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谷县衙遗址(推荐20篇)

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谷县衙遗址,供大家参考!

浏览

1006

文章

1000

篇1:尼雅遗址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摄影:中国)

尼雅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尼雅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丰县,是汉晋时期精绝国的故址,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

尼雅遗址发现于1959年。遗址以佛塔为中心,散布于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5~7公里的区域内。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陶窑、冶炼遗址等遗迹。出土有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钱币、木简等遗物。此外,还发现了当时炼铁遗留下来的烧结物和炭渣。

尼雅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军攻城战斗遗址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嵩阳镇东北街居委会东门外。原有城墙和城门等今已无存,现仅存中国工农红军攻占嵩明县城的战斗遗址和一座跨于护城河上的单孔石拱桥。

1935年4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师由寻甸县塘子进入嵩明县的匡郎,沿大铺、倚伴等村直逼嵩明城下。在机枪火力掩护下,红军很快突破东门防线,登梯上了城墙,打开东城门,迎接大部队进城,并迅速占领黄龙山制高点,捣毁第一区公所。嵩明县县长顾震用绳索坠城逃跑。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红军即占领整个嵩明县城。

红军入城后,纪律严明,爱憎分明,砸开监狱放出了无辜受害的30多名群众。在县衙门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和红军抗日反蒋的政治主张,把捕获的土豪劣绅押到会场示众,把没收来的财物散发给穷苦群众。通过宣传,杨文举等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一军团在攻克嵩明县城的同时,其二师六团及师侦察连则向杨林急进,不费一枪一弹,智取白龙桥,捣毁了嵩明县第六区公所,活捉区长计天佐,又继续向杨林进军。杨林是国民党政府嵩明县第五区公所驻地,是昆明东北-的一个重要据点,在这里设有兵站。当红军进抵杨林时,杨林兵站及区公所的官兵争相逃命,来不及逃跑的-局罗巡长等人,做了红军的俘虏。红军占领嵩明县城和杨林后,除一部从县城出发,连夜北越梁王山,经大哨向富民款庄前进外,其余均在县城、杨林及其附近宿营,一面宣传发动群众,一面作抢渡金沙江的准备工作。军团部驻县城内。为迷惑敌人,确保全军抢占金沙江渡口和渡江的胜利,红一军团大造声势,佯攻昆明。在街道要津地方,多处书写和张贴“打倒云南军阀龙云”“打到昆明去活捉龙云”等标语口号,又向群众调查进军昆明的里程、路径、沿途设施等情况,并派出先头部队从杨林出发,进抵距昆明仅十多公里的大板桥,直接威胁昆明。龙云闻讯后,调兵死守昆明,红军乘势西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过嵩明,历时三天两夜,经过了嵩明县所辖的全部乡镇,行程160多华里。红军的英勇事迹,在嵩明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78年,中共嵩明革命委员会在县城东门(现嵩明县公安局大门一侧)遗址上建纪念碑一座以示纪念。碑为青石,高172厘米,宽68厘米,中间阴刻“红军攻城战斗遗址”8个隶书大字。由于碑石砌在原县皮防站的围墙上,不便保护,2001年5月,县政府在原攻城遗址处重建一碑,碑身贴汉白玉,形似立剑。碑面正书,直行阴刻“红军攻城战斗遗址”八字,上款阴刻“1935年4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举攻克嵩明县城”。下款阴刻“中共嵩明县委员会、嵩明县人民政府,2001年元月18日重立”。

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斯的克巴克古城遗址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斯的克巴克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斯的克巴克古城遗址

斯的克巴克古城遗址,又称思的克古城,1961年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收人《中国名胜辞典》,遗址位于阿克陶县阿克陶镇亚格恰克村,为19世纪柯尔克孜族希布察克部落封建主思的克屯兵驻守之地。清同治三年六月

(1864年)喀什白山派宗教头目托合提·麻木提乘乱攻占喀什噶尔,不久思的克率兵攻入喀什噶尔,驱逐托合提·麻木提,占据喀什,自称“喀什噶尔帕夏”(喀什王)。同年十二月浩罕侵略者阿古柏挟布素鲁克侵入喀什噶尔,思的克与阿古柏反目,在喀什与阿古柏展开激战,思的克兵败逃回阿克陶,又集结柯尔克孜等族群众六七千人反击阿古柏,再遭失败。思的克逃至英吉沙、阿克陶一带,再次组织柯尔克孜等族民众抗击阿古柏侵略者,并筑城据守,几经激战之后,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相传斯的克巴克城即为当年思的克率柯尔克孜等族民众抗击阿古柏侵略者的军营。城为方形,四周有炮楼。今城内已辟为农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明代遗址云山屯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遗址云山屯为文化旅游景点。

