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荥经至康定茶马古道【汇集20篇】

木格措全名: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坐落于贡嘎山脉中段,距离康定市区约17公里,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由杜鹃峡、芳草坪、七色海、药池沸泉、木格措野人海和红海草原六个景点组成,附近有其他多个高山湖泊和温泉,原始森林、草原和雪山景观互相交融。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荥经至康定茶马古道,供大家参考!

浏览

3455

文章

229

篇1:秦汉古道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2005年,清远文史研究专家在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证后,认为位于阳山境内“广东第一峰风景区”内的秤架路是一条罕见的古道,尽管部分古道今天已被开拓成简易公路,但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青石板和摩崖石刻,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成为见证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融的珍贵历史遗址。

羊肠小道大有来历

阳山县东北部盘亘着大东山山脉和天井山山脉,其山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的石坑崆(又名猛坑石)高达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故这一列山脉有“广东屋脊”之称。

秤架古道就蜿蜒穿行于其中。它南起阳山青莲镇深塘村,沿桃江溯流而上,中经犁头镇马落桥,岭背镇蒲芦洲,秤架乡杜菜村、大陂村至炉田村三元坳,并继续向湖南宜章县境延伸。其在阳山境内路段长约100公里。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最宽处95厘米,最窄处才50厘米。但路况甚好,多用青石铺就。

这条古道开于何时,史书上无记载。据专家考证推断,始筑的年代早到秦末,最迟不会晚于西汉中期。

古道上存有维修路段的题刻两处:一在秤架乡杜菜村石碑岩,记载着北宋天禧四年(1202)整修白芒路段的情况:“天禧四年庚申岁四月八日,众缘抽请道人修开白芒石路,道济往来......”

另一处在古道的佛子迳路段,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摩崖题记——“接洋路记”。在三元坳石岩上还存有一条军事记事题刻:“李都督协李司马统带各勇,大破草仔营贼巢,凯旋之成,由此经过,改名分水坳。”落款的日期是清咸丰六年九月。这条题刻,给宁静的秤架古道储存了一点历史的火药味。

古道渐渐揭开神秘面纱

由于清远市地处北江中上游,是古代珠三角地区与内地交往的要冲之地,秤架河是小北江的支流,货船上可抵湖南桂阳,下可达广东南海,故在阳山诸乡镇中,青莲圩处于南与广州,北与湖南交往的最佳位置。学者倾向于认为,阳山古道始为军道,继为官道,最后转为民间商道,这便是悠悠秤架路的漫长演进史。

秤架河峡谷地带还出土了不少珍稀文物,表明古时期古道曾是商贸繁荣之地:阳山县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件新石器晚期的石钺出自这里,唯一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矛也出自这里,所清理的唯一一座汉墓,也是在这里。既路途近又沿途有人烟,秦军出骑田岭山隘后,陆路入粤的选择自然看中秤架山隘了。

随着广东第一峰的旅游开发,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阳山关古道渐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向世人讲述那段几被遗忘的先民开拓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阴平古道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灭了蜀国。从此留下了阴平古道的历史遗迹。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都,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的1.33里,正好相符。

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红军长征时,-曾副食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青川时曾走过此道。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是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实际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岭之巅曾有诸葛亮孔明庙,由于多年失修,如今庙已倒塌,只存墙垣。当年的孔明碑也曾立于此地,《龙安府志》记载:“摩天岭今有孔明碑,字迹磨灭不可识。”《三国演义》第117回说:“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到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亮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但诸葛亮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或许也预见到魏军从阴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岭设防戊守,这是诸葛亮天才的表现。-1935年在这里打仗时曾见过此碑,在他的回忆录中有所记载。如今虽然碑已无存,但也明碑确确实实曾经在这山巅上历经过千余年的风雨。

折转九倒拐,过摩天岭桥,便到了南天门,此处群山环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鸟语蝉鸣,大有登临仙境之感。南天门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镜,据老年人讲,在这块石壁上,邓艾曾写下“邓艾过此”四个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显出字迹,水干字隐。可惜被修公路时毁掉了一部分。

阴平古道沿途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沿阴平道考察或旅游,虽然劳累,但乐在其中,其趣无穷。

景点位置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开放时间:上午8点半到下午5点

景区门票:

门票:55元

观光车票60元

温馨提醒:

景区早晚比较冷要带件厚点的衣服

可以带点干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半岭古道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半岭古道为安吉县文物保护单位。

半岭古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昌硕街道三友社区石马村大小岭的山体上,时代为宋,类别为古遗址。

