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望花亭渔场【汇总20篇】

浏览

7730

文章

20

篇1:世界四大渔场是哪四个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四大渔场形成原因综合考虑,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它们是鱼类的饵料,一般温带海区较多。

世界四大渔场主要是指亚洲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以及南美洲的秘鲁渔场。

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形成的。

3、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渐渐消亡,九十年代之后已不可见。现今纽芬兰渔场已成为历史。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秘鲁寒流使深层海水上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北海渔场由哪俩洋流形成的

全文共 1687 字

+ 加入清单

北海渔场号称世界第一大渔场的日本北海道渔场,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人力造就的这一切还是大自然造就的这一切呢?下面小编给你分享一下北海渔场由哪俩洋流形成的吧。

日本暖流的成因

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陆而偏转北上。

二、夏季海洋风的吹拂和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风的吹拂。

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台湾岛的东岸、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在北纬40°附近与千岛寒流相遇,在西风吹送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湾岛东面的外海处,其宽度约有100—200千米,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千米,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由于日本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暧流,因此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水温夏季达29℃,冬季为20℃,二者向北逐渐降低;盐度在150—200米层达到最大值,为3.48—3.5%。

日本暖流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环,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于墨西哥湾暖流之后。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暖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

北海道渔场的洋流组成

北海道渔场是由千岛寒流(日语中称为“亲潮”)与日本暖流(日语中称为“黑潮”)的交汇而形成的,由于寒流和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由于这些原因形成大的渔场。

北海道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

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其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陆而偏转北上。二、夏季海洋风的吹拂和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风的吹拂。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台湾岛的东岸、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在北纬40°附近与千岛寒流相遇,在西风

吹送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湾岛东面的外海处,其宽度约有100—200千米,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千米,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由于日本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暧流,因此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水温夏季达29℃,冬季为20℃,二者向北逐渐降低;盐度在150—200米层达到最大值,为3.48—3.5%。日本暖流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又称亲潮。北太平洋西北部寒流。源于白令海区,自堪察加半岛沿千岛群岛南下,在北纬40°附近,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黑潮相遇,并入东流的北太平洋暖流。亲潮主干流速在每秒1米以下,表面水温低、水色浅、透明度小。寒流密度较大,潜入暖流水层之下。在其前缘与黑潮之间形成“潮境”,鱼类饵料极其丰富,成为世界著名渔场。

千岛寒流的成因

成因上,由于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造成了西部海域减水,从千岛群岛来的大规模海水,属于补偿流.

千岛寒流

千岛寒流,在北纬40°附近,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黑潮(又名日本暖流)相遇,并入东流的北太平洋暖流。亲潮主干流速在每秒1米以下,表面水温低、水色浅、透明度小。寒流密度较大,潜入暖流水层之下。在其前缘与黑潮之间形成"潮境",鱼类饵料极其丰富,成为世界著名渔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

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舟山渔场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纬度为北纬29°30′~31°00′,东经120°30′~125°00′,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舟山渔场的相关知识。

舟山渔场的主要水产资源:

舟山渔场以1999年7月调查为例,游泳生物43种,带鱼占87.27%,日本鲭占3.24%,刺鲳2.58%,小黄鱼占2.03%,发光鲷占1.61%。

大陆江河泾流源源不断的注入,为渔场带来大量浮游生物,与海水营养盐类相结合,促使其迅速生长繁殖。近海渔场的磷、硅含量,分别为30~40毫克/立方米和2000~3000毫克/立方米。浅海水域浮游植物有151种,其中浮游硅藻占90%以上。水体中浮游植物年平均含量为107×104个/立方米,夏高冬低。浮游动物有123种,平均年含量87.7毫克/立方米,夏季最高达1633毫克/立方米。

地理、水文、生物等优越自然条件,使舟山渔场及其附近海域成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生长、索饵、越冬的生活栖息地。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为舟山渔场捕捞量最多的资源群体,被称为“四大鱼产”。

舟山渔场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365种。其中属暖水性鱼类占49.3%,暖温性鱼类占47.5%,冷温性鱼类占3.2%;虾类60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贝类134种;海藻类154种。带鱼、小黄鱼、大黄鱼、绿鳍马面鲀、白姑鱼、鲳鱼、鳓鱼、蓝点马鲛、鲐鱼、鲹鱼、海蜇、乌贼、太平洋褶柔鱼、梭子蟹、细点圆趾蟹和虾类等,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鲞鱼)、银鲳(鲳扁鱼)、海鳗(鳗鱼)、蓝点马鲛(马鲛鱼)、鮸鱼、黄姑鱼(黄婆鸡)、白姑鱼、褐毛鲿鱼(毛常)、棘头梅童(大头梅童)、石斑鱼、鲐鱼(青鲇)、蓝圆鲹(黄鲇)、舌鳎鱼、绿鳍马面鲀(马面鱼)、虫蚊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河豚鱼)、黑鮟鱇(鮟鱇)、鲻鱼、鲥鱼、黄鲫、鲚鱼、鳀鱼(烂船钉)、沙丁鱼、龙头鱼(虾潺)、白斑星鲨、双髻鱼、扁鲨、犁头鳐、黄魟、弹涂鱼等。

舟山渔场以1997年10月调查为,浮游动物共有141种,精致真刺水蚤占22.50%,帽形真哲水蚤占10.91%,太平洋纺锤水蚤占6.75%,长刺小厚壳水蚤占6.28%,微刺哲水蚤占4.94%

浮游植物

舟山渔场以1999年7月调查为例:共有50种浮游植物,细长翼根管藻占61.88%,洛氏角毛藻占15.33%,地中海指管藻占6.54%,窄隙角毛藻占4.22%,拟弯角毛藻占3.21%

