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排山村怎么样(经典20篇)

浏览

4487

文章

47

篇1:竹山村景点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山村景点

竹山村位于祖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与越南芒街隔江相望,以盛产竹子得名。竹山村作为东兴市的旅游景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大清国一号界碑、北仑河口风景名胜区、红树林、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标志、三圣宫等,这些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弓}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1、大清国钦州界碑在东兴市内共有八座。大清国一号界碑是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所立的第一块界碑,碑文是清界务总办、四品顶戴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所书。大清国一号界碑已成为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北仑河口风景名胜区。中国大陆海岸线东起中国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口,西南至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全长1

8

4

0

0公里。北仑河口是祖国最西南海陆交汇处,地处中国边境陆地线始端,海岸线终端。在这里既可欣赏山海风光,也可领略边陲风情。

3、红树林。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区是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是全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区。红树林是由许多红树种类生长在一起形成象陆地一样的森林状态而得名。红树是一种绿色植物,当把它的树皮划破时,破口处呈现出红褐色,因此叫红树。红树林是鱼虾繁殖、觅食躲避天灾的场所,在海水净化及维护生态平衡有着其他生物难以替代的作用,故又称为“海洋绿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阆山村

全文共 2151 字

+ 加入清单

五龙山的云海锁住了被人称之为“具有母系氏族遗风”的婺源县段莘乡阆山村,这个村落的人们是何时迁入海拔近千米的五龙山顶,已然没有谁能说清。陡峭山林中,两条殊途同归的古道成为贫困山村向外的仅有延伸。20世纪开始,山外的文化开始直撞山巅。它到底是江西最后一个母系氏族村落,还是古徽州少有的客家村?

群峰围绕的高山平原

在五龙山腰的密林中,是呈现高山平湖美景的段莘水库,段莘乡党委委员程发平说,水库和电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拦山筑坝而成,电站给山顶的阆山村带来了光明。

通向山颠阆山村的路有三条,两条是顺坡蜿蜒蛇行的石阶古道,另外一条是村民自己开辟的捷径。与其说,两条古道是贫困阆山对外的延伸,不如说粗糙的新路是最后一个“母系氏族村落”对延伸速度的渴望。

艰难的途中,一位年轻的阆山村母亲领着一个孩子超过我们后,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咦,这不是先头扛着竹垫下山的那对母子”?惊愕中,乡民政助理员余庆华说,阆山的一个男人在山下喝得烂醉,他的女人硬把他背回山上。从这件千真万确的事情就可以看出阆山的女人有多厉害了。

近3个小时的挥汗攀登,绕过村头一棵千年红豆杉,终于到达赣、皖、浙交界的五龙山中段海拔780米的阆山村。此时,我们才发现钻进峻峭的顶峰,有一片已经不是群峰的“小山”锁住的千余亩平川,这里满目都是绿浪般流动的稻子,“小山”上的高山婺绿在雾霭中青翠欲滴。

两层的阆山村委会办公楼坐落在具有徽派特色的王家村,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砖木楼。小窗外,绿浪中泛出一口映着宝石蓝的池塘,这是村里唯一的一口鱼塘。紧接王家村身后曹家村的坦里村尾,一条古道穿越一片参天红枫林直通山下未知的世界,而这片枫林是众多摄影家捕捉的对象。

在坦里村的一个昏暗小店内,70来岁的老掌柜坐在又高又旧的柜台后端着杯茶,呆滞着看着我们。在他的身后,摆着一些酒。坐在门槛石前的另一位老人起身说,他的家就是祖上传给他的老房子,是清代的藻井式建筑,只是这种老房子在坦里已不多见,更多的只剩下了断垣残壁。穿梭在王家村内,大多的建筑是土砖或麻石、片石垒成,清代的石缸石槽零散着丢在深巷内。村民说,如果谁家起火,就可以用石缸里的水灭火。

由于没有绿水绕青山的景致,阆山少了婺源晓起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柔情蜜意,有的只是身置九霄的飘然和超脱。

阆山村的猫和狗很多,男人们大多都在打牌或哄着蹒跚学步的孩童,极少看见他们种地和劈柴。田间地头或者是水井边,头扎布巾弯腰劳作的多是女人。50岁的阆山村支书汪春保用普通话说,“这就是母系氏族的遗风”。他伸出一双没有老茧的手笑了:“村里男人的手都跟他差不多”。

村支书说,阆山村有王家、曹家、布源、坦里、外山、新寺和碎石坞7个自然村200多户千把人,耕地1500多亩,茶园650亩,这些田地里的农活基本是女人包干了,如果是农忙季节,田间小道上会见到布衣女子肩背装着猪、牛粪的竹筐到地里施肥。

夕阳斜坠,给阆山村洒上了一片金黄。几位五六十岁的老妇背着足有4米长上百斤的山柴蹒跚回村。她们的身后闪出两位妇女,妇女的背上捆扎着3箱沉甸甸的啤酒,外衣底下,露出一些枝叶。妇女说啤酒是从山下批发来的,背上垫些枝叶是为了减少货物与皮肤的摩擦。在阆山村,因为没有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所以见不到扁担,更找不到带轮子的运输工具,能看到的就是阆山妇女柔弱却又坚强的肩和背。山上建房子,一块砖,一片瓦,一把椅子,都没有离开过妇女们的脊梁。在这里,女人就是大山的脊梁。

阆山土地不多,石头山上只是覆盖着薄薄的泥土和植被,只种一季的秋稻要比山下晚熟一个月,即使是阳春三月,山上的水田里还结着冰块,所以成片的金灿灿油菜花在这里少有。

“大壁长不出大树,有大树也会连根拔起”。村支书说,阆山曾有古书院,虽然书风很盛,但村里没有出什么人物,就算有,也因为阆山的贫瘠而举家搬迁不再衣锦还乡,这更让阆山处于贫困和孤独。不过,这种孤独并不会让勤劳的妇女对自给自足的生产感到不满。

土地的贫瘠和气候的恶劣没有让阆山村一无所有。阆山有非常有名的“阆山朝天辣”,这种吃上“三口热翻肠”的辣椒色泽红润,奇辣无比,细细品尝辣里有甜。据说,当地一警察打赌吃了4根“阆山朝天辣”,顿时肚内翻江倒海,最后打了吊针才算缓过劲来。

