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吴安堡青训班遗址(实用20篇)

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是两座石灰岩孤峰,远看像伏地的狮子,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普及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区。

浏览

1383

文章

1000

篇1: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

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鹰嘴山金风顶下,四面环山,山险林密。谁曾想到,荒山野岭,残垣断壁间,一个农民的儿子——胡胜海,在这里竖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提出了反对劳役和苛捐杂税的口号,组织农民起义,开始对清朝廷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斗争。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胡胜海以梅林寺为大本营,招兵-,建皇城,筑宫殿,修皇仓,设石门石卡,砌炮台,烽火台,围土千方,开沟引水,积草囤粮,以谋大事,就这样构筑起他的皇城之梦。透过这些残垣断壁,石门石卡、万人坑、胡王洞粮仓等遗址,仿佛看到当年威福王胡胜海率领以黄巾裹头的黄号军,浩浩荡荡,功克德江、务川县城,烟火滚滚,炮火震天,清兵闻之丧胆,并支援主力军纵横驰骋半个贵州,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廷的封建统治。是非功过,历史自会评说。

长丰乡:在距德江县城北部大山深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美丽富绕的地方,象初被人识的豆蔻女子,似一片未被开恳的处女地,它就是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长丰, 长丰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32公里,平均海拔800米,植被达67%,气候宜人,境内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有桐坝土家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民族风情浓烈;冷水岩瀑布高达50多米,水流细长,长流不断;冷水岩自然壁画伟人像栩栩如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山古城遗址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高山古城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古城位于大邑县三岔镇,该城址发现于2003年。高山古城遗址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缘,岷江支流斜江河中游,面积约34.4万平方米,规模比宝墩古城小很多,但筑城时间推测比宝墩古城更早。高山古城平面形状略呈梯形,东城墙和南城墙尚残存于地表,其中城墙的东南角保存较好,墙体高出现城外地面约1.5米-2米。

2015年,古蜀文明八大古城之一的高山古城开始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并入选2015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据悉,高山古城发掘的116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骨或许能够揭示古蜀人的来源。

2019年,高山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城墙遗址外侧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三岔镇:三岔镇位于大邑县城东南面,距离县城约16公里,幅员面积约41.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62个农业合作社,2个社区,35个居民小组,人口32081人,其中,集镇人口约6000人,有耕地面积约35901亩,境内有农村信用社2所;中学校1所,小学校1所,九年制义务学校1所;有幼儿园4所,其中私立幼儿园2所;现有重点企业6家,外资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440户。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瓦石峡遗址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瓦石峡遗址被当地人称为瓦石峡古城,位于若羌县瓦石峡乡瓦石峡村附近。包括12处较集中的遗址,3处窑址,2处墓葬区及1处治铁遗址,房屋遗址为唐至宋时期。斯坦因、贝格曼及国内、区内一些专家来此做过调查,曾出土玻璃器、瓷片、钱币、生产工具、饰品、生活用具和元代汉文文书。民间传说八十年代有人在挖红柳包时曾拾得黄金工艺品一只,为一小姑娘一手打伞,一手提花蓝造形,后被文物0犯骗走。从伞与“鄯善”谐音,花蓝与“楼兰”谐音看,这件工艺品应是鄯善国工匠精心打制的向内地敬奉的贡物。瓦石峡是古代楼兰——鄯善王国的经济中心,早在汉代以前,这里的手工业已颇具规模。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若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从遗址上还保存着的数十间前后相连的手工作坊和全属治炼窑残址看,瓦石峡手工业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粗玻璃器皿为研究古代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凌云寺遗址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凌云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寺遗址位于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坪村袁坪社南坪。

