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什么【汇编七篇】

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无疑是人们最难熬的日子,高温天气致使人们容易引发上火、生疮、喉咙疼痛等多种病症,所以三伏天我们更要把身体调理好,以防疾病发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什么,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1477

文章

7

篇1:除了战国四大名将之外,其他五国有哪些名将?

全文共 270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有非常多的名将的,战国作为一个以战斗力取胜的时代,最终打赢的人,战斗力一定是不弱的。秦国的名将可以说是有很多的了,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当中,秦国就占去了两个,而另外两个则是赵国的。但是这样也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秦赵两国各占两个,就把四大名将占齐了,那另外的五国呢?战国七雄中,其他五国也肯定不是吃素的,国家之内也一定有很多著名的名将,你知道每个国家分别有哪些名将吗?他们为什么无法进入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是因为能力不足吗?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秦赵两国之外,还有哪些名将,他们分别是谁,又有什么样的战绩呢?1.孙膑

齐国孙膑,孙膑是《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的后人。可以说孙膑完美继承了孙武的天赋,在行兵布阵之道上没几个人能超过他。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中,但谁也不能否认孙膑的强大。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设计陷害他,让孙膑成为残疾人。后来孙膑帮助齐国赢得了桂陵之战,使得齐国成为霸主。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2.乐毅

燕国乐毅,此人是当之无愧的燕国第一名将。齐国出兵燕国的时候,燕昭王派出乐毅迎战,成功击败了齐国,收复了70多座城池。乐毅活着的时候,是燕国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可惜后来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不得不投奔了赵国。乐毅因为突出的战绩和军事思想,被后世尊为武庙十哲之一。

乐毅(yuè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白起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3.吴起

魏国吴起,战国七雄中,魏国一开始的时候实力并不差,后来就不行了,原因就是魏国后期没有吴起这样的名将辅佐。吴起活着的时候,魏国主动出击,多次击败秦国。秦国看重的河西地区,就是吴起打下来的。公元前389年,吴起更是以5万大军击败了秦国50万大军,吴起同样也是武庙十哲之一。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4.昭阳

楚国昭阳,此人是楚国王族,是楚昭王的后人。长期掌管楚国军事,在公元前334年,覆灭了越国。他的名气没有项燕大,但战绩并不差。韩国的名将可能大家都没听过,他叫暴鸢,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所以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名将,只有一个暴鸢的战绩还算可以。

昭阳(生卒年不详),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战国时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卫戍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封上爵执珪。曾于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率兵灭掉越国,杀越王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

昭阳将军为楚国令尹、上柱国(战国时楚国所设官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楚国的最高武官,也称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这个相当于丞相的楚国最高官职)。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今河南睢县)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此后不久,昭阳在封地病死。为表彰他的战功,楚烈王便以周穆王“八骏”之一,美称为“山子”的良马名为谥号,赐给昭阳,故后人称昭阳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庙宇称之为“山子庙”,他所葬的地方为“山子村”,意在赞美和纪念这位楚国良将。5.韩国为什么没有名将

先秦时代是个全方位混战的大乱世,能从春秋存活到战国的诸侯都不是泛泛之辈。韩国的建国之路充满了血腥斗争,却偏偏没形成强军传统。

韩氏先祖被封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韩城市一带,晋国与秦国多次在此地交战。公元前645年,秦军在韩原大破晋师,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与晋大夫韩简。韩氏一族为远离战祸而大举东迁到晋国内地,多次迁都。

晋国设六卿时,韩氏首领韩厥凭借战功跻身其列。韩宣子在位期间积极扩张地盘,先与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盘,又跟赵简子一同侵伐范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终,韩氏和赵氏、魏氏从激烈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三家分晋,独立建国。

三晋起初的地盘大体相当,但没过多久,魏国就率先称霸。魏国衰弱后,赵国又强势崛起,在战国后期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锋的山东首强。韩国从未改变自己的跟班角色。

尽管韩氏做过晋国首席执政大臣中军将,却没有出过名将。而魏国先祖魏舒首创中原步兵战阵,赵国先祖赵简子和赵襄子威震北狄。

进入战国后,兵家亚圣吴起利用魏国的军事传统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也成为秦国最忌惮的善战之师。

大纵横家苏秦在游说时声称,韩国的强弩剑戟名扬天下,装备精良的韩卒能以一当百。可是,韩军的战绩完全配不上这个客套话式的赞誉。哪怕是申不害变法锤炼出来的新军,也被魏将庞涓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求救于齐国。

倒数第二弱的燕国还有过大破东胡和差点灭齐的壮举。韩国的胜绩不多,而且几乎都是靠强国的军事支持才打赢的,被其他六雄当成弱鸡也在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战国四大名将当中 为什么只有王翦能够善终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四大名将为啥只有王翦能善始善终?