段莘乡的干部都说,阆山女人的性格跟“阆山朝天辣”一般,一旁的阆山小学的余老师说到任村妇女主任的妻子也“呵呵”一笑:“女人就像田埂,是要经常培新泥的”。如此生动的语言,透露出阆山女人辣得过劲,阆山男人也甜得让女人心醉。

沿古道而行,两旁的野生山楂果开始透出诱人的红色,而阆山人却喜欢把村里的美丽姑娘唤作“茅哩楂”。但在阆山村,我们没有看到多少青年男女,村主任方林保说,年轻人基本上出去打工了。只可惜,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村里的女孩子却是不读书的,现在,女孩能读到初中就不错了,而男孩子就是拼死也要高中毕业。

阆山妇女的勤劳,使大多数家庭出现了农产品的剩余,但日子依旧如浸入泡菜坛子的泡菜或在石壁上暴晒的干菜一样,没有起伏。村支书说,为了脱贫,政府提出移民,但村民不愿离开几百年不变的生活,于是能否修一条公路让村支书心力交瘁。

老支书说,山上的猪养到00公斤,抬下山卖要花200元,从山下扛一对沙发上来要花40元,“阆山朝天辣”和高山茶走不出小山村,商人看到满山毛竹扳着手指算运费摇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最美山村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美山村位于留坝县玉皇庙镇,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其中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道路”的高江路,是一条形成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高等级山村公路,从高桥铺到江西营全长39公里,公路两旁植被覆盖以杉树、银杏树、金丝柳为主。环境幽静,一年四季景色如幻,春来新芽初绽放,夏来绿荫犹蔽日,秋来金色溢山林,冬来银装添素裹。沿途田园风光、涓涓溪流、农家别院、银杏成林、鸟鸣花香等,让人恍若走进世外桃源。沿路有景点6个:月亮湾花谷里群芳争艳,蜂飞蝶舞,有可供休憩的凉亭、赏花的观景步道及嬉耍的戏水区,给游客在赏景的同时增添别样的休闲乐趣;银杏观光园占地100亩,园区内有观光步桥,在这里可以看到银杏的叶绿成荫、黄金满园、杏果一树等不同季节的风光;位于西河口的“子孙满堂”古银杏,有着四千多年的树龄,胸径为4.4米,高29米,树干直耸云天,枝叶茂盛,在全国古银杏里排名第三,西北地区银杏树里位列第一,为玉皇庙镇“银杏之乡”赢来不少美誉;晏家坟“玉皇仙鸡”斗鸡场,是民间可供群众以斗鸡为娱的一种游戏,又名打鸡、咬鸡、军鸡,两雄相遇或为争食,或为夺偶相互打斗时,可置生死于度外,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晏家坟村大鲵仿生态观光园里,养殖大鲵200余尾,大鲵俗称“娃娃鱼”,取其叫声像婴儿啼哭,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石门子露营基地,周围景色优美,建有可多功能广场、观光步道、垂钓园、旋转水车、仿古式情侣木屋、自助烧烤场地及房车区,是个自驾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学堂山村

全文共 3144 字

+ 加入清单

学堂山村原名凤鸣山村,位于通江县板凳乡,隶属于四川北道保宁府通江县长宁里第三甲。清朝时隶属于川北道保宁府通江县长三甲。直至改革后,因为新建村小学,百姓按旧的说法仍叫学堂,最终定村名学堂山村。“凤鸣朝阳、双庙古柏、龙洞泉声、雁山石葫、三溪春涨、柏李松风、石匣夜雨、昆仑晚照”为学堂山村八景。

相传,有位仙人挑着油篓,途经凤鸣山,因流连凤鸣山之美景,便放下油篓在此驻足。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时至半夜忽听山下鸡鸣,方知耽误了时辰;为了赶回天庭,还来不及挑上油篓,便匆匆离去。待到天明,仙人的油篓遂幻化成石,时至今日仍矗立于学堂山上,村民称其为油篓石。

学堂山北面的牛眠山,因山间有一石其形似卧牛,故名牛眠山。村落形成于明初,选址于上蔡家沟、下蔡家沟。从山谷对面的三品寨村一个山梁上远观之,蔡家沟一地,隔着山沟放眼俯瞰,上下沟壑,干丘梯田,蜿蜒而下,跌入深谷.,幽暗而不见谷底。整个村庄犹如世外桃源。山下寨子坝,蔡家沟,蔡家大院子规模非常宏大,为川东北一带所罕见。

学堂山村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古桥、古碑、古墓、古寨、古井、古建筑比比皆是。尤其是古建筑类型多样,现存穿斗木结构院落60余套,大多坐南朝北,错落有致,掩映于,绿树丛林之中。民居建筑雕刻精美,寓意深刻,“缠枝牡丹”、“凤穿牡丹”、“麒麟献瑞”“鱼化龙”等装。饰纹样随处可见,绘画栩栩如。

“三善同缘”石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该桥是连接沙溪至诚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三善同缘”因上下三溪各有一桥而名之。现下河蹬子桥尚存,其余二桥毁于洪水。有完整的记事碑。

三品古寨位于学堂山村与三品寨村的交界处,此寨建于三品梁上。三品梁山势险峻,层峦起伏,四周峭壁悬崖,绵亘突兀,其峰有三,呈品字格局,故而得名。嘉庆五年,(1800)由蔡珍、蔡红、蔡学海;蔡国海等人募集银粮并领头修建。建寨后,遂易名为“三品寨”,是当年抵御白莲教起义军的重要军事堡垒。三品古寨三峰分头寨、中寨、博寨,中峰及东侧石门因年久而垮塌,唯头寨西峰石门现存无损。石门分内外两层,石拱结构,两侧石刻对联一副,文曰:“四维戈戟归销銅,三品巍峨壮千城”,横联为“卫土守义”并刻有嘉庆五年岁次庚申等宇样。

四合院里曾建医院红军战士在此疗伤

红军时期,第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建立总医院。在当年动荡艰难的战争环境下,战斗频繁,缺医少药,万余红军伤病员不幸牺牲。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辗转迁移,1934年1月迁至沙溪王坪,在通南巴各地设立7个分院。医护人员、设备和药物器械统一调配,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其中,学堂山村蔡家大院字,被选定为第一分院所在地。

第一分院共占用,3个院子,老院子用作病房区,另外,邻近老院子的后头院子用作分院办公室、药房和医护人员居住地,下面的底院子用作守卫红军一个排和所属村自卫队的驻扎营房。老院子后面有渠沟岭,岭下的渠沟园,被辟为红军战土、养伤初愈战士下操之地。