凌云寺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凌云寺中心为基点,向东北延伸100米,向西南延伸100米,向东南延伸60米,向西北延伸6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韩家集镇:韩家集镇地处会宁中部,位于东经103°2′27″—105°16′28″和北纬35°48′19″——35°57′44″之间,东接大沟乡,南连八里湾、王家庙,西邻甘沟驿,北靠四房吴乡。现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总流域面积1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500亩,总人口为1.74万人。自然地理 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 山势起伏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十方堂邛窑遗址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十方堂邛窑遗址位于邛崃市临邛镇十方村6、7组,遗址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111300平方米,呈条状分布在南河南岸,遗址上散落大量的生产烧造工具垫圈、垫饼、支丁和匣钵。1983年四川省考古研究所、邛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多次对十方堂邛窑遗址进行调查。1984年—1988年、2005年经国务院、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研究所和邛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十方堂邛窑遗址Y1、Y3、Y5等窑包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土龙窑、马蹄形窑、唐代民居建筑遗址及作坊遗址,并出土大量陶瓷器物。十方堂窑址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延续使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窑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横沟屯庄遗址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横沟屯庄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在嘉峪关市稍偏东北方向,距嘉峪关城40里,距新城堡20里,距野麻湾堡10里,在新城公社横沟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一座明代的建筑,叫做横沟屯庄。

这是当时的官庄,是一座土城堡,占地约40亩。屯庄土城成方形,墙高约6.6米,厚6米。除内城外,还有瓮城。城内有住院、库房等,门向南开。遗址现虽破损,仍有一部分墙的残迹还在,残墙高达5米以上,残厚仍有6米。夯土层厚14厘米,为黄土夯筑。据调查,屯庄基础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建筑,清代曾续建。

甘肃嘉峪关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祋祤宫遗址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祋祤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祋祤宫遗址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西独冢村,遗址东西约2500米,南北约3000米,东临浊浴河,西临清浴河,地表留存大量的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空心砖、回纹方砖等建筑材料残片。村西有夯土台,高4米,南北长52米,东西宽12米。夯土层厚5~11厘米不等。村民在耕作时曾发现瓦当残片。在东独冢村北耕地地表还留存有巨型石雕两座。

从《耀州志》等史书资料和出土的文物来看,这是秦汉时期的宫殿遗址。1988年4月,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调查登记,1992年4月,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所在的村子命名,为“西独冢遗址”。后在考古调查时曾发现“祋祤”瓦当残件,就改为现名“祋祤宫遗址”。但是,在日常巡查中,也捡到了秦代的“卷云”、“葵纹”瓦当残片。

祋祤宫遗址是铜川市境内留存面积较大的遗址之一,年代久远,文物遗存丰富,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特别是对于研究陕西渭北地区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沿革具有深远意义。

小丘镇:耀县辖乡。1949年为小丘区,同设小丘等5乡,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2.4万。三(原)照(金)、耀(县)照(金)公路过境。辖寺坡、独石、阿堵寨、小丘、移村、红岩、朱村、坳底、中原、移寨、原党、乙社、东独冢、西独冢、凉泉15个村委会。农产有小麦、玉米、油菜子。乡镇企业有中药材加工及商贸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寨山文化遗址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寨山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寨山遗址位于岭南镇思光村东南面,占地面积约80亩。距市中心约3公里。寨址建于清代,留有石台阶、石碑、社庙遗址、寨门、石墙、屋基、御敌石等设施。寨山的东南面,筑有防御寨墙。寨墙最高2.50米。在寨门外的东侧12.6米处立有一块石碑,碑呈长方形。在寨山门口东侧,石峰顶端上,有一块御敌石,酷似大龟。亦称“飞来石”。在寨内山谷地周围是一座座石山峰。山谷中种有金竹、油竹、椿树林,有些林木高达4米余。

思光村:思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位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委会东北面,距村委会约1公里、小瓦窑村500米处。

多祜清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回火沟、火口等结构组成。烧砖瓦时,窑工将制好的窑坯码入窑室之内,然后通过窑前的坑道将柴薪从火门放入火膛,火膛上有火口,柴薪在火膛中燃烧后,火焰从火口进入窑。窑室底部砌有回火沟,四周有四个排烟孔,进入窑室的火烟从四壁的烟孔排出。当砖瓦烧好后,为使砖、瓦冷却并转为青灰色,窑工必须将水从烟孔中倒入窑室,因此窑室底部的回火沟又起到了回水的作用。最后,待窑冷却后,烧成的砖、瓦由窑顶逐层取出。