底栖生物

舟山渔场以2000年1月调查为例,底栖生物76种,高骨片沙鸡子占23.53%,鹰爪虾占12.95%,欧努菲虫占7.24%,白色吻沙蚕占5.14%,日本美人虾占4.14%。

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

⒈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

⒉有长江水流入,带来了大量养分;

⒊有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在此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浮;

除此外,渔场形成原因还有上升流,纬度因素,季节温差等。

再就是人文原因:市场,技术,政府政策等。日本暖流的延续洋流,还有西太平洋暖流的相汇合,搅动海水使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给鱼类提供天然食物。

寒暖流的交汇是周围的温度不会差异太大,既不太冷又不太热.喜温的鱼可以在暖流这边,喜冷的鱼能在寒流那边,这样就使很多鱼都在舟山附近汇合。

天然渔场就这样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四大盐场和四大渔场的地理位置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盐场

1、长芦盐场:位于渤海岸。

2、苏北盐场:位于苏北黄河故道沿岸。

3、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县。

4、布袋盐场:位于台湾岛西南沿海。

四大渔场

1、黄渤海渔场: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

2、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附近。

3、南部沿海渔场:分布在广东沿海。

4、北部湾渔场:位于北部湾海域。

渔场是指的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随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在一定季节聚集成群游经或滞留于一定水域范围而形成在渔业生产上具有捕捞价值的相对集中的场所。

渔场往往局限在某一海区的某一水层,甚至局限于某一时期。这种局限性主要取决于鱼群的密集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及其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构成渔场必须要具备以下2个条件 :1、要有大量鱼群洄游经过或集群栖息;2、要有适宜的鱼类集群和栖息的环境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北海道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全文共 2566 字

+ 加入清单

号称世界第一大渔场的日本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日语中称为“亲潮”)与日本暖流(日语中称为“黑潮”)的交汇于北海道附近的海域.简单的说,由于寒流和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下面小编给你分享一下北海道渔场形成有利条件

北海道渔场的主要鱼类

日本北海道渔场主要产鱼类型: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

鲑鱼

鲑鱼是一种流行的食品,亦是一种甚为健康的食品。鲑鱼肉含有高蛋白质及OM

EGA-3脂肪酸,但脂肪含量却较低。鲑鱼肉呈橙色,是红肉的鱼类,但有少量白肉的野生品种。

大部份在大西洋出产的鲑鱼(99%)都是人工饲养,而在太平洋出产的鲑鱼则是野生捕捉的(超过80%)。

鲑鱼的食法有多种,日本人会把鲑鱼肉切成刺身或制成寿司,亦会把鲑鱼头制成盐烧鲑鱼等菜式;欧洲及美国人则会以热或冷烟熏方式制作烟熏鲑鱼,或把鲑鱼制成罐头以便储存。由于生鲑鱼肉含有anisakidae或海洋寄生物,在冷藏方式发明以前,鲑鱼并不会以生鱼形式食用。

狭鳕

狭鳕(Theragrachalcogramma;Alaskapollack)是鳕形目、鳕亚目、鳕科、

狭鳕属的一种。又称明太鱼。狭鳕身体长形,后部侧扁;体长可达900毫米,体长为体高的6.6~10.2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眼径的3.9~4.8倍。眼侧上位。眼间隔小于眼径。口大,前位,斜形。下颌前端较上颌长。下颏须约等于瞳孔的1/2。鳃膜条骨7块。头体有小圆鳞。侧线前部侧上位,到第二背鳍降为侧中位且呈断续状态。背鳍12~14,12~18,20~21,臀鳍19~23,21~23;第一臀鳍始于第二背鳍稍前方;胸鳍18~20;腹鳍6,始于胸鳍稍前方,第二鳍条突出为丝状;尾鳍凹叉状。外行鳃耙6+32~34;椎骨50~52块。额骨1块。下鳃盖骨与后匙骨很厚。体背侧橄榄色,腹侧银色,两侧各有2~3纵行暗黄斑。背鳍与胸鳍暗橄榄色,臀鳍与腹鳍灰色。分布于日本海南端到白令海峡北侧的楚科奇海及加拿大等沿海,沿寒流少数可达朝鲜半岛西侧,为冷水性海鱼,在日本海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鲱鱼

鲱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鱼群之密,个体之多,无与伦比,可以说

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鱼。鲱鱼为什么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鲱鱼善于调剂光照,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的缘故。

鲱鱼的密集游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场面。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和呜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要马上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

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1一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于鱼群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都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

秋刀鱼

秋刀鱼属中上层鱼类,栖息在亚洲和美洲沿岸的太平洋亚热带和温带的190-580N水域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温带水域,是冷水性涧游鱼类,适温范围为10-24℃,15-18℃虾类和卜足类,其次为鱼卵,挠足类为其比较稳定的饵料,摄饵活动主要在白天,夜里基本上不摄食。摄饵时的最适温度为15-21℃。

日本太平洋一侧的秋刀鱼从8月到12月在北海道至东北地区南下徊游到达日本南方水域,从2月至7月进行北上徊游,到达北海道至千岛外海秋刀鱼。

体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味道鲜美,所以蒸、煮、煎、烤都可以,而且价格便宜(在日本产地市场的销价每公斤70-90日元之间)。从上海水产大学对秋刀鱼营养成分分析来看,秋刀鱼蛋白质含量为20.7%。

北海道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由于寒流和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由于这些原因形成大的渔场。

北海道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

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其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陆而偏转北上。二、夏季海洋风的吹拂和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风的吹拂。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台湾岛的东岸、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在北纬40°附近与千岛寒流相遇,在西风