蔡家大院:“走马转0”形如“五月朝天”

学堂山村传统建筑分布较多,村内建于清道光年间蔡家大院完整地体现了川东北民居建筑天楼地枕特色。“天楼”建筑式样,是川东北大巴山区民居的一大特色毛作为山区民居建筑,四合院的前堂產,多是地平不足,于是砌石为坎,吊脚为楼,楼下设为猪牛圈栏。楼上附设“腰栏子”(吊楼栏杆),特具景观效果。如今,保存完好较有特色的院子有十余套,其中四套最具代表性。

岭上院子系蔡氏一族代表人物蔡石玉的私宅,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是一组穿斗木结构建筑,院落坐南朝北,从风水学上来说,属典型的“美女晒羞”地形。由前后厅堂和左右厢房组成。由正堂屋;左右厢房、前堂屋为主体,形成四合面主体,俗称“一颗印”。左右厢房延伸围合建成四个小院,也就形成4个小天井,由正堂左右两侧和左右厢房中间分别设计的通道连同。俯瞰院落平面格局,四个天井围绕中间的大天并,精致排列,犹似花盘展开,被喻为“五月朝天”,也就是民间所谓“走马转0”。多层式柱础、麒麟献瑞窗花雕刻精美,墨书壁画人物栩栩如生。其中轴线上的甬堂,设计规制整肃,正堂神龛上高悬“九思堂”匾额。

相传,岭上院子当年在建修时,主人请了周、李两位工匠各修一半,旨在考验两位师傅的技艺高低。在建梁立柱的头一晚,周姓师傅使坏,便派其徒弟将李姓师傅做的房屋中梁锯短了5寸,被李姓师傅知晓,于是李姓师傅派徒弟连夜赶制了房屋中梁。第二天,在立柱上梁时,使坏的周姓师徒欲看李姓师徒的笑话。心知肚明的李姓师徒在扣梁对,其徒弟故意大声说:师傅,中梁短了。随即,李姓师傅将带在身上手绢扔给徒弟,让徒弟使劲拉长将中梁扣好。事后,周姓师傅主动请教李姓师傅,“如何将短了的中梁扣好?”李姓师傅答曰:“小心为之,自然长。”

蔡家底院子坐南朝北,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前堂正中砌筑石阶,建龙门子(当地称作栅子门,亦即所谓“封了口的”之说),进出院坝开关龙门。

院子的装饰性成为一个突-出特色。该院子正堂屋基脚放置的半圆形落檐石与方正形地堑石,恰在对比中寄寓了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内涵,让家族获得这种文化示意。正堂屋五丘田大门,遗存有彩绘门神。下方丘田彩绘神仙图。四合院院廊四面对称8个木柱,其柱础均有独特造型和石刻图案。尤其是云龙纹、如意纹等设计,以及莲花八子、三鱼吉会等居家风俗图案石雕工艺,于丰富中见简洁,于亲和中见吉祥,有力渲染烘托了钟鸣鼎食之家的富贵荣华,颇为经典。也极为少见,弥足珍贵。

蔡家屋后头院子呈四合院格局。此院的最大特色是,左厢房外侧与前堂屋转角处,横亘一块巨石。这就是当地人说的“四合院屋子里包了一块大石头”。房主人不是将巨石搬走,而是匠心独具,因山就势,将穿逗梁架巧妙搭建,包容其中。不但不觉得挡事,反而巩固了梁架,给人以江山稳固、坚如磐石之感。

相传,当年建造此院时,掌墨师天天吃鸡,却不见鸡的头脚,心里老大的不高兴。到了上大粱之时,但见仪式庄严,筵席端上来的掌盘中,整整齐齐放置着卤好了的鸡头鸡脚。掌墨师顿时明白自已误会了主人的一番好心,于是再一次攀上大梁,于敲敲打打之中,喝令一声:“道法一千年”,算是弥补了自己的起心不良,成全了主人家的好事。

杨家院子:阴阳五行藏玄机

杨家大院子整体呈四合院格局,也是封了口的。左右厢房对称,形成一个大天井的格局。甬,堂,横砌石板21块,规范地演绎传统阴阳五行所形成的生老病死苦,最后落到一个“生”字上。正堂屋三开门,雕花保存完好。檐廊下设计为拉通石阶,显得宽大弘敞。四面廊檐下连通宽阔,是一良好的家庭共享空间,神龛尚存,木雕龙凤戏珠图亦神采焕然。.阶岩石石雕雕工精美,颇有明朝遗风。

杨家大院本不姓杨,系杨继增(宇子舆)从蔡姓地主手中购.得。杨继增当年为求功名,多次前往保宁府(今阆中)参加乡试,屡试不中。后在杨家大院创办私塾,教书育人。杨继增个人崇尚新思想,1933年红军入川杨继增主动支持。但受其地主身分影响,1935年因红军肃反扩大化被错杀。1936年其家人寻回尸骨,其女婿蔡永孝赠匾。至今“冰清遗世”匾额仍悬于杨家大院子正堂之上。

学堂山村人民勤劳质朴,悠久的村落历史造就了学堂山村丰富物质文化遗存,石、木雕刻精美、寓意深刻,彩绘线条流畅、色彩分明。传统的工艺世代相传,对该村的建设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学堂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主娄体现在民间音乐等方面。其民歌有劳动歌,如《薅秧歌》《号儿歌》《背二哥》等男女情爱山歌,如《柳英记》《小十二时》《毛山歌》《十里坪》。至今,村民在劳动和农闲时都喜爱哼上几曲。

学堂山村每当清明、月半、除夕、春节都是传统的祭祀日期。独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当属农历九月十六的牛王会。每逢牛王会来临之时,村民都会带着各类祭品前往牛王庙祭祀,乞求保佑风调雨顺、家庭平安、六畜.兴旺,可谓虔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陡山村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大陡山村地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脚下,北与山东省会济南接壤,南与孔子故里曲阜相邻,处于中国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的黄金地段。这里交通便捷,京沪、京福高速公路出站口、京沪高铁泰安站距离大陡山村仅有十分钟车程,被形象的称之为安在高速上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大陡山村群山环抱、满目葱郁、鸟语花香、碧水蓝天。这里溪水推珠滚玉、绵情意切;这里四季有花、三季盛果。天平湖畔、金陡山下的大陡山村就是泰山脚下的世外桃源。