明代朱元漳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完成统一大业。为了稳定边锤,把兵丁留下,实行屯田制、卫所制,现在贵州许多称屯、堡、哨、所的村寨,就是当年的历史痕迹。明永乐11年(1413年)贵州始建行省,结束了过去分属邻省的状况。这对贵州历史发展无疑是划时代的转变。

到哪去寻觅贵州历史上这精彩的一页呢?安顺市东郊的云山屯,就是明代屯堡人生活方式的活生生的展示。大约因为地处边陲,又深藏在云山屯的半山窝,近、现代文明和种种变迁较少地冲刷到它,所以旧貌破坏不多,许多古迹,如屯门、屯墙、箭楼、碉堡、石柜台、古民居、古街巷等等,都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而且屯堡人还保留着卷舌的外来发音方式,以及长袍大袖、丝绸系腰、绣花翘头布鞋的明代妇女服饰。这里处处可略见明代汉族最大一次移民的深远影响。

这样的古屯堡,现存的“明代一条街”,正处在安顺风景区的旅游热线之上。以云山屯为中心辐射平坝、长顺、镇宁、普定的屯堡文化圈,他们的地戏、花灯、山歌等民间文艺,地戏脸子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独具一格的服饰,别开生面的生活习俗,都是独特的文化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太平寨遗址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寨遗址

太平寨遗址位于岚皋县晓道乡黄兴村东南约500米的太平山主峰,清代。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径82米,南北短径4米—9米,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寨墙基本完整,高为2.5米-5米不等,厚0.8米,块石垒砌而成,寨墙上有垛口、瞭望口、射枪口等。共有前门、二道门、三道门和后门四道寨门,皆为抬梁石门,条石垒砌而成,高1.8米,宽1.2米,厚0.8米,现后门坍塌,其余三道门保存基本完整。旧时曾是当地百姓防御土匪之处,现已废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树坬遗址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树坬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树坬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点:吴起县新寨乡树洼村

保护范围:东至河边,南至湫滩沟,西、北靠山。

2008年,树坬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寨乡:新寨乡位于延安市吴旗县西北部,距县城26公里,总土地面积298.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1810户7700人,党员363人。有乡属单位9个,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3所。乡政府驻地新寨过去是一座古城堡,北宋时赐名矜戌堡,明代改称新寨至今。境内山川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355.95米,最高海拔1755米,年均降雨量380多毫米,无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雍城遗址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秦雍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的南部。

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国的都城,秦国从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长达300余年。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秦雍城遗址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

城址的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城内布局严整,道路纵横交错,现已发现三处大型的宫殿区。1号宗庙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祖庙、昭庙、穆庙、围墙等组成;殿堂都是土木结构的,大屋顶,四面坡,屋顶由双楹柱支承,这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遗址。3号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达218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5座宫院,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代最完整的朝寝区。

城址的西南部是秦公的陵区,占地21平方公里。在此勘探发掘出了大型的墓葬和车马坑共43座,布局很有规律,陵区按其布局可以分为13座陵园,发掘证明,秦人在春秋前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陵园规划体系和陵园设计指导思想。中字形墓是最高等级的墓葬,其余贵族墓则为甲字形、刀把形。这些陵墓中最大的为秦公1号大墓,这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见最大的木椁墓。

1号大墓的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5米,墓道长240.6米,面积达40万平方米。墓室的中央是主椁室,椁室的顶部有三层椁木,四壁和底部各有两层椁木,如同一个长方体形的木屋。主椁室的中央有方木叠砌的南北向隔墙,分成前后椁室,前椁室象征秦公生前的宫殿,是议事的场所;后椁室象征寝殿,是饮食起居的场所。后椁室的西南部有一个放置陪葬器物的侧室,被盗严重。在墓室里发掘出土的金、玉、铜、铁、骨、陶、漆、木质等各种文物600余件,如造型生动、形态逼真的金啄木鸟,镌刻双龙的金带钩,精美华贵的白玉戈、玉璋,透雕蟠螭纹的玉佩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马俑造型的马头玉雕十分相似,这些都反映了秦国早期精湛的工艺和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

