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车上的太阳膜多少钱【精彩20篇】

浏览

6118

文章

1000

太阳辐射与地震有关吗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那么,太阳辐射与地震有关吗?

一些科学家较为肯定的表态称,太阳活动产生的射电辐射流等因素,可诱发地球内部的能量变化,可能引起局部的微震,当地球内部能量和其他条件都具备时,就会引发大地震。而且高能粒子流、太阳风以及宇宙射线都会直接或间接诱导地球磁场的变化,激发某些地层活动的机制。

目前,在对来自英、美地质调查局、NASA以及NOAA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有关太阳活动诱发地球地震的证据。有观点认为,截至目前的数据资料显示,有些大地震发生的非常突然,设置在地面的地震监测仪在灾害爆发前都未收集到任何“前兆”信息,而这部分地震很可能就是由太阳活动所引发的。

研究人员表示,太阳活动所带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可引起地磁偶极子受到干扰,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并改变地球热力循环平衡,由太阳活动引发的电磁作用可以导致地球岩石圈出现分子级的变化,比如分子键断裂等,这些微观领域发生变化产生的最直观反应就是形成地震。

今天小编对太阳辐射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哪些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太阳晒了一天怎么办 晒了一天怎么修复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夏天不管干什么,只要出门就会被太阳晒,这种感觉真的不好,夏天正是去水上乐园玩的时候,但是一时就是一整天,那么晒了一天怎么修复呢。

太阳晒了一天怎么办

1、及时补水

被太阳晒了一天,皮肤肯定是缺水的,这个就像运动流汗一样,所以晚上回到家一定要及时做好补水。

2、敷脸部修复面膜

脸被晒了一天,修复面膜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起作用了,修复面膜可以缓解被晒皮肤的损伤,把修复面膜放到冰箱在拿出来敷,还能起到镇静、舒缓的作用。

3、使用保湿乳液

保湿乳液是平常都必不可少,更何况是被晒了一下午的,敷完面膜后涂上保湿乳液就可以了,不要用其它什么美白产品了,这个时候的皮肤是不太适合用美白产品的,会刺激皮肤。

晒了一天的皮肤一定要好好保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蚜虫怕太阳晒吗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蚜虫寄主广泛,多数农作物都是它们的寄主,其猖獗危害能给农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大气污染、农药的频繁使用、极端高温、微波、辐射等多种因素对蚜虫生长发育、生殖、存活造成强大的选择压力,使得蚜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复杂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机制,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农药消灭病虫害,见效快、功效高、不受时间或地域的限制,因而大部分朋友所喜爱;可根据有害生物、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栽培技术,有目的地改变农田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从而避免或减轻病虫害。比如可以培育与利用抵抗力强的品种、改变耕作栽培方式、合理调整农作物品种的布局、尽力加强田间管理等,大家知道蚜虫怕太阳晒吗?

蚜虫是不怕太阳晒的,温度越高繁殖的越快,蚜虫的特性与众不同,说起来可真让人惊讶。它们有卵生,也有孤雌胎生,也就是说,雌蚜虫不经过交配就能生出小蚜虫来。雌蚜虫有的有翅,有的无翅,它们的繁殖速度十分惊人,以棉蚜虫为例,如果温度适宜的话,4〜5天就能繁殖出一代。做“母亲”的生下“女儿”才四五天就做起“外婆”来了。

一只棉蚜虫一年能繁殖二三十代。有人估数,一只孤雎胎生的棉蚜自6〜11月中旬的150天内,如后代都存活的话,那可达到672623338074292603508个。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那好吧,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蚜虫平铺起来,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3倍!当然,在自然界中,蚜虫是不可能都存活下来的,否则我们人类将毫无生存空间,所有其他的动物也将被蚜虫淹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老人等太阳出来才能进行晨练吗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冬季早晨活动或晨练,古人讲“必待日光”,这种保健理念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老人晨练的好处很多,其中老人必须要等太阳出来才能晨练,这是为什么呢?和大家看看吧。

雾霾天气易发呼吸道疾病

雾霾天气极易使哮喘复发。他给记者展示了当天上午门诊的病例记录,共有20多名呼吸道疾病患者,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和变异性咳嗽等,多与近期气温下降、雾霾天气有关。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漂浮着粉尘、烟尘,尘螨也可能悬浮在雾气中,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这些过敏原,就会刺激呼吸道,出现咳嗽、闷气、呼吸不畅等哮喘症状。人们每次呼吸,往肺部深处吸入大约50万个微粒,可是在受到污染的空气中,吸入的微粒比这多100倍。

首先,现代气象观测学就证明,每天的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5时左右,因而,冬季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尤其是双耳),也易受冻。一般待太阳出来半个小时后,晨寒就开始缓解。

其次,冬季晨练,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草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以为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殊不知,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晨练在日出之前,阳光还没照射到叶片上,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附近,非但没有新鲜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二氧化碳,这显然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三,据专家研究,冬季后半夜经常会出现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后最不易扩散,成为空气污染的高峰期,晨练的最好不要去凑这个热闹。而当太阳出来,地表温度升高后,近地层污染物便向高空扩散。

所以锻炼的时候一定要等太阳出来锻炼,老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注意老人健身安全,学习老人健身安全小知识,科学锻炼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太阳的未来

全文共 2536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已经 50 亿岁了。它度过了漫长的前半生,已经进入了中年时期。现在,它容光焕发,华光四射,率领着太阳家族中的一切成员居住在银河系中。

据天文学家估计,太阳的寿命是 100 亿岁。那就是说,太阳还能够活上 50 亿年。

那么,太阳将怎样度过它的后半生呢? 50 亿年以后,它变成了什么呢?太阳的中年时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太阳内部蕴藏着大量的氢。这些氢是维持太阳生命的“粮食”。太阳内部是一个高温和高压的地方,在那

