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羊毛绒和牦牛绒哪个好(精选20篇)

浏览

5523

文章

62

篇1:玉树牦牛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玉树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玉树牦牛

肉类产品

地域范围

玉树牦牛地理标志地域范围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藏语意为“遗址”。地理位置大致介于东经89°27′~97°39′,北纬31°45′~36°10′,北与本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角与新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接壤,东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西南与西藏昌都专区和那曲专区交界。自治州东西最长738公里,南北最宽处406公里,土地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2%。现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1市5县,共10镇,35乡,共饲养玉树牦牛260余万头。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貌特征:(1)体尺大,成年公母牦牛体高比环湖牦牛高7和10cm以上;(2)体重大,成年公母牦牛体重较环湖牦牛高100和30kg以上;(3)头大,角粗壮,皮松厚,偏粗造型,前躯发达,后驱较差,鬐甲高、较宽长,尾短并有生蓬松长毛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测下腹周生粗长毛,公牦牛裙毛长14.57cm,母牛裙毛平均长14.57cm;(4)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毛色以黑褐色较多,占71.55%,栗褐色占5.47%,此外,还有黄褐、灰花和白色等。5.早期生长快,屠宰率、净肉率高。玉树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胴体肌肉光泽润滑,肉色深红,脂肪淡黄色,肌纤维清晰有韧性,呈明显的大理石纹,弹性好,外表湿润,不粘手,无异味。2、内在品质指标:玉树牦牛肉中氨基酸丰富、种类齐全,品质优良, 肌间脂肪含量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的;玉树牦牛肉谷氨酸含量较高,说明玉树牦牛肉通过采取适当的加工方法, 可获得鲜味的牦牛肉制品,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多种类型的牦牛肉产品。玉树牦牛的脂肪含量比环湖牦牛高32.73%;玉树牦牛的铁元素含量比环湖牦牛高62.42%;玉树牦牛的脂肪酸总量为2.12g/100g,比环湖牦牛高0.61g/100g,其中玉树牦牛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0.94g/100g,比环湖牦牛高0.18g/100g,玉树牦牛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18g/100g,比环湖牦牛高0.43g/100g,其中玉树牦牛肉中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必需脂肪防酸含量更是显著高于环湖牦牛。总体上看,玉树牦牛肉与相邻区域环湖牦牛肉相比具有脂肪含量、不饱和脂肪酸与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以及铁含量高的的风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特点。3、安全要求:玉树牦牛产地环境质量、牛肉及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肃南牦牛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肃南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肃南牦牛是海拔2600米以上的寒山区特有的牛种,集中分布在祁连山北麓的高山草原区。肃南裕固族群众特别喜爱牦牛,这与裕固族中流传的一个历史传说有关。据说裕固族的祖先甘州回鹘政权被西夏攻灭后,甘州回鹘余部-西迁出嘉峪关,游牧于今敦煌和新疆哈密一带,至明初洪武年间,吐鲁番察哈台后王出兵攻占哈密,进而骚扰嘉峪关外明王朝所设七个卫所。甘州回鹘后裔时为七卫所辖。饱受战乱之苦,思念故土,请示内迁获准,在大规模内迁途经沙漠时,迷路断水,大队人马面临绝境,部落中一老人告诉首领:牦牛识途,遂让一头黑牦牛引路,大队人马走出沙漠,找到水源并在祁连山下安居乐业。因此牦牛被裕固族人视为神牛而备受尊崇。

肃南牦牛躯体较小,像貌粗野,头大而重,眼突有神,颈短,垂肉少,甲高耸,背低而平直,十字部隆起,胫骨开张,腹大腰长,尾短毛长,四肢粗壮,蹄质坚实,胸腹下部及大腿毛长而密,名曰"白裙毛"。公牛有角,粗而上弯;母牛无角,乳长而小。毛色以黑居多,其它较少。牦牛吼声如猪,故又名"猪声牛"。肃南牦牛以驮运和产肉为主,产奶和产毛次之。数量每年保持在4.4万头、4.9万头,多为裕固、藏族牧民饲养,是牧民的主要驮力,也是优质肉源,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

所在地域:

甘肃

申请人: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牦牛养殖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地理位置为东径90°20′—102°13′,北纬37°28′—39°49′之间,地形呈狭长地带,全县除明花乡属沙漠外,其余7个乡镇均系山地。与青海和甘肃的15个县(市)接壤,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呈带状起伏,整个地貌分走廊山前倾斜平原区和祁连山中高山区两个形态单元。海拔1327—5564米,相对高差4237米。 2013年6月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量达到110.02万头(只),其中:牦牛6.38万头,年出栏牦牛2.5万头,年产牦牛肉5000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金川多肋牦牛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金川多肋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金川多肋牦牛是牦牛新类群,分布于金川县,具有15对肋骨,比一般牦牛多一对肋骨,是世界上现有牦牛品种中最为特殊的群体。在自然放牧条件下,其母牛初产年龄在3岁,比其他品种早一年产犊,且80%以上可一年一胎;屠宰的精肉率为42%,超过大多数牦牛品种;年产奶量可达到400公斤,比其他牦牛品种高 150-200公斤.