2010年10月,半岭古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友社区:三友社区位于安吉县城东面,是由原祥溪、十字路、禹山坞及石马村合并而成。山水相间,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辖区内清澈的石马港与后寨路、安吉大道穿境而过,著名的凤凰山和馒头山紧邻杭长高速,生态环境优雅,被誉为城东最佳人居环境。社区地域面积24.8平方公里,辖26个居民小组,居民1558户,居民代表80人,总人口达4664人(不包括2000余名外来暂住人口);党总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康定机场海拔多少米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康定机场海拔是4238米,康定机场一般是指甘孜康定机场,它位于我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康定机场是属于高高原机场,高高原机场就是指建立在海拔2438米以上的机场,因为高高原机场的运行环境是比其他的机场复杂的多的,所以我国对于高高原机场的机场运行有着极高的标准和管控。

康定机场在2009年的时候正式开始运营,根据资料显示,康定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可以达到33万人次,货运量可以达1980吨。在2019年的时候,四川康定机场集团和四川航空集团完成了重组。康定机场的成立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我国著名的高高原机场,而且在建设和运营的时候带动了很多人就业,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广东梅关古道梅岭古道

全文共 2015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梅关古道梅岭古道)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梅关古道分为两个景区,南边的广东南雄市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30元,北边的是江西大余县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25元。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后来关楼为战争所毁,所以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才有梅关古道之称。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梅岭,是五岭(南岭山脉)之一的大庾岭一段,故梅岭又称大庾岭。“梅岭”其名相传源于战国末年,越王后人梅绢率越人南迁居此拓荒筑城,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得文人过客传诵,梅岭山中十里梅花终为世人所知,名传至今。

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

梅岭古道从梅从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梅岭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庚岭古道。在古道庚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粤赣交界的梅岭,自古以梅著称,因岭上南北气候迥异,故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独特自然现象。她以绮丽的景色,绰约的风姿,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贬臣为其尽情讴歌,寄托情怀。南宋后,梅岭却有了“梅国”的美称。岭下的驿馆和沿途的亭台楼格尽掩映在梅雪之中,使你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雪,宛若置身于玉宇宫阙。风过处,送来阵阵馨香,犹如香雪海。

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的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北面,离市区26公里,又称庾岭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是古代链接长江、珠江两水系的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

此古道秦汉时即开通,秦时设关,叫横蒲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朝廷为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海外贸易,派遣左台遗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工程历时二年,将一条羊肠小道拓展为二丈(6公尺)宽,用青石铺垫的通衢大道。从此,梅关古道成为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与路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衔接点。它在中国及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梅关古道所在的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陈毅元帅代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梅关古道被评为首批广东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交通线路

自驾:韶关出发,进入韶赣高速,梅关古道出口下,转入G323国道;沿G323国道直行,留意右手边标志牌可看到“梅关古道景区停车场”。

乘车路线:韶关火车东站广场乘坐直达南雄市客运站汽车,再转乘到梅关古道的市内公交车即可。

地址:韶关市南雄市梅岭镇国道323禾连坑东北侧

类型:古道古迹山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751-3591765

开放时间:7:00-18:00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雨城茶马古道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雨城茶马古道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雨城茶马古道(雨城区)

1、明代义兴茶号遗址、清代永昌茶号遗址、清代孚和茶号遗址、民国天增公茶号遗址

保护范围:以保护标志为中心的400平方米范围内。

2、清代南城门遗址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3、清代宋春渡遗址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4、清代飞龙岗古道遗址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外延30米。

5、二仙桥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6、高桥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30米。

7、平水桥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8、四家村字库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9、永定桥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10、清代石梯子古道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茶马古道-凤鸣驿道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凤鸣驿道位于合江县凤鸣镇社区,东北-西南走向,最早建于明代,发展于清代、民国等。现在所见驿道为清时期所建,驿道为青石条、石板铺成,全长513米。主道最宽8米,最窄处2米,分为广场、湾子头、正街、十字口、栅子门、场口上6段,支道有老油房、猪行上、老米市3段。驿道两旁建筑多为木材穿斗结构,驿道两边原建有古庙6座,最高两座为大庙上(最早叫玉凰观)、观音阁,另有山神庙。张爷庙、禹王庙、牛王庙共6座庙,场周边还有鸡仙庙、石高坎庙,现仅剩大庙上(现恢复为凤凰寺)和山神庙部分殿堂,其余均毁于解放后。该驿道历史悠久,是通往贵州的交通要道之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石棉茶马古道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石棉茶马古道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棉茶马古道

年代:清

2012年,石棉茶马古道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猛种堡子

保护范围:北起晒佛遗址,南至耕地,东起通组公路,西至悬崖边。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2.木耳堡子