吹送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湾岛东面的外海处,其宽度约有100—200千米,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千米,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由于日本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暧流,因此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水温夏季达29℃,冬季为20℃,二者向北逐渐降低;盐度在150—200米层达到最大值,为3.48—3.5%。日本暖流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又称亲潮。北太平洋西北部寒流。源于白令海区,自堪察加半岛沿千岛群岛南下,在北纬40°附近,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黑潮相遇,并入东流的北太平洋暖流。亲潮主干流速在每秒1米以下,表面水温低、水色浅、透明度小。寒流密度较大,潜入暖流水层之下。在其前缘与黑潮之间形成“潮境”,鱼类饵料极其丰富,成为世界著名渔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最大的渔场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渔业需要一个大渔场才能进行,通过对养殖鱼虾蟹等动物或植物后打捞交易的一种盈利性工作。那你们知道中国最大的渔场在哪里吗?小编现在分享有关中国最大渔场的资料。

地理位置

舟山渔场东海北部,临近东岸、长江口东南外海位于钱塘江口外、长江口渔场之南,其范围为29°30ˊ~31°00ˊN,125°00ˊE以西海区,面积约为14350平方海里。舟山渔场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渔山渔场,北接长江口渔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海底以粉砂质软泥和粘土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是东海大陆架的组成部分。水深一般在20~40米。自北向南80米等深线距岸宽280~150公里。

中国最大渔场

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自古以来因渔业资源丰富而闻名,地处东海,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家鱼为主要渔产。

众多的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索饵场所,中国沿海冬季群众渔业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带鱼渔场,是底拖网作业的良好区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渔场。该海区重要的作业类型还有灯光围网,流刺网和帆张网等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苏联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

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解放以来,浙江、江苏、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简称“三省一市”)来舟山渔场捕捞的渔船不断增加,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渔船亦一度来舟山渔场捕捞。本世纪60~70年代,集结在嵊山渔场捕冬季带鱼的渔船,旺汛高峰时渔船达1万艘、渔民在15万人以上。

渔场的中心基地位于嵊山。渔场因受台湾暖流和日本寒流的交汇影响,饵料丰富,为当地的水生动物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环境。

水文要素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大陆泾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渔场潮流属正规半日潮区,外侧岛屿连线以东海区,流向以顺时针方向呈回转流,以西海区,岛屿列布,往复流转突出。渔场水温,夏季表层月平均最高28℃ ~29℃,冬季8℃以下。渔场盐度,外侧海区月平均29~34‰。内侧海区因受大陆泾流影响,变化较大,夏低冬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北海道渔场成因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其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陆而偏转北上。二、夏季海洋风的吹拂和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风的吹拂。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台湾岛的东岸、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在北纬40°附近与千岛寒流相遇,在西风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湾岛东面的外海处,其宽度约有100—200千米,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千米,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由于日本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暧流,因此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水温夏季达29℃,冬季为20℃,二者向北逐渐降低;盐度在150—200米层达到最大值,为3.48—3.5%。日本暖流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又称亲潮。北太平洋西北部寒流。源于白令海区,自堪察加半岛沿千岛群岛南下,在北纬40°附近,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黑潮相遇,并入东流的北太平洋暖流。

总结:亲潮主干流速在每秒1米以下,表面水温低、水色浅、透明度小。寒流密度较大,潜入暖流水层之下。在其前缘与黑潮之间形成“潮境”,鱼类饵料极其丰富,成为世界著名渔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最大渔场

全文共 2134 字

+ 加入清单

舟山渔场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纬度为北纬29°30′~31°00′,东经120°30′~125°00′,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及台湾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舟山渔场有关资料。

地理位置

舟山渔场东海北部,临近东岸、长江口东南外海位于钱塘江口外、长江口渔场之南,其范围为29°30ˊ~31°00ˊN,125°00ˊE以西海区,面积约为14350平方海里。舟山渔场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渔山渔场,北接长江口渔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海底以粉砂质软泥和粘土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是东海大陆架的组成部分。水深一般在20~40米。自北向南80米等深线距岸宽280~150公里。

水文要素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大陆泾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渔场潮流属正规半日潮区,外侧岛屿连线以东海区,流向以顺时针方向呈回转流,以西海区,岛屿列布,往复流转突出。渔场水温,夏季表层月平均最高28℃ ~29℃,冬季8℃以下。渔场盐度,外侧海区月平均29~34‰。内侧海区因受大陆泾流影响,变化较大,夏低冬高。