游历于山间小路,漫步于瓜果长廊,别有一番远离城市喧嚣的民俗气息。金陡山上,五角枫、雪松、玉兰、紫薇、樱花等几十种经济苗木和红栌、红枫、蓝杉等名贵苗木根植其中,景色宜人,空气清新,是可以和五岳独尊的泰山相媲美的天然氧吧。

游人穿行其中不仅可餐其秀色,亦可食其山果。红枣、金杏、板栗、核桃、柿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北厥山村牌坊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北厥山村牌坊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厥山牌坊,位于灵宝市尹庄镇北厥山村中。牌坊坐北朝南,面阔2.8米,进深1.9米,通高6.75米,牌坊为砖雕,共分六层。2016年1月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正面:上有砖雕圆棱一周,拐角处为榫头结构。砖棱下有葵花和方环相间图案,下为砖雕阴弦纹砖雕图案,下有垂柱四根,垂柱间有葵花、荷花、牡丹花间隔组成。再下为砖雕富贵不断头图案。图案下有人物故事图案五组,从左到右,第一组为状元济塔;第两组为弃官奉母;第三组为安享晚年;第四组五组不清。下有博古图案,再下为垂柱四根,柱头有雕花,柱间施以缠枝花卉。再下为所雕匾框,框内四角雕变形蝙蝠,中间有砖雕“壸政流芳”四字,匾框西边为砖雕鼎炉和如意方瓶。下为两组浮雕图案,上部为朱雀报喜,下有半圆形浮雕图案为仙鹤站于荷花上。下为对联,上联:“慈竹当风空有影”,下联为“晚萱经雨不留香”。

背面:最上部有砖雕圆棱一周,四角拐角处为榫头结构,下为砖雕阴弦纹,弦纹下有三组砖雕花草图案(内容不清),下有垂柱四根,柱间施以花草纹,柱头分别有雕花,下中部有砖雕方框,框内有砖雕“彤管杨庥”四字。匾框两侧分别有两块砖雕图案,左侧框内雕天宫赐,右侧框内雕寿星图。框下有透雕横额,内有五组动物图案,从左到右分别为麒麟、天马送宝、凤凰、马上封侯、鹿。下部为碑龛,龛上部为砖雕半圆形图案,图案内容为上有一朵牡丹朝下,两侧有两只凤凰登枝,中间为牡丹花卉。两边有砖雕对联,对联上部各有向日葵一朵,对联为“志励青年节完白首,褒荣风诰宠錫鸾章”。

两侧面:东西两侧内容相同,上部为砖雕向日葵,大小不等。下为人物故事五组,内容不清,再下为垂柱三根,下有圆形砖浮雕图案,中部为一大松树下站立两只鹿,作吃草状,外雕富贵不断头砖雕两周,图案外有五只蝙蝠头朝圆心。构成五福临门图案。

北阙山牌坊有准确的建筑年代;以砖雕为主,砖雕技术高超,人物、动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灵宝地区砖雕技术的高度概括,反映清晚期灵宝地区的建筑技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清代豫西地区的砖雕技术和民风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链接】:

北厥山牌坊建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为纪念彭太孺人而修建。彭太孺人儿子亢多福,字祝三,三岁时生父离世由母亲彭太孺人抚养成人,并供其读书,后亢多福考取府侯选经历,即为府衙中主管文书档案处理日常事务的首领官,因故未能上任。彭太孺人享年七十四岁,晚年患病卧床不起,亢多福伺候三年孺人去世。在孺人三周年时(光绪十四年),亢多福修建了这所牌坊,以表示对母亲的永远思念。

北厥山村:北厥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朱洗:从山村里走出来的“蛤蟆博士”

全文共 3384 字

+ 加入清单

1931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大学,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努力学习了六年,最终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此时,他离开祖国已经11年了。这个年轻人就是我国未来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朱先生。

朱(参考资料

《青年》中的朱

在法国的前五年,朱还是一个工人,一个开膛手,一个汽车修理工和一个搬运工,所有这些他都干过。五年来,不管他白天有多累,他都不得不在晚上学习法语和各种科目。1925年,朱成功进入蒙彼利埃大学生物系,师从巴塔隆教授。巴东是著名的实验胚胎学家,以研究人工孤雌生殖而闻名。

1920年,朱(左一)赴法国前与同学合影(网络图)

朱粲·Xi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吗?他工作努力,思维敏捷,深受巴东的喜爱。朱的画和切片都很精细。巴东经常大喊:“这个中国人真好!”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巴戎的悉心指导下,刻苦钻研的朱很快就在人工孤雌生殖、异种杂交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与巴戎合作完成了十余篇论文。1931年,朱成功地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巴东尽最大努力让他留在法国,但他拒绝了。

朱(左)和蒙彼利埃的朋友(网络图)

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科学家都怀有“科学救国”的梦想,朱·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年轻人,他“谦逊,不敢忘记为国家担忧”。他因参加爱国运动而被开除。现在他的学业已经成为现实,他毅然回到了他苦难的祖国。

2.理论是有价值的,实践更有价值

对于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来说,科学研究真的是一种奢侈品。回国后,朱面临着极其困难的科研条件,甚至连他的家庭生活都难以为继。新中国成立后,朱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工作。直到那时,他的生活和研究条件才有所改善。

目前,许多大学教师研究他们赚钱的东西,但是他们在传播网络方面做得不多。他们得到的只是鸡毛。另一方面,朱自留法以来,一直致力于卵的成熟、受精和孤雌生殖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几十年来从未改变。因此,他的研究是系统而深入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朱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聘书(网络图)

朱有许多理论建树。他在两栖动物杂交的细胞学研究、多配偶受精卵中剩余精子的命运、蛙卵的成熟、两栖动物卵的受精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谈论最多的是“无祖父的蟾蜍”。

蟾蜍没有祖父,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证明,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尽管科学家们对青蛙进行了许多人工孤雌生殖实验,但没有人尝试过蟾蜍。人工孤雌生殖蟾蜍还有传播种子的能力吗?朱对此很感兴趣。

为此,朱自1951年以来,在八年的时间里,进行了数十次试验,涂血、刺成千上万只蟾蜍卵球,最终繁育出25只无父小蟾蜍。这对雌蟾蜍和雄蟾蜍中的一只成功地拥抱在一起,并产下了一批蝌蚪。因为母蝌蚪没有父亲,所以“可怜的”蝌蚪自然没有祖父。

