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溶血性黄疸治疗的误区是什么推荐7篇

浏览

4159

文章

7

篇1: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新生儿血性黄疸是由于婴儿与母亲的血液不合而形成的黄疸,常伴随有贫血现象。当宝宝一旦确定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需要及时治疗的,以免错过治疗时机造成不好的后果。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吧。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在孕期这种抗体就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了胎儿血液中的红血球,使得胎儿在出生时就贫血了。出生后又因为体内胆红素量太多,就形成了黄疸。

新城而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便是ABO溶血。也就是说,妈妈的血型是O型,宝宝的血型是A型或者B型就需要格外注意了,黄疸现象会比较严重。如果妈妈的血型是A,宝宝的血型是B或者AB;或者妈妈的血型是B,宝宝的血型是A或者AB,黄疸现象就会稍微轻一些。

当然了,不是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出现溶血性黄疸,因此爸爸妈妈也不不必太过担忧。有的新生儿黄疸是生理原因所致,爸爸妈妈们需要注意区分清楚。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宝宝在出生的24小时内就会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症状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本身的缺乏,或已经受到损害,进而导致皮肤表面呈现浅柠檬黄色,眼巩膜处也会出现轻微的黄色。在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发热的症状,皮肤黏膜处表现为明显苍白。

黄疸出现得很快,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发生,并逐渐加重;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尿液、泪液、汗液及粪便的颜色会有所改变,唾液一般不变色。

经检查会发现肝脾肿大,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尿液中尿胆原增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慢性溶血时尿液中铁血黄素增加。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

1、将宝宝置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核黄疸的产生,如果核黄疸以及产生,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宝宝恢复快些。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

2、与第一种方法有些相似,是将宝宝放入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眼罩遮盖住眼睛。然后用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放置在离宝宝身体表面33-35cm处,一个小时改变一次体位和光照面积。不过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和护肝治疗。这种方法能够使宝宝黄疸消退,降低血清胆红素。

3、输血。血清中间接胆红素超过一定的值,就需要采用换血输血的方法了。供血者需要进行血液检测,以避免输血后加重病情,同时要避免亲属供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溶血性黄疸治疗的误区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人们普遍结婚都会比较早,也导致很多人在很年轻的人就会有了宝宝,这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兴地事情,但是溶血性黄疸的出现让每个患儿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是由于很多年轻家长对溶血性黄疸的了解都不多,所以不知道该怎样给孩子治疗,那么溶血性黄疸治疗的误区都有什么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认为溶血性黄疸自己会消退

刚出生的宝宝无法排出过剩的胆红素,进而引发溶血性黄疸。只有当1周大的时候,宝宝的肝脏比较稳定了,溶血性黄疸才会得到控制。大多数宝宝的溶血性黄疸不需要治疗,在1周左右即可消退。但如果宝宝患有的是病理性溶血性黄疸,会引起其他疾病,比如核溶血性黄疸发生时,小儿溶血性黄疸会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果治疗溶血性黄疸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二、多喂水和葡萄糖水、多排尿可以消退溶血性黄疸

喂水和葡萄糖是非常不推荐的,它对溶血性黄疸是弊大于利,因为胆红素在体内主要是通过大便排出,通过小便排出非常少,所谓多排尿可以退黄并不正确,对于肚量有限的溶血性黄疸患儿来说喝白开水和葡萄糖水会胀肚子,导致吃奶量减少,使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减少,反而不利于溶血性黄疸消退。

三、晒太阳可以消退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患儿在治疗时都有什么误区?太阳光直接照射能够帮助消退溶血性黄疸,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日光中蓝色波长光量有限,而且在家中很难做到裸露大面积皮肤接受日光的地方,就算能做到也容易造成紫外线灼伤和受凉感冒,所以不建议依靠晒太阳来消退溶血性黄疸。

四、有溶血性黄疸就不能打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在出生的24小时内会打第一针,一般正规医院都会打。这时溶血性黄疸可能还没有出现,即便是出现了溶血性黄疸,也是住在医院里面,所以第一针不需要到防疫站。第二针是在宝宝出生后一个月,第三针是在出生后6个月,这是需要到防疫站里面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常见的治疗溶血性黄疸的方法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黄疸的发病人群大多数都是新生儿,而新生儿又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所以这种疾病就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常见治疗溶血性黄疸的方法,希望能帮到患儿家长。

一、药物疗法:有些药物可以治疗病理性黄疸,但一定要在医生的医嘱下服用。中药方面,以茵陈蒿汤为主。

二、光照疗法:让宝宝躺在光疗箱内,将双眼、会阴和肛门遮盖,其余部分裸露在外。然后用单面光和双面光照射,持续照射2-48小时,但一般不超过4天,直至胆红素降低到7毫克/分升以下就可以停止治疗。

三、换血疗法:换血对医疗技术要求较高,并且不是每一个黄疸患者都适合换血疗法,而且这种疗法也有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这种疗法主要用于重症的病理性黄疸患者。

溶血性黄疸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红细胞受到破坏,形成了大量的胆红素,这些胆红素超过了胆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从而造成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缺氧、贫血以及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从而使胆红素在体内滞留,排泄不出去,所以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了黄疸的症状。