为什么可以善终,首先和性格有关,是一个低调内敛的人,而且还会有着不贪功劳,始终踏实苦干的作风,还有一点就是比较懂得政治。就是因为懂得这一些,才能够真正的让自己在稳脚跟会拥有着比较好的一种效果。

低调内敛的性格

王翦就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名将,能够有效实现统一天下的一种愿望,出生名门,在混到中年之后才登上历史舞台,这也说明性格里面有着一种普通的贵族子弟所没有的一些低廉性格。有人常说,性格有效决定命运,像这样的一种性格因此就能够获得一种非常不错的成功,而且也并不会让秦始皇猜忌,这才能够导致善终。

不贪功踏实苦干的作风

能够横扫六国,这也是在当前军事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旷世奇功,可是他从来也没有把这些功劳放在自己的身上,反而还觉得这种功劳全部都是秦始皇的伟大,从这一点来看,很懂得把功劳让给一些更重要的人。他懂得踏踏实实的工作,虽然说曾经灭掉6个国家,但是这从来都不会贪图这种巨大的功劳,反而是想尽一切方法把这些荣耀全部都让给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样的人必然就会受到顶头上司的喜欢,这就是一种不贪功不争权的行事作风,也同样是能够得到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

懂政治

根据历史记载,秦国在扫除东方五国之后,也仅仅只是留下一个最大的地盘,也是非常富足的一个国家。有一次他说要灭掉楚国需要出动60兵马,这已经是秦国的最大家底,但是另外有一位将军则表示只需要20万人。秦始皇并没有采纳他的军事意见,接下来他就说自己的身体有病,从此之后不问军事不问朝政。其实这就是一个很懂得政治的人,也是秦始皇对于这一个经常性跟随着自己的人有了第1次的不信任,而这一点可能都是大家明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战国四大名将之ー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这时期战乱频发,齐国争雄,因此在这个时期是有很多的将士存在的。而战国的四大名将,秦国和赵国各占其二,也就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还有赵国的廉颇和李牧,都算得上是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将领了。

首先是白起。白起那时候被称为是杀神,他的一生为秦国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尤其是在跟赵国的战役中,坑杀了赵军,四十万一举出名,但是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之后,受到了秦王的猜疑,之后也是被免职赐死。

第二位就是王翦,也是秦国时期的名将。那时候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其中有五个国家都是被王翦还有王翦的儿子所灭的。王翦一生征战无数,只要是战役就一定会取胜,并且他有勇有谋。也不保证。而他最有名的战绩就是用60万大军在楚国门口等候。两年之后,楚国自己开城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三个是廉颇,也就是赵国的将领,他曾经多次击败燕国和齐国的大军,并且在周长平大战中采用龟缩防守战术,让秦朝久攻不下,之后是因为赵国换了将领,这才导致了赵军的大败。在这场战役之后,燕国想要趁火打劫,但是廉颇依然能够率兵斩杀燕国丞相,迫使燕国各地求和。

第四位就是李牧,也是赵国将领。他的一生主要是为赵国的北部边防做贡献。他善于用兵,并且也善于谋划,曾经歼灭了匈奴近十万人,使得匈奴最终不敢侵犯赵国边境。之后,赵国中的赵奢、蔺相如先后去世,廉颇出走他国,所以李牧成为了赵国抵抗秦军的唯一一个将领。也正是因为李牧的成功抵抗,才让赵国有了一线生机。但是之后的赵国自毁长城,受到了秦国的反间计捕杀李牧,也就是在这之后,赵国就被秦国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战国四大名将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四位战国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期的四位著名将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坚、赵国的廉颇、李牧。

首先,战国四大名将是哪四位?《千字文》中,白起、廉颇、李牧、王坚被推为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以起剑颇牧,用军最精为基础。宣威沙漠以丹青闻名。描述这四位将军的成就。

王健:十多年来,他带领秦军东征西讨。除了韩国第一次灭亡,王健没有参与其中。其余五个国家基本上都是由王健领导的军队灭亡的。只有王健的儿子王本灭亡了魏国。

王坚除了出色的战功外,还很聪明,在功高盖主的时候急流勇退,这也让他不同于其他三位名将,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

而且,其他名将的后代都不是名将,只有王坚的儿子王本也是难得的将军,可见王坚的家风也不错。

白起:白起的名字,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都知道他不仅是战神,更是杀神之称,他一生经历了百战一败。

秦昭襄王时期,白起为秦国的开拓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在他手下死去的六国士兵数不胜数。

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是长平之战。经过两年的战斗,双方投入了80多万军队。最后,他们白打败了赵军,杀死了赵国40多万中风。直接让赵国有生力量十多年不能恢复。

李牧:李牧也是赵国的名将。时间在廉颇之后。李牧早期在北方与匈奴作战。匈奴人勇敢善战,但李牧是匈奴的克星。他在北方服从匈奴。可想而知,李牧的战斗力很好。

廉颇:廉颇是赵国名将,曾率军讨伐齐国,被封上卿,战斗勇猛,在长平战争初期,利用固守战略成功抵御秦国。

长平战争九年后,他击退了燕国的入侵,然后进入包围燕国的行列,让对方割五城求和,因此被封为相。之后,赵悼念襄王时,郁郁寡欢,于是放弃母国,去魏楚国,死在楚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战国四大名将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战绩?