当时,朱的成绩是世界领先的。这表明蛋蛋有一套完整的物质基础来发育成个体。人工孤雌生殖的个体能够完成正常的生殖活动并生出健康的后代。朱曾经说过,人性本善,而“无祖父的蛤蟆”又一次印证了这个有趣的观点,所以家乡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蛤蟆博士”。

朱正在做实验(网络图)

但是,朱不是一个只知道闭门做研究的人。他种过地,干过活,主张科学研究应该为生产和建设服务。朱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是成功地解决了蓖麻蚕的引种驯化和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两大难题。

蓖麻蚕起源于印度,抗日战争时期传入中国。然而,直到解放前,人们仍然不知道它的发展规律。饲养中经常出现许多问题,如蚕种不能生产、蛹不能生产蛾类、蛾类不能交配等,导致蚕种灭绝。这着实让养蚕人头疼。朱对动物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当有人问他蓖麻蚕的情况时,他得出结论,它一定与环境有关。

朱和的研究人员全都冲进了实验室。经过不懈的实验和分析,他们证明了他的猜想:蚕卵不能产生是由于干燥的空气和变硬的蛋壳造成的。蛹不融合、蛾不交配的原因是温度太高,妨碍了蛹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的发育。我明白了!在朱的指导下,养蚕户通过调节湿度和温度,简单快捷地解决了蓖麻蚕的饲养问题。

蚕卵异常分裂(生物通报,1963年第2期)

解决了蓖麻蚕的问题后,习惯于忙碌的朱不想闲着。他把目光转向了人工繁殖经济鱼类,如鲢鱼和鳙鱼。

经济鱼类在我国已经养殖了几千年,但一直以来,人工养殖的家鱼性腺都不发达。那么,薯条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既简单又简单:从河里钓鱼!许多人认为这种情况根本无法改变,但朱并不相信这种邪恶。

自1956年以来,朱多次到浙江渔场进行考察和试验。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老农”在池塘边泥泞的路上游荡,手里拿着一根竹竿,赶走试图靠近的游动的蛇,并充分保护实验中使用的几条雌鱼和雄鱼。饿了,他吃了些粗茶和米饭,困了的时候,他在漏雨的小屋里小睡一会儿。经过几年的耐心和坚持,朱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产卵促进剂,可以使人工养殖的鱼类产卵。它不仅效率高,而且成本低,易于制造。

朱(左二)在实验室(网络图)

今天,蓖麻蚕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蚕种之一,鲢鱼、鳙鱼等经济鱼类的养殖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都要归功于朱的勤奋和汗水。

1955年,朱(右)向合肥蚕场经理(左)介绍了他饲养蓖麻蚕(家乡网)的经验

3.热爱写科普的伟大科学家

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和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动物繁殖中“重女人轻男人”的传统是什么?人类和动物的性别何时能确定?人类的智慧和爱从何而来?其中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的科学爱好者。事实上,早在70年前,朱先生就给了一个专业的答案。

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但他总是善于利用时间。除了科学研究,他的主要爱好之一是写科普文章。在朱看来,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科学普及同样重要。回国后,朱一直致力于用通俗的方式向公众讲述艰深的科学知识。他一生写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书籍。

有人曾估计,朱是清末以来写科普书最多的中国科学家。一些历史学家还认为,朱·是中国百年科普著作的桂冠。

目前,在科普作家中,很少有科学家站在前沿,而朱是一位长期从事前沿研究的大科学家。他的科普书籍都是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原始资料和专著的基础上写成的。在朱的众多科普著作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现代生物学丛书》。你可以在这一系列的书中找到上述奇怪问题的答案。

文化生活出版社(孔子旧书网)出版的现代生物学丛书第二卷《我们的祖先》

朱虽然从事科学和工程工作,但他的文笔很好。作家巴金和李露都是他的好朋友。回国后,他们中的几个人在上海成立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社成立了,但它能生产什么书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时中国最缺乏的是科学技术,有必要出版一套科学书籍。谁来写?这个重担自然落在科学家朱·身上,于是现代生物学系列在战争中诞生了。

这本书由六卷组成,包括“蛋生和蛋生”、“重女人轻男人”和“爱的源泉”。从1939年到1945年,它相继出版。这本书的标题非常醒目,读起来更有吸引力。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简单有趣。它涵盖了从在鸡和鸡上下蛋的问题到人类的爱,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精神和生理。朱总能根据他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来解释这一点。许多学者认为,《现代生物学丛书》可以被称为我国科普作品之王。它一直被模仿,但还没有被超越!(详见古籍记载传说:“生蛋与生蛋”:达院士性科普著作)

1962年,佟弟洲(右)和罗宗洛(中)去医院看望病重的朱(左)时,合影留念(网络图)。

1962年,朱先生因过度劳累而死于肺癌。虽然他在生物学上与“中国克隆之父”佟弟洲(注2)一样有名,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关于他的信息并不多,甚至很多人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

朱先生在生物学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值得每个人记住,不要忘记!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大楼前的朱铜像(网络图)

个人简介:

朱(1900 . 10 . 11962 . 7 . 24),原名朱永昌,著名生物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实验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他著有数十部科学专著和科普书籍,如《生物学的进化》、《现代生物学丛书》、《生死观与疾病的科学观》。

名言:

科学需要人类的一生,八小时工作制是不可接受的。

注意:

注1:人工孤雌生殖,也称为孤雌生殖,是指由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导的未受精卵的发育。

注2:童涤洲(1901979)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和海洋科学的奠基人。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管山村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山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其文化内涵、艺术、科学价值较高的有“文昌阁”、“露天戏台”、“南峰耸翠台门”、“会选科第台门”等。据民国甲申年续修的《仙居管山李氏宗谱》载,管山旧时有“石龙淋雨、水帘瀑布、正觉晓钟、夹岭朝烟、三湖望月、三峰插云、塔山夕照、桥头宿雁”八景之称,并有诗作留存。也许是古时管山人富有,当官的多。