窑体坐北朝南,窑口为正南;操作坑长1.3米,宽1.2米,深1.8米;火门高1.1米,宽1.08米,火膛壁厚17厘米;窑室内径3米到2.7米,深1.8米;回火沟宽12厘米。从窑室出的砖瓦形状、尺寸看,多祜砖瓦窑属清代晚期所建造。烧制出的砖瓦由于土质差的原因,故多呈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陈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大陈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陈遗址·商、西周·扶风县召公镇大陈村。

保护范围:东至穆家村口,西至大陈村口,南至大陈村以南250米,北至大陈村以北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50米。

2003年,大陈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召公镇:召公镇,又名“菊村”,因周朝时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是扶风县五大镇之一。与咸阳地区的乾县、武功县毗邻,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美誉。全镇辖15 个行政村,8083户,34123人,总面积42平方公里。镇内交通便利,天绛公路与209省道旅游专线穿境而过,客商云集,流通活跃。勤劳的召公人民承载着文明古镇的文化美德,喷发着千年古甘棠的浓香,培育了享誉西北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土坡大炼钢铁遗址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位于芦阳镇,时代为1958年。

2009年7月6日,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黑土坡四周300米。

建设控制地带:黑土坡四周500米。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扫帚墩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扫帚烽火台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扫帚墩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平头川镇马路村上咀社东扫帚墩山顶。

扫帚墩烽火台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平头川镇:平头川乡位于会宁县东部,北与大沟乡接壤,南和老君乡毗邻;西同八里乡相连,东靠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苏堡乡。总面积117.85平方公里,共有2943户,14198人。现辖9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19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 经济建设:平头川乡是一个农业乡,海拔2107米-1830米之间,耕地均属山坡地,气候属温带季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兰城遗址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兰城,又称烂城,位于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沙梁湾村三组东南约1公里处,则格德恩呼都格村东约500米。地理坐标E87?58′20〃N42?13′35〃,海拔高度1070米。时代为唐——元。城址略呈正方形。城墙大部分尚存。黄土夯筑。东南城墙残长约260米,南北城墙残长约220米。总面积约57200平方米。城内土包深坑遍布,地表散布陶片、石磨盘、石杵和纺轮等文物。地势平坦。周围是树林和农田。城内灰坑、挖坑遍布陶片、碎骨、石磨盘片。陶片为泥质,灰、红两色。城周有壕宽约20余米。1984年,从地表采集的文物有塑造的人面型(深目高鼻)、兽头型、山羊角型陶器耳柄,还有碎骨、大小石球、石雕、陶花、陶拍和刻有文字、花纹的陶罐等。

1930年(民国19年)钟广生著《新疆志稿》认为:“乌沙克他尔唐守捉于此,有废城当即张三城也”。此城似为张三守捉城,唐朝一处军事据点,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该城城门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处,后消失。至今未新设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昌、华森和江华的史前墓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高昌华森江华史前遗址是一百万年前史前人类用巨石架建的数百计的墓碑和石碑,构成了“巨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现过巨石纪念碑,但高昌、华森和江华的巨石是其中最集中、规模最大的遗址群。

史前巨石墓是用巨石堆架的墓碑纪念物,韩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巨石纪念碑。这些巨石碑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为研究修建它们的史前人类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信仰、神明供奉、艺术文化、庆典仪式等各方面提供了大量丰富、真实可信的信息。

高昌、华森和江华的史前墓遗址极为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时韩国祖先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是“巨石文化”的突出代表。

Gochang, Hwasun and Ganghwa Dolmen Sites

必去理由: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巨石遗址群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韩国[Korea]

景点所在省、州:全罗南道 、仁川和全罗北道 [South Jeolla Province,Incheon and North Jeolla Provin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白银露天矿遗址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白银露天矿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银露天矿遗址位于白银市白银区,矿区占地总面积约913.40万平方米,被称为“白银第一爆”的露天矿一号坑大爆破于1956年2月开始,历时10个月,掘进巷道1.18万米,药室473个,开发方量4.91万立方米,充填巷道4780米,消耗01056万吨,总费用2133.7万元。大爆破于1956年7月19日、11月15日、12月31日分三次进行,共完成爆破石量903.10万立方米,是国内首次大规模爆破工程。