里正在进行着热核反应,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个氦原子核。热核反应进行的时候,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于是,太阳放出强烈的光和热。由于氢聚变为氦的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因此,太阳的中年时期比较长,占了太阳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

热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太阳大气处在剧烈的热运动中。太阳大气的热运动,产生了向外的压力,这个压力叫做辐射压,它是一种向外排斥的力。

太阳上除了这种斥力以外,还有自身产生的引力。它是一种向内的,跟斥力方向正好相反的力。太阳一生的变化,就是因为这两种力不断变化而造成的。现阶段,太阳上的这两种力势均力敌,处在相持的情况下。因此,太阳既不膨胀,也不收缩,光度变化也不大。虽然太阳表面局部地区在发生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黑子、耀斑、日珥等活动,而且活动的规模和释放出的能量比地球上最猛烈的火山爆发要强几十万倍,抛射出大量的物质,但是这些活动都不足以引起太阳的严重创伤,无损于太阳的光辉。

太阳的这种稳定的局面,虽然能维持一个很长的时期,但是最终有一天要被打破的,踏上通向“死亡”的道路。

天文学家计算,太阳内部靠近中心的地方,温度最高,压力也最高,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主要在中心进行。因此,越接近太阳的中心,氢越早消耗完毕。这样,在中心部分就形成一个由氦组成的核心,叫做氦核。这个氦核随着热核反应的进行不断增大。这时候,太阳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央是一个氦核,外面是正在燃烧着的由氢组成的壳层,再外面是还没有燃烧的由氢组成的壳层。那时候,太阳中心的温 度只有 1500 万度,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 100 克,温度和压力都不够高,不能使氦发生核反应。因此,氦核形成以后,太阳中心部分由一个产生能量的地方变成一个不产生能量的地方。内部没有能量供应,向外的斥力减弱,斥力和引力之间的平衡遭到了破坏,引力逐渐地大于斥力,占了上风。计算表明,当氦核的质量占整个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时候,太阳内部物质就要进行一番调整,核心部分在引力作用下收缩。

氦核收缩的时候,要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使氦核升温,另一部分就输送到外壳。外面的太阳大气得到从里面送来的热量以后,受热膨胀,表面积迅速增大。这时里面收缩、外面膨胀的过程进行得极快,外部热量的增加赶不上表面积的增长。因此,太阳表面每单位面积所发出的热量反而比以前少。这时候,太阳的表面温度降低,但是因为整个太阳的体积大大增加,所以太阳的光度仍然很大。到这时候,太阳已经变成一颗表面温度比较低、颜色偏红、体积很大、平均密度很小、光度很高的星。由于个儿大,发出的又是红光,所以叫做红巨星。

太阳变成红巨星的时候,体积大得可以把水星都吞进去。它的光度将要比现在的太阳大几十倍。我们地球上的气温将升高好几倍。那时候,我们的地球也就变成了一个人类无法居住的地球了。

太阳变成红巨星的过程中,随着氦核的收缩,中心温度越来越高,密度越来越大。等到温度升高到一亿度,密度升高到每立方厘米 10 万克的时候,氦开始发生热核反应,死灰复燃,重新放出大量的热量。太阳经过一次剧烈变动以后再一次稳定起来。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大约要维持 10 亿年。氦原子核聚变为碳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不断进行,中心部分逐渐地变成一个碳核,等到碳核增大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又一次发生外面膨胀、里面收缩的过程。太阳再一次剧烈变动。

这种核反应在太阳内部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当碳核收缩,中心温度升高到六亿度的时候,碳开始热核反应,聚变为氧。碳聚变过程更快,只要一万年就结束。

碳聚变反应完了以后,等到中心温度升高到 20 亿度的时候,氧发生热核反应,聚变为氖。氧的热核反应进行得更快,只要一年时间。

这样的反应一直到形成铁才停止。停止的原因是:物质密度太大,气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再收缩的时候,温度不再升高。

太阳进入红巨星阶段以后,随着热核反应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时而膨胀,时而收缩,很不稳定。

最后,中心温度升高到 60 亿度,内部会发射出大量的中微子,中微子能把大量的能量带走,剩下的能量在 1000 秒钟里用完。这时候,太阳遭受了一次巨大的灾难,引力失去了平衡力。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太阳内部迅猛地坍缩。

坍缩的时候,会发出强烈的冲击波,冲击波使太阳发生一次爆炸,把外壳猛然地抛向星际空间。在外壳被抛向星际空间的同时,内部物质在巨大的引力下坍缩,变得很密,体积缩得很小,温度升得很高,发出强烈的白光。这时候,太阳已经变成了另一种星体。由于它个子矮小,又发出白光,所以叫做白矮星。

白矮量的特点是个儿小,有的只有月亮那么大,可是它的质量却很大,光度小。人们发现的第一颗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这颗白矮星比太阳小得多,直径只有太阳的五十分之一。但是,它的质量却和太阳的质量差不多,密度是每立方厘米 175 千克。后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白矮星,其中有些白矮星的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十几吨。白矮星表面重力很大,一个一百几十斤重的人,在白矮星上会变成几十万吨。

太阳变成白矮星以后,内部不再进行热核反应,靠冷却来发光。大约经过十亿年,能量用光,太阳变成一颗不发光,冷冰冰、又矮又小的黑矮星了。黑矮星就是太阳的结局。

至于黑矮星将怎样变化下去,天文学家只提出了一些猜测性意见,一种可能是粉身碎骨,成为星际物质,弥漫在星际空间,成为形成下一代恒星的原料;另一种可能是它重新吸积周围的星际物质,重新燃烧起来,死而复生。