保护范围:北起经堂,南至耕地,西起村口大核桃树,东至耕地。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3.蟹螺堡子

保护范围:北起通组公路,南至“环山鸡节”祭祀地,东起江坝沟,西至跑马场。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荔枝古道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荔枝古道

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鲜荔枝,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建妃子园,修整涪州至西安运输荔枝的驿道1000多公里。荔枝驿使把采摘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新砍的楠竹筒内,土法保鲜,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快速传送至京城,为今人留下千年荔枝古道遗产。明《蜀中广记》对荔枝道线路祥载:重庆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四川大竹——达县——宣汉马渡关——平昌岩口乡——万源——通江——再入万源——陕西镇巴县——西乡县子午镇,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马渡关是荔枝古道最重要的驿站之一。2015年4月,马渡向四川省世界遗产办申请,将其境内荔枝古道纳入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同年,国家、四川省专家先后3次莅临马渡考古和指导古道恢复,同时指出:“马渡关恢复4公里荔枝古道、6公里置县时期小道,在西部绝无仅有。要率先运用荔枝古道遗产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西部自驾步游之乡、民歌之乡,争做世界遗产保护的示范,为荔枝古道四川段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挑大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康定国公墓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康定公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康定公墓碑,俗称关关碑。碑后墓冢原高约7米,现已削平。此碑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通高5.82米,由碑首,碑身、龟趺座三部分组成,青石质。碑首高1米,宽1.25米,正面碑额镌刻元末丞相脱脱篆书“荣禄大夫河南省平章摅忠协义宣力功臣康定公碑”,3行21字。碑额上面及两侧高浮雕盘龙图案。碑文楷书,由张翥撰文,孙翥书丹。碑文记述了关关镇压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战斗历程,因战功卓著,由一般军卒升为百户侯,又越级升为万户侯、官居一品的一生经历。

据碑文所载,关关(1312年~1365年),字文祖,沈丘县人,蒙古族。此人深沉勇猛,有武艺,喜欢游猎,娴于骑射。元朝末年,-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终于在1351年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在红巾军强力打击下,元军节节败退,元政府招募军队,关关纠集万余人镇压农民起义军,先后在罗山、汝宁、禹县、许昌、鲁山等县充当先锋,因功受封百户侯。1353年,红巾军一支部队进攻河南府(洛阳),关关率军救援,红巾军得知关关来救,不敢硬拼,遂北渡黄河,屯兵温县,关关又攻破温县,黄河以北的起义军被剿灭。关关因此升任武毅将军(从五品)、千户侯。后又转战荥阳及豫西郏县、虢州等地,升任怀远大将军(从三品)、颖息招讨、万户侯。继而转战陕西、山西,改判河南行枢密院,率所部驻守怀庆,在怀庆府大修城隍,妥善安置流民,加强屯田,稳定局势。升定远大将军佥本院事,改中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1361年,关关奉旨从北路征讨山东起义军,一路连连斩获,直到攻破济南,升任左丞阶资政(正二品),御赐金带一条。1362年关关复守怀庆府,有了一段难得的清闲时间,在此期间,关关捐资修建义塾,延请先生教学。迁知河南行枢密院事。1365年,加封覃思荣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并如此加封他祖上三代。这年冬天关关去世,寿53岁,元朝政府追封摅忠协义宣力功臣,谥康定。

据五里远村的老人讲,关关墓西原有其父梁国公墓及大碑,现已无存。民国22年《温县志稿》记载有“只而华台墓”和“追封梁国公只而华台墓碑”,未记载碑文。可见是关关与其父共葬此处。目前关关墓及梁国公墓及碑均已不存,仅存关关巨碑一通。村里老人讲,“文革”以前,关关墓前甬道两旁尚有两排石羊石马等石刻文物,2000年笔者和同事曾前往察看,发现石羊石马等石刻文物倒卧在草丛,半掩于土中。

关关巨碑形制高大,雕刻精美,碑文记述了元末的一段战争历史,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元代巨碑之一。焦作市境内与此碑相类似的,是位于沁阳市的元末温国公珊竹咬住的墓碑。但关关碑是由元末丞相脱脱亲笔篆写碑额,著名文士张翥撰写碑文,文好字佳,历史和文物价值更大。该碑对研究元史和元末农民起义的斗争,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重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线。

岳村街道:岳村乡地处县城西郊,面积为25.4平方公里,全乡辖19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2.2万口人,全乡耕地面积1.4万亩,滩区非耕地1万余亩。 一、目前,全乡存在以下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 近年来随着城区建设向西推进和城区规划的逐步实施,位于东半部的几个村即将进入城区,其中三家庄、五里远正在成为“城中村”。区位优势在为全乡富余劳力进城务工经商提供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全茶马古道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天全茶马古道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全茶马古道(天全县)

