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烟园围红四军军部旧址(精彩9篇)

浏览

1441

文章

9

篇1:月子圩红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月子红四军军部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月子圩红四军军部旧址(龙头圩毛泽东旧居)

地点:定南县岭北镇龙头村肥丘组191号郭氏围屋

保护范围:“月子圩红四军军部旧址(龙头圩毛泽东旧居)”大门(西面)外延4.7米至水塘边,后墙(东面)外延1.8米至土木民居,左墙(南面)外延2米至土木民居,右墙(北面)外延15米至2层土木民居边;面积:1613.8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各方向延伸距离:“月子圩红四军军部旧址(龙头圩毛泽东旧居)”建设控制地带各方向与保护范围一致;建设控制高度:6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613.8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东固螺坑石鼓丘红四军军部旧址暨朱德旧居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东固螺坑石鼓红四军军部旧址朱德旧居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固螺坑石鼓丘红四军军部旧址暨朱德旧居位于青原区东固畲族乡。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固畲族乡:东固畲族乡位于青原区东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82公里。东与永丰县相邻,南与兴国县相连,西与泰和县接壤,北与本区富田镇相依。全乡土地总面积243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近18000人,畲族人口5200余人。林地面积占全乡面积的80%,耕地面积1194公顷。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97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 到1300元,财政收入143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丰顺红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丰顺红四军军部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丰顺县龙岗乡马图村见龙居。原是饶姓住宅。建于清末。为三进二横四合院式布局的围屋,砖木构筑,占地面积714平方米。

1929年10月28日,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6000多人,从闽西经梅县进入丰顺,开辟革命根据地。军部设在马图村,朱德军长住在见龙居,政治部设在行震楼。红军在此驻札了三天两夜。离开该村时,留下战士110多名,长枪100支,机关枪2挺,追击炮1门,军马20头,帮助当地发展工农武装。后东江特委把这些人员补充了30多名政治干部编成一个特务连,归当地红军领导。

现旧址墙壁上仍留有红四军写下的标语。

1983年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马图村:梅州市丰顺县马图村位于龙岗镇偏北部。马图村辖33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720户,人口3645人;全村总面积24.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0亩。马图村年平均气温为18.2℃,年降雨量约为1529.5毫米,气候特征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常青。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甜玉米,村特色经济收入有油茶、绿茶,上一年马图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27万元。近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龙市红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原“刘德盛药店”。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红四军军部及原中共宁冈县委和团县委也设在这里。大门两侧墙上 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宁冈县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宁冈县委员会”标牌,是当年保留下来的原物。红军离开根据地以后,当地群众用黄泥浆糊在墙上,防止敌人破坏。建国后,群众又把覆盖在上面的黄泥浆冲洗干净,使之保存至今。

1928年5月4日,红四军在龙市成立后,军部就设立在这栋房子的后厅,那时,红四军在军部的领导下,相继部署了五斗江、龙源口、七溪岭等多次战斗,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军部的人员就是在几张方桌拼在一起的条件下办公,平时,只留少数人主持日常事务,多数同志都深入连队去做工作。

同时,原中共宁冈县委、团县委的办公地点,也设立在这栋房子的楼上。1928年2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克宁冈县城新城,解放宁冈全县以后,21日,在龙市广场上宣布成立了宁冈县委和宁冈团县委,两县委的办公地点即在这里。龙超清同志担任中共宁冈县委书记,县委设有宣传、组织、军事委员,全县分龙市、新城、古城、大陇四个区,39个乡党支部。团县委设有组织、宣传、军事、财政、监察等7名常委,肖子南同志任书记。在斗争中团组织不断得到发展,到1928年6月,全县有20多个团支部、1200多名团员。中共宁冈县委成立以来,领导全县人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团县委也积极配合县委工作,领导和组织青年参军参战、递送文件、侦察敌情、帮助征收土地税等。在斗争中起了党的得力助手的作用。

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渼陂红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渼陂红四军军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渼陂永慕堂祠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1930年红四军在东固根据地活动期间,总部设在永慕堂,这里还是电影《决裂》、电视剧《井冈山》的外影地。

祠堂始建于南宋初年。元末毁于一场兵燹,明朝正德年间也就是1519年重建,清朝加建的,是明清结合式的风格。重修的时候正好是慈禧执政,上面的飞檐翘角是“凤在上,龙在下”,这个是一个“官帽”式的结构。永慕堂曾经是红四军军部旧址,二楼是团级以上干部当时住的地方。