地域范围

金川多肋牦牛(又名热它牦牛)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沿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境内,核心区位于东经101°24~101°43,北纬31°19~31°28,辐射区位于东经101°13′-102°29′,北纬31°08′ -31°58′,海拔4000米以上的毛日、阿科里、太阳河、俄热、二嘎里、观音镇、撒拉脚、卡拉足、勒乌、万宁、安宁、河东、曾达、河西、咯尔、沙耳、金川镇、庆宁、马尔邦、卡撒、独松、集沐22个乡(镇)牧场及联办牧场。产区草地版图面积为355万亩。年存栏金川多肋牦牛3万余头。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金川多肋牦牛外貌特征:被毛多为头白、胸、尾部白色,身躯黑色。头部狭长,额宽,公、母牛有角,耆甲较高,肩颈结合良好,胸宽而深、背腰平直,体躯呈矩形,后腿粗壮,肌肉发达、四肢较长而粗壮,蹄质结实。公牦牛头部粗重,体型高大,雄壮彪悍。母牦牛头部清秀、后躯发达、骨盆较宽,乳房丰满,性情温和。金川多肋牦牛的主要特征为个体有15对肋骨(普通牦牛仅有14对肋骨)。全身各个部位骨骼比其他牦牛小,肋骨特别明显,白花斑个体比例较大。母牦牛终生平均产仔8-12胎,个别可达15胎,在加强饲养管理的条件下,大多数(90%以上)可达一年一胎,普通牦牛大多数3年2胎。 2、金川多肋牦牛肉质特点:金川多肋牦牛肉色鲜红,有光泽,肌肉弹性强,外表微湿,不沾手。多肋牦牛肉的滴水损失率很低,仅为3.32%-3.90%,表明肌肉保持水分的能力强,肉的口味、嫩度好,食用品质高;肉的pH值:45分钟为5.85-6.00,24小时为5.95-6.75,显示肉的pH较高,且随时间推延pH下降慢,表明金川多肋牦牛肉不易酸败变质,营养品质、贮存品质和销售品质都较高。 3、金川多肋牦牛肉品风味特色:金川多肋牦牛肉较普通牦牛肉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香味浓、口感好。 4、金川多肋牦牛肉理化品质特点:金川多肋牦牛肉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2%,较普通牦牛肉高4%左右、较普通肉牛高5%左右(普通牦牛蛋白质含量21.13%、普通肉牛蛋白质含量20.9%),脂肪含量不高于0.5%,较普通牦牛肉低80%左右、较普通肉牛低83%左右(普通牦牛脂肪含量2.65%、普通肉牛脂肪含量3.01%),胆固醇含量不高于65mg/kg,较普通牦牛肉低5.7%左右、较普通肉牛低12%左右(普通牦牛胆固醇含量69 mg/kg、普通肉牛胆固醇含量74 mg/kg)。金川多肋牦牛肉的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牦牛肉和普通肉牛高,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丰富,脂肪、胆固醇含量低,特别是脂肪含量低,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 5、产品质量安全规定:符合GB 2708-94牛肉、羊肉、兔肉卫生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鹤岗白牦牛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牦牛全身白毛,皮肤为粉红色,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公牦牛头较大而额宽,额毛卷曲;角粗长,向外上方或后上方弯曲,伸出,角尖细。颈粗,垂皮不发达。耆甲显著隆起。前躯宽阔,胸部发育良好,胸深、背腰较低而呈现凹陷,腹稍大不下垂,荐部高,尻多呈屋脊或斜面窄。四肢较短,骨骼结实,蹄小而质地致密。母牦牛头大小适中而俊秀,额较窄,角细长,前后躯发育不如公牦牛悬殊,腹较大,一般不下垂,乳房发育差,全身毛长。

白牦牛成年公牛体高为121厘米,体重为260千克;成年母牛分别为108厘米和190千克。驮重为75千克,最高达100千克,日行30~40千米。成年公牛屠宰率为52%,净肉率为36%,骨肉比为1:2.4;母牛分别为52%,40%和1:3.7;阉牛55%,41%,1:4.1。

成年公牛剪毛量为3.6千克,最高为6.0千克,抓绒量0.4千克,尾毛重0.6千克;母牛分别为1.2千克、0.8千克、0.4千克。阉牛分别为1.7千克、0.5千克和0.3千克。公牛尾毛长52厘米,母牛为45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新龙牦牛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新龙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龙县牦牛新龙县畜牧站