在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67件大型的铜质建筑构件,根据不同的用途铸成,有曲尺形、单齿或双齿方筒形、双齿小拐头形等,是安装在宫殿枋木转角处、壁柱或门窗上的构件,再现了雍城宫殿建筑无与伦比的豪华气派。

秦雍城遗址的宏伟规模,不仅反映了秦国早期国力的逐渐崛起和强大,而且显示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浩大气魄。(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洞遗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大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洞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距县城约49公里,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大洞遗址属于石灰岩洞穴遗址,洞口宽55米,高约40米,主洞长1600米。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首次发掘,已揭露面积为8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有石制品1300余件,部分石器的特征可与西方同期文化相比较。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属于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动物化石40余种。

大洞遗址是目前贵州省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其文化遗物和原始生活遗迹保存了弃置时的状态,洞内的第四纪堆积丰厚且保存完好,为建立华南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的标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亥母寺遗址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亥母寺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亥母寺遗址 位于武威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西南的祁连山中。据乾隆《武威县志》“亥母洞,城南三十里,山上有洞,深数丈,正德四年修”的记载及出土物判断,该洞窟应开凿于西夏正德四年(1130)。1985年前后,当地农民在洞中挖出一大批西夏文、藏文文书和经卷,以及帛画、唐卡和绣花鞋等。1989年,武威市博物馆对已暴露的洞窟及窟前寺庙遗址进行了初步清理,又发现洞窟三个,洞窟中均发现有藏文经卷、残页、塔婆、瓦当等文物。特别是一号洞窟,除发现以上大批西夏文物外,还有各种泥质和石质造像、瓷器、铁器、藏文石碣、残碑、各种陶范、丝织物以及壁画残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徐李碾遗址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徐李碾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李碾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北关村北1公里。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片有泥质和夹砂红陶、橙黄陶,纹饰主要为细绳纹、划纹、弦纹,彩陶纹样多见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平口沿盆、瓶、敛口钵、重唇口尖底瓶等;齐家文化的陶片为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器表素面或饰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侈口罐、双耳罐、高领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内涵及其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杨官寨遗址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杨官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498米。遗址北临雷村,东接徐午村,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

杨官寨遗址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仰韶时期灰坑496个、陶窑10个、瓮棺葬8个。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发掘区的史前堆积主要是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窑,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环壕西部发现一处宽约2.7米的门址,在门道两侧出土大量陶、骨、石器,大量半坡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特别是泾渭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

杨官寨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为探索该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考古专家分析说,就该聚落本身而言,如此巨大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遗址在全国实属罕见。据初步调查分析,有理由相信这一遗址也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在东北段环壕内侧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专家表示,该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据悉,杨官寨是发现该时期唯一环壕保存完整的中心聚落遗址,考古所显示的只是该遗址丰厚内涵的冰山一角。

发掘面积超过17000平方米,已经远远超出半坡遗址四年10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也已经超过姜寨遗址8年17000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是近年来仰韶文化研究中发掘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硕的遗址之一。以晋陕豫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一般认为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年代在距今6000—5000年,在此之前的仰韶早期文化如半坡和姜寨等遗址都有壕沟围绕,是所谓的环壕聚落,此次杨官寨遗址的发掘,一些考古专家认为,壕沟内还应该有木栅栏等一类东西隔离。通过发掘,可以看出杨官寨遗址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两大河流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特别是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先民们生活生产方式具有重大意义。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保存相对完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或许该聚落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重要的是,这一环壕基本为方形,与半坡圆形壕沟相比有了重大变化,相信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和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故道略阳段遗址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故道略阳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故道略阳段遗址

时代:战国—清

地址: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朱儿坝村、大地边村

保护范围:(1)枣林坝段:南北150米,(2)白崖段:遗址本体。

建设控制地带:(1)枣林坝段:A区外延东以废弃铁路为界,西以嘉陵江江心为界,南至宝成铁路枣林坝新桥,北至栈道本体以外100米处。(2)白崖段:A区外延东以栈道及山崖为界,西至嘉陵江,南至栈道外100米处,北至朱儿坝。