水产资源

舟山渔场以1999年7月调查为例,游泳生物43种,带鱼占87.27%,日本鲭占3.24%,刺鲳2.58%,小黄鱼占2.03%,发光鲷占1.61%舟山渔场。大陆江河泾流源源不断的注入,为渔场带来大量浮游生物,与海水营养盐类相结合,促使其迅速生长繁殖。近海渔场的磷、硅含量,分别为30~40毫克/立方米和2000~3000毫克/立方米。浅海水域浮游植物有151种,其中浮游硅藻占90%以上。水体中浮游植物年平均含量为107×104个/立方米,夏高冬低。浮游动物有123种,平均年含量87.7毫克/立方米,夏季最高达1633毫克/立方米。地理、水文、生物等优越自然条件,使舟山渔场及其附近海域成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生长、索饵、越冬的生活栖息地。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为舟山渔场捕捞量最多的资源群体,被称为“四大鱼产”。舟山渔场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365种。其中属暖水性鱼类占49.3%,暖温性鱼类占47.5%,冷温性鱼类占3.2%;虾类60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贝类134种;海藻类154种。带鱼、小黄鱼、大黄鱼、绿鳍马面鲀、白姑鱼、鲳鱼、鳓鱼、蓝点马鲛、鲐鱼、鲹鱼、海蜇、乌贼、太平洋褶柔鱼、梭子蟹、细点圆趾蟹和虾类等,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鲞鱼)、银鲳(鲳扁鱼)、海鳗(鳗鱼)、蓝点马鲛(马鲛鱼)、鮸鱼、黄姑鱼(黄婆鸡)、白姑鱼、褐毛鲿鱼(毛常)、棘头梅童(大头梅童)、石斑鱼、鲐鱼(青鲇)、蓝圆鲹(黄鲇)、舌鳎鱼、绿鳍马面鲀(马面鱼)、虫蚊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河豚鱼)、黑鮟鱇(鮟鱇)、鲻鱼、鲥鱼、黄鲫、鲚鱼、鳀鱼(烂船钉)、沙丁鱼、龙头鱼(虾潺)、白斑星鲨、双髻鱼、扁鲨、犁头鳐、黄魟、弹涂鱼等。浮游动物舟山渔场舟山渔场以1997年10月调查为,浮游动物共有141种,精致真刺水蚤占22.50%,帽形真哲水蚤占10.91%,太平洋纺锤水蚤占6.75%,长刺小厚壳水蚤占6.28%,微刺哲水蚤占4.94%浮游植物舟山渔场以1999年7月调查为例:共有50种浮游植物,细长翼根管藻占61.88%,洛氏角毛藻占15.33%,地中海指管藻占6.54%,窄隙角毛藻占4.22%,拟弯角毛藻占3.21%底栖生物舟山渔场以2000年1月调查为例,底栖生物76种,高骨片沙鸡子占23.53%,鹰爪虾占12.95%,欧努菲虫占7.24%,白色吻沙蚕占5.14%,日本美人虾占4.14%。

渔场简介

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自古以来因渔业资源丰富而闻名,地处东海,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家鱼为主要渔产。众多的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索饵场所,中国沿海冬季群众渔业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带鱼渔场,是底拖网作业的良好区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渔场。该海区重要的作业类型还有灯光围网,流刺网和帆张网等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苏联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解放以来,浙江、江苏、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简称“三省一市”)来舟山渔场捕捞的渔船不断增加,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渔船亦一度来舟山渔场捕捞。本世纪60~70年代,集结在嵊山渔场捕冬季带鱼的渔船,旺汛高峰时渔船达1万艘、渔民在15万人以上。渔场的中心基地位于嵊山。渔场因受台湾暖流和日本寒流的交汇影响,饵料丰富,为当地的水生动物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加那利寒流没有形成渔场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本格拉寒流在流经的海域会引发表层寒冷海水和底层温暖海水之间的搅动,再加上盛行的南风和西南风影响,使得盐度较低,浮游生物含量大的海水涌生,形成了优良渔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为什么加那利寒流没有形成渔场,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界四大渔场简介

1、北海渔场(英国)北海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它处于大西洋东北部边缘海,在这里既有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寒流在此交汇,同时受波罗的海与大西洋水循环的影响,由于寒暖流的作用产生涌升流,使得地层海水不间断涌到表层,继而将地层腐殖质带到海水的中上层,为鲱、鲭、鳕等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2、北海道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因该渔场处于日本北海道岛附近而得名,由于它处在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在海水密度差异作用下,密度小的暖水上升,密度大的冷水下沉,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进而将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等鱼以及其他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饵料,由于北海道渔场鱼群密集,因此它也是世界第一大渔场。

3、纽芬兰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沿岸,它是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在此海域交汇而形成的。自16世纪中叶开始,纽芬兰渔场的渔业产量异常丰富,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但是近百年以来由于机械化作业、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环境的变化,纽芬兰渔场渔业产量逐渐减少,渔场渐渐消亡。

4、秘鲁渔场(秘鲁)秘鲁渔场位于南美洲秘鲁以西海域,它是常年盛行西风分东南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强大秘鲁寒流流经此海域,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和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由于海水的上泛为鱼类以及浮游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同时由于寒流流经海域海水温度较低,且沿海地区多云雾,这些都利于沿海的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

北海渔场是哪个国家的

北海渔场属于英国,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来自北极的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一个渔场,冷暖水流在此交汇,鱼产丰富,种类繁多,主要产鲱、鲭、鳕等鱼,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北海渔场的形成原因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来自北极的寒流交汇形成的,冷暖水流在此交汇,鱼产丰富,种类繁多,主要产鲱、鲭、鳕等鱼,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年平均捕获量300万吨左右百,约占世界捕获量的度5%,鲱鱼和鲐鱼几乎占总捕捞量的一半,其他有鳕鱼、鳘鱼和比目鱼等。还盛产龙虾、牡蛎和贝类。

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

2、有长江水流入,带来了大量养分;

3、有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使洋流搅动,养分上浮;

4、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活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

5、位置适中,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的必经之路;

6、除此之外,渔场形成原因还有上升补偿流带来深海养分,纬度因素,季节温差等。

7、再就是人文原因:市场,技术,政府政策等。日本暖流的延续洋流即台湾暖流,还有西太平洋暖流的相汇合,搅动海水使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给鱼类提供天然食物。

洋流在四大渔场中形成的作用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主要动力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气压强梯度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流动。其中盛行风是风海流的主要动力。由于海岸和海底的阻挡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处的表现,和在开阔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别。

为什么加那利寒流没有形成渔场

加利福利亚寒流流经的地方既没有喊暖流交汇,又不是上升流,所以没有形成渔场。

形成渔场的条件:

1、大陆架地区海水浅,水中阳光充足,海洋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吸引鱼类.

2、多有洋流作用影响,如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造成的秘鲁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3、沿岸有河流径流注入,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促进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长,吸引鱼类.