牦牛特点体躯强壮,被毛粗长,尾短毛长似马尾,腹侧及躯干下部丛生密而长的被毛,形似围裙,故卧于雪地而不受寒。蹄底部有坚硬似蹄铁状的突起边缘,故能在崎岖的山路行走自如。上唇薄而灵活,能采食矮草。毛色以黑居多。与普通牛杂交后代称犏牛,但雄性犏牛不育。

牦牛是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草原地区的特有牛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

有的人说牦牛浑身是宝,一点没错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很有利的交通工具,可以载人、托东西,而且它们的肉质鲜嫩不像黄牛或水牛肉那样粗糙,牦牛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扫帚,牛鞭则是一道壮阳药。迪庆耗牛因其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这些地方生长着许多野生药种如贝母,虫草等,耗牛常食这些药材,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炒红烧,清炖或凉晒成干巴等,其味独特,吃耗牛肉在迪庆,实在是一种享受。并可在市场购买干巴,肉松等作馈赠青朋好友的礼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牦牛读mao还是hao?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mao

牦 [mao],一种牛,身体两旁和四肢外侧有长毛,尾毛很长。我国西藏出产,当地人民用来拉犁和驮运货物。肉和乳都可供食用。全身有长毛,腿短。

牦牛[mao niu](学名:Bos mutus或Bos grunniens,英文名称:wild yak),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牛亚科动物。牦,一种牛,身体两旁和四肢外侧有长毛,尾毛很长。我国西藏出产,当地人民用来拉犁和驮运货物。肉和乳都可供食用。全身有长毛,腿短。牦牛叫声像猪鸣,所以又称猪声牛。西方国家因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也称西藏牛。牦牛尾如马尾,所以又名马尾牛。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作高原运输工具,为当地牧民提供奶、肉、毛、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牦牛作为一种“全能”家畜,在遗传上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基因库,对人类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全世界现有牦牛近1600万头,其中中国有1500余万头,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和品种类群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5%以上,占中国牛只总数的1/6。原始牦牛在距今三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广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演化为现代牦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牦牛酸奶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牦牛酸奶是民间非常传统的奶制冷饮,营养丰富,助消化。牧区的酸奶用牦牛奶制作,这种酸奶表层结为含奶油的黄色硬脂奶皮,扒开奶皮,软嫩黏稠的酸奶象豆腐脑一样洁白如雪,芳香扑鼻,入口,酸甜凉爽宜人。

堪称一绝的酸奶是天峻藏族制作的牦牛酸奶,象嫩豆腐一样切成块。表层奶皮金黄,油渍点点,洁白如脂,芳香扑鼻,鲜嫩质细,清凉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带甜,更是凉爽可口。酸奶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料,营养胜于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欲,还有抑菌、收敛、镇静和催眠的功能,对轻微腹泻的慢性病人有治疗作用。医学家还发现它能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和肿瘤,避免过早衰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生命禁区”挡不住人类脚步 别让野牦牛失去野性

全文共 1798 字

+ 加入清单

被称为“青藏高原图腾”的野牦牛,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数量稳中有升的同时,野牦牛的另一个生存危机开始显露———由于牧民对野牦牛最后栖息地的侵入,致使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产生出“混血”牦牛的情况日益增多。

野牦牛会不会逐渐失去野生的特性,导致最后的灭绝?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生命禁区” 挡不住人类脚步

在青藏高原无边的旷野中,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这里杳无人迹,环境严酷,气候恶劣。野牦牛就生活在这里。它们高大、威猛,披着一身黑色的长毛,成群结队,不惧狂风酷寒,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漫游着。你如果见到它们,不能不感叹大自然是如此神奇,生命力是如此顽强。

据统计,目前野牦牛总数可能不超过1.5万头。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以及农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加强,猎捕野牦牛的不法行为已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新的“混血”危机出现了。

在西藏中北部地区,面积大约为40万平方公里的羌塘(藏语意为“北部平原”)和28.4万平方公里的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野牦牛分布的重要地区。这里海拔大部分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从0℃至零下6℃,冬季可降到零下40℃以下,夏天也经常是大雪飘飘。历史上这里几乎无人居住,因此被称为“生命禁区”。然而,它正是野牦牛的乐园。

人类对大自然超强的适应能力,对于其它物种往往就是一种灾难。“生命禁区”最终还是没能阻挡住人类的脚步。人类的畜牧业活动正不断地向野牦牛世代聚居的“无人区”逼近。据调查,现在大约已有3000户牧民,共17000人、110万头家畜生活在羌塘自然保护区之内。在羌塘保护区北部,最后的一片牧草丰美的地区也正受到人类威胁。

野牦牛保护区边缘不断出现家牦牛的身影,这对于野牦牛种群来说,意味着灾难正悄悄降临。

“混血”牦牛 已达一两千头

夏季的藏北草原水草丰美,牦牛群也进入了发情期。公野牦牛常常进入家牦牛群中,“拐走”母家牦牛。家公牦牛也会在荒原中和野母牦牛“幽会”。不久后,杂交的“混血”小牦牛出生了。