那么太阳有没有可能变成密度更大的中子星,甚至变成黑洞呢?经过天文学家计算,认为太阳只能变成白矮星,不可能变成中子星和黑洞。原因是质量不够大,以致坍缩的压力不够,物质不可能压得像中子星和黑洞那样密。

总之,太阳的后半生将走一条从红巨星经过爆发到白矮星,再到黑矮星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太阳家族的邻居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居家总要了解自己周围环境和邻居的状况。地球的空间环境和邻里就是太阳系内的行星际空间。那么,太阳系所处的恒星际空间又有哪些邻居呢?它们的状况如何?我们知道,在银河系内约 1000 亿颗恒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离太阳约 4.2 光年,目视星等为 11 等星。可见,在距太阳 4 光年半径的恒星际空间是没有任何恒星的。只有太阳和它的家族在这里安居乐业。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在距太阳 5 光年之内,有 3 颗恒星。它们是:上面介绍的比邻星,还有与比邻星在一起组成目视三合星的另外两颗恒星。它是半人马座 a 星(甲星),叫南门二,它是全天第三颗最亮的恒星,约为 0 等星,它与我们太阳属同一类恒星,其体积和质量比太阳稍大一点,距太阳约 4.3 光年。另一颗星亮度为 1 等星,距太阳约 4.3 光年,体积和质量略比太阳小一点。第三颗星就是比邻星。在距太阳 10 光年内共有 11 颗恒星。除上面介绍的 3 颗恒星外,还有著名的蛇夫座巴纳德星。它是 19I6 年由美国天文学家巴纳德发现自行最大的恒星,它每年自行10.31",为 9.5 等星,距太阳 5.9 光年;大犬座天狼星,它是目视双星。甲星就是天狼星,是全天最明亮的恒星,距太阳约 8.6 光年,为一 1.5 等星。另一颗乙星是天狼星的伴星,为 8.5 等星,距太阳也是 8.6 光年,它是一颗典型的白矮星;鲸鱼座中 UV 星也是一颗双星,距太阳都是 9 光年。其中 UV 星 B 是 1948 年发现的特殊型的变光恒星。它在 3 分钟内,光度可增强 11 倍,然后又慢慢暗下来。它为 13 等垦,是距太阳最近的耀星。狮子座佛耳夫 359 星距太阳 8.1 光年;大熊座拉兰德 21185 星距太阳 8.2 光年;人马座罗斯 154 星距太阳 9.3 光年。距太阳 21 光年内,则有 100 颗恒星,其中包括天鹰座中的牛郎星,小犬座中的南河三和天鹅座 61 星(两颗)等。

太阳的这些近邻各有特色,天文学家们早已把它们列为重要的研究对

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50年地球将迎“迷你冰河时期”:太阳明显变昏暗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向太阳最小值移动时,紫外线辐射显著减少,因此太阳亮度降低,导致地球温度降低。

目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的确切时间。太阳最早将在2050年变得“异常冷”。

这张照片显示了太阳表面的活跃期,出现了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在太阳活动最少的时期,随着紫外线的减少,太阳表面变得逐渐清晰可见。

新浪科技新闻,北京时间3月8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未来30年,我们的太阳将变得明显暗淡,这可能使地球形成一个“迷你冰河期”。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追踪太阳11年周期的方法。人们通常知道太阳将经历一个11年的活动周期,类似于心跳,太阳活动周期和最小周期分别处于活跃期和平静期。

目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的确切时间。太阳最早将在2050年变得“异常冷”。

他们称下一个寒冷期为“最小期”,这将重复17世纪中期的欧洲气候,当时欧洲气候被称为“蒙德极小期”,温度非常低,足以导致伦敦的泰晤士河结冰。

此外,当瑞典军队能够在冰上行进并于1658年入侵丹麦时,“蒙德极小”的波罗的海被冻结了。科学家指出,这一时期的情况非常类似于“小冰期”。

该研究报告的负责人、物理学家丹·鲁宾对蒙德极小值进行了分析,他声称我们未来可能经历的气候将比17世纪中期更糟糕。特别是,太阳可能会变得比太阳最小值更暗、更暗。

科学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最小周期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在最近的太阳活动周期中有下降趋势的太阳黑子模型类似于过去的最小周期现象。当太阳经历最大周期时,由于极端的紫外线波长,太阳核聚变的核心力量可能在太阳表面形成更多的磁环。

在太阳活动的最小时期,太阳磁力将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黑子辐射和紫外线减少。最后,太阳的表面将变得更加清晰,并逐渐开始变暗。

此前,科学家们能够预测下一个太阳最小值何时出现,但过去20年收集的数据帮助研究人员确定了最小值期间太阳的亮度。科学家指出,在最小时期的太阳温度可能比其11年活动周期的最低温度低7%。因此,当太阳能逐渐减少时,对地球的第一个影响是平流层臭氧变得更稀薄。

这项研究表明,臭氧的稀薄将改变平流层的温度结构,然后动态地改变低层大气的温度,特别是风和气候类型。然而,冷却并不均匀。

科学家再次提到蒙德极小值。在此期间,欧洲的气温显著下降,但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南部等地区变得更加温暖。

有些人可能想知道极端的太阳冷却是否有可能阻止全球变暖。科学家指出,太阳的极度冷却不太可能阻止气候变化,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最新研究表明,最小冷却效应只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变暖效应的一小部分。科学家估计,在2020年至2070年期间,最小周期可能只会导致全球气温下降0.25%。

最终,地球表面温度只会下降约0.1摄氏度,这不足以阻止全球变暖,但至少可以部分缓解全球变暖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们到底能离太阳多近?