1、九十步村官道遗址

保护范围:遗址占地范围外延3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2、禁门关关隘遗址

保护范围:现有关隘遗址占地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3、紫石关城遗址

保护范围:现有遗址四周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4、茶马古道长河坝段

保护范围:现有古道外延3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5、石头寨

保护范围:现有石头寨村落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6、女儿城遗址

保护范围:现有遗址占地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康定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推荐

全文共 2594 字

+ 加入清单

康定,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跑马山,名扬五洲四海;一曲《康定情歌》千古绝唱,醉了天下人。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康定最受欢迎旅游景点大全,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康定旅行锦上添花。

康定旅游好去处

丹巴美人谷

东谷天然盆景位于丹巴县城西南二十一公里的东谷乡境内,其间牦牛河水潺潺,清澈明亮,植被保存完好、品种繁多、林海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奇峰异石如林,沟壑纵横、石笋林立、别具一格;陡水岩飞瀑雷鸣。山间有众多海子、谷底热水塘温泉蒸气氤氲。神奇的景色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犹如人间仙境;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迹。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丹巴途经此地见风光不凡,赞叹称此地为“天然盆景”。

丹巴出美人,这里的女孩子大多不施粉黛,丽质天成,凝脂般的肌肤和健美颀长的身材,无一不体现出丹巴美人的天然原质。巴底乡邛山村的美人最为著名,这里被称为"美人谷",邛山村含一、二、三村,由无数漂亮整洁的藏寨相连而成,整个山谷不仅美人漂亮,山谷美景更漂亮。巴底距县城约26公里,从乡政府往一条山谷步行10公里可到达邛山村。

二郎山

从成都到稻城要经过川藏公路的四川段大部分,经雅安、泸定等地区,还要翻越大名鼎鼎的二郎山。 二郎山在天全县城西50公里处,海拔3437米。每年五月,大小杜鹃盛开,红、兰、紫、白交相辉映,此间不时飞来飞去的高原彩蝶使她显得更加绚丽多彩。二郎山有一观景台,实际上是一片悬崖,中间夹一沟,对面冰峰层叠,应为上古冰川的尾端,庄严、静穆、沉吟不语。二郎山的风景是异样的:青衣江的涛声,溪沟两边的泉声,茂密的松林,不时飘过的几片白云。1940年,画家张大千、叶浅予曾到此写 生。50年代,一曲《二郎山》唱遍全国,从此二郎山闻名于世。

康定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海螺沟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泸定县内,贡嘎山的东坡,距成都市319公里,康定49公里,是世界上仅存的低海拔冰川之一。海螺沟是亚洲最东低海拔现代冰川发现地,海拔2850米。其大冰瀑布高1080米,宽0.5米-1100米,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高大冰瀑布。沟内蕴藏有大流量沸热温冷矿泉,大面积原始森林和特高的冰蚀山峰,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金山、银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冬天是最独特的季节,干净的雪景,所有都被铺天白色覆盖。冰川,温泉,参天老树,勾勒出海螺沟不同的美丽。冰面河、冰面湖、冰下河、城门洞、冰裂、冰阶梯、冰蘑菇、巨大的冰川漂砾、冰川弧拱和极宽阔的U形冰川峡谷,高逾数百米的冰川擦痕绝壁,黛绿色的原始森林,形成唯冰川的特景。

康定情歌木格措

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康定县北雅拉乡境内,距康定县城17公里,距康定机场30公里,距成都322公里。景区内民风独具,是情歌的故乡、锅庄文化的发源地。海拔2600-3780米,景区总面积达350平方公里,由芳草坪、七色海、杜鹃峡、红海、红海草原、莲花雪山、药池沸泉、木格措圣湖和黑海等景点组成,属贡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风光旖旎,山顶白雪皑皑,山麓绿草茵茵,鲜花蔟蔟,碧波荡漾,极具自然情趣。这里四季景色变幻无穷:春天,山林翠绿、溪水潺潺;夏日,山花烂漫、鸟儿啾啾;金秋,层林尽染、泼金飞红;隆冬,银妆素裹、童话世界。

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不仅是情歌的故乡,更是大自然的艺术殿堂。不仅是菩萨喜欢的地方,更是人类向往的天堂。