“混血”给野牦牛的未来带来了隐患。“混血牛”会同时向家、野牦牛两方渗透。家公牦牛与母野牦牛杂交后,将影响野生牦牛的血统和抗逆性。而野公牦牛与家母牦牛杂交,虽为家牦牛的品种改良带来好处,但三四代后,“混血牛”也会完全家化。

专家们担心,野牦牛与家牦牛的“杂交混血”将冲淡野生血统,造成野牦牛的野性信息丢失,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同时家牦牛会把本身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传染病带给野牦牛,并在野牦牛种群中传播。

根据科学研究,一头成年母野牦牛最多每两年繁殖一头后代,小牦牛出生期一般在5月和6月。以这样的繁殖速率,估计种群大约10%—15%是由小野牦牛组成的。

然而,从1990年开始的几次科研观测发现,小野牦牛占种群的比例,最高只有5.7%,最少的一次甚至只有1%。

西藏自治区林业勘察研究院院长、野生动物专家刘务林怀疑,是否由于家畜疾病,如布鲁氏菌病,影响了野牦牛的繁殖?

据刘务林保守的估计,“混血”牦牛现已达一两千头,按目前的发展势头,数年之内“混血”牦牛的数量将增至七八千头,占野牦牛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将对野牦牛种群产生致命的影响。

千万不能失去后再扼腕叹息

专家普遍认为,野牦牛能顽强地生存在青藏高原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我们千万不能在失去它们之后再扼腕叹息,拯救它们,现在还来得及。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认为,在有很多人和家畜的地方野生动物不能坚持很久。他们建议:北纬34度以北,从西藏、青海到新疆边界的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保护区应该对人永久“关闭”,将其作为野牦牛和其它物种的最后避难所。

对于目前野牦牛群中的“混血牛”怎么办?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采取淘汰政策,捕捉部分“混血牛”,将其作为培育家牦牛的种牛。最后迫不得已的办法,是杀掉“混血牛”来保护野牦牛。

“将家畜带和保护区隔开一段距离,严格划分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在保护区边缘不要设家畜带,避免出现家牦牛的活动,这是彻底解决野牦牛和家牦牛日益严重的杂交混血问题的最好办法。”刘务林强调。

这位专家认为,目前正大力推广的牧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对野牦牛的保护十分有利。只要坚持“以草定畜”的科学态度,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就不会对生态造成根本性破坏。从长远看,这更是一项有利于高原整体生态平衡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有力举措。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牦牛的奔跑速度是多少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牦牛奔跑速度一般是在40公里左右,而且一些野牦牛的脾气暴躁,体重有的可以达到800公斤,它们的奔跑速度甚至比一些家养的牦牛还要快。

当遇到一些正在奔跑的牦牛的时候,要记得远离它们,也不要去惹怒它们,以免自己受伤。有的牦牛也会拼命地撞击,直到耗尽自己所有的力气。

牦牛的身形一般都比较高大、魁梧。牦牛的肩部有些隆起,耳朵较小。而且它们的头上都长着角,一般都比较粗状。此外,牦牛能够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它们主要生活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等地区,它们身上厚厚的毛发可以帮助它们抵御寒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西藏高山牦牛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产地与分布

产于西藏自治区东部的高山草场,以嘉黎县的 牛最佳。另外,在西南部山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湿润草场上也有分布。

外貌特征

体躯较大,结构紧凑,躯长腿短,皮松而厚,但无垂皮。背平,腹大而不下垂, 窄且斜。头重,额宽,面稍凹。大多有角,角向外上方开张。眼圆,有神。尾短且着生点低。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筋骨结实,蹄小而坚实。公 牛 甲高而长 ,母牛。 甲矮而短,且薄。群体毛色较杂,全身黑色者占60%,体黑、头或面部白色 者占30%左右,还有灰色、褐色和白色者。胸部、腹部、体侧和股侧长有长毛,被毛柔 软、厚密。厚密的被毛和发育良好的皮下结缔组织有助于 牛在高寒低温条件下生活。 成年公、母 牛体重平均为420.6千克和242.8千克,体高分别为130.0厘米和107.0厘米

生产性能

平均初生重:公牛13.7千克,母牛12.8千克。母牛产后第二个月开始 乳,产乳高峰期为牧草茂盛的7~8月份。平均日产乳1.03千克,酥油率5.82%~7.49% 产肉性能良好,据测定,在放牧饲养条件下,中等膘情的成年阉 牛体重为379.1千克,屠宰率55%,净肉率46.8%,眼肌面积50.6厘米2。 牛是牛类家畜中唯一产绒毛的品种,每年6~7月份可对 牛剪毛一次。带犊及怀孕后期的母 牛,只抓绒,不剪毛。