全文共 1942 字

+ 加入清单

644万公里是一段很长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上最宽的地方赤道连续160圈。这几乎是美国宇航局帕克太阳能探测器离太阳最近的距离。

美国宇航局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将为我们提供太阳活动的新数据,并帮助预测影响地球的重要空间天气事件。

新浪科技消息,北京时间4月28日,644万公里是一段很长的距离,相当于绕赤道连续160圈,是地球上最宽的地方。这几乎是美国宇航局帕克太阳能探测器离太阳最近的距离。2018年8月,帕克太阳能探测器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它的任务是探测和观察太阳的外部日冕,收集关于太阳的数据,为我们回答关于太阳的基本问题提供线索。

帕克太阳能探测器也将创造历史。它将在2025年离太阳最近,那时它的轨道距离太阳只有616万公里。如此密切的接触是前所未有的。1976年,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2号探测器在离太阳表面4345万公里的范围内,比任何其他航天器都更接近天体。

帕克的太阳探测器的新记录将只有阿波罗2号和太阳之间距离的七分之一。地球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例如,如果两个天体位于一个足球场的两端,那么帕克太阳探测任务就相当于从地球的一边一直飞到太阳另一边的球门线。

帕克的太阳探测器以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物理学家尤金·帕克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对太阳物理学的贡献。这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一次正式将一个活着的人命名为太空任务。到目前为止,太阳探测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仍然需要记住一些限制,在短期内,我们将不会看到宇航员踏上太阳之旅。

高温和日冕之谜

显然,极高的温度是接近太阳的最大考验。太阳表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26摄氏度,几乎令人窒息。但是奇怪的是,太阳周围的区域更热。

在日食期间,你见过月亮后面的光环吗?那是日冕。这是一个围绕太阳的发光等离子光晕,代表了太阳大气层的最上层。日冕始于距太阳表面约2100公里处,并延伸到太空深处。

日冕的一些部分非常热,它们的温度可能是太阳表面温度的300倍。没人知道为什么。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希望帕克太阳能探测器能找到一些线索。

美国宇航局宇航员穿的宇航服可以保护他们免受高达121摄氏度的高温。太空旅行者在到达离太阳480万公里之前不会遇到如此极端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宇航服的内部将变成一个蒸汽锅。如果你继续呆在宇航服里,你会脱水、晕倒甚至死亡。但是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在屈服于高温之前很久,勇敢的太空旅行者很可能已经被太阳辐射杀死。

致命辐射

太阳释放出大量的辐射,其中一些是我们可以感知的可见光形式。当你接近太阳时,一些危险的辐射会增加。太空深处的高放射性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飞离低地球轨道的宇航员比留在低地球轨道的宇航员更有可能死于心脏病或中风。

如果你只是穿着美国宇航局的普通宇航服漂浮在太空中,太阳辐射会在你到达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中点之前夺走你的生命。显然,你最好呆在飞船里。美国宇航局研究科学家埃里克·克里斯蒂安说,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设计一艘宇宙飞船,将人类宇航员安全送到离太阳640万公里的地方。但是在我们考虑这么高风险的任务之前,最好先看看帕克的太阳能探测器取得了什么进展。

(太阳)风中的尘埃

为了保护大部分数据采集设备,帕克太阳能探测器安装了一个定制的隔热罩,由两块碳复合板、一层反射漆和一个轻质泡沫芯组成。防护罩看起来更像蜗牛壳:它不包裹整个探头,而是位于一侧。帕克的太阳探测器接收的热辐射强度是地球轨道卫星的475倍。当这个“热防护系统”面向太阳时,它将保护其背后的仪器免受热辐射,使探测器能够承受大约1370摄氏度的高温。

为了让帕克探测器成功完成工作,热防护系统需要持续面对太阳。螺旋桨可以随时将防护罩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当然,螺旋桨也需要燃料,帕克探测器总有一天会耗尽燃料。根据设计目标,帕克的太阳能探测器将围绕太阳运行至少24次。在2025年任务结束后,推进器将没有足够的燃料继续工作,探测器未受保护的部分将转向太阳并分解,变成大量太空尘埃。

穿越水星轨道

帕克太阳能探测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宇航局的早期。1958年10月24日,在该机构成立后不到三个月,其中一个委员会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提议:在水星上发射一个人造探测器来近距离观察太阳。

水星通常距离太阳4600万到7000万公里。帕克的太阳探测器将穿越水星轨道并接近太阳。在太空中,它将收集关于太阳风的信息。尤金·帕克(Eugene Parker)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太阳风理论,这仍然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现象,但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太阳风有时会摧毁卫星,混淆地球上的全球定位系统信号和无线电通信。如果帕克的太阳能探测器能帮助我们找到预测太阳风的方法,它最终可能会为世界节省数万亿美元。

原标题:我们离太阳有多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太阳能不出水怎么回事 太阳能不出水维修方法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能算是一个无尽的可再生能源,清洁且无污染。因此,太阳能式的热水器成为了现在很多家庭节能的第一选择。不过有的时候,它容易出现不出热水的情况,这实在是不算愉快的经历。其中不出热水的原因就有好几个,不过,一般是以下几种情况:

⒈自来水的水压过高

太阳能式的热水器在使用时,如果接通的自来水水压过高,就会直接导致热水管内的水流出不来。这时需要调整自来水的水流量。或者是另加增压泵。待自来水两边水压平衡后,热水就能顺畅的流出。

⒉真空管的问题

有好一部分家庭安装的是真空管的太阳能热水器,它是吸收太阳能的热源的一个重要部件。但是真空管如果一直使用却不及时清理,那就会影响它的吸热能力。就容易出现只有冷水,没热水出的现象。真空管在夏季有太阳时,吸热升温速度快,所以,如果家里好一段时间都没有人,热水器一直吸热却没有冷水交替,使水箱长时间都处于高温及高压的状态。就会让水箱加速老化,出现各种问题。