管山村的古建筑,可谓集仙居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之精华。该村的“南峰耸翠台门”为清晚期建造,占地1714.75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四进,第一进为单檐简易小门楼;第二进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牌坊式八字形石构门楼;第三进穿堂,三开间带二弄,明间设中柱带单步前廊,后壁置挑廊;第四进正屋,七柱七檩,设二层厢房,东西厢房外侧各附有三个小院,正屋后侧附堂轩一个。整个台门建筑平台略近井字型,布局奇特,人物、走兽、花鸟雕刻精湛,镌字遒劲,不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会选科第台门,建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占地1122.04平方米,外墙置六翼马头,门楣上留下较珍贵的史迹。还有文昌阁、古戏台,都具有古建筑的艺术格局和较高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旧时仙居东部风俗、文化生活提供生动的现成实物资料。

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到处可见,颇具规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单体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点缀于幢幢新楼之间。一堵堵断垣残壁之间还镶嵌着富有美感的石花窗。古祠堂虽稍有破损,但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雨过山村翻译及赏析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这首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从景到人,在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鲜活跳脱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

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雨过山村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雨过山村前两句描绘的景象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雨过山村》前两句描写了山村的优美静谧,幽远却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勾勒出了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赏析

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来表达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第四句通过对花的“闲”来反衬当地人的忙,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悠然的气氛。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作者通过对雨过山村所见之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观山村

全文共 1634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闽南俗语——“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观山村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也是“南安第一侨郷”。

观山村有着多元且丰富人文旅游资源,早期观山村藏于大山之中,不受外界干扰,使得村内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到较好的保存,其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农耕文化、“番”文化、茶文化历史久远,相互交融,形成观山村独特的文化景观。而这些文化的交融,主要体现在其建筑上。

观山村整体风貌特征为集合闽南传统风格的古厝、南洋风格的古厝、苏式风格的古厝为一体的新风格。全村拥有百年以上建筑共有20多座,最早的一座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具有闽南文化载体之称的古厝20多座,保护较好的有10多座;具有南洋风格的古厝3座,其中保护较好的有2座;苏式风格的古厝1座,目前保护较为完好。很多建造精美,装饰华丽,厝内花罩、飞罩、花窗、砖雕、石雕、木雕、灰雕饰物等工艺运用普遍,许多石构件、木构件都难得一见,而且很多融入东南亚的建筑风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全国仅有,甚是少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村址门口有棵八百多年的山牡荆树。这些厝屋与青山、绿水、梯田、老树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神奇古朴、美丽的画卷。所以被称为“古厝大观园”。

(1)番仔楼——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观山村的主要标志性建筑之一,由著名华侨李功藏先生于清末时期建造,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当初,李功藏为建这座厝整整花了10万两白银。“每一块墙砖、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内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整个建筑目前保存完好。李功藏建厝时,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内中”的建筑风格,是与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经历分不开的。据悉,李功藏还曾在泉州改建修复“洋宫”仿古牌楼。

(2)石印厝——观山村的“石印厝”是在闽南地区很少见到苏式老厝,是仿前苏联建筑建造的,而且糅合了许多闽南建筑元素。从整体上看,“石印厝”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有三进,后屋高过前屋,回廊宽缓伸展,红漆窗户竖长简单,华美中不失庄严肃穆。

(3)丰墘大厝——始建于民国十九年,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大厝。其外墙白石再加红砖垒砌,皇宫式拾间大厝加俩边护厝,用地一亩多。前红砖围墙,后石头筑砌秀土,大埕,天井,巷沟地面皆由白石条手工加工铺设。大厝地面花砖全由印尼海运而来,大厅的木作十分精致,装饰的金粉就用了五市斤。大门青草石影雕对联,手工精致,正面留个青草石窗子,全部由一块青草石挖凿加工而成,手工的精细可谓无与伦比。

观山村坐落于大墓寨山下,乡道仑眉线东南方向贯穿全村,乡间小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全村建筑以“古大厝”传统建筑为主,辅以现代建筑。观山村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村内树木葱郁,溪流蜿蜒,鸟鸣山幽,茶香醉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置身其中,能领略到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回归远离尘嚣的精神家园。境内有1400 亩的铁观音茶园,层层叠叠的茶园随山起伏,到处弥漫着清幽的茶香。

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下坑溪和中新厝新穿过村庄,河水清澈见底,河流两岸有大量阔叶林,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观山村内有闽南名山皇旗主峰,风景秀丽、巨石峥嵘、涧泉飞溅、绿树葱笼、苍鹰鹧鸪、画眉翱翔啼鸣,多处泉水潺潺流出,处处鸟语花香。晨观日出云海,暮眺晚霞炊烟,登高临远、碧空如洗、远山近水、美景名茶,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皇旗尖生态茶园——观山村有着悠久的茶业发展史。皇旗尖生态有机茶园,占地859亩,始于民国期间李春禧创建、李昭峰为制茶师的眉峰茶场,坐落在眉山生态林保护区,常年云雾缭绕。

皇旗尖茶园四面环山,千亩茶园依山拾阶而上,红豆杉、松树、肉桂、相思树、含笑、柿子、柳树……各类树种遍布,而青山环绕深处,一汪湖泊犹如镶嵌在玉环当中的一块明亮翡翠。每到四五月之交,春茶采摘时节,满山茶香让游人流连忘返,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制作铁观音茶叶,还可以登上皇旗尖山顶观日出,甚至还可以极目远眺泉州中心市区的东西塔。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元山村洪流机器厂防空洞群、工业建筑群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山村洪流机器厂(05)防空洞群、工业建筑群为清流县文物保护单位。

元山村洪流机器厂(05)防空洞群、工业建筑群位于嵩溪镇元山村,年代为现代,面积为3039平方米,类别为工业建筑及附属物。

2018年7月30日公布为清流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墙四周外延5米。

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0米。

元山村: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位于嵩溪镇东南面,距县城约20公里、镇区6公里,辖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367户,人口1486人,属于革命苏区基点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40亩,山地面积2.67万亩。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汇集了丹山、碧水、温泉、原始森林为一体的北斗山风景区,有国防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兵工厂旧址。近年来,元山村以打造“温泉度假特色村”为目标,以林业、花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建筑格局均为三进连庑廊夹天井布局,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础青砖墙,硬山式顶,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

建筑群气势雄壮,祠内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砖雕、灰雕等多种饰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态各异的石雕狮子最为精美。黄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来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清朝晚期(1889年),状元黄槐森、黄德森兄弟组织了重修。该祠堂群为三进两院结构,总占地面积48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22平方米。