公、母、阉 牛的毛绒产量分别为1.76千克、0.45千克和1.70千克。裙毛长度20~43厘米,肩部毛长度为10~30厘米。毛、绒比例为1:(1-2)。 在产区, 牛呈季节性发情,7~10月份为发情季节,7月底至9月初为发情旺季,发情 期17.8天,发情持续期16~56小时。公、母 牛均是3.5岁初配。妊娠期平均255天 一般在3月份开始产犊,2年1犊,繁殖成活率48.2%。 牛牙齿坚利,又具有灵活的唇和舌,采食性能好,能够适应低质量的草场条件。 为了提高 牛的生产性能,青海省兴海县的赛什塘牧场(1999)进行了 牛与野 牛导 人杂交试验,效果明显。12月龄含1/4野 牛血统的0 牛比家 牛体高、体长、胸 围、管围和体重分别提高3.96%、7.60%、7.06%、7.32%和12.13%。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周名海等(1998)提出了 牛种间三元杂交的新途径,即荷斯坦牛 (藏黄牛 牛)。0牛在高寒牧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2.5岁时0公、母牛平均体重为310.78千克和305.79千克,比同龄公、母 牛分别重126.48千克和149.92千克。0母牛2~3岁可初配,3~4岁可挤奶,比牦牛提前1~2岁挤奶;第一泌乳期(183天)挤奶量659.36千克,为同泌乳期母 牛的2.65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牦牛肉干的真假鉴别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牦牛肉干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然而有一些不良的商家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把假冒的牦牛肉干充当正品的牦牛肉干卖到高价。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鉴别牦牛肉干的真假吧。

操作方法

1

价格方面

牦牛肉干原产于西藏地区,一般来说1公斤的牦牛肉干大概需要80元左右,因此,如果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话,则很可能是假的牦牛肉干,应该不是用牦牛制作而成的肉干,而且其他肉类食品。

2

颗粒状

仔细观察牦牛肉干的外观,如果有很明显的颗粒状的话,则很可能是假的牦牛肉干,真的牦牛肉干是没有这种现象的。

3

闻一闻气味

闻下牦牛肉干的气味,如果有股异味、腐臭等气味的话,则很可能是假的牦牛肉干或者是已经变质的肉干。

4

产地上

牦牛肉干一般原产于西藏或青藏等地区,因此,如果不是海拔较高的产地,则很可能是假的牦牛肉干,或者不是正宗的牦牛肉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牦牛标本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标本是再现死亡动物形象的一门工艺,标本一词的英文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 " 运动着的皮张 " ,实际上就是利用工艺将死去动物的皮毛、羽毛和头骨进行加工处理后,安放在人造的身体模型上面,重塑它们活着时的形态,既让它们栩栩如生,同时又能永久保存。 现代标本制作术是一门将艺术、木雕、化工和模具铸造等不同学科和技术融合在一起的精微工艺。

标本制作术发展简史

几千年前人类第一次捕获到野兽作食物时,他们发现兽皮可以用来遮衣蔽体、挡风御寒,当他们在狩猎前举行宗教仪式时,把兽皮披在用石头和泥巴堆成的动物形象上用于祭祀,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动物标本雏形。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存皮张的技术得到改进,对皮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兽皮剥制加工者已成为当时部落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随着对皮张质量要求的提高,皮张的处理工艺也越来越精细, 18 世纪时几乎每个小镇都有熟制毛皮的作坊。到了 19 世纪,猎手们开始把兽皮拿到家具装饰店去加工,在店里,工匠们先把兽皮缝起来,再把毯子、棉花等填充物塞进去,现代标本制作术正是从这种 " 填充式 " 标本演化而来的。填充式标本由于工艺所限,制作出的标本大都似是而非,面目狰狞,给标本制作业带来很坏的影响。直到今天标本制作师们一提起填充式标本,仍然心有余悸,怕影响他们的名声。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标本制作仍停留在 " 填充式 " 阶段。进入二十世纪,在一些标本制作艺术大师的带领下,标本制作术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塑造出了具有准确动物解剖学形象的各种动物模具,能清晰地勾勒出动物的肌肉与筋脉,把死动物变成了活艺术;把普通狩猎者的业余爱好,变成了大众时尚和高雅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天峻牦牛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天峻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天峻牦牛,主要有牦牛和犏牛之分,犏牛是牦牛与黄牛自然杂交所生的间种牛,毛短,体型高大,多做役用。