⒊串水的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热水不出来的原因有一个是有串水的问题。因为太阳能热水器在安装的时候,用到的管道很多,如果一直都流出的是冷水,那可能是出现了串水。这种情况需要安装一个独立的阀门,而且阀门还得关好,以防止冷热水有串通。

⒋全自动副水箱有影响

热水器里的全自动副水箱里面的浮球阀门没关好,或是已经失效了。这就会导致冷水过多的流出,热水温度降低。这个问题解决就需要更换零件。

⒌阀门、下水管道或接头处有漏水

因为管道安装大部分都处于室外,长期的风吹日晒,让其很容易有顺坏。所以最好是能定时的检查,及时维修、更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约为多少年?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76年

哈雷彗星太阳运行周期约为76年,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回归地球是1986年,是本世纪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哈雷彗星回归地球,下次过近日点时间为2061年7月28日。同时,猎户座流星雨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编号:1P/Halley)是每76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回归地球是1986年,是本世纪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哈雷彗星回归地球。下次过近日点时间为2061年7月28日,也就是人类可以在这一年能再次目睹哈雷彗星的样子。

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至迟在西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国、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欧洲都有这颗彗星出现的清楚纪录,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同一颗彗星的再出现。据朱文鑫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记录,并符合计算结果。

但是不能用1986年加上几个76年得到它的精确回归日期。因为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哈雷彗星的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非重力效果(靠近太阳时大量蒸发)也扮演了使它周期变化的重要角色。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见的彗星可能会更壮观和更美丽,但那些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彗星,同时,猎户座流星雨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

在1986年回归时,哈雷彗星成为第一颗被宇宙飞船详细观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结构与彗发和彗尾形成机制的资料。这些观测支持一些长期以来有关彗星结构的假设,特别是弗雷德·惠普的"脏雪球"模型,正确的推测哈雷彗星是挥发性冰-像是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尘埃的混合物。这个任务提供的资料还大幅改革和重新配置这些材料的想法;例如,理解哈雷彗星的表面主要是布满尘土的,没有挥发性物质,并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太阳的密度小的原因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或日是位于太阳[3]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著的一个理想球体[。其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6)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质量大约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从化学组成来看,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

太阳的密度小的原因

太阳

因为它是个气体球,主要是氢和氦。目前太阳处在壮年期,当它衰老时,它会向内部收缩,密度变大,最终变成黑洞,当然那是几十亿年之后了。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态球体,它的直径约为1.39×106km,质量约为2.2×l027t,为地球质量的3.32×105倍,体积则比地球大1.3×106倍,平均密度为地球的1/4。其主要组成气体为氢(约80%)和氦(约19%)。由于太阳内部持续进行着氢聚合成氦的核聚变反应,所以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由核心向表面传递热量,温度也从中心向表面逐渐降低。由核聚变可知,氢聚合成氦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每1g质量将亏损0.00729。(体积大,大多有气体组成,核聚变质量亏损是其密度小的原因~~我是这么认为的!!)根据目前太阳产生核能的速率估算,其氢的储量足够维持600亿年,因此太阳能可以说是用之不竭的。

在太阳平均半径23%(0.23R) 的区域内是太阳的内核,其温度约为8×106~4×107K,密度为水的80~100倍,占太阳全部质量的40%,总体积的15%。这部分产生的能量占太阳产生总能量的90%。氢聚合时放出γ射线,当它经过较冷区域时由于消耗能量,波长增长,变成X射线或紫外线及可见光。从0.23~0.7R的区域称为“辐射输能区”,温度降到1.3×105K,密度下降为0.079g/ cm3。0.7~1.0R之间称为“对流区”,温度下降到5×103K,密度下降到10-8g/cm3。 太阳的外部是一个光球层,它就是人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表面,其温度为5762K,厚约500km,密度为10-6g/cm3,它是由强烈电离的气体组成,太阳能绝大部分辐射都是由此向太空发射的。

光球外面分布着不仅能发光,而且几乎是透明的太阳大气, 称之为“反变层”,它是由极稀薄的气体组成,厚约数百公里,它能吸收某些可见光的光谱辐射。“反变层”的外面是太阳大气上层,称之为“色球层”,厚约1~1.5×104km,大部分由氢和氦组成。“色球层”外是伸入太空的银白色日冕,温度高达1百万度,高度有时达几十个太阳半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太阳风对地球影响包括:会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影响地球上输电,输油、输气等管道的安全、会对运行的卫星产生影响、产生的辐射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会使地球的气温升高等。

太阳风是太阳释放能量的一种现象,虽然太阳距离地球很遥远,但是太阳风仍然会对地球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都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会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当太阳风刮过地球的时候,会令地球的电磁场产生变化,引发地磁暴和电离层暴,影响到人类社会的通讯,尤其是短波通讯。

2

会影响地球上输电,输油、输气等管道的安全

太阳风会对地球上的电力网络、管道网络发送强大的元电荷,从而严重影响到输电、输油、输气管线系统的安全。

3

会对运行的卫星产生影响

太阳爆发活动的时候,所喷发出的物质,在到达近地空间之后,能够引发地球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地球空间环境的强烈扰动,从而影响人类活动。

4

产生的辐射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甚至车祸增多。

5

会使地球的气温升高

太阳的爆发活动,是太阳所发生的一种能量释放现象,大部分通过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等离子体云等三种形式释放。地球在接收到这种能量的时候,会令地球的气温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太阳的热源