洋流在四大渔场中形成的作用:

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北海道渔场的形成原因

全文共 3899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日本,肯定会有人想起北海道。而北海道的三文鱼与牛奶堪称一绝,闻名海外。对于北海道的渔场,可能人们就不太清楚了。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北海道渔场的相关知识。

形成北海道渔场的原因

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其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陆而偏转北上。二、夏季海洋风的吹拂和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风的吹拂。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台湾岛的东岸、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在北纬40°附近与千岛寒流相遇,在西风吹送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湾岛东面的外海处,其宽度约有100—200千米,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千米,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由于日本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暧流,因此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水温夏季达29℃,冬季为20℃,二者向北逐渐降低;盐度在150—200米层达到最大值,为3.48—3.5%。日本暖流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又称亲潮。北太平洋西北部寒流。源于白令海区,自堪察加半岛沿千岛群岛南下,在北纬40°附近,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黑潮相遇,并入东流的北太平洋暖流。亲潮主干流速在每秒1米以下,表面水温低、水色浅、透明度小。寒流密度较大,潜入暖流水层之下。在其前缘与黑潮之间形成“潮境”,鱼类饵料极其丰富,成为世界著名渔场。

北海道渔场的海域

日本海,日语作Nihon-kai,朝鲜语作Tonghae,俄语作YaponskoyeMore。西太平洋边缘的海,西至亚洲大陆的俄罗斯和朝鲜,东至日本和库页岛。面积约978,000平方公里(377,600平方哩)。平均深度1,752公尺(5,748呎),最深处3,742公尺(12,276呎)。整个海域略呈椭圆形,主轴从西南走向东北。北端以北纬51°45′为界;南界从日本的九州岛经五岛列岛到韩国的济州岛,然後向北折向朝鲜半岛。南经对马海峡和大韩海峡与东海沟通;北经拉佩鲁兹(宗谷)海峡和鞑靼海峡与鄂霍次克海连接。

东经关门海峡与濑户内海相接。大部属温带气候,12月到次年3月刮西北季风,寒冷干燥的大陆气团经过较暖的海面,使日本多山的西海岸持续降雪。夏季热带季风从北太平洋吹向亚洲大陆,经过日本海北部的寒流时,引起海上浓雾;夏秋季节有台风。北部海域冬季结冰,特别是西伯利亚沿海及鞑靼海峡。海水通常以反时钟方向流动。

西部有含盐度较淡的寒流南下,东部有含盐度较浓的暖流北上,形成鲜明的对流。北上的对马暖流和东朝鲜暖流均为黑潮的分支。海洋上层鱼类包括鲐鱼、马鲛鱼、沙丁鱼、鯷鱼、鲱鱼、海鲤、鱿鱼等;底层有鱈、蓝鱼及阿特卡鲐鱼(Atkamackerel)。自1946年以来,渔业资源有逐渐减少的趋势。1970年代后期,鱿鱼捕捞集中在日本海的中部,鲑鱼捕捞多在北部和西南部浅海进行,而在较深海域则以捕捞虾、蟹等甲壳类为主。

日本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它位于日本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南经朝鲜海峡(韩国称大韩海峡)与东海相通,北经宗谷海峡与鄂霍次克海相连,东经关门海峡与濑户内海相接。基本上以日本群岛与太平洋分隔开,介于32°42′N至52°14′N的中纬地带,日本海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公里(一说为97.8万平方公里)。整个海域略呈椭圆形,南北长为2300千米,东西宽为1300千米,平均水深1350米(一说为1752米),容积为171.3万立方公里,最大深度3742米。(日本海盆内已发现的最大水深为4049米)。

北海道渔场的特色食品

“世界第一大渔场”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北海道附近的海水难能可贵的未受污染。当地美食义不容辞的以海鲜为原料,水煮、天妇罗、火锅,每款饮食,都务必清淡、考究、易消化。而深谙美食真谛的当地人绝不会因为海鲜而鄙视平民化的面条,札幌甚至因为人们的这个嗜好成为举世公认的“拉面王国”。在北海道人看来,北海道有三样美味一定要尝:螃蟹、鲑鱼料理和拉面。

四周面海的北海岛是鱼类的宝库,毛蟹、多罗波蟹、勘察加拟石蟹被称为北海道三大名蟹,可以水煮、可以制成天妇罗、也可做成火锅,而由北海道产的香软大米加上新捕鱼获制成的寿司则是不可不尝的美味,不知是因为北海道水质清洌还是鱼获新鲜,各种海鲜无论怎么吃都没有令人难受的鱼腥味,只觉得味美而多汁,而做成寿司的海鲜根本不用另加芥末,只略点酱油直接送入口中,龙虾的鲜爽、带子的浓滑都极好地与米饭的香糯结合起来。最值得推荐的当然是入口即化、香浓甘美的海胆寿司与金黄饱满、咸香适宜的鱼籽酱寿司了。北海道的奶制品也是极为出名的,普通酒店或是小摊档出售的冰淇淋也因其材料地道新鲜,味道较现下流行的许多名牌雪糕香浓许多。

北海道可以捕捞到许多种螃蟹。其中帝王蟹是众多蟹中最好的,脚很长,吃的时候用水稍稍煮一下。饭店的餐桌上一般都给准备着剪蟹的剪子和金属的剔子,吃起来一点也不费力。

札幌啤酒园也是不能不光顾的地方,这里是北海道啤酒的发源地。这里提供成吉思汗烤羊肉,羊肉烤的时候要把蔬菜先垫在下面,再把羊肉盖上,烤熟之后的羊肉鲜嫩可口。在古风质朴的气氛里畅饮新鲜啤酒和美味的羊肉,味觉和视觉都非常受用。