牦牛体质坚实,结构匀称紧凑。侧观整个躯体,前躯发育良好,中躯次之,后躯欠佳。体上线脊甲高长,背腰平直,十字部略上隆起而形成浅波浪式;体下部周围和体上线密生粗毛和夹生少量绒毛,两型毛;体侧中部和颈部密生绒毛和夹生少量两型毛。尾短,尾椎比普通牛属少两个,且椎体短,着生蓬松似人发粗细的粗毛,低深而长,偏肉用牛体态,一般公牛体高131.9厘米,体长153.7厘米,胸围196.9厘米,管围19.34厘米;母牛体高110.2厘米,体长132.3厘米,胸围158.6厘米,管围15.86厘米。头颈部:头较粗长,额短宽而成楔形,眼大而圆,眼球略外突有神,鼻梁显狭窄,鼻镜和鼻孔小,唇齐而薄。耳小,壳内密生绒毛、两型毛将耳孔闭覆。多数有角,角向后,向外,向上,再向上向外,角尖稍略向下方弯曲,形成不密闭的环形。无角者颅顶多尖实。公牛颈短厚而深,母牛颈长而薄浅,无垂皮。毛色,黑褐色占81.09%,杂色占7.85%,青色占6.13%,白色占0.22%,驼色占4.71%。

屠宰测定,一般成年公牛体重256.8%公斤,胴重123.98%,净肉91.83公斤,骨肉比为26:74,屠宰率为49.82%;产奶性能,无论出产、经产在7~9月份为泌乳旺季,从10月开始下降。初、经产日均产奶量为1.22和1.55公斤,经产比初产高27%。乳胎率,初、经产相同。

绒毛产量,一般2~3岁幼年牛平均产量为1.3~1.33+0.25~0.38公斤;成年母牛1.17+0.47公斤;成年犍牛1.88+0.44公斤。

役用,在历史上是高原人民的主要运输工具,称之为“高原之舟”。长途运输,牦犍牛可驮50~70公斤,日行4~7小时,约20~30公里,连续使役15天以上不显疲乏,短途可负重100公斤左右。

天峻牦牛

地域范围

天峻县位于青海湖西侧,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6°49,北纬36°54-39°12之间,全县总面积为25723.29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可利用草场面积129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15%,占草场面积的84.47%,高寒荒漠滩利用土地85.38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3.19%,冰川4.96万公顷,水域0.26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03%,全县按海拔高度可分:3500米以下的1530.94平方公里;3500-4000米的为8237.81平方公里,4000-4500米的13460.86平方公里;4500米以上地区2493.68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海晏牦牛

全文共 1239 字

+ 加入清单

海晏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海晏牦牛”具有高蛋白质、高热量、氨基酸种类齐全等特点

藏族口头流传形式的长篇巨作《格萨尔王》中,已将牦牛作为力大无比的神描述,在“世界公桑”分部本中,北方魔国魔王的寄魂红铜角野牛被岭地人们煨桑时燃起的桑烟所激怒,先后冲入聚集的霍尔和岭地人马中间,造成大量伤亡。作为魔王寄魂物的野牦牛被表现为拥有撼天动地的力量、常出现与风暴、日蚀、野火等可怖自然现象联系到了一起,可见人们对牦牛的崇拜与敬畏。范晔《后汉书》指出:“冉駹夷出旄牛,重千斤,毛可为旌,观此则牦牛之名盖取诸此。”《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汉代的羌人因其养牦牛而被称为牦牛羌,又因河湟羌人“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后汉书西羌传》。由此可推测从爰剑时代河湟羌人也开始驯养或放牧牦牛了,并被其后代子孙所继承和发扬,到了汉代以驯养良种牦牛而著称。公元310年,吐谷浑人进入青海现共和、海晏、刚察等,继续驯化昆仑山、祁连山的野牦牛。形成具有体躯矮长,四肢短细,蹄小而尖,头侧视呈楔形,多无角,无角者颅顶突起,额毛丛生,有角者头形清秀,胸深宽,背、腰略凹陷,尻狭而斜,尾中下端生有帚状长毛外貌特征的海晏牦牛。千百年来,牦牛与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创造着生命的奇迹。牦牛精神诠释着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即“立足高原,扎根高原,顶天立地,默默耕耘,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拼搏进取,无私奉献”。

地域范围

海晏牦牛保护地域范围为:海晏县北接祁连、门源,东邻大通、湟中,南接湟源、共和,西邻刚察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0°23′~101°20′,北纬36°44′~37°39′。海拨2726—4583 米,属高原亚干气候。全县四乡一镇:三角城镇、青海湖乡、甘子河乡、哈勒景乡、金滩乡,县域总面积4853 平方公里,草场面积44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17万亩,养殖牦牛15万头,覆盖全县。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独特感官特征:由于海晏县地区气候条件独特,且牧草相对丰富,且通过引进野牦牛冻精提高海晏牦牛的品种特征。因此海晏牦牛体现出生长发育好的外形特征,具体表现为体躯矮长,四肢短细,蹄小而尖,头呈楔形,额毛丛生,胸深、背宽、腰略凹陷,尻狭而斜。从胴体上看,肌肉光泽润滑,色泽略深,脂肪淡黄色,肌纤清晰有韧性,弹性好。肉品质好、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粗、色泽暗红、腥膻味小,而且外表湿润,不粘手,无异味,具鲜牛肉特有气味。牦牛肉煮沸后的肉汤清澈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具特有的香味。2、内在品质指标:海晏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同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海晏牦牛发育较好。海晏牦牛肉所含蛋白质总量≥18%、脂肪含量≥3.0%、17种氨基酸总量≥17.5%。高蛋白、高热量,氨基酸种类齐全,是生产加工优质牛肉制品的原料,也是一种口味鲜美的优良肉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原牦牛奶粉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红原牦牛奶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原牦牛奶粉是四川阿坝红原县的特产。