康定雅拉神山

雅拉雪山,藏语全称为“夏学雅拉嘎波”(意为东方白牦牛山),系中国藏区四大神山之一。该山地跨道孚、康定、丹巴三县,其西北面与塔公草原相连,形成雪山与草原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观。雅拉雪山主峰海拔5820米,终年积雪覆盖,盛夏时日,在如花似锦的塔公草原上观瞻雅拉雪峰,有如临仙界之感。雅拉雪山已被甘孜州列为全州18个生态旅游区之一,名为“雅拉雪山天然生态旅游区”。该区风景优美,观光旅游资源类型众多,而且组合紧凑绝妙。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在金字塔形的雅拉雪峰下,有一个碧蓝的高山湖泊--友措,湖水与冰川之间为冰瀑布连接,湖周山坡为红杉和杜鹃灌丛,构成一幅精妙绝伦的天然画卷。雪山顶呈“品”字形,冰川之下,数条瀑布炒年糕悬崖上如九天之水飞泻而下,与瀑布相接的是清澈的高山冰斗湖——友措神海(也叫玉石海)湖泊,红杉、碧草和各色的鲜花相得益彰。在塔公寺后面,依次排列着三座丘草山,山上由嘛尼经幡组成三角形或四方形众多旗阵,在风中招展,更增加了三座山的神秘色彩,其场面亦十分引人注目,十分壮观。这便是被称为藏传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的三座神山。

跑马山

位于康定城南,海拨约2700米。当地藏族称跑马山为“拉姆则”,意为“仙女山”,是藏族著名神山之一。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浴佛)日,当地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称“四月八”转山会,并进行赛马活动。跑马山上可以俯瞰康定全城。

康定旅游必去景点

贡嘎雪山

贡嘎山又称木雅.贡噶山,在康定县城南约55公里处。藏语"贡"为冰雪之意,"嘎"意为白色,贡嘎山就是白色的雪山或是万年不化的雪山。贡噶山是横断山脉最高峰,也是四川省最高峰,号称"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达159条,其中著名的有海螺沟冰川、燕子沟冰川、贡巴冰川等,平均冰层厚度达150-300米。其现代冰川面积有390多平方公里,即使在世界上排序,也是海洋性冰川最早发育地区之一。这一区域,由于冰川侵蚀,陡峭的山峰变为金字塔形,高耸入云,直刺青天。 对于攀登者来讲,这一地区尽是典型的技术型山峰,木雅.贡噶山主峰作为一个高海拔技术山峰,难度甚于珠峰。

折多山

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海拔4298米,是康巴第一关。折多山又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折多山以东是山区,而折多山以西则是青藏高原的东部,真正的藏区。“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又是“折多”二字。折多山是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翻过了折多山,就正式进入了康巴藏区。“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就是"折多"二字。折多山的盘山公路确实是九曲十八弯,来回盘绕就象"多"字一样,拐了一个弯,又是一个弯,难怪当地人有句话叫:“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挑矾古道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挑矾古道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挑矾古道位于苍南县,年代为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挑矾古道主要起点福德湾,人文遗迹众多。福德湾位于半山腰,是当年开采明矾工人生产、生活的聚居地。依山而建的民居,形成一条小街,民居砖石结构,典型的旧式矿区建筑。附近尚有旧式煅烧炉,旧采矿区等遗迹。

福德湾山脚为矾山老街,旧称“内街”。以亭子脚为中心,曾店铺众多,过客匆匆。如今民国建筑依然完整。南宋、埔坪,地方上均信奉马仙娘娘,埔坪柯岭脚下,就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马仙宫,内尚保存一康熙年间勒禁碑,门前参天大樟树,紧挨大道,成为挑矾客的重要憩息地。

溪光村历史悠久,清代南宋垟机智人物李士林旧宅即在此,李士林倡导修建吾南书院,成就清代平阳地区一大书院。

南宋老街,则保留了众多民居和人文遗迹。北山下,有多座民居,分属李氏、周氏、欧阳氏,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浙南清代山区代表性的建筑。南宋老街街中心有一老戏台,虽在街心,至今台柱和屋脊保存完好。街旁小溪跨一桥,称“清叙桥”,系石拱廊桥,为苍南仅存两条廊桥之一。到北山街尾,有一株大樟树,至今900多岁,依然枝繁叶茂,堪称“苍南树王”。

昌禅半垟宫,是挑矾古道的一处重要歇脚地。半垟宫是神庙和路亭的结合体,非常适合歇息。三条溪是山间三条小溪的交汇处,也是两条挑矾道的交汇处,这里因地理之便,形成小山村,路间有凉亭,溪中有碇步。

最艰险的老鼠路有一座横跨山涧的拱桥,属蛮石所砌,桥洞呈半圆形,故称“洞桥”。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工艺精湛,结构精细,至今二百余年,依然牢固,属苍南县首批文物单位。