2014年,故道略阳段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儿坝村:朱儿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哈休遗址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哈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哈休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沙尔宗乡,是四川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地处茶堡河北岸三级阶地之上,东西长约380、南北宽约260米,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为秦汉时期遗存和新石器时期遗存,其中秦汉时期遗存主要位于遗址南部台地边缘,破坏程度严重;新石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较广,其中心部分位于遗址西北部台地上,面积近1万平方米,局部因晚期改土受到破坏。

遗址0土了四川地区最早的陶塑人面像、涂朱双孔石钺、穿孔凹背玉刀以及四川最完整的陶小口尖底瓶等各类文物上千件。哈休遗址的试掘工作为探索古蜀文化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所在台地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原山遗址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西原山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原山遗址位于靖边县龙洲镇龙洲三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汉,类别为古遗址。

西原山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洲镇:龙洲镇位于靖边县城东南22公里处,东与杨桥畔镇接壤,南与青阳岔镇、小河镇为邻,西与天赐湾镇、镇靖镇相连,北与张家畔镇、杨桥畔镇毗邻。全镇区域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3508户,13130人。地形地貌以山、涧、丘陵为主。境内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地表水储量丰富,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盛产玉米、马铃薯、小米、大葱及小杂粮等。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留遗址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北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至县北留遗址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广济镇北留村。遗址平面略为北宽南窄的梯形,南北约260米,东西约280~37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

遗址文化层堆积厚1.2~2米,在遗址西部断面暴露有厚约1.5米的地层堆积,第2层为商文化层,厚0.5~0.75米,夹杂有少量陶片,该层下开口有灰坑等遗迹。采集遗物主要为陶片,多见夹砂褐陶、夹砂灰陶,纹饰主要为绳纹、附加堆纹、麦粒纹,可辨器形主要有罐、鬲等。鬲足与罐口沿与殷墟二期的同类器物形制相同,应属同期。

北留遗址是此次西安市在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遗址,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保存状况良好。商文化遗存在关中地区发现较少,北留遗址为研究关中西部地区商文化面貌、商人的活动区域增添了新的资料,对解决商文化的性质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留村:北留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水沟西夏离宫遗址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水沟西夏离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沿110国道北上平罗县上庙乡沿西侧路口上行到贺兰山大水沟沟口。沟口右侧有一高66米,底宽133.2米的土筑平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穆桂英点将台”。据专家考证为西夏时期李元昊离宫遗址。遗址下方曾多次出土过西夏窖藏钱币和大量的西夏砖、瓦等建筑构件。山口1千米处有保存基本完整的明代长城。三公里处有古寺庙遗址一处。称“上庙”周围多处发现有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沟口山泉常年不断,两岸山势峻峭,山内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是郊游、登山的好去处。

据史书记载:李元昊登基称帝后,除大规模扩建都城兴庆府(银川市)外,还在贺兰山东麓大兴土木,沿各个山口修建了大批离宫、寺院,有“绵延数百里”之说。经考古证明,贺兰山东麓由南向北的滚钟口、黄旗口、拜寺口、大水沟口都有大量的西夏建筑遗址,其中大水沟为西夏最大的离宫遗址。

西夏离宫遗址在大水沟沟口两侧,由沙湖向北走十几公里即可到达,南北长4公里。《平罗县志》记载:“位于平罗下庙大水沟侧的西夏离宫之雄伟,建筑台地10余座,其中每座台面长100余米,前后宽70余米,高出地面12米左右。”遗址现存有建筑台地数十座,攀山头而眺望,看得出当年那巍峨辉煌、富丽华贵的气势。在西夏离宫遗址,回望后山,极似四尊坐佛,忽隐忽现。离宫之前约3公里的山坡之上,有一条南北向的废渠,便是李王渠。进大水沟向西走3公里左右,有庙一座,称为上庙。走至沟外下庙乡有下庙。正所谓有上就有下一般的对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吕家坪遗址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吕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吕家坪遗址 位于陇西县首阳镇。分属上、下吕家坪村。是两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遗址。上吕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台地上。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以素面为主,彩陶纹饰有黑彩条纹、旋涡纹、网纹纹,器形有尖底瓶、盆、钵、罐等。下吕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断面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条纹、旋涡纹、网格纹,器形有旋涡纹尖底瓶、双耳罐、盆、深腹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首阳镇:自然环境:首阳镇位于陇西县西部,总土地面积6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60天。行政区划:辖2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651户,乡镇总人口44764人,乡镇从业人员22382人。六通情况: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8个村通公路,6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沈那遗址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沈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台地东邻小桥大街,西有一条洪沟与大西山山坡相隔,洪沟内有泉,泉水由北向南流(原注入湟水,现已断流),北部有条东西向的大沟,俗名瓦窑沟。