北海道渔场的主要鱼类

日本北海道渔场主要产鱼类型: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

鲑鱼

鲑鱼是一种流行的食品,亦是一种甚为健康的食品。鲑鱼肉含有高蛋白质及OM

EGA-3脂肪酸,但脂肪含量却较低。鲑鱼肉呈橙色,是红肉的鱼类,但有少量白肉的野生品种。

大部份在大西洋出产的鲑鱼(99%)都是人工饲养,而在太平洋出产的鲑鱼则是野生捕捉的(超过80%)。

鲑鱼的食法有多种,日本人会把鲑鱼肉切成刺身或制成寿司,亦会把鲑鱼头制成盐烧鲑鱼等菜式;欧洲及美国人则会以热或冷烟熏方式制作烟熏鲑鱼,或把鲑鱼制成罐头以便储存。由于生鲑鱼肉含有anisakidae或海洋寄生物,在冷藏方式发明以前,鲑鱼并不会以生鱼形式食用。

狭鳕

狭鳕(Theragrachalcogramma;Alaskapollack)是鳕形目、鳕亚目、鳕科、

狭鳕属的一种。又称明太鱼。狭鳕身体长形,后部侧扁;体长可达900毫米,体长为体高的6.6~10.2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眼径的3.9~4.8倍。眼侧上位。眼间隔小于眼径。口大,前位,斜形。下颌前端较上颌长。下颏须约等于瞳孔的1/2。鳃膜条骨7块。头体有小圆鳞。侧线前部侧上位,到第二背鳍降为侧中位且呈断续状态。背鳍12~14,12~18,20~21,臀鳍19~23,21~23;第一臀鳍始于第二背鳍稍前方;胸鳍18~20;腹鳍6,始于胸鳍稍前方,第二鳍条突出为丝状;尾鳍凹叉状。外行鳃耙6+32~34;椎骨50~52块。额骨1块。下鳃盖骨与后匙骨很厚。体背侧橄榄色,腹侧银色,两侧各有2~3纵行暗黄斑。背鳍与胸鳍暗橄榄色,臀鳍与腹鳍灰色。分布于日本海南端到白令海峡北侧的楚科奇海及加拿大等沿海,沿寒流少数可达朝鲜半岛西侧,为冷水性海鱼,在日本海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鲱鱼

鲱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鱼群之密,个体之多,无与伦比,可以说

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鱼。鲱鱼为什么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鲱鱼善于调剂光照,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的缘故。

鲱鱼的密集游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场面。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和呜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要马上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

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1一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于鱼群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都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

秋刀鱼

秋刀鱼属中上层鱼类,栖息在亚洲和美洲沿岸的太平洋亚热带和温带的190-580N水域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温带水域,是冷水性涧游鱼类,适温范围为10-24℃,15-18℃虾类和卜足类,其次为鱼卵,挠足类为其比较稳定的饵料,摄饵活动主要在白天,夜里基本上不摄食。摄饵时的最适温度为15-21℃。

日本太平洋一侧的秋刀鱼从8月到12月在北海道至东北地区南下徊游到达日本南方水域,从2月至7月进行北上徊游,到达北海道至千岛外海秋刀鱼。

体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味道鲜美,所以蒸、煮、煎、烤都可以,而且价格便宜(在日本产地市场的销价每公斤70-90日元之间)。从上海水产大学对秋刀鱼营养成分分析来看,秋刀鱼蛋白质含量为20.7%。

看了北海道渔场的形成原因还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舟山渔场建在什么流域上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舟山渔场被建在上升流显著的海域上。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也是中国沿海10大渔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舟山渔场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

形成舟山渔场的主要原因包括:

1、由于东海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光照充足,养分充足,为渔场提供了许多天然条件;

2、长江流域注入舟山渔场,给渔场带来了许多营养,为鱼类提供了许多的食物;

3、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舟山渔场进行交汇,使得洋流发生搅动,养分上浮;

4、舟山渔场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的生活以及繁殖提供了许多优良的条件;

5、舟山渔场位置适中,各种各样的鱼类在此进行交汇,因此形成了舟山渔场。

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三省一市及台湾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舟山渔场主要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四大经济鱼类为主要渔产。但是由于长期来的滥渔酷捕和海洋污染,渔业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当地政府为此宣布实施舟山渔场振兴计划。舟山渔场的鱼还会被运输到世界各地,因此从整体来看,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立川渔场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带着全家家当离开云林老家,来到台东开始了一条艰辛的拓垦之路。8年后,这位已经进入壮年的人又怀揣着梦想来到花莲,在河川水路交织如网的寿丰乡河川新生地创建了河蚬的养殖事业,为了感念家族与事业均因河川而立,因此将此取名为立川渔场

立川渔场秉持一贯谦和、踏实的精神,多年来在养殖技术与专业的经营管理不断推步创新下,将原本一粒粒毫不起眼的蜊仔养殖成为体型饱满、味道鲜美且外壳呈现金黄色的“黄金蚬”。渔场不仅荣获全国十大杰出农民神农奖的肯定,更成为闻名台湾的专业渔产养殖基地。

近年来,立川渔场逐渐转型为休闲观光渔场,游客在这里不但可以体验旧时“摸蜊仔兼洗裤”的乡土野趣,还可以在号称是“老饕们的私家厨房”里品尝立川特有的渔乡美味。现炒黄金蚬、清蒸贵妃鱼以及盐烤香鱼与台湾鲷,都是游客们不能错过的招牌佳肴。此外,渔场推出的“立川湧泉水族生态之旅”更是一项兼具知性与感性的热门活动,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游客得以一窥黄金蚬的养殖奥秘并欣赏养殖湿地的飞羽之美。

Lichuan Fisheries

必去理由:台湾最知名的渔业养殖观光基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世界四大渔场是指哪些渔场?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四大渔场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

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有四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形成的。

3、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渐渐消亡,九十年代之后已不可见。现今纽芬兰渔场已成为历史。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秘鲁寒流使深层海水上涌。