临近藻溪老街有一九堡宫,矾窑主曾在此设矾馆,挑矾到此,上秤,交货,收工钱。九堡宫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清代嘉庆年间重修。供奉晏宫爷,由前廊、戏台、大殿、厢房构成的合院式建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藻溪老街,临溪而建,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保留较为完整。溪边古榕婆娑,溪水清澈见底。老街在矾运时期特别兴盛,曾经商铺林立,店号竞奇,老街还保存多座比较完整的仿欧式建筑,算经济兴盛的标志。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茶马古道遗址

全文共 1771 字

+ 加入清单

茶马古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思茅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今天,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忧新: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当然,有的学者主张茶马古道应包括“唐蕃古道”,主观上是想扩大茶马古道的包融性。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即任何一个概念若将其外延无限扩大,则其内涵亦会随之丧失。因此,在对待“茶马古道”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乃至在开发利用茶马古道过程中,采取一种科学的、客观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茂兰茶马古道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茂兰茶古道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茂兰茶马古道(古遗址)

茂兰茶马古道位于云县茂兰镇茂兰村至安乐村、马泗村、岭磨村、哨街村,包含1个古渡口、总长8996米的古驿道遗址、3座石板桥和1座石拱桥。茂兰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形成元代,兴盛于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是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镇康、沧源、双江、耿马、缅宁、云州等地的茶叶及其他货物经茂兰运往大理、中甸、昆明等地的必经通道,也是中国古代历朝对云州、缅宁、耿马、双江、沧源、镇康等边疆地区进行政治军事管辖的官方交通要道。

2019年10月7日,茂兰茶马古道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茂兰镇: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漫湾镇的嘎止、白莺山、酒房、慢光4个农村办事处山水相连,东南与忙怀彝族布朗族乡的忙贵、温速2个村委会为邻;南与晓街乡的月牙地、快乐、新联3个村委会凭罗扎河分界,西南与爱华镇的永胜办事处接壤,西邻凤庆县的腰街彝族乡,北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涧彝族自治县新民乡隔澜沧江相望。以镇政府驻地茂兰街为中心,东至丙令街28.5千米,至景云桥和温贤渡各4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茶马古道博物馆大觉宫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系统展示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是了解古道历史的绝佳窗口。

景点介绍

茶马古道博物馆也称大觉宫,是明代木氏土司“束河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是一座珍贵的古建筑。建筑内部设置的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以茶马古道文化、束河当地风俗和普洱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着这里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非常值得参观。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起于滇南,经过大理、丽江、迪庆、拉萨,止于印度,贯穿中国西部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茶马古道以马帮文化为主,贩运茶叶、骡马、布匹和生活用具等,在历史上十分著名,是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也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风俗和历史故事。

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序厅》、《史事1厅》、《史事2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马风情厅》、《茶艺厅》、《影响资料中心》等8个部分组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线路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人们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用时参考

0.5-1小时

交通

古城内可步行到达

门票

无需门票,包含在束河古镇门票内。

开放时间

9:00-18:00

景点位置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中和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前洋古道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前洋古道为浦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前洋古道位于浦城县富岭镇前洋村,时代为唐代。

前洋古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洋村:前洋村,村委会驻地前洋。因村位于富岭溪出山区最前面的一个山间盆地,平洋开阔,故名。距镇所在地20公里。该村东界上桥、圳边,南接大水口,西和北隔溪与高坊相望。辖前洋(前洋街)、黄奠口、权山(悬山)、沙坑桥、流坑(刘坑)等5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8555亩。2012年,耕地面积928亩,林地面积6527亩,竹林面积479亩。农户312户,人口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衬腰崖茶马古道

全文共 1988 字

+ 加入清单

蒲江县朝阳湖镇至成佳镇的衬腰岩山上留存茶马古道一段,因修建长滩水库的原因,古道南段与北端没入水库中,目前仅存衬腰岩至沙湾一公里,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道470米,铺设古道的石板长约1.5米,宽0.8米,厚0.15米。此路段留存有古迹“三星桥”,另有“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工竣碑记”一通。“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工竣碑记”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二十二日。碑身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石坊。碑文载:“蜀国多山,与西秦毗连,栈道有连云之险,剑阁有参天之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为然。我蒲处川南之一隅,山径居多,邑南关外,距城卅里许,地名衬腰岩,旧有山蹊古道。上通名、雅,下达新、彭,仕宦商贾往来必经之路,……前明宏、化时修砌后,历经三百余年,倾塌已久……,民等目击心维,公同商议,修造石梯,自衬腰崖山脚起,由马搭湾、落坪寺至万明桥止,约有五里之地……,历经三载,工程造竣,路约千寻……,岩岩鸟道,经攻错而历康庄,带月夜行,则观阁遥临,籍慈灯以普照,按轡以游,幽人于焉吟咏……,平坦闻鸡早发,则尖峰远映,仰高山而景行,束装载道,韵士于焉品题。当兹春暮,共庆落成,垂名勒石,嘱余为记……。”碑上还有两幅对联,其一为:“旅客行商同登云路,轻车快马共历亨衢”。横批:“王道荡平”。另一为:“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途”。横批“步月”“梯云”。根据碑文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衬腰岩茶马古道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性“上通名、雅,下达新、彭,仕宦商贾往来必经之路”。碑文中也介绍了古道在明至清代的发展历史。那么明代之前衬腰岩古道的发展情况是怎样?本文试图结合茶马古道在蒲江县域内的整体发展情况及部分古籍文献记载,还原衬腰岩茶马古道的发展背景及发展脉络。