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台地西、北、南三面较整齐,东侧中部有一缺口(封闭形小沟,当地称为小瓦窑沟)。西部中段,因引水灌田塌陷,后经平整成约40×40米、低于台地约2米的梯田。台地东南建有变电站及家属院,小瓦窑沟北部有5处民居,其余皆保存原貌。整个台地都是古代文化遗存,无空白。东北部为马家窑文化区,面积约50×50米,北端有少量的卡约文化遗迹,其余皆为齐家文化遗存。台地原为旱作麦田,后改为水浇地,并先后多次经过平整,原覆盖土及文化层上部被破坏,部分裸露,其中以台地中部为甚。

整个台地到处可见陶片、杂骨及零星的石器,崖坎处及东部小瓦窑沟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坑及多处白灰面房屋遗迹,文化堆积厚达2米以上。

1992年和199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西宁市文物管理所曾对此遗址进行试掘,共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清理区主要在台地西南边缘。清理房屋5座,灰坑10个,墓葬8座,出土各类文物约万余件(包括陶片)。文化堆积层大体分上、下两层,上层遗物中以加砂粗陶片较多,下层遗物泥质红陶片较多。陶器制作精细、火候高、胎质坚硬而薄,陶器器形繁杂多样,计有罐、瓮、盆、尊、鬲、拼盘器(将大口平底罐切成四瓣烧制)等。出土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凿、石壁、石镞、盘状器,其中以盘状器最多。另外还出土有少量骨锥、骨针、骨镞及一件大型铜矛。

有三座房屋是白灰铺地、粉墙的白灰面房屋,都近似方形,半地穴式,门向西开,室内中间有一圆形灶,地穴四角各有弧度。墙面白灰厚薄均匀而细腻,地面白灰厚约4~5厘米,表面光滑而坚硬。两座无白灰设施,一座为圆形,门向南开,半地穴式;一座为方形,房屋四周及室内有不规则排列的柱洞,室内地面为深褐色土铺垫,灶在室外呈簸箕形。其余因扰乱较甚,具体结构不清。灰坑大多为圆形平底,坑壁略向内弧、口小于底。基葬有四座在两座白灰居住房屋之间排列,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单人葬,随葬品极少。

沈那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厚,内涵极为丰富。从试掘情况看,以齐家文化遗迹、遗物最多,是一处齐家文化时期较大的部落遗存。遗址保存基本尚好。

2006年5月,沈那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鸡川寨遗址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鸡川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鸡川寨遗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鸡川镇许家堡村李家坪社南100米,北临李家坪,南为牛家店,东临陈家河,西靠陡湾山,依山而建。遗址呈不规则五边形,周长约1660米,东西宽约620米,南北最长约380米,最窄约150米,占地面积14.27万平方米。寨墙夯筑基宽6.5-7米,顶宽约4米,残高约6米,北边瓮城残存呈圆形,直径27米。

寨南北各筑有马面3个,西北约200米处有烽火台1座,寨与烽火台之间有宽15米,深5米壕沟3道。该寨为通渭县境内现存最早的堡寨建筑。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鸡川镇:鸡川镇位于通渭县东部,东南与秦安县魏店乡接壤,西与碧玉乡相邻、西北、东北分别与陇山、新景乡毗连,南北长21.16公里,东西宽13.63公里,总土地面积127.9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其中耕地面积86610亩,人均4.1亩,2014年粮食总产量27931.6吨,人均产粮1472公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安逸河和马家河流经34公里,形成狭长的河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马路塬遗址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马路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路塬遗址

马路塬遗址位于岘塬乡姬家川村马路塬,保护面积7亩。1975年文物普查中,在磨河嘴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长7米、厚80厘米的灰层1处,出土不少陶片和骨器。陶片为细泥红陶,色橙红,饰黑彩,平行条纹、斜纹、水波纹,还有夹砂红陶片,属辛店文化。在断崖面距地表50厘米处,发现居住遗迹,长6米,厚60厘米,地面夯筑,下有卵石层;还发掘出石刀2件,单耳陶杯1件。陶杯质为夹砂红陶,色橙红,饰黑彩,上,下部为组3条,并有勾纹;杯高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3厘米。属辛店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