作为斗门地区保存原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0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荔山村:荔山村位于乾务镇西部,南部紧邻珠峰大道,西部紧邻富山工业园区以及新城大道,全村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012亩,其中水稻面积423亩,鱼塘面积3959亩,其他(花卉、果树、香蕉及其他经济作物等)面积1630亩。现有常住人口10680人,2275户,其中户籍人口4680人,外来人口6000人。近年来,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村集体经济,选好、配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自驾游找寻门头沟美丽小山村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10月14日,又一次去门头沟找寻当地最美的小山村,象爨底下、灵水村已在电视、报纸上多有报道(已去过数次)。灵水村已在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过后,吸引了很多游客。

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中,北京市有9个村当选,而门头沟区占了6个席位。

门头沟区186个自然村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最早的古村落起源于东汉。186个村,村村留有古迹,其中33个村庄依然较完好地保持着古村原貌,占本市现存古村落的70%。

爨底下、灵水、琉璃渠、千军台、三家店、沿河城、沿河口、东胡林、西胡林、燕家台、柏峪、桑峪、杨家峪、斋堂、黄岭西、马栏、齐家庄、杜家庄、张家庄、韭园、石古岩、王平村、碣石、青白口、涧沟、石门 营、法城村、珠窝村、苇子水、岭角村等我知道门头沟存在很多很多这样的小村落,我去过的村落,象苇子水村,我问过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大多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年轻人几乎都搬了出去,出外去工作了。老人们愿意留下来过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粮食种的少了,但自己种一些蔬菜类、薯类、玉米等,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吃上绿色食物,待到晚上满天的星斗是你们城里人再也无法见到的。看着在桥头打牌的大爷们,看着坐在碾子上聊闲天的大妈们,我恍惚来到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之余,漫漫细品这些古老的村落,希望这些古老的村落会好好的保存下来,让后人去观赏去回味我们留存几百余年的古老的文明历史。

美丽的山村——岭角村

]

村头的“灵溪景区”,它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占地面积5000多亩,沟内溪水常年流淌,走在其间,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区门票:20元。进景区后,因不是周末,这里游人稀少,可能也不是爨底下、灵水村这样知名景区,我进景区之后,就碰见一位大妈,她到山里打些野菜,还问姑娘就自己呀,真够胆大的,别再往里走了,进去也没什么了,我还是不死心,又往里面走了走,见到岔路口,听到狗的叫声,狗看到生人狂叫

公路美景

走进“苇子水村”,看着桥头打牌的大爷,看着坐在碾子上聊天的大妈,周围映衬着古房子、古树、石桥、石路、石房子、石碾子,古老的房子被挂满柿子、山楂、红叶的树环绕,我恍惚来到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月山村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月山又名金乡、东庄、举溪、举水,位于庆元县城东南57公里,海拔820米,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为举水乡政府所在地。境内峰峦叠障,山川景色秀丽清幽。月山村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如同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故名月山。月山村首尾各有一块田洋,分别称为“考坑洋”和“梅花洋”,六座古廊桥形如长虹横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展现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那恬然而优美的画卷,置身其中,恍若人间仙境。时任处州知府孙大儒曾赞月山为“山环水秀一桃源”。“画家六法,不外应物、需物、象形、传神、摹写,然非得崔、白衣钵者,未足以语此。余画体粗学其略,盼彼月山屏障,举水潆洄,烟居锈错,竹木荫翳;奎阁有凌云之势,桥梁多拖虹之状。且寺观幽然雅致,祠宇则焕乎文章,深羡延陵吴氏聚族于斯,独占松源之胜,不禁情为之畅,意为之舒。特拍一幅,非敢谓图与境无二也,特仿佛云耳”,这是古人对月山美景的赞誉。

据史料记载:月山村最早称为东庄,吴诩的母亲李氏,原居松源(今庆元),因夫吴伉于公元1000年不幸病故,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带着8岁的幼子吴诩,来到东庄搭寮居住,艰苦度日。东庄的对面是金乡,金姓颇繁,时有凌弱之举。一日,李氏浣纱上游,遇仙人指点,吴氏渐盛,此后故名举溪,为吴氏发祥之地。李氏教诲子孙,要以金姓恃强欺贫,以致家族衰落为前车之鉴,继承和弘扬先祖忠厚善良家风,积善行德,文章济世,以致举水奠基以来,文德武功,代有显人,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可谓文人鹊起,仕宦蝉联,一度被誉为“庆邑之冠冕”。

月山村自古系闽浙通衢,有古道和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顺、平阳等县相通。明清时期一度人才辈出,人口繁衍,经济发达,商店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并因此建立了“一都上管”,明末至民国初又改称为“逢源镇”、“举水市”。崇文尚礼,尊儒重教之风,令许多文人雅士流连吟诵,美文雅韵,见诸繁帙。景宁潘云著文称“……采风问俗……必首推吴氏而以东庄为最”,这里的东庄即举水旧称;浏阳邹公至举溪,见民风醇厚,士风彬雅,在《游举水偶咏》中有“延陵礼义让风常在,莫谓山城少太和”的赞美之词;邑侯关学优盛赞月山村为“濛洲第一庄”;邑侯王恒赞举水之美景曰:“极目在高楼,山半碧,水如钩。扶舆钟毓真灵秀,兼艮之山,合坎之流。回环曲抱天然凑,待高秋桂花香透,群向广寒游”。月山村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以“举溪八景”、“二里十桥”而闻名。现今举水境内有全国木拱廊桥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文简祠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凤桥、步蟾桥、白云桥。并有耕坑桥、云泉寺、华光庙、马仙宫、圣旨门、荐元塔、复旦亭、望月亭等名胜古迹,是休闲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好去处。

地址:丽水市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

类型:山乡村

游玩时间:建议1天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雨过山村古诗带拼音版 雨过山村翻译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yǔ lǐ jī míng yī liǎng jiā , zhú xī cūn lù bǎn qiáo xié 。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fù gū xiàng huàn yù cán qù , xián kàn zhōng tíng zhī zǐ huā 。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赏析

《雨过山村》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来表达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第四句通过对花的“闲”来反衬当地人的忙,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山村挖出大量德军坦克,揭秘保加利亚的德军坦克坟墓