露天矿开采了33年,其中一号坑从1956年2月至1984年6月,二号坑从1956年2月至1988年4月。共完成采剥矿岩1013亿立方米,提供铜矿石6634万吨,含铜金属82.20万吨;采出黄铁矿436.40万吨。产值达39.08亿元。露天矿1988年4月闭坑。一采场(一号坑)上部长度1320米,宽度600米,最大深度284米,最终坑底标高1638.5米,最终边坡角42-45度;二采场(二号坑)上部长度1030米,宽度560米,最大深度270米,最终坑底标高1664米,最终边坡角40-46度。1997年露天矿遗址被开辟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露天矿遗迹是矿业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踪迹和实物,是人类矿业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功能和旅游观赏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赵家遗址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赵家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赵家遗址在伯士乡赵家村西,与村一路之隔,距县城东南8.2公里,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的大部分1975年划作新庄基,为新居覆压。1982年8月,西博和县馆对该遗址试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呈灰褐色,最大厚度为240厘米。

主要遗物陶器有罐、盆、瓮、缸、甑、大口尊、鬲、陶纺轮、陶刮器。石工具有斧、刀、铲。骨器有锥、簪、镞、匕和卜骨。另有铜镞等,大部分残损。

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物以模制和轮制为主。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

文化内涵与本县白村和郑州二里岗相似,为商代早期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阿瓦什旧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埃塞俄比亚东部的沃是略和哈拉尔地区的阿瓦什河谷的低洼地上,这里是研究人类起源学不可多得的地点。在河谷中集聚着非洲大陆旧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物并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1973-1976年,毛里西奥·泰普、D·C·约翰逊和柯逢斯等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在这里进行了关于旧石器时期和史前时期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古猿人化石和其他动物化石,其中最早的可追朔刀400万年以前。这些化石最突出的特点是保存的十分完整,如有一副古猿人的完整化石,就其特征来讲,既近似于南方故园,有更接近于智人。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除发现了古猿人化石外,还出土了大量各种各样的动物化石,如大象、犀牛、河马、各种猿猴、羚羊、马等,成为研究当时同人类一起生活并作为他们食物的动物群的宝贵材料。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北山坪遗址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北山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坪遗址 位于舟曲县城关镇坝里村东500米。面积约7.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3米,暴露有窖穴、白灰面居住面、墓葬、陶窑和灰坑等遗迹。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施黑彩的漩涡纹、平行线纹、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钵、瓶、罐、盆等;另采集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桔红陶、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刻划纹,器形有大耳、罐、盆等;还有寺洼文化的夹粗砂红陶、灰陶片,器形有马鞍口罐、豆、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齐家和寺洼三种文化的分布区域、文化内涵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朝邑县城遗址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朝邑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朝邑县城先在原上,后移原下。明景泰二年(1451)知县申闰创建城垣,成化三年(1467)、十七年(1481),嘉靖二十年(1541),时圮时葺。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三十七年(1698),坡水大发,东、南、北三面冲崩几尽,四十六年(1707)重建:“城周四里,城墙高一丈五尺,池深广各一丈,城门五:东一曰临河,西二曰镇羌、曰金汤,南一曰望岳,北一曰迎恩。”

1959年,三门峡库区移民后,原城全部拆除,现在的朝邑农场场部就建在遗址的西半部。距今县城正东17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山那树扎遗址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山那树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那树扎遗址

山那树扎遗址位于县城北10公里茶埠镇洮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东临洮河,南为将台小学、西为树扎村,北为山那村。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距地表0.5-3米,地表有丰富的彩陶片,黑色彩绘,并有少数的变体鸟纹和写实蛙纹图案。还有较多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出土。据暴露的器物分析,有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三种类型。

茶埠镇:自然环境:茶埠镇位于县城北部。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降雨量596.5毫米,年均气温5.4℃,全年无霜期118天。行政区划:辖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413户,乡镇总人口23186人,乡镇从业人员12248人。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公路、通有线电视,16个村通电话,6个村通自来水。文教卫生:有各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