全文共 268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呼,指的是战国时期四位极其有名,战功赫赫的将领。他们虽然被称为战国四名将,但实际上也就是两个国家的人物,也就是世代仇敌的赵国和秦国。赵国又两位,廉颇李牧,秦国也有两位,白起王翦。那么,这四位名将各自都有着怎样的战绩,以至于能够并列四大名将呢?

战国时期兵法达到巅峰也与其特殊时代有关;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从最开始的几百上千人,到后期的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级的大会战,这在哪怕是二战时期都是极为壮观罕见的,这也造就了一大批天才军事家、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期功绩之显赫,韬略之卓绝,令后人难忘其项背,是战国时期站在诸多名将最顶端的四个人,他们拥有哪些著名的功绩来支撑呢?

信平君——廉颇

赵惠文王初年,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公元前285年、在中阳、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四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廉颇早年战功赫赫,威震七雄,但晚年之时,郁郁不得志,所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是出自于此时,而后廉颇转投他国,但也都不得志,后郁郁而终;对绝世名将来说,这也是一种悲剧。

唐朝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赵信平君廉颇”。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李牧、王翦而已。

武安君——李牧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但可惜的是,虽然赵王将全国军队都交给了李牧,却对李牧并不是真正的信任;被秦王再用反间计,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赵王一听立马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武安君——白起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国力就已经十分强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大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

秦国对赵国用反间计坑过廉颇和之后的李牧,但是赵国也不傻啊,用重金收买秦相范雎说白起的坏话;而后来白起也挺配合的,秦王让他出战赵国,他不肯,秦王自然更是怀疑;最后一代战神,被赐死杜邮。

武成侯——王翦

王翦是一个比白起更传奇的存在,据《秦本纪》考证: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贲攻。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王翦一生无一败,原因是王翦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从伐楚就可以看得出来,非得找秦王要六十万军队才肯出征,因为这都是王翦经过仔细计算过的,但是秦王不听,让李信率二十万出征,结果惨败,还得让王翦出马,给兵六十万,结果灭楚。

王翦也是四大名将中唯一善终的存在,乃至在整个古代名将史中,比王翦还会做人的,估计没有了,能比肩的也唯独李靖和郭子仪等寥寥数人了。

关键是王翦的后人也很给力,儿子王贲是虎父无犬子,也是绝世名将;孙子王离就不多说了,兵败项羽,后降楚(也有人猜测是被项羽杀了);虽然历史上对于王离的后代没有多说,但是从晋代琅琊王氏的家谱中倒是提到了,说王离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王离投降了项羽,王离家族的人纷纷出逃,否则秦二世和赵高肯定会灭他们满门。王元逃到了现在临沂,成为琅琊王氏的先祖;而次子王威逃到了现在山西太原,成为太原王氏的始祖。而之后的王氏家族,多次左右了华夏历史的进程,不可谓不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吴起为什么不是战国四大名将?吴起没有入选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67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这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每一个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大将。不过除了他们之外,战国时期其实还是有很多其他的名将的,比如吴起,吴起相对来说还更厉害,一生甚至可以说是从无败绩,而且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从军事能力上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人物,但是为什么他并没有能够入选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呢?吴起之所以落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时间问题,吴起乃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物

我们知道,东周被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然而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目前则仍有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前481年。“春秋”因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而《春秋》主要记述的便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之间,共计二百四十二年的大事。因此,部分人认为应该将《春秋》记载的最后一年,即前481年作为春秋和战国分界线。

2、前476年。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公元前476年以前是奴隶社会,而前475年以后则是封建社会,因而应该将前476年定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同时,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来记述“六国时事”的。

3、前403年。这种说法认为应该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线,因为“三家分晋”不仅代表了春秋霸主晋国的彻底灭亡,而且还代表了维持周王室统治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同时也标志着战国七雄的正式诞生。同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将此作为开篇之作。

除了以上三种说法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应该以孔子去世的前479年为分界线,另一种认为应该以韩、赵、魏三家攻灭晋国执政智氏的前453年为分界线。而这五种说法中,目前比较公认,也是采用最多的乃是第三种,即以“三家分晋”的前403年为分界线。