高原纯净的空气和水源、天然的动植物,成为食品品质的第一道保障。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来自高原的产品就以天然、纯净的品质备受国人爱戴喜爱。同样在高原上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州的红原县,就因出产纯天然牦牛奶粉而名声在外。

红原县出产的牦牛奶粉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是国内奶粉市场中最畅销、最受欢迎产品。由于产量有限,质量把控严格,产品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由政府出面定量供应“红原牦牛奶粉”的局面。

“红原牦牛奶粉是从红原县农牧民家中自养的牦牛奶里提炼出来的”,柳白清说,“这里的奶源来自放养牦牛。这些牦牛在红原县3500米的高原上,吃的是纯天然的草,挤出来的也是纯天然的奶。”

奶源控制只是第一步,优质的牦牛奶品还需要严格的生产过程和检验,才能保证到消费者手里的是真正的好产品。

在红原全县的70多个采奶站中,有很多专业的采奶人员。他们到农户家中收集最新鲜的牦牛奶,再经过检验筛选,最后,只有达到9个检验标准合格的牦牛奶才会被收集到厂区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添加任何其他物质。

来自高原的牦牛,是大自然的馈赠。温热的奶汁哺育了高原人,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内地、走出了国门。 红原牦牛奶粉的低调走红,是人们对高原食品认可的体现,也是藏区农牧民的经济生活向现代化产业靠拢的成果。

红原牦牛奶粉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现辖邛溪镇、刷经寺镇、瓦切镇、安曲镇、色地镇、壤口乡、江茸乡、查尔玛乡、龙日乡、阿木乡、麦洼乡11个乡镇

《红原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红原牦牛奶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的函》,红府函〔2013〕127号

红原县(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3233/T002-2014《红原牦牛奶粉生产技术规范》

信息来源:中国阿坝州门户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破译青藏高原牦牛“生命密码”的藏族女博士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西藏女医生季秋梅在海拔4500米的牛圈附近(摄于2月26日)。

1988年,季秋梅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现西藏民族大学)农牧系。她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从事牦牛研究。她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学习,并出国获得博士学位。她于2002年回到中国。纪秋梅,生于1965年,从小在牧区长大,毕业后回到牧区,用他一生所学为牧区群众服务。

季秋梅博士对牦牛的研究富有成果。她和她的团队完成了牦牛基因芯片的研发。在西藏17个主要地区开展牦牛遗传资源和多样性研究,促进牦牛产业发展;牦牛补饲技术和产奶高峰期牦牛生殖营养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西藏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建立适合牦牛的育肥模式和配套技术。2006年,冀秋梅领导的牦牛胚胎移植研究取得了成功。

季秋梅获得了“中国年轻女科学家”等多项荣誉。荣誉的背后,也是普通人无法知道的付出。到目前为止,她的心脏已经经历了三次手术。

30年来,西藏女医生不断深化研究,为西藏牦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为牧区人民脱贫致富贡献了智慧。

季秋梅(左)和他的同事研究了海拔4500米的当雄县羊八井镇的牧草种植计划(摄于2月26日)。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季秋梅在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检查了实验样品(摄于2月28日)。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季秋梅在拉萨的一个实验室工作(照片)。新华社

季秋梅(右二)在拉萨以东100公里的四布牧场研究牦牛的生长情况(摄于2015年11月11日)。新华社记者觉果照片

冀秋梅团队培育的优质牦牛(数据照片)。新华社

在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家畜研究所,季秋梅用牦牛标本解释了牦牛的生长特征(摄于2月28日),新华社记者觉果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牦牛肉怎么做才好吃?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牦牛肉怎么做才好吃?

牦牛肉怎么做才好吃?