主要海产:

日本北海道渔场: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

北海渔场,鳕鱼、鲱鱼、毛鳞鱼

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鳕鱼

秘鲁渔场:秘鲁鳀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厄尔尼诺对渔场的影响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是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对全球农业乃至人类的生命安全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科技的发展,会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认识这种自然现象,从而更好地做好防范准备,把损失降到最低。那么厄尔尼诺对渔场的影响是怎样的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将影响鱼类生存环境,致使鱼类数量减少,最终导致捕鱼量的减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高温对于渔业养殖带来了威胁,东南亚一些国家就深受其害,据了解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都面临水位下降以及海水倒灌所引发的的水域盐碱化的威胁,对水产养殖业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秘鲁沿岸海域位列世界四大渔场之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困难的打捞期,能够捕捞到的鳀鱼数量明显变少,同时出现一些其他品种的鱼类。厄尔尼诺就是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

因厄尔尼诺现象升温后的水域会吸引一些适应该水温品种鱼类的迁入。受限于打捞工具及其掌握的技能,手工渔民们往往只能大佬某几种固定品种的鱼类,新品种鱼类的迁入不但不会带来他们新的大佬机会,反而会破坏原有的海洋生态。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14年秘鲁渔业总产量为350万吨,较2013年下降了4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是什么原因,看完就知道了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1、寒暖流交汇会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盐类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2、发生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多半都是靠近大陆的浅海区域,这些区域阳光可以直射海底,形成了适宜的温度。

3、许多鱼类是随洋流运动的,所以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鱼群自然比别处密集。

寒暖流的分布的规律:

1、低中纬度洋流环流的西部是暖流,东部是寒流,除西风漂流是寒 流外,其它都是暖流。

2、北半球中局讳度洋流环流,西部是寒流,东部是暖流。

3、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除夏季索马里洋流是寒流外,都是暖流。

暖流是指水温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来自水温高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是指本身水温比抄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低处。

表层海流的水平流速从几厘米/秒到300厘米/秒,深处的水平流速则在10厘米/秒以下。铅直流速很小,从几厘米/天到几十厘米/时。海流以流去的方向作为流向,恰和风向的定义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北海渔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北海渔场形成原因是寒暖流交汇。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而密度比较小的暖水上升,使得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了表面,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渔场,也就是北海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利于形成大的渔场。

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渔场的中心,由北大西洋暖流与来自北冰洋南下冰冷海水交汇形成的一个渔场,冷暖水流在此交汇,鱼产丰富,种类繁多,主要产鲱、鲭、鳕等鱼,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北海是世界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是沿岸各国以及欧洲与其他各洲之间大宗货运的主要航道。在历史上,北海对沿岸各国之间以及与中东等地区之间的货物交流和人民交往,起了重要的作用,对西北欧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其重要港口有伦敦、汉堡、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和哥本哈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北海道渔场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进而形成渔场。

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北海道东南海域,是北太平洋渔场的中心,也是世界第一大渔场。

其中日本暖流又叫“黑潮”,位于中低纬大陆东岸,而千岛寒流位于中高纬大陆东岸。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由于这些原因形成大的渔场。

北海道渔场,物产丰富,附近的海水难能可贵的未受到污染。当地美食以海鲜为原料,比如扇贝、天妇罗、三文鱼、帝王蟹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渔场形成的条件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渔场形成条件:1、在寒暖流交汇处,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2、有上升补偿流的海区;3、在沿海大陆架海域;4、在河流入海口附近;5、属于温带海区。

渔场是指的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随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在一定季节聚集成群游经或滞留于一定水域范围而形成在渔业生产上具有捕捞价值的相对集中的场所。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秘鲁渔场,前三者都是寒、暖流相遇后,海底的丰富物质翻滚上来而形成的,形成秘鲁渔场的是上升流,属于垂直补偿流,一般不考虑秘鲁寒流一个巴掌拍不响,渔场形成需要寒暖流交汇才行。

渔场划分的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根据渔场离渔业基地的远近和渔业水深、地理位置、环境因素、鱼类不同生活阶段的栖息分布、作业方式及捕捞对象等的不同划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长临渔场垂钓休闲度假区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长临渔场垂钓休闲度假区:肥东县长临渔场南濒中国五大淡水湖之——巢湖,西临合肥母亲河——南淝河,距合肥市仅25公里,占地面积5650亩,其中连片精养鱼塘3500亩,是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场内池塘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水质清新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良。近年来相继开发建成“农家生态庄园”、“休闲垂钓园”等项目,修通了场内到每一塘口的道路。区内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结构良好,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渔场养殖品种齐全,养殖技术标准,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农业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纽芬兰渔场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2971 字

+ 加入清单

纽芬兰渔场,位于纽芬兰岛沿岸,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而形成了。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纽芬兰渔场的相关知识。

纽芬兰渔场的发现过程:

15世纪末期,航海术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相结合,使欧洲掀起了开辟新航路、到世界各地探宝的热潮。150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领两艘帆船出海探航。船队先经过冰岛和格陵兰岛,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卡波特考察了北纬64度的拉布拉多半岛东海岸,在经过今天的哈得逊海峡后,船队进入一片开阔的大海,卡波特将其命名为太平洋(即今天的哈得逊湾)。

因惧怕严寒和浮冰,船员拒绝深入“太平洋”探查,并以哗变相要挟,卡波特只得退出哈得逊海峡,并于1509年返航。虽然卡波特未能如愿以偿地找到去亚洲的新航路,却发现了一个隐藏了千年的宝藏———纽芬兰渔场。看到眼前多得令人吃惊的鳕鱼,卡波特这样描述:“这里的鳕鱼多得不需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沉到水中再提上来,篮子里就装满了鱼。” 随着纽纷兰渔场这一渔业宝库的发现,大批葡萄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纷纷来到纽芬兰浅滩捕鱼,并在纽芬兰岛沿岸建立起了一座座大小渔村。