对于吴起来说,不论是以他的生卒年份(前440年至前381年),还是以他的为官年份(前412年至前381年)来说,吴起都是标准的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物。而“战国四大名将”,则全部为战国中后期人物。2、价值观问题,吴起虽然才能出色但不符合传统价值观

就个人能力来说,吴起毫无疑问极为出色,然而吴起却太过贪恋权力,甚至为了权力不惜手段,这导致他在个人品德方面风评不佳,且并不符合传统价值观。

1、残杀乡里。吴起出身于一个富有之家,但为了在仕途上取得发展,便曾到处寻找入仕的门路,结果弄得倾家荡产,也没能得到一官半职,结果遭到了乡里人的讥讽嘲笑。吴起气愤不过,一气之下便杀了嘲笑自己的三十余人。

2、不讲孝道。吴起在孔子的弟子曹参门下学习儒术期间,虽然他的母亲去世,但他却没有返回家中奔丧守孝,导致曾申认为其不讲孝道,违背了儒家忠孝的信条,不配作儒家的门徒,于是和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

3、杀妻求官。齐宣公于前412年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便想起用弃儒学兵的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鲁穆公担心其立场。吴起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便杀死了妻子,鲁穆公于是起用吴起为将,率兵大败齐军。吴起虽然立下战功,但这种杀妻求官的做法,却令鲁穆公对其极为忌惮,于是不久便免去了吴起的官职。

4、效忠三国。吴起最初在鲁国为官,被鲁穆公免职之后便又到了魏国,在魏国为将的吴起,在魏国相国田文死后(非战国四公子之一的田文),因与公叔痤争夺相国之位失败,又转而逃至楚国为官。

要知道,“战国四大名将”这种说法出自于《千字文》,而《千字文》乃是南北朝时期,由南梁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撰而成。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忠孝廉礼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吴起不仅先后曾在三个国家为官,且还有不守孝道、杀妻求官这样的劣迹,显然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未将其选入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千字文》乃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之所以将战国中后期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选入,乃是考虑到了押韵的问题,而并不是说吴起、乐毅等人的军事才能不如以上四人。3、如何看待战国四大名将

和“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百大金曲”一样,所谓“战国四大将”的提法实际上只是后人对古人的美称,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数字崇拜之嫌的排行榜。准确地讲,该榜单应该是仅限于战国后期的秦赵两国的著名军事将领。“战国四大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公元前257年)、王翦,赵国的廉颇(前327年-前243年)、李牧(?-公元前229年)。

上榜的确是战国后期了不起的名将,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榜单也遗失了不少同时代的著名将领,比如秦国的李信(灭燕功臣)、赵国的赵奢(也是入祀武庙的名将之一)、楚国的项燕(项羽的祖父,曾击败李信)等,当然战国前期的乐毅、田单、孙膑、庞涓以及著名兵家的尉缭子也均未上榜。根据贾谊的《过秦论》,其实还有“东方六国八名将”之说,即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所以,千万不要把“战国四大将”这个榜单,看成是战国时期的至高荣誉和无敌存在。

其实,较之“战国四大将”,还有更为高大上的榜单——"兵家四圣",它是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四位战略家与军事家孙武、吴起、孙膑和尉缭等四人的统称,他们的军事造诣非同一般,分别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当然,兵圣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孙武、鬼谷子、吴起、孙膑。但无论那种说法,吴起都是榜上有名,妥妥的兵家四圣之一。

吴起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据《吴子兵法》记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

孙武号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吴起的称号是“亚圣”,这在儒家里可是专属于孟子的位置,后世把吴起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您说吴起在兵家中的地位高不高?吴起不仅在军事上造诣很深,而且也长于法家,为楚国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继商鞅后另一位改革家。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若把他这个战国前期的卫国人,列入战国后期专属秦赵两国“战国四大将”,是不是有些削足适履、强人所难,而且也是将他降级了呢?

另外,在武庙里,廉颇、赵奢、王翦、李牧算作是六十四名将,吴起是武庙十哲,有人说白起也在十哲之列。说的不错,但是当宋太祖赵匡胤视察武庙后,“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直接就把白起踢出了武庙。吴起在武庙中的地位也是比战国四大将整体要高出一个档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战国四大名将是谁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谁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纵横战场三十七年,斩首数目逾百万之众,被后人尊为“战神”。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廉颇是四大名将中武功最强的,谋略能与白起相比。不但勇猛善战,而且顾大局,识大体,勇于改错,有着高尚的品德。李牧厚待士卒,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驻守边疆时,一举歼灭匈奴十万人马,使匈奴十余年不敢进攻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