这种疾病不是什么特别可怕的病,它是可以治好的,只要治疗及时,没有什么危害,妈妈们不用过分担心。如果你对新生儿溶血病严重吗等有关婴幼儿疾病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婴幼儿溶血病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四大治疗原则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宝宝出现黄恒的几率越来越大了,家长们不必惊慌,黄恒属于常见的疾病,此病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而生理性黄恒一般在几天内褪黄,如果黄恒长期不愈,家长要带孩子治疗了,那么新生儿血性黄疸的四大治疗原则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1、溶血性黄疸患儿晒太阳

自然光里任何波长都有,其中一些波长的光可以将胆红素转换成可水解的其他物质利于排出,使得体内胆红素减少,所以照射阳光可以或多或少地减轻些溶血性黄疸的程度。最好让太阳晒晒宝宝的皮肤,主要晒脑后部、背后和小屁屁,最好选择上午11点以前,一般晒10~20分钟左右。要用不透光的黑布遮盖宝宝的双眼,保护好眼睛,并注意保暖,且不要晒伤宝宝的皮肤。

2、母乳喂养退黄疸

尽早母乳喂养。因为喂养宝宝越早,胎便就会越早排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如果胎便排出延迟或不排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宝宝特殊的肠肝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溶血性黄疸加重,尽早开奶也可使宝宝得到足够的热量。另外,也要给溶血性黄疸宝宝充足的水分,保证宝宝一天排尿6~8次,水分摄入少、排尿过少也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

3、药物治疗溶血性黄疸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溶血性黄疸应在宝宝住院的条件下进行,明确新生儿病理性溶血性黄疸的病因为感染、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等的诊断后施行。根据主管医生的医嘱进行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家长应密切配合。

4、“光照疗法”退黄

根据宝宝的溶血性黄疸程度,可能需要在医院采取光照疗法来退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照蓝光”,需要在医院进行。给宝宝戴上保护眼睛的眼罩,裹好尿布保护生殖器,其他部位裸露放置于光疗设备中,通过皮肤吸收光波并作用于血液中的胆红素,促进胆红素的排泄,来达到退黄,治疗溶血性黄疸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新生儿轻微溶血性黄疸如何治疗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轻微的溶血性黄疸患者皮肤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黄疸多为先天性,那么新生儿轻微溶血性黄疸如何治疗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首先是针对溶血性疾病本身的治疗:

1.清除病因(如疟疾引起的红细胞破坏需根治疟疾才能纠正)。

2.去除诱因(如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使用具有氧化性质的药物)。

3.对症治疗(如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血浆置换,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地中海贫血,药物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患者行脾切除等)。

5.对症退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茵栀黄、思美泰等,但必须强调,如溶血未解除,退黄是困难的,而且效果是暂时的。

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脏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血性黄疸的最佳治疗方法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黄疸大多数发生在三四十岁的人身上,这类疾病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做饭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防止溶血性黄疸进一步发展,下面我们就跟随文章来具体了解一下溶血性黄疸的最佳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一般可以引起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因为胆红素升高。可以对新生儿产生神经毒性作用,造成不同程度的智力受损,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这种情况一般要是白蛋白或者用蓝光治疗等降低胆红素。可以用激素泼尼松等治疗溶血,贫血严重可以输血治疗。

溶血性黄疸一般多见于中毒、输血等,都可以出现了明显的贫血、发热、黄疸、出血等,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下,需先查清引起的原因。

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诱导肝细胞的微粒体提高活力,转化未结合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或更久,但其作用较缓,3~7日才显疗效。可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100mg/kg/日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疗效。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阻止肠内胆红素的再吸收:提前喂奶,及时建立肠道菌群,分解肠内胆红素为尿胆原,尽快排出胎粪,可以减少肠内胆红素,防止其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的程度。有人给活性炭0.75g,每4小时1次以减少肠壁再吸收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与光疗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需适当用些药物如茵栀黄颗粒都可以逐渐好转的,如果有原发病的存在,需针对性的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中西治疗方法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新生儿的肝功能发育不全以及体质较弱,易诱发很多疾病的产生,溶血性黄疸就是其中之一。提及溶血性黄疸,大家首先要想到皮肤呈橘黄色、四肢及手掌、脚掌已发黄等症状,家长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诊治,以防宝宝患上其他的病症,那么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中西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溶血性黄疸的中医药治疗

1、湿热熏蒸:面目发黄,黄色鲜明,精神不振,不欲吮乳,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病情较重者,可见神昏,抽搐。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方药:茵陈10克、栀子3克、大黄2克、枳实3克、车前草6克、茯苓10克。中成药:茵陈五苓丸、茵栀黄注射液。

2、寒湿阻滞:面目皮肤发黄,色淡而晦暗,或溶血性黄疸日久不退,神疲困倦,四肢欠温,纳少易吐,大便溏薄色白,小便短少,或腹胀气短,舌淡苔腻。治法:温中化湿,益气健脾。方药:茵陈1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附子3克、茯苓10克。

二、溶血性黄疸的西医药治疗

1、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纸遮盖,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支灯管,下方距离患儿25—35cm)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鲁米那)。生后第1周给药,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3—7日可显效。也可首次给大剂量(8mg/kg/日),然后小剂量维持(4mg/kg/日)。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lOOmg/kg/日,可提高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