当时,欧洲有许多人还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但是纽芬兰数量惊人的鳕鱼供应不仅解决了欧洲人的温饱问题,还为欧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强悍的海员:因为捕鱼作业不但规模巨大,而且路途遥远,气候变化无常。由此培育出的训练有素的海员,后来成为英格兰和荷兰舰队的中坚力量,并在击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纽芬兰渔场在挽救了欧洲的同时,也挽救了当时被饮食禁忌所困的教会。天主教会规定在斋戒日不许吃肉,但是可以吃鱼。当时根据规定,星期五、复活节前40天以及宗教日历上特别加注的日子,都是不许吃肉的,而一年中这些日子加起来超过大半年。由于没有足够的鱼,这大半年的时间,教徒们就只能依靠素食和精神过日子了。长期吃素导致教士们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严重危及宗教在欧洲的传播和持续发展。鳕鱼干是一种耐保存又便宜的高蛋白食品,纽芬兰渔场源源不断的鳕鱼干使教徒的生活由苦熬变成享受,那些守斋日也变成了吃腌鳕鱼干的好日子。

鳕鱼成了16世纪欧洲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

纽芬兰渔场的主要海产:

鳕科,大型冷水性重要经济鱼,学名Gadusmorhua。产于北大西洋两侧,一般栖于近底层,其分布由近岸带到深海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是名贵食用鱼,其肝可制鱼肝油。具三背鳍、二臀鳍、一腭须。体色多样,从淡绿或淡灰到褐色或淡黑,也可为暗淡红色到鲜红色;体上并有深色斑点。一般捕捞个体的体重可达11.5公斤(25磅),但最大的可达1.8米(6英尺)长,91公斤(201磅)重。以其他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食量大,是贪食的洄游鱼类。北太平洋东部及西部均产的大头鳕(G.macrocephalus)与大西洋鳕很相似,但较小,最大可达75厘米(30英寸),斑驳的浅褐色,侧线白色。属冷水性底层鱼类,为北方沿海出产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鳕鱼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5克、脂肪0.4克。其肉质白细鲜嫩,清口不腻、世界上不少国家把鳕鱼作为主要食用鱼类。除鲜食外,还加工成各种水产食品,此外鳕鱼肝大而且含油量高,富含维生素A和D,是提取鱼肝油的原料。

鳕鱼大部分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北方水温0℃~16℃的寒冷海里。

此外还有鲑鱼、鲣鱼、带鱼、鲱鱼、秋刀鱼、鲽鱼、鲛鱼、黄鱼、鱿鱼和金枪鱼。

纽芬兰渔场是怎么形成的:

1.来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洋流称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纽芬兰岛东南北纬40°附近与墨西哥湾暖流相汇,造成这一海域经常大雾弥漫及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纽芬兰渔场。

2.拉布拉多洋流(LabradorCurrent)为一个在北大西洋的冰冻洋流由北冰洋南部沿着加拿大拉布拉多省(Labrador)岸边,经过纽芬兰岛,再向南流向新斯科舍。拉布拉多洋流为巴芬岛洋流(BaffinIslandCurrent)及西格陵兰洋流(WestGreenlandCurrent)的伸延。

3.墨西哥湾暖流起源于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域与加拿大纽芬兰省向北,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极海。在大约北纬40度西经30度左右的地方,墨西哥湾流分支成两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欧洲的海域,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经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这股来自热带的暖流将北美洲以及西欧等原本冰冷的地区变成温暖适合居住的地区,对北美东岸和西欧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纽芬兰渔场是怎么毁灭的:

纽芬兰渔场的鳕鱼是如此之多,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会被捞捕殆尽。

纽芬兰海域传统的捕鱼方式是由较大的渔船运载数只小渔船,到离岸较远的海域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两到三名渔民。他们分头在附近撒网捕鱼。当小船满载后便驶向大船,卸下舱中的收获,然后再继续撒网。一只小船每天往返两三次。晚饭后渔民们还要在大船上将当日捕到的鲜鱼腌制起来保存。数日后大船满载而归,驶回纽芬兰岛上的渔村。

渔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而渔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赶上了鱼类繁殖的季节。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虽然捕捞量较大,但因为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从而保证了鱼群数量能够不断地繁衍并保持了生态的平衡。

但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使渔场遭遇灭顶之灾。拖网船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在劫难逃。这一次,人们不需要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宽大的渔轮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

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繁殖季节。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 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

1949年,正当鳕鱼快要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纽芬兰加入了加拿大联邦,成为加拿大的第十个省。加拿大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陆续勘察纽芬兰渔场的鱼群状况,他们发现渔场的生产量开始急速下降,1975年已经减少了60%。1977年加政府以保护渔业资源为由,宣布了200海里领海权,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纽芬兰渔场之外。

鳕鱼带来的财富实在太诱人,加拿大政府也抵挡不了。他们把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纽芬兰渔场之外,却开始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的渔业公司。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业集团采用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纳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并且将这一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这使经营了近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近4万渔民失业。失去谋生手段的纽芬兰人被迫远走他乡,岛上的人口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流失了10%。

这还间接造成了岛上许多村镇的荒弃和不少家庭的破裂。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亿加元的补偿计划,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

然而,直到2003年———禁渔令实施了11年后,纽芬兰水域还是一片死寂,昔日似乎取之不尽鳕鱼,如今却是踪影难觅。

更致命的是,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鳕鱼基因已经开始变异,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意味着无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再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日子了。无奈之下,加拿大渔业部只得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