“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央政府用农区之茶换取牧区之马的茶马互市的道路。始于唐代。蒲江县古代即出产茶叶,唐五代临溪茶已载入《茶谱》。此期的茶马古道处于萌芽阶段。

宋代是茶马古道的兴盛,与此期的历史背景有关。北宋王朝建立后,由于长城沿线草原与荒漠地区被辽和西夏占据,宋朝失去养马的草场,军队缺乏战马,遂致力于向西部高原诸部族买马的策略。北宋熙宁七年,宋王朝开始在四川实行茶马专卖政策,官方垄断茶马贸易,在“雅州名山县、蜀州永康县、邛州在城等处置场买茶,般往秦凤路、熙河路出卖博马”。稍后元丰八年(1085年),宋廷并茶、马二事为茶马司,从而促进了宋朝与安多吐蕃地区茶马交易的发展。北宋时期,蒲江段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主要作用是将名山茶北运,从西向东,由名山县茅河(百丈县城在茅河北岸)入蒲江县境,经乾溪铺(今甘溪镇)、金鸡铺(今甘溪镇新民村9组)、大塘铺(今大塘镇)、新市铺、卧魁铺(今卧龙场),入邛州(今邛崃市)境,经十里桥铺、大通铺(今南河坎)到城内飞云铺,再转运成都、陕西。此路后改修为川康公路。另一条主要作用是把丹棱、蒲江茶叶北运邛州,从南向北,从丹棱县入境,经迎恩铺(今光明乡官帽山村)、环山铺(今韩桥村)、腾云铺(今蒲江县城内)、铁溪铺(今高桥场)、石桥铺(今石桥村)、西来铺(今西来镇),板桥铺(今复兴乡姜冲村),接邛州五面铺。此路邛崃至蒲江已修成公路,蒲江至丹棱改修川西旅游环线。

南宋时期,关中地区和安多地区均被金人占据,宋王朝马的来源地进一步缩小。南宋马匹的主要来源开始南移,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已经转移到四川西部和北部,距离四川产茶区越来越近。四川茶马古道由向北改为向西。茶马市场在黎州(今汉源)。蒲江、丹棱茶叶西运黎州换取凉山、云南大理的马匹。据宋朝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茶马古道“西通碉门(今天全),东出蒲江”。此期蒲江段茶马古道由蒲江县城出发,经飞仙阁、莫佛镇(今镇子场)、衬腰岩、陈家营(今成佳镇)、合江镇(唐宋时期隶属蒲江,今属名山县,名合水镇)、太平场、新店场、抵名山县城。全长55公里。目前留存的衬腰岩茶马古道,隶属于此段。据民国十九年《名山县新志》卷9交通所载,此条茶马古道“石蹬、石板间以砾石、虽越崇山,不患泥泞”。

明洪武年间于雅州设立茶马司,蒲江段茶马古道继续沿用。按照蒲江茶马古道衬腰岩段碑刻记载,衬腰岩古道在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曾经进行修葺。根据在雅安市名山区马岭镇七星村5队新发现的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蒲江隐士文昂撰《天目寺重修路道碑记》,天顺三年(1459年)起,天目寺茶每年进贡,经马岭镇、衬腰岩、飞仙阁、蒲江、新津至成都。据此碑记可了解到,此期衬腰岩茶马古道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至清代以及民国初期,衬腰岩古道仍是“仕宦商贾,上下往来必经之路”。蒲江茶经由此道,销往雅州(雅安)、打箭炉(康定)等地。

