸取黄埔军校和广州农讲所经验,以及根据当地农民武装斗争的特点进行教学。在他和其他教官的精心培养下,平山区的200多名农军战士,逐步成长为有一定政治和军事素养的农民武装。

1927年初春,配合驻惠州邹范营起义,罗焕荣与何友逖率农军在平山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因叛徒告密,起义失败。1927年6月16日,组织平山第二次暴-动-。由于策动土匪游瘢华失败,游匪与驻镇敌军串通,暴-动-失败。罗焕荣指挥农民武装退至有茂密森林隐蔽的旱坑仔山上,第二天,转移到青龙潭据点。这时,农军领导人尚未知悉游匪与敌军暗中勾结,还约他到青龙潭议事。一天黄昏,游匪窜入青龙潭村,向农军发动突然袭击,罗焕荣落入敌人魔掌,一个星期后被秘密杀害于平山石公爷墩场坑。罗焕荣牺牲时年仅27岁。

解放后,平山镇人民政府在黄牛山下修过一座罗焕荣烈士纪念碑。1962年,又把罗焕荣烈士纪念碑迁至黄牛山龙峰剧院前。1964年6月,在时任广东省侨务委员会副主席、当年平山起义领导人何友逖倡议和主持下,在遗体掩埋处的平山石公爷黄牛山脚下,为他修建了烈士墓。1975年5月,因兴建惠东县图书馆,烈士墓搬迁到龙峰剧院山下,以铁栅栏围护起来。1999年1月,因兴建惠东县文化广场,烈士墓再度搬迁,迁移至今南湖公园内惠东革命烈士纪念碑附近坡地。墓碑上镌刻:“罗焕荣烈士之墓”七个大字。何友逖为当年战友罗焕荣烈士墓碑刻制时,赋诗一首:领导农民猛着先,燎原星火忆当年,杀身当做寻常事,留与平山万古传。他亲自在墓碑背后书写碑文并永久镌刻。

上村村:上村村是埔前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埔前镇西南端,距镇政府2.5公里。全村占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4户2645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96人,属省定贫困村,省定“红色村”、市级文明村、市党史教育基地、老区革命村、是革命先烈罗焕荣的故乡。现有村“两委”干部8名,聘请的干部2名,村监委会成员3名,全村党员69名,村民代表3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姚镆故居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姚镆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姚镆故居是明代的故居,『慈奚县志』卷四十四居址下,植本堂,县西南一里尚书,姚镆所居,原为宋姚榛所建,自宋神童正子后世居于此。

植本堂用木硕大,正贴抬梁式、童柱、鹰咀式,但雕刻部分及柱砖显然属于清以后风格,整个建筑有些不伦不类,怀疑其是否后代改建(实为明代重建)利用了旧材。原来堂内有很多神主牌,并有(植本堂)明嘉靖十七年间十八兵都尚书姚镆主的匾后楼为姚镆书房有宋匾一块白底黑字『梯瀛』,并有藏画。

梯瀛梯,有明显的明代风格,西开门,左右梢间为置梯处,柱用材较粗大,东檀两间相连,可见木材之大,正贴施中柱,前三界,后四界,分别用双步梁,单步梁,瓜柱为简单的方短柱式,梁不作月梁形,中档头置园斗,施十字科,檐柱为小八角柱,有侧脚为宋建筑特色,相应之柱砖为方形的莲座或其余皆为,珠式柱础檐柱,头置方斗,末见华拱,丁头木号,演变为塞子状梁架间之防墙,以编竹为芯,外抹谷壹泥,二次间之栏樯用骨龙砖,侧面为26×45厘米,明间为泥地。次间为地板,现在楼上东次间,窗前还有一排 木栅栏,椽上铺有玺砖,瓦当牛有一部分带水波纹,下部为双桃托叶,可能为清初遗物,屋顶硬山式。

前堂堂东原有台门,前有西只合肃球之石狮迄鼓石,根据现有建筑方位,有关文献记载此乃姚嫫故居,无疑,西厢房三开间门窗为宋代大格子窗。

姚镆(1465-1538)字英之,明代浙江慈溪人。明代名臣,著名军事家。姚镆于弘治六年(1493)科举进士及第。任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姚镆创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初赴广西省任职,桂人(广西)祀拜山魑卓旺。姚镆毁其像,俗习改变。后姚镆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1514),姚镆擢贵州按察使。正德十五年(152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绍兴鲁迅故居三味书屋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书认真,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曾对鲁迅说过:“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又去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在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所以他的教学收入很有限,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卧室摆设超过了当时寿镜吾先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其实他过着更为俭朴、清苦的生活。

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现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大块内容。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说起鲁迅先生,我就会想到我的先人,我外婆的曾叔祖、开办“三味书屋”———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何为三余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8:20-17:00

景点位置

鲁迅中路264-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张太雷故居

全文共 1222 字

+ 加入清单

张太雷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太雷纪念馆座落在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子和里3号的张太雷纪念馆,由张太雷故居、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和辅助用房(书画陈列室)三部分组成,全馆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陈展面积500平方米。

张太雷纪念馆中轴为一座两进三开间木结构的典型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前进门楼上方镶嵌着由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张太雷故居”匾额。天井矗立着张太雷同志的半身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张太雷同志是中国0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人,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形象。后进,张太雷一家1918年至1925年曾借居于此,他的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复原陈列再现了他们当年在此生活的场景,也真实记载了张太雷父子二位先烈当年生活过的痕迹,见证了这个英勇的家庭为中国革命伟大的奉献与付出!

浓缩张太雷光辉的二十九个春秋之图片、油画、实物等珍贵历史资料在纪念馆东首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展现。“为天下人谋永久的真正的幸福”,张太雷惊“雷”八方,蕴含着令人震憾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励后人开创更加宏伟的现代化事业。

西首书画陈列室有聂荣臻、徐向前、张爱萍、王任重、李维汉等老一辈革命家缅怀张太雷题词及全国各地领导人、专家学者纪念张太雷而创作的书画精品。

张太雷故居1982年由江苏省人民0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经0中央宣传部批准修复对外开放,1994年后分别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德育基地,2000年张太雷故居正式更名为张太雷纪念馆,2003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点。

张太雷纪念馆自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参观者二十多万人次,并先后出版了《张太雷年谱》、《《回忆张太雷》、《张太雷文集》、《醒世惊雷》等十几本研究张太雷的书籍,成为集缅怀、纪念、宣传、研究张太雷同志事迹与精神的重要场所。

张太雷故居为一座二进三开间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张太雷1918年夏与陆静华结婚时借居于此,共居住了七年时间,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复原陈列再现了张太雷及家人在此生活的场景。这座古朴而清雅的房子见证过一个伟大家庭的英勇与悲壮,也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二位英烈(儿子一阳18岁时牺牲于上饶集中营)。故居前进门楼上方镶嵌着由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张太雷故居”金字匾额,天井中央矗立着张太雷同志的半身汉白玉雕像。

张太雷 ,189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科学习。1919年五四-爆发,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的骨干之一。他参加了北洋大学学生组织的演讲团,经常到天津市内和附近城镇乡村进行宣传活动,揭露反动政府出卖山东主权的罪行。在斗争中,张太雷与景仰已久的李大钊建立了联系,同时与天津-的领导者周恩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