酥炸牛肉的做法

主料:牛肉400克。

辅(调)料:鸡蛋1个、淀粉10克、面粉50克、清油1000克。备常用调料若干。

烹调方法:牛肉切成长方块,投沸水锅中焯水后洗净。沙锅中加清水,放入牛肉、姜、葱、桂皮、八角、花椒、料酒、糖、酱油、盐、味精,旺火烧沸,再用小火焖酥,大火收干卤汁,牛肉晾凉待用。用鸡蛋、面粉、清水调成蛋糊。

净锅置旺火上添入清油,烧至五六成热时,将牛肉挂上蛋糊,入油锅肉炸至金黄色捞出装盘,随带椒盐和番茄沙司上桌。

成品特点:色泽金黄,香酥肥美。

聚宝滋补肠的做法

主料:精选牛食管6条。

辅(调)料:牛心一个、牛冲一个、虫草10克、党参10克、萝卜500克。备常用调料若干。

烹调方法:将辅料剁碎加盐、葱、味精、蛋清等拌成馅料,将馅料装入牛食管蒸熟,切为5厘米长的段装盘即成。

成品特点:生津止渴,补元气,滋阴壮阳。

干煸牛肉丝的做法

主料:净牛肉350克。

辅(调)料:芹菜100克、豆瓣辣酱25克、白糖5克、蒜苗段5克。备常用调料若干。

烹调方法:将牛臀部肉去净筋膜,切成粗丝,芹菜切成段。

净锅烧热添少许油,旺火将芹菜(加少许盐)煸炒几下,倒入漏勺沥去水分。锅洗净置旺火上加植物油烧热,将牛肉下锅迅速煸炒,边炒边淋入剩余植物油,待牛肉丝水分已被煸干起酥时,放入姜末、豆瓣辣酱、辣椒末、料酒、白糖、盐炒匀后,再放入芹菜、蒜苗段煸炒,蒜苗断生后立即烹入醋,快速翻炒几下,淋入香油、红油装盘,撒上花椒末即可。

成品特点:酥嫩可口,略带麻辣,回味鲜香。

红煨牛肉的做法

主料:牛肉1000克。

辅(调)料:冰糖5克、桂皮1克、清油100克。备常用调料若干。

烹调方法:牛肉切成大块,入沸水锅煮至五成熟,捞出洗净,切成长4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的块。

净锅置火上,放入清油烧热,倒入牛肉块煸炒至表皮水分干时,烹入料酒、酱油继续炒几下。放葱段、姜片、桂皮、八角、冰糖、盐,加牛骨汤淹没牛肉,旺火烧开后,小火煨至酥烂时取下。去掉葱、姜、桂皮、八角,牛肉和汤倒入沙锅,放入蒜苗、味精、胡椒粉后烧开,淋入香油即成。

成品特点:色泽红润,肉酥烂鲜香,汁浓味醇。

千户牛眼的做法

主料:牛眼12个。

辅(调)料:清油1500克、面粉500克。备常用调料若干。

烹调方法:将新鲜牛眼用水煮熟加盐,晾凉后将牛眼裹在面粉中,用油炸至焦黄,切成半圆形装盘既可。

成品特点:外脆里嫩,清爽可口,食而不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木里牦牛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木里牦牛是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特产。

木里牦牛

产地(或分布):四川省的木里藏族自治县。

数量:1995年存栏6.57万头。

主要特征:有纯黑和白花毛两种。头大额宽,耳小灵巧,公母牛都有角。公牛颈粗无垂肉,母牛颈薄。公牛肩峰高耸而圆突,母牛鬐甲低而薄,胸深宽,背腰较平直。四肢粗短,蹄质结实。平均日产奶1千克,八月产奶量最高,一个泌乳期产奶407千克。屠宰率为53%。公牛4岁可配种,使用年限为6~8年,母牛利用年限为13年。每年7~10月为母牛发情配种季节。犊牛成活率为9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林周牦牛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牦牛

近年来,林周县以科技作为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依托牦牛选育场和黄牛改良基地,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牦牛选育技术和黄牛改良技术,推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为改善提高牦牛生产性能,优化牦牛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林周县组建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场。现在选育场每年可推广120多头选育牦牛,每头选育后的牦牛可比当地牦牛增加奶52公斤、肉41公斤,毛绒量可增加1倍,农牧民增收600多元。

林周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占整个拉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各类牲畜30万头(匹、只),粮食总产1.2亿斤,是拉萨市的第一农业大县,也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过亿斤的农业大县。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蔬菜等。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

近年来,林周县以科技作为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依托牦牛选育场和黄牛改良基地,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牦牛选育技术和黄牛改良技术,推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改善提高牦牛生产性能,优化牦牛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林周县组建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场。现在选育场每年可推广120多头选育牦牛,每头选育后的牦牛可比当地牦牛增加奶52公斤、肉41公斤,毛绒量可增加1倍,农牧民增收600多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当雄牦牛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当雄牦牛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当雄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雄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养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一生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使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而水草丰美阿热湿地造就了这里的牦牛肉比其他地方更加细腻、更加鲜美。因牦牛生长在海拔4200米无污染的高寒地带,生长条件完全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牦牛肉营养极为丰富,含蛋白质24.69%,矿物质1.33%,其红血球、血红蛋白比黄牛高50-100%。其营养价值高于黄牛,仅血红蛋白质就高于普通黄牛50%。

当雄牦牛产地范围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羊八井镇、格达乡、宁中乡、公塘乡、龙仁乡、乌玛塘乡、纳木湖乡现辖行政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