综上可知,蒲江茶马古道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至清代。衬腰岩茶马古道便是南宋时期蒲江茶马古道的一段,至明清仍修砌沿用,随着茶马贸易的消亡而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大岭背古道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人称下金鸟村到大岭坑村的古道为大岭背,是因为古道要翻过一个山背,故得名。感觉这说法有点牵强,山区中的古道,翻山越岭那是最正常不过了。据一位60来岁退休干部模样的村民介绍,以前温州、青田一带的人,要到永康方向去,都要经过大岭背古道的。

下金鸟村与上金鸟村相距很近,同属一个行政村。一条小溪穿下金鸟村而过,村中央座落蔡氏宗祠,祠中正堂上摆着密密麻麻的先祖牌位,在一座简陋的戏台上堆满了杂物,整座祠内杂草丛生,杂乱无序,一派荒凉景象。一座祠堂中,可以看出一脉宗族发展的盛衰状况。

古道沿着小溪一路前行。翻越一个小山坳口,就到了大岭坑村,大约就是五、六里路的光景。坳口也不高,坳口处测量海拔,大约是350米。大部分的古道是石砌山路,宽约米许。一路上,青翠郁葱,满眼翠绿,赏心悦目。可能是行走的人不多,路两边生长着许多粗壮的苦益菜。几乎游客经过此处,都提着满满一塑料袋的野菜回来。

古道上值得一提的是,近大岭坑村处,有两座石砌的无名拱形小桥,倒是古滕缠绕,溪水淙淙,有点意境。

大岭坑村是一个几百人的村庄,现在却只有十来人还留守在村中。村子已通水泥路,沿水泥路前行3里就到了岭根村。继续前行约5里路,就回到了黄村。路程不长,景色优美,野菜许多。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梁镇:柯城区石梁镇位于衢州市区西北部约十公里,北接七里乡、九华乡、南接柯城乡、西靠航埠镇、沟溪乡、东至万田乡、九华乡。区域面积121.6平方公里,下辖34个行政村,人口约3.1万人,劳动力约1.6万人,是农业大镇,柑桔之乡。柑桔面积达1.8万亩,“派溪头7号”“下村1号”两个柑桔品牌曾获国家农业部优良品味“二等奖”。石梁镇的“麻蓬青”大豆,大俱源“京笋干”等农特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秦楚古道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秦楚古道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秦楚古道,是公元562年,即北周武帝时,在原有终南小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扩建后的秦楚古道,又叫“义谷道”,是一条三米多宽的骡马大道,是中国历史上秦、楚相通的官道。拿现在的话说,秦楚古道就是中国历史上秦、楚相通的高速公路。这条古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安康的丝绸从这条古道进入长安后才能西去。隋唐时期,盐、茶、丝绸、粮油、瓷器,在这条古道上南来北往。有学者认为,秦楚古道,也是丝茶古道。

柞水古为京畿长安重要门户,位于秦岭南麓,曾为西安通往安康的交通要道和枢纽,素有“秦楚咽喉”,“终南首邑”之称。据《柞水县志》载:该道始建于南北朝保定二年(562),道宽2.5公尺,是由秦入楚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50年代初曾经复修过两次定名为“西康驮运路”,秦楚古道又称“义谷道”。

秦楚古道位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煅造了十分明显的南北自然风景边际。徜徉其间,一步一景,景随步移。其主要景观有:雷劈石、黑琊沟瀑布、古客栈--耍钱场、红桦林、观山岭、草甸、冰川遗迹,苦竹海、杜鹃群林等。登上主峰南北眺望,即可领略草原大漠的浩渺与浑宏,又能饱览群峰的奇险与俊秀,使人心旷神怡,留恋忘反、乐不思归。

花门楼是一块两溪交汇的开阔地,古代花门楼是南来北往官员的休息所,兵马的补给站,客商的集散地,文人骚客的游乐场。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长安经秦楚古道到镇安视察防务就曾在花门楼安营扎寨,休养练兵,游山玩水,还吟出“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的诗句。诗仙李白出长安沿古道南下,行至花门楼,流连古道的山水,边欣赏山水,边饮酒作乐,还放歌抒情:“绿竹入幽境,青萝拂行衣。……

秦楚古道的全段,现属于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芳草碧连天,而且风景美无限。蓝天碧水,奇峰怪石,名花仙草,珍禽异兽……美不胜数。正如清代诗人余作梅描写的一样:“太乙钟灵聚此间,天开形势占秦关。诗峰翠锁金城固,一水清流玉带环。”

景区地址: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花门楼

乘车线路:西安市可乘开往柞水县的班车在营盘镇口下车,在换乘小巴车或租车至花门楼可达景区

自驾线路:从西安出发——西柞高速(秦岭长隧)—西柞高速出口(营盘镇)——营盘镇小峪口——太河街——景区入口(翠薇宫宾馆)——花门楼(售票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