全文共 2147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热源

太阳从它表面上每1平方米倾注出8.4万马力的能量。既然知道太阳直径是140万千米,我们就很容易算出它的表面有多少平方米了。这巨大的数目再乘以8.4万,就可得到以马力表示的太阳不停散发的全部能量的巨大数目了。当我们想到照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说法,太阳已用与现在同样的强度照耀了5 000万年的时候,我们就遇上一个重要而且困难的问题了。

这种辐射能量的来源在什么地方?当然它是直接由光球来的。可是一定还得有新的能量供给不断地到达光球,才能维持不断的辐射。那么,这种使太阳一天一天照耀过了5 000万年的、仿佛永不耗竭的内在供给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据能量不灭定律,能量不可能无中生有。它可以由这种形态变到那种形态,可是宇宙间能量的总量是不能增加的。除非太阳从外面不断地接收能量,它的储藏一定要按我们上述的比率减少下去。我们完全可以假定这储藏总会有一天完全耗尽,太阳会渐暗下去以至于完全无光。可是太阳一百年又一百年地照耀下去,看起来光辉丝毫未减,这怎么可能呢?

两百多年以前,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曾经创出太阳热的收缩学说,以后的许多年来都被当时的科学家认为是真实的情况。他的观点是:如果太阳半径每年收缩43米,就足够产生一年中由辐射而失去的热量。依这学说,太阳从前是更巨大更稀薄的。按照收缩说,将来太阳将会紧密得不能收缩以适应由辐射而来的热的损失。几百万年以后,它将会冷得不能再维持地球上的生命。

这种收缩学说画出了一幅黯淡的远景,它显示了生物世界的末日只在很短的时期以后——至少照天文学尺度说来是很短的。但在19世纪初,收缩说遇到了强烈的反驳——不论从多大的体积收缩到现在这样,太阳照现在这样发光率,只要两千万年多一点就足够得到充分的热量了。但依这比率它却一定照得比这时期更长得多的,于是收缩说就不能解释太阳在过去如何维持辐射了。因此对于这理论对将来的预言,我们也就不能抱多大的信任。而且事实上太阳的逐渐收缩又绝无确切的证明,因此就渐渐被人们所抛弃了。

20世纪初,随着相对论以及核物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太阳和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核能的释放。光谱观测的结果表明,恒星物质内部氢的含量相当丰富,而氢又是很好的产能原料。当氢在高温和高压下聚变成氦时,会有巨大的核能释放,因此可以维持太阳和恒星向外辐射达数十亿年之久。

1926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天文学教授阿瑟?爱丁顿(A. Edington)爵士出版了他的《恒星内部结构》一书,这是一部关于恒星内部情况极其物理特性的卓越著作。爱丁顿认为,太阳通过重力把物质聚集在一起,重力将物质拉向中心。由于太阳内部高温的气体产生的压力与重力方向相反,它将物体向外推出,这两个力互相平衡。达到这平衡点时,由经典力学和热力学原理,我们可以算出恒星的中心温度将达到4 000万℃左右。爱丁顿认为在这样的温度下,氢核会发生聚变,为太阳和恒星提供了强大的辐射能量。

但是爱丁顿的想法遭到了物理学家们的竭力反对。他们认为要真正实现这一聚变,温度应达到几百亿摄氏度。而4 000万℃太低了,不足以克服原子核之间极其强大的电磁力而产生氢核聚变。但是乌兰克核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乔治?伽莫夫(G. Gamow)的工作证明了物理学家们的猜测是错误的。

伽莫夫认为,虽然镭核内的粒子受到核力的约束,但按照现代量子理论,它们并非不可能分裂出?琢粒子来的,尽管发生这种过程的概率很小。镭核中的粒子被核力所束缚,就好像有一座堡垒从外界将它们包围住一样,粒子的能量不足以越过这座堡垒而跑到外边去。量子力学却认为,核内的粒子在偶然间可以不从堡垒的上面越过去,而是从穿过堡垒的一条隧道中通过。人们把这种现象形象地说成是“量子隧穿”。伽莫夫进一步指出,假如粒子能够由内向外穿过堡垒,那么,粒子也应该能够由外向内穿过它而进入原子核内。

1929年,英国天文学家罗伯特?阿特金森(R. Atkinson)和德国核物理学家弗里茨?豪特曼斯(F. Houtermans)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恒星内部元素结构的可能性问题”的文章,将伽莫夫的量子隧穿理论应用到恒星内部能量的问题上。他们认为:恒星内部的质子和质子也可以通过“隧道”越过势垒很高的堡垒,接近到可以发生聚变的距离之内,进行轻核聚变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他们就成功地解决了在较低温度下使氢聚变为氦来实现太阳的能量需求,由于这种反应是在数千万摄氏度下进行的,他们就把这种反应称为“热核反应”。

天文观测表明,太阳核心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完全适合于热核反应的物理条件。那么,太阳和恒星内部的氢是怎样聚变为氦的呢?1938年,美国核物理学家汉斯?贝特(H. Bethe)和查理斯?克里奇菲尔德(C. L. Critchfield)发现了氢直接变为氦的反应机制,称为“质子—质子循环”。在这一反应中1克氢将释放6 700亿焦耳的核能,这些核能迅速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对流和辐射向太阳的外层空间输送出去。

贝特又和德国的弗里德里希?冯?魏茨泽克(F. V. Wetabckor)各自独立地找到了由氢转变为氦的“碳循环”机制。现代天文观测表明,太阳的能量98%来源于质子-质子循环,2%来源于碳循环。贝特也因该理论的创立而获196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太阳活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是一个致密的炽热气体球,其表面的绝对温度是6000K我们通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发光的光球层,它相当于地球的表面。那么,大家知道太阳活动是什么吗?太阳活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光斑:太阳光球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向外延伸到色球就是谱斑。光斑一般环绕着黑子,与黑子有密切的关系。