作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沿续地,渼陂还保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址和战争年代的文物。她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四军军部旧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等五处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总工会旧址、黄公略旧居、曾山旧居等十多处红色革命旧居旧址及当时留下来的红军标语180余条。从渼陂村内先后走出了四位共和国将军,其中包括被彭德怀总司令誉为“万岁军”的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和政委梁必业两位中将。《闪闪的红星》、《决裂》、《陈毅出山》和《井冈山》等影视剧都在村内取景拍摄,因此渼陂村被誉为将军村和电影村。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渼陂红四军军部旧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渼陂村:渼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这里汇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趣味,折射出精深博大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更记录着这块红土地的沧桑岁月。 渼陂古村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村内的总祠永慕堂,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翘角飞檐,镂花斗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魁堂——朱德住宿和红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美魁堂——朱德住宿红四军军部旧址为永春县文物保护单位。

美魁堂是朱德住宿和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永春县横口乡福中村。

1929年8月,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3000多人出击闽中,进驻永春县福鼎乡(含现横口乡福中、福联、环峰3村)休整时,将红四军军部设在美魁堂。朱德同志也住在这里。

美魁堂建于清末,木构民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占地面积375平方米。

1982年12月列为永春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永春县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红四军军部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5号与6号的葛氏宗祠。旧址原为葛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由门楼、院落、门廊及二井三厅、右侧横屋组成,砖木与土木混合结构,硬山顶,马头墙。门楼位于祠前左侧,坐西向东,原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红石门框及门槛。门廊雀替为透雕鳌鱼纹,正门门簪饰花卉纹浮雕。祠内地面铺青砖。天井砖砌,井沿为红石条砌成。祠外墙嵌有多种红石及青砖铭文。该祠为葛坳乡葛文富后裔建于城内,作为全县葛氏祭祖之地。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红四军军部驻县城葛氏宗祠,军长朱德住上厅厢房。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调查并造册登记,并列入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2年,列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遗址保护规划。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贡江镇:贡江镇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于都县城所在地,是于都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总面积154.65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0875人,全镇设党总支5个,党支部62个,党员2333名,其中农村党支部37个,农村党员946名。贡江镇区位优势明显,是赣、闽、粤三省交通枢纽,323国道、319国道(于银线)、赣龙铁路、瑞赣高速公路、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白石红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白石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兴国县城岗乡白石村佛岭组,年代为1931年。

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村:白石村位于城岗乡北部,距离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共有658户人,总人口2586人,有9个自然村,下辖21各村民小组,分别为村内组、中心组、店背组、福兴组、甲坑组、舍昌组、福恩组、上溪组、石坎脑组、桃林组、下屋组、圳背组、井美组、外排组、富美组、水背组、富坊组、里布组、石背组、障下组、寨下组。耕地面积约2346亩,山地面积13600亩,村里主要产业有水稻、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文武坝红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文武红四军军部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武坝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东街11号,年代为1930年,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军部旧址(大成殿)始建于北宋晚期宋贞年间(1102-1106),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县令张琯倡议重建,历三年始成。乾道九年(1173年),知赣州府军州洪迈在《赣州会昌重建学记》一文中记述:重建县学之事,由县令张琯深倡其始;继任县令沈玲臣实终之。重建后,其规模还旧贯今、百楹翼如、魁伉阔阔。

直到元代至正中(约1353年),县学被大火烧毁。知县常方壶重建,改为州学,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州复县,复称县学。明洪武戊申,知县张桂徒于东北隅,壬申火。永乐癸未,知县王文孜重建;成化壬辰知县梁潜购千户白琼故宅,易城隍庙地、扩而新之。明万历四十三年(1625年),知县冒梦龄重新修建,门始南向、中为先师庙、东西为庑,前为庙门、右为启圣祠、左为乡贤门;庙后为明伦堂、左右为进德育才斋,后为敬一亭、尊经阁,阁左为教谕厅、为讲堂、为祭器库;阁右为训导厅、为馔宅,两翼为疑业舍,庙门左右为儒学门。天启甲子,知县梁弘建改东向。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庚寅,知县王洵,在全县士民的要求和支持下,从废墟中重建县学署,鸠工兴建先师庙,两庑及仪门、左右为名宦、乡贤两祠,前为棂星门,仍改南向;整座学宫圣殿岿然,桥、池、门庑一如昔制,左为明伦堂,后为尊经阁、名宦、斋祠、庖库第兴创;至此,会昌学暑自宋以来,屡经损毁、重修、扩建,建成相对完备、规划宏恢的县级学暑。

1930年4月17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和军部,首次来到会昌,驻在“孔圣殿”内,时间一个多星期。毛泽东在这里住的时间虽短,活动的内容却很重要,他在这里接见过盘古山矿工和清溪农民代表三百余人;接见了寻乌红五十团新编第二营指挥员和安远二十三纵队的指战员。4月20日,在孔圣殿门口召开了斗争土豪的群众大会,毛泽东对群众作了重要讲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