全文共 1407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在一些对二战历史,对军事非常热爱的人们的努力之下,在保加利亚的一处山坳之中挖掘出了大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中型坦克以及突击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这些战车全部都摆在战地的前面,或是在半掩体之内,被当做固定的火力点来妄图阻挡苏联的钢铁洪流。但最终,还是无济于事,被苏联的钢铁洪流给淹没。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山坳中又有山洪暴发,这些二战时期的钢铁猛兽就这样被埋葬在大地之中,直到挖土党们来挖掘宝贝。

1944年苏军转入战略反攻,以风卷残云般的攻势,连续解放了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奥地利、南斯拉夫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在这些战斗中,许多苏军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苏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越过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国境线,向盘踞在保加利亚的德军发起进攻。

苏军黑海舰队也参加了解放保加利亚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共有977名苏军官兵牺牲。9月15日,保加利亚脱离轴心国集团,对德宣战。

在这处保加利亚的山坳里,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挖掘出了一大堆德军坦克装甲车辆,有四号坦克、三号突击炮,有的坦克装甲车被半埋或埋在了土里。

据当地人说,这里曾经是德军抵挡苏军进攻的前线,也就是说是一处阻击阵地。二战结束后,这些战车就一直被废弃在这处阵地中直到现在,大自然并不会因为这些战车的存在而有什么变化,最终曾经的人类造物被掩埋在了土壤之下。

上图山坳中发现的一辆德军IV号坦克歼击车,这种坦克歼击车没有炮塔,只有一个低矮的战斗室和一门反坦克炮,能够击毁当时苏军的T-34/85中型坦克。

而边上的宝马R75三轮摩托,则是军迷们的坐骑。

德国四号坦克歼击车是德军在四型坦克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坦克歼击车,用来替代III号突击炮。IV号坦克歼击车是一种优秀的防御武器。战斗全重24.5吨,安装一门70倍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

这辆IV号坦克歼击车行动装置完好,位于道路上,应该是当年作为防线救火队的装甲机动力量。最后被遗弃在山路上。

这是一辆四号中型坦克,履带和行动机构已经遗失,这估计是当年一辆战损坦克,摆在这里作为固定炮塔使用。

当地军迷戴着德军钢盔,坐到了坦克的无线电员位置上。

当然,当年的坦克乘员是不会带这种钢盔的。

上面是一辆被发现埋在土堆掩体中的德军四号中型坦克。

面对强大的苏联坦克集群,四号中型坦克已经落伍于时代了,只能将自己埋在掩体中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并降低正面的备弹面积。

从其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弹孔,估计最终是被乘员遗弃了。

这是一辆雪地中的三号G型突击炮,这种没有炮塔的突击炮在二战德军中大量装备,不但能够伴随步兵进攻,也能够进行反坦克防御。

这辆突击炮也被埋在雪堆中,履带已经不见了,估计也是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的。

这处岸边摆放了大量带有炮塔的四号坦克车体,作为固定火力点摆放成一条战线,估计是当年在这里曾经有一条防御线,这些固定炮塔是作为火力支撑作用的。

显然,这些不能移动的火力点射界有限,没有能够挡住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

这也是一辆埋在土堆中的III号G型突击炮,这辆车上安装有一座四号坦克的指挥塔,炮口制退器已经遗失,全车有灼烧痕迹,可能曾经被击中过。

与其他战车不同,这辆摆放在村庄主路上的四号坦克曾经是一辆能够活动的坦克,不过悲剧的是该车被苏军坦克击中,巨大的爆炸使其成为了现在的残骸状态,负重轮残次不齐。

这些二战德军的坦克装甲车辆,没有能够挽救第三帝国的命运,只能够埋骨异国他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虹山村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虹山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前景广阔,虹山乡党委政府综合考虑虹山的自然资源、区域定位和发展基础,致力打造五彩缤纷、水天一色、归园田居的彩虹之乡,形成“一心、两带、三地、四名片”发展乡村旅游格局。通过动作,虹山乡已经从生产“红心地瓜”的美丽乡村概念,逐渐成为具有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品牌。

虹山乡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虹山又名凤山,传说中旧时常有凤凰在此栖息,又因境内有一瀑布,水流似彩虹,故得此名。观瀑景区是洛江区沿江大道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瀑布落差80多米,景区面积350亩,其中风光田园250亩,竹园50亩,域内有原始树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虹山跑马寨位于虹山入口,海拔470米,面积200亩,有良好生态环境及高度旷野,及古时屯兵练兵驻地,极目远眺,群峰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

彭同古民居位于苏山村,有保存较久的彭同古大厝。大厝风貌古朴幽静、极富文化魅力,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文化印迹,精美的古式建筑,朴实厚,色彩斑斓,砖雕石刻,排匾盈联,积淀着先人的智慧,记载了当地发展的历史。虹山吾坑生态园位于苏山村境内,面积3000亩,其完整生态系及原始生态林贯穿其中,西南坐向,有深道、果园、观光园地和古道、古树木。该项目适应参与休闲、娱乐性。

虹山观光园位于苏山茶场,占地500亩,有古老与现代的制茶机械,周边原生态保存完整,地势较为平坦,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虹山有着历史悠久的车房街,乃古时往省城(福州)驿道的中转站,至今仍有保存较完整的驿道遗迹。虹山有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彭祖养生文化,感受这种人文精神能使人保持一种平和自然的心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鲤城与仙游交界处有座大山,山中有垂瀑如虹,故山名虹山。乡以山名,亦称虹山乡。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虹山村:我村坐落于洛江区北郊, 位于东经:118度35分,北纬:25度16分.东接罗溪广桥、钟山、西北-松角山、南-苏山、西-白凤。虹山村环境清新,是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中心行政村, 辖区内有信用社、卫生院、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设施,村里风景秀丽、古树参天、绿水滢回,有岩崖错落、垂瀑如虹的观瀑自然景观。我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建筑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蒋山村何氏宗祠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山村何氏宗祠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蒋山村何氏宗祠位于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时代为清。

蒋山村何氏宗祠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固城街道:高淳县辖镇。1949年建固城区,1957年改固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9年设镇。位于固城湖东畔,南与安徽省宣城市交界,距县府15公里。面积62.2平方公里,人口2.8万。西有固城湖、中有胥河贯穿,镇北双固公路通往南京,交通便利。辖蒋山、花山、田家、煤场、桥头、曙光、固城、塘坑、墙屋、双岗、双全、檀村、双进、五星、游山、安中、路西、天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山村咏怀古诗拼音 山村咏怀的诗意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烟村四五家yān cūn sì wǔ jiā。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 qī zuò,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赏析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