谱斑: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

太阳风: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造成了地球上的极光

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

日珥: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

日冕: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内部分别为光球层和色球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以上。日冕温度有100万摄氏度,粒子数密度为1015m3。在高温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日冕只有在日全食和利用日冕仪时才能看到。

太阳活动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人类心脏和神经系统的疾病,甚至交通事故都有关系。因此也形成了太阳活动预报这门学问。

今天小编对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你知道什么是太阳风吗?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全食期间,一束微弱的黄光出现在太阳的黑色表面。这种现象被称为电晕。日冕从太阳表面延伸数百万公里。日冕由高达150万摄氏度的气体组成。

日冕带电粒子(质子和电子)以每秒500公里的速度围绕地球流动,这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在地球周围的温度也在200,000-300,000摄氏度之间,这非常可怕,因为它是一股带电粒子流。幸运的是,地球磁场起到了屏障的作用,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影响。

因为地球是一个磁场,太阳风的电子粒子环绕地球,从而形成一个强辐射带,这就是范艾伦辐射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给脸晒太阳的好处有哪些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对于皮肤有很多好处,而且不但是对于皮肤对于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那么给脸晒太阳的好处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给脸晒太阳可增加皮肤的免疫力,还可以促进维生素的合成,保证钙和矿质等等营养成分的吸收。而且可以预防慢性病。对于皮肤来说增加皮肤的免疫力,提高皮肤的健康指数,还能提高皮肤的活性,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更能提高皮肤的弹性。

给脸晒太阳还有哪些好处

1、增强人体免疫力

人体内的脏器基本依靠阳气来支撑其基本的功能,体内的阳气充足,人体的免疫力就会很强,不容易生病,也不会轻易收到细菌的攻击。而晒太阳能补充人体内的阳气,从而增强自身免疫力。

2、减少感冒

经常晒太阳有助于减少流感病毒和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危害。据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越高,预防嗓子痛、鼻塞以及感冒等疾病,因此,那些经常晒太阳的人感染流感病毒的几率远低于不爱晒太阳的人。

3、延年益寿

有专家发现,经常晒太阳的人的寿命比其他的人寿命长,且身体健康。

4、保护血管健康

据《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人群中,他们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低。尤其在紫外线比较弱的冬天,患心肌梗塞的病人就会大大增加,多晒太阳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使体内炎症减少,保护心血管的健康。

5、预防近视

中国有不计其数的人有近视眼,有的小小年纪就近视了。晒太阳能刺激多巴胺的生成,多巴胺可以防止阳光进入眼睛的光线出现扭曲。因此多晒太阳可以降低得近视的风险。

6、提高激素水平

经常晒太阳可以提高机体的激素水平,每天晒太阳一小时,体内的睾丸激素机会增加69%。对男性是有益的。

7、强健骨骼

晒太阳可以有效地促进钙的吸收,然骨骼正常钙化,保持骨骼健康。对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大有帮助。

8、少生病

冬天是很容易被流感侵袭,经常晒晒太阳,增加身体抵御流感的攻击,降低患炎症和病痛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太阳花寓意是什么,一般有什么象征?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花的寓意是人们爱的坦坦荡荡、不离不弃。同时也寓意着一种乐观勇敢、欣欣向荣的景象。太阳花象征着明亮而又热烈的爱,也象征着不畏艰难的精神以及象征着向往光明、厌恶黑暗。

太阳花象征着明亮而又热烈的爱,这样的爱是没有人可以抗拒的了的。

太阳花象征着不畏艰难的精神。太阳花都有着比较鲜艳的颜色,给人热情而快乐的感觉。但又透露出面对烈阳勇敢面对的勇气,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需要向人们传达的。不管在怎样的日子,面对怎样的磨难,都永远笑着面对,不被困难所击垮,不向苦难低头。

太阳花象征着向往光明、厌恶黑暗。太阳花是在太阳底下盛开的,不能在黑暗处盛开,因此还有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意思,是许多正面临苦难的人的精神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太阳的百科知识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在空间的位置

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十分普通的 恒星 ,但它却是太阳系 的 中心天体。太阳系 中,包含我们的 地球在内的 八大行星 、一些矮行星 、彗星 和其它无数的 太阳系 小天体,都在太阳的 强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

太阳系 的 疆域庞大,仅以冥王星 为例,其运行轨道距离太阳就将近4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60亿千米之遥远,而实际上太阳系 的 范围还要数十倍于此。

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 太阳系 家族,在银河系 中却仅仅只是十分普通的 沧海一粟。我们的 银河系 拥有至少1000亿颗以上的 恒星 ,直径约10万光年。跳到银河系 之外来看,我们会发现太阳位于银河系 的 对称面附近,距离银河系 中心约3.3万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以约每秒250千米的 速度绕银河系 中心旋转,同时又相对于周围的 恒星 以每秒19.7千米的 速度朝着织女星 附近方向运动。

太阳是一颗恒星

当你在夜空中认星 的 时候,老师会告诉你,天上看得见的 星 星 大多数都是恒星 。恒星 是一种由于内部发生热核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从而自己就会发光发热的 星 球。那么离我们最近的 恒星 是什么呢?其实它的 大名我们谁都知道,就是白天天空中灿烂夺目的 太阳。它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地球上万物的 生长,江河海水的 蒸发,地下煤和石油等矿藏的 形成,都和太阳的 照耀有关。假如没有阳光的 照射,地面温度将会降到绝对零度左右,地球上的 生命也不可能存在。太阳还是我们所在太阳系 的 主宰,它巨大的 质量占太阳系 质量的 99%以上。在天文学上表示太阳的 符号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月亮太阳看起来为什么一样大?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只有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400。两者“此消彼长”就使得太阳和月亮从地球上望去具有一样的大小。

如果你一辈子都呆在一个地方,那么你至少可以目睹一次日全食。如果你运气好的,也许可以看到两次。在日全食发生的时候,月亮可以完全遮挡住太阳的光芒。只有透过月面上的山谷才能有一线光线透过来,形成绚丽的“贝利珠”。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是如此的契合。太阳的直径大约是月亮的400倍,而太阳到我们的距离也正好是月亮的400倍。

这两者“此消彼长”就使得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看上去具有一样的大小,这在太阳系中的8颗行星和已知的166颗卫星中绝对是绝无仅有的。而地球也是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行星?难道这也纯属巧合?

绝大部分天文学家的观点是肯定的。但也许这些数字背后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些“天机”。我们的月球是“与众不同”的。类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样的巨行星的卫星是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它们要么形成于由行星引力维系的物质盘中类似微缩版的太阳系,要么就是由行星的引力俘获而来的。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就被认为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的,而火星也因此成为了内太阳系唯一具有两颗天然卫星的行星。

但是由于月亮相对于地球的大小来说太大了,因此无法通过这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形成。

行星科学家们相信月球的形成只有一种解释:在太阳系的最初1亿年里,小天体在太阳系里横行,其中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这一碰撞完全地改变了地球,由此撞击出的大量物质最终形成了个头偏大的月球。

更重要的是,这么大的月亮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是一种恩惠。由于来自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地球在绕其自转轴转动的同时也会自然地摆动。而月球无形的引力则抑制住了这种摆动,防止了地球自转的不稳定性以及由此造成的灾难性气候变化。而这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

2003年发生在英国巨石阵的日偏食

地球处于太阳旁的“宜居带”中,在这个带中行星可以保持充沛的液态水。这无疑是承载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一个大到足以引发日全食的月亮的存在可能也是关键的因素。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将为在其他行星上搜寻生命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是在撞击中形成的,因此月亮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渐渐地远离地球。于是恐龙看到的日食和我们的截然不同。2亿年前月亮要比现在看上去大得多,可以“轻而易举”地遮挡住整个太阳。而对于几亿年之后的地球居民来说,由于月球已经变得太“小”,因此不会再有日全食发生。

我们看起来很幸运正好位于两者之间:形成于撞击的月球正在远离,与此同时它又惠及着地球上的生命。如果你足够幸运在有生之年经历过一次日全食,请想象一下这一可能:也许正是这样一个月亮才使你有幸站在那里目睹日全食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科学家宣布揭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宣布揭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加拿大进行的中微子观测实验已经获得初步结果,揭示了长达 30 年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有关新闻公报说,新的观测结果表明,目前关于太阳活动的理论模型并没有错误,关于中微子的理论则需要修正。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小、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它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电子中微子、μ(缪)子中微子和τ(涛)子中微子。太阳的热核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电子中微子。

科学家从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测量抵达地球的中微子,然而有关结果仅为根据太阳活动理论算出的几分之一,看上去好像有大量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所谓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它意味着目前的太阳活动理论或中微子理论至少有一个存在问题。

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的一个镍矿中建造了一台中微子探测器,称为“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SNO)。这一观测站于 1999 年开始运转,第一阶段的测量工作已于不久前结束。

研究人员将新的数据与以往研究成果相结合,发现太阳释放出的电子中微子在旅途中有一部分转变成了其它类型的中微子,事实上太阳产生的中微子数目与目前太阳模型预言的非常吻合。确定太阳产生的电子中微子会转变成其它类型的中微子,对在微观层面上全面理解宇宙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当代物理学的标准模型,这种形式的中微子类型转换是不会发生的。理论物理学家必须寻找更好的解释,来把这些新成果融合进去。

科学家还说,这项新研究还表明中微子确实是有质量的。将新数据结合以往的研究,能够确定中微子质量的上限。尽管宇宙中有许多中微子,但中微子质量上限表明它们只占宇宙物质和能量总数的一小部分。

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位于地下 2000 米处,体积相当于一座 10 层大楼。它使用 1000 吨超纯重水,通过观察中微子与重水发生反应变成质子的过程,来探测抵达地球的太阳电子中微子数目。由于中微子很难与其它粒子相互作用,因此该观测站平均每天只能捕捉到 10 个中微子的踪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太阳磁暴为什么对赛鸽有影响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磁暴对赛鸽的影响应该从赛鸽归巢的能力谈起,鸽子是通过什么方法归巢的呢?

1.鸽子是根据地球磁场来定位的。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在鸽子身上绑上不同的金属,用于干扰鸽子对磁场的判断,磁性越强,归巢率越低,说明鸽子是根据磁场辨别方向的,还有就是当太阳磁暴时信鸽归巢率会降低。

2.根据视觉、嗅觉、听觉辨别方向。信鸽一般沿路飞翔,根据太阳的位置,甚至有人验证了是根据嗅觉来辨别方向的,根据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气味来定位,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说法。

3.还有就是强大的记忆力综合起来辨别方向并归巢的。

因此,综合起来说,鸽子离巢远的时候地球磁场变化明显,可以判定方向,但随着离巢越来越近磁场不明显了,就得靠嗅觉、视觉甚至听觉,嗅觉是各地的气味不一样,可以分出老家的气味;听觉是比较近了,比如巢附近的机器声别的熟悉的声音;视觉是平时家飞,路训,记住了路过的地方,慢慢的熟了就能辨别方向了。当磁暴发生的时候,地球磁层压缩变形,干扰了鸽子对磁场的判断,导致辨别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鸽子认家的能力。

今天小编就太阳磁暴为什么对赛鸽有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